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俗文化走进初中语文教学

2024-04-20

让民俗文化走进初中语文教学(共10篇)

篇1:让民俗文化走进初中语文教学

让民俗文化走进初中语文教学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土壤,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俗、民族意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让民俗文化走进语文教学,让初中生更好地了解民俗文化,让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一、提升自我,了解民俗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传承民俗文化,倘若语文教师自己都一知半解,很难想象能教出喜欢、理解民俗文化的学生。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广泛地了解民俗文化,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的教学工作。

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民俗文化的内容很多,对教师的文化底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学识水平、艺术修养、文化品位不高,不能真正地体验到作品内在的神韵与作者为文之用心,就不能真正地走近作者,理解作品。再者,中华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形成的民俗文化也是各具特色,不枚胜举。为了能进一步提升自我,让自己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地了解民俗文化,笔者大量地阅读相关的书籍,查阅相关的资料,力求将教科书中所涉及到的民俗文化理解透彻;并学习、研究本地的民俗文化,力求在教学中做到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不至于对课文内容理解得不深不透、捉襟见肘。在课余时间,笔者走访了当地民众,参观了本地的博物馆,并将自己所了解到的民俗文化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教科书中所描写的民俗文化的同时,也知道本土的民俗文化,将作品精神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之中,达到真正地领会作者的旨趣与作品的神韵,并且提高欣赏文学能力的目的。

二、依据教材,深挖本土民俗文化

近年来,随着专家学者的呼吁、课程改革的重视、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的增加以及测验考试的青睐,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加凸显,这就为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可能性。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到民俗文化。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有《社戏》、《安塞腰鼓》等这样一些反映地方民俗风情的选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开设了民俗文化专栏,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风俗、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述街头商贩的吆喝,展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不仅如此,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主题就是“到民间采风去”。开设有“家乡素描”、“认识方言”、“乡土发现”、“节日探源”等五个专题让学生关注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并在“参考资料”中增加了“语言与风俗”、“少数民族节日风俗”的知识。

在这些涉及民俗文化的课文教学中,笔者与学生一起深挖本地的民俗文化,并通过视频、音乐、图画等形式展示。如在教学《云南的歌会》这一课时,笔者与学生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欣赏了云南民歌的风采,了解到这个多民族地区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渗透了唱歌的民族特色。之后,笔者给学生讲了本地曾经广为流传,但现在已失传的《东海嫁女歌》、《东海渔歌》等,让学生知道在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前,本地也有属于本土的民歌流传于老百姓生活、生产中,而且这些民歌都是用本地方言所唱,所唱的内容都是本地特有的。在学习《端午的鸭蛋》与《春酒》这两篇课文时,笔者与学生一起探讨了本地过端午节和春节的民俗。在这探讨过程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虽然同在一个县区,过节的风俗还是略有不同的,有些村在过端午节时包粽子;有些村是过年时才包粽子,有些村在过年时举行“游神”活动,有些村庄却没有,而是在其他节日举行“游神”活动,或是从来都没有这项民俗活动,果然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在深挖本土的民俗活动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自己所在地方的民俗文化的了解,也知道了一些以前不曾了解的民俗活动,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增长了他们在民俗文化方面的知识。

三、走出课堂,寻找本地民俗文化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渠道之一,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还得有第二课堂的文化意识。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因此,笔者常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充分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去寻找本地民俗文化。

图书馆是学生课外学习的主要阵地。在课余时间,笔者常常带学生到学校的图书馆或附近村庄的文化馆,让学生在图书馆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尤其是在附近村庄的文化馆,学生常常能读到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如《西山村的历史》、《东海民俗纪》等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的每个单元的后面都设计了“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这个版块为学生走出课堂学习语文提供了内容。在学习“到民间采风去”这一版块时,笔者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去寻找、去深挖本土的民俗文化。在展示课上,学生们的收获远远超出了笔者的预料。学生们找到了独具特色的、堪称东方一绝的“东海人龙舞”,“遂溪醒狮”、“吴川飘色”“吴川泥塑”、“吴川花桥”“麻章傩舞”、“雷州石狗”等本土民俗文化;展示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图片、视频、手抄报,更有学生自己表演等等。在这些展示学习中,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么多本土民俗文化,有些学生甚至从来未曾知道本地有这样的民俗文化。课后,很多学生都跟笔者反映,他们收获很大,在寻找本土文化中,在查找资料,在听老人的讲解中,他们为所拥有的这些本土民俗文化而感到自豪,为作为湛江人而骄傲。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力量不容忽视,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让学生长期地参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受浓厚的民俗文化的熏陶,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便不再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 余昱《走向学校语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 李阿利《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渗透民俗文化的可能性》,《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期。

(作者单位: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新民中学)

篇2:让民俗文化走进初中语文教学

大渡中学

高昌原

颜学梅 地方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方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方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方文化中的“地方”,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方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地方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方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例如: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地方文化指文化在一定的地方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方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的这一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与生活的血肉联系。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实施建议”中又明确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人教版《语文》七——九年级教材中,地方文化在课文中时有闪现。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社戏》、《安塞腰鼓》、《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口技》,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第六单元的《三峡》、《答谢中书书》、《观潮》、《湖心亭看雪》,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俗世奇人》,第五单元的《与朱元思书》,第六单元的《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孔乙己》等课文,以及大多数的综合性学习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各地的地方文化。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和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及中考中综合性学习的检测,地方文化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样的形势之下,在语文课程中渗透地方文化,提升学生传统文化底蕴,让学生深入学习了解本土地方文化已是时代的需求。《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课本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怎样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发掘教材中的地方文化元素,将其融入课堂教学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传统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儿童的个人生活与经验相分离,若要建立学生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发掘教材中的地方文化元素,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世界,接通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唤醒学生曾有的生活。如能依托于教材,适时、适量地在课堂中涉及、讲解与文章有关的地方文化知识,那一定可以催化他们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自豪心,这样,不但可以带动学生认真学习相应的篇章,而且还可以引发他们去更广泛、更深入地阅读相关的课外书。如此一来,学生接触地方文化的兴趣提高了,相应也会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在教学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文时,我结合了高邮其他文章中有关的地方文化,给学生讲析如果汪曾祺的作品中如没有融入这些地方特色的文化,只从写作背景去理解文章,那么文章中很多人物形象就不可能如此鲜明,给人深刻的教育意义。教学琦君的《春酒》一文时,我结合当地的过年习俗,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刻画的那种浓浓的人情味,从而理解文章对家醅的认识。在教学鲁迅的《社戏》时,则结合我们泸州的川剧“泸州河”,认识戏剧文化的地方特点。

