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奏课程视角探索器乐演奏教学的新思路

2024-04-13

从合奏课程视角探索器乐演奏教学的新思路(精选5篇)

篇1:从合奏课程视角探索器乐演奏教学的新思路

从合奏课程视角探索器乐演奏教学的新思路

〔摘要〕新的课程思路改革,首先要将合奏课的内容纳入到目前的器乐教学过程中,具体比重可按总课时或每节课的百分比进行合理权衡。纳入之后,要根据合奏作品中所需要的技术难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与讲解。

〔关键词〕器乐合奏旋律

合奏课程(通指器乐合奏课),是指专业性音乐学院或综合性大学艺术院校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其形式是对学校中现有的西洋、民族管弦乐队等进行训练,从而培养学生专业协作能力,达到专业上共同合作,完成更高质量与级别的作品为目的。

器乐演奏课程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技巧课程,通常为教师与学生一对一形式的教学活动。虽然通过合奏课程的训练,可以推动提升整体器乐学生的专业水平,展示更高层次的综合业务能力,能凝聚人心,但问题也随之产生,对于合奏课程中的很多作品,并不能随着演奏者的技术同步进行,加之每一首作品的困难片段在各声部又不同,这就造成了合奏课与器乐演奏课程难以同轨、无法互相兼顾的矛盾。

随着器乐作品质量大幅的提升以及各种风格作品的不断变化,乐队作品内容多姿多彩,无论旋律色彩、配器手法、演奏技法等方面变得丰富多样起来。尽管早年的合奏课程教师已经总结了大量的教学经验,为我们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排练与演奏财富,但是,在音乐艺术高速发展的前景下,对于乐队中器乐演奏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专业程度相对较低的学生处于暂时的技术障碍,无法完成该声部的课堂排练任务。还有很多专业技术较好的同学往往独奏能力强,但在合奏课上,与乐队其他声部共同排练时,合作能力却捉襟见肘。对此,针对器乐合奏课而言的器乐演奏教学思路及方法,就需要改革与创新,通过一系列更科学、合理方式来改革这种传统器乐教学模式,成为了势在必行的问题。

从传统的器乐演奏授课内容上看,通常为教师根据本人所擅长或热衷于作曲家作品或传统风格的作品,为学生布置作业。学生在上课时,在完成某相对于该作品所要求的技术难点与音乐处理后,便可以完成作业。但是,这恰恰忽略了还有合奏课程所要求一些技术难点或其他所急需解决的问题。很多教师或学生认为器乐合奏的作品,对于演奏技术上的要求相对较低,况且又不是从头至尾演奏,只要“差不多”就可以,所以没有把合奏课程内容,放在相对重要的位置。这种现象,造成了很多艺术院校的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合奏水平不高,各声部之间专业能力参差不齐的原因。因此,新的课程思路改革,首先要将合奏课的内容纳入到目前的器乐教学过程中,具体比重可按总课时或每节课的百分比进行合理权衡。纳入之后,要根据合奏作品中所需要的技术难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与讲解。例如,合奏作品中某一声部出现较快速的音节、半音阶练习,复杂的转调段落音准训练,对于各种演奏技术的针对性练习。又如管乐声部的快速吐音、较长呼吸的乐句,弦乐声部的各种弓法强化练习,双音、和弦练习、民族乐器中弹拨乐声部的弹、挑均匀练习等等,一系列针对于本学期合奏作品中出现的技术难点,进行教授。当然,作为前提,合奏教师要提前规划出本或本学期的整体曲目安排。让学生提前拿到分谱进行熟悉,以便于在器乐演奏课程中使用。除此之外,在器乐演奏课后作业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制定合理地专业练习分布时间,注意合奏内容与演奏内容的统筹。这样,对于合奏课与演奏课两方面课程的脱节问题,就会得以解决。

如果仅仅将每首合奏作品的困难片段加入器乐演奏授课内容中,这还是不够的,还要在此基础上加入3-4人的两声部重奏或齐奏环节。我们知道,合奏形式是多声部的音乐演奏形式,很多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若只有一名学生演奏时,听起来很好,两名学生同时演奏,效果还可以。但是当3-4名学生同时演奏该段落时,就会出现音准不好、节奏不齐、呼吸点不同、乐句划分不一致、演奏法不同等等一系类的问题。所以,建议在设置器乐演奏课程时,还要给每一位专业方向教师增加或延长一课时的重奏或齐奏时间,例如,在常规的一课时小提琴教学后,再安排四把小提琴分为一、二声部,或者四把齐奏的课时。注意,这和单纯的器乐重奏课又不相同,通常我们说的重奏,是指同一类别的乐器组(高、中、低)声部的多重演奏。但我们所说单一乐器的重奏或齐奏,是指演奏合奏作品中某一声部的训练。通过这种方式,每一位专业教师不必一定掌握重奏训练技能,只要单纯熟练本门专业的课程领域,就可以为合奏课程起到很好的前期基础工作教学训练。如果每一位专业方向的教师都能遵循类似的教学程序,那么合奏课上乐队的整体演奏水平,就会迅速提升。

