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心得-《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2024-04-23

体育教学心得-《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精选14篇)

篇1:体育教学心得-《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体育教学心得体会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那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呢?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新格局

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传统的课堂体育教学存在如下弊端:一是重知识轻方法;二是重技术轻素质;三是重应试轻应用;四是重继承轻创新。这些传统的教学弊端严重阻碍了当前的体育教学发展,因此必须打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格局的束缚,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课堂教学格局,以确保学生“自主学习”。

1、教师要实现角色变换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否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老师手里,教师只有真正认识了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教师也才能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如此,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才能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教学手段要现代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一的课堂教学格局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冲击,并必然会被现代的教学技术所取代。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使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由文字到声音图象,将极大地增加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趣味性,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又可以使体育课堂教学发生深刻的变化,它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处理知识的能力,它可以创造超时空的课堂,它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将是教学领域突破性的变革。

二、创建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能理解处于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时的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失时机地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放开他们的手脚和大脑,让学生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老师。我想,如果我们真正能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自然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得以充分的发挥,从而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

三、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颖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步骤、程序、规则、方式等,包括教法与学法。教法起着组织、控制、激发、引导、示范、说明、概括、评价等作用,学法起着主体、目的、内化、发展等作用。教法和学法是有机联系不可侵害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或者为了建立某种新的学法,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教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场地为阵地,以教材为内容,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学生主体作用不明确。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大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复习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另外,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往往还存在只注重对教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学法的研究,致使学法的目的、作用不明,严重影响了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确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这些过分注重讲授的教学方法和忽视对学法研究的现象就显得十分落后了,必须冲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创建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够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学方法。

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按照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提高国民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要实现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必须从改革教学观念入手,从根本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创造性,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篇2:体育教学心得-《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指出:“一旦学生成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中的许多难题,就变得容易解决了”。

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就要沉到学生中去。从他们的实际出发,研究他们怎样才爱学语文,怎样才能学会语文;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相信学生有能力会学、学会、学好语文,从而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而所有的一切,也正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人本思想的体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这就是所说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的潜能的一种主要途径。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笔者认为要在具体的实践中,破除传统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敢于放手,多给时间让他们去安排,多给机会让他们去把握,多给权利让他们去选择,多给问题让他们去解决,多给是非让他们去明辨,多给疑难让他们去探讨……多给一点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空间。下面就结合我近三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所作的初步探索,来具体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学习。

一、指导学生预习,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发现者

初中学生掌握的词汇已相当丰富,而且一般都能使用工具书,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这就为他们预习提供了可能。现行的语文教材一般在课文的前面都附有“预习提示”、“阅读提示”,或在每单元前有课文内容的梗概或在每篇课文后有探究练习,这些均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来设计预习要求,让学生通过读、划、思、查、画等步骤来完成预习任务,从而预先感知将要学习的知识,体味“我能懂、我能学”的学习快乐。

如在教语文版九年级上册《一厘米》时,我设计了这样几道预习题:(1)说说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惟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课文中哪些情节表现了她为此所做的艰辛努力?作为一个普通女工,一个普通母亲,她为什么要这样做?(3)课文中有许多处心理描写,找出一两处来分析一下,并说说这些心理描写有何作用。(4)小说的主人公陶影自身并不完美,家境并不富裕,但她对孩子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你能理解这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吗?谈一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新的体验和认识。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前三题是完全能够完成的,这也就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第四题是课文内容的延伸,也是我们通过教学这篇课文要学生明白的道理,也正是我们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开展课堂讨论,让每位学生成为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方法片面强调教师怎么做,教学的过程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或者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教案要求为止。语文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代替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课堂成了教师的练武、用武之地,学生却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奴隶、容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了,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了严重的压抑。这样的教学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扼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从杜郎口中学的经验中得到了许多启示。

首先从形式上入手。将原先的课桌排列为茶馆式,五六个人围坐在一起,为生生交流提供空间上的便利。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培训小组长,通过他们去引导、鼓励平时很少发言的同学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树立“能学好”的信心。

其次从本质上体现。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将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让学生学习、讨论,有时甚至是争论、辨论。如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三颗枸杞豆》时,在学生各自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然后请两位同学上讲台介绍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这两位同学课前根据老师布置的预习题查阅了很多资料,作了精彩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每位参与讨论发言的同学,都能对课堂内容记忆犹新。

三、鼓励质疑问难,让每位学生成为探索者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他们会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同一个问题,因而难免会有不同意见、见解。这时,老师应作出延迟判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想法,为学习的“探索者”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如教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时学生提问“予”为什么要“尝求古仁人之心”时,我让同学们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不立即作出判断,只是和大家一起学习分析完了文章的第四段,同学们很自然地得出了结论,是作者借“古仁人”自喻。

