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经典幸福人生

2024-04-09

浸润经典幸福人生(共8篇)

篇1:浸润经典幸福人生

书香浸润 幸福人生

—学校申报省图书馆工作示范校汇报材料

沈阳市于洪区国奥小学 二0一五年十二月

书香浸润

幸福人生

书香浸润 幸福人生

于洪区国奥小学始建于2006年,坐落于于洪区赤山路与川江街交汇处。学校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现有22个教学班,880名学生、15个专用教室。成立九年来获得沈阳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沈阳市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书法家协会辅导基地、沈阳市书香单位、沈阳市中小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进学校、沈阳市中小学经典阅读基地等四十余项荣誉。学校注重学生国学教育、传统文化培养,努力塑造书香校园。多年来,学校一直把图书馆建设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现将我校图书室的建设与运行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一汇报。

一、加强管理 保障落实 1.领导重视、健全组织

学校把图书室工作列入常规工作内容,实行岗位负责制,成立了由校长孙艳杰为组长、班子成员为组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图书阅览室的借阅管理工作由陈思老师负责,该同志具有本科学历,经培训考取图书管理员上岗证,教师个人素质较高。为了让学生能直接参与图书馆的管理,陈思老师每年都会从高年级抽调几名学生进行培训与指导,每天小图书管理员都能出色的协助老师完成图书借阅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图书管理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书香浸润

幸福人生

2.完善制度、确保实施

学校建立健全了图书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工作实施的效果。图书室对室藏图书建有总账和个别登记帐,定期进行图书室清查。室藏图书按要求贴有条码和书标、色标,排列科学有序,各类有明显标识,坚持科学的剔除工作。

几年来,在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借阅制度情况下,图书阅览室工作逐步步入规范化轨道,实现了为学生服务这一宗旨。学校把图书常规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把学生的阅读课作为常规课程排进课表。同时,学校积极组织教师进行阅读课的改革,并大力支持教师主持参与有关阅读教学课题的申报工作,为实现阅读教学课程的优化起到了重要的铺垫和指导作用。

二、加大投入 建设达标 1.图书期刊、设施完善

学校图书馆规模符合要求,共有图书室一间,藏书室一间,教师阅览室一间,教师电子阅览室一间,面积达到230平方米。学校还把三楼改造布置为学生自由阅读空间,走廊大厅布满图书,全天向学生开放。除此之外,学校把微机教室和二楼的电脑空间对学生开放,依托沈阳教育网数字图书馆供学生阅读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网络已经遍布学校所有计算机,目前,学校共有100多台电脑都能为师生提供电子阅读服务。学校图书室共有书柜共有37个,藏书21371册,连同纸质期刊、开放空间、班级图书角用书,目前可供全校师生

书香浸润

幸福人生

阅读的纸质图书达到27000余册,生均达到31册。

2.筹措经费、保证投入

近年来,在教育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图书阅览室建设。几年来,学校先后维修、购买书架和完善其它办公设施共投入十万余元,将原有的图书室进一步美化、装修,改建后的图书室宽敞明亮,整洁优雅,充满童趣,已经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013年学校投资269790.06元购买各类图书11660册,2014年投资267672.34元购买图书9711册。两年间共投入53万余元。图书室内藏书结构合理,符合学生需求特点,无盗版和非法出版物。学校打算在2016年3月再投入20万元用于补充图书资源。除此之外我校还采取社会渠道筹措图书,多方面开拓书源,发动社会各界和师生捐书四千余册。保证了学校图书的供有量。

三、开发功能 浸润人生 1.入馆教育、亲近书籍

学校对学生进行入馆教育培训,讲解图书检索知识。组织学生管理员开展图情知识、图书室资源利用和读者借阅制度等培训,向师生介绍工具书使用方法、图书的选择和读书方法以及读书卫生等方面的知识,有效推动学生了解书籍,热爱书籍,切实发挥图书馆是教育教学第二课堂的作用。

2.图书漂流、循环利用

在国奥,每个班级教室的后面都有一个精美别致的图书角,这是

书香浸润

幸福人生

学校精心打造的“图书漂流驿站”。通过对同学们图书的征集,在整合利用图书资源,减少书籍不必要的浪费,将书籍的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为全校同学提供一个读书交流的平台,以书会友,共享旧书,共同交流。图书漂流活动,在提高我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更激发同学们的热情,节省同学们买书资金,促进图书资料的循环利用。希望通过“图书漂流”能在我们的校园中建设永久性漂流开放的大图书馆,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实现图书的充分有效利用,以清新纯净的阅读之风充盈我校,让彼此的信任之河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使学校成为我们文明和谐的家园。