加强专业教师的乐队训练修养,也是合奏课与器乐演奏课改革的重要一环。很多器乐演奏教师对乐队训练方面的内容概念模糊,对排练作品整体思路不清晰,更有置若罔闻者,上述这些现象依然存在。所以要改善这种情况,就要在日常的教学安排外,加入教师乐队训练或欣赏这样的讲座与汇报,对相关乐队作品知识进行普及。器乐演奏教师也要通过聆听音响资料、视频等形式,进行中外作品风格掌握,尤其是不同时期、地域、民族的作品,通常演奏法不同,所在声部需要的声音色彩也不同,这些都是需要担任常规器乐演奏教学的教师必需掌握的。正确的演奏方法可以快速提升器乐合奏课程中该声部的整体实力,反之,在器乐合奏课程的过程中,亦能窥探出某一专业方向教师与学生教学过程上的缺陷与潜在问题。

将课程融合性正确树立在师生意识形态领域,还是最为关键的。如何让学生在心里做到对合奏课程不应付、不排斥,并且转变为热爱合奏、乐于合作的态度,这是我们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让专业教师和学生把合奏课程与器乐演奏课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还是要在教师、学生的思想领域做工作。合奏课上的乐队,是将所有乐器有机组合成为统一整体的最高形式,也是音乐表演的最高形式。古今中外,每一位杰出的作曲家都以完成高质量的乐队作品为骄傲。在乐队中,可以感受不同种乐器之间的和声融合,不同乐器色彩的交相呼应,它们或是层叠出现、或齐头并进。这种团队合作形式,也正是具有较强艺术个性的学生们通常所或缺的。无形中,你退我让的、你说我听的良好品德修养,也会慢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学校这个整体来说,强大乐团实力,是同等级别院校比拼的重中之重,这种形式音乐学院整体实力的体现,它代表着学院教学能力与专业建设综合能力的展示。各专业的齐头并进的趋势是靠乐团体现出来的,而乐团的日常管理与教学依托,就是器乐合奏课程。

无论是专业音乐学院还是综合大学的艺术学院,培养出专门的每一个乐器种类的演奏家或职业独奏员的,还是凤毛麟角;更多的同学毕业后,就业趋势还是从事乐团演奏或者中、小学校教学工作中去。如果作为乐团演奏员,那么合奏形式就成为了他的专业主要侧重点。每一个职业乐团的考核,重奏或者合奏的困难片段成为了考试的重点。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演奏过大量的困难片段,积攒了丰富的合奏经验,无疑,考核对他来说驾轻就熟的。如果对于从事学校教学工作者来说,合奏课程的排练过程又是他进入岗位后,教学或排练的一个直接经验。尤其在国内一线城市的中小学,乐队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学校创立艺术品牌的最直接手段,这些用人单位,需要大量的从事过专门合奏训练的、有丰富经验合奏教师。只有在合奏课上亲身参与过的同学,才懂得如何规范合奏课程,为训练高水平乐团提供有力保障。可见借助器乐演奏课程,把合奏课程上好,它所带来的长远利益对学生来说不仅在校内,还在未来就业上。

综上所述,合奏课程与器乐演奏课程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在完善的教学体系中培养出来的高水平专业演奏学生,才能在合奏课中训练出更好的乐团,演奏出更多更优秀的乐队作品。从合奏课角度来探索器乐演奏教学的新思路,对优化教学改革、师资培养以及学生的专业成长,从而达到学校整体艺术水平全面提升,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关于高校民族器乐演奏教学改革问题的思考》顾毅白音乐时空2014.4

[2]《器乐演奏教学中“创造性”教学理念的实现》武丽罕赤峰学院学报2014.3

[3]《浅谈高校民族器乐演奏教学模式的探索》冯卉科技信息2011.3

篇2:从合奏课程视角探索器乐演奏教学的新思路

素质教育的真谛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基于这样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一思想无疑给处于教师难教学生难上, 似乎怎么上都难以跳出应试的、寻章摘句窠臼困境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主动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题作用, 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在语文学习中突出学生主动学习, 才会使他们拥有创造的基础、拥有为未来的成功提供工具的态度的保证;才会再现语文教学的魅力, 发挥语文教学的功能。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和谐教学的作用, 并且让和谐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学习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希望得到同行的斧正。

