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器乐辅助音乐教学

2023-05-09

第一篇:运用器乐辅助音乐教学

运用班班通 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大路槽乡大路槽小学:冯华权

摘 要:“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最直接的训练方式之一,“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地位与作用连接着认知与运用,贯穿了语文学习的全过程。由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语文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创设良好的朗读环境,激发学生以“读”促“悟”,为学生的阅读指明了方向,为学生的思维拓展了空间。

关键词:多媒体 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语文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习方式,创设良好的朗读环境,激发学生以“读”促“悟”,为学生的阅读指明了方向,为学生的思维拓展了空间。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个体力求达到认识某种事物时,就乐于参与某种活动,这种积极的意识倾向来自于他对所要认识的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远程教育资源集形、声、光、色于一体,能够有效地渲染气氛,创设情景,内容也贴近儿童的生活。“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最直接的训练方式之一,“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地位与作用连接着认知与运用,贯穿了语文学习的全过程。由此,如何充分发挥读的作用,使语文课堂在琅琅的书声中充溢智慧之味,便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的追求。而信息技术以其动态、直观、立体化的呈现方式,为语文教学中读的训练和发展开拓了一片新天地,促使语文教学中的“读味”更浓。

一、巧用多媒体的提示功能,提升读的品悟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借助媒体效果呈现的提示功能等,就能使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读指向更明,使边读边思更有深度,使阅读与理解更加相得益彰。如《詹天佑》这篇课文以“詹天佑是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为中心来叙述他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其中“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课文的难点。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既要“朗朗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又要“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还要“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因此,在教学《詹天佑》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就分三个层次来组织教学。第一层次:运用媒体呈现课文内容,在难度的词句上运用点击变色的效果引导学生关注并指导学生读仔细让学生读得“言从字顺”,即读通、读懂、读得流利;第二层次: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时,边读边动笔,对关键词句进行圈点批注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交流,通过媒体课件出示内容,运用划线、加深颜色、变色、闪烁等提示功能,显出重点,通过动画图示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后者采用中部凿井法。引导学生初步领会词句的书面意思,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第三层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动手,做一做“小小工程师”,设计图纸。很快,一张张设计图纸通过实物展示台在大家的眼前。这样一来,为学生创设了体验过程,仿佛身临其境,使原来觉得乏味、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乐趣横生。继而激烈的讨论,迸发出了孩子们积极向上的氛围,展示了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课堂成了他们体验、交流、合作、享受成功的乐园,学生真正做到了在读中体验,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展露无遗。在愉快的教学中,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语言顺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丰富知识,发展语言,开发智力。

二、巧用媒体的直观优势,彰显读的感悟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语文学科的本色就是学习语言,让学生从文章中通过朗读,体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文字语言,就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媒体的直观优势则可以在文字与感悟间架起形象、生动的桥梁。如在教学《赵州桥》这一篇课文时,我就以朗读为抓手,充分利用媒体的直观优势,引导学生边读边悟。 教学中,我采用了自读、默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在课堂上,先以课件出示学生交流中获得的“疑”,引导学生循着心中的“疑”去充分地读书,思考,探求。我指导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自读感悟: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赵州桥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赵州桥有哪些特点?画出文中的具体语句读一读。3.赵州桥有什么价值?显然,这三个问题不难,但一定要仔细读书才能完成。这样,学生就能分两个层面进行读书了。第一层面:了解课文字面上的内容,认识赵州桥的特点,了解了这一层面的内容,媒体课件就可以用图示进行阅读总结,使学生一目了然;第二层面:深入文字,透过文字感受赵州桥的价值。最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朗读,体会思想感情:读了以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在创设这样的语言情境后,再出示与之匹配的画面,使语言与画面充分对接,由此,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学生就能真正感悟到其价值: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它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后人的骄傲!

三、巧用多媒体的综合性能,发展读的思辨味。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如果学生不经过思考而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因此,我们就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及时点拨。激在关键处,促在思考点。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综合性能,如果能适时、适当地运用,教学效果便会更加凸显。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一篇课文时,在交流中我重点抓住了一些话反复品读: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同志们!用石头砸!”、“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些话是五位战士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义无返顾地选择走向死亡的真实举动,也是他们不怕牺牲,坚决完成任务的动力。这些话更充分表现了表现了五位壮士不怕死的英雄气概。教学时我把这句话作为多媒体课件的主界面,始终展示在学生眼前,并抓住这句话四次品读,通过层层深入地学习,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五壮士崇高和伟大。第一次品读:让学生找描写五壮士掩护任务的句子细节描写,这是初步感知;第二次品读:在初步感知后让学生找文中哪些语句和词语感受到五壮士的决定?出示课文中的相关词语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画面后,再次借助多媒体的直观优势出示画面,并紧扣学生的思维点,启发学生思考、交流后再读。第三次品读:利用课件,出示链接的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同学们感受五壮士面临的绝境,谈体会之后再读。这三次读学生已经充分感受到了五壮士不怕牺牲的精神。第四次读:在学习了解了当时所处的环境后,让学生观看五壮士砸敌人,最后跳崖的课件动画,学生就能充分理解五壮士的坚贞不屈和不畏牺牲的精神。由此,学生也在交流的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积累,在读中深化了思辨,获得了体验和感悟。

四、巧用信息技术,强化朗读训练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语文没有唯一的答案”,所以人们都说“有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运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听力非常方便,也非常有效。一是充分发挥语音室的作用,用现成的语文教学光盘或课文朗读磁带强化学生的模仿朗读。这类教学软件声音纯正,能够唤起学生练习朗读的兴趣。对学生理解这类课文,体悟作者的感情是很有帮助的。二是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身情感的调节,引发和调动自己的情绪,让学生融入在课文里,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与作者产生共鸣。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场景,再加上教师饱含深情的讲解,让学生仿佛看到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看到了她手里一根根给她带来快乐和希望的火柴,跟着她快乐和失望,在他们心灵深处燃起了对小孩子的同情之情。这样的教学,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又给学生的朗读起到了示范作用。