学生对地方文化有了一定的兴趣,我就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认识更多有关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壤,感受家乡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这样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激情四射,更加喜爱语文课堂。

二、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鼓励探究形成独到见解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同样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鼓励他们主动探究、勇于创新,从而形成独到见解。在学生接触与了解地方文化的过程中,他们会产生一些疑惑与思考,此时作为老师不应该将自己的所知、所想简单地告诉给他们,而应该抓住这个机会,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引导他们确立研究的专题,教会他们怎样搜集、筛选、整理资料,尽可能地使资料丰富、全面,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确保研究有序、有效地进行,同时引导他们团结合作,进行广泛的研讨。并不以获得科学、合理的结果为目的,而更加注重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因为我相信,每一个探究的过程,都会从某一方面加大、加深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识,都会让他们更近地触摸到文化的精髓,都会使他们对地方文化产生新的思索。

在八年级下册民俗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中我就建议学生“到民间采风去”。鼓励他们到课外采用各种方式如访问长辈、查阅文献、上网搜索等等去进行家乡的地名搜索、收集民谚民歌、民间传说、民间习俗、名人故事等。然后开展以“家乡风情”为主题的活动,大家一起说一说民谚,唱一唱民歌,演一演民间故事,讲一讲名人文化,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在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我将本地区有关的名人及典故、著名事件作为探究的专题。学生分组搜集,对护国战争、川南游击队等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及人物进行探究,让学生说说历史上的人和事。通过这次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本地区文化的了解,学生对纳溪乃至泸州的历史传承,积累了文史知识。

三、利用地方文化的本土性,让地方文化资源走进校本教材。

开掘地方文化资源,突出学校特点,在此基础上可形成“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可以包容本土的民风、方言、衣、食、住、行、自然资源等。这样的编写可以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促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对地方文化的重视、爱护及发扬光大的意识。

纳溪区大渡口镇是著名的茶乡,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积淀,过去在大渡口镇占60%的人从事的职业与茶有关。我校临近纳溪城区,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那些在家庭和社会被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参加生产劳动的亲身经历,不具备能参加当地经济建设的劳动技能,尤其不具备普通劳动者的思想准备和实际本领,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劳动技能的培养。我校开展涉茶教育实验研究,编写了校本教材《名茶飘香》,在八年级上期使用,每周一节课。课程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指导,以全面贯彻落实课改精神为宗旨,以开展校本课程实践为契机,在对学生进行知识学习与品德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地方特色的学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生通过对茶的生长了解,通过采茶实践、茶叶制作工艺流程参观、茶叶制作实践、茶文化体验等,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课程的学习方式采用课内外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即知识学习、现场实践、撰写体会等。教学方式采用课内外理论传授与实践相结合,即基础知识传授、实物演示、电教配合、现场讲解、考查考核等。课程评价以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即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情况、参与练习情况、团结协作情况;平时实践与考查相结合;教师综合评定,给与相应等级。评价等级分为为:优秀、良好、中等、须努力四档。使用一年后,组织修订,并命名为《云溪春茶》,2008年秋再次修订编写了校本课程教材,更名为《茶叶飘香》。

四、利用地方文化作素材,进行写作训练,提升作文素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地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一定的写作训练是不可缺少的。写作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那么在学生对家乡的民俗地域文化有了一定的接触和感受后,教师就应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在沈丛文《云南的歌会》中,作者描写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个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从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民俗文化艺术的品味和赞赏。我在教学此课时就加进了一题拓展写作题:在我们的家乡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盛会?能不能请你也以作者一样的手法来描写几个场面,向大家介绍一下。于是有许多学生都联系到了家乡的名酒节,国内外宾客云集,何等的盛况。还有学生写到元宵灯会,几十座惟妙惟肖、巧夺天工的彩灯连成一队,像一条彩色的巨龙缓缓移动在大道之上,吸引十几万人民驻足观赏。这些很多都是学生亲眼目睹过的,那宏伟的场面让学生深有感触,于是在写作训练中我就鼓励学生在描写之中注入自己真实的情感,表露自豪之情。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作品,让那些震撼的场面通过激情的笔调去感染班中每一位学生,激发他们内心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中华民族宝贵精神遗产的欣赏与喜爱。这一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民俗地方文化的印象,又提高了写作与口语表达的能力。

此外,在学生综合性实践活动后也可以让学生以作文的形式呈现活动成果。谈感受,说使命,道未来,挖掘身边的民俗地域文化,感受它的丰富多彩,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笔记录下来,抒发真情实感。同时也可以撰写实践报告,写写随笔,记记日记。

总之,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语文课堂既可补充统编教材的不足,又不影响教材的权威性。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魂。传承优秀文化,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这是一名语文老师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仲富兰.《民俗与文化杂谈》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钱理群.《贵州读本》贵州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4.蒋红梅.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7).

