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型论文范文

2022-05-10

小编精心整理了《教育类型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教育教学论文分为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其具体的特点和相应的规律。一教育教学论文的表述特点,实际上是从述评、论述、评论、说明等方面来分类的。

第一篇:教育类型论文范文

中美教育合作类型及问题探析

摘要:中美教育交流合作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呈现多元化、频繁化和多主体参与的趋势,但合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诸如学历学位认证、资源实质性引进以及文化融合等问题。从分类的角度出发,明确中美教育交流合作的主要形式、参与者,同时分析合作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交流合作,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以及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美教育; 合作类型; 参与者; 国际化

随着中美关系的深入和发展,两国教育交流活动日益频繁,特别是近几年来,中美政府签订了一系列重大教育项目计划,极大地促进了两国教育的交流和发展。 2011年,第二轮中美人文交流磋商期间,国务委员刘延东代表中方宣布了“三个一万”项目,即继续执行“公派万名学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和“汉语桥”万人来华研修项目,新设一万个中美人文交流专项奖学金名额。美国则启动“十万人留学中国计划”,即2010~2013年间,美国赴华学生人数扩大到十万人。 2013年11月21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共同主持了第四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旨在巩固和加强中美两国人民在文化、教育、科技、体育以及妇女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尽管中美教育交流不断深化,合作形式更加多样化,合作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从分类的角度对目前中美教育合作及其参与者的研究还十分有限。随着教育交流合作的开展与深入,无论从合作者的角度还是从政策研究者的角度来看,都需要对现有合作及其参与者进行宏观上的把握,从而增进中美大学之间的了解,进一步深化合作,促进合作创新,推动国际化发展。本文回顾了近三十年来中美教育交流合作发展的历史沿革,并以西南交通大学发布的 “教育部直属高校国际化排行榜”中前五十名高校的国际化活动为依据,总结了目前中美教育交流合作的主要形式、合作参与者以及交流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美教育交流合作发展历史沿革

建国以来中美教育交流合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实施,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开始逐渐恢复。1977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恢复高考,与此同时,中国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也开始拉开帷幕。1978年6月,邓小平提出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的决策。同年10月,以周培源等人为首的中国教育代表团赴美国访问,访问期间,中美就有关派送留学生的事宜进行磋商和谈判,最终与美国达成“理解备忘录”,并决定由中国派出500名学生、学者赴美国大学学习,美国则派出50名学生、学者来中国交流访问。随着1979年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中美教育交流活动更加密切,交流的形式也逐渐由最初的人员互派向合作项目发展。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China-U.S.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是最早的中美合作项目之一,该项目由美籍华人李政道于1979年创立,由美国大学提供奖学金,资助中国学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该项目为中国向美国派出物理专业的留学生打开了通道,这个项目的实施使得中国可以连续十年每年选派 100 多名优秀留学生赴美国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学习物理。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在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时首次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再一次提到这一方针,该方针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我国对外教育交流政策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和教育的复苏,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也得到进一步发展。1985年7月,李先念主席访问华盛顿,并和里根总统签署了合作协议,启动了一系列新的文化和教育交流活动,提出在平等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促进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1986年,由南京大学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作的中美文化交流中心成立,该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内首个长期合作项目的建立。随着中美两国政府往来不断密切,中美教育交流合作也由最初的互派人员、建立合作项目以及设立合作研究中心等形式向更多元化的模式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之间签署的一系列备忘录、教育合作协定等,为两国教育交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两国在1985年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教育交流合作议定书》,并于1990年、1993年、1995年和1998年分别续签。2000年两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教育交流合作协定》,并于2006年续签该协定。中美交流的频繁化、政府高层之间的往来以及教育形式、参与者的多元化,极大的促进了两国教育合作以及国际化的发展。

二、中美教育交流合作主要参与者

中美教育交流中最直接的参与和实施主体是大学,大学通过合作交流项目,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和校际友好协议等形式促进人员、语言、文化和学术等交流。除了大学以外,许多其他参与者如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协会等也对中美教育交流和合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中美教育交流合作的发展,许多新的合作者参与到交流合作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首先,政府是最重要的合作参与者。就国家层面而言,政府通过高层互访、往来对话等形式签订教育合作协议,制定合作框架,并通过一系列宏观政策措施促进合作与交流。中美教育交流合作三十年以来,中美两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教育合作协议与备忘录,极大地促进了中美两国教育往来与合作。1979年中美建交之初,两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1984年,两国在该协定的框架内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教育交流合作议定书》,1998年中国教育部与美方签署《愿意在华实施美国志愿者项目协议》,由美方派遣志愿者来华从事英语教学工作,2000年,中美两国教育部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教育交流合作协定》,2002年10月,中美两国教育部长在华盛顿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美利坚合众国教育部开展网络语言教学合作项目谅解备忘录》,2006中美两国教育部签署了《关于进一步扩大教育合作与交流的谅解备忘录》。[1]在这些教育协定的促使下,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开发了一系列对外交流合作项目,促进教育、文化、学术、语言等方面的理解和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友好城市,实行地方往来与互访促进交流合作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对本地高校进行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通过建立国际化发展示范区,鼓励中美教育交流合作的发展。