3.阅读开发、提升素养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阅读,除了班主任老师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指导之外,学校还把阅读课纳入学校常规课程纳入课程表。学校为每个年级设定必读书目。由班主任老师教授学生阅读方法,同学之间交流阅读感悟。每周一节的阅读课看似微不足道,但它产生的作用就如一粒石子投入江河,涟漪辐射深远。

学校组织开发了《高效读写》校本教材,涵盖每周必背、主题引领、共读共写三部分内容。学生在一首首经典古诗词吟诵中开启黎明。中午的快乐午读,在主题引领下,品味课内外经典,让学生通过读写对接、读写转换,实现读写交融。下午的心得体会,让学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优秀作品的展出,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效读写》对改善课堂阅读质量、提升学生阅读素养起到了重要的

书香浸润

幸福人生

影响作用。《日有所诵》读本,这种有节奏、有意韵、具有文学之美和自然之美的诗性篇章,每天课前三分钟与学生见面。同学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激发阅读潜能,让学生在日有所诵中开启天赋之门。

4.活动开展、激发兴趣

读书活动的开展在国奥小学就是一种常态。每学期一次的的读书月活动,学校都会进行书香班级评比、书香家庭评比、学生阅读量评比、优秀书籍荐读引读分享、读书交流等活动,并在期末进行颁奖。此举在进一步巩固书香校园建设的成果同时,激发了师生及家长读书热情,培养了良好阅读习惯,提高了审美情趣,丰厚了人文底蕴。2015年4月的读书月活动学校还组织了全年级的语文素养大赛,赛场上选手的表现令在场师生和家长惊叹不已。

学校的经典诵读活动也是贯穿于全学年的系列活动。主要以“学”、“诵”、“做”为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是国奥学生的必读经典,通过每天早晨的亲近、诵读,使学生达到识记的目的。学校定期组织经典晋级大赛等活动。开展国学教育艺术化工程。将经典诗文与音乐、舞蹈等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充分体会经典的节奏与韵律,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刻印于心。学校每年都会以重大节日为契机,组织以班级为单位全员参加的经典诵读大赛。学校还会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三•八妇女节、社会公益日等活动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经典与家长分享。与社会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融入社会的参与意识、奉献社会的责

书香浸润

幸福人生

任意识。

5.假期行动、助力阅读

每年的寒暑假期,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全员参与“芒种杯征文大赛”,在阅读的基础上撰写读后感,开学后学校进行初评,选出优秀作品参加市级大赛。每学期学校都会有四五十名学生获得奖项,十五名左右教师获得优秀指导奖。假期也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契机。为此,学校在每个寒暑假前都会为学生印制假期行动单,为学生推荐假期选读书目,由家长配合进行监督、指导、记录学生的阅读行为。开学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读书交流、阅读量评比、读书成果展示等活动。

读书活动的开展,加之高标准、高投入、高效率的图书管理使得学生认识到了阅读好,养成了好阅读的习惯。他们能静心阅读,潜心探索,在阅读中有思考、有启迪、有感悟、有收获,伴着书香,遨游书海,使国奥的孩子都被浓浓的书香所包裹、浸润,伴随成长。

面向未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加强管理,使图书室工作进一步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加大投入力度,及时更新陈旧图书,加强图书管理人员自身建设,提高业务能力。我校图书阅览室更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室藏文献信息资源,把图书阅览室中蕴藏的丰富知识资源开发出来,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果。

篇2:浸润经典幸福人生

诵读品味经典,经典浸润人生 摘 要:“经典诵读”是将经典和诵读完美结合,经典是内容,诵读是形式。经典诵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可以概括为:

一、经典诵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体现语文教育的工具性;

二、经典诵读提升学生人生品位,彰显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三、经典诵读培养训练学生语感,呈现语文教育的民族性。

关键词:经典 诵读 工具性 人文性 民族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并阐述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著名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倡议开展“经典文化建设”,“诵读经典”活动在全国风起。何谓“经典”,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这样写道:“经者,恒久之圣道,不刑之源教也”,而“典”,一般理解就是典范。按刘勰的解释,“经典”表述的是天地、宇宙恒久的规律,是我们祖先对万事万物所总结出的真理,是历代先辈智慧的结晶。

