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教育根植儿童文化

2024-04-13

让艺术教育根植儿童文化(通用8篇)

篇1:让艺术教育根植儿童文化

让艺术教育根植儿童文化

江苏省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邱元(226600)

艺术教育对儿童文化的忽略

案例:

一节美术课的流程:教师揭示课题——展示教材中的美术作品,组织讨论:这些画中都表现了什么人物?他们在做什么?有何动态特征?——学生自由创作——交流展示。

一节音乐课的流程:学生听音乐,根据节奏拍手进教室,师生问好——听音乐,理解“强弱”定义,认识“f”和“p”—— 欣赏歌曲,师生合作学唱歌曲——小结:大家从中都学到了一些什么。

反思:这是具有代表性的两堂艺术课,都强调艺术技巧和手段的训练并以技法的娴熟为艺术教育的追求目标,抛弃了艺术诗性、精神的东西,使艺术成为毫无生命的技艺。这种技艺化的艺术教育只要求学生唱会一首歌、画出一幅画,一味追求唱得准、画得像,割断了艺术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从而是艺术课堂毫无魅力可言。这种丧失诗性的艺术教育使每一个原先充满诗性智慧的儿童缺少了艺术感受、想像和创造,原本敏锐的审美感知退化,原有的艺术潜能和兴趣泯灭。

更本质的原因在于教育者把学生看作一个等待教育,理应被成人引导的还没有长大的儿童,教育者看不到儿童拥有自身的生活,看不到儿童不仅是一个文化的接受者更是一个文化的创造者,看不到儿童拥有自身的文化与精神追求。在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引导下教育者轻而易举地将独具特色的儿童文化堵截于艺术教育的院墙之外,用成人一厢情愿的标准与方式压抑了儿童的个性,泯灭了儿童的创造性。

艺术教育根植儿童文化的意蕴

让艺术教育根植儿童文化并不是对儿童的简单崇拜,对儿童文化价值的无限放大;不是要将艺术教育囿于儿童文化自然的、原始的、混沌的层面,将儿童的天性理想化,回归于儿童文化的自然状态;也不是处处以儿童为中心,只注重儿童现实的需要与兴趣,而放弃了教育对儿童未来生活的指引。而是要:

一、站到儿童的立场上思考艺术教育。

教育是为了谁?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又是从哪里出发的?它们的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尽管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策划者、设计者和组织者,但是真正“发出”教育需求的却是儿童,是儿童焕发生命活力的诉求才有了教育活动,儿童是教育活动的发出者,儿童才是教育的主体。

教师学会了欣赏儿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思索,在对儿童本质生活进行深刻把握的前提下潜入儿童精神世界的进行探索,发现童真童趣童心,发现儿童的无限可能性,就不会亟不可待地试图使儿童早日脱离童稚状态,催促他们尽快进入成人世界。“教师跟随着幼儿,而非计划。”艺术教育内容不再由教师一方单独抉择,而是教师根据儿童的兴趣与儿童一起编制儿童的活动“方案”。艺术教育活动从预设转向生成,尽管在教学的生成中,教师任然要帮助和指导符合儿童天性的那种生活的展开,但是这种帮助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包办,不再是蛮横地牵牛鼻子,不再是生硬地控制,这种帮助和指导是支持、搀扶和引领。

二、儿童艺术教育从学习取向转为成长取向。

教师站在未来,要求儿童坐在教室内接受艺术教育,但是儿童的唯一兴趣集中在使他得到快乐和满足的现在上面,这样教育在儿童眼里就变成了教师对他自由,对他就今天的满足和快乐的蓄意侵犯。后果就是:儿童不愿意接受教师对他的教育。

要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就要认识到:儿童想学习,但他不想失去自由。儿童想成长,但他想游戏和在游戏中成长。这就是儿童成长逻辑的辩证法。艺术教育应当符合儿童的生命本性,应当尊重儿童的生活本质,应当懂得尊重和欣赏儿童原生态的生活,在此基础上让教育活动来浓缩儿童的这种原生态生活,让教育所创造的高于儿童原生态的这种可能生活滋养儿童,提供原生态的生活所不能提供的精神影响和文化影响。一句话:儿童不仅在准备走向生活,而且他现在已经在生活。

三、发掘并凸显了儿童艺术教育的诗性智慧。

艺术的生命与价值在于它蕴藏着人的诗性智慧。人们通过艺术创作为诗性智慧创造一种感性形式,人们通过艺术审美与作品中的诗性意义产生共鸣和对 话,不断涵养和丰富自己的诗性智慧。艺术的精神在于人用感性的形式为诗性智慧赋形,从而实现自身的意义追求。

儿童文化是儿童表现其天性的兴趣、需要、话语、活动、价值观念以及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总和。儿童文化是诗性的,梦幻的、童话的,是好奇的、探索的,充盈着、涌动着儿童特有的天真、幻想、憧憬、灵性和自由,是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真实而具体的生活世界,奔腾着生命激情的精灵世界,充满奇思妙想的梦想世界,充满自由创造的精神意识。

对于儿童来说所有的创作都是诗,儿童文化本然地体现了艺术的精神,艺术教育应该在以此为切入点,尊重并挖掘儿童文化,不断丰富和提升他们的诗性智慧,体悟生命,感受意义。

根植儿童文化的艺术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拥有童心,发现儿童文化,找准艺术教育的出发点。

1、让教育者成为“长大的儿童”。

让教育者成为“长大的儿童”,不是作为成人的教师的“弱化”“稚化”,而是在提醒教育者要与儿童共同成长,随着儿童一起“长大”,与儿童分享成长的快乐,是教育者的自觉“童化”,是教育者成熟的表现,其旨意在更好地理解儿童,发现儿童,最终达到更好地开发儿童、引领儿童、理解儿童的目的。拥有童心教育者才能自觉超越功利,保持教育最初的“韵味”,真正走进儿童,与儿童打成一片,才能尊重儿童的“童言无忌”,保护儿童的“异想天开”,理解儿童的“无意过错”;拥有童心,教育者就能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诗意”的视角引领儿童去发现,用“游戏”的方式引领儿童去经历,用“童化”的方式引领儿童去表达,以此留住童心,延续童心,保持童心。

2、用“童心”发现儿童文化

教育者用儿童的眼睛看,用儿童的耳朵听,用童心去品,就会发现儿童文化无处不在。

①在游戏中发现。橡皮筋歌谣: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再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现在就开花……

游戏,并不仅仅意味着“玩”,甚至也不仅只是儿童用以理解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手段,它实际上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是儿童生存的一种状态,是儿童文化的一个自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

②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发现。走路时明明不时的盯着太阳看,然后问妈妈:“妈妈,我一看太阳公公,他就会变得和刺眼,看久了,就要流眼泪,打喷嚏,太阳公公是不是不喜欢我呀?”

