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

2024-04-12

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精选8篇)

篇1: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

运用电教手段,辅助数学教学

电化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

近几年来,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以电化教学为手段来辅助数学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用电教手段,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电化教学可以利用投影片、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时、分的认识”,一开始就出示一个学生作息时间的投影片,让学生说说每幅图是什么时间?他在做什么?学生一下子被三幅彩图吸引住了,个个认真观察抢着回答,从而很顺利地导入新课,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时间”是物质存着的一种客观形式,看不见、摸不着。根据这一特点,我又出示钟面的投影片,让学生数一数(数大格、小格),算一算,比一比……从活动中体验时、分的长短,初步建立时间概念。

二、运用电教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传统教育由于媒体单一,只能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电化教学可克服这些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例如:我在教“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开始我问:把个分成份,有几种摆法?全体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摆,我又利用投影出示了几种不同的摆法,接着我问:哪一种分法得到的两份同样多?学生很容易从“同样多”过度理解为“平均分”的实际含义,突破了教学难点。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是在屏幕上出示红领巾、三角尺、钟、扇面等实物图,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东西,抽取本质,引出角的图形,然后问:角是怎样形成的?并让学生上台在投影仪上演示,使学生建立起角的概念。这样教学,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更能通过学生的参与建立起科学的数学概念,促使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

三、运用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电化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时间,增加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教学“两步应用题”时,例题学完之后,还有“想一想”:“改变例题中的某一条件后,该怎样解答?”如果按传统方法一一出题,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最后列式解答,一节课会很紧张,巩固练习也很难完成了。我就设计了一张复合投影片,在例的基础上改动第三条件,线段图也只改变表示红花的长度,让学生根据题意和线段图自己尝试解答,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灵活解题能力。在三题比较中,掌握了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课堂巩固练习中,我补充了下面这题(投影片出示):妈妈买来个苹果,个梨,买的桃比苹果和梨的总数多个。妈妈买来多少个桃?

()(个)–(个)

()(个×(个)

()(个(个)

先让学生选择正确算式,接着问:要选第()组算式,条件该怎样改?要选第()组算式,题里的条件该怎样改?这样利用电教媒体一题多练,即节省了时间,又丰富了教学内容。最后,我让每个学生从信封里拿出字条,自己选择不同的条件和问题拼出完整的应用题,自己解答出来,鼓励学生编出不同的应用题。学生在动手拼应用题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应用题的结构,也改变了以往练习时一味做题的弊端,加大了练习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电化教学能以它独特的功能感化学生,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将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它对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福州市中学历史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较多采用“Power

Point”作为创作平台,来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与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是有区别的。本文所谈的是常见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功能

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之所以越来越被重视,主要是计算机具有其它教学媒体所不具备的功能。

第一、可提供形象化的教学信息,符合教学中直观性的原则。用计算机制作的动画,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或显现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知识表格和授课提纲;或再现影视资料的历史情境;起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启发学生历史思维的作用,从而加深其主动学习、探究的欲望。

第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增大课堂教学容量。计算机大容量存储和快速演示的功能,能对大量教学信息进行优化处理,进行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具有脉搏清楚,重点突出,化解难点的特点。尤其在高三年段总复习课,或文科(政、史、地学科)综合复习阶段,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和灵活的操作应用,能将知识化繁为简,进行专题归纳和纵横联系,帮助学生沟通学科间的联系,审视学科间的交叉点。

第三、屏幕显示的内容可以随意重复,迅速更换,较好表现历史事件的“动态”发展变化过程。通过计算机“动态”地演示图表、图像、文字和影视的效果,既是用语言和挂图难于表达,也是录相机和幻灯机等传统电教媒体所不具备的。动画功能能使抽象的概念和问题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多视角、多层次地思考历史问题,从而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二、目前中学历史教学课件的几种常见设计。

1、演示图表材料

例①高二历史《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一节,教师设计和演示“人民解放军突进中原”、“战略决战前国民党军五大集团分布”和“战略决战前华北、华东、东北战场形势”等“动态”示意图。直观显示敌军兵力部署的特点和中原地区的战略位置,分析选定中原地区为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战略意义;直观显示国民党主力已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得出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通过显示几种模拟的作战方案,得出首战东北作为战略决战第一个歼敌目标,是正确的。

