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器乐篇教案

2022-09-05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鉴赏器乐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音乐鉴赏器乐篇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丝竹相和》

[教学内容]

1.“江南丝竹” 、“广东音乐”乐种介绍 2.赏析《中花六板》 、《娱乐升平》

[学习目标]1.聆听民间丝竹音乐,激发、培养学生对民间丝竹乐的兴趣及爱好。

2.感受、体验江南丝竹及广东音乐的音乐风格,掌握江南丝竹、广东音乐之特色乐器的知识及判断其音色的能力,知道形成他们音乐风格的主要

原因。

3.掌握有关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认识两种音乐的情绪和音乐风格,知道形成其音乐风格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聆听《中花六板》,《娱乐升平》,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掌握江南丝竹乐队及广东音乐的编制知识及主奏乐器音色的能力。

[课 时]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认识二胡和高胡,辨别其音色特点。

听辨乐器录音:二胡和高胡的音色,比较音色有何不同?

(二胡----悠扬抒情,高胡---清脆明亮,有力,音调高于二胡。)

2.听辨《中花六板》《娱乐升平》音乐片断: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1)《中花六板》----二胡为主奏乐器 《娱乐升平》---高胡为主奏乐器

2)说出两首作品里一些其它乐器的名称?---扬琴 琵琶

笛子 箫等乐器

3)课前播放的音乐和这两首乐曲,属于我国哪个区域:东北江南 中原 或西北地区?

(江南地区/南方)

教师小结:这些乐器中有弦乐器,也有竹制的吹管乐器,所以通称为“丝竹乐器”,丝与竹是中国古老八大乐器的两种,在晋时就有“丝竹更相和,执

节者歌” 的文字流传。

4)呈示课题:丝竹相和。

二、新课

导入:“丝竹”这个名称,源于我国传统的乐器分类方法,它泛指民族管弦乐器。丝竹乐器有很多的组合,就象我们前面听到的两段音乐片断,不同的组合下音乐会呈现出不同的情绪和风格特点,就好比江南丝竹音乐和广东音乐,同属于丝竹乐种,却有着不同的情绪风格和地域征。

(一)、江南丝竹

1.江南丝竹简介:

教师:广义上说,是指包括长江以南的所有丝竹乐,1958年,江南丝竹有有了特定的含义,即专指流传在上海—江苏---浙江一带的民间器乐合奏曲。乐曲曲目大多来自民是乐曲或古典乐曲,有些则由其它器乐曲衍化而来。著名的八大名曲有《中花六板》、《三六》、《行街》、《欢乐歌》、《云庆》、《慢六板》、《花三六》、《四合如意》。获得国内外高度评价的《春江花月夜》,亦属于江

南丝竹音乐。

欣赏《中花六板》

1)思考提问:乐曲情绪和使用功能(喜庆、活泼、追求幸福、乐观向上)

音乐风格特征(优美抒情、清新悠扬、庄重典雅,婉转流畅,具江南色彩。)

2)出示乐队编制图,讨论交流:使用的乐器及主奏乐器(二胡、笛、箫、琵琶演奏主旋律,笙扬琴支持烘托,小三弦打点添线)

教师小结:江南丝竹所使用的乐器以民族管弦乐器为主,辅之以轻型的打击乐器(增添乐曲欢乐的气息)。乐队编制可大可小,大者十数人,小者至两人,

一丝(二胡)一竹(笛子)

3)探究:比较《老六板》与《中花六板》的旋律,明白“中、花”的意义

小结: 《中花六板》是《老六板》的放慢加花,主干音不变,将母曲的音调节奏,逐层成倍加以扩充,,而速度由一拍放慢至四拍,旋律一次又一次地加花,这是传统民族器乐创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旋律发展手法。

讨论归纳:音乐风格的形成与江南的历史、文化、景致、地理环境直接相关,乐曲内容多表现江南人民朴实健朗的欢乐性格,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江南山清水秀的美丽风貌。音乐以加花、纤细、轻盈、小型、灵活为其典型风格特征。

(二)、广东音乐

1.广东音乐简介:

教师:属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它的前身是奥剧的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的小曲。20世纪初发展为独立的乐种。广东音乐的发展与一批专业的创作者有关。其中,严老烈、何柳堂、吕文成。丘鹤俦等影响较大。1926年,吕文成改进了广东音乐的乐队编制。广东音乐的乐曲,一部分是源于古曲或民间乐曲的改编,另一部分则是作曲家的创作。通常,乐曲都比较矮小精

悍。

2.听赏《娱乐升平》

思考: 1)音乐的情绪怎样?你有何感受?(情绪欢快活泼、热情开朗、富有朝气,具有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色彩。

2)比较《中花六板》和《娱乐升平》,两首作品的色彩与风格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中花六板》—悠扬抒情、典雅

《娱乐升平》---热情开朗,华丽

3)思考:主奏乐器的音色特点及其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讨论归纳:主奏乐器是高胡、扬琴。高胡的音色高亢清脆明亮,刚劲有力,使用作品节奏更清晰,旋律悠扬悦耳活跃。

4)比较音响与课本上乐谱的区别:

讨论归纳:广东音乐,原谱比较简单,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进行了再创作,主要有:对旋律的加花和装饰音,以及滑音的配合,使用音乐更华丽与细腻。

三、课堂反馈:聆听三首乐曲片断,分辨是江南丝竹还是广东音乐?