儿童的生活充满幻想,在儿童看来一切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桌子是获的,椅子是活的,房子是活的,太阳是活的„„他们用幻想的翅膀让生活变得如此富有诗意;儿童的生活不乏时尚,他们一会儿收集各种卡片,一会儿玩转各种溜溜球,一会儿传唱各种拍手歌„„学会欣赏儿童文化,就找到了儿童艺术教育的出发点。

二、变换视角,分析儿童文化,落实艺术教育的切入点。

文化分析是教师对儿童文化的研究与把握,儿童在与教师共同的文化分析活动中反思自身的经验、意识和行为,激发对文化生长的期待,选择艺术教育的切入点。

我们发现儿童比较喜欢追逐潮流,比如一首流行歌曲流行时间不长,随机叫一名小学生,甚至是一年级的学生,也能给你哼唱几句。但是一些流行歌曲歌词粗俗,肯定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但是因此就想封住孩子们的嘴,又谈何容易?即便校园里不能唱了,走出校门,他们照样可以唱。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了小学生爱唱流行歌曲的原因:学校艺术教育在内容上时常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提供给学生的教材往往是正性的,理想化的,完美化的,忽视了小学生成长的情感需要,缺少流行文化内容上的鲜活性、生动性、丰富性、时代性和现实性。有了理性的分析,根植儿童文化的艺术教育也就以多姿多彩的形式出现了。

1、顺水推舟。儿童爱唱,我们就来引导。我校举办了少儿歌曲大赛,通过自主寻找、欣赏分析,选出儿童最喜欢的歌曲,从而评选出此项活动中表现最优的儿童和最受儿童欢迎的歌曲。儿童通过寻找知道了大千世界上还有很多不为他们知道的曲调好的、词意好的少儿歌曲,激励传唱他们评选出的好歌曲,在一定意义上会冲淡他们心中已经红了的流行歌曲。

2、集体感召。流行现象是一种集体的传播行为,怎样让孩子理解这样一个群体性行为的是与非,还应该让儿童置身于集体当中,运用集体动力理论来教育学生。我们组织开展“校园艺术节”活动、组建“小伙伴”合唱团。当儿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聚在一起工作的时候,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在交流与给予中体验发现美丑明辨是非,汲取向上的情感力量。

3、自主创新。调查中发现儿童并不一定是喜欢唱那些低俗歌曲,而是适合他们的歌曲有点缺位。根据儿童喜欢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一特点,我们开展了“编自己的童谣”“唱自己编的歌曲”“跳自己设计的课间歌谣”活动。把创作与表演、歌曲与舞蹈融于一体,把潜在的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现实活动,儿童的艺术本能被激发了出来,乐趣自然就多。那些不雅的流行歌曲也就自动退出了儿童的心灵舞台。

三、走向多元,交流儿童文化,把握艺术教育的着力点。

儿童的天性好动好玩,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它实践活动。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活动,根据课程目标帮助学生选择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设计活动过程,如讨论、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欣赏、现场调查、参观访问、讲故事等。

1、艺术节。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校艺术活动,如声乐、器乐、舞蹈、课本剧、少儿歌曲创作、“我最喜欢的歌曲”评选以及绘画、书法、篆刻、摄影等,广泛发动全体学生参与,要达到每个儿童至少参加一项艺术活动的要求。

2、读书节。附小坚持举办“走进读书林,采集智慧果”为主题的读书节活动,根据各年级儿童的特点,举办了好书推介会、读书运动会、童话节、演讲比赛、诗文朗诵比赛、百科知识竞赛、故事大王比赛、课本剧表演等,让学生感受到书海之浩翰和读书之乐趣,让学生灵动的心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书林”之间,让读书成为习惯,成为一种自觉;让学生从书本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寻找生活的榜样,净化自己的心灵;把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汇编成集,发给学生阅读、欣赏,给儿童的童年留一个诗意的画卷。

3、体育节。在每个春季举行一届运动会,冬季举行拔河、跳绳、踢毽子等比赛的基础上,我校还重点面向全体师生征集“我的快乐游戏”,全员动脑,从儿童的日常生活出发,编排出新颖、健康、可操作性强的游戏。

四、优化环境,浸润儿童文化,营造艺术教育的生长点。

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环境对儿童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创造适合儿童文化发展的环境,让学生无论在物质环境方面,还是在精神环境方面都能拥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我校利用自身条件,合理创设适合儿童文化发展的氛围,让学生们在校园中时时刻刻接受着文化的熏陶。

1、营造文化氛围。学校的每一个教室,每一面墙,每一块地,每一棵树、每一块石都是儿童文化内涵的浓缩,都代表儿童内心的呼喊,能显示儿童文化的影子。充分开发、利用这些物化资源,让它们成为学生充满自由、想象和创造的摇篮。艺术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

2、创建儿童文化论坛。童心无邪、童言无忌。孩子们心中呼唤我们学会认同他们。我们尝试搭建起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沟通的桥梁——儿童文化论坛。儿童在表达自己的需要时是最有发言权的。给予他们适当的尊重、支持和指导,儿童将可能做出合理的、负责任的决定,通过参与形成自己的意见,获得成长。儿童文化论坛就是基于此种认识之上来创办的。它有自己的组织、自己的管理原则和方式、活动内容和形式。

走进附小,浓厚的儿童化、情感化校园文化环境悄然形成。显然,儿童成为学校的主人,他们正在创造着学校文化,同时又被良好的学校文化熏陶感染,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易晓明.寻找失落的艺术精神——儿童艺术教育的人文化建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姚伟.儿童观及其时代转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汪树林.让教育保持一份儿童视角——建构“儿童教育观”的诗与思[J].江苏教育研究,2007(6):21—25.(5)成尚荣.儿童立场:教育从这里出发[J].人民教育,2007(23):5—9.【本文为江苏省“十一五”立项课题《根植儿童文化激发其艺术灵性的校本课程研究》的阶段成果。】

