让民俗文化走进素质教育的大课堂

2024-04-09

让民俗文化走进素质教育的大课堂(精选9篇)

篇1:让民俗文化走进素质教育的大课堂

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

南京市百家湖中学徐惠

摘要:数学的内涵十分丰富,数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数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

关键词:数学文化课堂教学数学历史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时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有部分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逐渐地厌烦、冷漠数学,而且随着数学知识的丰富,厌倦的程度也在加剧;还有部分学生在离开学校若干年后,你问他哪些数学知识现在还能派得上用场,他却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或是干脆回答:真不好意思,除了加减乘除,其他的都还给老师了。一旦数学解题的任务完成了,数学教育的功能也就消失了。我个人认为:这不能不说是数学教育的悲哀。凡此种种,也促使教师不得不再一次来反思数学教育的价值。

其实数学的内涵十分丰富,数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数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

比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如何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教案:

(一)引入 师:同学们,当你每天手握三角尺绘制自己的宏伟蓝图时,你是否想过:他们的边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来探索这一小秘密。

(二)实验研究 取方格纸片,在上面先设计任意直角三角形,再以它们的每一边分别向三角形外作正方形(如图1)

设网格正方形的边长为1,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

(此时讨论难点: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找法)

交流后得出一般结论(用关于a、b、c的式子表示)

(三)探索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当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时,是否一定成立呢?

1、指导学生运用拼图正方形网格纸构造或设计合理分割(或补全)图形,去探索本结论的正确性。(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在学生所创作图形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割、补图,展示出来交流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说理(如图2)。(用补的方法说明)

师:(出示图片)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一位哲学家、数学家。一天,他应邀到一位朋友家做客,他一进朋友家门就被朋友家豪华的方形大理石地砖的形状深深吸引住了。于是,他立刻找来尺子和笔,又量又画。他发现以大理石地砖的相邻两直角边向三角形外作正方形,它们的面积和等于这块大理石地砖的对角线为边向三角形外作正方形的面积,回到家里立刻对他的这一发现进行了探究证明‥‥‥终获成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发现,将这一定理命名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2、用割的方法去探索(如图3)

师:(出示图片)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很早就发现并运用这个结论。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大禹治水时期,就曾经用过此方法测量土地的等高差,公元前1100年左右,西周的数学家商高就曾经用“勾

三、股

四、弦五”测量土地,他们对这一结论的运用至少比古希腊人早500多年。公元200年左右,三国时期吴国数学家赵爽曾构造此图验证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他用几何图形的补割法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相等关系,既严密,又直观,为中国古代以“形” 证“数”,形、数统一方法树立了一个典范。我国数学家们为了纪念我国在这方面的数学成就,将这一结论命名为“勾股定理”。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当时选用这个图案作为会场主图,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

3、用构造新图形的方法去探索(如图4)

师:(出示图片)勾股定理是数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证明在数学史上屡创奇迹。从毕达哥拉斯到现在,吸引着世界上无数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数学爱好者对它的探究,甚至政界要人——美国第20任总统加菲尔德也加入到对它的探究证明中。图4是他当年设计的证明方法。据说至今已经找到的证明方法有400多种,且每年还会有所增加。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继续探讨…… b

图2 图3 观的层面上展示了数学的特征、作用和力量。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发展,应该是人格与智力的和谐发展,但长期以来数学教学轻人文教育,重科学教育,教学中往往过于强调通过“求真”要求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合乎客观规律,比较轻视侧重于社会价值、规范、情感的形成和确立的人文教育。因此数学课堂中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状态,除了少部分尖子学生有一些学习兴趣外,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感到讨厌、害怕甚至恐惧,少有亲近感。添数词写成语,猜猜数学名词,听一听数学家的故事和趣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里感悟数的奥妙,在浓浓的生活气息中理解数学名词的内涵,尤其是唤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数学家不是“书呆子”,而是全面发展、富有人格魅力的人,他们和自己一样也有一个从不懂到懂的成长过程。研究数学作为探索真理的事业,会造就一个人独特的人格气质;探索数学的过程,也是数学家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地求实精神体现。于是,学生眼界开阔了,对事物的判断和联想的参照系增多了,学习的兴趣增强了。特有的数学文化教育在使学生们亲近数学的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改变了学生对数学的态度,使学生感到学习需要责任心,学习数学是做人的需要。

当然,一定时间保证的数学文化的数学教育自有它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应看到这样的数学教育不应是数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唯一方式。因为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长期任务,所以,不管是哪套教材,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课,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对数学的知识背景、来龙去脉、训练思维的价值和应用价值都需要深入浅出,适时渗透。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都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广大教师认识与理解上的偏差,很少有人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数学教学。数学教学中文化性的缺失给当代学生造成了什么影响呢?为此,曾经有人做了学生调查,一个班90%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最大的好处是用来计算。学生的片面认识,反映出目前数学教学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即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作用,弱化了数学的文化价值,忽视数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与数学素养的提高。我认为,教师应尝试从数学文化的角度去从事数学教学,让同学们在数学文化的背景下学数学。

在实践中我收集和总结了一些具体做法:

(一)、营造数学文化氛围

1、搜集数学家故事,感受数学家的科学精神

数学家们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态度,屡遭失败、永不放弃的意志,身处逆境、矢志不渝的精神……都极大地鼓舞着学生。尤其是一些成绩中等的学生了解到许多数学家少年时资质平平,甚至被人误为傻瓜,但他们都没有丧失信心,后来终成一代大家的故事后,更是激动不已。阅读数学家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成功人士之间的情感距离,给学生树立了学习榜样,确立了奋斗目标。