四、创设文本情境,让每位学生成为表演者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是学生表现欲最强的阶段,我们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创设文本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扮演角色,真正调动起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能轻松愉快地记住院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探索、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成功情境的创设是引发主体参与、促进主体参与、巩固主体参与的最佳手段。”如:我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陌上桑》是我国汉代的乐府诗。因这首诗浅显易懂,在教学设计上,我做了这样的尝试: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让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在表演中让学生掌握知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用表演的方式组织教学,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中,当我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自编自演自主学习的意见提出以后,全班同学表现出空前的热情,他们在一块讨论角色,改写台词,寻找道具,不到十分钟,一切搞定,表演时,扮演使君的同学故意丑化使君的形象,并在台词中加上现代化的语句:你看我坐奔驰,住别墅,有钱有权,你就跟我走吧。这样的表演文本诗歌成为学生赏心悦目的享受,课堂成了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在创作和表演过程中,教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包括自主学习在内的诸多方面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要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当今社会也越来越需要合作,因此,有必要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编演中,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可以发挥优势,担任编剧,擅长表演的学生担当表演任务,美术好的学生担当化妆布景……这样,每一个学生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都积极承担起个人的责任,通过合作,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彼此间的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放手让学生写和演讲。书,引导学生自己读;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解决;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我们要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创造条件形成学生的主人意识,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求知、求真、求善、求美。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这些,就一定能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河南省伊川县江左乡第一初级中学

篇3:体育教学心得-《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一、优化教学结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没有学习的兴趣, 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学科感兴趣, 才能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 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相反, 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就会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与抵抗行为, 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思维,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小学生对语文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我们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优化教学结构,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以激起学生一个又一个兴奋点, 将学生的学习推向高潮。教师还应为学生设计精彩的导入, 做到“课伊始, 趣已生”, 为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问题、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将学生的学习推向高潮。在教学结束时, 教师还可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产生意犹未尽之感。

二、实现师生角色转换,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是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教师是教学的主人, 教学过程是按照教师的意愿严格地执行, 教师处于主要地位, 学生处于次要地位, 整个课堂教学就是教师的“独角戏”, 学生只是一个配角、一个听众。这种教师自导自演的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是知识的积极构建者, 倡导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主动思考, 积极思维, 完成知识的构建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这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学会自主学习的基础。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实现师生角色的互换, 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来, 积极动脑, 主动思维, 自主地解决问题。而教师则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设计者, 要与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 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教学中来, 使学生在教师的相机指导与启发下完成探究性学习进程。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爱上学习。

三、教以方法, 让学生学会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只是需要学生已掌握的一个或几个技能, 而提出问题则需要学生经过主动思考与思维, 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除了要让学生勇于解决问题, 还要让学生学会提问, 学会质疑。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 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时对文章中的字词、句子或段落等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 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 并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和探索来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此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质疑和寻找答案。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问题太过肤浅, 怕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嘲笑而不敢提问, 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 最好在做示范时有这样浅显的问题来打消学生的这种思想。对于问题的答案, 教师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 当学生真正从问题中“钻出来”才真的识破了迷津。通过这样自己质疑又自己寻找答案的学习过程, 学生的阅读能力定会有一个新的飞跃。

四、及时给予确切评价,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师在各年级的教学中, 要逐渐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在语文教学中, 我严格遵循教学大纲, 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作为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自学习惯养成的优势所在, 并在习惯的培养中及时给予学生确切的评价。这样, 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就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

自学习惯的形成必须在学生认真读书和认真思考习惯的基础上进行, 所以我首先培养学生认真读书和认真思考的习惯, 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注意力集中, 边读边思考, 勤查阅资料, 并在重点字词或句子上做下记号, 或是摘抄一些优美的句子。当认真读书和认真思考的良好行为成为习惯后, 自学习惯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在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时, 我先让学生重点找描写恐龙的句子, 并将恐龙和鸟类进行对比。在学生认真读课文的同时, 我还让学生思考“恐龙飞向蓝天有什么样的演化过程”“恐龙和鸟类相似处的发现有什么作用”等问题。这样, 学生通过边读边思考, 并和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得出了答案, 体会到了这篇课文讲述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含义。

篇4:体育教学心得-《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我在教学《周总理借书》一课前,翻阅了大量资料,写了一篇充分体现总理一生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精神的短文。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时,自己都感动得流泪了。学生也受到了老师的感染,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刻地体会总理精神的伟大,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精细程度是以前没有过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三、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一位教师在讲《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等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 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四、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学目标要适度灵活,课堂提问要分出层次,练习设计要难易有别,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反馈评价等等。

五、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教师在教学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有位年轻教师,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她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老师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知情。