篇2:让艺术教育根植儿童文化

开展阳光清风进校园活动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工作之中,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还专门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挂帅的“阳光清风进校园领导小组”。为使这项工作有序地在我校开展,活动领导小组拟定了工作计划,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在全校师生中做了充分的动员。针对部分老师认为廉政建设是领导干部的事情,与普通教师无关,与小学生更是无关的思想,学校利用星期三开会,专门组织了以“我看廉政文化建设”为主题的教师讨论会,让教师挖掘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寻找廉政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点,以此统一全校教师的思想,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为进一步推进阳光清风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切实把活动的目的、意义宣传到师生中去,学校采取多种形式,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多种校园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利用星期三开会时间集中对全校师生进行敬廉崇洁启蒙宣传教育,同时,把相关活动的宣传落实到每周国旗下讲话和校会时间穿插进行。利用校园网络和多媒体教室进行敬廉崇洁意义的宣讲,提高全体师生对社会中腐败现象的认识,提高师生们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警觉性。在学校教职工大会上,组织教职工学习有关文件材料,并以相关事例阐述腐败行为给国家、给社会、给家庭带来的危害,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净化校园风气,营造尊师爱教爱生的范围。主题活动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开展主题活动,是廉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寓教于乐,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校园廉政文化建设。

开展以“尊廉崇洁”为主题的教育晨会,即“阳光清风进校园”的动员大会,与全校党员和教师签订“廉洁从教、师德规范”工作责任书,大队部向全体师生发出“尊廉崇洁”倡议书,要求全体师生遵纪守法,严以律己。推进宣传力度,形成宣传效果,营造廉洁教育氛围:各班举行以廉政文化为内容的黑板报、宣传栏、校园网廉洁文化“八荣八耻”教育等宣传活动,利用校园宣传阵地,开展廉洁教育:各班举办以“争做廉洁勤俭好孩子”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将廉洁教育落到实处,把廉洁教育活动内容内化为个人道德行为:举办以廉政文化为主题的全校学生廉洁教育手抄报大赛,并且展示学生优秀作品,加大廉洁教育宣传力度,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结合学科特点,渗透廉政文化教育的内容,将廉洁教育与语文课程、生活与社会课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进行有机地整合,形成教育合力,增强廉洁教育的辐射面和宣传力;以“廉洁教育”宣传为主线,向全体学生家长发出《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放大廉政文化教育效应,形成学校与家庭廉洁教育的联动,发挥“小手拉大手,大手牵小手”的作用:举行以阳光清风进校园为内容,向全体教师征集“廉洁感言”,将个人对廉洁教育的认识,体会和感受表达出来,增强教师廉洁执教的意识,进一步推动师德师风和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开展:举行以廉政文化建设为背景,组织党员和教师进行廉洁教育大讨论,如何贯彻执行新版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目标,提高认识,辨别是非,使阳光清风进校园更加深入人心:结合学校第三届读书节的活动,动员和组织师生阅览廉洁内容的书籍,以学校的校本教研,开发以廉政文化建设为目标的廉洁教育“校本教材”,使廉洁教育成为有本之源,有米之炊,保证廉洁教育有时间、有内容、有教材地进行实施,做到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对全体党员(包括中层干部、校级领导)进行廉洁教育,结合学习党中央精神和《廉政准则》,贯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树立“廉政光荣,腐败可耻”的意识,以自觉遵纪守法、严以律己、服务教育的模范行为影响全体。对全体教师进行廉洁教育,结合师德师风建设和贯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扬清正廉洁之风,做人民满意教师,师德教育宣传活动,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树立教师依法从教,廉洁从教的工作作风和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对全体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结合开展“争做小公民,文明道德伴我行”的教育活动,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坚持正面引导,开

篇3:让艺术教育根植儿童文化

家庭教育是学生现在性格特点和出现各种问题的根源, 所以我就从这部分学生的生活环境着手, 探索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分析, 我把德育工作重点放在唤醒学生的善良本性和道德需求上, 用“爱”去融化他们心灵的坚冰, 用耐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采用疏导的办法, 将思想教育同爱的攻势相结合, 通过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去解决学生教育问题。

一、对“孝”问题的解决是成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

我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在他们身上存在着此类孩子的所有共性问题。班级学生曾不止一人当着我的面同父母争吵, 学生在家时这种情况会更多。“百善孝为先”, 因此我决定从“孝”上做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首先分析学生不尊重父母的原因。

一是长辈娇惯, 长期形成此类说话的习惯。如王同学长辈溺爱很严重,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与家人说话不客气, 做事多以自我为中心, 由于年龄小在班级工作和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俗话说的“不懂事”和“没长大”。

二是由于此年龄段的孩子已经长大, 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评判观念, 对父母的一些生活问题不满意从而不尊重。如周同学, 由于父母长期感情不和, 对母亲这一弱者所体现出来的是又爱又恨的心里, 由于第三者的出现对父亲是完全对立的状态, 所以她同父母的沟通是强硬的和不理智的。

三是对自己家庭出身和家庭条件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从而将责任推到父母身上, 反映出来的是性格上的自卑和生活中的乱消费。好象要通过这种无目的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来报负自己的家庭出身和父母的爱。

针对以上三点主要原因, 我的做法是:以感恩为主线, 分别以“父母给予了我们什么”为题, 再以“我能给予家人什么”为题, 用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激发出学生内心的善良本性和对父母的爱, 明确了在与家人关系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我还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学生中去, 和学生进行广泛地交往, 尤其是那种轻松、随意的谈话方式打破了师生之间的心灵隔阂, 学生通过这种言语上的交流了解到我的思想、期望、工作方法和性格特点, 使师生情感交融, 学生对我的话产生了积极的心理认同。

通过这种日常交往、集体教育和个体沟通, 我班学生在尊重父母和理解他人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观, 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生活基础、心里需求等方面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 更加理解家长和学校的教育目的。个别同学还能利用假期时间外出打工, 也能帮助父母做家务, 上网次数明显减少, 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尊敬师长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通过对“孝”的问题的解决, 学生的立场、观念及看事情的角度和方法都有了较大的改观。生活更加勤俭, 学习目标更为明确, 思想上更能理解家长和老师的良苦用心, 对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都能从积极的角度去认识, 并能发挥每个学生的能力为集体荣誉而主动参与。

二、“言忠信, 行笃敬”真心关爱学生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以前总以为, 做班主任工作就是安排好日常教学事务, 将学校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基层, 完成教学任务, 管理好学生。但“烫发问题”的解决却让我改变了想法, 要做好教育工作, 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 从“心”开始。爱是教育的前提, 动情是教育的关键, 只要紧紧抓住学生的道德需求, 用真诚的爱心关心帮助学生, 你会发现收获的是惊喜?