篇3:让水乡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一、导入水乡文化,感受浓郁家乡情韵

七年级教材中的《藕与莼菜》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借物抒情的美文,作者借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怀念,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要让学生感受到平实朴素语言中蕴含的浓浓乡愁并不容易。于是,我尝试从导入环节入手,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浓郁的家乡情韵。

我在课堂导入环节询问学生:“在吃过的、玩过的东西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为什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们纷纷迫不及待地要告诉我答案。这一导入帮助学生了解到:当一个人在离开故乡的日子里,只要想到、听到、看到、吃到和故乡有关的东西,就会勾起他对故乡的回忆,从而让学生们认识到故乡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

课后,为了让学生切实感受家乡景物对一个人的影响,我布置了一个拓展作业,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采访一位已离开家乡或者曾经离开过家乡的亲戚朋友,询问有什么能够勾起他们对家乡的那一份思念的。学生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很惊讶地发现:原来商榻的阿婆茶、水产、丝绸、羽绒和淀山湖水,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甚至不觉得特别好的东西,竟然都是人们不在商榻时最牵挂的。

二、品味家乡水韵,培养自我习作能力

作为一名初三的语文教师,我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作文上,面对学生的作文,我发现学生作文最大的问题就是“选材平平,落入俗套”,尤其是在景色描写上,究其原因,最大的问题在于缺少真情实感,不能把握写景的技巧。于是,我选择《周庄水韵》一文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身边的事物通过别人的描写可以是如此美妙,并尝试学习一种写法,以表现自己家乡的一种韵味。

教学中,我将本文的重点确定为品味文中描写“水韵”的优美语言,学习多角度地描写事物。我引导学生在品味该文的过程中着眼于作者巧妙的修辞,将文字注入自身情感,多角度地描写了周庄朦胧的雨景、柔美的雪景和绚丽的节日美景。随后,我让学生继续运用文本,将其与余秋雨的《江南小镇》及学生习作《走进周庄》进行比较阅读,深入学习描写同一景物可以“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然后模仿写作,描写家乡某一个最具特色的景色或风俗文化。

三、探究水乡文化,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我校语文教研组在教研活动中发现学生对于家乡文化非常感兴趣,但苦于所知甚少,也没有一套现成的资料可供查询。于是,由我校语文教研组牵头,在全校号召开展了“爱我家乡”民间传统文化探究活动,目的在于充分利用丰富的乡土资源,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作新的尝试。

此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由各班语文教师带领学生确立家乡传统风俗方面的一个调查课题,如商榻服饰、阿婆茶文化、商榻老宅、商榻婚俗等,然后让学生利用双休日,以小队为载体展开调查。

篇4:让汉字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关键词】“俯首称臣”的“臣”; “監”与“鑑” ;居高臨下的“臨”; 此“卧”非彼“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中学语文课不再教生字了,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课堂不需要讲文字了呢?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里安排了“汉字形体演变”的内容,但这部分内容多被忽略不计了。因为高考不考,我们就可以不讲?似乎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汉字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对中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重要性。有鉴于此,我将以与“眼睛”有关系的“臣”、“ 监(監)”、“临(臨)和“卧”这四个汉字为例,谈谈《说文解字》中所蕴涵的文化意味,以及汉字文化走进中学语文课堂的必要性和汉字文化在中学生综合素质养成上所起的作用等。

一、“俯首称臣”的“臣”

“臣”字甲骨文里就有,字作“”、“”、“”、“”、“”,像竖着的眼睛。《说文解字》:“臣,牵也,事君也,像屈服之形。”为什么“臣”是竖目之形?郭沫若的解释是:“人首俯则目竖,故像屈服之形。”郭沫若的说法可以从“監”、“臨”、“卧”等字形中得到证明,下文我们将作详细解释。竖目指的是眼珠的形状,而不是整个眼睛的形状。人低下头的时候,眼珠也下垂,故成竖目状。有个成语“横眉竖目”,讲人生气的时候瞪大眼睛,这时眼珠也是竖着的。人张望远方的时候也是努力睁大眼睛,这时眼珠也是竖着的。甲骨文“望”字作“”、“ ”、“ ”、“ ”。“臣”在甲骨文中皆用作职官名。商代方国林立,殷商王朝征服了许多异族。这些被征服的方国对殷商称臣表示归服。“臣伏”、“臣服”、“臣仕”、“臣事”皆表此义。引申出来的名词则有“臣庶”、“臣民”、“臣佐”;金文中“臣”除了表臣僚之义,还指奴隶。这与《诗经》、《尚书》等的记载相一致。《诗经·小雅·正月》:“民之无辜,并其臣仆。”《尚书·费誓》:“马牛其风,臣妾逋逃。”臣还可指战俘,如《礼记·少仪》:“臣则左之。” 郑玄注:“臣,谓囚俘。” 孔颖达疏:“臣,谓征伐所获民虏者也。”“臣仆”、“臣妾”的近义词还有“臣隶”、“臣虜”、“臣御”、“臣畜”等;“臣”又引申有“役使”义,故有双音节词“臣使”、“臣役”。

通过阐释“臣”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学习汉字文化的兴趣,另一个方面对古汉语教学也大有裨益,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就掌握了许多与“臣”有关的双音节词。

二、“監”与“鑑”

