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浸润

2022-11-27

知识与道德孰轻孰重?这个问题的提出并非是多余的。近年来, 一些存在于青少年学生之中的人格扭曲、道德沦丧, 相信大家不会忘记。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曾告诫我们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 教育之为教育, 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早在2000多年前, 大教育家孔子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已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才者, 德之资也, 德者, 才之帅也。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 完整的人格, 他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

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是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老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为德育撑起一片蓝天。

所谓“渗透”要贴切, 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教材蕴含的德育因素要准确把握。没有发掘尽, 十分可惜;生硬联系, 随意发挥, 又难免牵强附会。二是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的有机统一, 即在完成语文知识与能力传播与培养的同时, 适时利用教材德育因素, 结合学生实际来渗透, 过重过轻都不恰当, 要适度掌握。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 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 思想教育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 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新课标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上强调“发展健康个性, 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也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 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 创设适合学生接受的情境, 再辅之以合理点拨,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才能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所以, 新课标下, 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时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突出文中关键词句, 让学生感受美, 乃至热爱美追求美

课改教材收录的课文中包含着许多显性或隐性的德育素材, 语文教学中, 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课文中的字、词、句, 才能透彻地阐述课文内在的思想内容, 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 提高技能, 受到深刻、生动的思想教育。如: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 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长沙的秋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首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染、透、争等, 当学生对长沙秋景有了具体的认识后, 再引导学生推敲文中的重点字词, 以深化对长沙秋景的热爱。这样, 一幅美丽的长沙秋景图不但带给他们感观上的慰藉, 而且让他们在心灵中激发起热爱自然的炽热之情, 再由此转化为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

二、教师要巧妙利用教学语言, 创设利于德育渗透的情境, 激发兴趣, 陶冶情感

别林斯基说过:“感性是先于知识的, 谁没有道德的感情, 谁就不懂得道德。”语文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只要我们的教学语言运用得当, 必能使学生移位入情, 达到教育的目的。

法国作家巴比塞·昂利说过:“宣传最崇高的理想, 如若得不到通往这个理想的正确道路, 也是无济于事的。”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的德育功能, 教师要巧妙利用好各种教学语言,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陶冶情感的目的。这些教学语言包括导语、过渡语、点拔语、结束语、教师范读等。现以导语和教师范读为例, 说说它们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 一个好的导语, 特别是生动、形象、富有诱惑力的导语, 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热情。

语言描述是情境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形象化手段, 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 教学艺术最后也全体现在教学语言之中。换言之,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演员”,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号召力和鼓动性,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只有抱着严谨的教学态度, 并在实践当中积极地摸索、认真地尝试和练习, 才能最终创设出逼真的课文情境, 让学生全身心融人其中以至产生强烈的共鸣, 使德育渗透达到完美的效果。

三、分析好人物形象, 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中学语文课内介绍了许多高深品德和人格魅力的人物, 为使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能栩栩如生地站起来, 并使他们的光辉形象铭刻在学生的心灵中。我利用课堂上对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 不仅教会学生学会描写人物形象, 更让学生在一些人物崇高理想和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下, 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 重点刻画了蔺相如这个智勇双全、宽容礼让的君子形象。他的一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向我们袒露了深沉的爱国奉献的赤诚之心, 对这些内容, 教师都不应轻易放过。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我想也是其他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 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形式。当然, 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应该符合教育的特点, 注重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 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 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课本和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 因此在语文课进行过程中, 每一个课堂环节都能进行德育渗透, 而且新课标下,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收效更好。

四、挖掘教材内容, 培养学生创新人格

一个人的素质像座冰山, 露出水面容易被人看到的只是一个小面积, 而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取得创造性成就的则是那水下不容易看到的一个大面积——进取性、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等创新人格。培养学生的这些创新人格是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格意识, 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使他们具有勇于开拓、敢于吃苦、乐于思考、一丝不苟、团结协作、胸怀广阔、坚忍不拔以及自尊自信的品格。如在教授《报任安书》一文时, 除了字词教学, 我还专门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 如:司马迁为什么要选择屈辱地生存?联系他的传记人物项羽“不肯过江东”的选择, 探讨司马迁的人生观。问题一提出, 学生非常感趣, 相互争论起来。我趁机引导他们理解司马迁“人有一死, 或轻如鸿毛, 或重如泰山”的人生价值观, 并联系当今社会青少年心理脆弱, 不堪压力, 悲观消极的错误做法, 让他们在比较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死观。

摘要:在学科教学中浸润德育, 是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应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为德育撑起一片蓝天。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突出文中关键词句, 让学生感受美, 乃至热爱美追求美。教师要巧妙利用教学语言, 创设利于德育渗透的情境, 激发兴趣。分析好人物形象, 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挖掘教材内容, 培养学生创新人格。

关键词:教育环境,德育浸润,激发兴趣,陶治情感

上一篇:论社区文化在群众生活中的引领作用下一篇:LOFT风格在建筑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