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位论文范文

2022-05-11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教育学位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学位教育”不当用词,概念不科学,歧义丛生。学位是授予个人的学术称号,不能自身直接成为培养人的活动,即成为“教育本体”意义上的“学位教育”。“学位教育”不当用词,还衍生出混淆学位与教育两者关系的种种谬误,导致人们学风浮躁、无所适从、思想混乱。

第一篇:教育学位论文范文

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医学硕士研究生对医学人文教育认知的调查研究

摘 要 目的:了解不同学位的医学研究生医学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实施路径及教学模式的认知及需求状况。方法:采用自主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昆明医科大学270名医学研究生对医学人文教育认知和需求情况。结果:不同学位的医学研究生对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和需求不同;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位的学生需求进行差异化设置;医学人文教育授课教师应加强医学背景知识储备。结论:医学研究生的人文教育应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加强课程系统化建设。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 医学人文教育 专业学位 科学学位

0 引言

教育部等部委在2013年《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倡导医学院校要在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方面下功夫,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新时代研究生”。2015年第35卷第7A期《医学与哲学》杂志刊发《加强医学研究生人文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1]意见的主要内容包含医学研究生人文教育的主体内容,昆明医科大学研究生的人文社科公共必修课程课程也仅开设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二门。与《若干意见》提议七门课程不相符合。

课题组前期经过调研,试图通过调查昆明医科大学医学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对上述内容的认知,探讨不同培养模式医学研究生,即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人文教育的认知是否有差异,增加医学人文教育课程是否加重在读研究生学业负担的调查。本研究结合若干意见的要求开展调查研究,从课程设置、师资要求情况等为其他医科院校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医学研究生人文教育教学计划、内容和方法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昆明医科大学在读的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的部分研究生(涉及昆明医科大学第一、第三附属医院,校本部直属单位科研、教辅部门、法医学院、药学院暨重点实验室、公卫学院等部门)。

本研究包括医学研究生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实施路径及教学模式等内容,自行设计“关于医学人文教育认知状况的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280份,回收270份,回收率为96.4%,有效回收率为96.4%。回收资料数据使用GraphPad Prism 5.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在调查的270人中,男生111人,占41.1%,女生159人,占58.9%;研一106人,占39.3%,研二97人,占35.9%,研三67人,占24.8%;专业学位研究生86人,占31.85%;科学学位研究生184人,占68.15%;有工作经历82人,占30.37%,无工作经历188人,占69.63%。

2.2 医学研究生本科阶段学习医学人文核心课程的情况

我们设计问卷对7门核心课程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本科阶段86.67%的人学过“医学伦理学”课程,“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学”、“卫生法学”学过的比例是66.67%、48.15%、38.52%,而学过“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和“医学史”课程的比列只有20.37%、16.67%和13.33%。见表1。

关于本科阶段学过的印象最深的医学人文课程是“医学伦理学”,选择人数14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2.59%。而对于核心课程的重要程度调查,则有77.78%的学生认为“医患沟通学”是最重要的,见表1。

2.3 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研究生对医学人文知识需求的了解

专业学位研究生中,87.21%的人认为是“医患沟通学”是最需要了解的,65.12%的人认为是“医学伦理学”,62.79%的人认为是“医学心理学”,45.35%的入认为是“卫生法学”。而科学学位研究生认为最重要的人文知识中,71.74%的人认为是“医学伦理学”,最多有67.39%的人認为是“医患沟通学”,62.79%的人认为是“医学心理学”,只有40.22%的人认为应该是“卫生法学”,33.70%的人认为应该是“医学社会学”,38.04%的人认为是“医学哲学”。见表2。

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医学人文七门课程重要程度排序”,96.51%的人认为是“医学心理学”,95.35%的人认为是“医患沟通学”,94.19%的人认为是“医学伦理学”。对于“科学学位研究生对医学人文七门课程重要程度排序”,最多有92.39%的人认为是“医学伦理学”,88.04%的人认为是“医患沟通学”,86.96%的人选择“医学心理学”,87.5%的人选择“卫生法学”,83.70%的人选择“医学社会学”,85.33%的人认为是“医学哲学”,83.70%认为是“医学史”。

关于目前医学研究生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研究生集中认为是医学人文教育与临床实践脱节和医学人文技能培训课程不足,选择比例:专业学位研究生选择比例为56.98%和50%,科学学位研究生选择比例为66.85%和52.17%。

2.4 医学研究生对医学人文课程的内容、实施路径和授课形式的认知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在专业学位研究生,52.33%学生认为“医师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是医学人文课主要内容,其次是应该是“医疗、医学科研与医疗体制改革”和 “医学哲学思维、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选择比例分别为46.51%和33.72%。而科学学位研究生选择比例分别是40.22%、38.59%、36.96%,内容见表3。

研究生阶段的医学人文教育实施路径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应该将表3内容分单元开设讲座的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的研究生分别占40.7%和40.76%,认为应该将表3内容系统地开设课程的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的研究生分别占25.58%和34.24%;有25%的科学学位研究生认为应该将表3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由26.63%的科学学位研究生认为应该将表3内容分专业开设讲座。见表4。

关于研究生阶段的医学人文课程的授课形式调查,因侧重點不同,52.33%专业学位研究生认为讲授“应该结合案例,突出应用性”,而“结合案例系统讲授理论知识”为45.35%;科学学位研究生认为“讲授案例,突出应用性”为41.85%,而50%的人认为应该“结合案例系统讲授理论知识”,见表5。

2.5 对课程性质和考试方式的需求调查

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医学人文课程必修课、选修课设置,78.15%的研究生认为应该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设置,认为不该分专业设置课程的的只占20.74%。关于课程的考核形式,61.85%的研究生认为应通过理论考试结合其他考评的考核办法。

2.6 对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的调查

对医学人文课程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8.52%的人都认为任课教师应该是具有医学背景和人文社科知识的医学专家。

3 讨论

医学研究生中,科学学位以科研能力培养为主,毕业考核只针对科研成果,而专业学位以临床技能培训为主。培养目的不同,所以研究生对医学人文知识的认知和需求也有差异。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89%的人认为医学人文知识对医学研究生是重要的,这表明医学研究生从主观意愿和客观要求都需要开展相关课程,但由于培养模式、专业、学生背景的不同,如何根据实际针对性地对医学研究生进行医学人文教育,也是医学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3.1 医学本科生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偏差大

调查发现,在本科上过“医学伦理学”的学生比例最高,占86.67%,这可能与学校设置必修课程有关。但是本科阶段学习过“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课程的学生很少,大部分学生都未学过这些课程或未用心学习这些课程。调查结果提示我们研究生阶段很有必要再补充学习这些课程。