篇5: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要放手学生当主人,当上帝,凡是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独立完成,甚至采取措施逼学生独立做。

这就是:书本让学生读,又能让学生讲,重点、难点、疑点让学习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学生在“五让”中尝到做主人、做上帝的甜头,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就逐步形成了。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发挥其独立的精神,语文课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自己归纳中心,自己列出文章结构图表等。

学生个性不同,知识水平不同,所归纳的中心、所列的图表各式各样,只要基本是对的就可以了,教师不必要求全班一样。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养成。

二、加强预习指导。

战争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不打无准备之战”。学习并非打仗,但其道理完全相同。准备就是预习,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更主动地学习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学生预习时,教师一定要加强指导,即教师给学习布置自读提纲。

自读提纲是学生自主学习入门的向导,设计自读提纲的目的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揭示读写的规律,让学生在自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预习一般分为四个层次:

①首先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掌握其中的生字、生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等。字词可以通过工具书来解决。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来解决。其次是疏通文意,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能说出课文写了哪些事,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什么。

②再读理解。弄通文章结构层次,作者写作的思路,找出一些与主题有密切关系的句子、段落。

③细读深究。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化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④大胆质疑。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课文的任何方面都可以大胆提出疑问,以便大家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逐步形成。

三、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陈旧的教学方式是“师道尊严”。教师在课堂上扳起面孔,两眼冒着凶光扫视教室,如稍有异常则对学生呵斥,学生望师色变,人心惶惶,课堂气氛象刑场一样紧张,学生有话不敢说,有疑不敢问,这严重地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因此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要风趣幽默,态度要和蔼,个性要随和,下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需要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将“一言堂”变成“群言堂”,这样就能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他们有话敢说,有问题敢问,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加入到课堂的学习上来,有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熟练地使用工具书。

篇6:体育教学心得-《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学习要讲究方法,学习数学更是这样。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就会使学生学得快,学得好,而且会终身受益。

什么是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就是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措施,或者说是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手段、措施。

学习方法按其功能大体可分五种类型。

一、总结的方法

向别人学习,听了别人是怎么学习的,看了别人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向自己学习,想想自己的经验教训,总结出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都是获取学习方法的方法。不把这看作学习方法是错误的,这是学会学习的方法,由它才可以不断地产生出其它的学习方法。这个学习方法似乎不值得一提,可是一些后进生往往不会听,不会看,不会研究总结,因而造成学习差。非教他们不可,只有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才能自觉地去研究,去探讨学习方法。

二、分析处理信息的方法

主要的方法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辅助性的措施有,操作、画线段图和摘录。摘录是指摘录整理应用题已知条件和问题的方法。当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复杂,叙述方式和顺序不利于理解题意时,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理解。如:缝纫组运来两种布,第一种有8匹,每匹长30米;第二种有10匹,每匹长32米。如果做一套衣服用5米,这些布可以做多少套衣服?

摘录如下:

每匹30米 8匹

每套用5米 共做?套

每匹32米 10匹

经这样摘录整理之后,就很容易看出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三、调控措施

调控措施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对注意、情感、意志、思维、记忆、学习程序等各方面进行调控的措施。如,要留心;要排除不良情绪对学习的干扰,专心致志地学习,要持之以恒,勤学苦练;要有意义学习;要认真思考;要理解的.记忆,不要机械的记忆;要循序渐进;要趁热打铁,反复练习;要举一反三;要联系实际学数学;不同的知识要采取不同的学法;要先浏览再细学;要创造性地学习等等。没有这些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情感、意志、思维、记忆以及学习程序等方面的调控,是学不好的。这方面的东西很多,要教给并鼓励学生多积累。

四、加工整理信息的方法

这是指在基本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为了便于掌握和记忆而对知识进行加工与整理的方法。如;找规律、编提纲、编歌诀、顺口溜、编知识网、归类、筛选、作记号、眉批等等。

五、规律性措施

所谓规律性措施,是指在对某一知识理解,熟知之后,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利用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不用深思维就能快捷识别和掌握做此类题的方法即所谓熟能生巧的那些巧方法。例如:学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需要确定单位“1”,而“是”“占”相当于“比”等字后面的事物通常都是单位“1”,那么利用“是”“占”“比”等字寻找单位“1”就比较快捷。此类应用题还有一个规律,即单位“1”是已知的就是乘法题,单位“1”是未知的就是除法题,利用寻找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来确定乘除法也比较简便快捷。教给学生这类方法,不仅对学习知识有好处,反过来又使学生今后会找规律。

