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鉴今,探索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

2022-09-11

当前的教学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要求教师必须向学者型、科研型、专家型的方向转变, 但教师个人的社会活动和视野、阅历毕竟是有限的, 要想丰富自己的学识, 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必须多读书、勤思考, 学会在各种思想的融会碰撞中“兼容并包”、消解求真。教育理论和哲学思想是水乳交融的, 从孔子到蔡元培, 从柏拉图到杜威都曾说明过这个道理。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一些问题总是困扰着我——如何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 高效地获取知识;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 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为此我查阅了国内外许多关于教育理论方面的资料, 最终发现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对于学习方法的许多论述至今依然行之有效。

社会日新月异, 人们不断地去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文化, 从而疏远了古代的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 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 也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从春秋时期开始, 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教育家和思想家, 他们的论述和著作对我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事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学记》, 它对教育教学的方法做了系统的阐述, 对指导教师更好地从事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它如同沧海中的一颗珍珠, 几千年来一直烁烁发光。如果我们能够将它们应用于实践, 必将使我们受益匪浅。

在管理学生的问题上, 其中讲到“大学之法, 禁于未发之谓豫, 当其可之谓时,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 教之所由兴也。”例如:在考试的时候, 有的学生想作弊, 老师发现后有两种作法:一是站在他身后看着他, 让他断了偷看的念头, 这次不及格, 下次还有机会补考;二是在教室的门缝上趴着看, 谁作弊赶紧冲过去抓个“现行”, 马上张榜公布, 开除学籍。采用后者, 学生必定恨这位老师, “发然后禁, 则扞格而不胜”, 不但改变不了他的毛病, 而且会记恨在心。所以是“禁于未发”好还是“发而后禁”好, 道理显而易见。

在对待学习时间的问题上, 其中讲到“时过然后学, 则勤苦而难成”。时间过去了, 想学习了, 老师都走了找不着了, 书也看不到了, 再想学则下多大功夫也没用。所以在学习的时间里就要抓紧时间与同学交流, 有问题就马上找老师解决掉, 有好书赶紧借、赶紧看。

在对待同学的关系的问题上, 其中讲到“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一个人需要自己独立学习, 但也不能忽视交流。大家坐在一起最宝贵的就是可以相互交流, 这就体现了函授生和在校生的区别。虽然是一样的教室、一样的课本、一样的老师讲课, 但函授生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一起共同学习的时间太短。同学之间刚熟悉就要分手了;再见面的时候, 互相聊聊新闻, 嘘寒问暖一番, 刚要交流又得分手了;相见恨晚, 相见恨短, 没有长期的交流和揣摩, 因此学业不能长进。所以说同学之间要“相关而上”, 互相学习, 这样才能学习好, 否则“燕朋, 逆其师;燕辟, 废其学。”交了不好的朋友, 不相信老师讲的东西, 养成了一些坏习惯, 做了不该做的事, 把学业荒废了。

《学记》中的这些关于如何教和如何学的见解是很精辟的, 是古人治学和教学经验的总结, 并且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这些教学方法经过历代学者的世代相传, 成为中国学者的治学之道。中国的留学生在国外最受称赞的就是学习好, 考试成绩高, 这和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影响是密切相关的。下面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些有用的教学之道。

1要“博约结合”

“博”谓之广;“约”谓之精。就是要根据广搏和精研的辩证关系, 把广博和精研结合起来。众所周知, 博与约的关系是在博的基础上去约, 在约的指导下去博, 博约结合, 相互促进。不仅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 还要精通自己的专业领域。孟子说:“博学而详说之, 将以反说约也”。此外还有“学教结合”, 边学边教, 边教边学, 教学相长;“学习结合”, 边学边实习;“劳逸结合”, 学习和休息要相结合。

2要“持之以恒”

“学贵有恒”, 这个思想在荀子的《劝学篇》中谈得特别清楚。“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擅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现在学生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太浮躁, 不能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知识, 功利性目的性很强。

3要“深造治德”、“自求治德”

同样的课本, 同样的老师讲课, 但学习的水平却不一样, 这就是自己钻研的程度不同。孟子曾说过:“君子深造之有道, 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 则居之安;居之安, 则资之深;资之深, 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自己学会的东西记得牢, 记得牢用得就好, 效率就高。

4要“循序渐进”

知识是有系统、有内在联系、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 先学什么后学什么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不可性急, 不能杂乱无章。否则, 知识结构就会零乱、不合理、不完善。

5要“温故知新”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温习过去所学的知识, 能有新收获, 新发现, 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学记》中说:“记问之学, 不足以为人师, 必也听话乎!”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 不能作个好教师, 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 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

6要“积渐成学”

学习贵在积累。荀子说:“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积累是实现“学不可以已”从而丰富知识、增长才智的重要途径。人的渊博知识和良好品德, 都是在长期的学习积累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古人很注重治学之道。在《学记》中谈到“故君子之于学也, 藏焉, 修焉, 息焉, 游焉。”这是四种学习境界。首先做学问的时候要自己藏起来, 关在屋子里独立钻研思考, 这个时候不能受别人干扰;有了一定的心得以后, 访问老师和同学, 看看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 相互研讨切磋;学习累了要很好地休息,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用脑, 劳逸结合;最后要游, 古人曰:“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寻师访友, 进一步的交流。就像我们现在开的学术研讨会, 与同领域的同行互相学习, 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耐心”, 专心致志, 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下走, 不要急躁;此外, 还要有“细心”、“恒心”、“虚心”, 最后还要充满“信心”, 这样才能把学问做好。

摘要:教学改革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再是某一学科的专家, 而应该是学者型、科研型、全能型的;不再是知识的机械传授者, 而应该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 使其能独立高效地获取知识;其教育理念也不再一成不变, 而应该不断更新, 以科学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本文从古代教育理论入手, 探讨了新时代的教师在教学改革下如何探索和改进教学方式, 如何培养学生形成好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教育理论,古代文化,学记

上一篇:特种及专用PVC树脂的生产与应用研究下一篇:浓硫酸烷基化项目衬四氟管道的安装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