总之,信息技术之于以读为中心,注重在读中体验、读中悟道、读中深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来讲,善用之,即能为语文课堂之读增味、提味,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与方法》李克东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谢幼如: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班班通”教学平台越来越广泛地发挥了作用。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同时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内在因素,发挥了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了听、说、读、写、做的能力。

“班班通”教学平台的迅猛发展和所体现的先进性,得以广泛应用于小学教学的各个学科之中,特别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更突出了它的优势。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合理应用“班班通”,充分发挥发挥这种教学工具的巨大作用,产生相应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少年闰土》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将闰土所做的四件事的动画图片一一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缤纷的色彩,优美的音乐,独特的动作,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唤起了学生一次次的高呼,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各种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的状态,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中去。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多得多。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巧妙解疑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然而,当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班班通”教学平台,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靠老师口若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其他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 如,在执教《詹天佑》一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和用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这部分,集中地体现了詹天佑的杰出、创新精神。用以往的教学手段,往往很难讲清这一难点。为此,如果制作一个课件,运用动画技术,巧妙地将詹天佑设计的两个火车头在“人”字形线路上运动:(因为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火车头在前面拉,一个火车头在后面推,过了青龙桥,原先拉的火车头推,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学生看到这样绝妙的设计,不但理解了课文,还为詹天佑的杰出、创新所深深折服。

三、拓展课堂空间,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班班通”教学平台,教师可以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能够将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信息为课堂所用。利用“班班通”教学平台,教师可以适时地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文资料,随时展现在课堂。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空间,加大了课堂教学容量,40分钟的上课时间便被充分利用起来。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鲸》、《松鼠》等课文时,我利用网络超文本的特性,结合教学目标,编辑整合了“资料库”,这给学生提了开拓视野的广阔空间,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拓展知识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内容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网上阅读“资料库”中的相关信息,小组之间交流,拓展知识面,探索课程以外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加强创新思维训练。资料库将与鲸、松鼠有关的知识分类归纳整理为:生物、文学、摄影、军事、考古、航天、仿生、农业、集邮、科技、奇闻、数学十二个科目,每一科目,都提供了大量有关鲸和松鼠的信息和丰富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把新了解到的知识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在这些科目中,所有的知识都与鲸和松鼠有关,但介绍的角度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科目,角度也有区别。所以当我们通过网络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时,便可多角度、多方位和多途径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拓展课堂空间,增强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法。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阅读、写作时会感到一些困难。我们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阅读、写作辅助材料。通过“班班通”教学平台的教与学的过程,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强化。 如,学习《将相和》《十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等历史题材的课文,由于这些课文的内容距今天的时空比较远,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教学时,我将收集到的有关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放给学生看,弥补学生因时间和生活阅历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课文内容而出现的“断层”现象,增强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

五、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赏析能力即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能力。“文章不厌百回改”,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作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班班通”的应用为作文教学提高学生评改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能引导学生进行“实战训练”,领悟评改作文的方法,养成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例如,在指导学生“缩写文章内容”这一作文时,我先将准备好的范文《景阳冈》缩写通过“班班通”的展示台展示,并在范文的旁边附上本次习作的要求。(用不同的文体、颜色显示)首先让学生欣赏佳作,在这一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对照原文,对缩写后的文章进行判断、讨论、评价、衡量是否达到习作要求,并讲出称其为佳作的理由。其次让学生评改“病文”,选择个别同学的作文进行当场点评,如“主次是否分明,语句是否通顺„„”,对“病文”逐篇剖析、诊断,从大处加以对症下药,进行修改,并把修改的地方用红色显示,提醒学生稍加对比。再让学生动手对选取的任何一篇文章进行缩写,再自改、互改,大大提高了写作能力。 总之,“班班通”教学平台如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走进了学校的课堂,深入到了课改的前沿。阅读教学中巧妙地运用 “班班通”教学平台,能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形象、有趣,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班班通”的运用为阅读教学注入了活力。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发挥其特长,利用“班班通”教学平台优化阅读教学,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主动性、实效性,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第二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心得体会

辣子寨小学

李喜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助于加快教学速度,有效扩展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也明显增多,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毕竟有限。实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缩短教师的板书时间,扩展课堂容量。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巩固。在普通的教室里上课,老师要用粉笔板书教学内容、习题、解题过程等,这样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利用多媒体,预先制作好课件,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增加教学的密度;还可以即时反馈,体现反馈的广度。并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扩大学习容量,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深厚的兴趣,在教学中,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如,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多媒体教学能向学生提供生动形象、色彩斑斓的画面,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行程问题”时,通常采用画线段示意图或演示的方法,由于受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掌握起来总是很困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先出示一辆车从甲地行驶到已地的动画,然后出示这辆车返回的过程,边演示边讲解。使这些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动感表象,使学生对行程问题当中的速度、路程和时间三个数量关系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增强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又如:在教学《亿级数的读写法》时,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地图上面有各省市的土地面积,可以根据地图上面积的数字来教学亿级数的读、写法,而且通过地图,学生可了解到中国有这么多个省市,又能直观地对比哪个省市的面积大或小等。这样用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来呈现新知,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马上就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启发、诱导学生进行判断、推理、抽象、概括、比较、辨析等,而且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在执教《圆的面积》一课时,就通过多媒体演示: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然后将每个小扇形拉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到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想象无限分割的情形,理解圆能转换成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这样既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又渗透了无限分割的思想方法。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探求,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直观形象的分析演示,助“知识的理解”

知识的理解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而用多媒体制作的图像既清晰又形象,有很强的启发性。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展示知识建构过程,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这是其它媒体难以取代的优势。如教学“射线”这一概念,多媒体演示出电灯的光、太阳的光,更好的是从端点引出一条直线无限延长的动态过程,配之由强渐弱的音响,声、形、色于一体,短短几秒钟内,初步渗透了极限的思想,将射线的内涵、特点十分清晰地展示给了学生,学生对这一知识理解得轻松、准确、深刻,低教学的难度,省时高效。

总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提供事实、可显示过程、可举例验证、可提供示范,也可设难置疑,这对理解重点知识,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幼儿语言教学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一节幼儿园教学活动 (幼儿园五大领域、学科不限) 作业要求:

1、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活动教案一篇。

2、教师组织本节教学活动的上课照片。

3、教案后附有本园业务园长对教师执教的本节教学活动的评价。

4、写反思:本节教学活动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活动中的重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教案活动与图片附后)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城北镇中心幼儿园 朱亭亭

摘要:

根据本人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本文概括了信息技术手段在幼儿语言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功效,主要阐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优化课堂结构的一些做法。然后,文章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课件和如何调控课堂教学两方面入手,并在讲述的中间,结合自己任教的语言教材列举教学实例,着重叙述了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结构的主导作用,写出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许多具体做法。在文章最后,简要指出多媒体教学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正文

在1983年10月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作为现代信息社会标志的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应是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历史必然。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形式,是教学手段的改革。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能创设一种直观、生动、愉快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手段的有效运用,将改变所有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提倡教学手段创新的今天,我认为,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语言课堂教学,其作用与效果极其明显,肯定是利大于弊,而且教师易于对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的进行有效调控。

首先,我结合自己对理论的学习及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优化课堂教学的状况,来概括阐述信息技术手段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作用与功效。

营造动态情境,提高语言表达的积极性。“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它有推动幼儿去为之发挥内因,增强内驱力,引发大脑皮层兴奋的重要因素。

第一,运用信息手段,挑起学生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若能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象等,就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境,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认真欣赏屏幕上的画面,体会语言的魅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设计语言学习的深度与层次,让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都可以很好的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展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化整为零,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感知。多媒体手段这种密集型的信息提供方式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采用新技术信息手段教学,让幼儿看到真切的画面,听到有声的示范,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在语言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幼儿能说会道,很会展示自己;而有的幼儿则少言寡语,不愿说话,在这样存在着两极化的群体中如果语言活动中教师没有丰富的素材,只能导致能说会道的幼儿没有语言表达的兴奋点,而能力差的幼儿又缺少语言表达的凭借物,为此,运用多媒体营造一个丰富热烈的动态语言环境,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

其次,要丰富生活经验,扩大交流空间。生活是语言表达的源泉与基础,幼儿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会有话可说,有乐于表达的内部动机。认识范围的扩大,生活经验的加深能丰富幼儿的语言,扩大交流的空间。因此要让孩子多接触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应有意识地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多带他们出去玩,观察大自然花草树木的千姿百态,欣赏昆虫飞鸟的美丽灵活,体验春夏秋冬景色变化,可我们边远地区的农村孩子相对闭塞,家长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子女,每年仅有的几次春游、秋游活动也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而没能参加。农村孩子没有城镇孩子那么见多识广,那么能说会道。而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我们这些井底之蛙的孩子们,都纷纷跳到了“井”外,更多地接触到了五彩缤纷的大干世界。多媒体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随意选择所需的画面,弥补孩子们视野较窄、直观表象储备少的缺陷。

把握教学中最佳作用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课件。何谓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最佳作用点呢?它是指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进行过程中,最适合发挥教信息技术手段优势的地方。课堂教学的最佳作用点找准了,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作用就会事半功倍。那么,如何把握教学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呢?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总结的具体做法。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具有景、情、声等多种特点,用它们创设立体的教学情境,再现教材的意境和形象,能激发和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他们输送更多的积极情感的“食粮”,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形成和发展审美能力。它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形成了如临其境、如睹其事、如见其人的真实感。但是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课件时要有一定的“空白”,即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善于选取恰当的“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他转动起来,不断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引导他们发挥聪明才智。这样,核心问题的设置在课件制作中也应是一个最佳作用点。

巧妙组合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创造优化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手段若能巧妙组合,集“声、色、画、乐、形”于一体,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兴趣,唤起探索欲望,使得学习过程变得轻松、主动。首先,情境导入,调动情感。开头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置情境,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尽快进入状态,集中注意力,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其次,再创佳境,体会情感。导入过后,接下来一般涉及的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枯燥或煽情的讲解,往往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时可通过呈现信息技术手段的方式来刺激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和教育,进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最后,再现情境,升华情感。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在一节课接近尾声时,学生的注意力会再次呈现低谷状态,这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应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

案例1:在语言活动《祖国美》中,要求幼儿用连贯的语句谈论自己所知道 的有关祖国山河美,五十六个少数民族是一家的经验。可我们的孩子已有经验 甚少,无从谈起。于是,事先从网上收集了许多祖国山河美的图片,有长城、 长江、黄河、珠穆琅玛峰、杭州西湖、海南椰林、台湾日月潭等图片,还有许 多少数民族人物的图片,让幼儿观看,让他们领略我们祖国的大好山河及全国 各地的风土人情。美在哪里?让他们有话可说。在后续的音乐活动《大中国》 时,相对也激发了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很好地表现了对歌曲的理解。

案例2:在活动《我和动物朋友》中,我们不可能把形形色色的动物全请到课 堂上来和孩子们做朋友,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在一次活动中让孩子们 见到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动物。网络环境为幼儿提供了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 交互式界面,其信息量之大,超乎想象。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让我们的 孩子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生活经验,让我们的孩子也见多识广、有话可说。

案例3:在教学故事《桃树下的小白兔》时,传统的教学就是出示图片,引起幼儿注意,接着我讲故事,幼儿了解故事的梗概,故事中都有谁,我讲幼儿听,幼儿不能主动参与。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后,通过屏幕呈现给幼儿整个故事的背景:春天来了,小白兔看见桃树下都是落下的花瓣,就拾起花瓣寄给它的朋友们。当屏幕上出现不同的小动物时,孩子们的积极性就来了。在点击画面的同时,也点击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当小蚂蚁出现时,他们情不自禁地喊:“小蚂蚁坐上花瓣小船啰„„”在此情景之下,我加以引导,和幼儿一块儿去发现这是什么季节、在什么地方、有些什么小动物、它们都把花瓣当成了什么?„„形象生动的画面,为幼儿构建了通向语言的桥梁,幼儿的主动参与促进了语言的学习。