3.2 分专业开设医学人文课程

据了解,哈佛大学医学院为在校学生提供医学人文的选修课,选修课程的数量占总数的近20%。[2-3]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可知,由于培养目的的不同,因此不同学位的研究生对医学人文知识的需求是有差异的。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应该根据专业来设置医学人文课程是必修课或选修课。科学学位的研究生认为“医学科研道德”课程是首先要学习的,再次是“医学哲学思维、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其次是“医疗、医学科研与医疗体制改革”;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医师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应该是必修的内容首选,再次是“医疗、医学科研与医疗体制改革”,其次是“医学哲学思维、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即使是二者有共性需求的课程,如“医学与文化”,“医学技术与医学人文”,“生命前沿技术伦理”其内容也是应该有所侧重的。[4]

3.3 医学人文教育授课方式改革

调查发现,医学研究生对当前的医学人文课程有一定的认可度,但从总体上看,40.7%的人倾向于“系统地开设课程”,表明研究生对人文教育内容系统化教学的强烈渴望,尽管也有部分学生(专业学位占25.58%,科学学位占34.24%)倾向于“分单元开设讲座”,但调查结果同时显示,认为应该“将表3内容分专业开设讲座”的比例也较高。该结果提示我们,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分专业开设系列课程是医学研究生医学人文教育实施路径的发展趋势所在。

3.4 医学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内容

从调查结果看,医学研究生对“医师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医疗、医学科研与医疗体制改革”,“医学哲学思维、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医学科研道德”等课程需求较为迫切,选择这些课程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9.5%、55.5%、48.5%、44.5%。所以,如果目前课程设置有所限制,各医学院校在制定人文思想教育课程时应该科学规划课程体系可课程内容。

3.5 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要求

调查发现,科学学位研究生最喜欢“结合案例系统讲授理论知识”的授课方式,而“讲授案例,突出应用性” 又是专业学位医学研究生最为接受的医学人文课程的授课形式。表明在现阶段,对于医学人文课程授课形式的改革,应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改变现如今已开设医学研究生人文教育课程零散性的教学设计。[5]对于课程的考核形式,61.85%的学生认为应该以“理论考试+其他考评”为主。因此,高校在设置课程考核形式时,应该将“理论考试”作为考核的主要方式。并且根据考核要求,在授课时就应该重点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通过系统课程的学习,丰富医学研究生人文理论知识储备。

3.6 加强教师队伍“医学知识背景”建设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工作和生活,但是目前在医学人文课程中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与工作实践脱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任课教师缺乏“医学知识背景”。前文提到,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应该结合案列进行讲解,但如果授课教师没有相关医学背景知识,对于医学案例尤其是临床实践案例的讲授,任课教师是无法胜任的。我们的调查也证实,78.52%的学生希望担任医学人文课程的老师应该具有“医学知识背景”, 这一结果表明我们的教学组织和教师不适应医学人文素质培育需求,据有关调查显示:医学人文师资队伍中,医学专业毕业的人数只占21%~35 %,[6]大篇幅理论讲授,而不能结合临床实践,这也是调查对象普遍认为“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脱节”的根本原因。

目前,各院校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导师负责制,导师是在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系下,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在学术思想、科研思维、研究方法上对研究生起到引领、指导作用,而人文理念、思想如何渗入学生的日常行为,特别是专业学位学生如何渗入医疗实践中,变成学生、医生处理各种医疗问题的实际能力,就是一门“隐性课程”,但不如人意的是,目前医学高校中相当部分导师在医学研究生人文教育方面缺失。因此,缺乏医学背景人文教育教师与医学专业课程所形成的合力,医学研究生的医学人文教育则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全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学院(系)负责人联席会议.加强医学研究生人文教育的若干意见[J].医学与哲学,2015.35(7A):8-10.

[2] 孙鹏,陈俊国,柏扬,等.从哈佛医学院看美国医学人文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2):117-118.

[3] 连婕,燕娟,王洪奇.哈佛医学院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设置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3.34(8A):26-29.

[4] 田永吉.加强神经外科研究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1136-1137.

[5] 郑英花,赵海燕,孔祥金.医学研究生对医学人文教育认知的调查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6.37(11A):81-84.

[6] 邹明明,刘虹.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人文医学教育教学组织状况调查报告[J].医学与哲学,2015.35(7A):19-23.

作者:冯国华 张志 毕邓虹 赵洪波 张媛

第二篇:“学位教育”不当用词的辨析

摘 要:“学位教育”不当用词,概念不科学,歧义丛生。学位是授予个人的学术称号,不能自身直接成为培养人的活动,即成为“教育本体”意义上的“学位教育”。“学位教育”不当用词,还衍生出混淆学位与教育两者关系的种种谬误,导致人们学风浮躁、无所适从、思想混乱。“学位教育”不当用词的蔓延,原因在于人们缺乏严谨的学风,有关部门对不当用词的危害缺乏足够的重视,人们对学位与教育的两者关系缺乏明晰的认识。为纠正这种不当用词,期待有关部门率先垂范;在高等教育领域,加强学风建设;各报刊的编辑记者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不做义务宣传员和推销员。

关键词:学位教育;危害;原因分析;思考

十多年前,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上曾对“学位教育”一词进行过讨论,应该说对纠正这种不科学的用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不当提法仍在泛滥、蔓延。2009年11月,笔者用“学位教育”一词在互联网上进行了搜索,共搜索出1680万条。使用的频次愈多,愈说明其正确吗?答案是否定的。相反,使用得愈多,愈说明其问题的严重。为此,这里将略数其造成的危害,分析其未能得到纠正的原因,并提出今后应采取的措施。

一、“学位教育”不当用词造成的危害

(一)歧义丛生,缺乏共识

有人认为,“学位教育”是一种新的学术用词,是对一种教育形式的高度概括。必须指出,笔者并不反对就特定的教育形式采用简化的新的学术用词,但是其前提是不得产生歧义、概念科学。然而,就“学位教育”而言,不仅概念不科学,而且歧义丛生,缺乏共识。