除了签订协议、备忘录等形式外,中美两国政府也建立了一些直接合作项目。其中富布莱特项目是美国政府设立的重要的国际教育交流项目,旨在促进美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富布莱特项目在全球155多个国家开展,已经为310000名学者、教师、学生等提供了交流机会。该项目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会拨款,每年为8000名学生、学者、教师以及专业人员等提供不同类型的奖学金。富布莱特项目在中国的发展是根据1985年中美教育协定正式将该项目纳入教育交流的范畴,中方由国家留学基金委负责赴美学者的遴选、录取派出等 ,而美方则由美国教育交流中心负责学者的面试工作。该项目由中美两国共同资助学者的访问交流,自2008年,共有508名学者和研究生赴美国学习,359名美方专家来华讲学。[2]除富布莱特项目外,美国政府的一些其他项目也为促进中美教育交流起到了作用,其中包括英语语言项目(English language programs),汉弗莱奖学金项目(Hubert H.Humphrey Program), 吉尔曼国际奖学金项目(the Benjamin A.Gilman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 Program), 以及汉语学习项目( the Chinese Language Study)。[3]同样中国政府也设立了自己的项目,包括中美网络语言教学项目、中美友好志愿者项目以及高级领导人项目等。

其次,除政府机构外,许多非政府组织、协会、机构以及商业集团也不同程度地参与到中美教育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其中非政府组织和教育协会等对中美教育合作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国际文凭组织(IBO,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是一个经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注册的非赢利的国际教育机构, 现有成员学校3160所,分布在146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世界3到19岁的超过一百万学生提供世界领先的教育服务。尽管IBO并没有直接参与到中美大学的合作交流项目中,但IBO的大学预科项目(diploma program)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通过共同的认证体系,学生可以直接申请进入各国不同类型的大学就读,促进了大学之间在制定共同认可的入学要求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在促进学分转化、体系认证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的一些教育协会及组织在设立项目、建立与美国大学的联系、以及鼓励教育研究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CEAIE)是中国教育界开展民间对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全国性组织,从1978年设立至今,与各国和多边教育组织建立了合作与交流联系,同时承担了包括“美中友好志愿者项目”等多项政府委托的重要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开展了多项中外民间教育交流的特色项目等。

除了非营利性组织和教育协会外,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及商业集团也不同程度地参与中美教育交流合作。这些机构和集团一般是以盈利为目的,但通过提供教育交流信息,提供咨询服务以及语言培训和大学申请帮助等,促进了中美教育的发展。

三、中美教育交流合作类型

中美教育交流合作在近三十年来迅速发展,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目前中美教育交流合作的主要形式,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以下四类:合作项目、合作大学/学院、语言和文化中心、以及包括国际会议、国际访问、研讨会、论坛等多种形式在内的各种非项目类交流形式。

1.合作项目是中美教育交流中十分普遍的一种形式。就学位授予情况而言,可以将其分为学位项目和非学位项目,学位项目包括一系列课程、经历及活动,以在具体专业学科内获取学位为最终目的。而非学位项目则是以促进相互交流和提高全球意识为主要目的的专门活动。就持续时间来看,合作项目可以分为长期项目和短期项目。对于长期项目和短期项目的界定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一般来说,在目前中美合作交流中,学位项目是典型的长期项目,持续时间从一年至四年不等。而非学位项目既包括长期项目也包括短期项目。如暑期学校、夏令营等非学位项目一般持续数周时间,是最典型的非学位短期项目,而国家留学基金委支持的联合培养项目通常持续一至两年,属于非学位长期项目。