中国有句俗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钟为永先生在《语文教育心理学》中说:“朗读是一种眼、耳、口、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是表现情感,陶冶情操的一种艺术技巧。朗读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和领悟;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朗读是诵读的前期阶段,反复读以至成诵,则达到更高层次——诵读的境界。”私塾先生授课时用的最多的就是诵读法,很多研究古今教育的学者都对此做过陈述,强调诵读的重要性。宋灏江先生在《古为今用,贵在取舍》中准确归纳评价了诵读法的作用:“这种方法是人们准确把握语文教学规律的具体表现,诵读激活思维引起联想,增强语感,陶冶情性。”

诵读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而诵读的主体是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这就形成了“以诵读辅经典,以经典助诵读”的模式,将经典与诵读完美结合,即“经典诵读”。经典是内容,诵读是形式,没有内容就没有形式,没有形式也就没有内容,只有将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才能真正具有价值。

一、经典诵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体现语文教育的工具性

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的识字量大增,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大大提升,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诵读一部经典,可以认识数千个汉字,并且能奠定学生良好的语文基础。胡适先生回忆说:“我四岁时,就读父亲所作的诗,五、六岁上私塾还是读古文,大概在十一岁时我已经能够自己看古文书了。我看《纲鉴知易录》,又看《御批通鉴辑览》,并点读《资治通鉴》,这便是我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步。”诵读经典可以增加语言的积累。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说:“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地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这些古书的效果。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的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语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泛览博览,深思精研,将古人的感受,比照当今的情景,印证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境界又可层楼而上。”可以看出,经典诵读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且终身受益。

经典诵读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力。“经典”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容使得它的鉴赏价值经久不衰。经典作品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低俗作品所无法比拟的,经典诵读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方面很有价值。

二、经典诵读提升学生人生品位,彰显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现实生活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书籍阅读量的减少,造成了文学语言的缺失和文学语言语感的陌生。网络带来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快捷式、浏览式,只需迅速抓住主要信息,无须逐字去看,更不要求准确,直接导致高中生在阅读时无法沉静、难以专注。

有识之士追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了大师,大师其实是由深厚的人文素养积淀而成的。因此,具备广博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人文素

养应当成为我们的培养目标,这是基础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和担负的责任,而经典诵读正是承担了这样的责任。

经典代表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健康的最佳食粮。诵读经典,不仅可以学到传统文化知识,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更重要的是能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我们学到了“仁爱”;从《鱼我所欲也》中,我们学到了“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洁洒脱形象,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着学生的心田,奠定了学生的人生根基。诵读经典,让学生懂得了真、善、美。

三、经典诵读培养训练学生语感,呈现语文教育的民族性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高度重视经典诵读,学生的语感能力普遍得到有效培养。白居易十五岁写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王勃弱冠之年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杨雄的“读千赋”,杜甫的“破万卷”„„无一不是通过吟诵经典的方法来学习练就的。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家们认为教材应选择经典,教法应倚重朗读、诵读。中国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重朗读、重积累、重语感。古人在儿童习得语言时并不强求理解文章,而是强调诵读和记忆,这是非常科学的。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朱光

潜先生认为:“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的,当时虽不甚了解,现在想起来,不断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

经典诵读符合语感培养规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经典内容的深刻性,使得学生的感悟不断加深乃至终身受用。正如诗人冯至所说:“我在童年时背诵过一部《论语》,半部《诗经》。当时的确很痛苦,可是成年后渐渐了解其中的含义,也像吃橄榄一样,苦后有余甘,如今我并不后悔在儿时读了那一部半书。”第二,由于“经典”内容的美妙性,使得学生对其兴趣大大提高,愿意花大量时间来诵读。在诵读过程中,经典的优美语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对经典中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从而能够进入“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美妙境界,形成语感。

我们在教学上应该向古人学习,要重经典,重诵读,重积累,重感悟。在教材方面,应当多收录经典,不仅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在教师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经典积累,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学生共同进步。在教学方面,“经典”教学多采用诵读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去感悟。教师应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文章,理解含义,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知,让学生直接迅速地体会语言的优美、含义的深刻。经典诵读在于“读”,我们利用晨读、午读的时间开展了自由读、表演读、配乐读等不同形式的诵读,每年的校园艺术节、书香文化读书节,均安排了经典诗文配乐诵读节目,为平日在各项经典诵读活动中的优秀者和活跃分子提供展示的舞台,为全校师生提供了经典诗文诵读的视听盛宴。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独特的诵读体验,调动兴趣,提高诵读实效。