1. 概念不科学。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一些学者就“学位教育”不当用词,从理论上提出了质疑。《教育大词典》指出:“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种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1]“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硕士、博士)为目标,对经过选拔的大学本科以上的优秀人才(包括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职人员)进行培养的活动。”[2]而“学位是授予个人的学术称号或学术荣誉称号,表示其受教育的程度或在某一学科领域已达到的水平,或者是表彰其在某一领域中所做的贡献”[3]。由此可见,“学位既不能脱离相应的教育层次,也不能自身直接成为培养人的活动,即成为‘教育的本体’意义上的‘学位教育’”[4]。再退一步讲,即使“学位教育”这一用词成立,那么从字面上也看不出其教育的层次和水平。我国高等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后者又分为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两个亚层次,那么“学位教育”指的是哪个层次,不得而知。因此,“学位教育”这个用词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

2. 歧义丛生。有的人把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称为“学位教育”,而有的人把攻读专业学位就称为“学位教育”,还有的人把攻读学位称为“学位教育”,还有的人用了“学位教育”却不知其为何意。

1998年11月12日在《中国教育报》上刊登了《专业学位: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奠基》一文,称“目前攻读专业学位有两条路径:一是研究生学历教育,另一条是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的学位教育”[5]。从这个说明我们可知:(1)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既可获得学历证书又可获得学位证书(即双证),而后者仅能获得学位证书(即单证)。(2)这里的“学位教育”是研究生层次的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的“学位教育”。在笔者看来,既然前者称学历教育(国家承认学历,薪酬与学历挂钩),那么后者称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的非学历教育(只获得学位,薪酬待遇保持不变)更符合事物的本身特征。在这里,把在职攻读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学位称为“学位教育”,既无科学性,也无必要性,只会引起概念的混乱。

200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6],称“我国自1991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已基本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层次并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培养方式实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方式”。虽然文件没有对“专业学位教育”一词做出界定和解释,但从文中的内容可见,这里的“专业学位教育”就是攻读专业学位的教育,而且包括“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层次”、“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方式”。显然,这里的“专业学位教育”的提法已经突破了“学位教育”原先限定的范围,即既包括了学历教育也包括了非学历教育,既包括研究生层次教育,也包括本科生层次教育。为此,称“专业学位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谬误。本科生教育怎能涵盖在研究生教育之中呢?之所以产生这种谬误,原因之一就是“专业学位教育”没有明确教育的层次。为此,可以采用“专业学位本科生教育”(或称专业学位学士生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等用词以明示层次。

有人说:“按照国际惯例,学位教育的类型,一般包括学术性学位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我国的学位教育,尤其是硕士学位教育,在学位制度建立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内主要是一种学术性学位教育。”[7]这里,我们暂且不去对国际上有无“学位教育”一词进行求证,但从中可以领悟到作者所称的“学位教育”就是攻读学位的“学位教育”。众所周知,我们常把学位分为学术性学位和专业性学位两种,既然出现了“专业学位教育”一词,那么继而出现“学术性学位教育”一词也是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足为怪。这样攻读专业学位的“学位教育”和攻读学术学位的“学位教育”的总称,无疑可称之为攻读学位的“学位教育”。有人认为,将攻读学位的教育称为“学位教育”目的在于区分有学位(即能授予学位)和无学位(即不能授予学位)的教育。前面已经讲过,“学位教育”一词不科学,这一点这里暂且不谈,专谈有学位和无学位的教育这个问题。自1981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制度,那么相应的学士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其全称应为攻读学士学位本科生教育、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很显然,这几个层次的教育都含有“学位”二字(目前,我国专科教育尚未设立相应的学位,相信使用“学位教育”一词的人,也不是以专科教育作为论述的目标的)。为此,在我国已建立学位制度的今天,还有单独强调有学位二字的“学位教育”的必要吗?!更何况有“学位”的教育,对攻读者而言,也不是只有获得学位的一种结果。

从在职攻读研究生层次专业学位的“学位教育”,到不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包括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层次的“专业学位教育”,再到攻读学位(即攻读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学位教育”,人们对“学位教育”一词的理解,可谓大相径庭、混乱不堪、歧义丛生、缺乏共识。甚至有的人使用了“学位教育”,却不知其为何意。《中国教育报》上的一篇报导中说:“在不同的教育领域,都有其专门的法律,比如义务教育有《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有《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有《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有《民办教育法》,学位教育有《学位条例》等。”[8]在这里,“学位教育”一词的正确与否暂时不予评论,仅就“学位教育”与《学位条例》相对应略说一二。从形式逻辑上看,“学位教育”对应《学位教育法》,但实际上我国并不存在《学位教育法》。如果把《学位条例》视为《学位教育法》,这也是概念上的错误。《学位条例》是中国实施学位制度的法律[9],不是具体的教育法律。从时间上来看,《学位条例》是1981年1月1日就开始实施的,而“学位教育”这一不当用词是上世纪末才见诸报刊的,即《学位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在前,“学位教育”的提法在后,显然《学位条例》不是根据“学位教育”而制定的。因此,把“学位教育”和《学位条例》相对应既无理论依据,也无实践支撑。对“学位教育”除了有各种歧义的理解外,还有人移花接木,把它用到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制度上,以至出现了“博士后学位教育”。这也是不应该有的概念错误。“博士后”意指博士后研究人员,它不是一种学位,也不是一种教育形式,为此何来“博士后学位教育”?

(二)谬误蔓延,学风浮躁

受“学位教育”不当用词的影响,有的人学风浮躁,随便杜撰概念,将学位二字与其他词进行任意组合,出现了一系列错误用词,什么“专业学位试点”、“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专业学位招生”、“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等等。正如前述,学位是一个称号,是接受某阶段高等教育之后象征其学术水平的标志,学位本身不具备培养人的活动,因此它不存在培养方案、培养模式、招生等属于教育领域培养人才的学术用词。如果将上述用词改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等等,那么这种表达是准确的;如果改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试点”、“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学位人才招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等等,那么这种表述也是准确的。这里,我们以“专业学位试点”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这两种用词做进一步的对比分析。在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时,如何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或专业学位人才),如何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或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方案),如何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或专业学位人才),由于没有经验可循,因此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这也就是说,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或“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试点”是必要的,是全面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前的正确选择。但是,对于专业学位,通过调研和论证,一旦正式设立,那么只要学位授予标准制定出来,通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达到此标准的人,授予其学位仅是一个具体的实施问题,或者称审核评议问题,不存在所谓的试点问题。至于说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尚不成熟问题,需要通过实践以后进行修正,那么这种标准可以称为试行标准,一般也不称其为试点。这里,对种种概念进行辨析,不是在做文字游戏,其实质是一个学风问题、基本教育概念问题、科学态度问题。