例②高三历史“世界近现代史三次科技革命”专题复习一节,教师设计和演示系统图示模型,如图1“三次科技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图2“三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作用”和图3“三次科技革命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影响”等三幅图表,按因果关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又把“问题”放在特定位置,逐项演绎,作出定性分析。有利指导学生掌握认识历史的方法,深化了历史知识,达到真正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的教育目的。

例③高一历史“战后初期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一节,讲授“印度独立和印巴分治”问题,须联系克什米尔问题与印巴的紧张关系,认识殖民主义留给南亚次大陆的难以治愈的创伤。教师设计“克什米尔所在位置图”,结合文字资料“蒙巴顿方案”有关内容,将地理、历史和政治学科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对这一国际热点问题,有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2、演播影视资料

例④初中历史“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一节,演播录相“孟良岗战役”,“国民政府统治危机”和“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等片断,运用典型事例,显示过程,直观讲授,寓德于教。

例⑤高二历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一目,教师在讲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的革命思想主张时,先显示三位思想家肖像,或影视资料,再显示其姓名和主张,即给予学生信息,逐项显示,层层深入,得出认识。

3、实物投影

例⑥高三历史“秦的统一”中“建立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一目,教师在讲授“统一货币措施”时,先将收集或仿制的各朝古钱币投影显示,让学生对“秦政府规定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的货币,通行全国„„后来历朝的铜钱都仿照秦朝的样式”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实物例证是学生获得概念和发现规律的基础,使学生较真实地体验和感受了历史。

例⑦高一历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一节,教师在讲述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时,提出几个问题:“原子弹是否是战争结束的决定因素?”“原子弹的投掷对战后的影响?”让学生思考作答,各抒已见。教师通过投影仪将学生 的课堂作业显示,由学生讨论这一答案并非唯一的开放型问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不以某个观点结论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一做法,便于开展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形成互相论辩问难,探索争鸣的活跃气氛。

三、计算机辅助中学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采用计算机辅助中学历史教学,在设计和制作课件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特长,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如果仅是简单地重复展示教材的内容,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仍然是被动的,学生思维量和课堂教学的容量并不大,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并没有显示出真正的优势。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把所教内容设计成阶梯型问题情景,制作课件关键要溶入“问题”,“动态”演绎。但每节课所选的“问题”不能过多,要具有典型性,且难易适度。课堂上教师要操纵,控制计算机,适时点拔,诱导学生 思考,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主动学习,发展历史思维能力。

二是现代教学手段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制作课件时,教师要对所教内容进行增减,根据学生学习水平补充学生感兴趣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立体”了解。有些教师制作课件时,选用的地图、图表,未经“加工”,与本节讲授内容脱节,或“重点”不突出,对学生学习历史,收益甚浅。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仍要重视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特点,精心设计,科学地构思教案的整体,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学环节,使课件体现出为教学服务的本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不是“哗众取宠”,“反客为主”。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启发式、讲座式,切忌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变为“放映”课。

三是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要加强“主导”,突出“主体”。因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时有些教师往往增大教学容量,一味追求高、深、难,把学生视为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本来意义,甚至加重学生的负担。课堂教学采用计算机辅助手段,除了让学生广泛地获取历史知识,开阔视野外,更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其实,教师要把节约下来的时间还给学生,大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博采众议。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不仅要研究历史之“然”,而且要研究历史之“所以然”。如果课堂教学能让课本知识延伸,就能达到高层次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发挥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

篇3: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能剥夺学生的朗读实践, 限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能剥夺学生的朗读实践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朗读实践活动, 这跟学习游泳必须下到水里一样, 教练讲解得再生动、逼真, 学生将游泳要点记得再牢固, 如果不下到水里去体验、尝试、摸索, 永远不会真正掌握游泳的本领。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朗读实践, 调用自己的眼、口、耳等感官, 穿行于文本的字里行间, 才能真切地感受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促进自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 学生通过自己实实在在的朗读实践, 把文本中沉默的语言变得有声有色、娓娓动听, 一方面能够促进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传达作者的观点与情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或同伴对自己的朗读效果予以正确的评价和适时指导, 从而促进自己朗读能力的提高。