在中国古代,镜子被发明以前,人们是用一个容器装水,然后低头对着水面照见自己的面容。甲骨文“監”字作“”(小屯南地甲骨779),就是一个人低头对着装有水的器皿照“镜子”的形象。从考古发掘来看,古人很早就发明了铜镜。距今约4000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发现了一枚最早的青铜素镜。商代铜镜迄今为止一共发现5面。5面铜镜都出土于商代贵族的大墓,这说明铜镜当时仅为高级贵族所享用。也就是说,普通贫民和奴隶大概还是用最原始的办法,以水为镜。古代称镜子为“鑑”。“監”和“鑑”为古今字。成语“鑑貌辨色”说的就是“鑑”的功用。“鑑”有个异体字作“鑒”。“監”和“鑑(鑒)”的意义有别,“監”侧重于“監督”、“監察”,如“監造”、“監视”、“監考”、“監听”、“監护”等;“鑑”则指“审察”、“明辨”。如“鑑照”、“鑑明”、“鑑定”、“鑑昭”、“鑑达”等。在教学中需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区别“監察”与“鑑察”、“監定”与“鑑定”等的不同。

三、居高臨下的“臨”

“臨”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作“”(盂鼎)、“”(伯唐父鼎),像人俯视众物之形。《说文解字》:“臨,監臨也。从卧,品声。”“臨”的初文本是会意字,《说文解字》将它解析成形声字,是错误的。“監臨”是“臨”的引申义,而不是本义。“臨”的本义当指由上看下,居高面低。如《荀子·劝学》:“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臨瞰”、“臨睨”皆表“俯视”义。如唐柳宗元《永州龙兴寺东丘记》:“迴环日星,臨瞰风雨。”南朝梁王屮《头陀寺碑文》:“倚据崇严,臨睨通壑。”“臨鑑”一词也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臨”的“俯视”之义。

因为君主是至高无上、居高臨下的,因此,很多与君主的行为有关的词都带有“臨”。检《汉语大词典》,有如下诸例:

【臨照】本谓天日之照耀。多喻指君王的仪范或恩德。《左传·桓公二年》:“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臨照百官。”

【臨御】谓君临天下,治理国政。《晋书·后妃传下·康献褚皇后》:“当阳亲览,臨御万国。”

【臨問】臨视慰问。常指帝王亲自或派人慰问、谘询。《汉书·霍光传》:“地节二年春病笃,车驾自臨问光病,上为之涕泣。”

【臨存】亲臨省问。《汉书·严助传》:“陛下若欲来内,处之中国,使重臣臨存,施德垂赏以招致之,此必攜幼扶老以归圣德。”

【臨使】居上使下。《国语·吴语》:“以盟为无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臨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轻也。”

【臨見】居上视下看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美人居楼上,臨见,大笑之。”

【臨幸】谓帝王亲臨。帝王车驾所至曰“幸”,故称。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晋武帝讲武于宣武场,帝欲偃武修文,亲自臨幸,悉召群臣。”

四、此“卧”非彼“卧”

现代人一提到“卧”字,就联想到“卧床”,“卧”必定是躺着。然而,在中国古代,“卧”一开始并非指躺着,而是指伏在凭几上休息。在甲骨文中我们见到了左半作为“立目”的“臣”,右半为人趴在地上之形,此时的立目表示趴下后眼睛向上张望,两形会意,表示趴下;《说文解字》:“卧,休也。从人、臣,取其伏也。”小篆“卧”字“”。 “卧”所从之人、臣原来应该是连体的,作“”或“”,后割裂成两部分,变作“”。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坐,请勿复敢见矣。” 焦循《孟子正义》:“卧与寝异,寝于床,《论语》‘寝不尸是也;卧于几,《孟子》‘隐几而卧是也。卧于几,故曰伏。”古代的几有两类:一类是陈物之用,另一类则是凭倚之用。如《诗经·大雅·行苇》中描写兄弟宴会时,“或肆之筵,或授之几。”郑玄笺:“年稚者设筵而已,老者加之以几。”给老者的几就是用于凭倚的,这是一种尊老之举。凭几往往放在座侧,倦则凭之。古人倦乏,靠在几上打个小盹,称之为“卧”。可见,此“卧”非彼“卧”,“卧”的古今含义竟是如此不同。

五、结语

汉字是蕴育中华文化的摇篮,汉字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主流文化的集中代表。而作为汉字文化教育的基础,语文教育首当其冲。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语言特色,传承着中国的过去和未来,但是如今经过简化的汉字少了很多文化内涵,那么如何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入新的元素,如何让汉字的文化内涵代代传承,这是作为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以上诸例表明,在中学语文课堂引进汉字文化,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文物、考古的兴趣;另一方面,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活了,字、词在汉字文化背景下变得鲜活、灵动了,古代汉语不再枯燥无味,学生的畏难情绪也一定能得以消除。因此,我们认为在中学语文课堂讲汉字文化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新1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篇5:让民俗文化走进初中语文教学

【摘要】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感受思考能力,提升他们内心情志的境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育成完美的人格、人品和人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关键词】生活;语文;语文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可以说:语文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再现生活实际。在生活情境中理解语文、运用语文,把生活经验理论化,把语文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生活处处皆语文。五彩斑斓的生活为学生亲近语文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资源。人际间的言语交谈、思想交流、书信交往,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还有形形色色的标语、广告、题联、题诗以及小品、相声磁带、VCD等,无不与语文息息相关。尤以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更为学生的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天然的情景。如春天去寻找春姑娘的笑脸;夏天去河边。观察嬉戏的小鱼;秋夜看明月从天边升起;下雪了,去和孩子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共同欣赏红妆素裹的雪里江山„„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成了孩子们笔下创作的素材。孩子们置身于此情此景中,情绪热烈,思维活跃,语文便逐渐丰富而生动。记得我带学生们去春游,在路上听到小鸟的鸣叫声,有学生脱口而出:“小鸟亮开美丽的歌喉是想和我们比高低”;看到蒲公英四面展开的绿叶,有学生说:“那是二月的春风剪裁的”;看到新开河夕照,有学生说:“河水披着金色的鳞片在为太阳公公载歌载舞”„„学生在无限美好的天地间感受、思索、顿悟,真实的生活画面通过语言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如山涧的小溪一般流畅自如。