一、和谐教学应尊重学生, 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营造民主的心理氛围

美国学者里德利在《主动课堂》一书中指出要创建积极主动的课堂环境关键在于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教学民主, 教学民主首先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尊重教师比较容易 (也许部分学生是迫于权威) , 而教师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却比较困难。教学中的尊重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爱好、兴趣的尊重, 更体现在对学生的要求、选择和差异的尊重。唯有这样的尊重和宽容, 才会在教学目标和效果的设想上考虑从各个角度、层面去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才会使学生在教学中品尝到被尊重、被信任的安全感,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信心地迎接学习的挑战。为此, 教师对学生不是下命令, 而是提出建议, 教师与学生就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及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等问题, 共同做出决定。具体操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教师提出探索性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师生情感思维同步,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质疑设问, 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师生协作解决问题———师精讲: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使学生对知识能自求得知;

教师鼓励创造, 学生积极探究, 把学习与创造结合起来。

二、和谐地激发学习兴趣, 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主要应该使他们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机;不要使学习成为一种束缚, 而是拥有一种游戏的感受和求知的兴奋。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可控制的挑战”、“唤起好奇”、“唤起想象”是非常重要的。这里之所以用和谐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有别于传统的命令式激发兴趣方式的, 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甚至采取强逼式的方法强迫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这等于是拔苗助长, 或许通过强迫的方式, 学生表面会形成喜欢学习的势头, 实际上这只是表面的假象;应该真正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魅力, 从内心真正喜爱语文, 乐于学习才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和谐之法。

“可控制的挑战”是指向学生的现有能力挑战, 同时又要让学生对所面临的挑战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能力, 即既要具有挑战性, 又要有安全感, 不要造成对学生自尊的威胁。太容易的学习任务没有挑战性, 不会激起学生的兴趣;过分激烈和困难的问题容易产生不可控制的、畏惧的感觉, 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好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对学习任务可探索性的感受。“唤起想象”就是强调引发学生丰富的科学和人文想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性的氛围, 使学生自由地、无拘无束地运用自己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 问题要有不确定性, 引导学生去猜测, 也可以留出一定的空间, 让学生自由发挥。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运用最多的是提问。首先, 教师就要注意问题的种类———聚合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聚合性问题是那些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问题, 一般是要求学生回忆有关的事实、名称、事件的问题, 这类问题因其不能或者不必加入学生的想法、意见相对来说难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属于低水平提问。发散性问题需要学生的比较、判断、推理, 能够展示学生的个性魅力, 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属于高水平的问题。教学应该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种类、水平不同的问题, 使学生产生兴趣, 来引导学生学习。

其次, 提问也要注意其他一些问题, 如面向全班学生问题, 教师的提问不能由固定的少数人回答, 否则只能是吸引少数人在学习, 而其他人虽然人在课堂, 但不能产生真正的学习活动;全体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也会使课题纪律问题减少。另外, 教师提问学生, 学生回答错了, 教师也不应该将兴趣转移到其他同学, 而应该给他以必要的提示引导, 帮助他打开思路;否则, 他会感到受伤害, 从心理上不愿意参加下面的学习讨论。

三、注重教师导学, 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良好的范例

目前, 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认为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就是让学生多说, 教师少说;学生多活动, 教师做辅助, 片面地理解了主动学习。主动学习不是抹杀教师主导作用的学生的独立活动, 而是师生的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要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模仿能力。比如, 在指导学生预习上, 教师把预习的思路 (正音——查阅作者资料———查阅文章时代背景———读课文——提出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假设) 呈示给学生, 然后请学生尝试着按照这一思路展开学习。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在预习的各个阶段的技巧, 也培养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预习习惯。当然,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模仿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可以是学习进程的模仿, 也可以是学习态度的模仿;可以是学习方式的模仿, 也可以是字词解答记忆方法的模仿。总之, 通过反复的模仿, 学生就可以将教师处理语文学习的程序化知识和结构化方法不断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方法, 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能力。