在经典诵读实施过程中,我们积累形成了校本教材。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浩如烟海,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他们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少到多,不断丰富。同时也将经典诵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着力挖掘经典中的意境美、韵律美、思想美,并把它们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内容。我们把相关经典的图画与书法作品张贴在教室、走廊以及宣传栏中,投入专门资金建成江苏苏中苏北地区首座古典诗词碑刻长廊、《论语》碑刻长廊,让学生在浓郁的人文环境中,接触经典、了解经典、感悟经典,接受经典的熏陶、感染,在耳濡目染中获得修养的提升。

篇3:感悟经典, 浸润人生

一、精选内容, 循序建构, 有效诵读。

国学经典虽然流韵悠长, 语言简练, 极具概括性, 但在白话文通行的今天, 它却以晦涩难懂的语言、特定的历史背景、远离现实的旧章典俗, 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我校根据“思想教育标准”、“难度系数标准”进行选择建构。

1.精选内容, 形成教材系列

校本课程开发初期, 我校组织课题组教师广泛收集资料, 大量阅读经典, 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纲要, 在选择符合思想教育性标准的经典中, 按照难度系数对其进行第二次筛选。选择难度符合或稍高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经典内容, 构建国学经典诵读教程。在实施中不断对内容修改、扩充, 经过六年的时间, 形成教材系列。具体内容分为古典诗词和古文经典。

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节奏、文字兼美。诵读古诗词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 而且融合在诗词中的智慧、风骨、胸怀、操守都是少年儿童陶冶情操、建构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古诗词篇目结合《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按难易程度推荐各年级诵读。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文本是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我们按校本课程开发纲要的标准, 分年段、目标明确、悉心研究、严格筛选。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思路设置不同梯度的教学内容, 实施整体性教学。

2.循序建构, 分段推进

国学经典对于今天的儿童少年是陌生的知识。为有效推进经典诵读, 我们采取循序建构、分段推进的策略。经典诵读初期, 我们在全校开展“诵读弟子规宏扬真善美”。《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孺子、敦伦尽份的最佳读物。三字一句, 节奏感强, 朗朗上口。在此基础上增加《三字经》节选和《笠翁对韵》, 为学生继续诵读打基础。经过两年的实践, 总结推进。第二阶段, 组织三到六年级学生诵读《朱子家训》、《论语》、《孟子》节选。《论语》是部充满智慧的典籍。古人云: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悟先贤的智慧, 积淀经典名言, 提高品德修养。第三阶段, 组织五六年级学生诵读《大学》、《中庸》以及诵读励志古文。诵读《大学》、《中庸》, 明志修身。“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3.构建模式, 有效诵读

我校在诵读课堂教学中强调:“诵读化”。诵读是学习文言文、古诗词的好方法。是培养语感、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 应注意教师的指导。不仅要读准字音, 读通文句, 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还要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 深入作品的意境, 获得美的享受。

国学经典诵读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朗读, 强调积累, 但形式不拘一格。教学中力求做到:隅教于乐, 知识生活化, 道理浅显化。以经典诵读为途径, 以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 传承国学精华,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完整领悟, 古为今用, 引导践行。

我们充分利用诵读课的优势和学生诵读兴趣, 在诵读中渗透思想教育, 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习近平主席:“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 坚持古为今用,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因势利导, 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1.增强意识, 完整领悟

作为优秀文化载体的国学经典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思想, 包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 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开展首先要引导师生热爱经典, 增强意识, 同时要增强教师自身的国学功底和文化修养。校本课程伊始, 我校组织全体师生倾听有关国学经典诵读的专家讲座, 观看经典诵读的竞赛视频。为提高国学功底, 我校为教师提供经典书籍, 在业务学习中组织教师交流学习心得。

2.学思结合, 古为今用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我校充分利用经典诵读的优势和学生对诵读的浓厚兴趣。把经典诵读与品德教育相结合, 既有效地加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又强化了诵读课程的生命力。

3.注重实效, 引导践行

在国学经典诵读中, 我们坚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一致, 知、情、意、行相统一, 我校在引导诵读《弟子规》时, 结合诵读内容, 制定本校的“小学生一日行为规范”, 引导学生建立规范意识, 践行规范。

三、阅读拓展, 活动深化, 环境熏染。

1.延伸文本, 拓展阅读

“虽有佳肴, 弗食, 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 弗学, 不知其善也。”几年来, 我校以国学经典诵读为契机, 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大力倡导“多读书, 读好书, 好读书”。我们同省内孔子学院联系, 获得与经典诵读有关的书籍, 同时开放学校图书室, 各班级建立图书角, 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书籍目录。每天定时阅读, 把校外阅读同校内阅读相结合。为促进学生阅读兴趣, 我校定期组织中高年级学生“与经典同行, 以圣贤为友”读书汇报会;组织各年级学生进行中华美德故事演讲比赛。