由于我们是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 学生步入青少年期, 正在形成不成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 对社会、学校及教师都有部分的反叛心里, 所以学生的思想、做法、观念都有与学校日常形为规范相对立的事情发生。如新学期开学伊始, 我班就有四名学生烫发, 我立即拿出“中学生日常形为规范”和学校规定勒令他们限期“整改”。但到最后期限后还是没改, 我行动了:单独谈话、请家长协助工作和请学生科领导施压。可学生好象定立了攻守同盟, 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气, 最后还以退学相要挟。此事已经形成学生与老师、学校之间的对立。怎么办, 我的做法是:先放一放, 等这种对立情绪淡化了之后, 再找合适的方法逐一攻破。

在寻求解决办法的期间发生了两件事, 使得“烫发事件” 迎来了柳暗花明。一是:宋同学 (烫发一员) 的母亲病了, 需要她去护理。我陪她到学生科说明情况请了半个月的长假, 之后又详细询问了她母亲的病情, 告诉她在护理期间的做法和注意事项。后期在和家长沟通时, 宋同学的母亲说:孩子长在了, 知道怎么关心父母, 这得感谢学校和老师。二是:李同学 (烫发一员) 的妹妹要来学校看她, 需要晚上去接站, 还需要解决住的地方。首先, 我让班级的男同学陪她去接站, 这样比较安全。其次是联系寝室的管理员, 通报她妹妹在学校居住的情况和原因, 第二天为了不担搁学习, 还让其妹妹陪她上课。

新的一周开始了, 这四名学生给了我非常大的惊喜:头发拉直了。我们用了快二个月时间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就这样平息了。这件事的发生和解决过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三、结语

篇4:让儿童写作根植于校园文化生活

而在我校举行的五、六年级的当场习作比赛中,孩子们所呈现的习作,更加引发我对这一主题的思考。在习作评比的当天,我认真地拜读了孩子们的每一篇习作,每一篇都写得那么真实,每一篇都写得那么真性情。

再现孩子的当场习作片段:

选手1:很荣幸我当选了校的“牧羊人”,要知道我们学校有几千人,而能成为饲养员的也只有几人……第一天走在去羊圈的路上,我很忐忑,不知道如何跟羊套近乎,我又该如何去饲养它。而在我的记忆中,真正认识羊是老师给我们看的图片,还有就是动画片里的“喜羊羊”了。

选手2:经过我和另一位饲养员的不懈努力,终于,我们把两只羊从羊圈里牵了出来,每拉一下羊绳,羊都要瞪着看我们,还朝我们“咩咩”直叫,我想它一定在抗议,也许它更缺少一份安全感吧,因为毕竟与我们还不是很熟悉。

选手3:……为了能跟羊建立信任感,现在我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小区内找最鲜嫩的青草。可是每当我满怀信心地去喂养它们的时候,它们对我给予的食物理都不理,似乎还在抗议我们对它们的供养不周。我难过地低下了头,而羊却仰起脸瞪着圆圆的眼珠子看着我。

选手4:学校大厅里,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两个金鱼缸,里面还养了很多漂亮的金鱼,每天早上路过大厅,我都要去看看它们。时间久了,感觉鱼儿好像认识我似的,每当我站立的时候,它都会游到鱼缸壁看着我,于是,它在里面静默着,我在外面静默着……看着看着,有时我的嘴巴也不知不觉地和它一起一张一合起来。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的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等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现实召唤我们在习作教学中要提醒学生善于发现生活,积累习作素材,积极为学生创造习作空间,真正让学生能抒写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从而让学生享受习作的快乐。

儿童写作来源于校园文化生活,儿童除了家庭生活以外,其余的时间几乎是校园生活,所以,校园是儿童学习、生活、交友的最大空间。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感受远比家庭生活开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新鲜好玩,所以,校园文化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素材的重要源泉。

一、参加第二课堂活动,让孩子享受学写游记的快乐

指导学生习作,必须将课堂延伸,向生活世界打开,让学生走进多彩的大自然,去认识,去观察,从大自然中发掘习作的素材。

生:小桥,流水,小花,绿叶,还有小鸟在欢叫……

生:参拜完岳王庙,我们又到了曲院风荷,那里鸟语花香,杨柳垂堤,虽然现在的曲院风荷是看不到一片荷叶的,随处可见的是枯萎的荷叶。但我依然可以想象到夏日来临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场景!

生:在曲院风荷里,有很多桥,有石桥也有木桥;有拱桥也有平桥,最奇特的要数九曲桥啦,真是一座有一座的特色,一座有一座的创意。

生:快乐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五六个小时,一瞬间就过去了。不过我收集到了快乐、美景,“精忠报国”的精神还有春天!

正是因为小作者们拥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所以,才能写出如此鲜活、灵动的作文,孩子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也享受了习作的快乐。

二、参与校园活动,让孩子享受抒写真情的快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抓住学生情感的“敏感点”,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力求“我手表我心”。如,在一次晨会后,孩子们在《属于我们的晨会》中这样写道:我立马紧张了起来!毕竟,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晨会。以前我都是站在下面看着主席台,但是这次不一样,是由我来“扮演”那个站在主席台上的人。……第一次,我站在了主席台,面对着其他那么多班级的同学,我的心扑通扑通地不停地在加速。我所站的地方是在主席台旁边的阶梯上面,我简直不敢直视下面的同学……结果我太紧张,朗诵时把“困惑”和“迷茫”说反了。

还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我怀着一颗紧张的心走上主席台,我不停地做深呼吸,让自己那颗小小的心平静下来。“阅读是一种享受,帮我们打开……”琅琅的读书声松缓了我紧张的心情。轮到我们朗诵了,我望着台下一双双充满了期盼的眼睛,我鼓起勇气,打起了精神:背挺得直直的,不敢有一丝怠慢……

读着孩子们真实的心理描写和发自肺腑的真情抒发,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那一刻的紧张和认真。

三、参观校园设施,让孩子享受彰显个性的快乐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活跃的思维,唯有让他们将各自的情感、思绪融入他们各自的习作中,才能彰显个性的风采。比如,让他们分别介绍各自喜欢的校园一角,因为有了广阔的空间可以选择,孩子们就会从自己的眼光出发,写出自己个性化的感悟。

如,一位孩子在介绍我们学校的《月牙湾》时这样写道:

月牙湾是我校富有标志性的建筑物,她坐落于东大门的中心广场,十分显眼,从东大门一进来,就清晰可以看到。

看,月牙湾的排列精致、巧妙,从最前面的一弯月牙,慢慢地一个比一个更胖更长,最后就变成了一个圆形,似乎这就是一个月亮一月的形状变化,展示在我们眼前。设计者肯定是绞尽脑汁啊!