2、查找数学符号来源,体会科学发明过程

学习数学,是从学习数学符号开始的。每一个数学符号,它的产生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它们寻踪探源,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数学发展史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符号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满着智慧、闪烁着生命活力。如,在学习有理数的时候,就有学生问为什么把整数和分数的统称叫有理数,我不明白,这两种数有什么道理呢?通过查找证实其中的确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是翻译上的一个失误。“rational number”这个单词,日本人把它译做了有理数,我们又从日文译成了中文。在这里,译者只知“rational”的最常用的意义:理性的,合乎情理的。一般字典上也只有这个译法。但“rational”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比。“rational number”是指“可以精确地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这样一来恍然大悟,就再明白不过了。一个个生动的数学故事,引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强烈好奇心,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3、探访数学史名题,领略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

在数学活动课上,老师根据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程度,适当安排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上的一些名题。如,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家解决“幻方”的不同策略,杨辉法、罗伯法、巴舍法;斐波那契的“兔子问题”、牛顿的“牛吃草问题”等等。这些数学史上的名题,因其精妙的解题思想与策略向人们展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启迪着他们的心智,激荡着他们的心灵。

(二)、再现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数学是人类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所从事的创造性活动。教师的任务应该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学习天地,有意识地启发学生通过自身活动,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1、揭示知识产生的背景

数学知识的产生与自然客观的需求是分不开的,它昭示着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历程,向学生阐述其产生的背景,能帮助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知识,学生清楚地看到知识出台的原因,就能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使他们在内心深处亲近数学。

2、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

费莱登塔尔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发生,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清晰的表象,主动地完成知识的建构。

3、预示知识发展的前景

数学中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先学的内容往往为后继学习做知识与方法上的准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瞻前顾后,给知识的发展留有余地。数学是创造的,也是发现的,数学教学应当努力还原、再现这一发现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对于夯实他们的数学文化底蕴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三)丰富课外作业的形式

1、撰写数学小日记、小心得

学生因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有着强烈的个性色彩。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条理的纪录下来,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思维动向,还可以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撰写数学小日记,如:《数学的美》、《动手心得》、《简单而又不简单》

等等,给数学教学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2、自办数学小报

办报需要考验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版面设计、信息搜索、美工誊写等。而且,为能使小报能够吸引“读者”(老师可将学生自办的小报收集装订,挂在班中的小读书栏,供学生自由翻看),学生想尽办法充实小报的内容,有的自编了数学童话故事,有的搜集了数学家的奇闻轶事,有的则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学生方法,有的选编了数学趣题……显然,通过自办小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3、制作手工模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得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教师常结合教材进度,布置一些动手操作类的作业,如设计建筑模型、绘制学校平面图等等。这些作业,需要学生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原理创造性地加以完成。

实践证明,以上这些课外作业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知识的余地和思考空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半个多世纪以前,著名的数学家柯朗在《数学是什么》的序言里这样写道:“今天,数学教育的传统地位陷入了严重的危机。数学教学有时竟变成一种空洞的解题训练。数学研究已经出现一种过分专门化和过于强调抽象的趋势,而忽视了数学的应用以及与其它领域的联系。教师、学生和一般受过教育的人都要求有一个建设性的改造,其目的就是要真正理解数学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科学思考与行动的基础。”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也就一定有属于这个文化的数学文化,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早已是人们的共识,融入了古老和先进的数学文化,数学教学将会变得更加富有生机。

参考文献:

李求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66年版黄毅英:《数学教育学报》、《数学观研究综述》,2002年第1期

肖柏荣、周焕山:《数学史与数学方法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一版

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第一版

篇2:让民俗文化走进素质教育的大课堂

让传统文化走进小语课堂

黄沐洁

四川省德阳市岷江东路逸夫学校(618000)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盛开传统文化之花呢?

1利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应竭力做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在课堂上,我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述、名人故事、成语故事;利用动感十足的编曲教孩子们演唱《唐诗三百首》;播放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直观地了解《弟子规》《三字经》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

2了解课文背景,感受传统文化精髓

小学课本中的《三字经》、《论语》、《百家姓》、《唐诗宋词》及少量古文是经编者再三斟酌的经典内容,大都是脍炙人口,传诵久远的名篇名句。无一例外地携带着传统文化的印记。这么多精品,在教学中如何着手呢?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感受传统文化。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古诗《示儿》时,学生通过课前资料收集和课堂交流知道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知道陆游的一生大概写了近两万首诗,流传后代的也有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知道《示儿》是他最后一首作品,知道他从幼年到老年从未放弃过报效祖国的梦想。在教学中通过品读、理解诗歌到阅读大量的他的其他诗作,陆游爱国的一生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孩子们的心田。

3结合课文内容,挖掘传统文化精髓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不仅储存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诵读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语文教学论文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通过对《论语》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的,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文言文”教学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李白的“直挂云帆济沧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廉者的“不受嗟来之食”……这些优美的 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赤子之心,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作为教师,我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

4拓展课外内容,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广度

在教学《藏戏》一课时,学生在了解藏戏特点的同时也对其他戏曲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了解了戏曲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艺术。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知道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有北京京剧、浙江越剧、安徽黄梅戏、东北评剧、河南豫剧。更对家乡的川剧有了更多的了解: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川剧变脸”堪称一绝。