教学实践中发现, 一些教师因为学生朗读能力不强, 在课堂教学中担心学生的朗读而影响教学进度, 就干脆运用视听材料为学生作朗读示范。学生听完一两遍之后, 便让学生概括文章内容, 分析文章写法。这无异于教练在岸上传授游泳要领而不让学习者下水实践一样。应该说, 对于朗读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 课文朗读录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示范作用, 但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还离不开实实在在的朗读实践活动, 这既要有质的保证, 又要有量的积累。听, 始终无法取代学生自己的朗读练习。因此, 在示范引路之后, 教师要趁热打铁, 安排学生自己尝试练习朗读, 通过朗读进行感知、感悟。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能限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语文教学中一些老师将朗读视听材料引入了课堂,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示范引领和营造氛围的作用, 尤其是对普通话发音不准或把握不住朗读停顿或朗读语气的学生来说, 还可以帮助学生矫正朗读。但只要学生能熟练地朗读, 且能读出效果的时候, 尽量不要用视听材料。因为视听材料毕竟出自成人之口, 是比较标准化的朗读, 代表了成人对课文的理解。而初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 其心智还没有发展成熟, 对课文的理解与成人是存在差距的, 教师不能让他们用成人的语气、语调去朗读课文, 这样会限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于每个人对课文的理解不同, 朗读的技巧、方式也不同, 而这种不同效果的朗读, 正是教师指导学生改进朗读、提高朗读能力的宝贵资源。教师可以结合朗读的标准, 针对不同学生的朗读情况, 加以具体指导, 并引导学生相互评议、共同提高。

3.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

虽然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呈现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语文教学跟自然科学类学科有明显的不同, 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离不开学生的阅读实践和学生的主观感受。教学过程中如果过于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 把宝贵的阅读时间让位于视频和影像资料, 在很大程度上会剥夺学生的阅读权利, 对学生的感悟与思维是一种禁锢和压抑。

二现代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整合运用应追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步入语文课堂, 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通过对文本、声音、图像、影像的综合处理, 既可以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多角度地刺激学生的感官, 又可以渲染气氛、营造情境、调动兴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 给语文教学带来诸多好处,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粉笔、黑板、挂图等教学用具的不足, 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固然先进, 在使用时也要适时、适量、适度, 不能任其泛滥于每个教学环节而抛弃了传统教学手段中宝贵的东西, 否则, 教师会因忙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而忽略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对话, 使课堂教学陷入僵化、程序化的局面。语文教师要善于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 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 适当地而灵活地使用, 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这样方能更好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 促进教学目标的达到。在教学《岳阳楼记》一文, 在导入新课之后, 老师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 播放课文录音, 让学生用心倾听, 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然后再次播放录音让学生跟着录音练习朗读。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时, 笔者在屏幕上投影出相关画面, 再现课文意境, 让学生根据画面回想、背诵。在营造的情境中, 学生积极投入、乐于记忆, 很快完成了背诵任务。

三结束语

篇4:音乐教学合理运用辅助手段的探讨

摘 要:一堂成功的音乐课,蕴含着教师教学成长道路中的甜酸苦辣和历次失败与成功的磨炼。课前的组织教学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新课的导入方法就尤为重要了。优化课堂教学的语言,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给学生增加学习音乐的兴趣。力求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美与音乐美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运用独具匠心的板书设计,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与多层次美的教学氛围。并且它又具有自身的特点:直观、重点突出、图文并茂。

关键词:音乐课;语言艺术;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37-01

音乐课是音乐教师展示艺术风采的舞台之一。同样的一篇教案,由不同的老师演绎,效果往往会大不相同。这取决于老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方法、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要想跟上时代步伐,让学生欢迎、尊重、信任,就需要音乐老师不断进取,努力探索,积累丰富课堂教学经验。一堂成功的音乐课,从熟悉教材到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到师生之间情感的默契配合,导致成功与否的教学效果,都体现了一个音乐教师的个人风格和自身素质。一堂成功的音乐课,蕴含着教师教学成长道路中的甜酸苦辣和历次失败与成功的磨炼。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经过长期的磨炼,有心的积累和无畏的探索,才能上好一堂成功的音乐课。下面就几种辅助艺术手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一些浅显看法。供同仁一起探讨。