在月牙湾上还矗立着我们学校标志:由蓝色、淡绿色、深绿色三片树叶直立而成,这里的三片叶子是有寓意的,蓝色代表着智慧,淡绿色代表着活力,而深绿色则代表着深沉,我想学校是想让我们拥有智慧,拥有活力,拥有更深沉的思考能力。

还有一位同学在介绍我们学校新落成的未来教室时这样介绍:Ipad,相信大家已经十分熟悉了。可是,你们见过液晶电视那么大的触摸屏的xxL的Ipad?我想一些人绝对没有见过。读到这里你们会问我,你见过吗?Of course!今天我们班进入了“时空穿越机”,进入了未来课堂——3D展示台,来试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科学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走进多彩的校园生活,让儿童写作根植于校园文化生活,抒发内心的真情,彰显自己的风采,真正让学生喜欢写作,学会写作,乐于写作,并从中享受到习作的快乐。

参考文献:

郑伟.游戏精神与儿童写作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2.

篇5:让安全责任理念根植于员工心中

让安全责任理念根植于员工心中

再好的制度,也要认真的执行才能有良好的效果。自从突出“企业员工安全大培训”活动来,公司及时召开会议、制定计划、定向落实,“企业员工安全培训”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此次活动共分三个阶段开展:一5月底制定计划和落实阶段,二6至10月组织开展实施阶段,三9、10两月整理、总结阶段。

此次培训每个员工接受安全教育课时最少为24课时,最多参加培训学习的达上百课时,主要以集中授课、外聘专家、委托外培和自主学习为培训方式,培训内容更是贴合实际的安全知识(危化品、安全用电、消防、交通等)和专业操作规程等组成。秉着让安全责任理念根植于员工心中的坚持,公司安全领导小组精心汇编公司实用“安全小手册”、“安全生产一朵花”、“公司安全生产知识试题”等手册和PPT视频安全知识内容,通过组织员工积极参与和认真学习、考试加深员工教育培训效果。

篇6:让作文教学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中

江苏省东台市头灶镇小学邹粉善

【内容摘要】 当前的小学生习作千篇一律的多,凸显个性的少,存在着程式化、虚假编造等现象,这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要彻底改变这些现象,就得帮助学生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他们提供一个活生生的原生态的体验环境,让作文教学沐浴生活的阳光。本文试从关注生活,丰富积累;再现生活,飞扬灵性;感悟生活,真情告白三个方面畅谈自己的教学感悟。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积累灵性真情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想把积淀在自己心中的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和感悟表达出来。于是,便有了作文。然而,打开学生订阅的作文报刊,浏览其中所谓的优秀习作,心中不禁有些郁闷:这些优秀习作篇幅长,立意新,主题深,可老气横秋,充盈着成人化的思想和文学性的构思。这是儿童习作吗?再翻翻我们的学生习作本,千篇一律的多,凸显个性的少,存在着程式化、虚假编造等现象,这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就要求我们主动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活生生的原生态的体验环境,让作文教学沐浴生活的阳光。

一、关注生活,丰富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个作家没有生活的体验,写不出好的作品;一个演员没有生活的体验,演不出好戏;一个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好的作文。

曾经有人说过:“隐去了太阳的天空是灰的,失去了水分的植物是枯的,脱离了生活的作文是空的。”作文就是把我们周围的生活写出来,把我们平日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的写出来,叙述喜闻乐见的事情,刻画具体可感的人物,描写时时变化的风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好作文,首先要学会观察生活,房前屋后种的花草,放学回家,观察一下它的各种姿态,欣赏一下它轻轻摇曳的身影;草坪上,飞过一只美丽的蝴蝶,悄悄地跟过去观察一下它那双美丽的大翅膀,它翩翩起舞的姿态,让心情与蝴蝶一起飞„„再者要学会留心生活,校长的讲话,老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嘱,餐桌边的闲聊,一阵风雨,一张照片,一个过客,一杯牛奶等等。只要用心体验,生活就是你写作的源泉,就会丰富你易于感动的心灵。

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景观,是我们大的生活空间。在阅读活动中,我们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既可以力求甚解,也可不求甚解,不求统解,不求全解;既提倡“初读”、“精读”、“细读”的阅读方式,也可保留“信马由缰”、“蜻蜓点水”、“囫囵吞枣”的方法;不求繁琐分析,但求多读、多吟、多诵。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到中外文化的营养,丰富积累,充实自我,下笔便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了。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这源头很密迩,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这就是我的充实生活。”让真实的生活跃然于学生的纸上,让真实的生活唤起学生作文的真实感受和无限遐想。

二、再现生活,飞扬灵性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往往流于形式,如提供一个话题,给予一个命题或材料。学生的作文停留在“接受”状态,表达时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减少学生的这种无奈?我觉得优化作文情境,再现生活让学生尽情表达很重要。这里所说的作文情境不只是提供某个活动场景让学生观察思考后表达,而是从更广的涵义上去阐释它,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从作文的言语表达、情感流露等角度铺设情境,为学生作文灵性的飞扬提供广阔的生活背景。

首先,让学生在对话情境的铺陈中放飞思绪。对话,是学生与环境、教材、同伴、老师之间多向互动的桥梁。在作文教学中,对话同样显示出他的魅力,给学生带来一方净土,一片灿烂的天空,几许作文的灵感„„①与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对话。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自然环境是紧密相连的,要引导、鼓励学生与自然环境对话,在对话中引发学生对生活中一草一木认识的广度与深度。路边的小草、校园里的落叶、迎面拂来的微风„„都是捕捉的对象。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话的环境不同,表达也就各有特色。同样是“风”,对中低年级孩子铺陈的生活情境是:风吹来碰到你的小脸、鼻尖是怎样的?对话情境(问一问风)是:你从哪里来?带来了什么?去干什么?于是学生写下了《风从鼻尖吹过了》《风,从哪里来》等文章。高段的孩子认知能力强些,感情更丰富而复杂,因而铺陈的生活情境是:风来了,你回忆起了什么?学生与风对话,轻轻叙述心中的一份感动、一份美或一点烦恼。于是,学生写下了《风从心儿过》《追风》《只有你懂我》等。我们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的心灵活跃,让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会说话,赋予它们生命,并引导孩子与这些生灵对话,在对话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流泻内心的情感。②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教材是模拟的生活空间,教材中的人物,课外阅读中的人物,都是学生对话的对象,都是学生倾诉的知己,学生在情境对话把生活中的真切体验移入文本后,作文就会情真意切。③与周围的人物对话。同学、老师、亲人都是学生熟悉的人。“老师,我想对您说”“××,你好”等,便是在对话情境下写的作文。对话情境,让课堂再现生活中感人的一幕幕,此时孩子的交流不设屏障,自然淳朴,写下来的作文就会充满了诗意与文化味。