在《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和搜集大量资料了解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远,中国民居结合自然、结合气候、因地制宜,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超凡的审美意境使中国民居的多样性在世界建筑史也较为鲜见。 如北京的四合院、蒙古族的蒙古包、陕西、河南的窑洞、福建的土楼、家乡四川的羌族碉楼等等。

学校语文组还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分年级选编了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一、二年级重点指导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唐诗宋词》;三、四年级重点指导诵读《唐诗宋词》、《论语》、中华名著;五、六年级进行戏曲欣赏、民居欣赏、茶文化、瓷器文化的指导和学习。让孩子们在课外乐学,定期反馈:每天五分钟的成果展示,一个学期,人人有展示的机会,人人有参与的意识,同时又是一种积累。让孩子们在更广阔的天地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5返朴归真,体验传统文化魅力

《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论语》、《诗经》、《唐诗宋词》……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浅显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到了学习、生活、与人相处的本领。所以我舍出时间来让孩子们多读:齐读、对读、分角色读、背诵、配乐诵读……在诵读中更直观地触摸这些语言,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 还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家长举办中华传统文化夏令营活动。

在夏令营活动中,带领学生参观三星堆、德阳孔庙、李调元故居、三国历史博物馆等具有传统文化教育意义的地方,还举行演讲传统故事、诵读经书、诗歌、唱戏曲等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让学生们进一步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更细致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实践中思考,在娱乐中学习,与传统文化零距离接触,让传统文化渗入他们心中。

6抓住生活契机,宣传传统文化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语文的存在。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时,有很多被时代、社会、学校所忽视和遗忘的东西,这恰恰是我们要抓住的契机。如“情人节”的时候要告诉学生中国还有一个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七夕节,它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清明节”时让家长带着孩子祭祀祖先,在郊区走一走,了解清明节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端午节”时让孩子们包粽子、观赏赛龙舟、和家人一起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给长辈斟上一杯雄黄酒;

中秋节举行“咏月”诗歌的背诵比赛,;元宵节让学生互相制作灯谜;在新的农历年到来时谈谈年的由来、生肖文化,写写春联……在活动中既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浓郁的节日氛围,又能让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增进他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篇3:让民俗文化走进素质教育的大课堂

编者按

乡土文化滋润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我们都是在脚下土地独有的文化中成长。当下,面对强大主流文化的冲击,乡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困境。将乡土文化作为一门课程引进课堂,是解决地方性乡土文化失落危机的有效应对措施。它的实质,就是地方性乡土知识的重新建构,将地方性乡土知识纳入学校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教育体制。

乡土文化教育走进课堂,不仅是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以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而乡土教材,正是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2016 年6月10 日至11 日,由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和四川省阿坝州教育局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全国乡土教材研讨会在四川阿坝州召开,此次研讨会对推动乡土教材的普及运用、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作用。本专题撷取会议上的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篇4:让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

一、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的必要性

1.培养技工院校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

目前,很多先进企业正在进入文化管理阶段,对新员工不仅要求有熟练的技术,还必须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例如责任感、爱岗敬业、时间观念、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等等。学校要想使德育课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取得实效,就必须引入企业文化。用鲜活的企业文化来纠正学生认知上的偏差,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遵守相关企业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促进德育课程改革创新的需要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德育课的改革要遵循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用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企业问题来吸引他们,在认知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启发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岗位适应能力。把企业制度、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念等生动的文化要素引入到德育课堂,能够使德育课从经院殿堂中解脱出来,将理论与企业的用人实际紧密集合起来,在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3.德育课服务于企业的需要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方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都要求技工院校要培养技能型人才,直接服务于企业。德育课作为培养学生思想观念和职业素质的主要课程,要完成服务企业的使命,就必须把企业文化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职业素质等方面与企业的要求保持一致,从而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日趋强烈的高品质要求。

4.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技工院校的毕业生应该一上岗就能立即开展工作。但是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追踪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在与企业发生各种矛盾时,更多是源于无法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理念和价值观念等。这恰恰是不具备企业文化适应力的表现。这种不适应也阻碍了学生在岗位上发挥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学校不仅要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上的“零距离”就业,也要关注学生在就业能力上的“零距离”。这就需要技工院校的德育课从入学起就实施企业文化教育,让学生在两三年的学习期间,不断的了解、熟悉、认同企业文化,实现“学生”到“员工”角色的“零距离”对接。

二、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的途径

1.开发德育校本教材,吸纳企业文化精髓

首先,教师要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技校学生的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校本教材。教师要深入到企业中去收集热点、难点以及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切实感到自己在学习与未来工作紧密相连的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其次,走进德育课堂的企业文化应当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企业文化是多元的,但企业文化又有着共同的内容或共性特征,例如:责任文化、质量意识、竞争与合作、诚信精神、团队协作、创新精神、沟通能力等等。技工院校的德育课应当围绕培养目标吸纳这些企业文化的精髓,注重学生企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2.变革教学方法,感受企业文化魅力

教师要提高德育课的时效性,就必须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组织学生讨论某一企业的文化,讨论前一周将主题告知学生,学生钻研教材、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中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再加以正确引导。或者可以分成小组,通过宣讲小组报告来主动走近企业文化,这样教学就会充满朝气、生机和活力。另外,也可利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形式,将德育课堂打造成一个微型企业,让学生扮演不同岗位的企业员工,通过情景模拟真切地体验到企业文化的力量。辩论赛、阅读课外资料等形式也可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感受企业文化的魅力。

