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课堂文化培养人文精神论文

2024-04-26

浸润课堂文化培养人文精神论文(精选12篇)

篇1:浸润课堂文化培养人文精神论文

浸润课堂文化培养人文精神论文

浸润课堂文化培养人文精神论文

江苏 苏州 ●任震红

钱学森认为:科学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数学是关于方法的科学,在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最后的知识技能获得,更应该将眼光放在长远的人文精神培养上,这才是完整的数学。对于数学的主阵地――数学课堂,一向是知识技能的主场。如今教学目光的提升,对学生终身负责的信念,在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显得紧迫而更有深远的重大意义。从数学文化教育的角度来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是培养学生的学数学(思想、精神、方法、文化、知识等)能力,用数学(实践操作、主动、合作、体验探索、创新、思维、处理问题等)态度方式,爱数学(感受数学美、价值等)的情感。

一、知识延伸,重历史知识熏陶

在课堂教学的三位目标里,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离不开数学历史知识的熏陶,在知识概念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数学史的用处在于历史公正地衡量每一个人,使得后人可能得到同样的称赞,促进了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更体现了一种哲学,将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因此,数学的基础知识概念教学中,作为知识的有效延伸,数学文化历史知识的渗透非常重要,在教学环节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数学历史的了解中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产生有初步的感知,数学历史的探讨中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的发展过程进行体验。学生对数学学科有了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关注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叹数学发展的伟大成就,对数学文化的底蕴有更深层次的感悟。在教学“年、月、日”时间概念之后,对于现行历法的来历,通过相关的天文地理知识和数学历史知识的简单讲解,让学生知道“大时间单位”的来历,弄清楚时间知识的来龙去脉。还可以将其他的历法,如我国的阴历历法、24节气向学生做一介绍,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生活密切相关,是具体可见的,而不是一味抽象,深不可测,激发学生去探索世界上其他历法来历。用数学历史知识向同学们展示历法的演变过程,使他们感悟到:我们今天虽然有了公历这个历法,但之前却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最初是日出、日落,再有四季变化,接着是月亮的阴晴圆缺到现在的地球自转、公转。这个历法发展过程聚集了先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以历史激起学生热爱生活,喜欢数学的情感!五千年的中国古老文明,灿烂的数学文化孕育在生产力发展中,祖冲之、刘徽、华罗庚、苏步青等伟大的数学家和传世之作《九章算术》应运而生。在教学环节中,这些珍贵的教学资源的拓展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并自主学习祖先的精神、方法,并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用心关注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自主向生活学习,用数学的方法、知识、技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数学历史知识的熏陶,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发展观,更重要的是使数学人文教育水到渠成。

二、动手体验,重操作价值感悟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去体验新知识的发生过程,并树立“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教学理念,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数学的价值,逐步形成科学的数学发展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建立自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质疑的能力。在小学苏教版数学课本中,数学思想的渗透放在日益重要的地位:转化思想、集合思想、统计思想、概率思想、极限思想等都蕴涵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然而,对教材的深层次挖掘和理解,则需要我们数学老师的高度重视和再创造。对于这些丰富的数学思想必须通过动手操作,然后才能感悟数学过程价值。例如:可能性教学中的抛硬币实验,可是书上的要求只有20次实验,这对于实验的精确性来说,实验的次数太少了,误差产生的几率大。在让学生操作后,对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而对于1/2可能性的结论,其产生的过程则是:先提出猜想、然后实验操作、然后论证得出结论,这个全程是严谨而科学的。数学家们通过了上千次上万次实验操作,才能接近这个结论,并且操作的次数越多,操作结果将会越接近这个结果。于是,让学生分享操作体验,大胆提出质疑、讨论改善操作方法,教师适时结合书上的例题,把此相关背景资料介绍给学生,并且让学生自己设计操作方法,并动手体验,小组合作。这样看看是不是操作次数越多,正反面朝上的可能性越接近,最后可能性是相等的这一结果。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统计、极限、概率的思想,更体验到合作的价值。同时,对数学动手操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数学人文精神价值。

三、学以致用,重情感的内在升华

学生热爱数学,源于数学的`趣味、价值、美感,这种深厚的内在情感需要通过数学文化的魅力去激发、沉淀、升华。教学内容过程中结合生活中的美,让学生捕捉到生活中数学运用的美,让美激起他们对数学文化美的感叹,使热爱数学的内在情感得到升华。例如:轴对称图形这一教学内容教学时,第一环节:问谁的风筝能飞起来,让学生感知必须是对称的风筝能飞起来,用数学的价值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第二环节,用长方形纸去认识轴对称图形,通过操作感知不同的操作可以得到不同的对称图形,并对非对称图形提出质疑和深刻的讨论,深刻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通过分享,让学生感受图形中的多元文化。第三,欣赏巩固环节,让学生欣赏对称图形:自然界动植物中的对称美、生活建筑的对称美、艺术设计的对称美,让学生对数学美叹为观止。第四,设计应用环节,学以致用,让学生自主设计美丽的图案,学生便主动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创造,最后将不同的设计进行展示,在相互欣赏中,设计理念和个性设计的撞击使学生收获更多的体验,产生成功的快乐感,不断改进图形设计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掌握。在学以致用中,学会了分享、学会了自我提升,实现了自我的价值,提升了对数学的情感,提高了审美能力,发展了创造能力。

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给了我们一个方向:数学文化,浸润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充分地体验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也就让学生有机会领悟数学的价值;有机会体会原来数学并不是来自权威和课本,自己也能创造数学;有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有机会去创造美。在数学课堂中,数学文化的浸润和融合,既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提升,又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精神。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中心小学)

篇2:浸润课堂文化培养人文精神论文

钱学森认为:科学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数学是关于方法的科学,在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最后的知识技能获得,更应该将眼光放在长远的人文精神培养上,这才是完整的数学。对于数学的主阵地——数学课堂,一向是知识技能的主场。如今教学目光的提升,对学生终身负责的信念,在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显得紧迫而更有深远的重大意义。从数学文化教育的角度来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是培养学生的学数学(思想、精神、方法、文化、知识等)能力,用数学(实践操作、主动、合作、体验探索、创新、思维、处理问题等)态度方式,爱数学(感受数学美、价值等)的情感。

