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2023-01-05

第一篇: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教学生学会宽容

浅谈“学会宽容”

在我国,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对培养青少年一代“学会共同生活”的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面对新时期下出现的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我们该如何去培养学生挑战未来的能力和塑造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人格品质呢?本文探讨怎样培养学生的宽容意识,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品质。

中华民族向以“礼仪之邦”而骄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对他人的宽容是处理人际关系,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有效手段,是自然人向社会过渡的基本品质。宽容是一种善意,就是要人善意地去对待别人和生活周围所发生的事,它不是用狭隘的眼光去揣度别人的心思,而是从别人的角度去理解事情所以发生的理由,理解了就不会有极端的偏执态度,就会有一种“有容乃大”心态,就会用一种善意的方式与人达到交流和沟通。一个班集体里,没有团结友爱的良好班风,没有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学生自身对人宽容、谦让、友好的个性品质,就不可能形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没有良好教育氛围的班集体,其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在过去,一家子女两个以上, “大带小,大让小”的宽容意识在父母的教养下不知不觉就形成了,兄弟姊妹之间的宽容 ,为后来我们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社会风尚打下了坚实的教育基础,我们有了对宽容情感深刻的体验,也就能够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上。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独生子女已成普遍,在家里,受宠娇惯颇多,几乎都像“小皇帝”,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更滋长了他们娇气、骄傲、任性、固执甚至蛮横。把这样的品质带到学校、班集体里来,同学间合作、宽容的精神十分缺乏。他们往往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甚至大动“干戈”,严重影响班集体和学校的正常管理和教学,有碍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不利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请看如下几个镜头:

镜头一:学生A、B均为独生子女,各自在原来就读的学校被老师誉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二人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初中,编在同一个班学习。一天下课,A从座位走出教室,一不小心将B入学时刚买的新文具盒碰翻在地,笔盒里的文具撒了一地,A一边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一边就弯腰去捡文具.这时B不由分说,跑到A的座位上,将其所有的书和文具全部丢在地上,这时,A一气之下将已经捡起的文具丢在地上。接下来两人便扭打在一起,对同学的劝阻置之不理,直到老师到来,才停止“战斗”。

镜头二:学生C准备参加学校田径运动会,平常训练很吃苦,想为班集体增添荣誉。比赛的前一天,她叫妈妈买一双运动鞋,她妈妈马上答应了。可是她妈妈那天的工作很忙,一直加班,连午饭和晚饭都没有回家吃,晚上回家时也就没有为她买到运动鞋。她妈妈向她作了解释并请她原谅,保证第二天比赛前买到鞋,可她就是不理,还闹得不可开交!

镜头三:学生D从小听话,读小学时成绩优秀,家长和老师都说没操什么心。进入初犯中学习,他也深知竞争很大,没敢松懈。可几次测验下来,他对结果不很满意。此时老师也找他谈心,帮助他分析成绩不够理想的原因,鼓励他不要气馁,但他却大吼“我就是不能容忍自已的失败”。

诸多现象表明,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宽容意识,那么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这种意识并升华为良好的人格品质呢?

一、鼓励学生多交往,在交往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宽容,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人们难免遇到令人不愉快和烦闷的事情,这时总会找朋友、同学、亲友、老师倾述。一个人生活中能否有知心朋友倾述衷肠,这就有赖于他是否善于交往,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彼此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宽容、互相谅解、直至互相

尊重的情感得以磨合形成 。一个人只有学会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镜头一中的学生A、B,如果他们巳经形成了这种情感体验,那么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战斗”。因此,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要经常组织有特色的班会和其它活动,指导学生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待人要谦让宽容, 在交往中尊重他人,才会受到他人的尊重。

二、教育学生培养自理能力,学会依靠自已的力量干好事情,理解和宽容他人对自已所求之事的局限和困难。

每个人都有自已的优势与不足,因此,每个人可能需要别人帮助,也可能帮助别人。但是,一个人不能凡事都寄期望于别人,应当先立足自身,培养自理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把事情干好。如果自已确实需要帮助 ,而别人又不能满足自己的所求之事时,那么还是应该多从别人的角度着想,想想别人的局限和困难,进而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即便是子女对父母的正当要求因故未能实现,子女也应该多听听父母的解释。镜头二中的学生C就该首先想想买鞋这件事情是否自己能做,再认识自己对母亲无宽容、理解之心行为的错误。