3.采用柔性考评方式,增强企业文化适应力

随着教学方式的变革,评价方式也应由单调的试卷考试转变为灵活多变的柔性考试。在考试题型上可采用调研报告、课程小论文、答辩等方式;在考试方式上可采用自评、他评、团队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考试内容除了理论知识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诚信品质、责任感等职业素质方面的表现。通过柔性考评的指挥棒,引导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增强他们对企业文化的适应力。

总之,让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在德育课中融入更多的企业文化内容,并且将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能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为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奠定基础。

篇5: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汪清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

我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在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尝试: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作文教学中凸显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绽放美丽。

关键词:传承 民族 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雅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世界各国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究其根源就是文化背景不同。可见,传统文化和一方水土一样是民族的根。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培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盛开传统文化之花呢?

一、在语文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程教学。就学科而言,语文课是最有可能融合传统文化的学科,可以通过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课可以设置“传统文化经典研读”之类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抑或是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与语文课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比如结合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化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李白的“直挂云帆济沧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优美的篇章句段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赤子之心,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作为教师,我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

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是否“乐学”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让学生在对经典的了解之中把握传统文化的真谛,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与贤哲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

二、营造语文学习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外在、鲜明的标识。因此,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努力构建“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应竭力做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在课堂上,我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述、名人故事、成语故事;利用动感十足的编曲教孩子们演唱《唐诗三百首》;播放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直观地了解《弟子规》《三字经》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

三、拓宽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范围,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阅读经典文本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尊师重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学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体会和进行创造性转化。

学生在课外的时间,能够拥有丰富有益的课外书,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阅读国学经典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复兴国学并不是要让孩子盲目的熟背经书,复辟到以前的私塾蒙学状态,主要的是做好国学的普及工作,保住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让孩子相应的了解阅读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从所谓的“速读”、“精读”的阅读方法中走出来,这对于全民族整体的人文素质的提升也是有利无害的。

四、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班级和校园环境

高品位的文化环境能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能意识到一种科学与人文气息,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的校园展板上有很多的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学生感兴趣的成语故事、文学典故、文学常识,特别是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在教学楼内的文化墙上处处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班级的传统文化氛围和读书特色活动也很特别,能将其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

五、积极上好《国学经典》和《好习惯,好人生》的校本课,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

校领导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制订并编制了校本课程教材。校本课程《国学经典》的开发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诵读和好习惯好人生的过程中,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诵读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通过对《论语》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的,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论语》、《诗经》、《唐诗宋词》„„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浅显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到了学习、生活、与人相处的本领。所以我舍出时间来让孩子们多读:齐读、对读、分角色读、背诵、配乐诵读„„在诵读中更直观地触摸这些语言,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抓住生活契机,宣传传统文化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语文的存在。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时,有很多被时代、社会、学校所忽视和遗忘的东西,这恰恰是我们要抓住的契机。如 “清明节”时让家长带着孩子祭祀祖先,在郊区走一走,了解清明节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端午节”时让孩子们包粽子、观赏赛龙舟、和家人一起挂菖蒲、蒿草、艾叶,给长辈斟上一杯雄黄酒。

中秋节举行“咏月”诗歌的背诵比赛,;元宵节让学生互相制作灯谜;在新的农历年到来时谈谈年的由来、生肖文化,写写春联„„在活动中既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浓郁的节日氛围,又能让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增进他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篇6:让“安全教育”走进英语课堂

平顶山市第四十三中学

王湘豫

让“安全教育”走进英语课堂

平顶山市第四十三中学

王湘豫

关键词:安全教育

英语课

渗透

英语教材

论文摘要:中学生的安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在英语课堂中教师通过挖掘教材内容,将安全教育形式多样化、趣味化、生活化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与脆弱,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护技能,提高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生命质量,保证学生能得以身体,心理,知识,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中小学校安全工作,对新形势下加强中小学校安全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将学校安全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积极预防、依法管理、社会参与、各负其责”的方针,在加强立法、完善制度,强化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等方面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最新(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质。”这就不难说明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生命安全能力。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一百条建议》中也认为“在儿童的和谐发展中,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

因此可见,安全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尤为重要。安全是人们生存的基本保证,中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中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孩子是否能健康成长和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和谐。对学校来说,抓好安全工作是维护学校正常秩序,提高教育质量 的基础。对教师来说,安全教育人人有责。因此,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渗透安全教育就显得很有必要。从事多年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我尝试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渗透安全教育使学生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与脆弱,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护技能,提高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生命质量,保证学生能得以身体,心理,知识,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但是,大多数教师目前的安全教育手段往往以说教为主,缺乏新意和趣味性,学生会逐渐有些厌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而在英语课堂中渗透安全教育,如果我们能想办法将安全教育形式多样化、趣味化、生活化,那么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感染教育学生,做到“润物细无声“,引导学生远离安全事故。