四、无终结的学习, 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拓宽思维的视野

语文教学是欣赏性、艺术性极强的学科, 由于时代的变迁、学习者特点的差异, 使得对它分析和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一切隐性的模糊的内容, 诸如涉及个人情感体验的、人文精神探讨似乎成了影响教学进度和效果的障碍, 都要删繁就简。这种机械教条的训练使语文教学变得单调乏味, 束缚了学生思维、窒息了学生的想象, 导致厌学和教学效果下降。语文教学要给学生弘扬个性的天地, 而不是给学生终结性的答案。要尽量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拓宽思维的视野, 既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五、创建有助于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得到发展, 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的学习活动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和阅读教科书, 很少是观察、制作、社会调查、阅读课外书籍;学生很少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 课堂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三中心”倾向, 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动活动。这种方式导致学生学习的严重地被动和依赖性, 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学习就是突出学习者对学习目标、学习进度的理解、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强烈的情感投入, 有内在动力支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行自我监控, 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为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我们提出在语文教学中, 特别是在具有体验性的、开放性、探索性内容学习时, 教师应该遵循“情境创设———确定学习目标———教师导学———探索性活动———评价反馈”的程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作用。知识爆炸,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使教师所学到的知识量和知识面都十分有限, 学生则受到各种传播途径信息的影响, 他们会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 教师不一定能解答学生的所有问题。学生们可以通过在网上搜索和浏览丰富的信息资源, 或者与他们在网上的学习伙伴、网上教师交流讨论, 来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教师的作用就是组织学生分组学习, 提供学习方法, 提供学习途径, 指导学习策略, 让学生独立主动地带着问题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始他们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同时, 这样的学习活动中也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中, 学生在心理上受到师生关系和长幼关系的制约, 认为教师是权威, 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网络学习环境下, 学生和教师在平等民主的轻松气氛下共同学习, 这样学生心情放松, 信心增强, 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

主动学习是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在语文教学的运用范围是广泛的、作用是巨大的,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 使其能力得以运用、体现和锻炼;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 使其人格得以陶冶、完善和升华。当然主动地学习并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 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和谐教学中的种种方法来不断地激发, 不断地引导, 让和谐教育充满语文课堂, 让学生的主动学习变成一种享受, 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李晓文, 王莹.教学策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篇3:从合奏课程视角探索器乐演奏教学的新思路

一、电声器乐合奏课的学习目的

在电声器乐教学中,单一学科的单独学习已经无法满足一名乐手的全知识结构,因此合奏课这门学科便自然产生。对于一位学习电声器乐演奏的人来说,合奏是其提高自身演奏水平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并且在现代流行音乐当中,乐队伴奏已经是各个演出场合所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通过合奏课的学习,不同专业的学生将会很清楚地了解自身在乐队演奏中的实际作用,将会更加完善和有针对性地去学习自身的专业,在点点滴滴中慢慢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对于教师来说,合奏课的开展对于自身的教学素养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名合奏课教师必须要熟知各个乐器的发声原理、扬声原理、演奏特点与其乐器性质,即与乐器无距离感,这样才会便于开展课上的指导与演示,便于协调与发现乐队演奏中出现的不足与立即需要改进的问题。因此,合奏课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电声器乐合奏课的教学方法对于合奏课教学的影响

电声器乐合奏课的教学不同于单一学科的教学,他对于教师自身艺术修养的要求要更高。在此课程中涉及到交叉了很多学科的教学方式与技能(如电吉他电贝司流行键盘架子鼓和声理论、MIDI音乐制作录音,等等)。因此教学就要从根本做起。首先,要配合单一学科的专业教师展开教学工作,及时与其沟通教学方法,了解教学特点。如不做好此类工作,就会容易导致与单一学科的教学思路发生冲突,从而不好开展更进一步的合奏课教学工作,更是起不到合奏课的作用,达不到教学目的。在与单一学科专业教师良好沟通的前提下,展开课上教学第一步是要按照每个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演奏水平合理分组,要尽量做到每一个乐件的乐手水平基本达到一个相同的高度,切忌出现水平严重参差不齐,这样不但不会起到好作用,反而会让整体乐队的表现水准有所下降,从而达不到合奏课的教学目的。其次,在做好充分的分组工作以后,选曲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一首能恰如其分提高乐手水准的乐曲对于合奏课的教学来说至关重要。一首良好的乐曲不但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演奏水平,还会与此同时让整个电声器乐的教学更进一步。在选曲完成后,就是扒谱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有必要先扒谱,并写出乐队总谱,再让每一位乐手学生去扒属于各自乐件的乐谱,以便课上与教师所写的乐队总谱来做校正。一来可以让演奏中不会出现因为乐谱不同而出现的大错误,二者更是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听力与记谱能力,这也是合奏课对于整个电声器乐教学中良性作用的再次体现。在做好了以上的工作后,下一步就开始真正的演奏教学。首先让学生在各自的乐谱中常识性地过一遍乐曲,然后逐个分析其中的问题。其次是开始分段演奏,这样会更加细化合奏的精准性,从而达到合奏的意义。在逐个解决难点,最后整体地完善演奏与配合,从而完成一首乐曲的合奏。其中,分段细化演奏中,可以让不同的乐件,以两个乐件为单位来演奏(如鼓和贝斯、吉他和键盘)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在演奏中可以得到更加清晰的思路,也会让自己的配合演奏不至于手忙脚乱。通过上述方法的学习,合奏课便会起到应有的作用,也会让每一位不同学科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好更快的进步。