篇7:体育教学心得-《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那么什么是倾听呢?倾听就是用心的听。倾听是人们日常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人类文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借助语言来交流思想、吸收经验。“倾听”又比“听”要更深一个层次:它不但要求学生“听见”,还要求学生对所听的的内容进行欣赏、理解、批判等处理。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倾听是学好各门学科知识的基本功。日本教育界称这种能力为基础学力。现代社会对倾听的要求是:听得准,理解快,记得清,具有较强的倾听品评力和倾听组合力。

数学课标明确规定了要培养学生具有“善于倾听”的技能,可是现行教材未专门设立倾听练习。特别是数学课堂主要以书面练习为主,倾听技能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里是被遗忘的角落,它的后果甚重。尤其是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用声音来传播、保留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倾听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主要的信息交流途径。

现在的`独生子女很难静下心来倾听,无论是教师的,还是学生同伴之间的。他们的自主意识过强,难于接受别人的意见,相反的是总是想表达笔记的观点。我在日常教学中也有一些点滴的做法,不成体系。

一是有人发言时,其他人不能有声音,即使有不同的观点一定要让别人说完后再补充或质疑。可以不用举手,直接站起来说。这样做的起因无非就只是有两个小的原因:发言的人是希望得到大家的回应的,是想发表自己的观点的,一旦在自己发言时同学们都举着手喊:我我我时,发言的人会觉得自己说的并不重要,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或以后不再积极发言;听的同学如果只是想发表不同的观点,一味的喊:我我我,可以说这个孩子只顾自己想说的,根本不会仔细听别人的发言,更不用说体会和吸纳了,容易滋生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学生在发言时尽量的面向大家,即回头面向大多数同学。原因是人从单一的声音中获得的信息比较少,如果在发言时能看到发言人的面部表情那就不一样了(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案例)。

三是当有发言人发言的非常精彩时,应该给以鼓励(鼓掌)。鼓掌有学问:只要有一个人鼓掌,其他同学也一定要热烈鼓掌------即使你有不同的看法(稀稀拉拉的掌声还不如没有);鼓掌一定要热烈,双手掌充分的接触(美国教师的做法)以保证热烈。让发言人感觉到自己的发言时重要的。

四是教师一定要调空学生的有意识的倾听,多问“有谁听明白了”“他说的是怎么一回事”等等.有意培养孩子的倾听的习惯.

也有的老师建议如下做法:

1、听题口算的习惯的培养。开始的时候教师说口算的速度要慢些,重复一遍。逐渐加快速度,训练学生的听力。

2、训练学生听懂老师话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老师的话。从训练听清老师的要求听请题目的要求开始。逐渐培养学生听懂老师的话。

3、训练学生听后复述习惯。复述的难度相对来说难些,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复述的习惯。

篇8: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一.改变观念

要把“舞台”让给学生, 首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教师的教学观念。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 依赖课本, 并以考试为最终目的, 从而丧失了把握学习的机会, 禁锢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要开发其潜在能力, 就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首先要使学生明确, 所谓语文就是语言文字, 语文的价值就在于用这些语言和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表达自己的思想, 因此, 语文知识必须转化为技能。语文是一种语言, 所以这个转化过程就是学生进行语言练习与实践的过程。其次, 要使学生明白, 语言作为各类信息的载体, 充斥着大量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 就是说,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必须丰富各种知识, 以满足语言运用的需要。很多学生死搬教条, 紧抠语文书上的几篇课文, 这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要让学生意识到, 语文书只是一个载体, 我们在上面学习到的不仅是一些知识, 更多的是一种能力, 如何把这些知识融合到更广阔的语文学习中去。总之, 要让学生意识到改变被动吸收的学习状态为主动地学习状态才能最终提高语文的学习成绩, 应该让学生明白, 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道理。

另外, 教师自己也要改变教学观念, 相信学生, 敢于放手, 其关键在于教师要摸索出一套好的学习指导方法。把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问”的主角地位让给学生, 教师从“幕前”到“幕后”, 学生则由听众变为实践参与者——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运用所学知识并转化为己用, 同时获得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实践证明,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才能获得技能, 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树立自信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指出, 人至少同时具有八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韵律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的不同组合及表现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每位学生的智能各具特点, 并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学生的智能发展没有高低之分, 只有优劣的差异。有的学生在某一种或几种智能上表现出显性状态, 而大多数学生的潜在智能则处于隐性状态, 还有待于家长、教师不断地创造实践机会, 帮助他们去认识自己、挖掘潜力、放大闪光点, 使他们都能在不同地方体验成功。