一、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良好的开端是事情成功的关键。一堂好课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导入作为前提。课前的组织教学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新课的导入方法就尤为重要了。根据课题的不同,可以采取各异的的导入语言和导入方法。例如讲故事、提问、看录像、猜谜语。也有的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甚至可以用游戏式、竞赛式等等。

比如:欣赏京剧音乐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京剧的由来和形成,以及京剧界的四大名旦,各种流派。特别是可以讲一下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京剧名旦梅兰芳先生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梅先生坎坷的一生及梅先生对京剧艺术的执着追求。也可以放一段京剧片断,既能听到优美、明亮的京剧旋律又能欣赏京剧艺术在舞台上的表演。可以介绍一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传统曲目。如:《孟姜女》、《打渔杀家》或观看一些解放以后通过改革而再创作的优秀剧目《沙家滨》、《红灯记》。让学生走近京剧,了解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以引起兴趣,热爱京剧音乐。又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老师会跳舞的话,可以用一段优美婀娜的舞蹈来作为导入新课的前奏,使学生随着老师的翩翩起舞而进入意境。也可以放一段《春江花月夜》的舞蹈片断,使学生在观赏中激发起学习音乐、了解舞曲的兴趣。不知不觉沉浸于学习之中。总之,课堂的导入艺术很重要,也很值得同仁们去探究。

二、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作核心,如果缺少优美生动的语言,音乐课就会变的呆板,枯燥无味。要上好一堂音乐课,首先,教师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这就要求教师要博览群书,见多识广。当前的音乐教学要求与其他相关学科渗透,那么就要求教师对历史、地理、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懂一些,以便在授课时把歌曲的历史、背景介绍的更完美;其次,老师的教学态度要亲切,应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再加上明亮圆润的音色,语言要富有情感,授课语速要有节奏,语气应有抑扬顿挫,特别要带有鼓动性、激励性;再次,教师脸部表情切忌呆板、严谨,而应慈祥、随和,使学生愿意接近,便于沟通。如:介绍歌曲的历史背景时,可以穿插一些历史知识或历史小故事,语气平稳而有感情,脸部表情要丰富。在讲授重点、难点时,语气要加重,音量偏高,使学生对知识点留下深刻印象。在提问时,老师语气要温和,脸部表情要亲切,用鼓励的眼神注视学生,让学生没有顾忌的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不管对否都要有正确的评价,教师以表扬、鼓励为主,不在师生之间产生距离。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对象,采用灵活多变的、简洁有效的教学语言加以引导。要加强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优化课堂教学的语言,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给学生增加学习音乐的兴趣。力求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美与音乐美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三、课堂教学板书艺术

板书设计是一堂好课不可忽视的环节,在音乐学科的教学中,往往有很多老师不重视它的地位,但实际上运用独具匠心的板书设计,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与多层次美的教学氛围。并且它又具有自身的特点:直观、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如果教师一手漂亮的好字,加上精致独特、富有情趣的板书设计,那么它还能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板书中感受到音符的形态美、图片的色彩美、文字的造型美、音乐语言的简洁美、音乐表现的形象美、丰富美。此外,板书还能锻炼一个音乐老师的综合能力,提高音乐教师与美术等姐妹学科的整体艺术素质。

一幅优秀的板书应字迹清楚、端庄,简洁明快,不能过于纷繁杂乱,色彩也不能太扩张、多变,一般色彩不能超过3种以上。课题要放在整块板书的上方,重点、难点应放在醒目的位置,挂图、节奏练习、卡片等教学工具要安排合理,错落有致。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可以采取不同的黑板演示,或老师画,或学生画,或采用演示与范图相结合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总之,美观大方的板书往往会给一堂好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学艺术并不是遥不可及,一成不变的东西,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探新求索,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教案,巧妙设计教学环节与过程,合理运用辅助艺术手段,切实抓住艺术学科的特殊功能。就象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按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那就是美的。”我们离不开美的感情、美的形象、美的氛围和美的意境。让我们为培养新世纪的热爱美、创造美、传播美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奋斗吧。

参考文献:

[1] 张金星.基于音乐鉴赏谈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融合[J]. 大众文艺. 2014(01)

