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省级论文范文

2022-05-10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教育省级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教育电视台从上世纪80年代创办以来,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如今的省级教育电视台已不再仅仅是进行远程教育的中坚力量,而成为了以教育为特色、教育为优势,又遵循电视特点的新型媒体。从21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电视台又走上了一条特色化的电视教育道路。

第一篇:教育省级论文范文

省级社区教育门户网站建设初探

摘要:省级社区居民学习网站是各省社区教育建设成果展示的窗口,是建设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支撑:,通过对居民学习网站需求设计分析,阐明了网站设计的整体思路及内容体系,根据在线学习的特点,按八大功能架构对网站建设模式进行了初步实践探索。

关键词:社区教育;学习网站;设计分析;建设实践

文献标志码:A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尽早建成学习型社会,省级层面的社区、教育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省级社区教育门户网站建设的目的、原则和目标

该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好学习在线网站,作为省级社区教育综合服务平台的省级社区教育门户网站,应建成覆盖全省社区、服务全省人民的综合服务平台。

该省级社区教育门户网站的设计,应符合系统易用性和友好性原则,提供友好的用户操作界面,服务社区居民:开放性原则,所有软件和接口都应遵循业界相关标准,使整个系统成为统一的整体;可靠性原则,网站的软硬架构均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具有良好的容错性,在一定的故障、灾难发生时,仍能保证系统不间断运行;可扩展性原则,采用多层次体系结构和模块化技术,使系统有良好的可扩展性,软件平台采用数据库隔离技术,使业务逻辑独立于数据库操作,以利于数据库迁移。

该省级社区教育门户网站目标定位:①成为全省社区教育的门户网站,全省社会教育政策宣传、理论引领、信息发布的主流平台;②具备国内社会化终身学习知名网站导航、全省社区教育在线学习网站链接与建设成果的展示窗口;③集社会教育课程学习、资源管理、成果认证等功能于一体。

二、省级社区居民学习网站设计分析

从网站规划思路分析,核心功能可分为四大部分,包括以资讯信息发布与管理为核心的宣传平台,以资源建设为核心的学习资源管理、导航、查询和学习、交流平台,以管理为核心的从用户身份认证到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的管理平台,以数据统计为核心的统计分析平台

1.资讯信息的管理

资讯的发布与管理是门户网站必不可少的功能 资讯信息可以让社区居民及时了解到国家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政策,可以反映全省各地社区教育最新动态,可以展示全省社区教育发展最新理论和建设成果。所以衬区居民学习网应把资讯的发布管理作为主要的功能来设计

在资讯信息发布管理功能要求上,将运用自主开发的信息发布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耦合课程管理系统功能,具备工作流、多角色机制,使用强大的开源html编辑器,能够发布多种格式的信息,并能实现分级发布信息和按权限管理,完全满足用户的信息发布、交流需要

2.学习资源的管理

学习资源是社区学习网站的主导,而资源以视频课程为主,课程学习的方便程度和视频播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用户的体验。

在学习资源的互通、互换的核心功能设计上,网站将运用java技术,使用国际上最先进的课程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分离,具有灵活的产品架构、严密的安全性、无限的扩展性和伸缩性,最大限度方便用户进行各种类型的课程内容和学习管理,平台全面支持AICC、SCORM国际标准课程以及各种流媒体、视音频、三分屏非标准课程,同时,使用嵌入式对非标准课程跟踪,以期达到标准课程的各项功能要求,便于对学习成果进行量化管理,具有网络学习进程的统计与监测功能。

3.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功能分用户自主管理和后台系统管理,在功能实现上,网站基于SSO(单点登录)的统一身份认证架构,实现用户管理、身份认证、分级权限管理等功能。SSO被定义为在多个应用系统中,用户只需要登录一次就可以访问所有相互信任的网站系统。通过建设一个跨平台、跨应用的SSO系统,将所有应用系统的用户认证和用户管理模块实现整合共享,解决了用户面对用户名密码繁多的困扰,既实现了“一次登录,多方认证”,节省了管理成本,又极大地提高了用户工作效率和系统的整体安全性。

4.网站统计分析

监控、统计、分析各类数据,为网站的发展运营提供大量的基础性数据,网站统计的主要指标应包含以下三类:①网站流量统计,针对页面浏览数量历史数据及网站发展阶段特征对比。②用户行为统计,通过访问者的页面浏览数变化趋势分析网站访问量的实际增长,通过各个栏目(频道)页面浏览数的比例分析重要信息的用户关注度。③用户信息统计,统计网站的用户注册情况,对用户信息进行分类。

三、省级社区居民学习网站建设实践

笔者作为主要人员之一参与了该省学习在线网站的建设工作,设计开发了该网站。学习在线网站秉承自主学习、享受学习的理念,以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致力于打造集新闻政策发布、课程学习、网站导航、理论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省域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实现八大核心功能——信息发布与管理、学习者资格注册与自我管理、课程资源发布与管理、全省社会教育网站及资源导航、多维搜索引擎、管理员分级管理、信息统计与分析、区域专项服务,打造省域综合公共服务平台。

1.学习在线网站建设基础栏目框架(见图1)设计

经过多方面调研分析,并结合全省社区居民需求和网站运营的实际,学习在线的基础栏目设计如图1所示。

2.构筑省级社区教育政策宣传、理论引领、信息发布的综合平台

学习在线通过“教育动态”频道的四大模块“新闻焦点”、“理论研究”、“政策导航”、“期刊简报”,16个子栏目全范围;“实践探索”频道“社区风采”模块4个栏目;“学习中心”频道“培训广场”栏目,21个栏目发布了资讯信息共5900余条。资讯信息非单一格式,除了传统的文本格式外,还以图片、动画、PDF等格式展示出来,多种形式的资讯展示,让社区居民更多样化地阅读资讯,不觉得索然无味。

3.用户注册与档案管理

学习在线提供了3种身份供用户选择,有匿名用户、注册用户、实名用户。匿名用户直接访问网站,浏览网站内容,试读课程;注册用户除具有匿名用户的功能外,可正式学习课程,进行学习过程记录和成果存储(学分);实名用户需进行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的注册,可进行学习成果的认证和转换。