三、帮助学生正确确立奋斗目标,让学生克服求全责备思想,培养他们的宽容意识。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度的。学生能否正确地估计自已的能力水平并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的优势和劣势,事关个人奋斗目标的确立。目标太高或目标不符合自己的能力优势,容易遭受不必要的挫折,而此时又无宽容意识,不能静下来认真思考自已的目标 ,往往导致更大的挫折。

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团结合作、宽容谦让的教育中,始终要与理想、前途、学习目的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现个人奋斗目标过程中学会宽容,懂得凡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镜头三中的学生D,如果他能认真与老师一起探讨自已的问题,找准自已的能力优势,宽容自已的暂时失败,重新确立奋斗目标 ,那么他一定能取得成功。

四、教师在教育学生中要善于运用宽容,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教师对学生过失的宽容 ,决不是姑息、放纵,而是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对犯错误的学生理解、尊重,给予反思的充分时间,给以改过自新的机会 ,使他们最终改正错误。

同时,教师的宽容也能唤醒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老师的教育方式必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迹,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我们“ 苦口婆心”式的教育方式无可比拟的。

我曾经有这样一位学生,自她读初中以来,她的父母关系一直不好。该生给我提及此事.,从她的谈话中,我看出她既恨父母,又离不开他们,时而也表现出对父母的理解和宽容,认为大人的事 她不想过问那么多,只要自已努力学习则罢。该生脾气犟,对老师、父母的说教往往不予理睬。一学期过去了,她的学习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了许多。新学期开学不久,我找到她谈心,对她的思想状况和成绩现状提出我的看法,表明我对她的情况的理解,并以她喜欢画画为切入点,介绍她到美术老师处学画。她的父母对此表示非常感谢,她也似乎懂得了点什么,每当她违背课堂和自习纪律时,不再需要老师太多的指点了。她这样写道:只要我找到自已应该做的事,就不会有时间去闲聊了。

反思此事,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宽容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它能净化人的心灵。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教育方式必将产生相应的教育效果。

宽容是一种美德。

第二篇:初中历史学科学生学习方法的探索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尤其是历史学科,学生长期形成了一种事事依赖教师的习惯,致使部分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感到课堂难以操纵,教学流程不畅,效果不佳。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有必要认真探索学生的“学”,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课改中遇到的这个实际问题。那么,应让学生怎样学习历史呢?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个主要方面:

1、让学生学会阅读历史资料

学生现在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教科书等文字资料。如何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把握文字资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此,必须把握好“读”这一关,提高学生读的能力和效率。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做到:拿到教科书时,先阅读目录和说明部分,了解本册书的主要内容,分清单元,宏观把握教材,建立粗略的知识框架。对于课文,则要求学生做到“三步走”:首先,全面浏览课文,搞清有几目内容,有哪些专栏,有哪些图片、史料和表格;其次,细读每段课文,概括出主要内容,找出基本的历史知识要点,并向全班介绍;再次,精读重要段落,结合小字、图片、史料、表格、注释,加深理解,解答疑问。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学生能比较迅速地统揽教材,把握到知识要点,从而为课堂节约了大量时间,使师生可以充分地进行其他的教学活动。

2、让学生学会记忆历史知识

历史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知识与能力”。有些教师认为现在根本就不需要学生去记忆历史知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新课程摒弃的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并不反对知识的记忆。试想,如果学生连新中国于何时成立都说不上来,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吗?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博闻强记,在脑海里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教会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技巧,坚决避免死记硬背。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如我们熟知的谐音法、图表法、形象记忆法、理解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另外,注意借鉴语文、地理等学科的一些做法,如概括出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分段并概括段意、对一整段文字划分句群,对长句子先找关键词,然后用“造句法”将这些关键词连成通顺的一句话;让学生在地图上注明发生历史大事的地点、时间、人物等。这些做法都短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使学生不再为记忆而苦恼。