根据授予学位的数量不同,学位项目可以大致分为双学位(Dual/Double Degree program)、联合学位(joint degree program)和单一学位(single degree)三个类别。双学位项目由合作双方各自授予学位,学生在满足中方大学和美国大学各自的要求之后被分别授予学位。双学位项目中的国内和国外学位既可以是同一层次学位,也可以是不同层次学位。同一层次学位如双学士、双硕士或双博士项目。而不同层次的双学位项目通过国内和国外两个阶段的学习分别由国内和国外大学授予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位。这一类项目包括3+2、4+1等合作项目。联合学位项目是指“中国和美国大学共同合作并且授予一个学位的项目”。实际上,现有的联合学位项目十分有限,由于学位的授予涉及合作双方的学位认证部门,因此实施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单一学位项目是指“学生在其中一个国家完成课程转到另一个国家,并在该国家的大学获得学位”。单一学位项目通常由合作双方就如何招生及学分转换达成协议。学生在国内大学的学分可以转到国外大学,在完成相应的学分之后,由国外大学授予学位。

2.除了建立合作项目外,中美教育合作的另一种重要的形式是建立合作大学。这种由中美大学合作设立的大学不同于国外大学的分校(branch campus或satellite university)。根据奈特(2006)的定义,大学的海外分校(branch campus)指“A国家的教育提供者在B大学建立远程学校,为B国家的学生教授课程,举办项目”[4]。因此可见,大学的海外分校从教学方式、设立形式等均是在不同国家的移植和再现,并非强调中美大学之间的合作。根据原国家教委1995年发布的《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的定义:“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法人组织、个人以及有关国际组织同中国具有法人资格的教育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招收中国公民为主要对象的教育机构(以下称合作办学机构),实施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外合作办学包括中外合作项目和中外合作机构。中美大学之间合作建立的合作大学就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一样,中美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更多地强调中美大学双方各自在合作中的地位,强调教学方式、校园文化、教学理念、管理体制的融合。目前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尽管很少具有独立的法人,有的还属于国内大学下属的二级学院,但是由于政府鼓励中外合作办学在引进资源、实现教学创新和改革方面的重要作用,该类大学在办学过程中享有更多的自主性,能够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管理模式很好地运用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

3.语言及文化中心是近几年来中美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式,这些语言及文化中心由美国国务院资助,通过与中国大学的合作,在中国大学校园内设立机构,旨在促进中美两国大学之间深层次的文化理解。目前为止,全国共有19个中美文化中心,这些文化中心大多数都建立于2010年后,尽管各个文化中心根据合作的大学不同略有差异,但其主要形式都是促进语言学习,组织学术及文化活动。通过这些形式的合作,中美大学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深入合作,如学分的认可与转换等。

中国的孔子学院也是中美大学合作的一种新形式。2004年国家汉办首次设立孔子学院,通过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提供汉语资源,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等形式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活动。目前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20个国家(地区)。其中,亚洲32国(地区)93所,非洲27国37所,欧洲37国149所,美洲16国144所,大洋洲3国17所。其中与美国大学合作设立近100所孔子学院。[5]

4.除了设立项目,建立新的合作大学,开设语言和文化中心外,中美大学合作还包括举办国际会议,学术论坛,聘请学者、教授等进行讲座和研讨等内容,这些合作形式更多的是建立在学校层面,通过学校之间的合作和协议共同举办活动。

四、中美教育交流合作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中美教育交流合作的问题

尽管多样化的教育交流合作形式极大的促进了中美之间的人员往来,但合作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位项目中学分的认证和转换问题。目前,在中美合作学位项目中,大都提供国内国外两个阶段的学习经历,无论学位最终由国内大学授予还是由国外大学授予,在完成学分的过程中都需要实现两个阶段学分的衔接和转换。但在实际合作过程中,两个阶段的学分衔接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已修课程学分不被外方学校承认;外方开设的一些学分课程内容与国内有所重复;总学分数和单课程学分设置差异较大,无法衔接等。因此,一方面学生为了完成国外学分课程要求而不得不选择国内已经完成的类似课程,造成重复选课。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国内课程不被认可,学生为达到学位要求,必须修完外方大学规定的课程,这样并没有起到国内外的课程和学位衔接,学生很难在项目计划的时间内完成学业,从而很难将联合项目的优势发挥出来。

2.实质性引进资源问题。中美大学教育交流合作的目的之一是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特别是目前提供学位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由于是在中国境内同国外教育机构合作举办的教育形式,因此被认为是推动教学改革、实现资源引进、实现“本土留学”的一个重要渠道。但目前的一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中,在实质性引进教育资源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合作双方的参与程度不足,合作办学仅仅成为向国外教育机构输送生源的项目;外方教师参与及资源投入不足;稀缺技术领域合作数量较少;办学过程中国外资源与本土情况结合不够。这些都成为教育交流合作中实质性引进资源的阻碍因素。