其次,让学生在想像情境的铺陈中表达有韵味。写文章的人用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看的人却远远超越了平面的文字,凭着想像把文字变成立体的画面。因而,我们要为学生的作文表达创设情境,把生活中的声、色、味添加到作文中。一篇作文里,声音不是主角,但是适当地加入音响效果会使文章更生动、更亲切。有时,声音能让作文中的画面更丰富、更协调。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做这方面的尝试,让雨滴落地、风过树叶、虫鸣鸟叫等声音来表达孩子需要传达的意蕴。作文不光要有声,还要有色有味。生活是彩色的,文章就不可能只是黑白的。如风是无色无味的,可当它拂过你的眼前时,你仿佛看见它带来了绿树青草,蓝天红瓦;当它悄悄掠过仿佛会感到它带来的红色快乐或蓝色忧郁。又如写“黑夜里发生的一件事”,要引导学生进入曾经经历或看见过的事件的情境之中,想像当时的环境有什么特别之处,比方冷不丁响起的狗吠、黑夜中的灯光等。声、色、味就如同美食,调出了文章的各种风味。

三、感悟生活,真情告白

学生拥有生活,并不一定能写出真情实感,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问题是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周围日新月异的变化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有的甚至是熟视无睹。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着眼,调动多种感官,怀着真挚的感情去观察、体味生活,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细节都能用心去感悟。如我班一名学生的爸爸因海难不幸去世了,那位男孩子与他的妈妈悲痛欲绝,上课时精神恍惚。大家默默地关心他,帮他交作业,做值日,还把零花钱凑起来去看望他的妈妈„„大家写下了《噩耗传来》《爱,在心中流淌》《你是坚强的》等篇篇感人的文章,大家用深情的语言记下了因这件事而发生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洋溢着同情、安慰、关心、鼓励。这,就是学生心灵的独白,真情的流露。

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和感悟。只有对观察到的素材进行不断的思考提炼、加工整理,从中挖掘和捕捉生动的瞬间,才能使笔下的生活充实、人物鲜活,写出的文章才有可能别具特色,真实感人,富有新意。我曾指导学生写过一篇作文——

《走近色彩》,作文题目很诗意化。我这样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你最喜欢什么色彩?为什么喜欢呢?这一问题把作文与学生的生活感受沟通了起来。学生提炼了生活素材,有的说白色象征着纯洁;有的说蓝蓝的天空、蓝蓝的大海让人神清气爽、心胸开阔;有的说五彩缤纷的世界多么美丽„„学生尽情述说着生活中的真、善、美。“由喜爱的色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我由白色想到了医院,医院的一切都是白色的,护士阿姨的白大褂也是白色的,护士阿姨细心照料病人的心灵纯洁如白色。”有的说:“我由红色想到了鲜艳的红领巾,想到了有的同学几年如一日地照顾邻居孤寡老人。”有的说:“我由蓝色想到了我的蓝色蝴蝶结,那是我与小灵友谊的桥梁”„„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五彩缤纷,有赞美美好生活的,有歌颂友情的,有赞美大自然的,有描写教训的„„习作中,学生尽情表达着自己的情感,释放着自己的灵气与个性。

第三,要鼓励学生在写作时说真话、诉真情,这样才能使人感动,引起共鸣。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求真知、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习惯,避免“千人一面、千口一腔”的俗套。如写人写事为主的记叙文,未必都应以讴歌和以写正面形象为主,美的事物能给人以奋发的信念,丑的事物对人也有启迪和引起反思。写教师,可写他幽默风趣的性格,也可写他知错就改的事例;写妈妈,可写她爱时尚,也可写她从愚昧到苏醒的转变;写乡邻,可写日日见面却不相识,也可揭露那些不孝敬老人的劣迹„„

篇7:东方管理思想根植于东方管理文化

东方管理思想根植于东方管理文化,汇集了东方各族人民的智慧,其研究范围覆盖渊源于亚洲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恒河流域和两河流域。它是东方民族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并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极大的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东方管理思想以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古典管理哲学为渊源,以“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为本质特征,形成了以治国学、治生学、治家学和治身学为核心,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和贵、和合、和谐的目标的东方管理思想体系。

东方管理思想的本质是“人为为人”。儒家思想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支撑的东方管理思想的核心。从大处说,东方管理思想提倡的“以德为先”思想与“以德治国”方略内在统一

在探讨关于“人为”管理思想时,首先涉及到了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孔子认为,管理的本质是“修己安人”;荀子的观点与西方近代管理学的观点有相似之处。我们在研究行为科学时,可以发现我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中存在“行为科学”的雏形。“人为为人”从哲学观点看是义与利、激励与惩罚、人为与为人的统一,是人的心理、行为、方法的统一,是管理学本质的核心问题。每个人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正人必先正己”,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持久的处于激励状态下从事工作,并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信息时代强调双赢竞争、超越竞争,也是“人为为人”思想的体现。

儒家思想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宝贵财富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

既然是管理人,那么就要对人进行分析。在中国的古代就有对人性的假设,性善论是孟子的主张。孟子认为,从人的天生的本性看,人是可以使之成为善良人的,至于人的不善不能归于他的本性,这是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使他的善良的天性被掩盖起来了。至于恶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是来源于耳濡目染,另外是追求感官刺激的结果。如果人能把握住这两道产生恶的来源,人通过自我的追求就能够达到善的目的。

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的性恶论是直接为儒家的“礼”而服务的,也就是说荀子不是和孟子进行争论,而是在于为实现国家的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因为人的性是恶的,所以,作为圣人的管理者们,必须对一般的老百姓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化和管理,这样才能使之从善,才能把国家管理好。

儒家认为人性的改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解决,儒家是提倡天人合一的。孟子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和他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后人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儒家在管理上偏重于礼和义,认为这是达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对于礼和义,儒学理论都有较多论述,当群建立起来后利用分来进行分工,再用礼来规范,用义来和谐,使之达到良好的组织运行。

荀子认为:人们生来就有无穷的要求和欲望,有欲望而不能满足,就会去追求,追求就会引起争夺,争夺就会引起混乱,混乱就会导致贫穷。国家的管理者为了制止这种混乱的局面,就要制定礼和义,划分等级,以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从而使人们的欲望不至于因为物资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物资也不至于因为人的欲望而用尽。这就是儒家对于由谁来管理和通过什么管理的要旨。真是有理有据!