3、 让学生学会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学科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不彼此孤立。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横”的线索,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如学习唐朝,应注意把握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在小专题下再进一步细分,如手工业下的纺织、陶瓷、冶铸等;二是掌握“纵”的历史线索,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下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纵”的专题线索,如一个朝代的兴亡(建立、巩固、发展、衰落、灭亡),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和演变,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等。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纵”“横”交错。如果学生能像教师那样把教材分析透彻,既做到宏观把握,又做到微观细研,那么教学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

4、 让学生学会联系跨学科的知识

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政治、地理等其它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综合运用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如学习甘肃敦煌莫高窟时,适时联系到当今中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时事热点问题,同时又联系了有关甘肃的地理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思维认识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有乐趣。

5、 让学生尝试自我分析和评价学习效果

测试是目前评价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采取的方式主要是让学生自拟试题,同学之间交换答题,或由教师统一命题,让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他人评价,或自己分析、自我评价。在此期间,教师要让学生注意以下方面: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题目的类型,明确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认真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并查找失误原因,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这样,学生在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中,就能不断提高自己分析和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学会联系现实和“学以致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建起一座桥梁,拉近二者的距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大大得到激发,使学习效率大幅提升。为此,在教学中作了以下方面探索:备课初,先到网上去浏览相关的网页,搜寻最新的考古发现、时事热点、历史评论、精美的图片等等,然后整理筛选,做成电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如学习三星堆文化时,我就下载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最新图片和考古推测,学生学习时兴趣十足;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注意联系了台湾的有关时事,让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中国固有的领土,处在大陆中央政权的管辖下,从而有力地批驳了台独论;对于电视台新上演的历史剧,则让学生根据真实的历史情况进行评点;利用学校组织春游的机会,对参观地点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述等等。以上做法,充分拓展和利用了网络、古迹遗址、影视等课程资源,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结合现实学习历史,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7、让学生敢于质疑

随着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创新,一些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的过时,甚至被证明是错误。因此,教学中必须教育学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件、判断历史结论、评价历史人物,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有关参考资料、练习题、教师的结论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有理有据地加以论证或驳斥,不能盲从“权威”。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则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注意向学生介绍当前学术界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等。通过这些做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总之,让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教师就应具备高水平的系统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能力,并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把这些能力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做到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大大提高课堂效益。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简介

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环节:记忆、理解和运用。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首先,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多

角度、多层次、多情景的记忆。例如,初中历史第二册第十四课《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中提到:"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对这句话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设问:一是何时我国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了北方?二是自五代起,我国南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三是我国经济重心是在何时南移的?这样就不仅可以掌握历史史实,而且可以举一反三,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其次,要正确理解已经掌握的各种历史现象。正确理解史实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结构、思维品质。这样也就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和得出新的结论。仍以《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为例,"繁华的城镇"的兴起和作用,是这节课同学们理解的难点。北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为城镇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的增加需要扩大产品交换的市场,于是城镇应运而生。可见,城镇是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城镇中的主要商品种类大多数是日常生活和劳动工具,随着城镇的发展,无地或破产农民逐渐脱离农业生产,转而从事手工业或经商,投入到工商业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行列中。城镇的兴起又促进了工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理解了老师对这段内容的分析,同学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城镇的兴起,而城镇的兴起又推动了工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再次,要正确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只学不练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典型而精当的练习既能从多角度考察你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知识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从而使你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做到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列举与北宋、南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做这道题目的思维结构是:首先分别弄清与北宋、南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那些;然后再具体分析各政权的交替、传承和相互关系;最后得出正确答案:与两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西夏、大理、金、西辽、西州回鹘、黑汗王朝。这样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掌握了学法。

记忆、理解、运用,在这一循环过程中,历史不知不觉成为你的朋友,而历史成绩在扎实的基础上自然会得到提高。

第二篇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虽然我们常常说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一定要讲究方法。好的方法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是学习初中历史的一种方法,同学们不妨试一试。