3.文化融合问题。一直以来,大学国际化的一个可衡量的主要标准就是国际学生的数量,这种方式一方面增加了大学的财政来源,另一方面提高了大学的国际化程度。然而这种可量化的形式只是一种弱国际化(weak-internationalization),真正的强国际化(strong-internationalization)应当更多从微观的层面考虑国际学生的文化投入、文化融合以及国际学生的参与程度。目前中美教育交流合作的主要形式中,同样也存在这种文化融合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在:留学生的文化投入和参与程度相对较弱,缺乏促进留学生文化参与的保障和运行机制。而在办学机构和项目中,只有少数高水平示范性大学从文化、教学等方面注重促进学生的文化参与和融合,而大部分学校仍然停留在以简单的对外交流活动的数量来衡量国际化程度。

(二)中美教育交流合作的建议

从中美教育交流的发展背景和类型看,中美教育交流合作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呈现多元化、频繁化和多主体参与的趋势,中美教育交流合作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促进高水平大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中美教育交流合作中出现的资源引进、学分认证和文化融合等问题不利于中美教育合作的稳定发展,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建立共同的认证机制。学位项目的合作应当深入到课程和学分体系的相互承认和认证中,如通过加入国际认证组织、教育联盟等,使学分设置标准以及课程内容等保持国际接轨与同步,从而建立共同的合作基础。中方学校在选取合作伙伴时除了考虑专业的应用前景外,更应当考虑到合作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制定合作计划和签署合作协议的同时,应注重项目的衔接和过渡,考察和分析学分转换和认证的具体细节,在项目实施之前通过协商、协定等方式就学分转换和认证问题达成一致。

第二,实现本土与全球的结合。实质性引进资源的一个特点是引进的资源能够促进本国经济、社会、教育的发展,为其服务,因此,资源必须充分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在合作办学方面,应充分考虑资源的社会需求,鼓励稀缺资源和高技术领域的合作,同时兼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难易程度开展教学,如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编写教程,共同设置适合本土化的国际教学方法和内容等。而考虑到由于教师资源不足或不稳定引起的投入不足问题,应当积极考虑吸引和发展一定数量的专职外籍教师,保证教师的投入和质量,同时要积极提升本国专职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层次。

第三,提高文化融合意识,促进个体文化参与。现有教育交流活动中,更多的是注重学生、教师以及对外交流活动的数量等可量化的指标。一方面,由于文化参与和融合很难用量化指标测量,另一方面,教育交流的文化方面很难在短期内取得市场和经济效应,因此学校在制定国际化战略规划时往往容易忽视文化融合的重要性,而从长远来看,有效的国际融合,国际交流人员成功的留学经历和文化认同才能为学校和机构带来长远的声誉和利益。因此,在制定国际化战略规划、学校章程、使命中应以“强国际化”为目标,从文化整体上对待学生和教师,避免强调以国家为界限的差异和边界性,制定相应的反馈机制,了解学生及教师在文化交流和融合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促进学生的学术参与和学术成功。对于合作办学方面,应鼓励发展高水平成功合作办学示范机构,通过导师制、学友制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中国与美国教育交流简况[EB/OL].http://sino-education.org/exchange/brief.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美国富布莱特项目[EB/OL]http://sino-education.org/studyabroad/Fulbright.htm.

[3]Thomas A.Farrell, National Policy Goals: U.S.Government Activities Supporting U.s.-China Exchange, U.S.-China Educational Exchange: Perspectives on a Growing Partnership.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New York.2008.

[4]Jane Knight, Higher Education Crossing Borders: A Guide to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GATS) for Cross-border Education, COL/UNESCO, Pp20-21,2006.

[5]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关于孔子学院/课堂[EB/OL] 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 stitutes/node_10961.htm.

(责任编辑刘第红)

作者:康卉 陆根书琳达·海格德尔

第二篇:教育教学论文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教育教学论文分为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其具体的特点和相应的规律。

教育教学论文的表述特点,实际上是从述评、论述、评论、说明等方面来分类的。研究这些表述特点,可以帮助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者摸索写作规律,根据这些特点去选择写作和表述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论文的构思和结构。

1.述评类。述评类论文,常被简称为“述评”,在表现形态方面,它有述有评,述评结合,述评并重,是一种侧重于评价,介绍某一时段内某一地区或学校,某一课题研究的进展、状况、问题、发展趋势,或评介某一学术理论、思想、成果的论文。