二,儒家的“为政以德”和“仁政思想”

一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其他人;

二是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必须要有一种爱心,而且还要知道干什么事都会遇到困难,克服了困难然后才会有收获;更为重要的是人在一个集体中活动,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才是一种真正的仁。

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和推行“仁政”是一种理想的社会。他认为:凡事以民生安定为第一位,这是实行王道政治的第一步,只有人民生活安定了,社会才会稳定。王道上位者本身具备“德”,再将“德”推广,教导每个老百姓的方式,也就是说与国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管理模式。

儒家管理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德”。“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在孔子看来,管理者要讲求道德,以之作为自己的治国方针,这样自己就可以取得无为而治的效果。这就像将“德”放在北极星的位置上,其他的人都是围绕着它而运转的。因此在儒家看来,要治理一个国家,只要集中精力制定和带头实行好的道德规范,就足以把国家治理好了。

儒家的管理思想就是通过德治的力量使人心悦诚服,这样,天下无不心服地归顺于王者。这是要求管理者通过自身的模范行为,把一定的价值观念,灌输到组织成员的头脑中去,使之转化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行为,不是通过外在的而是通过内在的把人性中的最积极的东西调动出来,实行内在的管理自我控制,来达到管理的目标。

儒家的管理规则是“礼”,即所谓的“齐之以礼”。所谓的“礼”就是:先王秉承上天的意志而指定,目的是为了治理人间的事情。“礼”实际上是社会各种活动的一项规则,是社会的一种控制手段,其本质是在于规范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使得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这样才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儒家的管理思想是以“治国平天下”为管理的终极目标,以管理者的自我修养为管理的前提条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政思想。“仁”即仁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儒学精义的所在,而《论语》中“仁”是商人视为经营管理的“黄金法则”,“终身行之”可以掌握自己经营的命运,并且能获得他人的帮助,从而达到商业上的成功,反之会遭受失败,所以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是不容忽视的。

仁爱,体现的是人道原则。任何一种有生命的管理理论都不能回避这个主题。儒家思想里面有句话这样说的“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企业管理中也是如此。企业领导者爱惜员工,赢得员工的尊重,使得他们忠于职守,忠于企业,有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因此企业内部容

易协调一致,能形成强大的内聚力和整体力。

“民为邦本”的人本思想。儒学中有等级思想,但儒学思想其中也有强调民本的。《尚书》中有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孔子在谈治国之道时说:“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证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儒学这种以民本得民心,从而达到稳定、兴旺发达的思想,我们抽去其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这一消极方面,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能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做到“民为贵”,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信念,这样才能上下同舟共济,企业才会有所发展。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激励人们要向日月星辰永远运转那样,要刚健有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关键在于“自”,强调自立、自爱、自重。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经常会面临挫折与困境。对此,管理可以从儒家思想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以求再发展。

“诚信为本”的企业信念。《论语》中多处讲到“信”,《为政》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任何人都要讲信用,无信不立。有信用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信任、拥戴。企业在处理与外部关系时,也要强调信誉,企业信誉是一项无形的资产,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比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还要重要。企业在处理内部人际关系时,也要强调信誉,主要是管理者要守信,一旦失信于民,就会失去了威信,管理便难以实施。因此,管理者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必须要做到言行一致。

“和义取利”的价值观。在后人的眼里,孔子只讲“义”而不讲“利”。其实,孔子也讲“利”,只不过孔子讲的“利”是“义”的基础上的“利”,并不是见利忘义,而是见利思义。孔子的儒家思想利义观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企业是经济组织而非慈善机构,企业必须旗帜鲜明地去追求经济利益。但是,应该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而无需毫不言利。儒家思想在此给企业提供了追求利益的正确思想指导。

现代企业管理就是通过对人、财、物、时间、信息的组织、协调、运用等以期获得最终的利润目标。管理在企业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而决定一个企业在竞争中的实力、条件的最根本的因素则是管理的内部环境,意即企业内部对管理活动发生影响,的诸因素的总称,包括管理的主客体、组织气氛等,也就是指企业的内因。儒家的“仁”、“中庸”思想对于改进和完善企业管理的内部环境,增加企业竞争的内在实力有着积极重要意义。

首先“仁”的关爱思想具体到企业管理中,要求企业管理者关心爱护企业的职员,不论贫富贵贱,对待职工要一视同仁,关心他们的疾苦,真心实意地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而且要着重于真正把他们当作组织和社会的主人,重视发挥他们的作用。其次,“仁”的人本观、人才观在现代社会,不仅未过时,与现代化矛盾对立,相反却是现代企业管理充分重视的重要思想。人本观要求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使每个职工都成为组织管理的参与者,使每个人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从事工作,从而全身心地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纵观中外企业在管理中取得惊人成功的原因,立足于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这对现代企业如何用人,选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能发挥出企业员工最大的潜能,创造企业辉煌。

儒家的中庸思想一方面要求管理者处理事情要坚持原则、坚持标准、不偏不倚、恰当适度,避免偏激、矫枉过正,确保人心稳定。另一方面,和而不同的思想又对管理的内部环境因素中的组织气氛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企业而言,则要求管理层正确处理及调和管理者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关系,要“以和为贵”,管理者与职工要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尊重;职工之间要达到相互关心、和睦相处。认真领会儒家“和而不同”思想的精神,创建良好的企业组织气氛,构建团结向上的组织文化,这是关系到企业管理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精华与现代化并存,并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

要的现代价值。

三 儒家思想的“礼”为企业提供生存的力量

(一)以“礼”为基础的经营管理特色:以“礼”为核心理念,用礼制、礼乐追求企业体制的合理化,其要旨是追求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规律性,以富于人文精神,合乎人性的礼制和礼乐来规范企业秩序;用礼制约束人,用礼乐营造敬业、敬人的企业氛围,激发人们的逻辑判断的潜在能力,让人们能够自觉地从理智上求真;各司其职,使企业上上下下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自与其角色、职务相称,做到其“实”与其 “名”相符合而且“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防止“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那样的角色或职司的紊乱,用完善的层级制度和制度的文化氛围来约束企业成员。孔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意即用礼制来约束之,犯错误的人就少了。孔子又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样必造成治理体制的紊乱。子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礼乐的关键性作用在于形成一种“敬”的企业氛围:敬重自己的角色或职司,敬重上司,尊重下属,使企业内秩序井然,这样企业就能成大事。可见孔子的治道决不是人们所附会的随意性极大的所谓“人治”。可见,以礼为基础的经营管理模式能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取得可观的利润。