三段音乐分别是:《步步高》《喜洋洋》《月儿高》

四.总结: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具有多种民族性格及地方风格,而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正是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两颗夺目的璀璨明珠。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我们民族音乐在表现方式上也有一些新的变化和突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一些新的元素,给作品增添了活力,更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

第二篇: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课题: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

教学内容说明 本课作为音乐鉴赏模块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们带着自主选择学习的期待和新鲜感,步人音乐殿堂。我们用什么迎接他们呢?是陌生的理论概念,还是亲切、动听的音乐?当然,应该是后者。尽管本单元的中心是“音乐的欣赏”,不可避免地将会涉及诸如“什么是音乐”、“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怎样欣赏音乐”之类的理论问题,但本课是以两首音乐作品 ---- 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各一首,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通过对这两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在学生对音乐有了具体、真切的感受的基础上,采用启发、引导等方法,使学生理解音乐的艺术特征和呈现方式,并以自己的欣赏经验作为印证,进而领悟“怎样欣赏音乐”的问题。 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三点需要说明: 1. 课文标题“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是一句启发式的引导语,其后的“你在这首乐曲中听到了什么?”,则是问题的具体化。编者使用这些语言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直接答,而是引导他们思考怎样欣赏音乐。

2. 本课第一首乐曲为标题音乐,形式为钢琴独奏。选用这首作品的目的,一是因为乐曲的作者写作这首作品时,年仅十八岁,与高中生年龄相近,使学生有同龄人的亲近感。其二是音乐优美,在标题的引导下,易于产生联想。 3. 本课所选的第二首乐曲为非标题音乐(也可称为“无标题音乐”,是作者第一交响曲的第二乐章。除作品有一句简短的题辞外(“献给 1986 年我的朋友们”),未加任何乐曲说明,给听众留有十分广阔的想像空间。选用这首作品的目的,一是作品的题材与青年人的理想和追求有关(当然不止于此),另一是同前一首标题音乐形成呼应和互补,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获得欣赏音乐的经验。

教学目标 1. 能认真听赏本课两首优美动听和扣人心弦的音乐作品,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而增进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2.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运用比较的观点,将音乐与绘画、语言文学艺术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后,能概述出音乐艺术是否具有具象性和语义性特征,以及音乐“不能告诉”我什么的简单道理,从而对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有基本的认识。 3. 通过作品实例的感受与认识,能用简单的语言说出音乐表现要素(如节奏型、旋律线的运动状态、力度等)在作品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建议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的,结合选材特点,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以下四点建议可供任课教师参考: 1. 本单元为高中学生的起始课,建议安排一个课时。本课的开始可进行 5 - 8 分钟的热身活动,让学生对老师有一个初步印象。然后进行听赏活动。第一首作品可以作为精听曲目,第二首可作为浏览性欣赏。浏览的曲目亦可先分段赏析,然后再综合的欣赏(复听)。 2. 引导学生带着期待来欣赏与感受。比如课文开始处提示的:“让我们先听赏从一位年轻女音乐家心中流淌出来的音乐。”特别是课文中写明作曲家写作这首乐曲时年仅十八岁,与高中生年龄相仿,就更能激起学生欣赏的兴趣。这种兴趣源于内心的一种审美期待 ---- 欲知她在“祈祷”什么?从而专注地去听赏和感受音乐。 接下来听赏的是一首“献给青年人的奋斗篇”,也与成长中的高中生富于幻想、正在规划人生的心理状态相贴近。加之课文中将这一乐章音乐主题的旋律线条,以不规则的锯齿状示意图形式呈现出来,也使学生产生聆听音乐的期待感。教学过程中如果任课教师能巧妙地突出这些细节,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在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可感而未知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如第一首钢琴曲,音乐优美、明朗而略显高贵、华丽,起伏流动的琶音如涌动的波澜。这样的音乐,为何冠以“少女的祈祷”这一标题呢?这位少女是谁?她是在祈祷,还是在倾诉?或是在回忆?沉思?第二首乐曲连续用了前长后短的三连音与迂回级进的旋律线的组合,为什么说这样的音乐“蕴含着无穷的?掘进力量?”乐曲题献给“ 1986 年我的朋友们”,这与作品的音乐内涵有什么联系?这类无标题的音乐作品应如何理解?这些问题皆可直接作为学生的探究课题。探究的结果,最后则自然归结到“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 ---- “怎样欣赏音乐”的单