述评类论文的价值既在述,又在评。它既要客观、公正地介绍、引述别人的研究成果,又要站在学科前沿的高度评价别人的研究成果。一篇优秀的述评,既要客观、公正、准确地介绍某一领域、某一课题在一定时段内的研究进程、主要成果、存在的问题,同时又要有高屋建瓴的精到评价。如果只有别人研究成果的介绍而没有自己独到精辟的见解,只有述而没有评,那就是一般的信息介绍或综述文章,不能称为述评文章。

2.评论类。评论类论文常简称为“评论”,是教育教学论文中比例比较大的一种论文。

评论都有自己具体的评论对象,其评论对象也就是自己的研究对象。就教育教学的实际来说,凡评论各种教育教学现象——包括课堂教学、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教育教学评价体制等方面的论文,都可以列入评论之列,这种类型的论文,有时又被人们称之为“教育评论”。其侧重点是在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现象、事实展开评论,在评论中阐明自己的观点。

复述和摘录是在教育教学评论写作中不可缺少的技巧。复述是对原参考资料内容的介绍,摘录是抄摘所参考的资料的一些片段印证自己的观点。

复述有两种形式,一是概括式的复述,一是比较具体式的复述。要做好复述,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要传达原资料、原事实的内容;(2)要抓住所要表述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3)要寓评论于复述之中;(4)要恰当地引用原文。

摘录实际上也是一种广义的复述,它的用意仍在于介绍资料中的信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材料。摘引原文,关键是选得准,引得恰到好处。

复述和摘录是转述资料和材料,描述和分析则是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者对于资料和材料所作的评论。

描述是教育教学论文的作者对评论对象的一种具象性的评价,在这种评价里,既包含着直观的主体经验,又有着理性的分析、概括、判断。作者的科学理性是寓于具体事实的叙述之中的。除了描述,教育教学论文的作者更多时候是用分析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描述与直观把握相联系,分析则与逻辑推理相依承。教育教学论文的作者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一种教育教学的现象解剖开来,有条理又系统地进行分析、综合、推导,指出它的组成要素和构成方式,揭示它的优点和缺点,并且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加以阐述。弄清各种现象、事实之间的关系,理出对象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形态,揭示各种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步一步地将读者引向问题的本质方面。

3.论述类。论述类教育教学论文有论有述,述论结合而侧重于论,它是作者就某一理论问题,正面论证自己理论见解的文章。在这一类教育教学论文中,具有比较强的理论色彩,它不是评论某一个对象,而是直接论证某一个理论问题。作者往往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在比较抽象的层面思考、论述问题。在论述中虽然也要涉及大量的资料、数据,但侧重点还在于使得某一理论见解得到确证。论述类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更强调作者的理论修养,更强调作者的理性思维,更强调作者的理论论证。

论述类的教育教学论文是遵循议论文写作规则比较充分的一种,其对论点、论据、论证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写作这种类型的教育教学论文,应讲究规范化。

4.说明类。说明类论文有论有述,述论结合,其述的成分比较重,它的述更多地又表现为说明。它重在资料的收集、挖掘、整理、鉴别、描述、交代。凡是以实验、调查、观测、考证、训诂、校勘等为主要研究手段写成的教育教学论文,大多是用这种方式写成的。

说明类论文说明的成分比较重,“论”只是在资料陈述的基础上顺势而出,它侧重在资料的交代、梳理、鉴别上,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资料性上。

以上四种类型,只是一个大致的划分。论文写成什么形式,既要考虑研究的内容、方法,又要考虑自己的习惯、专长。

写作方式是教育教学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因素。采用论证的方式写成的文章,要求符合论证的一般规律;考证类的文章要求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的考证程序进行;而诠释型的文章则要求在对概念及其所要诠释的对象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判断或结论。

1.论证型。 这类教育教学论文以探讨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为主要任务。它们有的是对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以便有新的理解、突破、发展。如有关教育、教学、管理、家教等方面的问题的探讨,都是十分有意义的,探讨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有的是对某一教育教学现象或某一教育教学领域的有意义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有的则是以教育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从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探求教育教学实践和改革的本质与规律,或建立新的理论体系,或完善某一基本理念,或纠正某些错误观点。

论证型的教育教学论文常常是针对某个有实际意义或有理论价值的教育教学专题进行研究,或写成专论,或写成评论,或写成述评。

论证型的教育教学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在论证时,通过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现象和问题中找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深入挖掘事物的特性和内涵。