如果说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为学生学好语文提供了天然的布景,那么,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是沟通课堂内外的纽带。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后,我就设计了一个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课后实践练习,组织学生以所在的财源镇为阵地,利用星期天开展环保考察活动。看一看周围有哪些污染源,污染程度怎样,还有哪些人为破坏大自然的行为,想一想,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或改善环境,并要求学生联手写出考察报告。通过考察,学生们发现石墨矿的污染非常严重,空气中到处弥漫着亮闪闪的石墨屑,使周围居民患呼吸道系统疾病的增多,石墨矿排出的废水污染了水源,使附近种植的植物变得矮小、枯萎、甚至死亡,造成鱼减产,水稻减收,甚至居民的饮水都受到影响;石墨矿的运输车辆还把修建不久的水泥路压得四分五裂、高低不平,还发现有占用耕地建砖厂或毁田挖沙等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通过调查走访,学生纷纷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建议与措施:

如a、开展“节能减排,我们在行动”的综合实践活动,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废旧物品重新再利用。

用心爱心专心 1

b、自办小报,将收集到的文字资料、图片做成展板,利用双休日走上街头进行“爱我家园,保护地球、人人有责”,的义务宣传。

c、建议开发冰川、淡化海水,利用纳米技术处理污水、废气„„

d、给环保部门写建议信:严肃立法,保护水资源!

e、以童话的形式再现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如《一条小鱼的遭遇》、《湖水的自述》、《我是一棵草》„„

正是在这种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生不仅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责任感,而且通过自身的实践参与,体验到语文就在身边,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语文。

二、课堂教学渗透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语文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又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渗透生活状态的语文,培养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在讲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时有这样一个情节:

“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两遍,默默地读三遍,然后回味一下,每次的感觉一样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待学生读完后,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我发现诗中描绘的景色很美。“”美在哪里呢?“——”诗中描绘的是一片田园风光。清晨,陶渊明披着星星来到田间,铲除杂草,到了晚上,一轮明月升上中天,月光如缕,撒在田间小道上,照在扛着锄头,裤管挽起很高的归家的陶渊明的身上。虽然劳累一天有些疲惫,但在这恬静的夜晚,心里是那么的愉悦。怎能说不美呢?“”这真是一幅绝美的图画,能说一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吗?“——”月夜归耕图。“”其他同学有什么新的发现吗?“——”我发现了他是一个不合格的农民。“”这个发现很新奇。你是怎么发现的呢?“——”诗中有这样两句话:‘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大意是,陶渊明在南山下种了一块豆地,晨出晚归,无论怎么勤劳,地里总是蒿草茂盛,豆苗稀少,一个好多农民决不会种出这样的地来,所以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农民。“”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农民,为什么还要来种地呢?“——”这位老农其实就是作者,他不愿意做官,就来到这里,虽然不会种地,但距离官场远。离开官场的尔虞我诈,感觉很清净,很闲适,这是一种归隐的表现。“——”虽然诗人在诗中表达了那种洒脱,超俗的情感,可我觉得诗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他没有孔子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我认为,诗人当时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在当时诗人怀才不遇,只好隐居田园,寻求闲适恬静的生活。“——”我认为那是逃避。“此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争论异常激烈。我真为孩子们高兴,他们的思维多么活跃,他们的想象多么丰富。一个大问题牵出这么多的思想火花,这么多的想象空间,这么多的美好境界。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才使得语文课堂如一渠活水,源头不断。

三、角色体验再现生活

知识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认识。教师要把讲台变成舞台,让学生充当生活的角色,将语文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

用心爱心专心

2受到新学的知识源于生活,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主动参与到阅读中去。

1、尝试当”小老师“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不妨将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的滋味,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新鲜有趣,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也更能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如我常有意注错音、写错字等,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批改,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设计当”小画家“

学生喜欢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将语文还原为画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条件。例如,教学《山居秋暝》一诗中,在学生诵读诗文、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诗提供的景物作画并绘制诗画一体的书签。学生通过画画,不仅在头脑中影视了作者所见的美景,而且在感悟语言的同时获得了再创造的条件,使自己的个性在绘画中得到张扬。

3、开展竞赛或游戏。通过竞赛或游戏,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擂台赛。如教《变色龙》一课,根据课文情节制有七张幻灯片,要求学生叙述画面的内容。男生与女生实行擂台赛。

接力赛。教语法中的词、短语、句子等知识都可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还可采用接力形式让学生背诵古诗等。

”抢凳子“游戏。教师设置七个问题让八个小组来抢答,即八个小组”抢“七条”凳子“。这样小组间能形成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发言的积极气氛。

4、课堂表演。

课文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观理解,以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编演课本剧。演《宋定伯捉鬼》时,学生主动一致地把教室的灯全熄了,制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在这种情境下,由一胖学生扮演的”宋定伯“和一瘦学生扮演的”鬼“出场了。当轮到”鬼“背”宋定伯“时,他吃力而哆嗦地说道:”卿太重,将非鬼也。“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学生在《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课本剧中的表演,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给师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还有《蚊子和狮子》、《陈毅市长》等都可编演课本剧。片段表演。语文课文中许多精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片段,也可让学生积极表演,激发兴趣。如《傻二哥》中傻二哥吆喝前的准备动作及吆喝的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朗读时的动作、神情、语调,《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等片段,都可让学生仔细揣摩、表演,加深体会。

总之,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学生会时时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用课堂内学到的知识方法去观察社会,观察生活。鼓励学生大胆学语文、用语文,体会语文的作用和价值,在生活实践中不断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篇6:让民俗文化走进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组

罗火亮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河池市农村中学也都逐步安装上了多媒体。欣喜之余,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怎样让多媒体走进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本人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直观生动的视听材料激活学习兴趣