体验成功是每个学生的共同愿望, 也是激励学生走向另一个成功的良方。所以, 在教学中, 我一直努力充分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为学生提供或搭建自我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塑造的平台, 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能显露头角, 体验成功。在我的教学中, 结合语文的教学实际, 我常常组织一些活动, 诸如背诵、朗诵、演讲、辩论、读书、唱歌、舞蹈、讲故事、绘画、欣赏音乐、写作、合作学习、表演课本剧、设计手抄报等等, 使它们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这样, 我们班上的绝大多数学生在活动中都发现和展示了自己的不同的智能优势, 树立了自信, 并且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学生被激发的热情同时又促进了班级建设, 达到在各种活动中育不同类型人的目的。

篇9:体育教学心得-《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走路。

“一个带着积极性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这段话就充分说明环境和学生的热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情绪,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主动介入主动参与;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人翁意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好学生参与和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尤其重要。首先要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自身能力和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有些问题稍加點拨,不给出标准答案,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其次,给学生主动参与质疑的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却是疑问,“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传统教学使学生在无“疑”状态下被动接受,盲从依附,思维就被束缚在教学的圈子里,个性受到压抑。俄国作家杜勃罗留波夫曾经说过“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须咀嚼,只要把教师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能是独立思考的人。”教师不但要善于提问,还要引导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所疑,才有所思,才有所得,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思考中提高能力,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这样学生就学着自己走路,而且越走越顺。

二、老师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动脑。

怎样引导、调动、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动脑?老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比如:讲名篇和名人故事,或把其他学科的优秀内容引到语文课堂中等。在讲课中引导学生去想去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不能完全脱离教师,只有通过教师有序的引导,采用有效的策略,才能真正促进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能力。

语文课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又与学生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做的是:要让学生热爱语文,将语文学习看作是他们生命成长的重要部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媒介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思想性、灵活性,打破课堂教学多年形成的有害规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注意每个学生原有语文水平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引导、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

三、营造开放式课堂,拓展学生自主意识。

营造开放式课堂,拓展学生自主意识,就要求有教学的新理念,老师要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来改变教学的方式。希尔伯曼认为开放式课堂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学生讨论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教师要致力于还学生以心灵自由,发挥群体相互激励机制,大胆地拓展课堂时空,创设“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使其自主意识转化为自主学习能力。成功感是学生获得自由的最重要情素,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思维的灵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时机地将其延伸为自主思维过程,拓展为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情境式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从抓差生入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最重要一点应从抓差生入手,学生刚入学,每一个人的知识层面不同,各自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同,老师对他们的语文学习中的要求也应该不同。老师要从刚进入小学就开始,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惯的起点。由于个人能力存在差异性,对学生的要求要从实际出发,慢慢来培养其习惯。这时老师教学中要求慢,求稳,不能求快,使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培养学生自主习作的习惯,刚开始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习作的要求是不讲求格式,也不要求中心集中、至于哪些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更不用提了。刚开始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只要自主写两段、三段就可以。主要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心情。因为这是自主学习的开始,有一定的难度,老师要让学生克服这种开头难的现象。学生克服了这种习作的恐惧心理,就为以后自主习作的习惯培养起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在这阶段,老师对学生要有耐心,使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有信心才有自主学习的冲动。老师对学生其余的知识学习要求也要相应降低台阶,为各种类型的学生设下不同的知识台阶,这样学生都可以攀得上。这样看起来很慢,但是每一个学生的大脑都自动地转动来了,比起原来有的停,有的转,还是有进步了。经过一、两个月慢而不快的自主训练后,学生的脑筋也开始动起来了,最差的学生也适应了这种习惯,当差生有了进步,其他学生就更在预料之中。

篇10:学会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各任课教师的纽带。是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因素的协调者。