2.考证型。这类教育教学论文以研究和辨别教育教学现象、事实、观点、看法的真伪为主要任务,与之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以搜寻资料、信息、事实、证据为主要工作。其选题范围也很广泛,有教育教学中长期争论未有结论的问题,也有虽已有了定论但证据不足的问题。这类教育教学研究的课题有大有小,大的如对整个课程标准、教材的变迁、教学方法的考证,小到对一篇课文、一个表达方式、一句诗文、一个有特别意义的词语、一个作者进行深人而又仔细的考证。

撰写考证型教育教学论文,须以可靠事实、确凿证据为依据。事实越多越好,应不厌其烦、不惜篇幅,只要是可靠的,不分巨细,尽管旁征博引,让事实说话,不必多议论。

考证型的论文一般是与教育教学的实际相结合的,有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目的。如果与教育教学一点关系都没有,那么,这种考证的意义也就不那么符合教育教学论文写作的目标及要求了。

3.诠释型。这是指对教育教学领域的理论、概念、原理、原则或事物的属性、特征、本质、现象、事实,事件的实际状况、发生、发展等方面,作全面、深刻的解释、说明,作出正确阐释、描述的论文。

这种解释、说明应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客观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本质的而不是表面的。所以,只有在撰写这类教育教学论文时充分掌握事实材料,把握教育教学的理论分析、判断的尺度,才能作出准确的诠释。

内容是教育教学论文的根本之所在,从所表述的内容上来分类,一般来说是比较容易区别其所属类别的,像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实践等方面,一接触到文章,很快就可以区别出其间的异同。正确地区别和认识它们的类别,对于科学而得体地写作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基础理论研究类。它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理论分析。

(1)以抽象的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规律、教学方式方法、课程标准、改革方案等。

①教育学:包括课堂教学所应该坚持的理念研究、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中外教学研究等。

②心理学:包括教育对象的具体心理分析及研究、教育者的心理研究、社会教育心理分析及研究等。

③教学规律:包括课堂教学具体规律分析和研究、课堂教学各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研究、课外训练特点和指导规律、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及规律等。

④教学方法方式:包括课堂学科教学方法方式研究、教学方法研究的意义、课堂教学中应该选取什么相应的方法和方式、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需要倡导什么样的方式、针对每一种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选择哪些教学方法和方式等。

⑤课程标准:包括课堂教学理念的研究、课程标准和大纲的比较研究、课程标准对于教育教学的影响、课程标准对于国民素质培养的作用等。

⑥改革方案:包括各科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课堂教学的具体问题解析、课内外和校内外结合的教学方案、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施等。

(2)证明某一概念、定义、原理。

(3)分析某种理论的意义。这种类型的论文在分析时一般不是讲究面面俱到,而是就其中某一个重要方面展开,或局限,或肯定,或修正,或补充,或质疑。

(4)研究某种理论的实际运用。如为解决某一实践中的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5)以调查、搜集到的现实材料或文献资料为研究对象。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和类比,提出新理论或新见解。

2.应用性研究类。所谓应用研究,指的是对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应用问题进行研究。

(1)对课程标准和教学的研究。包括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育理念、评价体系,课程标准对学习方式上的特殊要求,教师如何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等。

(2)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包括各科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互动研究、学生的主动性发挥研究、课堂提问的研究、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训练和考查研究、板书设计的研究、课内外结合研究等。

(3)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包括班主任工作研究、班级管理研究、学生自治研究、教师与学生关系研究等。

(4)对学校管理的研究。它包括学校管理方法研究、学校管理制度研究、学校教育环境建设研究、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研究等。

(5)对社会教育的研究。它包括社会与学校教育研究、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研究、社会舆论对孩子成长的研究、社会风尚对孩子的影响研究等。

(6)对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它包括家长的教育方法研究、独生子女教育研究、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研究、家长和学校关系研究等。

3.实践感悟和体会类。实践中的体会和感悟,是指那些在教育教学中受到某种触发而产生的感想、体会、见解等等。

(1)关于教育方面的。它包括班主任工作感悟、师生关系中的体会、学校管理工作感受等。

①班主任工作感悟。像一位名叫赵天的作者写了一篇《“暗示”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的论文,是从如下几点来写的:环境暗示,好的环境能使人身心舒畅;语言暗示,班主任对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表现的学生要用恰当的方式; 行为暗示,在恰当的环境下,给学生以行为暗示能够起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效果;心理暗示,心理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整个人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识己暗示,班主任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思想状况,利用积极的识己暗示,以促成良好班风的形成。由此写出了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感悟。