元主题上,从而使教学过程完全沉浸于与音乐的对话之中。 4. 通过讨论交流与师生互动,达到感性认识的升华。上述探究课题,是在聆听与感受音乐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涉及第一首作品的问题,与认识音乐的艺术特征相关,即乐曲本身不可能明确“告诉”我们音乐具体表现的是什么,正如课文中三幅插图的提问 ---- 祈祷?沉思?倾诉?或是思念?回忆?憧憬?有可能是,有可能都不是。涉及第二部作品的问题与此近似,音乐表现了劳动?学习?海涛?同样有可能是,也可能都不是。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很可能会得出许许多多不同的答案,有些答案还可能截然相反,但这不足为奇,因为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是以个体的联想和想像作中介,这种联想与想像又基于个体的生活经验,因而存在差异。这正好说明,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和音乐理解的宽泛性是合理的。其深层的美学原理,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特征:音乐音响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认识到这一步,是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交流和逐层剖析达到的。教师参与其中,认真听取同学们的发言,并可陈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但不要将自己的感受强加给所有的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潜心感悟和自我总结,促进学生感性认识得以升华。 5. 将对音乐的听觉感知贯穿于审美体验的全过程。对音乐作品的听觉感知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的前提是学生对音乐作品完整而充分的聆听。本课听赏的是两首不同形式的器乐作品,前者充分利用了钢琴音域宽广、和声丰富的特点,主题旋律流畅、优美,但却是器乐化的写法(和弦琵音分解),不容易跟唱;后一部作品的主题充满了变化音,可唱性不强。两首作品都不宜采用“背唱音乐主题”的传统听赏模式。面对这样的作品,直抓住作品中突出的音乐要素,引领听觉感知。 如《少女的祈祷》可从钢琴的音乐人手,一开始的引子,声音宏亮而带光泽,可联想到钟声、教堂、明媚的阳光„„其后钢琴颗粒性的音乐,清脆而富于弹性,似圆润闪动的珍珠。其次,这首乐曲的结构规整而明晰,由主题和四个变奏组成,段落分明,很容易对主题进行“追踪”。翟小松第一交响曲第二乐章,音乐要素突出的特点有:贯穿全曲的前长后短的三连音节奏,迂回级进、偶尔夹以远距离跃动的旋律线条,以及这一主题在不同声部的呼应、重视,这种主题变形纵横交错,汇成此起彼伏的音响洪流,加上力度的大幅度涨落和对比,使音乐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掘进”力量,给音乐带来极大的“冲力”。上述这些由各种音乐要素造成的突出特点,皆与音乐的内涵密切关联。引导学生在听赏时抓住这些表现特点,有助于学生更深人地进行审美体验。 教学评价 教科书 p.9 最后两行和 p.13 “活动与探究”栏目,共有四个思考和叙述题,可作为教学评价的内容。这四个问题,可用口答(如“另举一例,说明了解作曲家的生平、时代及创作背景对理解音乐作品的作用”);亦可通过学生在讨论中的发言(如“你同意?音乐本身不可能具体表现什么这种说法吗?请根据你对《少女的祈祷》的感受,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来进行评价;如果时间允许,还可通过学生写作短文的形式(如“从本节课听赏的两首音乐作品中你得到哪些精神上的享受?”)进行评价。 评价并不以学生回答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教师的期待为唯一的标准,而应着重观察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对问题的探究是否专注和投人,是否对音乐产生了共鸣,是否有自己的感受等。 由于这是本模块的第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如何增进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以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而不宜把评价放在一个突出的显要位置。本课进行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肯定学生欣赏音乐的专注和探究问题的投入,增进学生感受音乐美和探究音乐内涵的自信。

教材分析及相关资料 1. 乐曲分析 《少女的祈祷》钢琴独奏曲,变奏曲式。结构图式为:

附:关于赋格曲 赋

格曲是用复调手法写作的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同时也是一种复调音乐式。它由拉丁文 fuga 的译音而得名。 fuga 的原意为逃逸、追逐、遁走,它形象地表明了赋格曲是由一个(有时为两个或多个)音乐主题在不同声部时隐时现、一再模仿、不断变化重现这一基本的特点。 赋格曲式通常包括三个部分: 呈示部:主题在不同声部轮流出现,主题之间有间插段。 展开部:主题在不同调性上作各种移位变形和展开。 再现段:主题回到原调,音乐收束。 赋格曲源于欧洲,在 17 - 18 世纪发展成熟和完善。德国作曲家巴赫( 1685--1750 )是欧洲复调音乐的代表人物。 20 世纪中国作曲家借鉴了赋格曲式,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2. 作曲家及创作情况简介 苔克拉 . 芭达捷芙斯卡( 1838----1861 )波兰女音乐家。(另有资料认为她生于 1834 年。)关于这位女作曲家的介绍文字较少。仅知道她生于华沙,未上过音乐学院,主要靠自学成才。她的钢琴弹得很好,兴趣爱好广泛。她的作品除 1856 年发表的《少女的祈祷》外,还有《小茅屋的回忆》、《甜蜜的梦》、《友谊的梦》等钢琴曲,大都是短小精致而又通俗易解的小品,其中以《少女的祈祷》最为著名,是欧洲钢琴文献中通俗小品的代表作。此曲除钢琴独奏的形式外,也有人将它改编为四手联弹或其他形式的器乐曲。由于它对演奏技巧的要求不太高,所以常为初学钢琴的人或音乐爱好者所乐于弹奏。 瞿小松,中国当代作曲家。 1952 年生于贵阳市。他的成长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初中毕业便逢“上山下乡”运动,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山区务农,历时五年。在此期间深受大自然和民间艺术的熏陶。后开始自学音乐,并考人贵阳市京剧团,任该团乐队小提琴演奏员。 1978 年考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杜鸣心教授。 1983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9 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访问、考察,活跃于国际乐坛。现受聘于上海音乐学院,为该院作曲系教授。翟小松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涌现出来的新一代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作品有:交响组曲《山与土风》、小提琴与乐队《山之女》、大提琴与乐队《山歌》。混合室内乐《 mongdong 》、打击乐协奏曲、管乐协奏曲《神曲》、清唱剧《大劈棺》、歌剧《俄狄甫斯之死》、《命若琴弦》。室内乐《寂》等,并为话剧《野人》、电影《青春祭》、《盗马赋》等

配乐。曾于 1986 年和 1988 年两次在北京举行个人作品音乐会。他兴趣爱好广泛,还涉猎绘画、摄影等艺术,举办过画展和影展。 《第一交响曲》作于 1986 年初,于同年 4 月在北京他第一次个人“交响作品音乐会”上首演。此作在总谱和节目单上写有“献给 1986 年我的朋友们”。这批朋友,以文学家、戏剧家、诗人、导演、画家、摄影家、记者等身份,策划并促成了瞿小松的个人作品音乐会。此外,这部交响曲是以表现“一代热血青年为理想和使命拼搏奋斗”为主题,这正是这批朋友成长道路和奋斗精神的写照。这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出生的人,大都与他有相似的经历:“文革”时期中断学业,上山下乡,到农村。工厂和基层参加劳动,接受工人和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改造思想,经受艰苦环境的磨炼。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求学、成长和施展才干的条件,使他们迅速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材,共同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主题,是通过生动的音乐材料和丰富的表现手段体现出来的。在听赏音乐时,可以引导学生以作品的题辞为线索,结合作曲家的经历和创作背景展开联想,从昂扬、奋进的音乐基调中感受这部作品的精神内涵。 这部交响曲未采用传统交响曲的四乐章套曲形式,而由两个前后呼应、互补的乐章组成。第一乐章为广板(属慢板范畴),变体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快板,大型赋格曲式。两个乐章在演奏时间上大体平衡,均为 11 - 12 分钟。 3. 简介音乐是什么 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并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它必须通过演唱或演奏这个表演的中间环节,才能使听众感受到音乐的情感与意境,从而产生艺术效果,达到审美的目的。所以,人们常常称音乐为表演的艺术。

培 养 音 乐 的 耳 朵

湖南文艺出版社—普高音乐鉴赏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

一.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的第一乐章《山林的呼唤》的意境之美。能区分双簧管与长笛的音色。

二.通过对比使学生能自主了解到音乐的速度,音色,强弱等性质及表现形式的不同给人们带来的不同感受。

三.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和简单的分析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自主理解音乐

课时

真仔细地聆听。

1一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繁体字“聽” 师:引导学生“听”是用耳朵与“心”来完成的。在欣赏音乐时要认二.新授内容 .欣赏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的第一乐章《山林的呼唤》

课件:马思聪肖像图片及简介——(1912—1987)作曲家,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广

东海丰人。青少年时代曾两度留学法国,学习小提琴演

奏及作曲。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他不仅是中国第一代小提

琴家,中国小提琴演奏艺术与教学的拓荒者,而且是一

位成就卓著的作曲家。其主要作品还有:小提琴曲《第

一回旋曲》,交乡曲《第一交乡曲》,舞剧音乐《晚霞》,

歌剧《热碧亚》等等。

创作背景及作品介绍——马思聪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在云、贵、川和粤北山区居

住过,南方山林的自然景色及山民的生活给他留下了深

聆听时注意辨别感

刻的印象。这部作品是他收到一封附有云南怒江民歌曲 调的音乐爱好者的来信后,受到触发而动笔写作的。 师:在乐曲中分别出现双簧管、长笛奏出的“山歌风”主题请同学们受这两种乐器的音色。 课件:双簧管、长笛的简介及表现音色的小乐段 师:边讲解边听,引导学生按标题、结构去欣赏理解《山林的呼唤》。 课件: 《山林的呼唤》结构、音频: 呈示(a) 中部(b)