三、电声器乐合奏课对于单一学科学习的影响

首先是配合能力。配合能力对于合奏课来说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之一,配合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演奏乐曲的成功与否,也直接反应出了乐队的能力与乐手的能力。通过合奏课的学习,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不同于以往自己主科的单独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互相配合的乐趣,提高了学习兴趣的同时自己的配合能力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是平时单一学科的学习中所无法达到的一个高度。

其次是记谱能力。记谱对于一名电声乐手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在合奏课的学习中,记谱是首先需要具备的能力,因为在接触陌生的乐曲时,时常会遇到没有总谱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不同专业的乐手们去记录自己乐件的乐谱(键盘手在这里尽量需要记录总谱)所以合奏课的学习,会在无形中让学生们的记谱能力快速提高,从而更加完善自身专业的学习。

再次是应变能力。说到应变能力,这里是指在现场乐队的演奏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乐器出现问题、歌手唱错段落、场地问题、乐手演奏错误,等等)而这些问题在学生平时自己主科的学习过程中是无法得到充分的学习与锻炼的,通过合奏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有重点地去加强这方面的锻炼,从而可以很轻松地应对现场演奏中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让每一位学生变得更加全面。

接下来是对于演奏设备的了解,这是一个对于现代流行器乐演奏来说比较崭新的话题。众所周知,电声器乐基本都是电子式乐器,有着复杂的构造与庞大的音频系统,作为一名合格的乐手,必须要尽量熟悉自身乐器的特点,了解不同乐器所对应的不同演奏风格。

在合奏课的教学中,通过合奏,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充分了解自己乐器在演奏中的实际使用方法,与比较新颖的使用特点。这样就更加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最后就是音频与视频资料的积累,学好自身的专业,首先要从本专业一些比较有名气的演奏家那里得到最直接的音频与视频资料,那么这些东西我们就可以通过合奏课的开展来一点点地积累起来,并且按照之前所述的选曲原则,通过一段时间的合奏课学习,每位学生与教师多积累起来的乐曲都是十分有价值的资源,这要比平时盲目的搜集视听资料要更有针对性,更能快速地达到自身专业水平的欣赏与演奏能力。

四、电声器乐合奏课对于个人音乐素养的影响

对于一名合格的乐手,不能单从演奏技能来衡量其水平,要从整体的音乐素养来权衡。音乐素养包含了很多因素,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史论的了解、演奏技巧、教学能力等方面。而以上这些因素,我们都会通过合奏课的学习来得到相应的提高。

从音乐史论的角度来说,通过合奏课的学习,我们加强了一些基础技能与音乐理论的提高,并且在演奏不同乐曲中,会无形地了解到你所演奏乐曲里每位乐手的演奏渊源。这些知识都是在合奏课的学习过程中无形积累起来的。你将会积攒出一套很强大的史论系统。

从演奏技巧来说,这一点是体现最完整的一方面,通过合奏课的学习,根据之前提到的合奏的特点,每位学生都会提高自身的演奏技能,而且是质的飞跃。这是合奏课给单一学科所带来的配合作用。

最后从教学能力来说,对于教授合奏课的教师来说,因为合奏课的多元化的特点,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将会通过合奏课得到显著提高;对于学生来说,今后如展开教学工作的话,通过之前合奏课的学习,那么又将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以上这些方面我们很容易看出合奏课对于个人音乐素养与整体素质的重要影响。

篇4:从合奏课程视角探索器乐演奏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电脑音乐,midi,民乐合奏,虚拟

一、民乐合奏课程的重要性

民族音乐是我国甚至世界音乐中的瑰宝, 民族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乐器更是民族音乐的重要一环,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民族乐器的发展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民族乐器的技术革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扩大了民族乐器的表现范畴和音域, 丰富了音质、音色, 同时演奏技法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和进步, 大大拓展和丰富了乐队表现能力”。 (参考李岚清1998.7.8考察中国音乐学院与师生代表和部分音乐家座谈时的讲话, 人民音乐1998第9期) 。民族乐器的教学在民族乐器技能训练、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张建庄老师在其发表在《音乐创作》2012第一期上的文章《高校民乐合奏课的课程论视角》中说道:“在民族乐器教学过程中, 民乐合奏课程的设置也是必不可少的。校民乐合奏课是巩固音乐理论与各种民族乐器技能的课程;是培养我国民族乐器专业学生的多声部音乐听觉与立体记忆能力的主要课程;更是培养民族乐队排练师资的“必经之道”。民乐合奏课程的意义还在于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乐队排练的能力, 为社会培养多元化的、复合型音乐人才。可见, 民乐合奏课程所涵盖的知识面之广, 课程交叉之复杂, 课程意义之巨大。张耀和老师2000年在其发表在《人民音乐》上的文章《高师音乐专业合奏教学刍议》中提到:“合奏课的意义在于使学生熟悉了解乐队, 掌握合奏技能及一般编配手法, 通过合奏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整体意识和协调能力, 使技巧的发展与修养同步。”这也同样说明民乐合奏课程的重要性。