1、角色转变,激发兴趣

如果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带着强迫性,“你们一定要怎样”、“千万不要怎样”,学生会产生逆反情绪,形式缺乏趣味性,学生也不会用心投入。我们可以调整心态,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在教授“sharp”这个单词时,我让学生扮演“小纠察”,找找教室里尖的东西,充分调动学生的新奇感,当学生找到“Sharp pencil、Sharp knife”等东西后,可适时告诉他们,这些物品都很尖,一定要注意安全。在教授“firefighter”时,当学生听到要来扮演一下消防员时,都非常兴奋,认为是一项神圣而高难度的任务,并伴有一种自豪感,神气地教育其他同学“Don’t play with fire.”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模仿性强,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会身临其境,把任务变成是一项展示自我能力 的事业,学生很愿尝试,教育形式变得更有趣,效果也更好。如何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受到安全教育呢?必须从教材中充分挖掘安全教育的素材。仁爱版八年级下册Section A 中Part 2 pair work标题为 A Bike Accident 的部分图片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该短文描述了一个一边快速骑自行车一边听MP3 的年轻人在急速左转弯时仍不减速最后撞上墙壁严重受伤而进医院的事故。为体现英语教学和安全教育的融合,我在让学生看图的同时提出一个供大家讨论的问题:What causes the bike accident ?学生A说:He was riding too fast.学生B说:He was listening to an MP3 while riding.He was too careless.学生C说:He didn’t slow down。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总结出事故发生的原因。接着继续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分析我们该如何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How should we avoid traffic accidents ?学生就会联系生活实际各抒己见:

We should be careful.We should never ride too fast.We can wear bicycle helmets when we are riding.We had better have lights on our bicycles or wear light-colored clothes when we ride at night.We must learn more about traffic rules.We can’t ride a bicycle in the school„.etc.在此基础上,我顺理成章地将教学内容延伸到Section B 中学习了解Traffic lights:Red means stop.Green means go.Yellow means wait.等交通规则以及Danger.(危险)、No left / right turn.(禁止左/ 右转)、No Parking等交通标志。这样的课堂,使得英语教学更生动,更具体,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枯燥的英语课堂变得有趣,既让学生学到了英语知识,又受到了安全教育,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2、合作学习,注重体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安全,就要立规矩。为了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必须通过制定一些安全条例来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如果教师直接将这些条例张贴在教室中,学生只会一看了之,并不能真正记住,并化为实际行动。我根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我引导讨论:What should we pay attention to in our life? 学生相互讨论后都跃跃欲试,并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设计既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也把课堂气氛变推向了高潮。并且,我进行总结,提醒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游戏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社会活动安全等几个方面。如过马路时注意安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面临危险时要坚定信念,不要轻易放弃希望;受到不法分子侵害时拨打110,向警察求助等。最后要求在课后以小组的形式,设计一下教室中的“signs”。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去发现一些不文明行为,如爬窗、打闹„„意识到这样做的危险性,并画出相应的“标志”,贴在教室醒目的位置,以此来调动他们内心渴望展示自己智慧的一面。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反复叮嘱或说教,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体验和感受,学生并不能真正掌握。而现在,学生每天看到自己设计的标志,真正体验过, 他们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让安全教育深入学生的心中,并转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学生在心理上重视安全教育,在实践中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安全意识得到不断巩固和强化。

3、学以致用,学会感悟

我们可以将安全教育内容从课本材料拓展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学以致用,创新模式。许多事故的发生往往与安全意识薄弱有关,小学生更是事故易发阶段。我们身边各种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如火灾、溺水、交通事故、跌伤、砍伤、烫伤、雷击、地震等,它们会危及到我们的生命安全。为此如何有效预防这些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强化生命安全意识,成为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首要任务。教学中,我们要能联系实际,教会学生一些必备的安全防护知识和一些基本的自我防护技能,这将大大减少各类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例如九年级英语UINT4阅读课What would you do if …?教学中,我在引入新课环节,给学生呈现一些意外伤害事故的图片如溺水、火灾、砍伤、交通事故、地震等。之后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如What would you do if your friend drowns?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cut yourself by accident?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burn yourself ? What would you do if an earthquake happens?思考完毕教师给学生讲解这些意外伤害的应急处理办法,使学生知道当发生这些意外伤害时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生命,拯救他人的生命,进而强化生命安全意识。

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其中不少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好材料,这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擅于发现和挖掘,学生很容易接受教育。经过不 断地尝试和改进,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多样化安全教育在英语课堂中适时渗透,学生乐学、爱学,安全意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教育效果远胜于在课堂上苦口婆心的规劝。但是安全教育需要一个长期巩固的过程,需要经常、反复、不断地进行巩固、充实和提高,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否则学生难免会放松安全问题。因此,必须要长期坚持不懈地上好这种安全教育渗透型的英语课,让安全教育走进英语课堂,使人真正成其为人,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充分调动学生有关生命、生存、生活的真实体验,为有效进行英语新课程教学,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开辟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教育法制基础》,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3、《英语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李丽生等编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作者联系方式:平顶山市第43中学英语组

篇7:让赏识教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姓名:徐娉婷

单位: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三完小学校

邮编:419200

联系电话:***

内容提要: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关键词:赏识、鼓励、尊重、赞扬、给予、自信、教师、满足、愉悦、学习的欲望、燃起知识的火苗

赏识教育是一种与当前教育发展相一致的新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但赏识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尝试与实践尚处于基础层面。因此,我想就自己积累的一点儿体会和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

所谓赏识教育就是学校在培养儿童、少年、青年的过程中,以表扬、鼓励和欣赏为主的教育。它是依据人渴望得到赏识的根本需求,对学生给予信任、尊重、理解、鼓励、宽容、提醒的一种新兴教育模式或理念。学习中,情感因素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赏识教育就紧紧抓住了人的情感因素,通过给人以表扬或赞扬,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