一、知识延伸,重历史知识熏陶

在课堂教学的三位目标里,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离不开数学历史知识的熏陶,在知识概念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数学史的用处在于历史公正地衡量每一个人,使得后人可能得到同样的称赞,促进了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更体现了一种哲学,将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因此,数学的基础知识概念教学中,作为知识的有效延伸,数学文化历史知识的渗透非常重要,在教学环节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数学历史的了解中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产生有初步的感知,数学历史的探讨中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的发展过程进行体验。学生对数学学科有了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关注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叹数学发展的伟大成就,对数学文化的底蕴有更深层次的感悟。在教学“年、月、日”时间概念之后,对于现行历法的来历,通过相关的天文地理知识和数学历史知识的简单讲解,让学生知道“大时间单位”的来历,弄清楚时间知识的来龙去脉。还可以将其他的历法,如我国的阴历历法、24节气向学生做一介绍,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生活密切相关,是具体可见的,而不是一味抽象,深不可测,激发学生去探索世界上其他历法来历。用数学历史知识向同学们展示历法的演变过程,使他们感悟到:我们今天虽然有了公历这个历法,但之前却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最初是日出、日落,再有四季变化,接着是月亮的阴晴圆缺到现在的地球自转、公转。这个历法发展过程聚集了先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以历史激起学生热爱生活,喜欢数学的情感!五千年的中国古老文明,灿烂的数学文化孕育在生产力发展中,祖冲之、刘徽、华罗庚、苏步青等伟大的数学家和传世之作《九章算术》应运而生。在教学环节中,这些珍贵的教学资源的拓展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并自主学习祖先的精神、方法,并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用心关注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自主向生活学习,用数学的方法、知识、技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数学历史知识的熏陶,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发展观,更重要的是使数学人文教育水到渠成。

二、动手体验,重操作价值感悟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去体验新知识的发生过程,并树立“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教学理念,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数学的价值,逐步形成科学的数学发展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建立自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质疑的能力。在小学苏教版数学课本中,数学思想的渗透放在日益重要的地位:转化思想、集合思想、统计思想、概率思想、极限思想等都蕴涵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然而,对教材的深层次挖掘和理解,则需要我们数学老师的高度重视和再创造。对于这些丰富的数学思想必须通过动手操作,然后才能感悟数学过程价值。例如:可能性教学中的抛硬币实验,可是书上的要求只有20次实验,这对于实验的精确性来说,实验的次数太少了,误差产生的几率大。在让学生操作后,对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而对于1/2可能性的结论,其产生的过程则是:先提出猜想、然后实验操作、然后论证得出结论,这个全程是严谨而科学的。数学家们通过了上千次上万次实验操作,才能接近这个结论,并且操作的次数越多,操作结果将会越接近这个结果。于是,让学生分享操作体验,大胆提出质疑、讨论改善操作方法,教师适时结合书上的例题,把此相关背景资料介绍给学生,并且让学生自己设计操作方法,并动手体验,小组合作。这样看看是不是操作次数越多,正反面朝上的可能性越接近,最后可能性是相等的这一结果。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统计、极限、概率的思想,更体验到合作的价值。同时,对数学动手操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数学人文精神价值。

三、学以致用,重情感的内在升华

学生热爱数学,源于数学的趣味、价值、美感,这种深厚的内在情感需要通过数学文化的魅力去激发、沉淀、升华。教学内容过程中结合生活中的美,让学生捕捉到生活中数学运用的美,让美激起他们对数学文化美的感叹,使热爱数学的内在情感得到升华。例如:轴对称图形这一教学内容教学时,第一环节:问谁的风筝能飞起来,让学生感知必须是对称的风筝能飞起来,用数学的价值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第二环节,用长方形纸去认识轴对称图形,通过操作感知不同的操作可以得到不同的对称图形,并对非对称图形提出质疑和深刻的讨论,深刻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通过分享,让学生感受图形中的多元文化。第三,欣赏巩固环节,让学生欣赏对称图形:自然界动植物中的对称美、生活建筑的对称美、艺术设计的对称美,让学生对数学美叹为观止。第四,设计应用环节,学以致用,让学生自主设计美丽的图案,学生便主动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创造,最后将不同的设计进行展示,在相互欣赏中,设计理念和个性设计的撞击使学生收获更多的体验,产生成功的快乐感,不断改进图形设计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掌握。在学以致用中,学会了分享、学会了自我提升,实现了自我的价值,提升了对数学的情感,提高了审美能力,发展了创造能力。

篇3:用文化浸润课堂, 展现人文本色

一、努力营造氛围, 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

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 蕴育了灿烂的数学文化, 出现过刘徽、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 以及《九章算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重要载体, 但不等同于数学文化。笔者以学生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数学文化”知识作为内容, 主动传播, 形成强有力的视觉和听觉的“数学文化”磁场, 耳濡目染, 让学生时刻感受“数学文化”。比如, 学习了“24时计时法”后, 笔者利用课后的数学文化向同学们展示计时方法的演变过程, 让学生知道, 我们今天虽然是从钟表上看时间, 但之前却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 古人最初计时是用立竿测影的方法, 后来是用日晷、滴漏等计时工具, 让学生体验到这个演变过程融合了多少先人的聪明才智, 汇集了多少先人的辛勤劳动,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的热情。由此可见, 数学文化氛围的营造, 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二、立足数学文化活动,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数学教学活动是这样要求的: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用各种各样的活动, 充分展示数学的美妙和神奇, 引领他们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科学探索精神, 启迪科学思维, 开拓知识视野。

1.举行数学家的故事演讲比赛。数学家的成长和数学思想形成中的曲折与艰辛以及那些伟大的探索者的失败与成功, 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 数学不仅仅是训练思维的体操, 也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工具, 它有着丰富得多的人文内涵, 从而起到榜样的激励作用。2.编制数学文化报, 举行“数学史话”抢答活动, 让学生从查资料、图形美化、摘抄数学知识等工作中, 了解数学文化悠久的历史。3.进行数学小论文评比。对知识的看法、对教学的方法、对学习方式、对知识未来的前景等发表小学生的见解, 这也一定是别有一番意味的。在数学文化的背景下学习, 能够熏陶学生思维从事物的数量和空间形式的层面去认识世界, 分析各种现象和问题, 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述、交流。进行数学处理, 即以“数学的头脑”看待问题, 发现规律, 解决问题。这与数学文化的思想不谋而合。在数学文化的背景下学习, 能吸引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 促使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