通过课程学分累积与职业技能证书认证转换,打造学习在线学分银行的新机制,建立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沟通的新平台。

4.课程资源管理

学习在线目前已发布了15000余门课程资源,为了便于学习者了解课程动态,快速熟悉网站资源,体现以人为本,提供了以下几种分类方式供学习者检索课程:

(1)对课程资源进行深入剖析,把课程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分类,对网站课程分为社会学和教育学两大范畴,形成9大类、39小类学习资源。

(2)设立了“人气课程”、“精品课程”、“热评课程”、“最新课程”4个子栏目,使学习者根据学习需求,及时了解课程资源的最新动态,搜索到适合自己的课程,有效提高课程资源的点击率,加强课程资源的辐射推广作用。

(3)对已有学习资源建立了兴趣、职业两类关键词,加强课程资源的关联度,优化网站资源,体现个性化资源推送服务。

(4)对网站所有课程条件进行排序,如按发布时间、学习人数、学分多少、评论人数,让学习者提高检索效率,体现了人性化服务。

学习在线课程资源库不断完善,逐步形成基础能力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以及修身益智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为全省学科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库的建设提供理论探索和实践准备。

5.全省社区教育网站及资源的综合导航

为满足全省各类人群的不同学习需求,方便学习者进行区域注册学习、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网站提供省内各级社会教育具有在线学习功能网站及站内学习资源的导航。

(1)实现省内社会教育学习网站地图化呈现。首页通过Flash动画制作江苏电子地图,用户通过电子地图可以查看全省社会教育网站。

(2)在导航“实践探索”版块,设置五大子栏目“实验示范”、“社区学院”、“社教中心”、“示范街镇”、“农科教基地”。通过“实验示范”栏目,发布全省各区县的“国家级示范区”、“国家级实验区”、“省级实验区”,展示我省各地区创建实验示范区的成果;通过“社区学院”栏目,发布全省各区县社区学院的建设情况,展示各社区学院风采;通过“社教中心”栏目,发布全省各地区街镇的社区教育中心的建设情况,展示街镇社教成果;通过“示范街镇”栏目,发布全省社区教育较突出的街镇信息,起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农科教基地”栏目,发布全省突出的种养殖基地信息,起宣传作用。

6.多维搜索引擎

网站提供了多维搜索功能,用户可对资讯信息和课程资源精确或者模糊搜索。对资讯信息的搜索,包括“标题”、“资讯类型”、“作者”、“单位”、“发布时间”、“正文内容”等关键信息;对课程信息的搜索,包括“名称”、“类别”、“教师”、“学分”等关键信息。

7.后台管理员综合管理

为了便于网站的管理,我们对网站管理员实行项目和分级管理并行设置。网站的多个板块或栏目可默认为多个项目,每个项目设置成单独的管理模块,对这些模块分配独立的管理员,管理员权限可独立也可交叉设置,对这些独立项目可按实际工作要求,分配下级管理员。如网站的资讯管理,每天需收集全省各区域的社会教育新闻类信息,工作量非常大,我们按级别设置了区县和街镇管理员,聘请区县、街镇管理员进行新闻稿件的收集、整理上传、工作,由资讯项目管理员进行审核并发布,这样不仅收集的新闻信息较全面且大大减少了工作量。

8.网站的各类信息统计与分析

信息统计分析是网站可持续运营的基础,主要包括:

(1)访问量统计,针对客户的网站关注、点击总量,实现网站的社会关注度统计。设置县(市、区)级社区学习网站链接,通过技术手段,把全省各社区网站访问量计人省社区学习网。该数据可分时段分区域进行统计,可统计出区县、街道级学习网访问量,也可统计出各区域在省社区学习网的点击量。统计数据可分析出各时段各区域居民访问社区学习网的总体情况。

(2)学习者基本信息统计,对学习群体、区域的统计,包括性别、年龄、社区、学历层次以及用户的活跃度、积分统计等。对该统计项的分析,有助于改进网站服务的目标化建设。

(3)学习者学习行为统计,包括学习者的选课、学时、考核、学分获得等,为课程建设的项日管理和资源管理提供依据,为学分置换和证书管理提供依据

(4)资源关注度统计,包括课程资源和网站分类信息的关注度。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记录”和“网站资源关注度”的统计与分析,为精品课程与特色课程的建设、分类信息的遴选,提供方向性参考,不断修正完善网站服务,提升满意度。

9.打造特色的区域专项服务

学习在线网站在原有基础上开发了基于区域和行业合作的“在线学习联盟”版块,积极探索一网注册、多网互通、资源共享、学分互认、线上线下沟通衔接的协作运行机制,目前我们打造了“项目联盟”、“合作联盟”、“战略联盟”三种学习联盟模式。

学习在线网站与区域、行业合作建设联盟二级网站。网站基于SS0的统一身份认证架构,用户在任何一个二级网站注册,都可登录学习在线网站及其他二级网站学习。通过联盟二级网站的建设、资源整合共享,用户可免费使用网站资源,学习者在二级网站的学习可进行成果的存储、交换与认证。

“学习联盟”主要由各级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相关终身教育办学机构加盟构成,成员依托学习在线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多模式、多层次、大范围整合各类优秀教育资源和网络节点,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交易、交换

10.其他辅助功能提升网站服务意识

网站在实现主要功能外还提供其他服务,如对课程点评及报错,学习者在学习课程的同时,对课程的各方面进行评价并可指出不足之处;风采展播投票及点评,对展播的视频、图片、动画等作品进行投票,并对投票给出相应的评价。

作者:王权 徐筱枫

第二篇:省级教育电视台节目特色研究

教育电视台从上世纪80年代创办以来,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如今的省级教育电视台已不再仅仅是进行远程教育的中坚力量,而成为了以教育为特色、教育为优势,又遵循电视特点的新型媒体。从21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电视台又走上了一条特色化的电视教育道路。

一、当今省级教育电视台的几个新特点:

随着电视理念和教育理念的日新月异,当今的教育电视台已发展成为具有综合信息含量和媒体元素的一个媒体机构,对于各个省级教育台来说已经具备了多样化的媒体表现方式和教育宣传手段。