案例4:在总结性谈话活动《认识四季》时,要求幼儿概括四季的主要特征。我制作了四幅动画课件,分别以春意盎然的田野、荷花盛开的池塘、落叶满地的树林、雪花纷飞的山坡为背景;然后插入小燕子、小青蛙、小树叶、小雪花,让它们飞翔、跳跃、舞动;又在每幅课件上分别插上《小燕子》、《小青蛙》、《小树叶》、《小雪花》这四首歌曲。课件展现了四季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很快把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参与到谈话活动中,争先恐后的发表意见,其教学效果绝非几张图片可以比拟的。可以看出,多媒体通过声音、动画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吸引幼儿的有意注意,启发其思维;另一方面又能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语言活动中,使幼儿群体的语言水平向着强势发展,从而整体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5:又如散文诗《落叶》,通过课件制作,童话般的意境将落叶这一平常之物赋予了极强的生命力,生动形象地向幼儿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并在童趣中将散文优美的意境,拟人化与夸张的修辞手法等语言美的魅力充分体现出来。

大班语言游戏活动《猴子学样》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1.乐意参加讲述活动,感受讲述和表演的乐趣;知道遇事要冷静,动脑筋想办法才能解决问题。

2.在活动中认真观察,扩散思维,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用语言完整表达的能力。 3.能够合理有序地组织语言,用语言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尝试讲述故事的发展过程。

活动准备:

《猴子学样》的课件、扁担一根、草帽4顶,大树一棵、大积木3块、话筒模型若干。 活动重点:

通过观看动画、图片、表演引导幼儿大胆完整讲述。 活动难点:

启发幼儿大胆想象,想出帮老爷爷要回草帽的不同方法。 活动过程:

一、观看无声动画前半部分,激发幼儿兴趣

1.看完后请幼儿自由讲述:小朋友看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2.小朋友能不能帮助老爷爷想个办法,帮老爷爷把草帽要回来?启发幼儿想象,自由讲述。

二、观看动画的后半部分,初步感受故事内容。

三、看图片,指导幼儿分段讲述故事。

1.图一,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仔细来看第一幅图。

请幼儿讲述。小结:他讲出了„„,如果把„„也讲出来,我们听的就更明白了。谁再来试试。

2.图二,请幼儿完整讲述这幅图的内容。

提示:(1)老爷爷为什么要睡在这儿?指导幼儿使用词语“不知不觉”、“轻轻地”。(2)猴子们在树上是什么样子?(跳来跳去,又是叫又是笑)

3.图三,看图学老爷爷的语言和动作。(1)老爷爷被吵醒后,看到草帽没有了,是怎么做的?(东瞧瞧,西找找)

(2)老爷爷发现草帽是猴子拿走了,会怎么说?可是猴子不肯把草帽还给他,老爷爷更着急了,他会怎么说?怎样做?让我们一起来学学老爷爷的样子。 4.图四,老爷爷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四、教师配图片生动讲述故事,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提问:

1.你觉得这是一群怎么样的小猴子?老爷爷是一位怎么样的人呢? 2.教育幼儿学会思考问题,遇事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五、部分幼儿表演故事,其他幼儿尝试讲述

1.选一名幼儿扮演老爷爷,三名幼儿扮演猴子,共同表演故事,教师带领其他幼儿尝试讲述故事。

2.教师扮演老爷爷,带领3名幼儿扮演猴子进行表演,请其他幼儿独立尝试根据表演讲述故事。 延伸活动:

请幼儿将想出的各种办法创编到故事中并表演出来。

活动照片:

园长点评:

整个教学和活动开展过程进展顺利,没有出现很大失误和卡壳。学生积极性很高,也都很热情的参与到其中,此次活动课程起到了大半语言教学的预期效果和目标。可以作为我园示范性的一节语言教学课。优秀!

园长:马园长 自我反思:

本次活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运用信息技术,将整个活动的动画,图片,声音在活动的每个节点很好的,恰如其分的呈现给学生,不能播放多,也不能播放少了,否则会给学生造成信息获取确实或者过多,导致下以环节出现问题,这是最难把控的,因此在每个活动节点会将动画片中间插入空白提示3秒,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进行把控。播放图片的时候,需要根据我的讲解来播放,我说到哪儿就放到哪儿,否则图片对不上我所讲的,会让学生听不懂,摸不清头脑。所以,可以借用激光笔来进行控制。以此来解决此活动中的重难点。

此外,还有问题的设置?以及模仿的关键点突出?这些都相对好控制一些。我个人认为在此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活动中的重难点,主要在此方面。

第四篇:合理运用信息化辅助提升音乐课堂教学

作者: 本人

[摘要]大家现在所处的21世纪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期。人才培养需要靠教育,而教育发展则需要靠信息化。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一切都在更新, 许多高科技手段都被运用到各个领域,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技术支持。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介入教学领域,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崭新局面,使课堂教学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必须适应信息化飞速发展形势的需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将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于音乐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

随着我们国家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日渐发展,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应利用网络收集音乐信息,与国际音乐教育的发展接轨,激励自己探索和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在多媒体教学和校园网络化的今天,与现代媒体接触日益频繁的学生,已不再满足于“黑板、粉笔、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传统教育技术不具备形声性、再现性、灵活性以及高效性等特点,而且也已经吸引不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同样产生不了情感共鸣。学生渐渐感到音乐课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既难为了教师,更难为了学生。对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音乐知识技巧的学习,而是要身心产生欢乐,表现在启迪、唤醒、感染、净化、陶冶和增强自信心等很多教学效应上。学生需要教师更新授课方式,需要身临其境、全方位来学习音乐。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图文声象,一片生机,给音乐课加入了充分的兴趣和活力,改变了过去教师生硬上课、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枯燥的书本知识变为生动的教材,弥补了过去音乐教学中看不见摸不着的缺陷,使学生更多地感受音乐,了解社会,潜移默化地增长音乐知识,从而使音乐教学更有实效性。 [关键词] 信息化 音乐 教学

一、

现在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优质课等等,随处可见多媒体的影子。但有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没有运用好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反而成了现代化科技的“奴隶”,主次颠倒了。我浅显分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老师成了计算机操作员,学生成了观众,把充满人情味的师生关系变成了冷冰冰的“人和机器”关系,忽略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二)使用时机不恰当很有可能限制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产生依赖性;