2.营造氛围, 浸润经典

为推进国学经典诵读, 我校将有关经典内容的图像、书法、经典佳句名言张贴在学校的宣传栏和走廊的展板中, 让更多学生接触经典, 感受经典的熏陶。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站, 营造氛围。每天定时播放古典乐曲, 以《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风格明郎、愉快的国乐, 为学生晨读、午读的引导音乐, 营造平和、幽远、古朴的书香氛围。每周三开设“国学经典诵读”栏目, 利用国学经典诵读机进行经典诵读示范, 赏析经典古诗词, 交流经典诵读体会。同时, 利用校内视频网络, 定时播放《中华五千年美德故事》动画片。以此引领全校师生走进国学经典的美妙世界。

3.展示成果, 活动深化

在有效开展诵读国学经典的基础上, 我校还重视经典诵读与其他课程、活动的结合渗透。经典诵读与品生、品社相结合, 增强课程的时效性。

篇4:相约经典 浸润人生

一、目标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在如今这个快餐阅读时代、读图时代,又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努力去还原那个时代的作品,去倾听古人的心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但经典就是经典,毋庸置疑,她散发出来的智慧的光辉成为了提升心灵的一剂良药,实在是说不完、道不尽。

二、课堂纵横

在即将结束的这个学期里,我教授了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课本,里面不乏文质兼美的文章,但我更钟情于古诗词的教学。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如在导入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我就用英雄的话题来激趣:“何谓英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会有各自不同的标准。我心目中的英雄,要有过人的才干、勇武超人的气概,必要时还要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一个英雄,还要在强权压顶时坚持正义,在外辱侵略时捍卫民族的尊严。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两位英雄人物——陆游和文天祥。”在我的循循善诱下,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在孩子们稚嫩的心田里是多么向往英雄啊!这种情结一经老师的触发,极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引导学生透过文本读懂诗意

本册课本选取了杜甫的两首诗歌:《春望》和《望岳》。对于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学生的理解不一定能非常到位。我就反复引导学生诵读,在一遍又一遍的吟咏中,加上我适时的点拨,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春望》一诗的前四句明为写景,实则抒怀,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从而为全诗营造了气氛,同时也为我们描绘了安史之乱以后长安城的破败景象,读后让人触景伤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更是借花鸟来移情于景,使人读后印象深刻。后四句则是叙写遭乱思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更是写出了战乱中的人们渴望得到亲人平安的讯息,读后令人动容。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则是透过一个细节描写来为刻画了一个忧国思家的作者的形象,让人心动情牵。再读杜甫的《望岳》,我们分明感受到年轻时的杜甫满身的豪情和万丈的雄心壮志。特别是最后一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写尽了作者那种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心胸气魄,成为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三)品味鉴赏,优化课堂,拥抱经典

诵读关键在于心入于境,情会于物。而要真正做到心领神会,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是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的。学生在学习杜牧的《泊秦淮》一诗中就遇到了一些困惑。他們不明白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爱国情感,抑或说没有完全读懂这首诗歌。我就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去让学生充分理解诗歌的内涵。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如果说盛唐是如日中天,晚唐就是斜阳落照了。然而,权贵们任然贪图享乐,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不知末日将至。杜牧正是借秦淮一隅,表达对国家深沉的隐忧,传达了一个文人的良知,表现了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历史意识和忧患意识。而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却非常委婉含蓄,借景抒情,可谓是秦淮绝唱。

(四)知人论世,升华情感

当我们走进缤纷绚烂的诗歌王国时,不难感受到陶渊明的“隐”、李白的“洒脱”、苏轼的“旷达”……这主要归功于诗歌语言能凝练地反映生活,饱含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从而进一步感受到诗人的人格魅力。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必须要学会知人论世,走进诗人丰富的、细腻的、善感的内心世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略诗歌的无穷魅力。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这首诗一开始就极力描绘了战事的吃紧、局势的危机,“黑云压城城欲摧”就演化成兵临城下、局势危急的代名词,毫无悬念地成了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紧接着作者写出了守城的将士们夜袭敌营,誓死保卫城池的决心“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收到了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三、文本发散,意义深远

语文课本特别是古诗词,以她独有的魅力塑造着学生的灵魂,陶冶着学生的情操,丰富着学生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本语文书就是一本人生教科书。在文学的世界里,我们能感受到古代的真正文人身上所具有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爱国爱民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道德胸襟、悲天悯人的悲悯情怀,这些都早已融入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而对于学生而言,学好这些美文,去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意存高远是非常有意义的。她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语感的培养,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表达能力的增强、想象能力的提升,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第七中学)

篇5:让经典浸润人生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启迪一个人的头脑,而中华文学经典更甚。

为什么呢?