②师生关系中的体会。像在班主任网发表的由任秀君老师撰写的《班主任如何处理学生的“不敬”》一文,从在事件发生时宜冷不宜热、 事发后宜静不宜动、 处理“不敬”事件宜深不宜浅、处理“不敬”的态度宜真不宜假、 处理“不敬”的尺度上宜宽不宜严等五个方面讨论了处理这种特殊情况下的师生关系。此外,该文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要想设计好的处理方案,作为班主任应该具备一些什么样的素质:加强自身修养,赢得学生的“尊敬”;平时加强扎实细致的思想工作,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树立良好的班风; 批评学生要讲艺术,处罚学生要把握好“尺度”。这就有一定的启发性,这种体会和感悟,对其他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老师也是有借鉴作用的。

③学校管理工作感受。像张记林写的《网络信息时代的德育工作探讨》一文,则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针对目前在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进行教育和研讨的,作者从时代的发展、围绕学生的周边环境、大的社会氛围、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等方面进行探讨,然后,提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学校应开好信息课,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德育工作必须主动走进网络,填补网上德育空白; 开展班级网页和个人网页设计比赛;办网上展览。现实中的“自然科学展”“法制教育展”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形式; 开展网上讨论,学校可定时开展针对某一个问题的讨论,可以让学生自己当班主任;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网络道德;劳逸结合的教育,玩与学节奏的调控。

(2)关于教学工作的体会。包括提问、导答的体会,分层教学的体会,创造性教学的感受,预设性课堂教学情况感受,开展研究性学习中的体会,综合实践活动的体会等。(摘自《教育教学论文写作》2008年6月第1版,丁步洲、左侗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注:请本文作者告知详细通讯地址,以奉寄稿酬)

□责任编辑 邓园生

作者:丁步洲

第三篇:制度支撑校企合作 创新深化类型教育

【关键词】校企合作;制度支撑;类型教育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虽然职业教育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都深深认识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相关政策支撑力度的不足、措施的虚化,导致校企合作未能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最佳作用。为从根本上筑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发了《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以下简称《促进条例》),以法规形式明确了校企合作的促进举措。

《促进条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结合江苏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特别是江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瓶颈问题而制定。从宏观层面来看,《促进条例》是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落实,是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细化,是对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深化。从微观层面来看,《促进条例》明确了校企合作推进过程中应落实而未落实事项的解决路径,规定了校企两个主体组织实施校企合作的相关职责和要求,阐明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职责、任务和要求。从主題来看,《促进条例》紧扣制约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问题、瓶颈问题,将权利与责任、激励与要求、机制与文化、创新与规范融为一体:既着眼于职教战线,又谋求社会支持;既着眼于学校发展,又着力于师生成长。《促进条例》意在整体环境的营造、组合效应的激发。从内容来看,《促进条例》关注整体与局部、战略与策略、期望与步骤、主张与行动的贯通:既有战略布局,也有策略细则;既有促进要求,也有具体抓手;既着力于单个项目的突破,也着眼于整体工作的创新。《促进条例》是一个未来与现实并兼、改革与坚守并存、创新与传承并行、主张与行动并轨、学校与企业并驱、业内与社会并励的高质量法规。

一、《促进条例》的内容要点

校企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举措,对人民生活的幸福美满、国家的繁荣昌盛、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提升至关重要。落实好这一极具远见、富有新意的法规,必须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把握好十一个内容要点。

(一)《促进条例》的颁发目的

目的是行动的指南,明确目的,才能坚定贯彻的信心。制定《促进条例》有四个目的:一是为了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虽然校企合作已提出多年,但多局限于资源层面的浅表层次,只有深化到育人层面,才能真正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二是为了推动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工作主线,只有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才能真正融合,工学才能真正结合,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彰显类型特质,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三是为了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现代职业教育是产业与教育充分融合的教育,没有企业的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将会陷入困局,难以平稳运行。四是为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只有校企深度合作,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得到提高,培养的人才才能符合企业的需要,才能真正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促进条例》的适用工作

适用工作是《促进条例》作用的畛域,明确适用工作才能保证贯彻到位。《促进条例》明确了两个方面的适用工作。一是学校的校企合作工作。这里的学校,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类主体举办并依法设立的全日制职业院校,具体包括8种类型的学校,即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和开展职业教育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二是校企合作的保障促进工作。具体包括四个工作着力层面: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领导、统筹协调、督导评估等工作;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协调、规划指导、综合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以及职责范围内的校企合作促进工作;人社部门对所属学校的校企合作的促进工作;政府部门对职责范围内的校企合作的促进工作。