(二)“礼”也是企业茁壮成长的必然选择:“礼”既是一种内在管理,也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竭诚为公众服务,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企业来说,尤为重要。这是企业生存的保障和发展的条件。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经营观,一个独到的为消费者设想的见解,一个温情的微笑,无不展现出企业非凡的魅力。企业形象并不是空中楼阁,企业形象建立在员工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上。员工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的形象。企业只有竭诚为公众服务,对用户采取以礼相待,热情周到地提供服务,尽力满足顾客的需要,才能受到消费者的肯定和赞誉,才能增强新老用户的信心,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才可维持企业的生存并逐步发展壮大。换句话说,企业发展壮大离不开儒家思想中“礼”的引导。

三, “天人合一”能成为现代企业的文化根基

(一)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否取得成功离不开企业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之一,是维系企业内部团结的重要因素,能为企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既然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如此重要,因此,必须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而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可以现代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借鉴,最终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作用,能在企业中产生归属感,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为企业管理成功作出重要贡献。

(二)“天人合一”是企业文化的根基。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要顺应而不违背自然规律。儒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者,集天地之德,五行之秀也”;“天地人,万物之本。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惟天地,万物父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四时有明法”;“万物有成理”。这些儒家思想说明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周围的一切事物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阐述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关系,强调“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这种有为的思维方式:人上参天地,下化万物,把天地万物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起来,与天地一同合理地运转。“天人合一”思想要求人在有为的时候,要爱天爱地爱人,做到既有所作为又与之和谐相处,不损害天地和他人,达到人与天地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德性的和谐统一。所以,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对于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是很有指导意义的,而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因素,也就是说儒家思想对企业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庸之道

它能“致中和”,达到中正和平,而“使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历史经验证明,实施中庸之道,避免过激和片面性,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和问题的正确处

理。日本“企业之神”松下幸之助曾在其《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有此等信念下,松下的发展循序渐进,最终创造了一个企业王国。

再看我们当今社会之状况,由于缺乏中庸之道,所以社会的发展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也由此常常朝令夕改;由于缺乏中庸之道,给了左派和右派极大的空间,这种空间超越了宽容的尺度;由于缺乏中庸之道,我们的社会就缺乏宽容。由此这个社会也总是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到头来倒霉的总是我们这些平头百姓。

真正的中庸之道,是以人性为主体,照时下的说法是“以人为本”,以尊重其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大发展和谐与统一为目标,同时追求整个人类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所谓的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里实践「中庸之道」,有四点意见:

第一、做事不要太苦:人生不能没有工作,因此每个人都不能不做事。做事当然要勤劳,但是也不能太辛苦;太辛苦了,以后做事就畏难、畏苦,就不能长久,不能持之以恒。所以,现在的公司行号大都制定八小时上班制,每天工作时间从上午八点到下午五点,有一个时间性;甚至每个星期不但有休假日,现在还实施「周休二日」,这就是要我们不要太辛苦。第二、享欲不要太乐:人不能没有物质生活,适度的物质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有的人享用过度,过份的放纵五欲之乐,例如,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绫罗绸缎、住要高楼大厦,出门要开高级轿车等。过份的追求物欲之乐,甚至浪费无度,则如银行里的存款,用得太多,总有一天会负债,所以福德因缘还是要慢慢的享受,不能透支。

第三、待人不要太苛:人与人相处,要懂得待人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待人要厚道,要替人设想。尤其身为主管者,要「待人如己」,甚至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如果待人严苛,或者是过份放任,都不是处人之道。

第四、用物不要太荣:对于日常用物,有的人好买,平常没事就喜欢逛街购物,并且乐此不疲,有的人则非名牌不用。其实东西能用、够用就好,不要太过豪华、奢侈,物质太多,不一定很好,所谓「人为物役」,物质太丰,有时也是一种负担。

中庸并不等于碌碌无为也不等于毫无原则的退让,更不等于人前人后两个样,趋炎附势、狗眼看人低。人一向说起中庸之道很容易,但要做起来却真的很难很难!

四 总结

篇8:让品德教学根植于生活

一、再现生活场景

在学生看来, 生活是一个万花筒, 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 天真的学生们用最质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们的许多言语与经验、行动都是自然的, 都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在品德与生活课堂上, 可以用“演一演”“做一做”来再现学生的生活场景, 也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学生的生活场景, 让学生从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从生活场景中认识规则, 辨别是非, 受到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如在教学《老师, 您好》这课时, 结合课文情景图, 回顾教师节来临时学生的表现, 与学生一起演一演学生对教师节日的祝贺场景, 以此激发他们热爱教师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教师, 在小组里演一演教师帮助自己的情景, 跟教师说说心里话, 认一认科任教师的办公室。通过这些生活场景的再现, 引导学生尽快认识任课教师, 尽早适应愉快、积极的校园生活。

二、积累生活经验

大千世界, 五彩缤纷,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是朝夕之事。经历生活情景, 积累生活经验, 可以加快学生认识世界的步伐, 可以促进学生们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从出生到上小学的这六七年的时间里, 学生们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活动, 认识到了一些生活知识, 懂得了一些生活规则, 还学会了一些生活技能。这些不断积累的生活经验, 是不可小视的课程资源, 教师要加强开发和利用。一次家务劳动, 可以让学生们了解生活常识, 懂得生活安全知识;一次外出旅行, 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世间万物, 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学生们的生活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如到小店买东西、参加生日派对、观看文艺演出、参加社区服务……在这些生活场景中, 学生们增长了见识, 积累了经验。在《品德与生活》课堂上, 教师要指导学生到生活中去积累经验, 从经验中辨别是非、明白事理。

三、实践社会生活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资源来源于生活, 教学活动同样也离不开生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然学生们在课堂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认识了生活, 了解了生活, 积累了生活经验, 养成了道德习惯, 懂得了生活规则, 但还需通过生活实践来检验他们的生活观念, 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和生活的能力。如在教学《金色的秋天》这个单元时, 课前安排学生在假日走进大自然, 用眼睛观察秋天的事物, 用耳朵聆听秋天的声音, 用嘴巴品尝秋天的果实, 用鼻子闻闻秋天的气息, 用双手去触摸秋天的植物, 从中发现秋天的变化, 感受秋天的魅力。还可让学生积极帮助父母摘水果、收蔬菜、晒粮食,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 让学生认识到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知道丰收的硕果来之不易, 懂得“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以此来教育学生爱生活、会生活。

上一篇:祝350字作文下一篇:机电设备维护管理工具的创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