我们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孔子、孟子等被世界尊敬的古圣先贤也是我们中国的子孙。在这些先人留下的文化里,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国捐躯的精神,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情操。中国国学经典,文化蕴含丰厚,蕴藏着丰富的文明礼节和做人道理。比如《论语》这本书就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数千年来在中国以至于世界各国广泛传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说明了孔子有谦虚好学的精神,它旨在教导我们要谦虚地向别人学习,不要狂妄自大。

三字经中讲“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就连年仅四岁的孔融都能知道礼让,黄香九岁的时候就知道要孝顺父亲,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啊!反观现在的社会,人们的素质越来越低,随便找一个比孔融大三四倍的少年恐怕也不知道谦让。孝就更不用说了。好听的话谁都会说,但是又有几个人去做了呢?语言和行动放在一起往往都是苍白无力的,真的应该让我们多读一些这样的国学经典,把我们遗失的品德修养找回来。

弟子规中又讲了“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现在的同学们不以饮酒为丑,反倒认为是一种“酷”,一种“帅”,一种“美”的表现。现在就连小学生都在学校联欢的时候带了一提又一提的啤酒,中学生、高中生酗酒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这就是没有学习国学经典的表现。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一首《游子吟》体现了母爱的伟大、无私。母爱如空气,阳光和水,对我们的生命十分重要,什么也不能换取,让平凡的生活充满色彩。但没有她,即使有世上的珍宝,也不过是一堆货物而已。母爱神圣、淳朴,只求给予,不求回报。但我们一次次的辜负她,只求索取,不求报答。可恶的我们却将母亲一声声甜蜜的问候当做一次次烦躁的唠叨,将母亲一次次的关心当做是一种施舍„„苍天无情,世间万物,唯独将母亲渐渐变老。

篇6:品味经典 浸润人生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开展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因此,我校在制度保障落实的前提下,努力探索多种诵读形式,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品味国学精髓。

一、健全组织机构,保障活动顺利开展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以副校长、教务主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以教导处主任、各班语文教师为成员的工作小组。校长负责经典诵读活动的全面工作。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总体指导、安排诵读活动的各项工作;工作小组负责组织本学段、本年级、本班学生的经典诵读活动。做到分工明确、相互配合,责任到人,层层落实,保证了国学诵读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精心规划,保障诵读活动有效进行

围绕“亲近国学,走进经典”,这一思路,我们制定了切合学校实际的活动实施方案和活动计划,各班级制定出符合自己班级的活动计划,并严格落实。

1、经典诵读要求全员参与,每周一节国学经典赏析课,要求师生共读,真正让诗经诵读声飘满校园。

2、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安排活动内容、活动时间、活动方式,使诵读内容与学生课程教育有机结合。

3、确保诵读时间:我们确定周四下午第三节为经典赏析课,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诵读内容的温故与知新,难点解惑;每天下午课前十分钟为集体阅读时间。

4、我们注重把诵读活动的范围向家长延伸,把家长纳入到活动范围,把诵读活动的目的意义向家长宣传,引领家长参与到活动中,实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效果的最大化。

三、营造氛围,构建特色

我们力求每一层楼道,每一面墙壁都体现经典品读特色,为学生的多方位阅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更加丰富了诵读的内涵。

1、教室前悬挂《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介绍国学经典;加强各个班级国学文化环境建设,利用黑板报,墙壁,图书角进行宣传,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2、改进板报、手抄报的设计与内容呈现,做到鲜活而又富有童真色彩。

3、努力通过诵读、歌唱、舞蹈,硬笔书法,软笔书写、手抄报,诗配画作品等手段展示学生国学诵读成果。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

1、创造“三条途径”

听,利用每周四的经典赏析课,让学生学习经典文章。抄,让学生做诵读笔记、办手抄报、硬笔、软笔书写古诗词。赛,即按班级、年级、学校逐层举办各种比赛活动,全校师生共同参加,通过比赛评出优秀选手、优秀班级,对各班在诵读活动中表 现突出、成绩优秀的同学给予奖励,鼓励学生不断提高吟诵国学经典的数量和质量。