篇5: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

摘 要:微信作为一种大众化的移动在线通讯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尤其是高校外语教学。微信的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发送功能,极大地满足了外语教学中视、听、说要求。微信作为通讯手段不能取代传统课堂为主要教学形式的主要地位,而只能作为外语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微信课外教学的实践应用,分析了微信作为课外辅助教学手段的重要性,指出微信教学的不足之处,思考如何完善、改进微信教学,并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信;外语教学;课外辅助手段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094-01

1.引言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无线wifi网络的覆盖,微信几乎代替短信、QQ、飞信等成为全民通讯手段,具有速度快、操作便捷、传送消息精准、内容丰富等特点,逐渐成为一种时尚、高效、不受时空限制的大众化移动通讯交流方式。在微信用户中,青年大学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因此微信教学成为高校外语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和实验教学手段。微信作为娱乐通讯手段,不适合作为外语教学的主体,而只能作为外语课外教学辅助手段被应用。本文作者结合自己课外微信教学的实践经验,分析如何使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平台和个人微信进行外语教学,取得了怎样的教学成果,在微信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改进等。

2.微信用于课外辅助教学形式

传统课堂与网络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的时代要求和必然趋势,但传统课堂教学作为主体教学形式的地位仍然不能被取代,并且受时间、空间和学生精力等因素的限制,微信教学不能作为主体教学形式被搬入课堂,而只能作为课外辅助教学手段。笔者以英、德第二外语两个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英语、德语微信群、微信教学平台,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微信教学。

(1)微信群聊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1)微信在线“英、德语角”。微信群聊用户之间可直接交流,群体之间比较自由,每个群用户都可以直接参与群聊,表达自己的观点。笔者建立两个微信群,分别为“空中英语角”和“空中德语角”,微信在线“英、德语角”模拟现实英、德语角,群主(老师)每周给一个话题,群用户针对本话题进行在线讨论、交流。“英、德语角”主题形式丰富多样:固定话题、描述图片、视频观后感等等,学生通过语音和文字信息进行在线讨论,也可通过@某人反驳、补充其观点。“英、德语角”有固定的举办时间,一般持续两个小时,老师作为主持人必须引导群成员进行有效讨论,并作最后的总结。相对传统英、德语角,微信在线英、德语角不仅可以进行文字信息交流,还可以训练口语尤其是训练读、写能力。

2)微信在线疑难解答。微信在线疑难解答群主要是老师为学生在线解答学习中的疑、难点知识。由于有些语法知识复杂、难懂,课堂上学生没有完全理解,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老师不能及时为学生解答。课后老师可利用微信群为学生进行在线解答,在线解答中老师可以提问、举例、设置练习,学生在线回答问题、做练习,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寻求解答。微信在线疑难解答群实现了随时随地的答疑教学,有效提高了课堂的延展性。

(2)微信教学平台。微信管理员申请微信公众号建立英、德语教学平台,管理员在平台上发送外语时事新闻、名人轶事、英德语角新闻报道,学生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利用零碎时间可以拓展课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还可以分享优秀学生作业、报道优秀学习事迹和英语竞赛、上传英语竞赛答案及作文评分标准,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也可以将优秀学生作为榜样,激励自己不断地进取。

(3)个人微信。相对于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平台,个人微信接收信息更加及时、有效,避免了微信群聊消息多,无法及时阅读等问题。个人微信交流也可以保护个人隐私、加深参与者之间的感情。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咨询学习、生活等各类问题,老师可以及时、快速回复消息,与学生实现远程交流,避免以前学生因找不到老师而搁置疑难知识点的问题。

3.微信辅助教学的优势

(1)符合外语教学视、听、说要求。微信是一个集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于一体的免费应用程序,将微信应用于外语教学,可以满足外语教学的视、听、说要求,学生可利用零碎时间无形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2)有效拓展学生知识面。教师可以利用微信教学平台、微信群和微信朋友圈分享各类外语时事知识,学生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自主线上学习,有效规避了课堂知识的单一性和枯燥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积极性,真正实现课堂内容的有效拓展和延伸。

(3)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教学。微信作为娱乐通讯手段,相比于课堂教学,形式轻松、自由,教学时间通常在晚上或者周末,老师和学生更容易达到情感和精神上的放松,成为真正的朋友;另外,微信朋友圈评论、点赞增加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微信表情、图片增加师生对话的幽默感;更重要地微信教学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空间性和严肃性,老师和学生更容易达到心灵上的沟通。