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变化性,因而它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例如《周庄水韵》、《苏州园林》、《游恒山记》等写景抒情或介绍景物的课文,文中所描绘或介绍的地方是我们农村大多数孩子未曾见识过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互联网上搜集这些地方的相关图片,并把它们制成视听课件。对于《骆驼寻宝记》、《犟龟》这样的童话,我们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制作动画课件,上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出来。

这些优美诗意的画境、趣味盎然的情境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享受是传统教学所无法企及的,学生可谓百看不厌,百听不倦。

在欣赏的同时,老师应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文章语言的精妙。他们的朗读能力、欣赏能力就会在这边听边看边读的多媒体教学课堂中不断提高。

二、用变换字形等动画效果突出重点

农村中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工具是粉笔,传统的教学流程是从书本到黑板,由于受板面的影响,许多重要的内容不能在黑板上呈现,师生互动效果不太显著,学生容易疲劳,思维常常停滞。

多媒体技术可以全面展示所学课文的重点内容。如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精点段落,像七年级下册《海燕》一文的第1、第8自然段等。可以通过多媒体把这两段落的内容显示在大屏幕上,对于其中“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等等这样生动优美的句子及段落的重点、要点内容,可以进行闪烁、下划线、改变色彩或字形等动画设置,若有必要还可配上朗读。这样,鲜明的表象与语言文字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双向联系,学生非常乐意面对屏幕字斟句酌,有针对性地对文段重点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

三、用功能多样的实物展台加强反馈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往往会根据教学需要安排相应的拓展练习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传统教学中,受条件限制我们往往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但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就可以做到这一点。让同学生各自完成作业,然后选一些有代表的作品来展示,通过实物展示台一一展示,他们边欣赏、边品评,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也有利有老师对学生的了解。

运用多媒体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助于我们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站在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用自己的智慧让多媒体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

篇7:让民俗文化走进初中语文教学

【内容摘要】: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走入了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新的电化教学模式变化喜人: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地突出教学重点,悄然地诱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陶冶了思想情操,及时地加强课堂效果的反馈,适应了学生记录及思考的需要,极全面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

多媒体应用学习兴趣突出重点 情感共鸣 效果反馈

【正文】

在农村,多媒体教学已经走入我们的课堂,这让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辅助语文教学,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更能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与时俱进,用自己的智慧努力让多媒体走进我们自己的课堂。

一、让多媒体教学走进语文课堂,以激活学习兴趣

农村的课堂现状始终是教师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再多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的模式,致使教学枯燥,让许多学生感觉乏味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用直观生动的视听材料,利用声、图、文并茂的手段,可以有效改变这种教学面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愉悦、轻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上课的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巴东三峡》、《周庄水韵》、《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等写景抒情或介绍景物的课文,文中所描绘或介绍的地方是我们农村大多数孩子未曾见识过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互联网上搜集这些地方的相关图片,并把它们制成视听课件,上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出来。

这些优美诗意的画境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享受是平常教学所无法企及的,学生可谓百看不厌,百听不倦。这些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创设了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研究中,诱发学生观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起学生对语文的求知欲。

二、运用多媒体巧设动画,突出教学重点

作为较为落后的农村中学,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受板面的影响,课文中的重点语段、教学的重点内容往往无法板书出来。有了多媒体,就可以板书出来,并且可以用上闪光点,标上重点符号,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精点段落,全面展示所学课文的重点内容,以突出教学的重点。这样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很好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如在教学《石缝间的生命》这一课时,根据农村环境和实际,了解到有些学生不重视生命,“破罐子破摔”之类的现象。为此我设计、制作了一个以“生命”为主题的课件,除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外,还包含了“胚胎发育”——人的生命形成的过程(可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一段胡杨成长过程的FLASH动画(可让学生从动画中感悟到生命成长的艰难);有关学生自杀的新闻材料。通过这此逼真的动画设计,加上老师的引导,师生再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使这堂课的学习,不但让学生学习了课文的内容,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真正知道为什么应该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也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对所学内容掌握得更好。

此外,教师指导朗读时,还可利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一些重点词语、优美段落进行闪烁、变色,放大等技巧处理,让学生反复品读,深入揣摩,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激起情感共鸣,陶冶思想情操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读却又是农村语文教学的软肋。电教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激发入情入境的情感朗读,以弥补农村语文教学中读这一软肋,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如临其境。如教学《废墟的召唤》一课,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缓慢沉闷的音乐,一边观看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的影视资料,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学生仿佛走进了历史,走进了熊熊大火的圆明园,从而激发学生对废墟召唤的要义的理解,增进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从而萌发了“我要变革”的强烈欲望。这样带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中,激 1

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理解了全文,朗读兴趣也随之而生。

此外,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能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且效果显著。如《沁园春·雪》一课,若单凭语言文字和课文插图,南方农村学生很难领会到北国雪景的雄伟壮丽,教学时,可利用计算机对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捕捉、剪辑,制成计算机动画片,加上配乐诗朗诵。这壮观的景象、优美的乐曲、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们全神贯注地听朗读,尽情欣赏雄伟壮丽的北国雪景画面,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受了自然美的沐浴。产生了强烈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这里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巧妙地达到了育人目的。

四、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加强课堂效果的反馈

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的教学软件,可以加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使习题的形式变得更活泼、新颖,把习题的内容扩展得更广、更深,这也是课文知识内容的补充。这样学习知识,不仅扩大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使练习部分由枯燥而变得有形有声,如游戏般易操作、好掌握。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及时反馈。

经过多个学期来的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做好笔记,不但能够加强记忆能力,而且还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促进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很好地加强了反馈效果的检验。

以上几点,是我对多媒体辅助教学下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总结与思考。总之,我认为,让多媒体走进我们农村中学语文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作为农村教师,只要我们刻苦钻,研恰当运用,就一定能把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就一定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徐瑛.巧妙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教育信息技术, 2010