2、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在班级内开展诵读比赛、演唱、硬笔书法比赛、手抄报比赛、我为经典配画等多种方式开展活动,对于他们的作品要给予鼓励,并定期展示。

3、在语文教研组中,开展精典诵读专题校本教研活动,探讨经典诵读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先背诵大量的古诗文、三字经、弟子规等,把经典诵读、古诗吟诵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五、成绩取得

通过开展诵读经典活动,校园里更加干净整洁,慢慢地,孩子们变了,课间少了几分躁动,多了几分宁静;原本性格暴躁、爱惹事的孩子学会了宽容与忍让;贪玩成性的孩子在课前能手捧书本看得津津有味„„孩子们的变化令人惊喜,让人欣慰。家长到校也比以往有了较大改观,蛮横,肆无忌惮的人大大减少。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启迪了学生的心智,滋养了学生的心灵。

今后我校将持久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努力让师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贯穿于孩子成长的每一步。

篇7:经典浸润童年,智慧点亮人生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礼炮声声震天下,五星红旗似彩霞!度过了欢乐的国庆节,我们又一次站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开始愉快的校园生活。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经典浸润童年,智慧点亮人生》。

初春的朝阳时常引发我们“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情;漫天飞舞的雪花不禁让我们吟诵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清明节,我们诱发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联想;端午节,我们踏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节拍追寻屈原的足迹,这些就是经典诗文的魅力。

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唐诗。记得最早背诵的两首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当然,仅仅是死记硬背,诗中的大概意思也搞不明白。

等我长大了些,上小学后,课时、课间,不断接触到大量的经典名句与诗词,依然是一知半解。再大些,认识的字越来越多,理解能力也越来越强了,好奇心、求知欲也随之增强。于是,我不再只局限于读唐诗、宋词和一些经典名句,经常会在空闲时看一些名著。

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读的是《西游记》。今年秋天,我又重温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我对《西游记》又有了新的认识。唐僧一行人为了取经历经艰难险阻,一直努力坚持是他们的付出,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就是他们的收获。阅读经典文学的过程,其实也是领悟成长的过程。只要多留意,多思考,文学经典里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的学习道路就如同唐僧取经

一样,想要收获,必须先付出。我们每天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就是我们的付出,知识的增长和优秀的学习成绩就是我们的收获。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关键看自己怎样去面对。如果你能战胜它,就能有收获;如果你轻言放弃了,成功注定离你远去。在我们身边,有品学兼优的,也有成绩不理想的。品学兼优的学生总是会令人羡慕,但是只是羡慕有什么用?有句话说得好"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很可能是付出的不够。回想一下,当别人在认真思考的时候,你是否在开小差?当别人认真完成作业的时候,你是不是还在玩着游戏,浪费着精力?当别人阅读文学作品,享受文学的快乐时,你是否还在为似乎永远也写不完的作业发愁?

阅读经典文学,令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经典诵读的行列,去体会前人的智慧、思想。很高兴看到以“诵读经典·书香启文”为主题的诗文朗诵会即将要举行了,我号召,全体少先队员都积极参与到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去。在中华美德的滋养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阳光灿烂,在书声琅琅的氛围里,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借用《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中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谢谢大家!

篇8:用古诗文经典诵读浸润学生的人生

一、以科学性、可行性的理论为依据, 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我国的古典诗文源远流长, 经历了几千年的锤炼和积淀, 具有感发人心、陶冶性情、塑造人格、增长知识的功能, 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 是中华儿女共同情感和群体心声的抒发和体现, 引起了后人心灵上的共鸣, 深得一代代中国人的喜爱, 并将其发扬光大。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 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 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这充分说明了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的最佳时期, 是人格培养、知识增长的重要时期, 如果让每位学生从儿童时期就养成诵读和欣赏经典古诗文的习惯, 既能使学生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挖掘古诗文的内涵, 受到良好的礼仪文化教育, 又能继承、发扬这份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二、建立行之有效、规范的制度, 保证“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开展

1. 开展课前十分钟诵读。

我们利用每天下午第一节课课前十分钟让学生诵读, 并且列入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检查。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 每学年背诵古诗文80篇, 小学阶段共背诵古诗文不少于500篇。学生背诵古诗文的篇目大大超过了《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数目。

2. 开展古诗过级测试。

我校建立了古诗文经典诵读过级制度, 规定了考核要求, 制定了《小学古诗文诵读过级实施方案》以及测试标准。每年5—6月份, 我校组织并培训科任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古诗文过级测试。过级测试要求学生通过抽签决定背诵自己所在年级的《古诗文经典诵读》教材中的6首, 每个年级的学生每学年要求过2级, 6年共过12级。只有熟练背诵全本教材上的古诗文, 才能顺利通过。