阅历都不一样,

再现(a1 主题 “山歌风”主题 a: (双簧管独奏) 生:说出感受 师:引导总结,不要给出固定答案让学生自己发挥,因为各人的知识、所以音乐给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后亦如此)

2.把《山林的呼唤》的速度加快,让学生体验同旋律异速度时乐曲给自己的感受。 课件:加速后的《山林的呼唤》

师:引导

3 4欣赏。

5 生:对比后说出感受 .引导学生欣赏《在中亚西亚草原上》突出乐曲中强、弱部位。 课件:介绍作品、音频 生:谈感受 .把《在中亚西亚草原上》的弱起部位强,强部位做弱。让学生对比课件:改变强、弱后的《在中亚西亚草原上》音频 师:引导学生谈感受 .速度、强弱的对比之后再让学生从音色上区别分析体验音乐

分别欣赏萨克斯、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分别说出感受最后给出标题(亦可作其他处 理)

课件:萨克斯、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音频

三.学生自主活动

分别给学生欣赏几段不同的乐曲,要求学生从乐曲的速度、音色、强弱、整体感觉等方 面谈谈对乐曲的理解并给乐曲起个自己认为合适的标题。

学生谈完后教师可给出原标题,简单介绍该乐曲。

课件:音频——a.鸟舍

b.月光曲

c.大进行曲

视频——野蜂飞舞

四.总结

音乐是见仁见智的物件,她没有具体的形象,每个人的知识、阅历不同所感受的形象、 意境就不一样。欣赏音乐重在聆听。聆听的同时从各个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她,例如;音色、 速度、强弱、内部结构、旋律整体感觉等等诸多方面。

我们要养成一个用“心”去聽的习惯!常做常新!

1812年序曲

作者简介:柴科夫斯基,俄国作曲家。在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主要作 品有第

四、第

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 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管弦乐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 丽叶》、《1812年序曲》、《意大利随想曲》,钢琴组曲等。

创作背景:1880年柴科夫斯基应邀以“救主基督大教堂落成”为题,为莫斯科艺术及工 业博览会写一首乐曲。由于坐落在莫斯科的这座大教堂曾毁于1812年俄法战争,作曲家便 确定以这场战争为主题创作一篇恢弘的交响乐章。

俄法战争简介:1812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调集六十万大军入侵俄国,以迅雷不及掩耳 之势进逼莫斯科。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实行坚壁清野的战略,主动放弃并烧毁了莫斯科城。法 国在严寒中得不到任何衣物和食品,不少法军冻饿而死,士气低落,拿破仑被迫弃城西撤。 俄国乘势反攻。在俄罗斯军民旋风般的强大攻势面前,法军彻底溃败。六十万大军最后逃回 本国的只剩下不到两人,就连拿破仑本人也仅带了贴身护卫绕道德国才得以转回法国。从此, 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元气大伤。

器的室内乐组曲 。

1886年圣桑到布拉格和维也纳进行旅行演出时,曾在奥地利休息了几天。就在这些日子里,他应巴黎一位好友的请求,写了这部别出心裁、谐趣横生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在《动物狂欢节》中,作者以生动的手法,描写动物们在热闹的节日行列中,各种滑稽有趣的情形。整部组曲由十四曲组成:1.序奏及狮王的行进;2.公鸡和母鸡;3.野马;4.乌龟;5.大象;6.袋鼠,7.水族馆;8.长耳人;9.林中杜鹃;10.大鸟笼;11.“钢琴家”;12.化石;13.天鹅;14.终曲。其中只有大提琴独奏《天鹅》一章极为著名。

第三篇:初中音乐鉴赏课教案

初中音乐鉴赏课《青春舞曲》教案

一、教学重点

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围绕“青春”主题的不同音乐作品的内容和音乐风格特点,并激发学生对“青春”的更深层次的理解。用自然的声音准确地演唱《青春舞曲》。

二、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既要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掌握应学的知识,又要使课堂的气氛活跃,充满“青春气息”,同时还要发掘“青春”的思想含义。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各种打击乐器或学生自制打击乐器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了解

(一)情景引入

1.播放熟悉的新疆舞曲音乐。(a.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心聆听音乐,体验b.学生聆听音乐,对新疆的音乐有初步的感知) ⑴刚才我们欣赏的是什么民族的音乐?

答:维吾尔族

⑵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新疆。同学们,你们对新疆有那些了解?