[2]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4期

[3]李庆会.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

[4] 冯锐.李同祥.关于网上合作教学设计的系统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 2000,(8)

篇8:让语文走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 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所以, 校园文化就应是由学校师生员工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共同创造出活跃校园生活、陶冶情操、融娱乐和教育为一体, 体现一定教育理念, 展现时代精神和风貌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校园文化不仅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而且应该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础, 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 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而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更要立足于民族特色, 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 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 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 推动形成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晰的校园文明风尚以及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力争做到在语文学习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促进语文的学习, 具体做法如下。

一、美化校园物质、人文环境, 陶冶师生情操。

为优化育人环境, 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 同时体现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审美观, 可以对校园内拥有的亭台楼阁、假山、花园、喷水池、大片绿地等进行命名, 以题写诗文对联、撰写故事等语文学习形式让学生与教师参与进来, 将大语文与小语文完美融合, 充分发挥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学才华, 充分挖掘本地区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 来活跃和优化校园环境, 做到一石一壁会说话, 一花一木会言情, 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校园文化环境, 肯定是让学生学得开心、住得舒心的育人环境。

二、美化教室、宿舍, 打造舒适优雅的学习、生活环境。

让学生自主选择名言 (包括温馨小语、警示小语、励志标语等) 、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句、优美诗句和伟人偶像的图片布置教室, 营造出积极向上、学风浓郁、充满生机的学习环境。学生宿舍也由各宿舍成员装饰, 可融入个人喜好, 健康、时尚等元素, 学校定期进行文明宿舍、模范宿舍等评比活动, 营造和谐、友爱、文明、有个性的宿舍氛围, 增强宿舍凝聚力, 为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打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加油站。

三、举行校服自主设计大赛。

学生在校期间统一着校服是展现当代高中生精神面貌的重要方面, 大多数学校都会统一定做校服, 但是学生的主动穿着率并不高, 即使学校统一要求着装, 效果也不会很好。学生宁可穿“奇装异服”, 也不愿穿校服。这与学校定做校服的初衷大相径庭, 这是众多学校在校服穿着上最突显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校服设计没有考虑学生特点, 没有融入时代元素, 从而引起学生的抵触, 所以让学生自主设计校服, 同时引导学生在时尚、个性的定位上, 充分调动语文知识, 适当融入本民族服饰的特点,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穿着风格,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挥学生的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又能让学生充分了解本民族服饰的特点, 从而有利于优秀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这样, 由学生自主设计、制作出来的校服将更具有区别于外校校服的特色, 更具个性, 也将是学生更喜爱的、更愿意接受的校服, 此举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 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促进了学生精神风貌的改善。另外, 还可举行校旗、校徽、校歌设计制作大赛等, 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增进学生热爱母校的情感, 促进爱校教育的加强。

四、成立各种社团, 举行各主题大赛活动。

因交通闭塞, 信息相对不够畅通,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知识面较为狭窄, 要加强语文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 可成立学校文学社、校园电视台、广播站、书法协会、演讲协会等社团, 让学生利用语文课或相应的课外时间去采风, 去搜集新闻素材, 收集民间故事, 甚至到街头巷尾收集优美有韵味的广告词语、店铺名称及介绍, 编成集子, 出版文学社刊, 互相传阅、学习、交流, 同时邀请一些专家开讲座传授相关知识, 另外还可不定期的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或时事形势开展演讲、辩论、征文等比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丰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语文知识, 开阔眼界, 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利用好这些活跃校园文化的平台、展示学校形象的品牌, 将能丰富学生作文素材, 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 促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与传承,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思想性与娱乐性、劳与逸的结合, 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喜好, 使得不同的学生能够发挥特长, 各取所需, 各行其乐, 并能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每周一进行国旗下的讲话, 周末播放电影, 三月开展学雷锋活动, 到敬老院献爱心, 参加一年一度的校运动会, 假期进行社会调查等。另外, 教师还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培养学生的各种情趣和特长, 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在语文中懂生活, 大语文与小语文的完美结合, 将会以良好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六、利用好语文课堂, 增进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让学生以口头、书面或是板报、简报等语文形式介绍宣传家乡的民俗风情、家乡特产、家乡企业等, 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 也有利于对优秀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与传承, 增进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及作为家乡人的自豪感, 从而产生凝聚力, 形成家乡精神, 使学生们在学习中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

七、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挖掘学生的才艺。

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 让有各种才华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 在展示中增强自信心, 同时也避免了学校生活的枯燥乏味, 为教师和学生展现自身才艺、追求多彩生活提供了快乐选择, 从而起到活跃校园文化氛围的作用。如举行校园十大歌手比赛、语文课本剧表演、诗词朗诵比赛、民族服饰大赛、山歌比赛等。

篇9:让英语文化走进课堂教学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这是不容质疑的事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掌握一个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对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语言知识运用能力,是能否得体运用语言的前提。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力求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这就要求老师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化背景介绍的因素。从而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

一、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因素介绍原则

1.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际实践,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阶段性原则。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介绍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根据中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3.适合性原则。适合性原则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适度,老师对文化内容和方法上适度,老师对文化内容的讲解要有选择,对于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要举一反三、详细讲解。

二、中学英语中文化教学的内容

新教材的设置大部分结合日常生活,以西方人的生活习惯展开多种对话,因此文化教学内容主要是与各种环境有关的文化。因此,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称呼语。学生都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的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而汉语的尊师传统使老师不单单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简单地认为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刘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Liu、 Nurse Zhang,让说英语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用Mrs, Miss等。