4.微信辅助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微信课外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

一、微信群聊用户多,老师无法有效控制线上教学秩序;

二、消息发送又快又多,会被快速覆盖,老师学生不能及时阅读;

三、部分学生不参与群组讨论;

四、微信具有较强的娱乐性,部分学生在群里发送与讨论主题无关的图片和视频,影响线上教学;

5.结语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微信作为外语辅助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部分学生在短期内通过有效利用微信在线课堂,口语水平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知识面也不断拓宽,学习兴趣愈加浓厚。但将微信用于课外教学中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克服很多问题。笔者在课外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总结问题、寻找办法、改进微信远程教学方法,致力于实现课堂主体教学和微信课外辅助教学的有效结合。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学院)

参考文献:

篇6:电教手段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南昌市羊子巷小学 曾爱华

[内容]

一、运用电教手段,导入新课

拉开新课帷幕的方法有许多。如引人入胜的描述,扣人心弦的故事,引人深思的提问……但根据教材特点,恰当地运用录音,幻灯等创设情境,则能在较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上课伊始,我出示自制灯片:列车将开动,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的情景。然后,用富有吸引力的语气深情地讲述:这是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胜利完成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光荣任务,凯旋回国。这时,他们已踏上了归途的列车,战士们一个个从车窗里探出身子,挥动着手,望着成千上万前来送行的朝鲜亲人,满含热泪,深情地喊:“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学生被老师讲述的故事深深吸引着,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顺势设问:“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称朝鲜的土地为亲爱的土地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教学便从这里开始。

二、运用电教手段,突破难点

小语阅读教材,都是经专家精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由于学生见识有限,有些课文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沿海的孩子不知《草原》的辽阔,内地的`孩子较难理解《海底世界》,农村的孩子较难领会鲁迅笔下的“高墙院子上四角的天空”。北方的孩子很难体会《瀑布》那“如烟、如雾、如尘”的意境,课堂上往往出现“启而不发”的场面。如果运用电教手段,给孩子们创设一个认识、观察事物的良好条件,教学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瀑布》一课,对瀑布声音的认识、理解,可通过播放“浪涌岸滩,风吹松林”的录音,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达到叶圣陶先生指出的“入境始与亲”的境地再通过瀑布录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让学生认真观察,细细品味。那“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好像一座珍珠的屏”等理解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教学《詹天佑》一课,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铁路时,我运用抽拉灯片演示火车行进过程,形象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不仅明白了课文内容,更钦佩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才能。

三、运用电教手段,理解词语

理解词语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基本的训练。理解词语的方法有许多: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但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用语言表达而学生的认识仍不够清晰的情况,此时,若恰当地用上电教手段,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学生对“追上去”“迎上去”不大理解,可设计活动灯片,通过观察动片让学生明白:小蝌蚪面对面向鲤鱼“游”过去叫“迎上去”;小蝌蚪从乌龟后面朝同一方向“赶”上去,叫“追上去”。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直观地理解,品析了词义,语言训练也就到位了。

此外,阅读教学中还可利用抽拉灯片指导背诵,如教学《狐假虎威》一课可用动片演示:狐狸和老虎怎样向森林深处走去?百兽看到了都吓得怎样?学生边看边说边记。也可制作或填空或比较句子的文字灯片,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这样既加大了训练密度,又加快了信息反馈的速度,进而提高

篇7: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

摘要:在中职旅游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文以“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为例,就如何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课堂教学进行了分析探讨,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旅游教学 信息化 自主学习动起来

近年来,各类各级信息化教学软件比赛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在市、省、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极大地推动了信息化教学在教学领域特别是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领域中的应用。

所谓信息化教学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贯穿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结合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合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

作为旅游专业的教师,笔者更关注如何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果。以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导游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江苏省导游资格考试指定教程,内容多,知识点杂,易学却不易记忆。而中职旅游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喜欢旅游、却很少有旅游的经历;想学好这门课程却只能凭想象和死记硬背,如何提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呢?以第六章第二节为例,笔者做了以下的教学探索。