1.坚持新闻节目的宣传功能和核心地位,更加注重信息容量、深度报道和可视性

当今的电视新闻已经不单纯是一种宣传教化功能,如何通过多样化的制作手段和及时、生动、直观、有分量的深度报道获得电视观众的认可,获得更多的收视份额,成为教育新闻新的制作方向。

(1)“大教育”的新闻取材模式

所谓大教育观,就是指教育新闻已不再局限于对教育界的新闻政策和新闻事件的报道,而注重对广义的教育功能的执行,比如科技、文化新闻;对社会中有教育意义的事件的报道,体现既专又广的报道态度。上海教育电视台按照这个思路,提出了“关注社会中的教育问题,第一时间到达;透视教育中的社会问题,独树一帜表达”的制作方针,强调教育新闻选材的多样性;而浙江科教频道、湖南教育电视台则完全将教育功能融入了对社会事件的报道中,借助教育电视台的平台,探索一种教育新闻和社会新闻相结合的路子,打造新时代的教育新闻电视观念。

(2)新闻出新意、有深度,吸引观众的持续关注

在这方面做得成功的教育电视台都是能够准确把握观众需求,运用各种电视手段,深入剖析新闻事件,关注弱势群体,担负起媒体社会监督的责任,并以解决问题为己任。可以说浙江科教频道的《走进今天》、《小强热线》在担负教育电视台的社会教育职能这方面走到了很多科教台的前面,但是对于广大教育电视台来说,如何从教育的本身利益走向社会公益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3)新闻的故事化和可视性

教育电视台以往的路子是单纯地叙述教育新闻事件,或者简单地传递一些政策法规,这样难免枯燥,缺乏吸引力。如今一些优秀的教育电视台,已经将教育新闻与讲故事、新闻策划相结合,主动出击,寻找一些好的新闻点、新闻故事,用制作专题的手法进行新闻报道。对一些活动类的教育事件,能够走到新闻现场,寻找有趣独到的报道点,而不是单纯地进行活动流程和背景资料的简单传递。而对于新兴教育现象,将其故事化、系列化也成为教育报道的新现象。

2.强化教育电视的信息服务功能,关注老百姓关心的教育事件

为关注教育的人群服务是广大教育电视台的一个重要职责,也成为教育电视台打开收视市场的重要法宝。

(1)继续巩固教育服务信息的权威性这个特点,以人为本加强及时性

关注高考信息的招考节目,是大多数教育电视台的看家节目,也是教育电视台借助自己这方面的丰富资源提供教育服务的最大平台。这档节目除了延续了其高度的权威化的特点以外,更注重科学性、严谨性,同时,加大了对信息事件的及时反应,大多数的教育台的招考节目都采取了现场报道等方式。在板块设置方面也更加人性化,强化服务功能,比如上海教育电视台就推出“考生姐姐”板块,转变了原来“学校介绍”我播你听的固有模式,以考生为本,为考生导学,将教育服务职能充分发挥。

(2)加强节目互动性,增强节目的针对性

上海教育电视台在办《招生快讯》时,栏目的主创人员在大量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对栏目的播出时间做了全新的调整,力图更加方便考生及家长收看;而浙江科教频道的《招考热线》、江苏教育电视台的《高考咨询大直播》等考生服务类栏目,都不定期地使用现场直播的形式,达成学科专家与考生、家长的互动,对观众最关心的问题做有针对性的解答,这在无形之中也巩固了节目服务观众的定位。

(3)扩大了教育服务节目的涵盖面

发展到今天,教育服务节目已远远不只是关于考试服务的信息类节目,这类节目中,一方面已经出现了关注学生心理的心理辅导类节目,比如江苏教育电视台的《成长》;另一方面,很多教育电视台已经借助科教这个平台,走向了更广阔的公益服务类节目,提供了广义上的一些电视服务信息。比如浙江科教频道的《8890》、江苏教育电视台的《服务到家》就纷纷提出了以教育的眼光关注百姓的喜怒哀乐,以提升人民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为追求目标,改变了节目的制作方式。

3.致力于创精品栏目,树立品牌效应,做真正有影响力的电视媒体

品牌节目是电视台生命力的象征,也是电视台能够进一步开拓市场,提高知名度的根源所在,所以创立品牌栏目、名牌节目成为各个教育电视台的重要举措。

所谓品牌栏目,就是在电视业界和观众中具有一定号召力和招牌效应的栏目,这种栏目在一定时间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一个电视节目要发展成为品牌节目,必然有其自身的优秀素质。品牌栏目形成以后,如何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不只是昙花一现,这就需要考量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性。一是,节目选材的前瞻性,就是这个节目的定位能够使每个时代都有新的可供选择的电视素材,但是这些素材之间又能一脉相承,形成“大主题下的新现象”。二是,节目形式的时代感:电视本来就是一个根据技术和观念发展的产物,电视栏目只有不断跟上电视环境的变化,研究新时代的观众心理,才能不断寻求突破。

4.坚持“差异化”的电视制作观念,拓展教育电视的报道领域

纵观当前的教育电视台,每个台都有一两档具有独特视角的节目,这样才能另辟蹊径,吸引不同受众群的目光。现在热点的教育节目形式主要有:

(1)将求学与就业相结合,力求打造更完善的教育服务体系

过去的教育服务类节目主要关注高校的入口,现在的教育节目已经将目光转向了教育的出口,关注就业形势、毕业生心态、毕业生就业数据等等,湖南教育电视台的《职场天下》、江西教育电视台的《招考就业》就凭借自己教育系统媒体的优势,架起了一个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平台,既公布企业的招工要求,也探索学生的找工作心理,找到两者的契合点。而吉林教育电视台的《职教时空》也是关注职业教育,关注学习和就业的另外一个例子。

(2)关注更多的教育领域,比如心理教育、法律教育、注重年轻人的全面发展

看一看现在的教育电视台,不难发现教育节目的多样化。所谓教育已经不是教室里和书本上的东西,它更多地是指一种综合素质的教导。大致看来,有几种形式,一是心理建设类的节目,比如上教台的《家长》,就联手华师大心理咨询工作室,提供一些相关的科学讲解;江苏教育电视台的《成长》也是通过访谈节目的形式沟通两代人,达成一种心理矫正的目的。二是,用生动的电视手段关注年轻人的法律权利,加强年轻人的法律意识,比如福建教育电视台的《青少年维权热线》、浙江科教频道的《大侦探西门》都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