班主任的工作千头万绪,复杂繁琐,既是艰巨的,也是光荣的,有乐趣的。如果要创建一个“班风正、学风浓”的良好班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要具备强烈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外,具有科学的管理方法也至关重要。我认为“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记得有一句经典的话:如果你握紧双手,抓住的仅仅是空气;而你张开手掌,触摸的是整个世界。其实,教育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很多时候,我们当老师的多数提倡狠抓严管,要学生惧怕老师,要学生的一举一动均在自己的视线之内。于是,为了掌控班级情况,就有了私下打探学生情况的做法,甚至不惜培养告密者、安插小特务。彼此的不信任,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从而导致班级越难管理,学生会认为班主任专制,因此个别有个性的学生会故意与班主任对着干,反而不利于良好班风与学风的建设。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也就是说要充分调动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自主性,独立性。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要让学生离开了教师的管理和呵护,学生同样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孩子的自我价值才得以体现,教师的教育才算真正的成功。这样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自我实现的班级环境。让教师的专制被民主,开放所取缔,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尊重并信任学生,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成为班级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一、让学生参与班规的制定,促学生自我管理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要建设一个“班风正,学风浓”的良好的班集体,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班规。以前的班规是用来管制和约束学生的,大部分同学带有抵触或不满情绪,不利于学生行为习惯的自我塑造和良好道德素养的自主养成。因此,我尝试着让全班学生一起参与班规的制定,制定一个较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过程评价机制,班级制度中每一个要素都必须充分考虑对人的本性的尊重。比如:可以自己先订个初稿,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反复修改才能定下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还可以不断的改进、完善。而且班规中要更多的体现以生为本,毕竟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能按照班规一成不变,有时候学生的违纪是有特殊原因的,那也要适当的灵活变通,体现人性化。如我班曾经有过这样的现象:我班在不同时期有两位同学迟到了,一位是家里的锁坏了,早上上学时开不了家的大门,一家人都在困在家里,一大早开锁的店铺又还没有开档做生意,怎么办呢,只能在家干等,等到了8:00左右就打电话给邻居,叫邻居帮忙找开锁的上来开锁,这样才得以出来,以致上学迟到了,这是无法避免的,对于这种迟到不能责怪更不能处罚。另一位同学家住的比较远,坐公交车上学,有一次,公交车在快到学校门口时坏了,他看了一下表,要一下子修好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快步跑回学校而迟到了几分钟。对于这种情况,老师不但不批评,还要表扬他拼命跑回校的那种精神,这是值得全班同学学习的。把重点置于对“个体”行为习惯塑造上,尽量弱化由于“扣分”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每一次扣分都既能给学生偏离正常轨道后,给予他及时的提示,同时又找到“行为矫正”的内在动力,进而达到行为塑造的功效。从而达到了制定班规的目的。

二、培养优良的班干部队伍,让学生“分权”、“分层”管理

班干部作为班主任的助手和全班同学的带头人,既是联系师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又是班级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因此,班干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班级的和谐发展。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的选拔任用是关键的因素,培养好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不仅能培养班干部的各种能力,更能促进良好的班风与学风,同时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因此,我在选拔班干部时我通过毛遂自荐、同学推荐竞选等方式进行选拔,尽量扩大班干部的层面,让大多数同学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当中,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班级的凝聚力,促进班级和谐发展。设立试用期为一个月,在这一个月中由同学、科任老师、班主任等观察,最后确定班干部人选并公布。班干部是全班同学的榜样,实行班级工作“分权”“分层”管理,班干部、课代表、小组长等都应当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相互制约,力争做到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做,使班级工作更加有序。要求班干部在学习生活中能起到表率作用;热心班级工作,为班级服务有激情和责任心。

定期对班干部的工作能力进行培训指导,组织他们学会制定计划及具体措施,并鼓励全班同学对班委会成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鼓励班干部放手工作,并和他们一起探讨工作方法,倾听同学们意见和工作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出主意,找方法,释难点,不断给班干部创造工作锻炼机会,树立班干部在同学中的威信,不断提高班干部的工作能力。同时必须严厉批评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并带动其他同学,促进整个班级树立良好班风。

三、把竞争机制引入到班级管理中,促使学生自主管理

一个优秀的班级,应该有团结进取的班风和勤奋钻研的学风。即“班风正,学风浓”。当这个班级已经形成了“班风正,学风浓”的风气时,那么,这个班集体就是充满活力和生气的班级,这个班级的学生就是自律性、自觉性较强的班级。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自主的管理自己,班主任担任的更多的是是引导学生、提醒学生向更良好的方向发展。那么怎么形成“班风正,学风浓”的风气呢?本人认为有效的做法是:把竞争机制引入到班级管理中。

当今时代是充满竞争的时代,在竞争中求发展,在竞争中求生存。把竞争机制引入到班级管理中。如我在班级管理中采用了“评选优秀班干部、最佳科代表、出色小组长、纪律之星、全勤之星、学习之星、进步之星”等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参与竞争,可以使学生在竞争中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促使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每个月把评选出来的优秀“小主人”的事迹张贴在学习园地中,并通过校讯通向家长发喜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各层学生能形成自我的管理意识,指导班级看作自己的家,努力搞好本班,有“班荣我荣,班耻我辱”的意识,而班干部就要做到以身作则,成为同学的表率和榜样。

同时,在竞争中,更强调一种合作意识,使他们看到只有合作起来,团结起来,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使学生能尝试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轮流让学生主持班会,引领学生自我管理

教育不是塑造,而是唤醒。唤醒学生的激情与责任心感,让他们做一个团结进取、敢做敢当、充满激情、顶天立地的人。唤醒学生的良知与爱心,让他们成为一个诚信明礼、明辨是非、人格健全的人。唤醒学生的创新欲望与个性发展,让他们做一个有主见、有思想的人。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让他们成为一个爱学习、有知识的人。

怎样来唤醒呢?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班主任可以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那么,怎样组织和召开主题班会,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呢?