三、用现代文明成果来展现数学文化的功能价值

大千世界, 万事万物都与数学有关, 数学的普遍性和应用广泛性是客观存在的, 用华罗庚先生的话来描述就是: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 无处不用。三峡工程、“神舟五号”等成果都展现出了数学文化的功能价值。美国有30次发射经验, 俄罗斯有近100次发射经验, 而中国没有那么多“次数”作为基础, 所以我们就采取利用仿真这套技术把它发展起来。比方说把火箭各种物理特性, 都变成数学的一个模型, 然后把火箭整个飞行过程, 用一系列的数学模式, 互相关联的这么一个大的模型来实现。这样的话, 我们不断地改变这个参数, 变化火箭的运动形式, 最后就把这个参数找了出来。就是决定哪一天发射也离不开数学。一般来说, 载人飞船发射上天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窗口”, 即完成飞船飞行使命所允许的发射时间段, 或者说发射时机, 而这个“窗口”是根据天体运行轨道条件、飞船的轨道要求、飞船的工作条件要求和地面跟踪测控通信、气象要求等, 建立一个数学模型、输入相关数据, 再经过精心计算推导出来的。

四、作业中渗透数学文化, 彰显数学的文化品性

篇4:职业教育人文精神重在实践中浸润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它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弘扬,关注精神生活,尊重精神价值。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文明繁荣,文明繁荣的未来更需要人文的关怀——对人的关注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把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并努力加以落实,在这样一个时代,教育首先要承担起人文关怀的重任并把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努力加以落实。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而人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既有智力的发展、身体的发展也有心理的发展,它还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

传统的教育重心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势必遏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性的发展,也导致学生健康心理、健全的人格的残缺或丧失。

而职业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己任,积极倡导人文精神,维护学生的尊严,重视学生的个性的张扬,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改进教学活动使课堂充满情趣和活力——体验快乐

改变以往教学只重结果的做法,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感受、兴致和身心健康发展。创设充满情趣和活力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呈现出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作用,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的学习。形成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吉尔伯特在其“教学艺术”中谈到了教学艺术的“谐悦”功能。他说“如果我们不能获得一声发自内心的笑,那么这一天的教学就白费了。”他还指出“教学最大的乐趣,是来自你所说的被听取的时刻,而这些听众不是一个个令人生气的恭维者,却是那些由你激活了的,又反过来启蒙你的人。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分创设适合学生接受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充满了快乐、轻松,1、体验式课堂,2竞赛式课堂3、表演式课堂4操作式课堂。心理课上,体验式教学。口才课竞赛式教学;英语课上小品表演、音乐课形体课上的学生大舞台;计算机课上的、语文课上焦点访谈式的学习、微机课上排版印刷的过程等等,使学生在自主、自愿的情绪下学习。教学中的谐悦功能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可以缓解学习的紧张压力,调节单调重复的学习带来的生理疲劳,正是在这种张弛有序中,充分体现了对人的情绪要求的关怀。使学生感觉到了“学而时习”的乐趣。

课堂场所的变化也会激发学生的新异感受。图书馆、广场上、柳树下、溪水旁都可以成为教学的课堂,尤其是实训室的实训课更是学生欢迎的课堂,他们在那里学习训练专业技能,掌握岗位本领,感受职业精神。环境的适当变化打破了教室的框框,使学生在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中快乐得成长。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手段,如何优化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改革中最主要的内容。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兴趣是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的很好体现。

二、创造机会 自主管理——让学生做主人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是被管制的对象,教师是完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缺乏对学生潜力的调动,学生的自觉意识被压抑。为了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学校可以大胆地起动学生挂率,承担重任的系列工程。组建校学生会、宿管会、巡逻队、校电视台、校广播站。学校的纪律卫生由学生全面负责,宿舍管理、住宿生晚课管理,完全由宿管会同学负责。学校的宣传工作也由学生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社的形式完成。

事实证明,学生担当管理工作能够克尽职守、充满热情,激发了许多灵感和智慧,通过他们的工作,学校面貌一定会焕然一新,事无巨细均有人负责。各方面工作井然有序。笔者曾见过这样的情景,夜幕降临的时候,教室里灯光通明,住宿生在静静地上自习,宿管会的同学在检查。此情此景让人欣慰,学生的自主管理使曾经令领导头痛的问题迎刃而解。

职业学校积极倡导活动育人,实践育人。而难能可贵的是大型活动由学生承办,策划、组织、协调、沟通、评比、总结、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很有实战的味道。校运动会、新楼落成典礼、升旗仪式、艺术节及其他多种赛事在学生的组织下色彩缤纷生动活泼。

学生承办活动,既解放了老师又培养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意识,极大地满足了他们作为有血有肉、有个性、有智慧的“人”的成就感与责任感。在这里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学生,而且还是有价值、有权力、有能力的“人”,让他们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体验到作为人的意义和价值。

三、情感寄语,架设师生情感相融的桥梁——关注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性格、爱好,有自己的幸福和烦恼。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在逐渐形成,做为教育工作者不能无视这些关乎学生成长的因素的存在。通过情感寄语的方式实现了师生之间很好的沟通。有一所学校寄语的前言这样写道:”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我们满怀爱的情愫,关注学生的成长,让我们播撒理性的光芒,指导学生更好的成长。。那么,请记录下他们的足迹吧!这里有对他们的表现的赞许,有对他们的期望,也有对学生问题的忠告。让小小的卡片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让我们在这里互相倾听,感受彼此的尊重。”

学校要求每位任课教师都要给学生写情感寄语。

有的教师这样写到“第一次认识你是在第一节课上,你从最后一排走上来,为我擦去了讲桌上的粉笔灰。你是这样一个细心的孩子,真让我感动”“在你和我互相帮助的这一年多时间里,我看到了你的成长”“当一个人用崭新的姿态面对每一个新的太阳的时候,太阳会对他微笑”“我觉得你是一个心宽体健的好女孩,天性开朗乐观、为人随和,很有人气”

学生在回执中这样写到“我做教师这么久了,第一次有人这么真诚地和我交谈”“你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好老师”“作为您的学生真的感到幸福”“说心理话,从没有老师这样关心我爱护我,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回鲍老师”

在小小的卡片中师生之间互相鼓励,教师用真诚的话语鼓励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哪怕是学生的细微的变化都会在教师那里得到赞许。学生在教师的一片表扬声中找到了自信、自尊。