三、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结合诵读实践, 编辑、出版教材, 拓宽学生诵读古诗文的阅读面、阅读量

在实施“古诗文诵读工程”的初始阶段 (1999—2006年) , 我们先后以《中华古诗文读本》《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唐诗三百首》等书为诵读教材。在积累了大量的诵读实践后,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校于2005年组织本校语文教师,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文中优中选精, 遴选出334篇适合少年儿童背诵的名篇佳作, 编为6册, 分别供一至六年级的学生使用。

这套《小学生古诗文经典诵读》覆盖并超过新课标规定的篇目,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 由浅入深地进行编排。低年级学生从背诵白话蒙学经典以及简短的名句、诗歌开始, 难度逐渐加大到篇幅较长的诗文词赋等, 安排比较合理,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对诗文的理解和思考。在编写时, 除在原文中给生字加注拼音外 (一至三册) , 还在文后安排了“请你知道”“为你释疑”“帮你理解”或“给你提示”几个小板块。前三项分别是介绍作者、解释字词和作品的译文、鉴赏, 我们在译成现代汉语的同时, 尽量保持了原作的意境和风格。最后一项是对作品内涵的提炼和延伸, 启示学生自察自省, 完善自我。

四、结合学年德育目标, 采用多种方法激

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提高诵读经典古诗文质量, 赋予“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更鲜活和实用的生命力

我们在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时, 十分注重它的长久性和实用性。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德育目标, 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提高诵读经典古诗文质量, 赋予“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更鲜活和实用的生命力。

1. 以节目的形式表演古诗文。

诗是浓缩了的语言精华, 把语言展开, 诗的意境也就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我校先后举行了以“诵千古美文, 做少年君子”“诵读经典古诗, 传承中华文明”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在每年的“六一”联欢会上, 都有以古诗为题材的节目。

2. 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古诗文PK赛”。

每学期, 学校都会组织各班开展不同形式的古诗文诵读比赛、“古诗文PK赛”, 同年级学生以班为单位, 现场抽签, 有感情地背诵或PK。

3. 绘制古诗配画手抄报。

学生把诵读过的古诗文, 配上想象的画面, 精心设计, 绘制成图文并茂、别具一格的古诗配画手抄报。这样就能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 再现出诗歌所表现的生动意象。

4. 写读后感。

学校要求各班都召开《我从古诗中寻找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 做礼仪小公民》等为主题的班队会, 并要求学生及时把读古诗文的体会写出来, 交流心得。这样不仅使学生会背诵古诗文, 还使学生从古诗中有所感悟, 受到了教育。

5. 每日一句古训。

在实施古诗文诵读工程的同时, 我们注意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合起来, 要求各班在黑板左边一小角写一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的古诗文经典名句, 每日一换, 并且让各班学生准备一个小本, 每天将本班黑板上的经典名句记录下来。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 同时也在学生中弘扬了中华传统民族精神。

五、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力求取得内蕴性、持久性、影响性的效果

开展此项工程, 不是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大量诵读经典古诗的层面, 而是力求取得内蕴性、持久性、影响性的效果。实践证明, 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 学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 综合素养有了明显提高。“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不少学生为人处事的态度;“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已成为提醒学生珍惜时间、爱惜粮食的警句;“温故而知新”则成为学生的座右铭;“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更让学生知道孝敬父母的重要性。此外, 古诗文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了记忆力,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总之, 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十几年中, 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使学生能更加有效地从古诗文春风化雨般的滋养中汲取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精华, 充分领略汉语言微言大义的魅力, 体验余韵悠长的、咀嚼不尽的文学之美, 让更多的学生在记诵经典、沐浴圣人先贤思想恩泽的同时, 逐渐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 成为明理崇学的翩翩少年君子。

(责编张翼翔)

摘要:我国古典诗文源远流长, 经历了几千年的锤炼和积淀, 具有感发人心、陶冶性情、塑造人格、增长知识的功能。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的最佳时期, 是人格培养、知识增长的重要时期, 如果让每位学生从儿童时期就养成诵读和欣赏经典古诗文的习惯, 既能使学生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挖掘古诗文的内涵, 受到良好的礼仪文化教育, 又能继承、发扬这份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因此用古诗文经典诵读浸润孩子的人生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上一篇:诗三首导学案学生版下一篇:一年级写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