(三)多媒体课件一般都是根据教师的备课要求而设计的,具有程序化的特点,容易忽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

二、

我觉得如果恰当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音乐课教学,利用其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使许多原来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增强教学的魅力,就可以调动起学生们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还可以抽出时间深入学生中,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对知识的领会程度,轻松地做出富有感染力的演示,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对学生的启发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在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上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于音乐课教学之中,还可以增强教学内容表现形式。由于我们人对事物的感知是通过多种感官进行的,而用多媒体表达的信息就是一个整体,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上模拟一些现象的发生或再现的时候,可提供丰富的感染性材料,能让人的认知过程更自然、更科学。我结合自身工作总结了以下六个方面:

(一)在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时,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

教师可以利用讲授音乐知识的计算机软件,通过生动活泼的,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方式将复杂的、零乱的音乐知识变得简单化、条理化。激活音乐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二)音乐欣赏课教学时,使虚幻的音乐形象直观具体化

利用多媒体来营造气氛、激发兴趣的功能,结合音乐作品,将听觉中的声音、头脑中的想象,直观具体地反映出来,提供在当时当地无法看见和看清的事物现象和过程或无法听到听清的各种音响,使学生更加快得容易理解音乐作品。

(三)歌曲演唱课教学时,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小学音乐课堂歌曲学习时,视唱练习是教学的一大难点。利用现代很流行的MIDI创作软件进行音乐教学中的视唱练习,既保证了视唱的音准(音高和音的长短等),还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反复练习某些音乐小节,提高学习效率和演唱效果。

(四)情境交融,激发情感,更好地实现音乐课的德育培养作用

利用多媒体声音、形象、色泽的优势,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把图片、音乐、文字融合在一起,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课件,让学生在音乐情境中感受音乐,走进音乐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思想得到升华。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德育的教育。

(五)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音乐创作热情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利用音乐软件中的“节奏变换”、“创作曲调”、“创编歌词”等训练,使学生对作曲具有感性认识,接触初步的作曲训练,及时听到自己创作的乐曲、歌曲,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音乐创作热情。

(六)培养和鼓励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本领

新课程标准改革提倡要求音乐学科的整合,音乐涉及的民俗风情,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在音乐课堂上是难以细致透彻解决的,教师就可以采用布置学生预习的方式鼓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并有重点的整理出来,在课堂上互相交流,省时、全面、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四、

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们每位音乐老师的音乐教学提供了可以高高飞翔的翅膀。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素质多方位整体发展,作为一名小学音乐老师的我也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更新教育观念

音乐教师要在新形势下增强自身的教育信息化意识,并在日常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切实去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转变教学模式

音乐教师也应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教授法转变为“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的新的教学理念。同时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要真正发挥信息化教学手段在音乐教学中的优越性,就要有运用信息技术自如、技术过硬的自身业务水平。就要加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学习力度,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操作技能。

(四)加强电脑曲库的建立和使用

要使现代科技手段真正服务于音乐教育,就要利用电脑内存大,很容易归类的特点,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流派(特点)的所有具有代表性作曲家的作品存储起来,建立音乐信息库,可供课堂教学随时调用。还有就是注意平日里收集和音乐相关的网站、网址。

五、 我个人认为一名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运用信息化技术,还要利用网络收集有关提高音乐教育质量的资源,并进行有效的、合理的分析、处理、合并和运用,激励自己探索和发展音乐学科的教育,最终才能够真真正正的去辅助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第五篇:谈如何运用多媒体辅助初中化学教学

摘要:本文从化学教学实际出发,着力论述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最佳使用时机。

关键词:多媒体 微观粒子 实验操作 创新能力 板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同时使用两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在于,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有用资源,使视、听、读、写功能的大大增强;能大大增强课堂容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能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多媒体课件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集于一身,生动形象,感染力强。能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接受知识。多媒体的多感官刺激作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由于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一般需要几个小时,老师不可能每一节课都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下面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讲解微观粒子运动和抽象内容时使用:

宏观物质是微粒构成的,而微粒的构造和运动却无法直接观察。在化学教学中,由于微观粒子及其结合、运动的不可感知性,多数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相关知识都感到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常规教学通常用挂图或投影片、模型等媒体示意,由于其僵化、固定而缺乏直观的效果。那么,教学时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变小为大,变静为动,把微观粒子扩大为宏观的示意图像,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以生动的启示在增强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直观、形象认识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使教与学更易于开展。例如:⑴原子结构、核外电子的排布等内容比较抽象,讲授时描述也比较困难,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利用多媒体课件,可将H原子、O原子、Fe原子、Ar原子等原子结构生动形象地演示出来,这些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使学生看到放大了的“原子世界”,并且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原子结构的空间想象能力。⑵电解水的实验,如果我们只是给学生讲水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与氢原子结合生成氢分子,氧原子与氧原子结合生成氧分子。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肯定理解不透彻。水分子是如何破裂的呢?原子又是如何组合成分子的呢?如果我们把水分解的过程用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可以看清楚水分子破裂成原子,然后原子又重新组合的过程,学生目睹了整个变化过程,就能轻松的理解并掌握实验的现象和实质。⑶物质溶解于水,酸碱盐的电离等比较抽象的内容也可以制成多媒体如食盐的溶解:在一杯清水中,加入一定量的食盐固体,然后以绿色的小球代表水分子、以红黄双球(红代表Na+黄代表Cl-)代表食盐,开始时红黄双球与绿色小球碰撞后变成带一个正电荷的红色小球(即Na+)和一个黄色小球(即Cl-)水中钠离子和氯离子在不断运动,并运动到绿色小球的间隔中去。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原来抽象、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了,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