第一步课前认真预习首先,通读两遍课文,对于那些不认识的字一定查字典,除了要注音,还要明白这些字在课文中的含义。

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写出比较详细的提纲。提纲的格式可以模仿老师上课时的板书。但必须体现出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名称、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另外,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以及把自己要提的问题也写出来,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 第二步上课认真听课、思考、笔记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注意自己的理解那些地方与老师的讲解不一样,自己还有那些地方没有预习到,自己预习时存在的问题老师是否讲了答案,如果讲到了要立刻记录下来。老师讲完后,自己要详细回忆一遍老师讲的所有内容,想一想,还发现了哪些新问题。如果有,还要在课后向老师提问,获得答案。

第三步课后复习、巩固首先,再读一遍课文,再看一遍预习提纲,根据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修改提纲。

然后,完成课后作业,做作业时,不要照书抄,要尽量根据自己的记忆写出答案,确实写不出来,再看看书,记一记,然后写出来。作业不能拖,要及时完成。还要书写工整、条理清晰。

最后,不要忘了,过三天,要把学过的内容再快速读一遍,以便及时巩固。

第四步阅读课外书籍或做课外练习,扩充知识面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籍或做课外资料上的一些练习题,这不仅可以扩充知识面,而且所学的知识更不会忘记。

同学们,请记住,成功=充分利用时间+正确的方法;成功永远属于勤奋者

1、课前预习:在上新课前,要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认真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把自己觉得不太理解或有疑问的句子圈画出来,自己有些什么想法或疑问也可写下来。

2、带着问题认真听课和做好笔记:上课时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认真做好笔记,把上课的要点、线索记下来,并留出适当的位置,课后将其补充完整。这样通过动手、动眼、动耳和动脑等多方面的刺激,就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3、认真做好练习:做练习的最好方法是先复习、后作业。做练习时要求认真思考,独立完成。还要求把做错的题目用红笔改过来,并弄清楚自己是哪个方面出错的,如看错题目,审错题意,知识点没有掌握好,或者抄错答案等,根据自己做错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克服措施。

4、及时循环复习:很多同学对历史知识记的快,但忘的也快,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忘记忘记其实就是等于忘了再记”。这其实就是人类的遗忘规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很有实用价值的方法:及时循环复习法。具体做法就是在当天上完新课后就抽几分钟复习下当天的功课,每周可抽十多分钟复习一次本周内学习的内容,月考、段考和期考再系统进行复习等,如此反复循环地进行复习,就能降低遗忘的程度,达到增强记忆的效果。另外,平时要注意对闲散时间的利用,记忆的东西不一定要花专门的时间来记忆。同学们有这样的想法,就剩下几分钟了,休息一下就算了。其实同学们有没有注意积少成多的道理,我们可以算一算每天有几个闲散的几分钟,每个闲散的几分钟去记一点东西的话,那么一个星期、一个月……我们可以记多少东西,大家都来算一算,并且行动起来,你们将会有很大的收获。

最后,根据知识结构一点一点地看课本,把课本上讲的每件事的前因后果弄清楚,跟前边的历史事件有联系的就联系起来,重点掌握其背景和影响,如复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我们就可以与第一章的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相联系,重点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2、记忆历史的一些方法:

记忆历史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前提条件。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很必要的,下面我给同学们介绍记忆的方法。

1)图示记忆法:用各种图表、图形进行历史知识的记忆,这种记忆方法形象、直观,效果比较好。如学习到立宪派这一内容以后,我们已学了很多的派别,这样我们就把洋务派、顽固派、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派、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出现的时间、代表人物和主张制成一个简表或知识树等图形,并留些空位给以后学到的新内容那就更好了。

2)数字归纳记忆法:①如数字本身的特征来记,如1919年的五四运动,②间隔等差数字记忆,如1911年武昌起义,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③一数多项联记,即同一年中发生了哪些事情,如1861年清政府设总理衙门,曾国藩设安庆内军械所,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3)关键词语记忆法:对于一些知识点我们也可以利用句子中的关键词来帮助记忆。如辛亥革命的功绩:我们可以借助“推翻”、“建立”、“打击”、“深入”、“创造”、“推动”等关键词来提示我们。

4)利用关键词和谐音法记忆不平等条约:如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首先挑选关键词依次为“割地、赔款、开口岸、协税”。其次,用谐音法记为“哥哥赔五(双)鞋”,解释:“哥哥”──谐“割”音,指割地;“赔”──赔款;“五”──五口通商;“(双)”──辅助记忆,无实义,下同;“鞋”──谐“协”音,指协定关税。又如:1860