四、活动育人,把千人一面的教育变成个体教育——创造机会,体验成功

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使学生亲自参与、亲自体验、调动了他们全部的热情。教育他们参与竞争、展示自我。校园主持人大赛中,他们过足了主持人的瘾;卡拉OK比赛中,实现了当歌星的梦想;趣味运动会上,他们快快乐乐地为班级争光;时装模特大赛中,他们的报纸做的服装令专业教师赞不绝口;武术表演、演讲大赛、器乐大赛,几乎每星期一场的大赛让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都有了展示自己风采、个性的机会。使学生们在台下精心准备,在台上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践证明,职业学校实践育人是重要的育人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不同与普通教育的教育平台,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学生们能够发现自我,找到自信,健康成长。

五、服务社会、热心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德、完善学生人格

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差、社会责任感不强的普遍现象,学校不断开展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专出教室,前往敬老院、交通队、火车站、文化广场、居民小区进行打扫卫生。敬老院进行敬老爱老文艺演出;交通队擦车、洗车;火车站侯车室消毒、擦扫;广场拣拾垃圾,居民小区市民守则宣传活动等等。

社会公益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培养,道德意识,使学生人格得到完善。

六、零起点多元评价——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发展。

对学生的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期更好地发展,以往的评价体系往往是学习成绩的优良中差的分等,而缺乏全面科学发展的评价。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不够,导致出现了学校的分流教育,问题生的更多出现,极大地抑制了一部分学生的潜质和个性的很好发展。

学生的潜力,情感、素质、价值观各不相同,用一把尺子衡量势必造成对人的个性的抑制,而职业学校的零起点多元评价却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实验证明这种评价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激活了教育手段,使每位学生都明确发展方向,都能赢得自己的尊严。

㈠学生成绩零起点。

针对学生不同的差异,学习基础、智力因素、学习习惯分别确定不同的标准,一个学生一个标准。比如及格的界定,基础差的学生40分算及格,60分算优秀,基础好的学生70分算及格,90分算优秀,以上为起点对学生进行评价,看学生的进步幅度来评判他的学习成绩。这样使所谓的“后进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动力,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㈡设立多种奖项,进行多角度评价。

要求教师关注知识、技能的同时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可以设立多种奖项调动学生评价学生。比如设立学习态度优异奖、品德方正奖,评出活动标兵、礼仪标兵、勤检标兵,评出尊师学生班级、团结互助班级、最佳活动组织奖、最佳文艺之星。学校奖项的设立应包括学生的人生态度、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人际交往、沟通与活动能力等方方面面。一个学期几乎每人都会有获奖的机会。淡化了学校的三六九等的分类与甄别,使学生们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增强了个体意识的健康发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三)实行“三维三级”,实现立体多元评价

三维即学校、企业、职业资格认证。三级即初级、中级、高级等级测试,制定学生专业技能考核手册,实行校内等级考试和企业实践评价及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实现对学生的多元评价。

篇5:浸润课堂文化培养人文精神论文

哲人说,在一切价值中,人的价值是第一位的。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人的教育。高中语文教学,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的尊重,亟需注重人文精神培养,通过人文精神的传播与养成教育,使学生成长为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人格高尚,胸襟开阔、志趣高雅、蕴含丰富的人;成长为对他人、对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具有普遍人文关怀的人;成长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身心健康和谐的人,成长为自主、合作、进取、爱国、负责、创新等人文精神的人,而不是一个眼界狭隘、志趣低俗,只求眼前实利,“只掌握阅读技术而没文化”的人格单薄的人。

篇6:文言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论文

1、重言轻文

理由之一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最大困难在语言,因此语言本身应该成为教学重点;理由之二是,试题中涉及文言文时只考言,不考文,或多考言,少考文,抓言是实,分数见增,讲文是虚,功夫白费。应当说,文言文教学重视语言,把语言落在实处,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重言轻文往往表现为只见言,不见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被生生剥离。

2、重文轻言

理由是只讲言,不讲文,引不起学生兴趣,而兴趣问题事关重大;再者,文言文辅导书比比皆是,学生们辅导书手中拿,字词句不用怕,字词句的意义只要记住就行了,教师讲解毫无意义,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实现由务实到务虚的转换。这种思想落实在教学中,往往是重文轻言,言文分离,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不管字词。离开言而谈文,文就必然显得空泛和虚浮,有的甚至走到非文上。

二、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

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类的思想、情感、意识和心灵,是人类文明的载体。语文学科是一方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也是增长知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

1、充分开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要充分发掘语文教学的人文资源,发挥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独特优势,因为人文精神对于一个人的自我完善,对于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本源的意义。语文教学不能只重知识或形式,更要注重人文性的内容,坚持用课文的真善美去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2、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以高品位的人文素养陶冶人。

人文精神的建构,不仅需要包含丰富人文性的教材,更需要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教材的使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实现当代语文人文教育的重要条件。所谓高品位素养是多方面的,但如果教师充满爱心精神,出自内心地爱祖国、爱人民、爱学生,对新生事物充满着热情,这些精神无意中自然会影响到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可堪称典型。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高低也会影响到对教材的分析理解,素养高的教师会出自肺腑地把自己的见解融入课堂,相反的,如果受市场经济价值观影响,唯利是图,往往只会照搬教参,甚至与传统价值观背道而驰。就如淡泊名利的教师,自然会对陶渊明的归隐田园由衷地赞赏,自然会从爱国高度评价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而不至于会说文天祥苟且贪生。故而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会有感染的作用。

3、在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

要使当代中学生体会文言文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汲取民族智慧,对古代优秀作品进行辩证的评价,光靠现今教材中零碎而无序的文言文选文的阅读,是无法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的。笔者认为,在新课标指导下展开文言文专题阅读鉴赏,是实现文言文教学“总目标”、提升中学生文言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从文学史、文化史、文学风格流派、文体变化规律、汉字演变等角度出发,开设“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田园诗”、“山水诗”等专题,从书刊、网络等渠道搜集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作品资料,开设讲座,帮助阅读鉴赏。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展开专题研究,让学生走近作家的生活时代,走进古代社会,了解当时的社会习惯、文化体制、文学史、社会历史……在文言文阅读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篇7:浸润课堂文化培养人文精神论文

内容摘要: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语文课的文学教学应该体现人文思想,揭示文学即人学这一本质。借助文学教学的情感洗涤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借助文学教学的美育功能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借助文学教学的拓展延伸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让文学教学一开始就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利用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条良好的途径。

关键词:文学教学 人文精神

一、借助文学教学的情感洗涤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由景入情,以情观景,步入课文描绘的优美境地,以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情,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去叩击学生心灵,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领悟文章所蕴含的美,在心灵中镌刻上永不磨灭的印痕;充分运用教材中卓有建树的人物的思想言行,施以良好影响于学生,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启迪他们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语文教育就是要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文学教育中得到美的陶冶,情的感染,理的启迪,从而促进个性和谐全面发展,形成高尚的社会情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对于人生,对于人类所应有的价值。在文学教学中,注重情感教学,让学生去体验人的价值观,人的尊严,潜移默化地得到人文精神的陶冶。