德国教育学家弗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正面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表扬与肯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激起的状态,并朝着我们预期的方向发展,使教育效果趋于更好。这种方法越来越受到教育家们的重视。

二、赏识教育在教育教学的重大意义

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让孩子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通过赏识教育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创造意识,并逐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可以使学生得到赏识鼓励与情感熏陶,从而培养豁达乐观的心理,积极向上、富于创造的个性,发展多向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通过教师的赞扬还可以为学生创造自由联想的空间和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赏识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此时尚未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特别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羡慕、好感和赞扬,渴望得到老师和其他成人的尊重便成为这一年龄段的第一心理需求。因此,由外向内的正面激励能满足学生内心的积极因素,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这种肯定自我的多次沉淀,会积累学生的成功感,种下自信的种子,使学生能在喜悦的心理环境中接受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

三、赏识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赏识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而是师生共同的大舞台,需要师生亲情合作,需要建立真诚的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课堂气氛。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学课堂中,师生之间除了必要的教材知识交流外,还应打开情感交流的窗口,创造互相理解与尊重的师生关系,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1、要把学生真正当人看

我们要即时地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缺点、长短处,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并适当地引导,努力让他们朝一个好的方向发展。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每个学生都有向上的潜能”,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努力发掘学生的这种潜能,多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好正确的引导。要知道垃圾尚且是被放错地方的资源,更何况是学生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既然是资源,就该好好开发利用。而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赏识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师生平等既是学生渴望的,也是好多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的师生平等的又有几个?关键还是老师没有真正从观念上去做根本的转变。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的主动权在老师,老师若不能真正转变观念,师生平等就只能是

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只有老师在心底真正想通了,真正自愿地和学生平等相处了,才可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平等对话,才可能自觉地去搭建平等的师生交流平台。因此我认为,要想使师生真正平等,只有先让传统的师道尊严彻底搁浅,师生才能真正平等。

在数学教学中,我也常常提醒自己,要注重赏识教育,要和学生平等交流,所以我在课堂中,会不断流走于学生的课桌间讲课,这样就能与学生更进一步交流。而且在课堂中,我也经常会用“老师不会,你能帮助老师吗?”“真能干!真棒!”“今天你来当小老师好吗?”“老师这样写对吗?„„”这些语句来肯定学生的作用可真大。让学生在整堂课中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对课堂更充满信心。

2、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所以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只有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有他的成功,教师才能发自内心的去赏识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信任度越大,成就就越高。陶行知先生也曾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都有成功的可能,都有成功的希望。教师最重要的作用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唤醒学生的自信。

记得我曾经听过一个教授的讲座,在讲座中他说了这么一个事件,更一步唤醒了我对赏识教育觉悟。事件是说:一位教授到一个班当班主任,然后其他任教这个班的老师就问这个教授,你们班哪几个学生很较聪明呀?这位教师不知道任教老师会这么问,就随手指点了几个。结果这几个学生在班上,天天被其他任教老师、学生和家长关注着,表扬着、羡慕着,结果这几个学生还真的成绩优秀,表现突出,最后也非常有出息。这一事情说明了,只要老师给学生自信心,只要你懂得去赏识他,学生就会有高成就。

3、赏识“问题学生”

再差的学生也不可能是一无是处的,关键是老师要有耐心和爱心,更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已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针对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我在教学过程中注

意做到以下几点:(1)注意补短扬长;(2)鼓励建功立业;(3)教师要当好导演;(4)注重首次成功。赏识是不需要条件的,持赏识的态度不能急功近利,要用平等、无私的平常心,才能真正赏识我们面对的各种各样的学生。不是好孩子才能被赏识,而是赏识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

在教学中,我也亲眼看见过有这么一位老师,说某一位学生数学很差,简直是没有数学的思维和头脑。结果学生、家长都觉得这位学生的数学超级差,渐渐的,这位学生也认为自己是无法学好数学的,是根本不会学好数学的,也就出现了,越差越怕,越怕越差的结果。所以老师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多关注和帮助“问题学生”,要用加倍的赏识去教育他们。

4、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实实在在地给学生赏识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尤其当学生的答案和教师的“标准答案”不一致时,或者当学生的答案显得很不充分时,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死,或置之不理,而应当给予热情地鼓励、耐心地引导、信心地呵护,存留其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一点,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可能只是多一点耐心就可以了,但对于一个学生的影响很可能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一个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发展自己的思维,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前面我也说了,我在课堂中也经常用赏识的话语激励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的自信息满满,我发现这样的效果非常不错,特别是在大清早走进教室,笑脸迎接学生们,然后给学生说上一句“今天你们穿得真漂亮,老师心想你们上课的表现一定也会和你们的服装一样漂亮。”如果有学生上课偶尔有不听课时,我也会用赏识的语言鼓励他们说:“让老师看见你的大眼睛好吗?”平时上课,如果一个问题,出现多个学生回答,并且回答的答案都不一样,我任然会肯定每一个学生,这也说明他们都有动脑经想问题。

篇8: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

一、展现教材中的丰富翔实的文化底蕴

数学文化是以数学学科和数学发展为背景, 以数学课程和数学教学为载体的展现文化。新教材一改原先数学教材中只出现单纯的数学知识, 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富有数学气息、富有数学文化底蕴的知识和内容, 因此老师要利用教材中的这些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 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数学文化气息。