2.感谢和答谢。一般来说,中国人在家庭成员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感觉相互间疏远许多。而在说英语的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帮助人倒一杯水,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你要吃些或喝些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不用了,别麻烦了。”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就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一差异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西方人坦率的不同风格。

3.隐私。中国人初次见面,喜欢问年龄、婚姻、收入等表示关心。而英美国家的人却对此反感,认为这些属于个人隐私。再如中国的问候语“你去哪里呀?”和“你干什么呀?”在英语中就被认为是打探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4.赞美。在英语国家中,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等。通常称赞别人时只是称赞她的努力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展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

5.打招呼。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会问“你吃饭了吗?”如果英国人这么说,他们会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国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交通、体育以及个人爱好为话题。

6.节日。中国和英美国家的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了共同的节日New Year?蒺s Day外,双方有各自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Mid?鄄autumn Day等,英美国家则有Easter, Christmas Day等,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到礼物,中国人往往推辞一番,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接受,并且不会当面打开收受的礼品。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收到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且称赞一番,并欣然道谢。

除了上述几种干扰语言交际的文化因素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包括人生观、道德准则以及语言的表达等等,通过深入学习,接触和了解相关的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学、当代社会概况。

总之,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英语老师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不同的国家由于受地理、自然环境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其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因而文化带有民族性,文化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各国的文化也是变化的,培养学生有强烈的文化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在平时看报或读书时做个有心人,尽心摄取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生活最新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宋飞《外语教学》1998年第二期

3.李立贵《国外外语教学》1998年出版

篇10:让民俗文化走进初中语文教学

宁陵工商局着力打造工商文化风景线

本报讯宁陵县工商局把打造工商文化作为推动工商工作的主要抓手,持续开展了以“形象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为内容的工商文化建设,整顿了作风纪律,重塑了队伍形象,进一步提升了系统上下的凝聚力和对工商部门的认同感。

打造形象文化,展示红盾风采

形象文化是工商文化最直接的呈现。该局从打造形象、开展文明礼仪培训规范干部的言行开始,聘请专家为全系统人员进行文明礼仪知识专题讲座,对工商机关如何做好行政执法礼仪进行了讲解,重点讲解了注册、消费者申诉举报窗口、一线执法人员在接待和执法办案中应注意的礼仪。从此,“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杯热茶”这“四个一”深深地植入每个工商人的心中,特别是直接面对群众的注册窗口工作人员,更是把这“四个一”体现在个人的言行中,对于办证、咨询或者投诉的群众一个窗口对外,大力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为群众提供了热情周到的服务。

打造形象,该局还不断完善各种软硬件设施建设。对局机关大楼进行了整修和美化。从一个灯管到一个龙头都认真地进行了更换,每个水龙头、电脑、空调、灯管电源处都标

有节约用水、节约用电标识,倡导节约意识。在走廊楼道设置廉政宣传画、格言警句,文化氛围浓厚。一楼为宣传板块,倡导文明用语;二楼为书法绘画板块,展示文化氛围;三楼为廉政板块,倡导廉洁从政;四楼为执法板块,展示队伍良好形象。局机关和基层工商所精神面貌、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监管力度、执法水平和办公环境都有了较大改观,机构设置、职能配备、基础建设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打造行为文化,彰显工作亮点

宁陵县工商局坚持把文化的理念融入到职能工作中,贯穿到履职的全过程,打造工商行为文化。为全面履职尽责,该局把消费维权、市场监管、服务经济发展三大职能打造成12315、红盾卫士、服务先锋三大品牌,并不断创新机制,成功打造工商工作的一个又一个亮点。通过“12315五进”工程,使消费维权活动“进商场、进市场、进社区、进乡村、进景点”,逐步形成了行政执法、企业自律、群众参与、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覆盖城乡、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12315维权监管网络机制。在监管执法方面,围绕食品安全、农资市场整顿、商标行政保护、广告监管、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取缔黑网吧工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执法活动。尤其是在食品市场专项整治方面全面推行食品电子备案登记和“一卡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和县邮储支行紧密结合,多措并举,扎实开展了“百亿送贷行动”,全力帮助企业、个体工商户和

农民解决融资难题,经过工商部门和邮储部门的共同努力,目前已有2000多名企业、商户通过邮政银行申请贷款6000多万元,小额贷款发放量位居全省名列前茅。

打造制度文化,规范行为管理

多年来,该局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细化工作标准,规范工作程序,为打造工商文化提供了制度保证。相继出台了宁陵县工商局机关工作规则、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十项违规行为处罚令、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定制度,形成了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良好风尚。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完善了办公制度、生活制度、学习制度,《宁陵县工商局行为规范和服务规范》、《宁陵县工商局机关文明股室评选制度》、《宁陵县工商局文明个人、文明服务标兵评选制度》、《宁陵县工商局“文明家庭”评选标准及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了广大干部职工言行举止,给全局带来了新的风气和蓬勃生机。建立行政效能投诉举报制度,完善了考评监督机制,加强内外部的监督,在“案、费、证、照”四个重点部位上开展行政效能监察,使廉洁从政,依法行政成为了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打造精神文化,引领队伍发展

全县工商系统以商丘市工商局组织开展的 “两严一树”教育整顿活动为契机,着力研究解决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

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融洽和谐、理解关爱的和谐机关。在全系统广泛开展评选先进股室、所(队)、窗口、家庭和先进个人活动,开展 “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好事”活动,营造了“人人学先进,个个争上游”的良好氛围。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开展 “怎样当好工商所长”演讲比赛、党风廉政建设知识竞赛、书法、绘画、摄影等多种活动,培养了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系统内还经常举行球赛、棋赛、拔河赛,每年还积极参加县里举办的群众运动会,通过有益的文体活动,进一步活跃机关气氛,倡导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上一篇:搞笑的愚人节祝福短信下一篇:银行渠道销售专员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