二、当前高校民乐合奏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

当前高校音乐学专业民乐合奏课程的开设情况是令人担忧的, 笔者通过调查从事民乐教学与合奏教学的教师及学生, 发现现在很多学校的民乐合奏课程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乐器教学过程中过于“独立化”:所谓的独立化是指现在很多高校民族乐器教学还在延续传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民族乐器教学工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为民族乐器教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 这种传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也有其不适合现代教学理念的方面, 如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的缺失, 对其他民族乐器了解过少等。通过对西方器乐教学模式的调查发现, 他们更注重乐器合奏。乐器的合奏训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能够相互沟通了解, 并相互促进, 还能够强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的方式方法。

2.学生民族乐器演奏水平参差不齐:在对当前的高校音乐学专业的招生现状进行考察与分析之后, 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受教对象, 他 (她) 们在入学前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有高有低, 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 音乐理论知识积累不足, 民族乐器演奏水平也良莠不齐, 很多同学几乎没有民乐合奏的经验。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的孙文婷老师2012年5月在其发表于《文教资料》上的文章《高等院校民乐合奏课现状研析》中指出“艺术生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是绝大多数高校所面临的最大瓶颈。器乐需要年幼启蒙, 持之以恒, 能够从小坚持到高考的学生凤毛麟角, 这类学生的特点是基本功和所掌握的乐曲结构呈断层状态。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导致在合奏课中学生们的表现能力相差甚远, 给课程的开展造成诸多困难。”

3.能够指导民乐合奏的师资短缺:由于民族乐器本身的特点以及民族乐器教学的传统规律等因素, 系统的学习、参与民乐合奏课程与实践的教师也是不多的。一位能够胜任民乐合奏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教师必须熟悉甚至能够演奏多种民族乐器, 还要有相应的指挥、配器等相关知识的积累;加之当前高校音乐院系教师繁重的课程压力, 很多教师也很难在民乐合奏课程上投入太多的时间及精力。

三、电脑音乐技术的成熟

电脑音乐 (计算机音乐的通俗叫法) 是继电子音乐之后电子音乐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的音乐发展阶段。现在还是有一部分人对于电脑音乐和电子音乐不能很好的区分, 以至于将二者混淆。张小夫在其论文《电子音乐的概念界定》 (2002年第4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中提到:“电脑作曲的实质是使用电脑辅助作曲, 这里所指的作曲是“组织音符”的常规作曲而不是电子音乐作曲, 所以严格地说它不属于电子音乐的范畴而是计算机与传统学科相结合的周边项目。”

当前, 电脑音乐的发展态势可以用迅猛来形容, 伴随大众传播方式的逐渐成熟, 在社会的很多领域对音乐的使用是不可或缺的, 而运用电脑音乐技术进行创作、改编、编辑的音乐作品更是不容忽视。在瞬息万变的社会进程当中, 电脑音乐将如何发展, 或许下面的一段话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示:今天,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随着电子音乐制作技术的不断“计算机”“实时化”“互动化”和“多媒体化”, 新的技术理念和新的技术路线还将不断地涌现, 一代新人也正在新的探索中崛起, 一个更博大的电子音乐“平台”和更广阔的电子音乐“界面”正在形成。——引自张小夫《共享全人类高科技成果, 同创新世纪新音乐强音》 (2002年第6期《人民音乐》) 。电脑音乐技术在音乐学专业的很多课程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如配器、歌曲写作、多声部音乐等。在民乐教学及民乐合奏课程中却少有研究, 本文将做一些这方面的尝试。

四、电脑音乐技术与民乐合奏课程相结合

如何将电脑音乐技术与民乐合奏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 让先进的、不断进步的科技手段融入到民乐合奏课程当中, 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的命题。“传统民乐合奏课程的教学方式在发展的过程当中经过不断的改进及优化, 已经相对成熟, 但同样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显现出很多不足。如何将电脑音乐技术同民乐合奏课程的教学结合在一起, 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民乐合奏课程的教学一直是很多民乐学生和教师的梦想与研究的重点。”1基于本文上部分对于传统民乐合奏课程所存在的不足, 导致当下高校民乐合奏课程开展效果不理想的事实, 将电脑音乐技术手段应用到民乐合奏课程当中, 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具体方案如下:

(一) 在电脑音乐技术平台下建立民乐合奏所用的有声“总谱”:电脑音乐制作软件中的一个重要技术就是“音序功能”, 运用“音序功能”我们可以将民乐合奏的总谱输入到音乐软件当中, 其目的是学生或教师可以在看到总谱的时候听到电脑“演奏”出来的合奏音响。这种技术同传统的听合奏录音相比有本质的区别:传统的民乐合奏录音是乐队演奏的实时录音, 是整体的、合在一起的效果;而运用电脑音乐软件“音序功能”进行制作出来的合奏音响既可以听到合奏的整体效果, 还可以单独听到每个乐器的声音, 或者选择其中的几个乐器进行试听, 还可以将音乐的速度放慢、加快、升调、降调、渐强、减弱等等操作, 这是传统试听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二) 单个乐器在有声“总谱”的介入下, 完成“虚拟”合奏:在完成有声“总谱”之后就可以在电脑音乐软件的参与下进行单个乐器的“虚拟”合奏。简单来讲就是将电脑音乐软件中的某一音轨进行静音, 如将古筝音轨静音, 其他音轨如二胡、唢呐、竹笛、扬琴等乐器正常发声, 这样, 演奏古筝的同学就可以在电脑音乐软件中其他乐器的配合下进行训练了, 即“虚拟”合奏。另外, 学生在电脑音乐软件配合下进行练习时, 还可运用电脑音乐软件中的数字音频技术对自己的演奏进行录音, 这样, 在电脑音乐软件中即可“看到”自己乐器的声音, 从声音波形的变化当中总结规律, 如通过古筝演奏中摇指技巧在电脑中的波形对比, 可以看出摇指的力度与密度均匀程度的不同, 从而促进演奏技巧的提升。其意义反应在3个方面:

1.节约了因为单个乐器不熟练而造成的合奏效果不理想的弊端。因为在传统的民乐合奏过程中, 因为某个或几个乐手演奏能力的局限会影响合奏的进行;

2.制作完成的每一份合奏总谱, 乐团里的每一位乐手都可共享。在进行“虚拟”合奏练习的时候, 只要将自己所演奏的乐器音轨在电脑音乐软件里静音后即可联系, 大大的节约了排练时间, 而且效果显著。如演奏二胡的同学与演奏唢呐的同学共享一份有声总谱, 所不同的是他们静音的轨道不同而已。

3.学生能够自主安排合奏时间, 合奏场地自由灵活。传统的民乐合奏在进行排练的时候首要的问题是排练人员齐备和合适的场地, 如果能够在电脑音乐平台下进行民乐合奏, 这两个问题就迎刃而解。首先不存在人员的问题, 单个学生在电脑音乐软件的配合下, 一个人同电脑中“虚拟”的其他乐手合奏, 完成民乐合奏的全部内容;其次, 场地的选择极为灵活, 可以在寝室、琴房、教室, 甚至放假期间在家里都可以完成, 只需要一台配置简单的电脑及音箱。

学生运用电脑音乐软件进行练习的这个过程即是我们民乐合奏教学过程中的“分解”练习, 同传统的单独练习有根本不同的是, 电脑音乐平台下的民族乐器练习的“分解”是在“虚拟”乐队成员陪练下的分解, 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绝对分解。

(三) 在虚拟合奏完成之后, 进行实时的乐队合奏:当参与合奏的每位同学按时完成与电脑音乐软件进行的“虚拟”合奏之后, 教师就可以组织乐团进行真实的民乐合奏了。这个过程即是我们民乐合奏教学过程中的“融合”。在电脑音乐技术平台下进行民乐合奏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并不是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而是运用科技的手段更加有效的进行民乐合奏教学与实践, 在实践当中提高学生民族乐器演奏的技能和民乐合奏能力, 培养出适合当前社会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民乐合奏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其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本门课程的发展与壮大, 还能够更好的传承民族乐器的文化及提升演奏技能。对于合奏当中的每位学生了解其他乐器的发展历史、演奏技能也有很大帮助。在进行民乐合奏的过程中, 每位学生的试唱、练耳能力无疑会大幅提升。民乐合奏课程的开设与发展是高校音乐学专业必不可少的板块, 在电脑音乐技术平台下进行民乐合奏课程的教学与实践虽然刚刚开始,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有效结合必能为高校音乐学专业民乐合奏课程的教学以及器乐教学的发展打开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启云, 黄梦蝶.《电脑音乐制作与编配解读》.科学出版社, 2012.

