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种子的萌发”一节的教学改进

2023-01-06

教材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技能的载体, 教师更要考虑如何使用教材。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 而不是“教教科书”。教师要依据大纲的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 灵活变通、运用教材, 必要时教师还得跳出教材, 超越教材, 这样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为此, 笔者谈谈在上“种子的萌发”一节的几点教学体会。

一、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时间安排

“种子的萌发”的内容多, 其中有“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两个探究实验, 很显然用一节课的时间是完全不可能完成教学目标的。因此, 用两节课来完成本节课, 第一课时完成种子萌发的条件 (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 其中包括“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实验, 第二课时完成种子萌发的过程, 其中包括“测定种子的发芽率”。这样, 一方面有利于完成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学生会感觉教学内容清晰, 易于掌握。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 复习导入

教师可引导从复习种子的结构入手, 回顾种子的结构中新植物体的幼体——胚的结构, 结合教材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中的几个因素,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例如, 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 而且在播种前, 人们往往还要疏松土壤、适当浇水等。请你根据这些现象, 推测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外界的环境条件。这些环境条件有哪些?进而引出本节的学习内容。

(二) 学习新课

复习引入本节的学习内容后, 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知识经验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让学生在课前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将要探究的内容, 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 有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将要学习的内容上来。然后再分别学习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当然,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很简单, 学生很容易明白, 一提就都懂, 不用花太多的时间, 相反,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既是本节课教学重点, 又是本节的难点。下面笔者重点谈谈“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教学。

由于“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内容在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材上P89-91页, 所占篇幅大, 其中要求学生讨论题都有9道题, 学生感觉到很复杂, 而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探究实验过程, 而不是去讨论那么多的问题。笔者针对上述情况, 笔者觉得把书上的大量篇幅的文字、图形简单化浓缩化, 以便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内容, 在学生理解基础上才能更好进行实验操作。因此, 笔者认为把教科书上的这部分内容改为如下图 (表一) :

教师首先出示此图, 学生通过表格就很快明白实验的步骤和方案。同时, 要求学生讨论1、2、3、4和5号中的空气情况 (分别为空气充足、空气充足、空气充足和空气不足) , 然后, 学生就按照以上表格中的要求进行实验。这样大大减少了学生去阅读课本上大量文字内容的时间, 从而提高课课堂的有效性。然后, 让学生设计具体的实验探究方案。实验探究方案设计好以后, 学生就进行探究。接着教师出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变量和结果) 表如下:表二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后, 把实验结果填出后, 再要求学生把每组的变量和实验组或对照组填出来。最后,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只有2号和5号装置中的种子萌发了, 由此学生很轻松得出实验结论:其一: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其二:大豆种子萌发在有光无光都可以萌发。然后, 进行课堂测评和课堂延伸, 是不是所有的种子萌发都不受光照的影响呢?对于这个问题, 同学们课后继续去进行探讨。通过这样设计, 就能引起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另外, 也可以把教材中的实验装置改为如下图:

通过这样改进后, 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 学生更容易理解, 课堂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摘要: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中“种子的萌发”是的一节内容特别多, 篇幅大, 很多教师在上这部分内容感到非常困难, 教学效果差。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 谈谈自己对“种子的萌发”一节的教学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教材,调整,种子萌发,实验改进

参考文献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生物》P245。

上一篇:让文化浸润语文教育下一篇:高等学校党校培训内容和方法创新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