二、模拟实验操作时使用: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也是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化学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前提,其重要意义勿庸置疑。然而,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存在着一些不易克服的矛盾:⑴反应装置规模小而教室范围大,多数学生观察现象模糊;⑵许多化学变化现象瞬间即逝,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应当着重观察的重点上,因而感官刺激强度不足;⑶一些化学实验需要较长些的时间才能完成,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直接观察结果;⑷演示实验时教师既要自己动手或指导学生操作,又要调控整个教室的学生注意力,因而无法组织他们同步思考讨论,所以,边实验边探索的气氛不浓;⑸一些实验危险性较强,不宜于在课堂上演示;⑹工业生产装置规模大,根本无法在课堂内演示。那么,怎样解决这个在化学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难题呢?在利用化学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实践中我有以下心得:⑴对传统实验中实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的要保留下来,亲手做演示实验。⑵对于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现象瞬间即逝,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应当着重观察的重点上的实验我们可以先演示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整个实验过程,对于关键的地方设置一个按纽让动画停下来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对于有微观变化的我们还可以同时配以微观变化动画,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组,这样学生能轻松的理解并掌握实验的现象和实质。⑶对于一些不便于演示的实验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验,如爆炸实验,反应时间快的实验的慢镜头,反应时间慢的实验的压缩过程等等。如铁的生铁反应速度非常慢,课堂上难以演示;再如浓硫酸稀释时错误地将水倒入浓硫酸中,会带来什么后果呢?这是不能用实验来演示的。但都可通过动画模拟及伴音得到解决。又如钠与水反应实验,通过投影实验能使全体学生基本看清,但反应太快,学生完整描述实验现象有困难。这时可将该实验的视频文件反复播放,并通过暂停控制在几个特殊阶段,这样学生就能将实验的整个过程看得十分清楚。对于化学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所引起的危害性,老师不能演示给同学们看,只能靠嘴巴讲其错误的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危害,这样学生常常认为老师危言耸听,始终半信半疑。但是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可以通过放慢动作将实验步骤分解,这样不仅将错误的原因弄清楚了,而且学生看了之后,知道错误操作所引起的危害性,所以印象会很深刻。例如:初中化学中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氢气时,如果氢气未经验纯,就点燃混有空气的氢气而发生爆炸事故,造成仪器破损,人员受伤的实验;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如果先停止加热,然后将导管从水中移出,而使水倒吸试管炸裂;当加热液体超过三分之一的试管且试管口朝着人时,液体冲出管外且灼伤人等,都可用动画来完成,学生看到错误操作的危害性,印象深刻并加深了对错误原因的理解。

三、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使用:

创新能力是智力的高度发展,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在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达到实践活动最高水平的综合能力,具有新颖、独特等基本特征。创新能力的培养需以创新教学为基础,仅依赖于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是难以实现这一目标的。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室是如何确定制取CO2气体的装置这一问题时,可以设计了下列几组动画装置供学生选择:⑴与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⑵仅用试管而无导管的装置;⑶用试管又有导管但还用酒精灯加热的装置;⑷用试管又有导管但没有酒精灯加热的装置。当学生选择了装置⑴时,就会看到稀盐酸从试管口流出而无法发生反应。当选择装置⑵时,稀盐酸和石灰石相互反应,但产生的气体从试管口直接溢出而不能收集。当选择装置⑶和装置⑷时,稀盐酸和石灰石均能相互反应,产生的气体都能从导管口排出。此时学生必定会对装置⑶和装置⑷进行比较,由于稀盐酸和石灰石的反应是不需要加热的,从而得出装置⑷是正确的答案。随着反应的进行,电脑画面上出现“稀盐酸不足,石灰石有剩余”的字样而使得反应停止(动画显示为无气泡产生,但试管内仍有石灰石)。此时画面又给出“如何在反应进行的过程中向试管内添加稀盐酸?”这个问题。此时有三个答案供学生选择:A.打开橡皮塞添加稀盐酸;B.重新换一个新装置;C.在装置上另配一个长颈漏斗。学生在对所提供的信息经过思考加工和相互讨论后选择了答案C。提问:长颈漏斗可否不伸到液面以下?学生讨论后展示动画,不伸到液面以下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不能收集到二氧化碳气体。学生对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端是否应该插入液面以下,这一操作的原因就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掌握。然后再展示正确的图示:⑸在试管中放有长颈漏斗的装置;⑹在⑸试管中放有橡胶隔板的装置;⑺将⑸的试管换成锥形瓶和广口瓶的装置。让学生思考图A:⑷与⑸、⑹、⑺的不同何种装置制二氧化碳气体最好?B:⑹能随时制取和停止制取气体的原理?C:⑸和⑺的装置对于制取气体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完后用电脑展示。学生对以上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基础的同时,在Flash里给出“烧杯、烧瓶、锥形瓶、试管、底部有破孔的试管、有孔塑料片、长颈漏斗、橡皮塞、铁架台、U形管”等仪器,让学生自己动手组合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他认为还可以使用的仪器进行装置的组合,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最佳发挥,让学生更好地施展其创造才能。

四、板书内容太多时使用:

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花较多时间板书,特别是写例题、画图例及进行总结性归纳及物质与物质的性质对比等用时比较多。而采用多媒体中的显示文本的功能,可使本应花几分钟的内容在几秒内显示于学生眼前,如我们可以用Powerpoint这一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软件把练习题做成一些简单的课件,上课要用时只需点一下鼠标就可以把练习题及答案依次呈现出来。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这样老师就有时间讲解更多相关的知识和现实的应用,引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弊端,给学生较多自由时间复习巩固,优化了课堂教学,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

综上所述,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具有其它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只要善于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必将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和教师水平的提高。

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多媒体可以更好地激发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兴趣是诱导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注意力的重要因素;是一个人获得知识、推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强劲的驱动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字、图像、色彩、声、乐融合在一起,以达到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进行多样化刺激和诱导,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最新的科技动态,来展示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展示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以便调动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如我们在讲解有关污染方面的知识时,往往就是通过自己的讲解让学生来了解,或是带学生到某一实地去看一下污染物,这样只能是以点带面的介绍污染。而现在利用多媒体的技术就可以通过多方位的图像展示以及播音员的讲解来展示工业的污染物对我们的环境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觉到污染的存在及其危害性。再通过利用化学方式对污染的治理。这样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振憾,不但使环境保护问题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脑海中,而且又能激发起学生去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所以选择合适的资料,再加上利用多媒体的技术,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成为学生感受知识的场所。