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主要内容,首先,挑选关键词为“认天约、开天津、割九龙、准华工、增赔款”。可用谐音法记为“准(许)天天陪酒”,解释:“准”──准许华工出国;“天天”──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陪”──谐“赔”音,指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酒”──谐“九”音,指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很多同学还问及材料题和问答题的做法,这些问题就希望在老师讲评时,大家认真听,这样就能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了,同时我们也很希望大家与老师多交流。

虽然我们常常说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一定要讲究方法。好的方法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是学习初中历史的一种方法,同学们不妨试一试。

第一步课前认真预习首先,通读两遍课文,对于那些不认识的字一定查字典,除了要注音,还要明白这些字在课文中的含义。

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写出比较详细的提纲。提纲的格式可以模仿老师上课时的板书。但必须体现出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名称、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另外,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以及把自己要提的问题也写出来,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

第二步上课认真听课、思考、笔记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注意自己的理解那些地方与老师的讲解不一样,自己还有那些地方没有预习到,自己预习时存在的问题老师是否讲了答案,如果讲到了要立刻记录下来。老师讲完后,自己要详细回忆一遍老师讲的所有内容,想一想,还发现了哪些新问题。如果有,还要在课后向老师提问,获得答案。

第三步课后复习、巩固首先,再读一遍课文,再看一遍预习提纲,根据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修改提纲。

然后,完成课后作业,做作业时,不要照书抄,要尽量根据自己的记忆写出答案,确实写不出来,再看看书,记一记,然后写出来。作业不能拖,要及时完成。还要书写工整、条理清晰。

最后,不要忘了,过三天,要把学过的内容再快速读一遍,以便及时巩固。

第四步阅读课外书籍或做课外练习,扩充知识面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籍或做课外资料上的一些练习题,这不仅可以扩充知识面,而且所学的知识更不会忘记。

同学们,请记住,成功=充分利用时间+正确的方法;成功永远属于勤奋者。

第三篇:教学生掌握的方法分析文章写作特点

教学生掌握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的方法

我曾问过几名毕业的学生:“《苏州园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他们回忆了一会儿说:“答不上来,但我们已经抄到笔记本上了,一翻笔记本,就能知道。”我又找出杂志上登的一篇小说,请他们分析,尽管这篇小说特点很明显,他们还是说不出,我问为什么说不出,同学们理由很充分:“老师还没讲,还没抄,我们怎能会!”

显然只靠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初中毕业的学生,文章的写作特点应该说抄得不少了,但学生毕业了,还不能独立分析写作特点,这显然不利于他们毕业后的读书自学。

于是我想,该教给学生一点基本的方法,使学生用这方法,能独立分析一些浅显文章的写作特点,效果大概比只是听和只是抄要好。

其实,我们有时让学生抄文章的写作特点,抄得也很勉强。如:本文中心突出,详略得当。其实从浩瀚的文章海洋里,选那么几百篇,编入语文教材,如果中心不突出,详略不得当,那真是难以想象的。

我想初中阶段,分析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一般从五个方面入手。

(1)分析中心。看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鲜明、集中、深刻。一般说来,能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中心思想是鲜明、集中的。深刻则是少数文章的特点。如《变色龙》这篇文章,作者塑造具有奴才特征的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中心意图,不仅仅是揭露趋炎附势、看风使舵这类奴才的丑恶灵魂,更主要的意图是为了揭露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与反动。所以,中心思想深刻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之一。

(2)分析选材。看文章的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具有典型性,材料是否新颖,取舍是否得当。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就只选取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方面的最感人、最典型的事例驾以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原来搜集了20多个事例,最后从中选取了三个典型的写入文章中。《桃花源记》开头的引起和结尾的余韵都略写,中间部分淦人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则详写,这样安排文章的详略,突出了中心。