二、借助文学教学的美育功能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实现文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互动。自古而今,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文人笔墨中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传达出语言美、人性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

美育因素,既不能牵强附会,又不能视而不见,它需要我们潜心研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恰到好处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思想,在审美中潜移默化,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素质。应抓住作品的源头、趋向、起伏、强弱,用作者的感情去感动学生,引导学生感知文章的情感美,诱发学生美的情感;通过对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遣词造句的高超技巧的分析,引领学生赏析字字珠玑、声情并茂的艺术语言,让学生受到语言美的陶冶;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性,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启发学生产生美好的想象;引领学生进入文学作品对景物的传神写照中,感受作者自然地流露的思想感情,从而将学生引入妙不可言的美的意境,使学生能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两化。美育就这样让学生受到深厚底蕴的人文精神的熏陶。

三、借助文学教学的拓展延伸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大纲也明确指出了延伸语文教学外延的必要性。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就讲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中职语文教学应勇于跳出教材教语文,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文本外知识,积极拓展语文教学外延,有效地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阅历。我们应努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努力开发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文学教学要更好的发扬人文精神,就应该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与课外拓展联系起来,让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这就要引领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社会,观察人世百态,提高是非辨别能力,增强爱憎分明的情感,维护正义,批判邪恶;引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采访成功人士、顶岗实习、游览名胜古迹、进行社会调查等等,运用所学知识于实践生产中,体验创业的艰辛,接受职业的磨练,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为社会奉献一份爱心,尽自己的一份责任,提高社会公德意识;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回归自然,领略大自然的魅力,陶治情操,与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亲密接触,提高生态保护意识;鼓励学生参加社交活动,参加体育、娱乐、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群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将课内所培养的人文精神与课外的生活实践体验相结合,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塑造了完美的人格,增强了人文底蕴。

教育最神圣的使命就是充分地发展人的个性,培养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和个性特点的社会新人。通过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拓展教育等手段促进文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互动,让文学教学一开始就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文学的熏陶中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由此可见,利用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条良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朱智明.《弘扬古代文学之人文精神,培养现代和谐社会新人》[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02.

[2]戴承欢.《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功能》[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05.

[3]徐一周,陈基萍.《浅议中专学校的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J].《教育与职业》.06.

[4]解相梅.《浅谈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J].《职业》2008.11.

[5]陈志胤.《浅谈技工学校语文教学中的美文与美育》[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02.

篇8:创设诗意课堂培养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精神呢?著名文艺理论家钱中文先生说:“人文精神就是要有血性和良知, 要有同情和怜悯, 要培养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它是对人的终极关怀, 是人的灵魂食粮, 没有它, 人的灵魂就会苍白而空虚。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歌颂真善美, 抨击假恶丑, 展现高尚人格, 讴歌善良人性。我们语文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他们的意志得到强化, 人格不断完善。“语文既要作为工具教会学生表达思想, 又要在审美中培养其人文精神”是新课标的新理念, 应引发我们新的思考。

那么, 如何在语文课上借助于一篇篇文质兼美、文情并茂的课文让学生远离鄙俗, 荡涤尘埃, 让学生产生对美的热爱, 对真的追求?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解读文本, 架设心灵的桥梁

“人本”即学生, 是教育的核心, 教育的任务是助学生成人, 教学生做人。“文本”就是教材, 是教学的凭借, 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教师要用好教材, 就要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可能, 对教材进行深加工。我在教李煜的词《相见欢》时, 将他的《虞美人》组合在一起, 总课题是《走进李煜》, 通过文本感知, 交流探讨, 师生一起感受、了解这位亡国之君的切肤之痛, “绝代才华绝代姿, 一生身世一篇诗”, 知人论世, 更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感悟。文本重组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又提升了审美品位。

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 还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对于一篇文学作品, 教师有其独特的审美感受, 学生也有。这些审美感受因师生年龄、心理、阅历、知识结构的不同存在差异, 因此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教师对这些差异应持包容的态度, 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 即使有些想法是幼稚的, 偏激的, 甚至是稀奇古怪的。如果某些想法不着边际, 老师可以适时的加以引导, 如果想法有新意有创造性, 老师应给予鼓励赞许。我在上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时, 课本上把“争”当“怎”讲, 有的学生认为这样解释意境不够生动, 如果变换一个思路来看, “争”就当“争抢”讲。可以想象, 当误入藕花深处, 几个女孩发现错了就抢着说:“从这走, 从那走……”几个人的大声喧哗, 所以才惊起一滩鸥鹭, 这样的理解不仅有动感, 意境更妙。

解读文本还要注意探究深度。这里的深, 是指教师能对文本进行文化层面的解读和把握, 从而选择恰当的切入角度, 在教师, 学生、作者三者的对话中达到和谐共鸣。如我在教《麦琪的礼物》时, 脱离了一般小说教法的窠臼, 不是从小说的三要素分析, 而是从欣赏这篇小说的人性美、结构美切入。这样, 教师就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 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 用“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式的索求法去探寻这篇小说的艺术魅力, 养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培养审美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博学多才, 构建诗意课堂

要使语文课充满魅力, 教师必须有深厚的语言功底。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是传声筒, 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 把现实复写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假如一位语文教师知识很渊博, 课堂设计合理, 教学方法得当, 但却语音不准, 吐词不清, 词汇贫乏, 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的,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了。要想在语文课上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师必须运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 形神兼备的教学姿态去打动学生, 并要结合自身的个性特长, 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构建课堂诗意氛围。如有一位教师在分析《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时, 随口吟出几句:

月色迷蒙/先生用平平仄仄的脚印/将月色溶进荷塘/荷香便琴声般/自那夜/漂游至今/一片心境/洗濯着少年的梦呓

短短几句, 再现了《荷塘月色》的美学氛围, 表现了教师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 唤醒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三、创设情境, 激发主观情感

没有美育的教育, 是不完全的教育, 而创设情境又是美化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 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感受作品的魅力呢?