[2]黄剑敏, 殷莹.《高师和声教学运用电脑音乐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

[3]陈思, 陈其射.《当代民乐合奏在发展进程上的理智反思》.人民音乐》, 2012 (02) .

[4]张建庄.《高校民乐合奏课基础教学探微》.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 (11) .

篇5:从合奏课程视角探索器乐演奏教学的新思路

我们学校比较常见的乐器一般有竖笛、口琴、笛子、二胡、古筝以及锣鼓等打击乐器, 尤其是竖笛每生必备。另外, 学校配备的打击乐器也比较丰富, 在教学中, 笔者能充分运用这两种乐器开展教学, 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器乐, 在学中体验快乐, 从而做到主动参与器乐学习, 轻松参与器乐演奏, 达到“玩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一、以玩激发兴趣, 引起演奏意向

乐器演奏是一种实践操作的练习, 没有什么速成的秘诀, 它需要通过反复的训练才能达成。学生虽然对乐器充满了兴趣, 对会玩乐器的人更是充满了羡慕, 但一旦他们接触到乐器后, 当他们对乐器的新鲜感失去后, 就会容易对枯燥乏味的乐器学习产生厌倦之感。倘若滋生了这样的心理情感, 要想再次唤起学生对器乐的兴趣, 就有一定的困难了。因此, 在学生初次学习乐器时, 教师要特别注意乐器教学的艺术, 多用一些对学生吸引力强的教学手段, 比如游戏、比赛等, 以“玩”来激发、保持学生对乐器和乐器演奏学习始终如一的兴趣。

比如刚开始教学竖笛演奏, 在教学生学吹“do、re、mi”这三个音时, 教者并没有直接向学生传授指法, 而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自学, 自己看着书上的指法图进行尝试练习。当学习基本掌握了这三个音的演奏方法后, 再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手势, 比如快慢、高低等来进行节奏和音高的练习, 学生演奏的积极性很高, 课堂气氛活跃。

二、以玩进行训练, 合奏表现乐曲

学生不喜欢独居和独处, 他们往往喜欢与人交往, 喜欢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来完成某项任务, 而乐器合奏正好具备这些特征。当学生学会了演奏一首乐曲, 达到了一定的熟练程度后, 教师就可以让全班同学玩“合奏”的游戏了。当然, 在刚开始合奏时, 要求不能太高, 不能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乐谱进行合奏, 可以先给乐曲加上一些简单的和弦和节奏进行合奏。

如《百鸟朝凤》合奏中,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手中现成的元素, 比如空罐头、空酒瓶以及筷子等自制的打击乐器来为乐曲伴奏, 利用竖笛进行模仿演奏。其中, 教师可通过手势指挥学生动作的快慢、敲打的力度,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演奏的技巧以及思维的创造性。

三、以玩组织伴奏, 培养协作能力

团结协作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技能,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分工合作, 一部分学生进行歌曲的演唱, 另一部分的学生就可以给他们进行伴奏。这样, 学生既唱得带劲, 演奏的学生也倍有成就感, 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例如教会学生用竖笛吹准“la”以后, 笔者就让学生给歌曲伴奏。学生听后, 个个睁大了眼睛, 表示不敢相信。接下来, 教师就先进行了示范, 让学生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教师就用竖笛为之伴奏, 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接着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分工合作, 男生唱, 女生就用“la”这一个音进行伴奏, 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如此以玩组织伴奏, 不仅巩固了学生刚学会的知识, 渗透以节奏的训练, 还又使学生的配合协调能力得到培养。

四、以玩表达爱好, 演绎爱我所爱

完成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固然重要, 但不应以牺牲学生的兴趣为代价。因为课本上的一些乐曲大多是一些传统的音乐, 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让学生反复练习这些枯燥乏味的音乐, 他们很难产生演奏的兴趣。如果我们在其中穿插让学生演奏一些自己喜爱的、耳熟能详的歌曲, 他们的兴趣就会陡增, 自然也就能克服练习中的种种困难, 顺利完成演奏任务, 提高演奏水平。比如在学校举行的一次校园艺术节中, 笔者借助这次机会让学生用竖笛演奏时下最流行的歌曲《最炫民族风》 (要想把这耳熟能详的歌用竖笛演奏出来, 还是有不小的难度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们终于在艺术节表演中获得了成功, 现场一片轰动, 全校学生都不由自主地跟在后面唱了起来。从此以后, 学生对竖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中练习再难的曲子他们也能克服。

五、以玩创作乐曲, 体验成功之乐

上一篇:开学如何自我介绍下一篇:以忏悔为题目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