1. 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文化背景

数学教学首先是文化的教育, 只有深入到学科的文化层面, 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数学修养, 从而弘扬数学文化。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例如:汽车的轮子是圆的, 自行车的轮子也是圆的……在教学圆的知识时, 圆是一个何等完美的图形, 让人产生多少美妙的联想。数学中圆的周长与我们中国哪个古代人物有关?你知道吗?让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与祖冲之有关的信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使学生为我们祖先的智慧而自豪。又如:在教学方程这一知识时, 我们可以联系《周髀算经》和我国古代的一些其他数学成就, 在教学体积这一知识时也可以渗透祖冲之和他儿子的轶事或者结合讲讲《九章算术》中我国古代一些科学家的一些计算体积方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数学知识生成的文化背景, 教育无痕, 这是数学文化教学的自然流露。

2. 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文化价值

从数学生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 数学文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 尤其离不开数学知识和文化。数学文化的价值是指数学对人类各种活动的影响。例如:在教学完平均数后, 有一个数学故事题目是《有危险吗》, 故事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的。第一幅画:生1:我不会游泳。生2:这个游泳池的平均水深只有1.2米。第二幅画:生1想:我身高有1.4米, 跳下去会有危险吗?学生在帮助生1解决有没有危险这一问题时, 要主动与刚刚才学习的平均数这一知识概念联系起来。游泳池的平均水深1.2米的意思是有的地方水深高于1.2米, 而有的地方的水深低于1.2米。总的说来, 这个游泳池是危险的, 不光是这个游泳池, 在别的河里也不能随意地跳入游泳。这样的数学知识体现着深刻的文化价值, 而学生学到的就不仅仅是平均数这个的数学知识而是更多。

又如:在学生学习完百分数的认识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后, 教材中出现了实践与应用“恩格尔系数”这一概念, 家庭总支出中用于食品的金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数得到恩格尔系数, 而恩格尔系数的所表示的百分比密切的反映着社会发展的状况。如果恩格尔系数越高, 那么社会发展的生活水平就只能达到温饱, 而恩格尔系数越低则反映生活水平达到了小康、富裕。因此数学知识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社会文化价值。

再如:在学生学习了“比”这个知识后, 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引出了黄金分割点这一知识。在社会生活中, 黄金分割点这一知识文化有着广泛的应用, 舞台中歌唱演员的站台地点, 画家创造的一幅画中, 有画的面积与总面积的比。生活中广泛应用了数学知识, 有了数学文化的教学, 我们的数学教学才是完整的。

二、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数学文化形成的过程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因此教师在数学文化教学中, 要更多地引导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到真正的数学文化, 从而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 理解数学概念, 发展数学思维。

例如:二年级数学教材中对于可能性教学中的不确定现象的教学。通过活动和生活实例, 使学生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 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能够列出简单的实验所有可能的结果, 知道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有大有小, 并对这些可能性的大小用文字语言来描述。因此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抛硬币和摸球游戏。

活动1:抛硬币

师:我们今天来玩抛硬币的游戏。

A.识别硬币有正面和反面。

师:在玩之前, 我们先来认一认硬币的正反面。 (通过投影认识)

B.合作抛硬币

(老师示范抛, 学生猜测硬币落下后哪一面朝上。)

师:大家很想来试一试吧?游戏规则是同桌两人合作, 一人抛币, 另一人猜, 轮流进行。每抛一次, 都要先猜一猜再看一看哪面朝上, 开始。

C:反馈。

师:游戏停止, 同学们静下来回忆一下, 刚才我们抛了那么多次, 你们看到哪面朝上?

生:有时正面朝上, 有时反面朝上。

师:同学们观察真仔细, 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说:可能是正面朝上, 也可能是反面朝上。 (板书:可能也可能)

活动2:摸球

A:师生一起做摸球游戏。

3个黄球, 3个白球 (展示过程, 大小一模一样, 只是颜色有差异) , 同样摸之前还是先猜一猜。然后看一看, 摸后再放入搅匀。

B:学生摸球。

C:摸奖游戏 (盒子里都是白球, 不展示给学生) 。

师:老师这里有一颗金色的小星星, 谁能摸到黄球, 就奖给他。

(学生争先恐后去摸球, 可是都没有摸到黄球。)

这时, 有学生嚷嚷着要求检查口袋。

师:为什么要检查口袋呢?

生:如果口袋里没有黄球的话, 怎么能摸到黄球呢?摸不到黄球了。

师:是啊, 口袋里要是没有黄球的话, 就不可能摸到黄球了。 (板书:不可能)

师: (揭示口袋里全是白球) 对呀, 同学们真聪明, 口袋真的没有黄球, 所以就不可能摸到黄球了, 那么我们从中任意摸一个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那一定是白球了。

(教师板书:一定)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 注意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有序、有效的数学文化形成的过程, 并且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说一说什么事情一定发生?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什么事情可能发生?例如:“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 “小明今天没有来上学, 他可能生病了”, “时间是不可能倒转的”……由于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和概念, 因此能真正运用语言来描述生活中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从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 我们的数学教学似乎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解题教学。我们在教学中有时常常被最简洁的数学结论所覆盖, 这样的教学不免是遗憾的, 因此我们为了使教学不留遗憾而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思考, 在教学就算是最简单的概念时, 也要让学生像一个小小数学家一样探索知识获得的过程从中体验感悟数学文化, 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让课堂丰富多彩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因此教学中数学文化也涉及其他的学科知识, 将数学文化渗透在其他的学科中, 而数学知识本身是开放、多元、动态的。如:在教学《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时, 以一句诗引入:墙角数枝梅, 其中的“数”是什么含义?可以用任何一个数字来代替吗?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真的是从三千尺的高空中落下的吗?因此在数学课上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数学课程和人文学科综合是例子, 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文化魅力。