(3)以更加开放的眼光看待年轻人的时代教育

浙江科教台的一些教育活动类节目、湖南教育电视台的《周末关注》都是以时代的眼光来看待和剖析当前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价值观和评价体系,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来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向广大电视观众传递一种青年人的信息,媒体的记录、展示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5.用先进的制播手段,突出电视媒体优势,丰富教育电视报道方式

教育电视的功能体现在它的表现形式上,所以,丰富的表现手段无疑可以强化电视节目的可视性和大众传播功能,也可以提升教育电视的品牌影响力。

(1)故事化:以情动人,以情节感染人

将故事化的情节和教育意义地阐释结合起来却是大家不断探索的东西。这类节目有很多,比如湖南教育电视台的《周末关注》、江苏教育电视台的《教育观察》都是对事件进行讲述,然后分析其背后的东西,很好发挥了教育电视政策解读、形势解析、以事励人的功能。比如江苏教育电视台的《教育时空》就是讲述名人与教育的故事,可以对正在接受教育和实施教育的人都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2)互动性:用谈话节目进行人文关怀

谈话节目是最能体现电视的人文关怀功能的一种节目形式,也是将电视的大众传播功能与小众化的人际传播功能结合得最好的一种电视形式,对于科教电视来说,这也是重要的一种节目形态。江苏教育电视台的《成长》通过主持人与家长、学生的谈话,通过专家的讲解,一档谈话节目就将解决个案的问题提升到普遍意义上的教育功能,避免了枯燥的“布道者”形象。

(3)活动化: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双赢

电视与活动的结合是电视发展的新趋势,这样既能推广电视品牌,又能提高活动的影响力。对于科教台来说,运用好活动类节目,无疑最能展现青年人的活力和天性,也能提高年轻人的竞争意识。在这方面,浙江科教台推出的“五月的鲜花”大型直播活动,已经成为“展示我国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事业全面进步的优质平台”;福建教育电视台也推出了“感动教育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目前各个教育台联合参与的《阳光伙伴》活动也是对教育模式的新探索,当然也发挥了电视独特的现场报道优势。

(4)形象化:科技类节目越来越好看

科技节目在各个电视台占的比例都不大,也不是吸引收视的主要节目形式,但是作为科教台,这类节目又是必需的组成部分。很多电视台对科技类节目的制播方式做了新颖的尝试,比如运用生动的画面包装、设置故事情节、设置悬念,以求让大家看着不累。

(5)娱乐化:崭新的尝试

推出年轻人参与的综艺节目,展示年轻人的时代风采,是科教台的一个新探索,综艺娱乐节目市场影响力大,节目形式活泼,能够有一批忠实的观众,只要进行健康地引导,避免低俗化路线就能有其存在价值。像浙江科教台的《美丽A计划》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播出以后,也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市场认同,开了这方面的先河。

6.坚持媒介功能的同时,寻求更符合自身发展需要和市场需要的电视营销手段

电视最终推向市场,需要成熟的电视营销手段,这其中有着丰富的学问。

(1)整体包装的专业化和时代感

现在的科教台,很多已经开始注重整体包装的时代感和亲和力,注重吸纳相应的技术人才和技术设备,形成具有鲜明个性风格的包装特点。

(2)整合各个台的资源,联手发展

走到今天,电视台只有联合起来,互通有无,资源共享,才能创造更加具有活力的教育电视市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2005年4月,来自全国各地教育电视台的台长、频道总监、副总监以及中国教育电视协会、中国传媒大学的代表齐聚杭州,举行“中国科教电视网”可行性论证暨项目合作研讨,拟建“中国科教电视网”,同年6月,上海教育电视台联合凤凰卫视打造精品讲座节目《世纪讲坛》,这些都翻开了教育电视联手发展的新一页。

(3)品牌推广手段

浙江科教频道就推出了《新青年制造》栏目,着力打造频道主持人品牌,扩大频道的自身宣传,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形成各种频道推广的方式。2007年,浙江科教台又投入了近1亿元的频道运营经费,在品牌建设的投入上是2006年的两倍,形成了更强势的多媒体效应,也建立了更多的推广渠道和手段,使一个强大的科教台形象深入人心。

二、对省级教育电视台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虽然各个教育电视台都在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作为拥有特殊传播职能的电视台来说,如何取得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双赢,体现现代化的媒体素质,则是亟需我们关注的事情。

1.确立收视群体的问题

做一个节目首先要确立收视群体,然后分析收视群体的需要,策划相应的制作形式。一般来说,不同收视群体有不同的收视习惯和收看规律。

青年人:喜欢收看含有娱乐因素、竞技因素、悬念性的节目;处在不同时期的年轻人也关注自己身边的信息,比如考试,就业,但不喜欢大而空泛的报道。而且如果是处在学习阶段的年轻人,他们的收视时间是不定的,也较少。

家长:注重教育信息以及专业解读;关注以传播教育方式为主题的节目,关注其他的教育故事和人群,观摩效仿心态较重,他们是教育电视的主要收视人群。

普通社会群体:关注公共信息,关注有独到视角的教育事件,对故事性、画面美观、现场性、及时性等方面都有很大要求。制作者应在节目中运用各种电视元素吸引他们的眼球。

高端人群:这个人群就是人们通常所谓的高学历、高收入者,他们往往关注比较精品化的节目,要求包装精美、专业性高、视角独特、报道深入,比如像央视科教频道的《探索发现》《百家讲坛》等。

综上所述,有的教育电视台节目还不能涵盖所有受众的收视要求,如果要做专业的节目,就必须要有详细的收视群体分析为依托。

2.教育类节目关注面的问题

从教育电视台现有的节目形态和当前观众市场来看,还有一些需要丰富的节目类型:一是职场信息类:大学生找工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求职也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节目可以做成由企业和学校、学生在电视台发布相关信息的信息类节目;也可做成招聘活动类节目或者专题故事类,这类节目,既符合教育电视台的宗旨,也符合观众的收视兴趣,同时做好了还可以打响节目品牌,获得市场效益,但是这类节目的投入相对来说也比较高。二是家庭教育类节目,比如心理问题、法律问题,学生行为教育、学前教育、思想教育,可以运用不同的节目形态,提升电视的传媒形象。三是科技人文类,这类节目目前较缺乏,因为制作这类节目对电视工作者的专业素质、电视制作技术、电视表现方式、资金投入要求都比较高,而且在普遍观众中这类节目的收视效果也不一定好,这类节目的本土化也是个问题。但是科技人文类节目代表了一个台的制作水平,也是教育台综合素质的体现。