一、整合教学内容,梳理相关、相似教学内容

课本的第六章第二节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构景要素很多,涉及水体、假山、建筑、动物、植物等,要进行4课时的教学。为了让学生进行相关、相似知识点的记忆,笔者把第三章所学的山水景观知识、第五章所学的建筑知识以及《江苏导基》上学的江苏古典园林的知识进行一个大的整合,整合成3个教学模块:桥、水体和建筑,师生共同探讨它们的分类、特点、功能和文化内涵。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根据教学的需要,构建了b/s结构的、基于网络技术的四个学习的平台,即网络资源平台、本地资源库平台、师生交互平台和考核评价平台。而所谓b/s就是一种浏览器和服务器的结构。它是伴随Internet技术的更新,对原先的C/S的结构的一种改进。而在这种改进下,用户在通过IE或google等浏览器,利用Web Server和数据库进行交互后,只要有电脑有网络的地方,不用装任何的软件,就能进行教学平台的操作:输入网址、打开江南印象网络教学平台的界面,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师生都可进入相应的平台进行教与学的探讨,简单易行,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和空间,学习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创设教学情境,以江南印象为主线

第一,由复习园林的分类引出南方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园林——江南园林。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找出“江南”的地域概念。

第二,播放刘若英的乌镇广告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画面中的美景,引发学生思考画面中的美景来自“江南水乡”。学生继续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找出一两首描绘江南的著名诗句并有感情地大声朗读,教师同时播放水墨江南的视频画面,进入了江南印象的情境。

第三,江南美不美?留下了什么印象?教师的ppt上出现了很多的诸如:小桥、炊烟、流水、鱼米之乡、乌篷船、人家等关键词,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用“小桥、流水、人家”来概括。笔者告诉学生,今天以江南园林为例,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园林中的小桥、流水、人家,明确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也就是把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水体和建筑,以江南园林为例,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整合成3个教学项目:“江南印象之小桥、流水、人家”,带领同学们进行了一次江南园林的文化之旅。

三、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动起来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那就让学生动起来。

1.耳动

例如,在小桥模块中,信息化教学平台上的一首《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的儿歌(MP3),引发了同学们儿时对桥的记忆和讨论,同学们热情高涨,讨论激烈。教师适时引导:那么园林中的桥呢?让同学们自由组合成4个组:平桥组、亭桥组、廊桥组和拱桥组。结合课本和信息化教学平台,在小组间展开竞赛,让学生耳朵动起来的同时脑子也快速的动起来,分别快速地找出桥的分类、各类桥的特点及功能。教师引导学生用优美的语句来描述它,深化它们的文化内涵。再如,流水模块的反馈练习“听一听”,让同学们根据听到的流水的不同声音和画面来判断水体的类型,同学们一遍一遍地听,一遍一遍地感受,一遍一遍地判断,加深了对水体类型的直观感受。

2.手动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工具栏让学生手脑并用,进行小桥知识的反馈——连一连,即把桥的图片和对应的桥的类型相连,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直观感受。又如:在纸上谈兵环节:请同学们利用信息教学平台,以一种桥为例,快速地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导游词,同学间通过交互平台相互交叉点评,老师点评各组的表现,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口动

例如,在幸运我和你环节中:同学们根据自己编写的导游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讲解训练。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通过幸运大转盘的幸运大抽奖,每组抽取出一名幸运同学以情境模拟形式讲解“园林的桥”,同学互评,教师点评。在这个环节中,同学们精神高度集中和紧张,口语表达能力大大提高。

4.心动

例如,在流水和人家模块中,同学们主要是是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并以抢答、讨论、相互提问,模拟讲解、互评、点评等方式来说出园林中水、建筑的特点及功能。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引导学生欣赏、对比、体会“一勺如江湖千里”“虽为人做宛若天成”的园林中水和建筑的文化内涵,突破教学难点。同学们置身于江南园林的文化氛围中,对园林构景要素有所感悟。

5.心动不如行动

带着对导游考证的向往和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的心理,同学们进行了考证直达的网络视频同步讲解训练测试及理论测试,更加深了同学们的导游职业体验,树立了考证的信心。