(3)分析结构。看文章的开头和是尾是否照应,层次和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头便提出战士是最可爱的人,结尾又说:“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照应了开头。《故宫博物院》介绍的故宫虽然规模宏大,建筑群复杂,但却写得层次分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的两部分之间,用了两段议论的话过渡,显得自然流畅,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分析表达方式。分析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小说的特点,大多是通过描写来塑人物形象。如《筑路》,通过典型环境描写表现人物顽强的革命意志。那么环境描写则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老杨同志》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变色龙》通过鲜明生动的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第二次考试》则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方式刻画人物。一篇文章中往往不只用一种表达方式,常有几种表达方式结合起来用的现象。如《听潮》是散文,但在记叙描写中又有议论抒情的部分。《论雷峰塔的倒掉》是议论文,但在记叙描写中又有议论抒情的部分。《死还不死》是说明文,但也穿插了神话小说。这些又都可以称做是文章的一个特点。记叙文在记叙方面的特点有顺序、倒叙、插叙、补叙;说明文在说明方法方面的特点又有分类别、下定义、比喻、比较、列数字、举例、画图表等区别。议论文的特点重在分析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 (5)分析语言。主要注意四点:①从语言基本要求看,是否朴素、准确和精炼。如《向沙漠进军》的写作特点之一就是语言准确。②从修辞方法的角度看什么特点。如《听潮》这课书就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③语调是幽默、讽刺,还是庄严、沉郁?是冷漠、悲凉,还是欢乐、喜悦?如《论雷峰塔的倒掉》语言特色是幽默、讽刺。④分析人物语言是否个性化。如《老杨同志》人物的语言者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以上是从整体角度来说怎样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具体到分析一篇文章,要从这样五个方面入手去思考,去分析,不可能五个方面的特点都突出。所谓写作特点,是区别于一般文章写法的独特之处,成功之处。每篇文章分析时从五个方面入手,最后找出两三处最突出之点,再加以具体举例、分析就可以了。

经常引导学生练习从以上五个方面去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学生就用不着死记硬背老师给抄的写作特点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这用这些方法,凭这些能力,自己去分析教材上没有的,报纸、杂志、书籍上许多文章的特点。

第四篇:学会创新学习方法

——语文创新学法指导简论

浙江省瑞安市安阳二中校长 郑锡浩

学生学会创新学习方法的基本途径是课程教学,课堂是渠道。然而,新近有关调查结果表明,[1][2]在培养学生创造力上,我国学校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仍不够,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方面还有相当距离,只有不足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方法”。为此,我们必须立足于课程与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掌握创新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学习能力、培养创新学习情感、发展创新精神和能力。基于这样的理论和现实需要,我们提出“中学生创新学习方法指导实验研究”课题(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以探索学生创新学法指导的新理论和新经验。

一、质疑(提问)方法指导

只有当学生敢问敢疑、会问会疑、善问善疑,才有创新的可能性。在实验教学中,我们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

1.一般性提问方法。把有关研究者提出的创造性发问技巧作为一般性提问方法教给学生:[3](1)“假如”的问题;(2)“列举”的问题;(3)“比较”的问题;(4)“替代”的问题;(5)“除了”的问题;(6)“可能”的问题;(7)“想象”的问题;(8)“组合”的问题;(9)“六W(who,what,why,when,where,how)”的问题;(10)“类推”的问题。这些提问技巧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

2.奥斯本提问方法。奥斯本为研制产品,设计开发出一系列提问题方法:

[4](1)现在这个样子,或稍加改变,能有新的用途吗?(2)能不能借用别的经验或发明?过去有类似的东西吗?有什么东西可模仿?(3)能不能作改变?(4)能不能增加一些东西?(5)能不能减少一些东西?(6)能不能采用别的代用品?(7)能不能互换?(8)能不能把某些东西颠倒过来?(9)能不能形成组合?虽然这些都是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但语文学习也可以借鉴。比如阅读,就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是不是还有更好的读法?这样说道理是不是很充分?是不是有例外?等等。这样,学生对文中的提法、措词的理解掌握会更加准确严密。

二、创新思维方法指导

创新学法指导的核心是指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方法。“会学先要会想”,会创新思维,就是会创新学习。借鉴有关研究[5][6][7],我们语文教学着重指导学生学会如下创新思维方法。