3.教育以外节目的拓展价值

拓展教育题材以外的节目,无疑是电视发展的必须,因为要吸纳更多的收视群体,创立过硬的电视品牌,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都要靠制作多样化的精品节目。只不过在制作当中应考虑一个主次的问题,不能模糊频道的定位。现在各个教育比较适当的突破口是民生新闻和社会类专题节目。

(作者单位: 四川电视台科教频道)

【本文编辑:张德明】

作者:钟 玉

第三篇: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助推“双一流”建设路径研究

摘 要:本文运用遗传算法建立了区域高等教育科技资源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模型,并利用2005-2015年面板数据,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资源配置绩效进行了评价。同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各投入指标与绩效间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揭示。研究发现:尽管各个地区高等教育科技资源配置绩效总体水平不高,但各个地区仍具有明显差异。同时,各科技资源投入要素在各个地区对科技资源配置绩效的表现不同。为此,各地区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应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充分发挥省级政府教育统筹作用,依据科技资源配置绩效水平,采取不同的资源配置策略。针对科技资源配置绩效提升的关键因素,采取不同的措施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绩效。

关键词:高等教育;科技资源;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双一流”

一、引言

从高等教育绝对规模的角度而言,我国早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但从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视角审视,我国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为了实现这一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教育领域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其中,进一步扩大省级人民政府教育统筹权便是重要改革举措之一,其目的在于强化省级人民政府能更好地履行促进省域内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职能,办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省级人民政府教育统筹的实质是统筹配置教育资源,在保障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重要改革举措之二便是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其目的在于引导和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瞄准世界一流,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加快走向世界一流。

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省级人民政府教育统筹,促进“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就不仅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教育理论工作者所应认真研究的问题。因为,尽管省级人民政府教育统筹与“双一流”建设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即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但在具体的路径上存在较大差异。省级人民政府教育统筹更多强调的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而“双一流”建设则更加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鉴于此,本文以各个地区省级人民政府高等教育教育科技资源的统筹配置为切入点,探讨促进“双一流”建设目标达成的有效途径。因为科技资源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资源,构建以绩效评价为导向的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提高现有科技资源配置绩效,对于实现省级教育资源统筹和“双一流”建设目标以及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均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当前,在研究对象上,关于科技资源配置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微观上以某个省份[1]、某个地区[2]、某地区科研机构[3][4],某新兴产业 [5][6]为研究对象进行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分析。在研究内容上,现有研究的投入与产出指标选取上偏少,戚湧等[7]把研发人员、研发机构硕博士、研发外部支出和技术创新基金作为投入指标,选择专利许可与技术市场成交额作为产出指标对全国和江苏科技资源配置进行绩效评估;苑清敏等把科技活动人员、R&D活动人员、财政拨款和R&D经费支出作为输入指标,专利申请授权和新产品销售作为输出指标来评价我国三大城市群科技资源配置效率[8];张勇等把企业从业人员和总资产作为投入指標,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为产出指标来考察西部地区产业资源的配置效率[9]。在研究方法上,大多学者采取定量法来测算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如Malmquist 指数[10],DEA对区域科技资源配置做效率评价,揭示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的规律性和异质性 [11][12][13]。其中戚湧等研究得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存在地区差异[14];范德成等发现了工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省际间差异对总体差异有影响,并总结出各个区域间资源形成的不同的集聚配置模式[15];陈国生等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投入的提高是改革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主因素,并且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效率下降显著[16];沈赤等得出政府的科技资源配置一直处于较高效率水平,保持这一水平还需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17]。

现有对高校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已取得很多有价值的成果,研究方法上由单一的理论性描述分析到运用大数据进行定量研究,使复杂的资源配置问题变得较为清晰。但是,现有的文献在研究对象上缺少从国家层面整体上探讨各省域的科技资源配置相对绩效水平;在研究内容上,指标的覆盖面不全,不能全面反映科技资源的投入与产出能力,且所确立的指标侧重点不一,窄口径较多,缺少全口径的指标;在研究方法上大多定量采用DEA模型,急需在研究方法有所拓展。另外,在测算区域间科技资源配置效率问题时缺少空间视角探讨影响区域高等教育科技资源配置的绩效。事实上,高校科技资源要达到合理配置,应遵循“绩效目标-资源配置现状-绩效评价-最优化配置”的过程,而现有的研究更多是基于定量的效率测算或是侧重于质性优化配置模式,缺乏对两者关系连环效应的研究。本文从国家层面出发,利用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我国高等教育科技资源投入与产出指标,尝试基于遗传算法构建科技资源配置的绩效评价模型,利用模型估计结果探索影响绩效的重要和一般投入指标,为“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科技资源配置方向。

二、科技资源绩效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

(一)指标体系及权重

从投入与产出的视角看,高等教育科技资源投入包含科技方面的人、财和物力资源,而产出围绕高等教育三大职能设定。投入指标方面注重数量和结构指标的统一,其中R&D全时人员数反映高校对教学科研的直接投入,而博士学历占比反映教师的素质,科研经费的支出体现高校承担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物力投入对科研起着支撑和推动作用。产出指标方面主要设置数量指标,代表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硕士和博士是反映高校培养科技人力的规模,论文、著作、科技奖励等反映的科研成果支出和影响力,专利和技术转让是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的考量。

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和科技资源投入产出的内涵,遵循指标数据的科学性、独立性、可操作性和可获得性原则,首先采取文献法对指标进行梳理分析,借鉴了刘玲利[18],边慧夏[19],李柏洲[20],陈祺琪[21]和刘君[22]等高校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相关文献确定初步指标体系;其次根据专家咨询法和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由于区域高等教育科技资源投入与产出两个系统各指标的测量单位不统一,故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设xij为指标的原始数据,yij为标准化后的数据:

至此,本研究所構建的指标体系及权重如表1所示。

(二)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是应用计算机解决最优化的搜索算法,按照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原则,其优势是能生成有用的解决方案来优化问题,逐步演化成最优解。其最早是由Holland教授根据生物进化的过程提出的一种计算模型,它根据遗传学原理和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过程来寻求最优解。遗传算法拥有自适应的功能,可以不用根据先验知识而直接对我们的参数进行相应的编码,并沿着多条路线进行同步搜索,从而避免进入局部最优的陷阱。其步骤如下。[24]

1.定义基于高校科技资源投入产出的绩效评价模型

2.偏差排名定义

3.参数确定

4.绩效测算

对各个省份的投入与产出得分组成的二维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依据聚类分析结果分别选取距离各类中心较近的2/3样本作为学习样本,剩余的作为检验样本。紧接着将2005-2015年30个省份的投入得分、产出得分、偏差排名输入到模型中,分别得到每一年的最优参数a、b、c、d的取值,取这10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绩效评价模型的参数,模型计算结果的排名与偏差排名的对比曲线。将上述得到的优化参数带入绩效模型中,输入投入与产出得分,即可得到绩效值。

(三)数据来源

本文的高等教育科技资源投入与产出数据均来源于2006-2016年《中国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5]和2005-2015《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6]。另外,因西藏的经济发展水平数据有较多年份缺失,故文中实际探讨的是除西藏外我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科技资源配置绩效值。

三、高等教育科技资源配置绩效结果

(一)高等教育科技资源投入与产出指数

从2005-2015年间取2005、2010和2015年三个时间点,按照区域东中西①三个地区来探讨高校科技资源配置现状如表2所示。总体来看,我国三大地区的高校科技资源投入与产出呈现非均衡格局,2005-2015年间投入与产出的增长幅度都较慢。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科技资源投入的均值为0.118,东部地区省份数量投入达到均值的比例为69.2%,中部地区为50%,西部地区仅为18.2%;而2015年,全国高等教育科技资源投入的均值为0.295,东部地区省份数量投入达到均值的比例为53.8%,中部地区为50%,西部地区仅为18.2%。在产出上,2005年和2015年全国高等教育科技资源的均值分别为0.081和0.138,东部地区产出省份数量达到均值分别占比69.2%和53.8%,中部地区产出为33.3%和50%,西部地区产出为18.2%和27.3%。整体而言,全国高等教育科技资源投入能力大于产出能力,东部和中部地区在科技资源投入上有一定优势,相应地在产出能力上,东中部地区也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增长态势相对于东中部更缓慢,三个地区的增长差距有扩大趋势,但在产出能力上三个地区的增长幅度都较缓慢。另外,东中西部地区各省域内部差异较大,西部地区内部趋于稳定。

(二)绩效的时间演化特征

从时间维度看区域间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由于2005-2015年跨度较大,为避免繁琐,故采取相邻4个年份求取平均绩效值来考察各地区科技资源配置绩效时间变化情况。见表3。

利用ward聚类法,把各省域的绩效值聚类为Ⅰ、Ⅱ、Ⅲ、Ⅳ和Ⅴ共5个等级,分别表示低绩效、较低绩效、一般绩效、较高绩效和高绩效。由表3可知,三个时间段内,科技资源配置绩效北京始终保持在V类,而江苏在后两个阶段内由较高绩效上升到高绩效,两省市作为全国高等教育科技创新高地,高质量的高等院校云集,并且科研院所较多,亦是经济发展水平发达省市,在投入上具有一定优势,所以绩效值较高。浙江、湖北、广东和陕西四省份均从Ⅲ类到Ⅳ类,湖北和陕西分别作为中部和西部地区科技创新的领头兵,其科技创新基础雄厚,并且拥有较多的高等院校,能迅速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而浙江省作为沿海省份,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对高校的投入有显著性提高,其本身具备的科研力量在科研投入上能转化成产出,所以长期保持在Ⅳ类,未来还可以继续加大资源的支持力度。广东省由于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跨步提升,近年高校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部署,全力满足省市的战略需求,使得科技资源配置绩效提升显著,未来前景乐观。辽宁、黑龙江、山东、湖南和四川五省份三阶段长期保持在Ⅲ类。东北三省的辽宁和黑龙江三个时间段都处于Ⅲ类,吉林的发展不容乐观,三阶段均保持在Ⅱ类,三省既需要国家的支持同时也应发挥三方联动效应,相互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与华北沿海省份开展合作。山东、湖南和四川三省分别作为东中西部地区的潜力股,未来可以尝试加大科技投入来提升科技的产出,发展潜力较大。天津从第一阶段的Ⅱ类到后两个阶段的Ⅲ类,该省处于京津冀经济圈,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科技资源配置的绩效有一定的提高。安徽和河南两省从第一阶段的Ⅱ类到后两个阶段的Ⅲ类,作为中部地区后起力量,自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后,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海南省从前两阶段的Ⅱ类到第三阶段的Ⅰ类,呈现不稳定的发展趋势,该省的发展应引起高度重视,防止出现再度下坡的趋势。河北、吉林、福建、江西和重庆五省市三个阶段一直处于Ⅱ类,河北应借助当前雄安新区新战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江西与福建较第一阶段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是发展较缓慢,未来还需加大多方面的支持力度,有突破Ⅱ类的可能性。山西、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五省一直处于Ⅰ类,无论在科技资源投入与产出上都比较落后,发展停滞不前,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三)绩效的空间演化特征

为进一步探索区域高等教育科技资源配置的空间动态变化,利用Ward聚类分析法,采用平方Euclidean距离度量标准,把2005、2010和2015年三年的数据进行5个等级的聚类,最后根据聚类结果借助ArcGIS10.2绘制的高校科技资源配置绩效的空间分布图,对我国区域东中西部绩效值作可视化处理。