答:在我们中国的西部。服装有头饰。特产新疆葡萄干。让学生直观感知,对新疆充满好奇之感。

2.播放新疆风光幻灯片。(学生观看大屏幕。欣赏新疆的美丽风光。)

3.我们欣赏了新疆的风景、服装、特产、接下来我们要来聆听新疆的音乐?看看新疆的音乐有什么特点?(感受与体验,感知新疆音乐的共同点。) 4.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自己认为是新疆的音乐。培养他们自主性,探究性。 (1)你了解到那些有新疆特色的音乐?(课前收集)

答:《我们新疆好地方》《达坂城的姑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你觉得他们那些地方让你感到有共同点?

答:它们都是通过音乐来描写新疆的人,物事。

(3)今天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新疆的音乐特色。

首先我们来欣赏新疆音乐,聆听的过程中,提出以下问题,学生聆听音乐。然后回答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乐,深入体验新疆的音乐。

a.这首歌是新疆哪个民族的歌曲?

答:维吾尔族的。(给学生设置一些引导性的或启发性的问题,以便学生做到有目的的聆听音乐。在启发学生积极的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

b.它使用了那种乐器?

答:热瓦甫。

c.描写了新疆人民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描写了新疆人民热爱生活,赞美家乡,赞扬社会主义。

5.问题答疑小结。

6.介绍乐器热瓦甫和手鼓:

⑴播放热瓦甫演奏的音乐。(学生聆听) ⑵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答:音量较小,声音较柔和细腻。

⑶音乐中还用到了哪些伴奏乐器?

答:手鼓 ⑷播放手鼓伴奏的音乐。(学生聆听,可以模仿手鼓节奏)

四、感知新疆维吾尔族典型节奏(让学生在练习后进行运用,并直接感受在新疆音乐中的新疆典型的节奏的编配)

1.表演手鼓节奏

学生聆听教师的手鼓节奏,并进行模仿。(x·x x x x x x x x ) 2.引出新疆的典型节奏。

学生双手拍腿练习。(x·x x x x x x x x)

3.老师给你们配上点音乐,你们来打打看。 播放《青春舞曲》的伴奏音乐。 邀请同学表演。

五、学唱《青春舞曲》

这首《青春舞曲》是学生熟知的歌曲。让学生在自身的感受中学习歌曲。不需要老师有过多的示范。

1.介绍王洛宾

2.播放《青春舞曲》(聆听,并小声跟唱)

3.学唱《青春舞曲》(学生随琴声自然歌唱,跟琴小声哼唱)

4.小结:我们这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新疆的音乐,通过了这么几首歌曲的欣赏学习,你觉得新疆的歌曲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

结论:旋律欢快,流畅,节奏鲜明。实践与创造

五、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自由分组,为这首青春舞曲加上舞蹈动作。

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通过自身的感知为歌曲创编节奏。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播放新疆舞曲音乐 。学生随着音乐有节奏的哼唱歌曲走出教室。

第四篇:高中音乐鉴赏教案《丝竹相和》

[真诚为您服务]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丝竹相和》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丝竹相和》 [课题] 《丝竹相和》 [教学内容] 1.“江南丝竹” 、“广东音乐”乐种介绍 2.赏析《中花六板》 、《娱乐升平》 [学习目标] 1.聆听民间丝竹音乐,激发、培养学生对民间丝竹乐的兴趣及爱好。 2.感受、体验江南丝竹及广东音乐的音乐风格,掌握江南丝竹、广东音乐之特色乐器的知识及判断其音色的能力,知道形成他们音乐风格的主要原因。 3.掌握有关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认识两种音乐的情绪和音乐风格,知道形成其音乐风格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 聆听《中花六板》,《娱乐升平》,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掌握江南丝竹乐队及

广东音乐的编制知识及主奏乐器音色的能力。 [课 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环节]

一、组织教学:课前播放江南丝竹乐《紫竹调》音乐,营造气氛。

二、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认识二胡和高胡,辨别其音色特点。

老师:今天上课,我们先来认识两样乐器----二胡和高胡。 听辨乐器录音:二胡和高胡的音色,比较音色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二胡----悠扬抒情,高胡---清脆明亮,有力,音调高于二胡。 2.听辨《中花六板》《娱乐升平》音乐片断: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中花六板》----二胡为主奏乐器 《娱乐升平》---高胡为主奏乐器 2)说出两首作品里一些其它乐器的名称?---扬琴 琵琶 笛子 箫等乐器 3)课前播放的音乐和这两首乐曲,属于我国哪个区域:东北江南 中原 或西北地区?