学生是主题班会的主人。主题班会要以学生为主,用学生的思维去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并把班会交给学生,让他们做班级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身边的事例去真切的感受与感悟。我的做法是:作为教育主阵地的主题班会,同时也是学生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一个绝好舞台,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培养学生自己主持开展主题班会活动的能力,通过主题班会使学生自行处理班级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针对班级中的现象及自己的困惑等加以讨论、争辩,还可以就争论的焦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拿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及应对措施。同时,通过活动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懂得什么应该做,什么应该摒弃,从而使学生养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如今学期,我组织学生主持了《男女生该如何正确交往》《感恩的心》《自律与成功》《拼搏.圆梦》等主题班会,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主题班会要灵活多变、形式多样,例如:讨论、故事、表演、辩论、演讲、活动等等,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者生活认识等综合性体验来增强主题意义。

让学生主持班会,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还可以促使学生的自律,增强对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篇11:体育教学心得-《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会学,乐学,善于发展性的学习。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自主学习真正的实现了由“教师的教”为中心向“学生的学”为中心的巨大转变,为了全面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育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才能实现学生学习思想的转变,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由“学会”向“会用”的重大转变。学生“愿意学”、“乐于学”才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思想感情基础,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动力之源。

其次,教师要转变以往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彻底改变以往“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体育教师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最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快乐。体育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肯定。

以《立定跳远》的教学为例,因为小学生对漫画之类的图书十分感兴趣,第一步,采用出示青蛙跳荷叶的漫画挂图,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模仿青蛙跳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练习。第二步,教师进行生动的讲解和多面的示范,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之上发展和深化,并激励学生积极的展示所学,反馈学习心得和遇到的疑惑,师生之间、组与组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进行多项反馈,积极互动评价。第三步,将立定跳远的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中,进行巩固和提高的练习,即调高了学生的学习和练习兴趣,又使学生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动作方法和技术要领。在生动、活泼、快乐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有效的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为教师指明教学方向的同时,也没孩子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篇12:体育教学心得-《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景,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二、让学生尽可能去“看”。“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 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

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四、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五、让学生尽可能去“做”。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成语全找出来。

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六、让学生批判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在这里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时,还针对他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中部凿井法、”“相对凿井法”谈出学生自己的设计、想法,进行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思维。又如学《蛇与庄稼》时,学生大胆地说:“庄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仅仅是社被洪水淹死了的原因,还因为海水是咸的,破坏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适应庄稼生长了,但过了几年,由于天上下的雨水稀释了以前被盐水破坏的土壤,所以后来庄稼又丰收了,不光是因为有了蛇的原因等。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七、人们常说: 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和“场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不够用的现实,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 “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一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报纸剪贴、通过书刊摘抄、电视录音、收音机录音、光碟、磁盘、网上下载、实地调查、自己

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对于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样来整理、处理这些资料,使之成为自己有用的资料呢?如从“电视”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将怎样处理这个信息呢?如明天你就要带雨伞。又如你从“报纸上”看到一个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竟跳楼自杀轻生,你会怎样想,你的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启示,如果自己也是一个承受力差,经不起挫折的人,你面对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是不是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考试呢?等等一些怎样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篇13:优化教学过程, 让学生学会学习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 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 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 唤起学生的主观意识, 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发学生自主探究, 使学习活动生动有趣、事半功倍。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 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 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 如教“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 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 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

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 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2.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到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4.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 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通过这样的设计, 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 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 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通过实践学会学习

1. 数学知识贴近生活, 用于生活

例如, 在教“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后, 在巩固练习中, 我出示了第24页第8题中的四个条件:玩具熊猫9元、塑料皮球6元、文具盒8元、圆珠笔5元, 然后提出问题:李老师买一种玩具用去114元, 买一种文具用去125元, 李老师买了哪种玩具, 哪种文具?各买了多少?这道题, 条件多, 问题也多, 学生乍一看, 脑袋懵了。老师设疑:同学们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相互讨论讨论看。生:“老师买一种玩具用去114元, 只要用114除以9或6, 余数为0就知道买哪种玩具了。”一语道破玄机, 一下就把解答问题的方法引到了所学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上了。

2. 增强策略意识,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先直接提问“老师写字的白板和电视机屏幕哪个大?”让学生说出它们面积的大小是可以用眼睛看出来的, 得出一个"直接观察法";再出示两个等宽但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 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两个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 两小长方形既观察不出、也比较不出他们的大小, 怎么办呢?把问题交给学生, 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 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 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 引导学生讨论, 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得出, 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教学反馈, 深化学生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利用学习的反馈信息, 搞好检查与评价工作, 加强反馈的效应。反馈的信息, 无论是对学生或是对教师都很重要。正反馈信息可以使学生的正确认识和教师的好教法得到加强, 负反馈信息可使学生的错误认识和教师的不适当的教法得到改正。这一点很值得我们重视。当然, 加强课上的信息反馈, 也并不意味把所有的作业都放在课内批改, 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要妥善处理。