四、以多元化考核为动力

利用考核评价平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课前学生到旅游景点拍摄视频的景点实践,到课上的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写一写,以及连一连和考证直达等,都有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有客观题的直接评分,也有主观题的课上、课后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找到自信。当然,老师对学生考核点评,学生也能对老师点评考核,例如通过教师示范讲解“煦园的桥”的视频播放,学生点评,实现了师生间的协作学习。

在多媒体资源的有效整合下,通过教学情境设置,将学生带入江南园林,形成多种形式的学习情境与学习刺激,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导游职业素养的提高都有了较大的促进,达成了学习目标。鲁昕部长曾经在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说过:“中等职业学校要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全面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教育理念,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的确,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绝对不是为了代替黑板和粉笔,而是将传统教学中不易达到的目标通过这样的手段来实现。所以对教师教育理念的改变以及课堂组织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摸索、创新和提升。

篇8: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

第一, 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 能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通过动态演示, 知识和内容的阐述更加准确、生动。

第二, 多媒体教学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有利于激发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补充其他的新内容, 可以随时运行其他的软件, 可以随时查看或翻阅前面的内容。因此,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应用到高中英语情景教学将会更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情景教学的定义

情景教学是上个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期间由英国应用语言家创立起来的英语教学法。教学情景是由教学环境、师生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场景。所谓情景教学,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心态和情感体验, 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高中英语情景教学中应用的目的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 (1963) 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 是创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心理内驱力。抽象的理论和概念有时难以用语言讲清楚, 而如果借助电化教学手段, 通过其多变、灵活的特点, 便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文字叙述为主、作图不规范、色彩单调、可视性差等缺陷。将课本上枯燥乏味的文字活化为生动有趣、富有意境的图像或话语, 让学生从无声世界走向有声世界, 从单一感觉器官的运用到多种感官的共同作用, 变抽象为具体, 把教材内容活化为生活实际;这样, 知识的学习便融入到了娱乐形式之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多媒体教学优势,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便被调动起来, 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自然学会了知识的运用。兴趣, 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份。它不仅表现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拥有强烈的求知欲, 而且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有了兴趣, 学生才能愉快地学习,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化素质教育强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它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 构建问题情境, 设计符合学生自学规律的教学过程, 安排必要的练习, 指导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 以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而研究人员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时正是遵循这样的原则, 这种软件不仅集中了有关教育专家的智慧, 囊括教学内容的详细性、知识的科学性、讲解的层次性、推理的严密性;而且从基础知识出发, 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有定量的练习、适时的检测和恰当的评价, 从而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创造学习的思维性, 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我们学校校园网站就链接了许多国内外的优秀的英语学习网站。我们在校园网中专门开辟了英语天地, 包括动物世界、食品商店、学校生活、节目集锦等版块, 每一块又包括单词卡片、对话、英语歌曲、游戏、故事、练习等。将英语课的材料以多媒体信息方式呈现, 包括文本、图形、声音、视频, 甚至还有虚拟仿真的内容, 学生可以多渠道、多视野、多层次的构建知识。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专家们意识到:外语教学的最主要任务是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人才, 只教会学生外语是不够的, 还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 (王福祥, 1994) 不同的民族, 由于语言文化不同, 在跨文化交际中, 即使语言准确无误, 也会因用词不当而产生误解。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 一篇文章的词都能懂, 但由于缺乏有关的非直观信息, 读者最终未能理解文章意义。这里的非直观信息指外国的语言习惯、风土人情、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人们逃脱不了自己的文化就像逃脱不了自己的皮肤。可以说, 当一个中国学生阅读一篇英文原文课文时他就在经历一次跨文化交际, 尽管这是互不见面的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际。Johnson (1982) 在对英语阅读中建立背景知识的效果的研究中指出, 学生对背景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英语阅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不具有作者所预计的读者应该了解的背景和文化知识, 那么, 学生就会对读物中传递的信息产生错误的理解。所以, “要想学好英语, 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 还应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两者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许鲁之, 马译生, 1999) 笔者认为多媒体技术可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影片或介绍, 它们包括大量有声与无声, 有形与无形的社会文化知识。这些知识与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 生动、自然地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思想和观念。它们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与动态的表演, 使学生身临其境, 弥补了书本知识仅有文字的不足。

上一篇:胃病患者须知下一篇:王俊凯《小棉袄》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