(三)无所适从,思想混乱

自“学位教育”这一不当用词出现以后,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领域里出现了思想混乱、无所适从的现象。在一些单位,对“学位教育”这一用词出现了严重的分歧,甚至还专门开会讨论。有的人认为,“学位教育”这一用词,确实不科学,尤其是从事教育研究的人员,更应该严肃认真地分辨各种教育概念、不可盲目使用;但是也有人认为,“学位教育”这一用词,在领导讲话,领导机关文件中大量使用,我们为什么不能用!?为此,在实际工作中或在撰写学术论文时,“学位教育”这一用词,是用还是不用,矛盾重重,无所适从。有的人即使用了“学位教育”这一用词,还在括号内特别注明:“严格说来,学位是一种制度,不是一种教育。”[10]“学位教育”这一不当用词,不只是在“用”或“不用”方面让人左右为难,更主要的还是混淆了学位与教育的界限,使概念混乱不堪。众所周知,我国研究生教育分为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两个层次,学位分为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三级;学位和教育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决不能错位,也不能互为替代。但有的人却把它混为一谈,说“我国研究生教育分为硕士和博士两个学位层级”[11]。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分为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两个层次,研究生层次的学位分为硕士和博士两级。而错误的表述犹如人面兽身,硬把两个有区别的概念拼装在一起,前面半句讲研究生教育,后面半句讲学位等级。可以这样说,“学位教育”就是典型的人面兽身的拼装物。

二、不当用词泛滥蔓延的原因分析

“学位教育”一词在报刊上已出现10多年了,既然危害不小,为何能继续蔓延泛滥呢?依笔者之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缺乏严谨的学风。工作在高等教育领域里的人员,综合素质都比较高,理应有科学严谨的学风,无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应该问一个为什么,想一想它是否真有道理。但是,确有一些人,对问题缺乏思考的习惯,不设疑、不思考、不研究、不批判,人云亦云。还有一些人,在“学位教育”不当用词的争论面前,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认为不用追究,不要那么认真,只要嘴巴上说顺了就行,全然不顾这个用词是否科学或会带来何种危害。应该说,这一部分人缺乏一点社会责任感。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学位教育”才得以在社会上有生存的空间并继续蔓延泛滥。

2. 对“学位教育”不当用词的危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自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快速发展,“学位教育”、“专业学位教育”、“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专业学位招生”、“专业学位培养口径”、“专业学位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等等词语频频出现在由有关部门批转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纪要、通知、章程中[12],或出现在有关部门通过的有关决议文件中[13],或出现在有关领导的讲话中[14],而且至今依然如此,在各种场合继续重复着这种不当的用词[15]。这就充分说明,有关部门对于“学位教育”这个不当用词的危害没有引起警觉,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没有对其进行研究和反思。由于不当用词的源头未堵,“学位教育”在社会上继续泛滥蔓延,并不为怪。即使有些学者对这些不当用词有所认识,为了与领导机关或有关领导保持一致,一般也是少说为佳,以避免矛盾,或给本人或单位带来不利影响,反正“词出有据,责不在己”。这完全是一种自由主义的态度,要不得!

3. 对学位与教育的关系缺乏明晰的认识。“学位教育”不当用词的出现和未能予以纠正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学位与教育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如前所述,学位是一种称号,是接受某级教育所达水平的标志,它本身不具有教育的本体功能。因此两者不能互为替代,不能错位。就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而言,学位工作一般包括学位授予、学位类型设置、学位授权审核、学位管理、学位授予质量评价、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等,而研究生教育一般包括研究生招生和就业、研究生培养、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论文答辩、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研究生思想教育等等。我们不能把研究生培养工作作为学位工作,也不能把学位工作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16]。因此我们在论及学位设置及其相应的研究生教育时应分别予以论述,不能不分概念之不同,搞人面兽身的拼装物。例如,不能把“专业学位设置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缩成一句“专业学位试点”。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在有关部门的文件中,有关这方面的论述是非常严谨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9次会议通过的“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中说,“研究小组就在我国设置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试行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的问题在有关高等学校和工商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初步论证……”。从这里可见,设置学位和培养研究生是分开论述的,没有半点概念的混淆和模糊。在涉及试点时也是用“对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进行试点”[17]。这样的表达是何等的清晰、正确!

三、对纠正“学位教育”不当用词的思考

1. 期望有关部门率先垂范。“学位教育”不当用词的源头在有关部门,因此唯有有关部门对其危害性有所察觉,对其不科学性有所反思,对纠正不当用词有大无畏的科学精神,那么终止这种不当用词才有可能。2010年1月28日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的有关报告中不仅大量使用了“专业学位教育”,而且还使用了“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构建以专业学位教育为主的临床医学学位体系”等不当词语,依然混淆了学位与教育的关系[18]。此外,讲话中还出现了“专业学位授权点”这个新词。“学位授权点”实际上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有权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点。那么“专业学位授权点”指向哪一个学科、专业?指一级学科,还是二级学科?应该说,把“专业学位授权点”仍称为“专业学位授予权”更为准确,表明一个单位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可以授予某种专业学位、培养某种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专业学位授权点”这种用词,如果不界定清楚,就会变成一个新的模糊概念。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期待有关部门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坚持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传统,正确使用教育科学概念,为广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做出表率。应该说,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责任重大,一言一行都会涉及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涉及在全国树立一个什么样的标竿的问题。对“学位教育”不当用词,如果确认其不妥,那就应该像“温家宝总理2009年10月12日致信新华社总编室,纠正在35中讲话时关于岩石学分类的失误”那样,公开否定“学位教育”一词,不仅自己不用,亦希望他人弃之。

2. 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要加强学风建设。有人认为,讨论“学位教育”不当用词是抠字眼。说得对,我们就是要抠字眼,因为它折射出概念是否科学、学风是否严谨的大问题。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学位教育”不当用词就是因为当时没有及时纠正,才泛滥蔓延,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混淆学位与教育两者概念的不当词语。学风浮躁是做学问的大敌,随便杜撰概念,决不是创新,而是在学术道路上走向歧途的开始。追求事物的科学性是学人的天职。因此,对一些学术词语,要有思考的习惯,想一想概念是否正确、科学,决不能盲从,人云亦云,置科学概念、严谨学风和学术真理于不顾。

3. 各报刊的编辑记者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位教育”不当用词,之所以能泛滥蔓延,与报刊未能尽到应有的责任有关。虽然报刊上的文章,文责自负,但作为报刊的编辑记者无疑应具有辨别各种概念正误的责任,否则就会自觉不自觉、有意识无意识地为不当概念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此,编辑记者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为不当用词做义务宣传员和推销员。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词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吴镇柔.“学位教育”的提法似需商榷[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4).