学生回答:江南地区/南方

教师小结:这些乐器中有弦乐器,也有竹制的吹管乐器,所以通称为“丝竹乐器”,丝与竹是中国古老八大乐器的两种,在晋时就有“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的文字流传。

4)呈示课题:丝竹相和。

二、新课

导入:“丝竹”这个名称,源于我国传统的乐器分类方法,它泛指民族管弦乐器。丝竹乐器有很多的的组合,就象我们前面听到的两段音乐片断,不同的组合下音乐

会呈现出不同的情绪和风格特点,就好比江南丝竹音乐和广东音乐,同属于丝竹乐种,却有着不同的情绪风格和地域特征。

(一)、江南丝竹 1.江南丝竹简介:

教师:广义上说,是指包括长江以南的所有丝竹乐,1958年,江南丝竹有有了特定的含义,即专指流传在上海—江苏---浙江一带的民间器乐合奏曲。乐曲曲目大多来自民是乐曲或古典乐曲,有些则由其它器乐曲衍化而来。著名的八大名曲有《中花六板》、《三六》、《行街》、《欢乐歌》、《云庆》、《慢六板》、《花三六》、《四合如意》。获得国内外高度评价的《春江花月夜》,亦属于江南丝竹音乐。

2.视频观看、听赏《中花六板》 1)思考提问:

乐曲情绪和使用功能(喜庆、活泼、追求幸福、乐观向上)

音乐风格特征(优美抒情、清新悠扬、庄重典雅,婉转流畅,具江南色彩。) 2)出示乐队编制图,讨论交流:使用的乐器及主奏乐器(二胡、笛、箫、琵琶演奏主旋律,笙、扬琴支持烘托,小三弦打点添线)

教师小结:江南丝竹所使用的乐器以民族管弦乐器为主,辅之以轻型的打击乐器(增添乐曲欢乐的气息)。乐队编制可大可小,大者十数人,小者至两人,一丝(二胡)一竹(笛子)

3)探究:引导学生唱一唱《老六板》的旋律,再与《中花六板》的旋律做比较,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结: 《中花六板》是《老六板》的放慢加花,主干音不变,将母曲的音调节奏,逐层成倍加以扩充,,而速度由一拍放慢至四拍,旋律一次又一次地加花,这是传统民族器乐创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旋律发展手法。 4)观看教材配套的音像资料介绍:江南音乐的地域特征及文化特征

讨论归纳:音乐风格的形成与江南的历史、文化、景致、地理环境直接相关,乐曲内容多表现江南人民朴实健朗的欢乐性格,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江南山清水秀的美丽风貌。音乐以加花、纤细、轻盈、小型、灵活为其典型风格特征。

(二)、广东音乐 1.广东音乐简介:

教师:属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它的前身是奥剧的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的小曲。20世纪初发展为独立的乐种。广东音乐的发展与一批专业的创作者有关。其中,严老烈、何柳堂、吕文成。丘鹤俦等影响较大。1926年,吕文成改进了广东音乐的乐队编制。广东音乐的乐曲,一部分是源于古曲或民间乐曲的改编,另一部分则是作曲家的创作。通常,乐曲都比较矮小精悍。 2.视频观看、听赏《娱乐升平》 思考:

1)音乐的情绪怎样?你有何感受?(情绪欢快活泼、热情开朗、富有朝气,具有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色彩。

2)比较《中花六板》和《娱乐升平》,两首作品的色彩与风格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中花六板》—悠扬抒情、典雅 《娱乐升平》---热情开朗,华丽

3)思考:主奏乐器的音色特点及其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讨论归纳:主奏乐器是高胡、扬琴。高胡的音色高亢清脆明亮,刚劲有力,使用作品节奏更清晰,旋律悠扬悦耳活跃。 4)比较音响与课本上乐谱的区别:

讨论归纳:广东音乐,原谱比较简单,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进行了再创作,主要有:对旋律的加花和装饰音,以及滑音的配合,使用音乐更华丽与细腻。

三、课堂反馈:聆听三首乐曲片断,分辨是江南丝竹还是广东音乐? 三段音乐分别是:《步步高》《欢乐歌》《月儿高》 四.总结:

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具有多种民族性格及地方风格,而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正是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两颗夺目的璀璨明珠。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我们民族音乐在表现方式上也有一些新的变化和突破,在继承

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一些新的元素,给作品增添了活力,更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 五.课后作业:

探究:什么叫“新民乐”?新在哪里?你喜欢当今流行的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吗?为什么?

很抱歉,因为您在网易相册发布了违规信息,账号被屏蔽。被屏蔽期间他人无法访问您的相册。

去帮助中心,了解如何重新恢复服务。

第五篇:高中音乐鉴赏《流行风》教案

教授班级:高一(6)班 授 课 者:黄秀清

授课时间:2007年5月18日 教学内容:

1、《思念》

2、《懂你》

3、《好汉歌》 教学目标:

1、 通过聆听三首通俗歌曲,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其题材、体裁及音乐风格,通过鉴赏和比较了解区分通俗歌曲、艺术歌曲和民间歌曲的不同风格和特征。

2、 在聆听、感受、体验歌曲的基础上,了解通俗音乐的基本特征,并用健康向上的审美标准认识通俗音乐的社会价值,能够有表情、轻松自如的进行演绎,形成自信的表现力。

3、 通过听赏理解歌曲,引导教育学生珍惜友情,珍惜亲情,同时呼吁整个社会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倡导文明风尚。 教学重点:

通过对三种类型歌曲的聆听对比与演唱,研究各自的不同风格结构与特点,挖掘歌曲的内涵。 教学难点: 让学生积极理解、参与、体验、表现“流行风”。 教学过程:

一、 设问讨论导入

(情景创设:有学生熟悉的歌曲音乐开始,由课前音乐《真心英雄》 做文章。)

问:对流行歌曲的看法。 说:流行歌曲的特点。

二、 感受体验与认知

1、精选代表性流行歌曲(聆听、感受与体验)

(1)《思念》上世纪八十年代,从这首歌开始,歌坛上刮起流行风,歌曲表达了人生离别的思念惆怅之情。

(2)《懂你》表达人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把目光和歌声投向母亲,反映整个社会对道德、亲情、文明的再度呼唤,之所以感人,还在于歌词的感人和歌曲独有的魅力。

(3)《好汉歌》在港台流行歌曲盛行时产生,一改当时流行歌曲甜、缠、悲之风格,让人耳目一新,这也正是该歌曲流行的原因,曲调取自河南民歌素材,歌曲粗犷、豪放,生动表现“梁山好汉们”的豪爽不羁、讲义气的性格。

2、欣赏教学:在欣赏中发现歌曲结构、理解歌曲特点、挖掘歌曲内涵,分别从不同侧重点进行。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对流行音乐并不陌生,可是大家是否注意过,在形形色色的流行音乐中,存在着演唱方法特点各异的现象呢?接下来我们就通过鉴赏几首歌曲,具体来感受和体验其风格。

(1)《思念》中让学生认识歌曲结构,通过分析歌曲结构(A+B),让学生了解常见的通俗歌曲写法:即“开始低吟,接着高唱,最后在延长的高音上结束”。

(2)《懂你》侧重流行歌曲中的教育思想。借用余光中“乡愁是一座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凄楚的韵味,挖掘深刻的思想内涵。(可让学生唱唱有关母亲题材的歌曲。) (3)《好汉歌》中让学生理解流行歌曲的特点。抓住大跳音程的运用在该歌曲中得到很充分的体现,让学生明白流行歌曲的动感成因,请学生说出其演唱风格与前两首有何不同。(答后提示:提示刘欢成功的应用民族唱法表现了“梁山好汉”粗犷、豪放不羁、讲义气的性格,此曲的音乐素材来自河南民歌,所以演唱风格与前两首歌曲截然不同。

3、不失时机引导学生分辨好歌。

当今流行歌曲可谓异军突起,数量众多,良莠不全。 问:怎样的流行歌曲才算是一首好歌?

4、 课堂探讨

我们已经知道了歌曲的演唱风格是各有特色的,下面略作对比分析: (1) 通俗歌曲:歌曲口语化,生活化,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易记易唱,音域较窄,节奏富有变化;主要以富有激情和即兴的表演方式,注重与观众交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随和的气氛。 (2) 艺术歌曲:以诗歌为主,艺术性强,不便传唱;音域较宽,有较高的演唱技巧,音色圆润,咬字吐字清晰;注重作品的时代性。

(3) 民间歌曲:即兴化,生活化,质朴明了;具有民间性、平民性、地方性、民族性,重在韵味;强调情绪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 以上我们简单的探讨了通俗歌曲、艺术歌曲和民间歌曲的不同风格特点,事实上它们之间还有许多相同的或不同的风格特点。其实,任何唱法的形式都离不开自己民族的语言,歌曲的风格、感情的表达、声音音色的变化等。

无论是美声唱法也好,民族唱法也罢,抑或是通俗唱法,它们都只不过是歌唱艺术的一种形式,它们之间并无好与坏、高雅与低俗之分,只要歌曲的主题内容是健康积极向上的,那么,无论用哪种方法去演唱,它都是美好的。

三、拓展与创造

1、 通过课件展示各种音乐(轻音乐、爵士乐、美国乡村音乐、迪斯科音乐、探戈音乐、通俗歌曲、摇滚音乐)让学生做对应选择,以连线题形式出现,学生抢答,班长做裁判。(根据上课时间而定)

2、 请学生用各自喜欢的方式演绎心中的“流行”音乐情节,可每组选派代表上台pk赛或指定学生熟悉的流行音乐让他们同台竞技,如表演唱、街舞、演奏等。

四、 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欣赏、对比、分析了几首歌曲的不同演唱风格和特点,相信同学们对通俗歌曲、艺术歌曲、民间歌曲的演唱风格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此,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积累,在欣赏流行音乐时能有自己的审美情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体现自己的审美品位。

五、下课

在《真心英雄》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让学生聆听精选作品并让同学亲自演绎,上台表演,有 学生非常大方,表现非常好。在最后展现“流行风”情结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甚至有同学上台邀请老师共舞,气氛达到高潮。

上一篇:岳麓书院英文讲解词下一篇:饮马河水质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