2005年、2010年和2015年3个时间点上达到高绩效值的是北京市,江苏省到2015年达到了高绩效,高绩效三个时间点上东中西部省份的数量之比为110、110和200,较高绩效各地区省份数量之比分别为200、200和311,高绩效和较高绩效主要集中的省份为东部地区,这些省份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聚集了高质量高校,推动了区域的创新集群建设,科技创新能力较高,充分体现了社会经济因素和高校发展的联动交互效应。中部的湖北和西部的陕西有突起势头,并正努力追赶东部北京、江苏和上海省市,未来对该两省可以尝试加大资源投入的力度,保障其继续发展的条件。3个时间点上达到一般绩效的主要以东部省份为主,西部省份为辅,三个地区的省份数量之比分别为412、312和431。在较低绩效等级内,3个时间点主要以东中部省份为主,西部省份为辅,其中东中西部省份数量之比分别为641、741和311,这也可看出东部地区省份内部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3个时间点处于低绩效等级内的主要集中于西部省份,其中东中西部省份数量之比分别为018、018和118。东部的海南省在2015年出现在这一等级值得引起反思,其发展趋势与东部地区的发展趋势相背离。中部的山西也始终落后于中部其他省份,西部的内蒙古、广西、云南、甘肃、宁夏和青海等省也始终位于这一类,整体发展较缓慢。

从三大地区的空间分布来看,高绩效与较高绩效省份主要集中于东部,一般与较低绩效省份东中西部地区均有,低绩效省份主要集中于西部地区。

四、高等教育科技资源优化分析

前文从科技资源投入与产出两方面构建了区域高等教育科技资源配置的绩效评价体系,利用遗传算法测算了科技资源配置绩效。于晓宇、谢富纪[27],黎传国等[28],黄海霞、张治河[29]等从科技资源配置的视角研究了其效率问题。但是,依此仍无法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优化,还需要找出是哪些因素影响或制约了资源配置的绩效水平。因此,本文从资源投入的视角,进一步探究各项投入指标对区域高等教育科技资源配置绩效的影响程度,从而为下一步的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充分依据。

(一)模型的初步设定

因为考虑到空间的集聚效应,此处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各投入指标与绩效间的影响程度进行探讨。空间集聚的自相关性的表现形式分为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模型,当某个省域的科技资源配置绩效受到相邻地区的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影响时,适合采用空间滞后模型[30],其定义如下。

而当某省份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空间自相关性表现为相邻省份未考虑到的因素时,这些遗漏的因素也会影响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绩效,这时适合采用空间误差模型,其定义如下。

(二)模型的适用性检验

在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前,首先需对区域高等教育科技资源配置绩效是否存在空间集聚现象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在此采用Moran’s I指数,其定义如下。

構建各省份的空间权重矩阵Wij,采用0-1空间邻近权重矩阵。测算结果如表4所示,根据Moran’s I指数的结果, Moran’s I指数在2005年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从2006年起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我国省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间依赖关系,相近省份之间的科技资源配置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从2005年的0.169上升至0.204,并且集聚性正在逐步增强。

随后采用Hausman检验来判断本文采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P值显示小于0.05,所以在95%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适宜采用固定效应。

以三级指标为自变量,绩效为因变量,探讨各指标对绩效的影响程度,利用stata14.0对我国科技资源资源投入与配置绩效进行模型估计。在进行空间计量模型估计前需判断使用空间误差或是空间滞后模型,采用LM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LM-error的统计值为4.745,Robust LM-error的统计值为4.737,且两者均达到了10%的显著性水平,而LM-lag和Robust LM-lag均未达到显著性检验,说明空间误差模型对分析区域高等教育科技资源配置绩效的影响机制更加合适。

(三)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回归分析

根据上述检验性结果表明,本文适合使用空间误差的固定效应模型,现分别从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的区域来进行空间误差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区位优势和优质高校的不均衡分布导致东中西地区的科技资源配置存在严重差异,进而导致东中西部地区的科技资源产出不均衡。因此,分东中西部地区对影响科技资源配置的绩效进行回归分析可以比较不同地区在各个解释变量上的差异程度。从东中西地区的回归结果看,解释变量R&D全时人员、博士占专任教师比例、人均科研经费支出、科技投入总经费、固定资产购置费、人均信息化设备资产值和图书量对科技资源配置的绩效影响显著。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得到以下结论。

一是R&D全时人员对科技资源配置绩效的影响系数东部地区均高于中西地区,这说明在东部地区R&D全时人员的运用效果要好于中西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对科技资源配置绩效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323、1.100和1.305;博士占专任教师比例对中部地区的科技资源配置绩效的影响系数高于东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处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期,对教师质量和结构的需求更大,东中西部地区对科技资源配置绩效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327、1.882和1.278,而东西部地区相对来说对R&D全时人员的需求更大,其投入对资源配置的绩效提升显著。

二是人均科研经费支出对科技资源配置的绩效影响均呈显著差异,但影响东中部地区的系数逐渐递减,东中部地区R&D研究人员较多,所以重视人均科研经费支出更能突显其需求性,保证经费的充足也能较好地提升科技资源产出能力。而科技投入总经费对科技资源配置绩效的影响系数逐渐递增,西部地区由于区位因素的劣势,高校的数量少,所以对绝对增量的需求更大。

三是在固定资产购置费、人均信息化设备资产值和图书量三个物力资源指标上,东中西三地区在物力资源配置上对绩效的提升能力相当。

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的人均科研经费支出、R&D全时人员和博士占专任教师比例三者对科技资源配置绩效的提升能力显著。而在其他投入指标上对绩效的提升一般,东部地区面临着人力和财力资源的双重投入,也表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对研究人员和经费呈现较强的回归影响。中部地区人均科研经费支出和博士学历占专任教师比例两者对绩效的提升显著。而西部地区的回归系数表明,在各个投入指标上对绩效的提升均相当。

五、强化省级政府科技资源统筹能力,促进“双一流”建设目标实现

“双一流”建设是国家实施的一项重点建设工程,对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各个地区提升高等教育系统质量,强化高等教育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价值。正因如此,各个地区在实施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过程中也都表现出了十足的积极性,不仅努力争取本地区尤其是省属高校能够有更多的大学和学科入选,同时还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助推“双一流”建设,如给省部共建高校一定的配套资金。大多地区还在当地实施了重点建设项目,如北京实施了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上海实施了高等学校高峰学科和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广东省实施了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计划,陕西实施了“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计划,贵州实施了区域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河南实施了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计划,海南实施了特色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等等。这些地方政府开展的“双一流”建设项目,想必也纳入了省级人民政府教育统筹的范围。为了使各个地区更好地发挥教育统筹的作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升科技成果产出,加快“双一流”建设,基于前面的研究结果,对省级人民政府在科技资源配置中教育统筹的具体举措提出如下建议。