[3][9]秦惠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词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4]叶绍梁.学位的概念及其与研究生教育关系的辨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5).

[5]谢桂华.专业学位: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奠基[N].中国教育报,1998-11-02.

[6][1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Z].学位[2002]1号,2002-01-09.

[7][1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改革开放30年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8]赵秀红.迎来教育法制建设的春天——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李连宁[N].中国教育报,2008-12-18(4).

[10]李盛兵.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12]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专业学位文件选编[G].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4]周其凤.把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

[15][18]陈希.关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以来工作进展情况及本次会议议程的说明[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

[16]陆叔云.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的创办、定位、名称等问题的回顾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7).

[17]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G]//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专业学位文件选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

作者:陆叔云

第三篇:俄罗斯医学学位教育特点

自前苏联到今天的俄罗斯,教育系统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为其经济建设与科学文化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学位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环节。笔者曾在俄罗斯从事临床医学学位论文课题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对俄罗斯的医学学位培养教育有较为详细的了解, 现介绍如下。

1 医学教育体系

在俄罗斯的教育系统中有十分完善的医学教育体系,其大致可分为高等教育阶段、副博士与博士学位教育阶段。

1.1 高等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在俄罗斯一般专业学制是五年,医学专业学制则长一些。近年来俄国预防医学专业学制是六年,临床医学专业学制是六年或七年,除口腔和儿科是单独专业设置外,其它各临床专科在医学院校的一至三年级均归于普通临床医学专业,自四年级开始普通临床专业的学生就开始划分内、外、妇、神经等不同临床专科,分别学习直到毕业,而后从事所学专业工作。与中国不同的是,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仅获得俄国医学学历教育证书。

根据中俄两国政府教育协议,在俄国院校学制六年以上毕业的本科生(不包括预科学习俄语时间)及学制五年毕业的本科生继续学习两年研究生课程其相当于获得我国硕士学位,因而在俄国留学六年以上学制医学专业毕业生已相当于获得我国硕士学位。

1.2 副博士与博士学位教育阶段

根据俄罗斯政府2002年1月30日颁布的《关于统一学位和职称的决定及学位授予程序的条例》,俄国的学位教育包括副博士和博士两个学位教育阶段。获得俄罗斯的普通高等医学教育学历教育证书毕业后的研究生教育,属于学位教育,有医学副博士和医学博士两个学位教育阶段。

1.2.1 副博士学位教育阶段

副博士学位教育阶段,其学制是3~5年。在俄国大学本科毕业工作一个阶段后,可申请报考研究生进入副博士学位教育阶段。医学专业要更严格些,通常要在医学院毕业后从事3~5年以上临床工作才能申报研究生进入医学副博士教育阶段。俄国的教授(导师)在选择学生时十分看重其大学本科毕业后实际工作经历。这与目前国内流行的大学本科毕业后先考研、研究生毕业后再找工作的状况,有着极显著的差别。副博士学位教育阶段需经过一定的国家规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国家规定课程与专业课程考试,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副博士学位论文的科研课题,书写论文,通过答辩,由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审批后授予副博士学位证书。根据中俄两国政府教育协议,俄国的副博士学位相当于我国的博士学位。

1.2.2 博士学位教育阶段

博士学位教育阶段,学制是3~5年。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一个阶段后,在导师指导下,选定博士学位专业科研课题,由导师推荐,向学院(大学)的学位委员会提出申请,在院校学术委员会宣读开题报告,经院校学术委员会投票通过,报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批准给予注册许可后,可进入博士学位教育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科研课题并通过国家规定的专业课程考试,书写论文,通过答辩,由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审批后授予博士学位证书。根据中俄两国政府教育协议,其相当于我国的博士后。

以下主要介绍俄国的副博士学位教育与博士学位教育。

2 学位培养过程

2.1 副博士学位培养过程

2.1.1 课程学习阶段

一般为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这一阶段须完成国家规定的外语课、哲学课课程学习,还要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副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十分严格,其程序为:首先由导师提出某门课程考试申请,该书面申请由教研室主任签署意见,而后由主管教学、科研的学院副院长(大学副校长)签署意见,最后由学院院长(大学校长)批准并签署同意后,由相关课程教研室主任组织实施。课程考试委员会一般由3名正教授加1~2副教授组成。每门课程的考试由笔试与口试两部分,考试结束后由考试委员会出具考试证明书和成绩单,由主管教学科研的副院(校)长签字后存档。

2.1.2 开题

副博士学位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完成后,首先在教研室全体成员会议上作开题报告,要求参加人员正教授不得少于2人,副教授不得少于3人,参加人员提出修改意见并形成教研室会议决议上报系学术委员会。修改后的开题报告再次由导师审改,而后在系学术委员会(出席学术委员在15人以上)宣读,各位学术委员(均为教授)发表意见后举手表决通过,系学术委员会出具证明书上报院校科研处,由院校科研处按国家规定的副博士学位科研课题立项申报程序,在卫生部、教育部申报立项后给予批准文号。

2.1.3 课题科研过程

副博士学位科研课题科研过程一般需要3~4年时间,1991年12月俄国独立后,由于经济不景气,科研经费紧张,除极少数基础学科国家给予少量经费外,大部分俄国副博士学位科研课题,都结合工作实际选择课题,由此保证了俄国相当多的科技行业的技术领先。但是在医学领域,基础医学研究已出现滞后局面。近十余年来,不少攻读医学学位的俄国研究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为保证课题研究水平,自费购买试剂甚至小型实验仪器。

在临床医学专业,俄国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视对临床疗效的客观评价,包括对远期临床疗效的评价,一般疾病临床治疗研究都要求必须要有一定的远期临床疗效观察随访资料。这与我们国内在课题研究中往往侧重于通过一、两个新指标来解释机理、体现水平的特点确有不同,俄国人似乎更讲究实际。

2.1.4 论文书写

俄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对论文的书写格式内容有专门的规定。目前医学副博士论文的书写格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一般书写格式顺序为:

摘要:一般占一页。

前言:一般4~6页。内容包括现实问题,研究目标,研究任务,科学创新,实际工作,研究工作地点,参加过的学术会议与发表的论文,提出明确的答辩问题,论文结构(包括论文页数,组成结构,俄文文献数目,外文文献数目,论文表格数目,示意图数目)等。

第一章 综述 要求不超过30页。

第二章 一般资料介绍。

第三章 治疗前(实验前)检测结果。

第四章 治疗结果(实验结果)。

第五章 讨论。

结论:对论文的结果得出扼要的结论,一般不超过2页。

实际建议:根据论文研究结果,提出工作建议,一般1页。

参考文献:先按俄文字母序列排序俄文文献,再按英文字母序列排序英文文献。

(2)论文首页的格式:

按以下顺序自上而下排列:

医学院校名称(居中);

作者签名(居右);

作者姓名(居中);

论文名称(居中);

论文专业代码与名称(居中);

论文类别(居中);

导师学位、职称、姓名(居右;)

地点,时间(居中)。

(3)其它要求:

论文字符大小按照俄文14号,用A4页打印,页数在150~180页;论文上边距2.5厘米,下边距2~2.3厘米,右边距1.5厘米;论文要求必须精装订。

2.1.5 论文摘要书写格式

(1)封一封二书写格式:

①首页(封面)书写格式自上而下:

作者签名(居右);

作者姓名(居中);

论文名称(居中);

论文专业代码与名称(居中);

论文摘要(居中);

论文类别(居中);

地点,时间(居中)。

②封2书写格式自上而下:医学院校名称;导师学位,职称,姓名;两位主评人学位,职称,姓名;主评单位名称;答辩时间;答辩学术委员会名称,代码,医学院校名称,地址,邮编;论文存阅于医学院图书馆的名称,地址,邮编;论文摘要印刷时间;答辩学术委员会秘书的学位、职称、姓名及签字。

(2)论文摘要内容

①研究工作总特征:现实问题,工作目标,研究任务,科学创新,实际工作,提出明确的答辩问题,研究工作地点,参加过的相关学术会议与发表的论文,论文结构。

②观察对象与研究过程总特征:研究工作时间,地点,观察对象选择特征,排除标准,观察对象一般情况(例数、性别、平均年龄、疾病分型),试验(研究)方法(检查指标、仪器方法、统计学方法、分组方法、各组一般情况、试验处理因素、处理方法)。

③研究实验结果及讨论。

④结论。

⑤实际建议。

⑥近五年内已发表的与课题相关的论著。

(3)封3格式:作者姓名(居中),论文名称(居中),论文专业代码、名称(居中),论文摘要(居中),论文类别(居中),印刷许可证号(居中),印刷时间、数量,排版号(居中),印刷厂名称、地址、电话(印刷厂需具备学位论文印刷许可证资质)。

(4)论文页数:不得多于24页,采用B4纸印制装订。

(5)论文摘要字符:俄文字母9.5至11号字体。

2.1.6 教学工作

在攻读副博士学位过程中,还需完成普通大学教师(相当于讲师)教学的工作量,临床医学专业需担负医学院的临床教学课程和实习带教,这也是副博士学位答辩考评内容之一。

2.2 博士学位培养过程

博士学位培养过程与副博士学位比较,要求更为严格,科研工作量更大,除学位论文外,还往往要求有俄文相关专业学术著作出版。自50年代至今,中国学者在前苏联、俄罗斯就几乎都是攻读副博士学位,极少有人攻读博士学位。现将其博士学位培养过程特点简介如下。

2.2.1 开题

博士学位开题报告首先也是先在教研室会议进行,要求参加会议的正教授不少于3人,副教授不少于5人,提出修改意见形成决议后上报院学术委员会。修改后的开题报告由导师审改后在全院(校)学术委员会做正式开题报告,经院校学术委员会举手表决后形成决议,上报国家最高学位委员会批准立项给予许可证,此后才能进入博士学位课题研究。

2.2.2 科研过程

博士学位科研工作量明显超过副博士学位,从事临床研究,所要求的观察病例数量、检测指标种类及水平均明显多于或高于副博士学位。

2.2.3 论文书写

论文书写一般格式与副博士论文相同,但要求博士论文页数为A4纸250~300页。论文摘要格式也与副博士论文相同,页数为B4纸36~38页。

2.2.4 教学工作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需完成相当于副教授的大学教学课程时数规定,临床医学专业要完成相当于副教授教学时数和实习带教工作量。

2.2.5 科学论著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要求在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不少于5篇的科学论文,有的专业还要求有相关的俄文科学专著出版。

3 答辩过程

3.1 副博士论文的答辩过程

俄副博士论文的答辩分为教研室答辩和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两个阶段。

3.1.1 教研室答辩

在完成副博士论文后首先由导师修改,在俄国的大学,导师对修改自己带教学生的论文十分重视,通常都要修改3~5遍,而后提交给两位与论文相关的专业的院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均为正教授)审阅,其审阅后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并颁发同意进行教研室答辩的许可证。而后由教研室主任组织进行教研室答辩。按规定教研室答辩由论文相关专业的3个不同教研室的人员参加,正教授不得少于5人,副教授不得少于3人,答辩主持人不得由本教研室教授担任,可由其它教研室相关专业教授担任,但必须是院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研室答辩会首先由导师介绍论文完成情况,此后由答辩人在播放电脑幻灯片的同时宣读论文答辩内容,时间规定为15分钟,然后由颁发答辩许可证的两位正教授宣读答辩许可证及审阅意见,接着进行提问答辩,答辩后由参加人举手表决,最后由主持人进行总结,总时间约90~120分钟。答辩后由教研室秘书起草打印答辩会记录与决议两个文件。答辩会记录内容有答辩时间,答辩人姓名,论文名称,完成时间、地点,答辩会参加人员姓名、学位、职称,主持人姓名、学位、职称,审阅论文颁发许可证教授的姓名、学位、职称,答辩过程提出的问题、怎样回答的问题,答辩会对论文的评价等。答辩会决议主要是对论文的评价、表决结果,同意推荐进入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该答辩会记录与决议由答辩会主持人、教研室主任、教研室秘书签字后上报主管教学科研的副院(校)长签字,这两个文件是进行院校学术委员会正式答辩的法定文件之一。

3.1.2 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

在教研室答辩会后导师要指导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继续修改5~6遍,此外还常请教研室其他教授传阅修改,直到导师认为满意为止,然后开始书写论文摘要。在俄国对论文摘要的书写十分重视,因为无论是院校学术委员会的委员在答辩会上,还是国家学位委员会各分委员会在审批学位时,首先阅读的就是论文摘要,一般论文摘要书写完成后,导师都要修改6~8遍,还请同一教研室的其他教授传阅修改,直到导师认为满意为止。

(1)为进入院校学术委员会正式答辩会准备相关文件。

在导师指导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继续修改过程中要为进入院校学术委员会正式答辩会准备相关文件,其包括:

①个人正式答辩申请书,要求必须手写。

②教研室主任同意进行正式答辩的证明书。

③教研室主任与导师关于答辩人工作学习简历介绍信。

④教研室主任与导师 、教研室秘书、教研室监考委员会关于答辩人完成课程学习,接受各种考试考核的证明信。

⑤教研室主任与导师 、教研室秘书、教研室监考委员会关于答辩人完成学位论文科研过程的证明信。

⑥医学专业完成学位论文科研过程所在医院相关科室主任与高年资医师、主管医疗科研副院长、院长,关于答辩人完成学位论文科研过程的证明信。

⑦由主管科研教学副院(校)长签字的考试成绩证明信。

⑧个人的各种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专业证书,外国学生的这些证书必须经俄罗斯国家教育部认证。

⑨教研室答辩会的两位相关专业教授审阅与许可证证明。

⑩教研室答辩会记录与决议。

上述文件均需上报给学院院长(大学校长)亲自审阅。

(2)院校长审阅答辩人相关文件,签字批准进入正式答辩程序。

将准备好的上述文件、导师修改后认为满意的论文与论文摘要的最后一稿提交给院校长与院校学术委员会。在俄国,院校长与院校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都要亲自再次审阅论文和论文摘要,提出修改意见,他们认为一个大学(学院)提交给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的论文代表这个学校的学术水平,院校长与学术委员会要对此负责。院校长与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均认为论文符合要求,在由院校长主持的办公会上给予签字批准后进入正式答辩程序,可在一个月后答辩,通常约有20%~30%的答辩人被指定到异地院校答辩。

(3)进入正式答辩程序后要立即进行以下工作:

①由院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根据论文专业,指定论文主评单位与主评审教授两位。按照俄国规定,主评审单位应为异地的同级同类部属院校或有评审权的科研单位,主评审教授应为该论文专业方面有影响有学术造就的教授,一般也异地异校聘请,如本院校教授担任主评审教授最多一位,不允许两位主评审教授均为本单位。导师可向院校学术委员会推荐主评单位、主评教授,但院校学术委员会不一定采纳导师推荐意见,而是通常由主任委员根据论文专业指定,首席主评审教授通常是异地异校聘请相关专业的著名权威教授。

②将院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修改过的论文摘要马上付印,并按照院校学术委员会秘书签字的通知,将论文摘要分别挂号邮寄给5个不同的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和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与15所相同专业大学科研处(学术委员会),挂号邮寄的收据要交给所在院校的科研处。这些单位收到后会马上给答辩人所在院校科研处(学术委员会)复函,15所相同专业大学的复函还要明确表示该论文是否达到要求水平、是否同意进行答辩。在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保存着二次大战后前苏联与俄罗斯全部的副博士与博士学位论文摘要,政府与学者均认为这是难得的宝贵科学技术财富。

③尽快将印制好的论文与论文摘要送往主评审单位与主评教授,并于一周后前往主评单位与主评教授处到取回评审证明书,交给所在院校学术委员会。俄规定,院校学术委员会在答辩会前10天应收到这些评审证明书。每份评审证明书均为A4纸打印,一般5~7页。

④在答辩前2周将印制好的论文与论文摘要送到院校学术委员会与科研处,由其分发给院校学术委员会各位委员。

⑤在答辩前2周将印制好的论文与论文摘要送到所在院校图书馆,由其出示的收据要交给所在院校的科研处。院校图书馆内保存着本院校历史上所有的论文与论文摘要。

⑥准备好答辩用电脑幻灯片。

⑦导师可聘请外院校相关专业教授写2份一般评语。

(4)院校学术委员会正式答辩过程。

院校学术委员会的正式答辩是在院校的学术答辩大厅进行,在俄每所院校都有这种一个内装修十分庄重、挂満俄国科学家画像的学术答辩大厅,所有的学位答辩都在该大厅举行。俄国各院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均为博士学位的正教授,按俄国相关法规答辩时院校学术委员会出席委员最低不得少于15位,其中与论文第一专业相同专业的教授不得少于4位,与论文第二专业相同专业的教授不得少于2位,如该院校没有该数目的相关专业学术委员,可由院校长与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联名发函聘请外院校相关专业学术委员参加答辩。

答辩过程约需120分钟,具体过程如下:

由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宣布答辩会开始,并宣读院校长关于批准答辩的文件。

由学术委员会秘书宣读与答辩人有关的包括个人简历、考试成绩、教研室及医学专业研究过程所在医院的各项证明文件。

然后由答辩人根据电脑幻灯片宣读论文答辩内容,时间为15分钟。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与中国的研究生答辩宣读论文答辩所不同的是,俄国的答辩人所宣读的答辩内容,既不是全文宣读论文,也不是宣读论文摘要,而是把论文中研究所得的最主要的新结果、新结论、新见解归纳为几条,以此为纲组成论文答辩内容,通过自己的研究结果去论证这些新结论、新见解,并就此进行答辩。

接下来是由参加答辩会的院校学术委员会的各位委员自由提问由答辩人回答,其既可能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也可能对研究结果、结论进行提问,也可能对某些学术观点进行提问,也可能对某些方法技术问题提问,问题往往多种多样。与中国不同的是,参加答辩会的学术委员教授们常常互相比着进行提问,第二个提问的教授提的问题往往比头一位教授提的问题要复杂,深入,似乎通过这种提问不仅检测答辩人的水平,也更显示出一位学术委员教授的水平,这种提问大约要持续50分钟。

此后由学术委员会秘书宣读主评单位的评语,接着由两位主评教授分别宣读评语并对答辩人提问3~5个问题。

接着由导师对答辩人的简历、研究过程、工作态度、专业理论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受到过的表彰和奖励等,进行简介。

接下来是在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下,各位学术委员对答辩人的专业理论水平、专业技术水平自由发表意见约10分钟。

此后由两位投票监票委员手持投票箱,所有在场学术委员进行投票表决。

最后由主任委员宣读学术委员会答辩结论和表决结果。

根据俄国规定,在2小时答辩过程中必须进行录音,录音带由院校学术委员会保存。同时录有答辩用电脑幻灯片的3.5寸磁盘、光盘、连同打印稿也需在答辩后交院校学术委员会保存。

(5)各项文件通过挂号邮寄到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审批。

按俄国规定,在答辩会后2~3周时间内由院校学术委员会秘书起草两份报告,一份是关于答辩人通过答辩、院校学术委员会同意授予学位的报告约6~8页,其中包括对论文的评价;还有一份是答辩记录约20页左右。答辩记录是根据录音带整理记录了整个答辩会中答辩人与各位学术委员说的每一句话,包括提问与回答过程。答辩人认可后这两份报告由院(校)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签字,连同论文、论文摘要、考试成绩证明信,及主评单位评语和主评教授评语等各项文件,通过挂号邮寄到位于首都莫斯科的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由其审批。