一、利用多媒体可以突出物质变化的过程,探索变化的规律

化学虽说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但中学实验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实验仪器、设备和药品的限制,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有了多媒体的技术,我们就可以使变化过程由“微观”变为“宏观”,由“抽象”变为“形象”,让学生切身感到物质变化规律的可寻性,以加深学生对物质变化规律的理解。

例如:我们所做的面粉的爆炸实验,虽说有实验的演示,因爆炸是迅间发生的现象,这样学生并不能通过实验来让学生切身感觉爆炸发生的内在规律。而利用多媒体的技术我们可以使这样的爆炸由原来的一秒钟变为一分钟,让其变化过程慢慢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这样可使学生自己去对实验中物质的变化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也加深了学生对爆炸这种特殊现象发生的条件的理解。

二、利用多媒体的技术可以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

教科书中每章节在都有若干个知识点要求学生去掌握,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些困难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难点。如何解决这些教学过程中的知识难点也是教学任务之一。我们如能借助于多媒体的技术,将这些难点通过实物形象地展示出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原子结构时,可以将原子的结构图制作成动画形式来展示,为何原子不显电性?当得、失电子时,又为何变成带电的微粒?带何种电荷?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如何?这些本来微观世界的知识在我们借助于多媒体的技术使它们成为“宏观世界”,通过运动展示,可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电子在这些知识中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它们的运动,才使原子结构发生变化,才有了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有着本质的区别。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变得轻而易举。

三、利用多媒体可与实验相结合促进课堂教学

化学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来学习知识,但在某些方面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此时我们如能将多媒体的应用与实验相互结合起来,就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如通过多媒体可以弥补实验时间上的不足。有的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无法达到此效果的,即使提前做好放在那里,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时可在课堂教学中演示这一实验,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模拟这一实验,这样变利用很短的时间,让学生在头脑对该实验已有了本质的理解。象铁的生锈这种实验就可以与多媒体相结合。再如可我们讲解微粒间存在着间隙,也可利用实验与多媒体相结合,在实验的同时,播放 Flash课件,让学生知道不同的微粒其体积的大小不一样,小的微粒如何进入到大的微粒中去,其结果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宏观现象。通过这样的结合教学,可以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实验现象及其本质。

总之,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的参与,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又能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演示实验中的不足,增加课堂教学容量等,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好多媒体,就可以一改往日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近年来,信息时代发展速度日趋加快,中央三令五申谈新课程改革,让学生走进教师教育教学的互动课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中学化学教育教学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走信息化教学是新课标要求的必然选择。许多仁人智士从事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把学科单一的知识进行系统、科学的梳理,成功地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得学生能形象的描述化学反应的现象。

现根据自已使用多媒体在教学中获得的启发和在实验中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仅供参考。

一、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1、知识的广、博性

“教师的嘴和粉笔”为主要教学模式的传统教学,在当今社会仍占有很大比例,教学方式单一,知识量有限,使得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主要来自教师的口中。但使用多媒体教学则不同,它可以形象生动地以最大限度的调动有用资源,如视、读、听、写的功能大大增强,充分给予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利用化学实验图像加以解释和引导,既培养了学生对学习化学的求知欲,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补充了教材中没有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增大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

2、教学内容的易修正性

在传统教学中,备课、书写教案需花费较长的时间去准备,特别是实验,教师自已要亲自做几次才能把握实验效果,在讲解时还要把握时间与进度,掌握不好还会导致化学实验失败而达不到教学效果。

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根据教材中的要求适当地加修正,既减少了所需修改的时间和无意义的重复,又给予教师更充足的时间去准备教学;有利于教师的精力都集中在教学内容的修正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上,更有利于教师在总结教学经验中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3、教学难点、重点的突出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中学化学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和引导学生怎样去观察化学实验现象,透过实验现象掌握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进而揭示物质组成和结构的秘密。但是,在实验室中做实验,都只能观察反应时的现象,无法解释其中更细微的东西,所以,采用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尤其是把教学实验中难以突破又易发生危险的实验加以突破,使得整个教学效果达到一定的目的。 (1)、辅助解释化学反应实验现象。

我在教学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中,学生先提出此实验为什么要先通入氢气而不先加热,对此我要求他们先设想一下本实验的现象和效果,随后我应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让他们观察并分析看到的现象,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这种模拟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反应出现的原因,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容易发现问题的本质特征,提高了学生解题的能力。 (2)、辅助解释微观粒子的原理

我们都知道,宏观物质是由微粒构成,而微粒的构造和运动轨迹(电子云)是学生无法用肉眼直接能观察到的。传统教学中采用的挂图或图片、模型等教学用的示意图,因为过于僵化,固定而缺乏形象、直观的效果,从而加重了学生的死记硬背。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把教材中的小图变大,变静为动,把微观粒子扩大为清晰的图像,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启示,例如电子的构造,电子云(电子运动轨迹),电子的得失,价键的形成,水的电解等。 (3)、辅助实验教学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传统教学中的课堂实验演示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矛盾,我采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的方法解决了以下困难:

1、反应装置规模小而涉及范围大,学生观察的现象只能是模糊的特点,我在多媒体教学中,穿插实验录像,形象生动地让学生观察到清晰的实验现象。

2、化学变化大多是瞬间即逝,学生注意力却难以集中在应当观察到现象的重难点上,而一些实验时间长,课时短且不易控制的实验不能做完,教育教学就达不到目的,如果在课件中安放控制按钮,便可以能动地控制讲课内容,使学生能轻易看懂,同时也克服了一些危险性强、不利于在课堂上做演示的困难。

3、工业生产流程规模大,无法在课堂内演示,采用多媒体模拟实验,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生产流程,使教育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工业生产流程图、爆炸实验和反应过快的实验,使用慢动画镜头播放,如金属Na与H2O反应实验,课堂演示虽然学生能看清楚现象,但反应过快,学生无法完整的描述实验现象,采用模拟实验可将该实验动画反复播放,这样学生就能将实验整个过程看得十分清楚了。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的缺点