(一)各地区应依据科技资源配置绩效水平,采取不同的资源配置策略

从科技成果产出的视角审视科技资源配置策略,无外乎有三种:第一,在保持资源配置绩效不变的情况下,加大科技资源投入力度,进而获取更多的科技成果产出;第二,在保证科技资源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绩效,进而获得更多的科技成果产出;第三,通过加大科技资源投入力度和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绩效共同作用,获得更高的科技成果产出。各地区应依据现有科技资源配置绩效水平,来选择不同的资源配置策略。

北京与江苏是科技资源配置高绩效省份,这两个地区在今后的科技资源配置中,应加大科技资源的投入,以较高的科技资源投入来获得更高的科技成果产出,进而提升“双一流”建设水平。

科技资源配置绩效较高的上海,在今后的科技资源配置过程中,应坚持以加大科技资源投入为主、以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为辅的策略,通过二者的协同来提升科技成果的产出,推进“双一流”建设水平。

辽宁、浙江、山东、广东、湖北、四川与陕西7个地区是科技资源配置中等绩效省份,这些地区在今后的科技资源配置过程中,应坚持加大科技资源投入与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并重的策略,通过“双提高”来提升科技成果的产出,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

天津、河北、黑龙江、吉林、福建、海南、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和重庆11个地区是科技资源配置绩效较低省份,这些地区在今后的科技资源配置过程中,应坚持以提升科技资源配置绩效为主、以加大科技资源投入为辅的策略,通过二者的协同来提高科技成果的产出,并推进“双一流”建设。

山西、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9个地区是科技资源配置低绩效地区,这些省份在今后的科技资源配置过程中,应着重考虑如何提升科技资源配置的绩效,以此来提高科技成果的产出,促进“双一流”建设。

(2)各地区需明晰提升科技資源配置绩效的敏感因素,采取不同的措施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绩效

从科技资源投入的视角来看,受各方因素的影响,同一资源要素在不同地区其对资源配置绩效的表现是不同的。为此,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各个地区应选择那些对资源配置绩效影响较大的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东部地区应通过省级政府教育统筹,重点通过加大人均科研经费支出、R&D全时人员投入和提高博士学历占专任教师比例三个方面来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绩效。东部地区的政府要进一步加大高校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让高校获得更多的科技资源;东部地区的政府和高校要通过各种政策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科研;东部地区高校应依托良好的区位和高校优势,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的学历水平。

中部地区应通过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着重通过加大人均科研经费支出和提升博士学历占专任教师比例两个方面来提升科技资源配置绩效。中部地区的政府除了要加大科技投入外,还需搭建各种平台,拓宽高校与东部地区高校、本地大中企业的科技合作途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扩大科研经费来源渠道;要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

西部地区应通过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发挥各项科技资源要素的作用来提升科技资源配置绩效。在目前的形势下,西部地区更需要强化人才的管理和流动,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不仅稳住本地人才,也能从东部地区或国外吸引人才。在提高教师学历水平的同时,鼓励教师积极投入科研;西部地区的政府应在科技经费上给予高校更多的扶持,完善相关科研基础设施,通过线上、线下与东中部高校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注釋:

①按照国家统计局 2011 年的划分办法,将中国内地划分为四大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参考文献:

[1]管燕,吴和成,黄舜.基于改进DEA的江苏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科研管理, 2011, 32(2):145-150.

[2]王月秋,陈业华.华北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0(15):71-72.

[3]杨传喜,徐顽强.湖北农业科研机构科技资源结构与配置效率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S1): 377-384.

[4]索玮岚,高军,陈锐.科研机构科技资源使用效益评估研究—基于时滞效应和关联效应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5,33(2):234-241.

[5]喻登科,周荣,陈华.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DEA交叉评价[J].情报杂志,2012,31(9):87-91.

[6]黄海霞,张治河.基于DEA模型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1):150-159.

[7][14]戚湧,郭逸.基于SFA方法的科技资源市场配置效率评价[J].科研管理,2015,36(3):84-91.

[8]苑清敏,申婷婷.基于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城市群联动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21): 96-99.

[9]张勇,李海鹏,姚亚平.基于DEA的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7):89-93.

[10][15]范德成,杜明月.中国工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时空分异格局研究—以经济新常态为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7,35(8):1167-1178.

[11][16]陈国生,杨凤鸣,陈晓亮,等.基于Bootstrap-DEA方法的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空间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11):36-42.

[12]陈慧,孙琳,戴磊.吉林省科技资源配置有效性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10,28(5):732-735.

[13][17]沈赤,章丹,王华锋.基于数据包络分析VRS模型的我国政府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J].企业经济,2011,30(12):145-150.

[18]刘玲利.对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测度[J].统计与决策,2008(14):47-50.

[19]边慧夏.长三角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分异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 (2):145-148.

[20]李柏洲,董恒敏.协同创新视角下科研院所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8(1):53-62.

[21]陈祺琪,张俊飚,程琳琳,等.农业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区域差异分析及驱动因子分解[J].科研管理,2016,37(3):110-123.

[22]刘君.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6.

[23]谭婧,陶小马,陈旭.基于改进熵值法的城市“精明增长”综合测度—以长江三角洲16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2):129-136.

[24]彭新一.华南理工大学国有资产发展报告[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司.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16.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015.

[27]于晓宇,谢富纪.基于DEA-Tobit的区域创新系统资源配置优化策略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23(1):1-10.

[28]黎传国,陈收,毛超,等.资源配置视角下战略调整测度及其对绩效的影响[J].中国管理科学,2014,22(11):19-26.

[29]黄海霞,张治河.基于DEA模型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1):150-159.

[30]李红锦,张宁,李胜会.区域协调发展:基于产业专业化视角的实证[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8(6):106-118.

(责任编辑 钟嘉仪)

作者:李石勇 王春梅

上一篇:尝试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货币供给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