3.2 博士论文的答辩过程

俄博士论文的答辩也分为教研室答辩和院学术委员会答辩两个阶段,与副博士论文的答辩过程相比较难度更大一些。

3.2.1 教研室答辩

答辩人书写正式教研室答辩申请书,经导师与教研室主任签署同意后由院校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签字批准才能进行教研室答辩,其中50%以上答辩人被指定到异地院校进行教研室答辩。进行教研室答辩过程与副博士论文的答辩过程相似,时间要长30分钟。其中宣读论文答辩内容,时间规定为25分钟,提问答辩时间要超过60分钟。相当一部分答辩人在首次教研室答辩过程中因提出的问题太多,只有在论文中改正这些问题,于第二次教研室答辩得到通过。

3.2.2 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

答辩过程与副博士论文的答辩过程相似,时间要长30~50分钟。其中宣读论文答辩内容,时间规定为25分钟,提问答辩时间都要超过60分钟,参加答辩会的院校学术委员会的各位委员提出的问题往往都十分尖锐。通常30%以上答辩人被指定到异地院校进行博士论文的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

4 学位审批过程

在俄国只有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俄文缩写BAK)有权批准授予副博士和博士学位,这是一个非常权威性的政府机构。经俄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批准给与相关专业学位答辩许可的各个大学、科研机构学术委员会,必须按要求把答辩人通过答辩后的论文及其它各项文件上报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由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审批。

据称俄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审批过程有二十多道手续,十分严格,一般审批时间约需6个月至1年,最长的甚至超过2年,经俄罗斯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审查批准后由其授予学位证书。在中国硕士、博士学位证书由各院校批准授予,是有季节性的集中于每年的7月份,而俄罗斯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对学位的审批授予是一项年度日常性工作,夏季的7、8月份则是其工作人员与专家教授的休假时间。

5 俄罗斯医学学位教育特点

总结上述俄罗斯教育系统医学学位教育培养、答辩及审批授予过程,其具有以下特点:

5.1 注重以往实际工作经验

俄国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的医务人员通常在实际工作3~5年后,才申请报考研究生进入副博士学位教育阶段(相当于我国的博士学位),俄国的教授(导师)在选择学生时十分看重其大学本科毕业后实际工作经历。

5.2 严格的培养过程

(1)其学位的课程考试认真,有完善的考试管理程序。

(2)开题立项批准规范化。副博士与博士学位开题报告要在系、院校学术委员会宣读表决通过,由院校科研处按国家规定的学位科研课题立项申报程序,在卫生部、教育部及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申报立项后给予批准文号。

(3)在临床医学专业,俄国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视对临床疗效的客观评价,包括对远期临床疗效的观察。

(4)论文格式一致。俄罗斯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对论文的书写格式内容有专门的规定,使各院校论文书写格式达到了统一。

(5)注重实践。在攻读学位期间,需完成规定的大学教学课程时数规定,临床医学专业要完成教学时数和实习带教工作量,锻炼了实际工作能力。

5.3 科学化、规范化的答辩过程

(1)论文的答辩分为教研室答辩和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两个阶段,有利于提高论文质量。

(2)医学院校领导直接对本单位学位论文水平负责。在俄国,院(校)长与院校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在答辩前都要亲自审阅论文和论文摘要,提出修改意见。院校长与学术委员会负责人要对提交给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的本院校学位论文水平负责,因为这些学位论文代表了该院校的学术水平。

(3)有一定比例的学位答辩人被指定到异地院校进行学位论文答辩,通常其比例达到20%~30%。从而有利于对学位论文水平的客观评价与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

(4)对学位论文认真评审。由院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根据论文涉及专业,指定论文主评单位与主评审教授两位。按照俄规定,主评审单位应为异地的同级同类部属院校或有评审权的科研单位,主评审教授应为该论文专业方面有影响有学术造就的教授,导师可向院校学术委员会推荐主评单位、主评教授,但院校学术委员会可不采纳导师推荐意见,而是由主任委员根据论文专业指定。首席主评审教授通常是异地异校聘请相关专业的著名权威教授。

(5)保存论文措施得当。学位论文摘要分别挂号邮寄给5个不同的俄罗斯国家图书馆、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与15所相同专业大学科研处(学术委员会),论文与论文摘要保存于所在院校图书馆,在收到回函后才能进入下一步答辩程序。从而使这些宝贵的科学技术资料得以完整保存。

(6)论文答辩内容必须是研究工作的核心关键问题与创新之处。俄国的学位答辩人所宣读的答辩内容,既不是全文宣读论文,也不是宣读论文摘要,而是把论文中研究所得的最主要的新结果、新结论、新见解归纳为几条,以此为纲组成论文答辩内容,通过自己的研究结果去论证这些新结论、新见解,并就此进行答辩。体现了多年来在俄罗斯科学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强调解决关键问题、抓住问题核心的思维方式。

(7)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俄国的学位论文答辩是在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按规定答辩时院校学术委员会出席委员最低不得少于15位,其中与论文第一专业相同专业的教授不得少于4位,与论文第二专业相同专业的教授不得少于2位,如该院校没有达到该数目的相关专业学术委员,可由院校长与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联名发函聘请外院校该相关专业学术委员参加答辩。这与我们国内由5位教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进行答辩,有明显不同。

(8)答辩委员提问严肃认真。在俄国参加学位答辩会的学术委员教授们常常互相比着进行提问,第二个提问的教授提的问题往往比头一位教授提的问题要复杂、深入。似乎通过这种提问不仅检测答辩人的水平,也更显示出一位学术委员教授的水平,更多的体现出学术民主气氛。

5.4 审批严格

在俄国只有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BAK)有权批准授予副博士和博士学位,直接负责学位审批。审批过程有二十多道手续,十分严格,一般审批时间约需6个月至1年。

上述特点表明,俄罗斯医学学位教育与管理都十分严格,形成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其构成了俄罗斯医学科学发展与高级人才培养的基础。

(责任编辑:陈涌涛)

作者:张文彭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育学位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教育教育论文范文05-10

学位教育论文范文05-09

教育论文论文范文05-10

教育学教育论文范文05-15

教育创新论文范文05-06

教育实验论文范文04-17

教育论文范文05-08

教育得论文范文05-08

教育发论文范文05-08

教育类论文范文05-08

上一篇:知识产权管理论文下一篇:建筑节能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