篇9:让英美文化走进英语课堂

关键词:语言 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英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90-01

人类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人类的交际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由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定的语言、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这一切都构成了他们与其他国家存在文化上的差异,如果忽视了文化差异,就会导致判断失误,交际受阻。但目前中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教师把重点放在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的记忆上,从而忽视了文化教学。与此同时,中国英语教学总是强调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无论是哪一种大型英语考试,包括中考、高考、大学英语四、六级,甚至雅思托福考试,都把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作为学生是否掌握英语语言的标准。

总之,中国的学生就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英语。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和学生渐渐发现,虽然许多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却不能用英语深入、灵活、有效地表达思想并理解对方的意思,从而出现了一定的交际障碍。例如,对于刚出国求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外国新文化的陌生与不适应会使他们产生“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这会直接影响他们与当地人的交往。曾在《世界日报》上看到过一个小故事,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受朋友邀请登上一艘豪华游轮观光,在酒吧台拿了两杯鸡尾酒后回房间享受,途中遇到一位女士,她看看后笑着说:“You have matches?”他一愣,回答说:“很抱歉,我十五年前就戒烟了,所以没有火柴。”这位女士立刻会意到留学生误解了她的意思,于是有点抱歉地说:“It’s a joke.” 然后,他们就相互尴尬地笑了笑,走开了。事后请一个美国朋友解释说:“因为她看你两手都占着,就故意开玩笑跟你要火柴,是想问你需不需要帮忙。”中国留学生这才恍然大悟。由此可见,如果只是重视语言和能力目标的培养,而不加大对文化的渗透力度,学生很有可能在实际运用中因缺乏必要的文化常识而贻笑大方,严重者甚至产生一定的文化障碍。教师切不能因只重视语言和能力目标的培养,而忽视了最根本的文化教学。

认识英美文化与中西方国家文化的差异,对于学习英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现行初中英语教材安排了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力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自觉地感受英美国家的文化氛围。

例如,在讲授“What color is it?”时,讲到颜色的单词,我就是结合谚语进行教学的。如:

a black sheep 害群之马,败家子

eg:We all thought my youngest brother was the black sheep in our family.In fact,he was in so much trouble and he ran away to Australia.But he started a new life there,married a wonderful girl, and now he’s a millionaire.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都认为我最小的弟弟是我们家的败家子。实际上,他闯了好多祸,最后只好逃到澳大利亚去。可是,他在那里开始新的生活并与一个非常好的女孩结婚了,现在成了一个百万富翁。

green eyed 眼红

eg:Go green-eyed when something special happens to a friend.

Congratulations! Jealousy isn’t just normal,it can even be good for you.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一些很棒的事情发生在你的朋友身上,你是不是嫉妒的眼睛都红了?祝贺你,嫉妒不仅仅是很常见的,而且可能是对你有好处的。

a green hand 生手

eg:He is a green hand in painting. 他是个油画新手。

a blue Monday 倒霉的星期一,意思是指过了愉快、幸福的周末,星期一又要上班或上学了,所以情绪不佳。

eg:It was a blue Monday and he just didn’t feel like going back to work.

又是倒霉的星期一,該上班了,他可真不愿意。

a white night 不眠之夜

eg:It was a white night for many people in this town last night.

对这个镇的很多人而言,昨晚是个不眠之夜。

a white lie不怀恶意的谎言。例如,姐姐会对妹妹和妹妹的男朋友说:“你们俩去看电影吧,今天晚上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谢谢”。她知道他们两个人想单独去,邀请她不过出于礼貌,所以她以有事要做为借口,这就是white lie,说这个谎言毫无恶意,也没有骗人的意思。

讲完这些谚语后,我发现同学们的眼睛里闪烁着一种求知的光芒,似乎对英语更感兴趣了。课后,我做了个测试,发现大多数学生不仅牢牢地记住了这几个单词的意思,而且下课的时候都在津津有味的谈论着关于颜色的文化知识。

此外,感受英美文化特色的最直观的方法就是日常对话,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当前实事热点,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文化内涵,激活教材,设计形式多样、灵活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有意识地注重英美文化知识的积累。如在讲授“I’d like some noodles.”时,我就创设了真实情境:几名学生扮演顾客到西餐厅进餐,一名学生扮演服务生为他们提供服务。顾客需要点前餐、正餐和甜点,并了解西餐的就餐礼仪,服务生要熟悉菜单。学生通过这个真实情景,既熟练掌握了本节课重点句型,又了解了西方的就餐礼仪,开阔了文化视野。此外,鼓励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把中西方美食在原料、烹饪方式、用餐习惯等方面进行简单比较,让学生更加理性地看待中西方美食及其文化差异。

在英语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把英美文化带入教学中是一种很好的英语教学方法,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简化了学习内容,而且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训练的语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将英文单词、短语、句子等教学内容通过文化的手段,教授给学生,从而让他们知道单词,短语,句子背后的文化。以理解为前提,最终达到灵活运用英语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杜润清.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谭载喜.文化对比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55-156.

上一篇:竞选班长演说稿下一篇:年底长跑学习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