采用多媒体教学虽然有许多好处,但也会出现一些不可取之处,

1、助长了学生的懒惰性

我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虽然能看到完整的实验现象,这样可以为他们节约一些时间去做另外的事情,也增强了对实验现象的直观描述性,但是许多学生认为只要了解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自己亲自去做,同时还带有危险。化学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不只是让他们知道就可以了,应该多做实验,让他们去探究问题,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探究新问题的能力。

2、对危险实验的恐惧性

每当学生看到那些带有危险性实验的演示时,就会发出惊奇的叫声,想象做实验时的会发生什么危险,从而产生惧怕心理,在做实验时自己不敢去做,就算做也是缩手缩脚的,这样既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同时还增加了危险性。此时,我们教师应该给予鼓励,激励他们去克服各种困难和心理障碍,促使学生正确的去面对实验可能发生的现象。

总之,中学化学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但不是所有的都好;只要使用适度,不一味的去追求实验演示精确,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取其优势克服不足;只要善于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和完善,必将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科学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谈微机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喻庆

当代教育理论强调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占中心地位的是学,而不是教。

因此,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微机多媒体助教学手段的应用,以它软件的多方位、立体化的开发和利用,人机交互性的优越性,以及存贮信息量大、画面丰富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起一个学生自己控制的发现式教学环境,开阔了的视野,解放了学生的想象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比较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他们的被动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在素质教学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一、微机多媒体的引进,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发现式、参与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微机多媒体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关系。通过微机多媒体的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更新及开发,不断地给予学生以新的环境,也就不断地强比教学过程中的“刺激--反应”;同时也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发现式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由他们自己参与发现新的事物和新的知识,使其成为真正的课堂学习的主人。例如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中的影视系统一视霸卡等,事先录制、存放了许多有关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在讲解氧气、氢气、二氧化碳、酸碱盐等方面内容时,适时调用这些清晰的画面,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微机显示的画面以其清晰、色彩丰富、调用方便等优点,在效果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等方面,比以往常用的幻灯、挂图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讲解和复习氧气、氢气的制取以及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利用微机软件,在教学中,由学生自己操作微机,选择正确的仪器图形,拼画正确的装置图。使学生们平时学习到的知识,重复地在微机世界里形象地再现出来,使学生们在自己创造的环境中变乏味的学习为轻松愉快的操作,充分体现出在学习中当家做主的优越性。再如:在做一些演示实验(如:酸碱盐部分的性质实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在讲台上操作,下面的学生却不一定观察得清楚。

我就利用微机多媒体可以连接摄像系统,并通过微机联网显示的功能,把小小的试管里发生的一切,通过显示器清晰明确地呈现在全体学生的面前,从而克服了后排同学观察不清的弊端。同时我还利用一些软件,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操作,实现画面的移动和色彩的填充来巩固一些实验现象,把过去教师一人操作,学生被动观察的单一活动,变成学生们自己的行为,并且可以通过微机的反馈系统,及时地解答学生们在操作时遇到的问题和错误,变单方面的信息传递为双向活动。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化学实验、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更加直观、清晰;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们的参与,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掌握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从而达到调动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目的。

二、微机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为突破教学难点提供了方便

微机多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的声、画功能,建立起一个微机自身生成的环境,而用户则可以在此环境中作为一个参与者,进行各种操作和观察,将在真实世界中难以感觉到的虚幻世界、微观世界真实地模拟出来。初中化学中涉及到许多微观世界的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因其受想象力的局限,比较难于掌握。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以挂图、幻灯和模型来帮助学生想象,但因这些辅助手段的静止和单一性,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而微机多媒体却可以利用其功能,将这些微观世界在微机里立体地,多方位地、动态地表现出来。我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就充分利用了微机多媒体的动画功能,编制了适合教材的软件,将摸不到、看不见的微观世界模拟出来,真实可信地展示在学生们的面前。例如:在进行“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以及“离子(共价)化合物的形成“的教学过程中,事先编好动画软件程序。在讲课时,由学生根据需要操作按钮,将其调出观察。通过学生们的操作,一幅幅画面----常规运动(汽车,卫星的运动)、模拟电子运动的状态(利用微机,迭加点阵----产生闪烁星点,由少到多,由稀到密,最后得出电子分区域运动的结论);钠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示意(最外层电子闪烁)、电子的转移以及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静电作用动画显示等非常清晰地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自然就会引起学生们讨论、分析这些画面,并产生研究从这画面所引起问题的欲望。这时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和讲解,使学生们对应掌握的知识点理解得非常透彻。通过这样的设计,利用微机建立的虚拟世界和人机交互性,让学生们自己在这个环境中去体会想象不到的东西,让复杂难懂的难点变为他们自己动手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难点也就比较容易被突破了。

三、建立信息库----利用微机多媒体软件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类及个别辅导

利用微机的存储信息量大的特点,可以大量存贮习题和知识点,为学生进行练习和复习提供方便。多年来,我不但大量地收集和贮存了习题和知识点,建立起自己的习题库和复习指导体系,还研究了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很好的利用这些资料。在使用题库和复习指导时,为了克服学生对做习题和测验的厌倦心理以及被动心态,我充分利用微机文字处理系统的功能,做到多机分配和多窗口分配,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选择,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如:在进行某一章 节的测验时,我准备了难度不同的两套试题,应用微机文字处理系统的分窗口功能,以不同的窗口将试题分别输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和能力,选择自己认为可以完成的一套题。这样的设计,就可以避免了相同的试题,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程度好的吃不饱,程度差的又消化不了,极大地提高了效率,特别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树立自信心,克服对测验的恐惧心理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平时复习辅导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分机操作的辅导,利用微机菜单的简单操作,让学生自己选择他们所需要的习题和知识点,自由地进行复习和练习,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从效果上来看,学生们普遍感到在微机上做作业和测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负担了,从而使他们在学习的主动性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又能大力提高学习成绩,这一 困扰人们的矛盾不可避免地摆在每个教育者的面前。通过实践证明,我们只要认真研究和大胆尝试微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地去完善它,充分利用微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这一课题。

上一篇:英语试题九年级及答案下一篇:英语六年级下第二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