1.集体激励法(也叫头脑风暴法):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要求参与者在较短时间内自由地、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此法的实质,是创造一种思维相互撞击,借集体力量产生“共振效应”的情境,在这种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感染的氛围中,能有效地打破个人固有观念的束缚。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一题多解的学习内容和作文,比如命题“习惯”,可以写成不同的体裁,

可以有不同的主题。

2.类比思维法:根据两个对象的相似性受到启发而产生类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类比的核心是比较,通常将陌生的对象与熟悉的对象比较,未知的对象已知对象比较,这样可以由此及彼,产生启发,触类旁通。

3.逆向思维法(也叫反向思维法):就是“反过来想一想”,这样能够避免正向思维和单向度认识过程的机械性。

4.让步思维法:就是“如果不这样,将会如何?”的一种创新思维形式。让步思维的价值在于:(1)通过退一步的思考,证明不这样认定将是错误的,从而证明己认定结论的正确;(2)可能发现己认定的结论不完善,发现既定结论的错误,以便及时从错误的结论中跳出来,寻求正确的思考方向。

5.系统思维法:把一个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或者从整体观点出发,考察系统各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与联系,以获得最优效果的思维方法。组合方法、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移植法、设问法都属于这种方法。系统思维法是学生知识系统化的有效手段。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常说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从整体上理解字、词、句、篇。

6.直觉思维法:在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人们在对事物的观察过程中获得某种启发,直接觉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做出直接综合判断的思维方法。猜测、预感、假设、灵感等都属这种思维方式。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掌握直觉思维这种学习方法,首先要以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为起点,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1)观察要有目的;(2)观察要有顺序:(3)观察要有重点;(4)观察要有比较。

7.联想思维法:在头脑中把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联系起来,从而把一事物的思想或表象推移到另一事物上去的思维方法。尤其是要敢于把人们容易忽略的、习惯上、表面上看来微不足道的问题联系起来或移植过来。联想思维方法有:

(1)接近联想;(2)类似联想;(3)对比联想;(4)象征联想;(5)推测联想。例如,由“阳春三月”而联想到“桃花盛开”就是接近联想;把白色做为纯洁的象征、绿色做为生命的象征、把鸽子做为和平的象征等,就是象征联想。

8.想象思维法:对头脑中已有的观念和表象进行重新加工和改组,以建立新观念和新表象的思维方法。一般可分为三种:(1)再造想象;(2)创造想象;

(3)幻想。语文教材的情境性、形象性特点更适合于想象思维,教师可依据教材的语言材料,指导想象思维方法,展开丰富想象。

三、自我反思方法指导

反思(元认知)是整个学习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反思,如方法对、效率高,则学习劲头更足;而当学习活动出现偏差且达到一定的程度,通过反思则能予以纠正,甚至暂时中止学习,避免做无用功。

学生自我反思能力与习惯不是先无就有的,而是在后天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自我反思的方法,培养并发展他们自我反思的能力,不断提高创新学习的水平。教学中培养、训练学生反思的一般方法主要有:[8][9]

1.自我提问法。通过提供一系列供学生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问题并不断地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从而提高创新学习能力。以阅读为例,教师

可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自我反省:(1)用什么方法阅读?让学生明确方法的含义与特征;(2)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了解方法的目的和作用;(3)如何运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了解方法的程序及各部分关系;(4)何时何地运用?让学生明确方法的适用条件;(5)方法运用的效果如何?让学生了解如何对方法运用的成功与否做出评价,并提出建议和补救办法。

2.相互提问法:将学生每两人分为一组,给每个学生一份类似于上述的自我反思的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结束后,依据问题相互提问并作出回答。这种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考与竞争,提高自我反思的水平。

3.知识传授法:通过传授学习方法的有关知识,特别是自我反思的有关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反思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自觉地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负责人:郑锡浩;指导教师:浙江大学教育肖龙海副教授。

注释

[1]肖龙海,郑锡浩.课堂离创新教育还有多远——初中课堂教学的调查.教育发展研究.2001.4.

[2]2000年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情况调查报告.中国教育报.2001.5.6.

[3]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259-261).

[4][5]吴发珩主编.当代语文教法学法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489-503).