首先, 可以通过画图创设情境。色彩, 线条、图形、画面等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美的图画能使人赏心悦目, 教师可适当借助现代教学手段, 变语言文字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时, 注意把传统的情感表述与电化教学结合在一起, 根据文章的特点和直观的原则, 从“背影”的画面入手, 凝聚学生视点, 由形到神, 由“背影”逐步联想, 深入的进行引导教学, 创造了感人的形象和深沉的意境, 既突出了重点, 又紧扣了主题,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 可以通过真情诵读创设情境。声音最具有表现功能, 真情诵读能把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也使听者有更逼真、更深刻的感受。声音的轻重缓急, 高低抑扬, 延续停顿, 可以营造诗意的氛围。如《安塞腰鼓》一课, 文章气势恢弘, 词语简洁有力, 句子铿锵激越, 排比激昂, 节奏猛烈, 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跟上作品的节奏, 自然会在诵读中感受文章所表现的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再次, 可以通过形象描述创设情境。审美教育中的“情”有三种:一种是教师体验过的情, 一种是学生“潜伏”的情, 还有一种是文学作品“内蕴”的情。托尔斯泰说过, 要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 “使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 也体验这些情感”。如果教师能用美的描述把自己深邃的体验传递给学生, 就能引发学生更深刻的美感。如有位老师教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时, 用亲切的语气, 舒缓的语调向学生描述:“有这样一个地方, 那儿有亭台小溪, 有湛蓝的湖水, 洁白的鸥鹭, 娇艳的藕花, 碧绿的荷叶, 还有几个微醉的少女, 划着小船, 嬉闹着……”

四、注重积累, 吸纳文学精华

中国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 这些名著名篇中融会了世态万相, 凝聚了人间真情, 沉淀了历史精华, 囊括了大地沧桑, 是人文教育的极好素材。唐诗宋词里, 忧国忧民, 追求自由, 乐观豁达等人生哲理与人文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平时如能引导学生多背多记, 注重积累, 一定能够夯实文化底蕴, 提升文学修养。

首先是基础知识的积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卡片或者摘录的形式积累雅词美句, 文学常识, 名言警句, 丰富写作词汇。其次是诗文精品的积累。除了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还可以要求学生积累现代美文。最后是积累美的感悟。让学生把自己对自然, 生活, 人生的美的感悟每天写在专用本上, 期末选评, 装订成册, 全班交流传阅, 再次接受美的陶冶。

篇9:学习传统文化 培养人文精神

关键词:育德;溢美;养行;品味;审美;人文素养

音乐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的教育需求日益突出;而“国学文化”在校园的普及也成为现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这两者有机结合,在音乐课堂中渗透“国学文化”,让“国学文化”丰富音乐课堂,使学生在愉快的音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在音乐教学中是通过以下途径实施的:

一、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以音乐育德

了解中国音乐,讲述音乐家故事,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高尚人格。音乐历史上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动人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我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音乐溢美

在演唱中体验美。小学音乐教材中,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无不洋溢着美。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在演唱中体验歌曲的美。如第四册《月光光》,这是一首描写家乡美好风光的歌曲。歌词本身就是一首散文诗,歌词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描写的景象都是多数学生所能感受的。因此我抓住歌曲的特点,由“家乡的山水”“月光”“大树”这些描写大自然美景的重点词切入,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述,启发引导学生说说家乡的特色,创编自己家乡的歌,并让学生说说描写家乡的古诗如:《静夜思》《泊船瓜洲》等等,通过这一环节喚起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唤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总之,音乐教师在注重提高学生音乐技能技巧的同时,在课堂上渗透性的进行“国学文化”的渗透教学,能极大地丰富音乐课堂,陶冶学生的情操,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学生的笑脸上绽放。

参考文献:

王寅.浅谈在音乐鉴赏课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音乐时空,2014(07):196.

篇10:浸润课堂文化培养人文精神论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到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级目的。人文精神的获得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既是它的应有之义,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本文就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语文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呈现出主客体交融的趋势,主体必须积极的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进入客体,达到对客体的真正理解,同时客体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也对主体进行渗透,所以语文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因此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追随时代的脚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构建新的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语文教学应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一切思维和技术“设置平台”,使人类及其思维和技术在语文设置的“平台”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中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探讨

1、人文精神的内涵

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语文不等同于文学,不等同于文化,但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

第一,强调人在万事万物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把人作为万物的尺度。第二,追求完人理想和精神文化品格。第三,当代人文精神重视弘扬价值观念、提高文化意识和人格修养。实际上人文精神这个概念是表达了西方从古希腊开始一种精神文化传统,就是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所以,人文精神,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关怀,尤其应该对人的价值取向、潜能开发、灵魂塑造、身心愉悦等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进行关怀与探索的意识。

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指出:“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教革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强调语文教育所具有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通过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这就意味着我们对于中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所具有的教育价值进行了新认识和定位:人文精神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2、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当代中学教育中,如何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已经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也是对当代中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应将人文精神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构建更加坚实宽厚的教育平台,从而实现人文精神教育的预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解决好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是要建设好人文精神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手段、考核评价测量方法等要素,使人文精神教育课程化、规范化、科学化;二是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文精神教育课程体系导入专业教学计划,使之成为实现人文精神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整体组装和文理渗透融合。

语文不仅是我们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交际工具,而且是我们精神的寄托、情感的升华、意念的召唤。脱离了感情的语文是麻木的、冰冷的、僵硬的,而失去了生命底蕴的语文教学必定无法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世界。素质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着眼于人的个性的发展,注重人的内在价值,强调人的主体存在。

更重要的.一点是,和谐社会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关注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教育水平、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所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和人文精神的“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吻合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适应时代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

二、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在学目标中引进人文教育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注重传授学生语言文字的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健康美好的思想道德情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就需要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意识到自己进行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在单纯的传授一门知识,同时也在担任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综合素质的重任,是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2、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内涵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关键和主导,决定了他在构建人文精神中的独特作用。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学生的楷模。因此,要加强高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造就一支具有深厚人文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人师表,重视自身的思想修养、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精神风貌、治学态度、心理素质,注重人际和谐以及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义务和权利等。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既掌握书本中正确的理论,又体察到生活中真实的人生,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获得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从而提高理想境界,提升人文内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把中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对于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这个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统一的明确的认识,那么从上到下整个语文教育系统就只能陷在一种本质上的混乱状态,所有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都只不过是盲人摸象,从事实践工作的语文教育者们则观念贫乏,无所适从。因此,现在通过重新探讨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这个问题来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主要是立足于教材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版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成熟了许多,删除了一些已经与时代要求不相符的篇目,加大了文言文的比例,加大了文学作品的比例,强调了人文性,通过教学实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公德教育、法制教育、敬业教育、人格教育等内容。由此看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是需要进一步加强。