综上所述,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 对学生进行学会学习不同指导, 把学生培养成会学习、会创造、会自主教育的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作为新形式下的教育教学工作者, 我们要不断研究学生学习的特点, 做出科学的分析, 总结经验, 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造福社会。

摘要: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的要求, 从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学会学习;重视教学反馈, 深化学生学习四个方面论述了教学过程的优化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建梅.创设生活化情境, 体验生活化数学[J].教学月刊 (小学版) .2004. (02)

[2].贾维亮, 关小梅.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山西教育.2001. (21)

[3].王凤兰.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0. (03)

篇14:体育教学心得-《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关键词:理清思路 感情朗读 抓关键词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环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老师只要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他们方法,引导他们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学生在阅读时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下面以《詹天佑》一文为例,说说我的几点做法。

一、了解背景,理清思路。

《詹天佑》这篇课文是以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穿全文。这篇课文的内容离学生比较遥远,思想内涵比较深刻,如何引导学生读懂,读透,深切感悟,确非易事。在学习课文前,我先布置学生自己去查阅詹天佑的资料,还要了解当时的中国是怎样的状况。再想一想,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查阅到的資料来说说对詹天佑以及当时中国状况的了解。通过资料,学生都清楚地了解到詹天佑的生平事迹,也了解到当时的政腐败无能,中国贫穷、落后,已到了任人欺压的地步。有了这样的认知,学生更清楚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有思路, 遵路识斯真。”就是说,在阅读文章时,只有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才能准确地感知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真谛。因此在学习课文时,我先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不同段落的特点,把握了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再出示填空题帮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詹天佑》一文先概括介绍 ,接着,通过当时的社会环境介绍反映__________;然后,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最后,写__________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怀念,点明修筑京张铁路的意义。通过这道填空题,学生很容易弄清楚这篇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知道哪些段落是重点段,在学习时重点抓住这些文段来理解、感悟。学生在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后,学习课文就比较顺利,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也相应得到提高。

二、抓关键词,深入理解。

每一篇文章都有重点的词句,学习一篇课文,想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就要抓住关键的词句来深入理解。《詹天佑》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是对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具体说明,既是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时,我采用问题导练,设计了两个问题:1、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争夺铁路的修筑权?是怎样阻挠?2、“要挟”是什么意思?他们以什么来要挟我们?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阻挠、要挟、轻蔑”这三个关键词,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推敲,深入理解,从而对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中的勇气、胆略各拳拳爱国之心产生了强烈的敬佩之情。

三、感情朗读,领悟精神。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在教学课文时,我也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进一步领会詹天佑的精神。在学习第四自然段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反复朗读,找出詹天佑是怎样说、怎样做、怎样想的句子,然后重点朗读。反复朗读中认识到詹天佑严肃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不怕艰难险阻的勇气。特别是“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这一个句子,它充分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它是詹天佑克服困难的力量。如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出詹天佑的思想感受情呢?我设计了以下几次朗读:1、在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中勘测线路,真是困难重重,可是詹天佑都克服了,因为他想……(学生齐读这句话)2、在开凿隧道时,面对工程的艰巨和困难,他没有退缩,仍然想出办法解决了,这是因为……(生齐读这句话)3、面对青龙桥难以爬上的陡坡,詹天佑靠他的智慧和聪明才智又解决这个难题。这是因为……(生再读句子)4、詹天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在他的带领下,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民,比计划提早了了两年。这是因为詹天佑心里时刻想着……(生再读句子)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产生共鸣,在朗读中深刻地体会到詹天佑为祖国争气的决心。

四、合作探究,感悟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兼顾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之达到和谐统一。根据这一要求,在学习“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两段时,我采用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相互促进、交流互补,共同感悟。“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两段是课文的难点,学生并不是多读几遍就能理解,这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少,阅历浅,即使他们自己能够利用文字画出示意图,也因是平面图而难以理解。我让学生围绕这两段展开讨论,学生经过阅读和讨论,弄清楚什么是“中部凿井法”,什么是“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我让他们继续讨论詹天佑为什么采用这两种不同的方法,以及这两种不同的施工方法有什么好处。当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山势,设计方案,通过小组合作画出简单的铁路施工示意图。再细读课文,对照插图,让学生用笔做火车,在“人字形铁路”上行驶。最后我再演示动画课件,再现情境,突破难点,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詹天佑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的灵活的创新思维。

上一篇: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下一篇:区委书记在区委八届二次全委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