[6]赵志恒.学会思维.掌握具有创新性的学习方法.课程·教材·教法.1994. (l).

[7][8]刘电芝主编.学习策略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35-139),(162-164).

[9]董奇等著.自我监控与智力.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214-223).

第五篇:课堂教学方法对提高幼师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性研究

摘 要:幼师专业是一个职业性较强的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健全学生的素质水平,而且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使学生更好地走进社会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也为了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借助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职业素养也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关键词:幼师生;职业素养;教学方法

在素质教育下,为了提高幼师学生的专业素养,也为了全面推动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作为中职语文教师的我们,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价值,并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而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行论述。

一、什么是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不仅包括学生对基本的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包括人文素养、道德素养以及个人的素质等等,这些都是职业素养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要建立优质的幼儿教育就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因此,我们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幼儿教师职业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这也就决定了我们要培养出具有高职业素养的幼儿教师,这样才能保障幼儿教育事业的迅速、健康发展。但是,从近年来的一些幼儿教育中出现的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否出现了问题,到底是哪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阻碍着幼儿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通过从多方面分析,我们总结如下:

1.幼儿教师的文化素养各异

在很多幼儿园一些幼师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学习,而是通过考有关幼师的相关证件而从事该行业的,导致教师的文化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严重不利于幼儿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更不利于幼儿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2.幼儿教师的归属感差

众所周知,随着民办幼儿园的逐渐增多,幼儿教师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导致大部分幼儿教师仅是将其当作一份工作,而不是一项事业,导致幼儿教师的归属感较差,严重不利于幼儿教育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3.幼儿教师的道德素养有待提高

近年来,网络上常常会爆料出某地区某幼儿园出现虐待儿童的事件发生,直接反映了部分幼儿教师的道德水平低,缺少爱心和耐心,严重不利于幼儿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当然,除了上述的几种情况之外,还包括幼儿教师思想上的不重视、教学方法的单一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决定了我们在学校对幼师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幼师这一工作。

三、如何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基本的知识技能,而且对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发挥该学科的价值,以确保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借助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论述。

1.借助语文文本鉴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文本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效展现语文学科价值的重要方面,更是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的方式之一。所以,在语文鉴赏中,要鼓励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从而使学生理解文本中心思想的同时,也为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为了让学生懂得感恩,为了培养学生的亲情意识,更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歌曲《爸爸妈妈辛苦了》以及《跪羊图》两首歌,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听完的感受。之后,再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相关段落或者是句子进行鉴赏,感受母爱的伟大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思想之情。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职业道德,在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学会珍惜亲情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进而促使学生以善良的心、感恩的心去对待幼儿,这样才能避免虐儿事件的发生。我相信,能够体会父母对儿女爱的伟大的人是能够用心来对待自己的学生的。同时,文本的鉴赏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及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2.借助语文自主探究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思想

“师德为先”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主要内容为: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是要培养幼师生的“师德”,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幼儿教育,进而在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同时,也确保幼儿教育事业顺利、有效地开展。

比如,在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为了让学生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和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文本中的两句话:“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以后的工作或者是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进而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中形成正确的职业思想。

3.借助语文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指出:“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所以,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授课的时候,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反思。

比如,在某节课讲完之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反思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好,哪些需要加强、需要巩固等,这样的过程,一是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二是能够帮助养成自主反思的良好习惯。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鼓励学生在自主反思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为日后学生真正成为幼儿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4.借助语文实践模拟来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

作为日后的教师,试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初步检测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形式。所以,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实践模拟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且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我们热爱大自然――讲述我与××(动、植物,山水,树林,公园等)的故事”时,我们就可以给学生搭建锻炼专业技能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地走向讲台,同时,要将自己当作一名“幼儿教师”,下面的同学都是自己的“学生”,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大幅度提高。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指应该具有爱岗、敬业、忠诚、奉献、正面、乐观、用心、开放、合作及始终如一等品质。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而促使学生更好地面对社会中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傅冲燕.如何培养中职幼师生专业素养[J].科学咨询,2010(04).

[2]刘晓峰.浅谈幼师学生良好专业素质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2).

编辑 韩 晓

上一篇:军训心得体会范文下一篇: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