语言是交际交流的工具,表情达意的工具,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这是事实,同时语言与自然界、人类历史和精神活动都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是不可否认的。语文中的语言教学,便是语文教学工具性的体现;语文中的文学教学,就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所以,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互相依托互为补充的,绝不应该把它们对立起来。

4、关注教学评价,推崇多元化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都以对,错论英雄,大多关注知识的正确与否。在《新课标》中,评价还应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在教学中可以以下方式进行:实施个性化评价个性化更多的是学生个体情感的参与,是学生自我观点的宣泄,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评价,是学生与学生心灵深处的碰撞,在感悟基础上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加深感悟,同时进行情感交流,培养人文精神。

除了一些总结性的评价机制,我们还应把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体验的深度,理解分析的准确度,学习态度,方法等纳入考察范围.记录一年中学生在各方面的成长,收集,记载了一些能反映语文学习过程的资料来考察一个学生。

三、结束语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蕴藏着该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它是该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语文教育的源泉。从根本上开放语文教学的读和写,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也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让我们带学生一起走进充满人文精神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付清莲.论高中语文教学之人文精神构建.教学研究,2099.

[2]余荣.高中语文教学要重视人文精神培养,(9).

篇11:浸润课堂文化培养人文精神论文

——2011—2012学第一学期

黄淑华

一、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紧紧围绕学校申请的“十二五”省级课题“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的,以学习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深入、扎实的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为使研究工作做得更好,特制定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二、研究目标

1、背诵《弟子规》中“总叙”、“入则孝”、“出则悌”三章。《经典古诗词》背诵8篇,《成语故事》20个,背诵5句名人名言。

2、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充分挖掘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容进行教育教学,背诵经典名句。

3、学生对传统文化能够做到心中有、口中念、行中感,使他们不光增加了传统文化的知识含量,还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心灵得以净化。

三、具体措施

1、利用晨读、午读时间背诵《弟子规》中“总叙”、“入则孝”、“出则悌”三章。《经典古诗词》背诵8篇,《成语故事》20个,背诵5句名人名言。

2、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学习传统文化。背诵经典名句。

3、在日常的德育教育学生过程中,结合《三字经》《经典古诗词》《成语故事》《弟子规》中的内容教育学生。

4、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诵读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5、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研究课题活动,提高研究能力。

四、对具体措施的补充说明

9月课题:《画》

传统文化:关于唐朝大诗人王维的作者介绍和古诗《风》。人文精神:教育学生在学诗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10月课题:《在家里》

传统文化:《弟子规》一句“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人文精神:培养尊敬长辈,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行。

10月课题:《静夜思》

传统文化:送给学生一首李白的《古朗月行》。

人文精神: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11月课题:《小小竹排画中游》

传统文化:古诗《江南》

人文精神:知道江南是美丽富饶的地方,萌发热爱江南热爱祖国之情。

12月课题:《爷爷和小树》

传统文化: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和植物的关系,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

人文精神:教育学生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

五、材料积累

1、研究记录本

2、五篇教学设计,反思

3、素材积累

4、学生积累

篇12:浸润课堂文化培养人文精神论文

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已经在社会上取得了较高的影响和地位,其培养的学生因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得到了行业的好评。受学制设定、课程安排、办学理念、教学师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虽然在就业方面并不输于本科生,但是毕业后在职业生涯中却容易受到综合素质不足的瓶颈制约,大大抑制了其发展空间。在这些综合素质中,人文素养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项。众多调查显示,人文素质较高的人,工作期间胜任度和创造性方面都占有优势。大致来讲,人文素质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它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现而展示自我,它涉及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层面。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尤其应该注重人文素养的提高。这来源于秘书职业的特殊性。首先,秘书岗位的重要性决定着秘书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秘书因为经常与外界联系,可以说是一个企业的门面,代表着企业的形象。秘书的谈吐、礼仪和能力往往被认为是其他单位了解企业的重要指征。而交际公关、礼仪规范等能力虽然可以通过一定的实训课程有所提高,然而要从根本上改善秘书的该项能力,还需要在本质上有所提升,那就是丰富的人文涵养。如果没有相应的人文素养作为基底,只能是徒有虚表。其次,秘书岗位应有的写作功底决定着秘书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秘书曾经被戏称是“秘密的抄书”。可见秘书不仅要会“写”而且还要能“读”,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明清时期的“秘书”———绍兴师爷曾经提倡多读经史可以代替读律法。在写作中,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就不能在写作中用笔自如,因此很多资深秘书除了公文以外,往往能写得一手好文章。最后,秘书岗位要求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决定着秘书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秘书在企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上司与员工之间的纽带。秘书不仅要能够正确理解上司的意图,与上司进行沟通,而且还要注意和其他员工搞好关系,以便使领导指示的工作能够更加顺利更加通畅地下达到各个部门。这就需要秘书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而该能力的培养并非通过某一门课程的设置或进行几次实践活动就能提高的,它需要人文素养的积累和沉淀,因为只有通达人情世故才能从本质上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然而,高职文秘大学生因为年轻,涉世不深,往往很难做到人情练达,这就需要从文艺作品中去提炼,从人际交往中去体会。尽管在高职院校增设人文素质课程、拓宽人文选修课等诸多建议曾被众多研究者反复提及,但是,受专业教学理念、教学机制、课时分配、部门利益等诸多因素局限,这些措施往往在落实上存在着不小的难度。[3]由于秘书经常要处理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像理工科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那样主要的工作对象是机器和器械,所以对于人文素养的要求更高。虽然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了提高文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然而却鲜有实际的举措来应对,当然,客观条件的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高职教育由于学制短,在人文素养的提高上确实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但是也并非无路可通。网络文化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载体。网络文化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助网络技术而产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总和。21世纪,网络文化已经变成当代文化的一种重要存在方式,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网民达6.32亿,较年底增加了1442万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较20年底增加了26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年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率达83.4%,较2013年年底提升了2.4个百分点,并且首次超越了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作为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当然接受了这一新兴事物。可以说,大学生是全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日渐深远。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无论是大学的德育工作还是其他学科的教育工作,研究者都持有一致的观点,那就是充分利用网络带给教育的便利,摒弃网络阴暗面带来的不利影响。关于网络的正负面影响,因为研究者众多而且不少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2、利用网络文化提高高职文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一,网络文学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高职文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过去几年,网络文学往往被认为是精英文学以外的补充,但是随着文艺大众化,后现代化语境下的文学作品已经不是传统媒体上的纸质作品了,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品为人们所接受和赞同。这几年以来,网络小说中的优秀作品被不断地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如《步步惊心》《倾世皇妃》《甄嬛传》《盗墓笔记》《何以笙箫默》《花千骨》等均来自网络小说,这些作品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可以证明其存在的价值。网络小说已经成了影视作品改编的重要后备军。虽然网络小说由于数量众多,良莠不齐,有不少作品粗制滥造、情节单一、错字频现、语病百出。甚至一些小说中有大量不健康的描写,宣扬迷信、歌颂暴力、传播色情,成为危害社会的“毒草”。然而,也有一些网络小说是精心制作的,一些网络小说还有意模仿了名著的写法,如穿越小说《木槿花西月锦绣》的开头几章基本上模仿了《红楼梦》的写法。如果这时经过老师的引导,完全可以激发大学生读《红楼梦》的兴趣,从而完成经典的阅读。当然,网络文学的遴选和解读的指导变得非常重要,这不仅需要人文课程教师具有良好文学鉴赏能力,而且还需要人文课程教师自身不断适应网络文化的发展。通过优秀网络文学的阅读,不仅能够大大提高文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且还能够使得学生从中得到一些社会常识和地方民俗风貌,以便毕业后能更快地融入社会中。并且,文学作品反映的是人性,而人情世故的了解恰恰是年轻的大学生所缺乏的。网络文学的特征之一就是门槛低,网络小说的作者大多并非专职的作家或研究者,而是来自各行各业,有白领、学生、工人、农民等。其中大学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学中的不少作品完成于大学读书期间,如《甄嬛传》等。虽然秘书写的是公文,然而良好的文字功底能够促进应用文的写作水平。秘书在写好公文的基础上能够写一些散文、小说等,不仅能陶冶情操,而且能够提高公文写作水平。高职文秘专业的大学生不妨尝试写一些文艺作品,在网络上发表。因为网络具有开放性,作品一经发表就能得到网友的建议和意见,这样能迅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而且从笔者多年的写作课程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写作课程的学习上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写文章的环节往往不能很好的保证质量,写作中马虎、不用心的现象较多。而写作恰恰要靠很多的练习才能有所提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公文写作课程布置的往往是一些应用文写作题目,较为死板枯燥,不能有效激发高职文秘大学生的兴趣。如果能写自己喜欢的文章,则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作一些自己喜欢的小说、散文、诗歌无疑能提高自己对于文学的兴趣。并且,为了使得自己的文艺作品更加吸引人,笔者往往会借鉴一些名著或优秀的作品,这样,就起到了很好的良性循环作用,其实也完成了写作实践的任务。网络是平民化的,不用于纸质媒体由编辑等少数人控制着话语权,在网络中,人人都是自媒体,都有发言的权利,大学生能够在发言的同时听到不同的声音,可以更好地促进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二,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可以提高高职文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国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说过:“网络是一组互相联结的节点,是一个开放的、能无限扩展的结构,所有的节点,只要他们共享信息就能联系。”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使得网民可以不再仅仅依赖纸质媒介,鼠标轻轻一点就能获取很多知识和信息。我们不出家门就可以从网易公开课等网站上享受著名专家和学者的讲课和演讲,从一定程度上说,可以补充高职文秘大学生学制短的弊病。高职文秘大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诸如文学、美学等课程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当然由于网络信息往往泥沙俱下,需要自己练就火眼金睛去过滤和鉴别。笔者认为,懂得过滤与鉴别也是大学生要学习的一项本领,既要能快捷的从网络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又要不沉溺、不过于依赖网络,这对于以后的职业生涯有很大的帮助。“信息素养”是人们在全球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是新世纪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和客观需要。网络文化具有共享性,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知识变得更方便更快捷。例如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甚至国外的一些文献在网络里均能查询。高职文秘大学生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对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有较好的效果。当然,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最好能得到老师的指导或建议,例如选择哪些课程、选择哪些优秀的网站等。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最好能穿插一些互动性较强的学习实践活动。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地方文化对于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将留在省内工作,所以了解地方文化对于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鉴于此,一些高职院校开设了地方文化课程,如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围绕湖州人文特色资源,结合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实际,编写人文素质教程,建立湖州文化网,极大丰富了人文素质课程资源。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放到网络背景下进行宣传和学习,无疑能更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习兴趣。

第三,网络文化的交互性可以提高高职文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互联网和传统媒介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互动的频繁和便利。无论在任何互联网的空间或网站,都可以看到有别于传统的、全新的社交模式。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老人和小孩、男人和女人、教师和学生、富人和穷人、精英和草根,在互联网的牵引下,都可以平等的进行交流和沟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高职文秘大学生还仅仅从传统的社交模式中学习礼仪规范和人情世故,无疑是极大的资源浪费。高职文秘大学生因为年轻往往在人情世故上略逊一筹,这在秘书接待及上下沟通中会受其牵绊。高职文秘大学生因为接触面狭窄导致交往的朋友以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居多,互联网恰好能够补充其不足。通过网络的社交平台,高职文秘大学生能结识更多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朋友,以便将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大环境。当然不少专家和学者担心网络社交平台因为过于虚拟容易使得大学生耽于幻想脱离现实,然而通过互联网结交朋友了解社会实际上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与其粗暴禁止不如积极疏导。通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和社会对于网络不良现象的遏制从而使得大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健康的社交。

3、结论

网络课程的开放、人文网站的设立都为高职文秘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的平台。网络对于教育最大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还在于挑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时刻充满了全新的挑战。近年流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慕课、微课教学等均是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和创新。在互联网时代,老师和学生已经不同于传统的师生关系,更多的是朋友模式。在教学网站上,学生可以任意的提问甚至质疑课程的内容。尤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许多学科和知识将重组和变革,这就要求大学生能够改变自己的学习理念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高职文秘大学生不同于理工科的学生,文秘工作面对的是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下的人和事,高职文秘大学生通过网络文化的交互性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无疑是很好的途径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旭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N].光明日报,-11-06(002).

[2]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56-157.

[3]郜大军.浅谈高职专业课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以文秘专业应用写作课程为例[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100-102.

[4]成秀萍.网络文化的时代特征与应用价值[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85-91.

[5]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6]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70.

[7]阎惠英.网络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80-81.

上一篇:职评申报论文中抄袭行为处理试行办法下一篇:第一书记挂职锻炼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