(三)校企深度合作的原则机制

原则是行动的准则,机制是成效的保证。为整体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促进条例》对决定和影响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事项做出了明确规定。一是明确了学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的两个主体,要求通过“校企协同、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方式,共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二是明确了校企合作必须坚持的“育人为本、平等自愿、互惠共赢”的三项原则。“育人为本”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更是校企合作的基本遵循;“平等自愿”是校企合作的前提,也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互惠共赢”是校企双方处理利益关系的准则,也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保证。三是明确了校企深度合作必须实行的“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了学校、企业、政府、行业和社会相关部门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中的工作主题和具体责任。四是明确了校企深度合作的五项主要内容,即资源统筹与共享、技术创新与服务、人才培养与交流、学生就业与创业、文化传承与发展。

(四)校企深度合作的工作载体

工作载体是校企深度合作的着力点。《促进条例》从联动发展出发,明确了校企深度合作的工作载体。对于企业来说,可与学校共建共享多种主题基地,支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在学校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可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举办学校;可与学校合作,依法举办混合所有制学校或二级学院(系部);可与学校合作组建职教集团或多种形式的产教联合体;可开展职业教育跨境合作。对于学校来说,可与企业共同设立实习实训岗位;可在合作企业建立分校区,与企业联合开展生产性实训;可开展职业教育跨境合作;可围绕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和技能等级评价等开展合作,通过适当的方式单独招收企业在职员工开展学历教育;可根据工作岗位要求,与企业开展学徒制合作;可依托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学习培养基地。

(五)校企深度合作的学校改革

校企深度合作不是单一性的具体工作,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性整体工作。校企深度合作要求学校走出传统的模仿普通学校办学模式的套路,依据职业类型教育的特质积极创新,做好校内基础性改革工作。《促进条例》要求,学校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每五年累计不少于六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每次不少于一個月;公共基础课教师定期到企业考察、调研和学习;学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为六个月,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每周不得超过四十小时。

(六)校企深度合作的财政保障

校企深度合作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特别是财政的保障。《促进条例》立足校企深度合作,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具体扶持措施。一是建立财政投入制度,调整生均拨款标准和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明确中职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应高于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二是整合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具体用于支持校企深度合作7个方面的支出,明确校企合作专项资金的多种筹集方式,提出财政涉企专项资金可以优先用于支持校企深度合作。三是支持学校和企业在文化艺术等8个方面进行合作,要求将符合条件的校企合作项目纳入文化政策扶持范围。四是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将技术技能人才纳入人才培养范围,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具体政策措施,按照规定落实相关待遇政策。

(七)校企深度合作的企业激励

企业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经济组织,参与校企合作若不能增进利益,其热情和积极性难以持久维持。基于持续合作,《促进条例》提出一系列激励举措。一是要求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开展职工在岗教育培训,企业必须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其中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和预备员工教育的经费比例不低于60%。二是明确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因接收学生实习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超过部分,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三是明确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享受相关财政、金融、税收和用地等优惠政策。四是明确校企合作中行为规范、成效显著、具有较大影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企业,可以认定为“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其表彰和相应政策支持。五是明确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补助。

(八)校企深度合作的政策扶持

校企合作是为国家培养合格技术技能人才的重大举措。从整体利益出发,政府应积极鼓励校企深度合作。《促进条例》从多方面对校企深度合作进行扶持。一是明确企业与学校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实现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在招生宣传、招生计划安排、学籍管理等方面予以倾斜和支持。二是明确校企合作成绩突出的技师学院可优先纳入高等学校序列。三是明确公办学校在核定岗位总量时,按有关规定自主招聘的、符合教育教学要求的合作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可申请职称同级转评,从非教师系列职称转评为教师系列职称。四是明确学校可以面向社会招聘符合教育教学要求的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五是明确企业兼职教师在校企合作中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可视同相应的技术成果或者科研成果,并对其进行奖励。六是明确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可适当增加绩效工资总量。

(九)校企深度合作的教师激励

校企深度合作离不开教职工的积极参与,多举措激励和支持教职工参与校企合作,是《促进条例》的一大亮点。《促进条例》明确了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相关人员可获得的利益。一是明确学校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或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兼职可直接取得合法报酬。二是明确学校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生拥有的知识产权可在企业作价出资或入股。三是明确具有相关企业或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在评聘和晋升职务(职称)、评优表彰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对待。四是明确学校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在校企合作中取得的兼职报酬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不纳入绩效工资、单位工资总额基数。

(十)校企深度合作的行业指导

行业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指导力量。《促进条例》高度重视行业组织在校企深度合作中的积极作用。一是要求行业组织要参与校企合作,建设信息化校企合作平台。二是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在对校企合作进行指导、服务、管理、监督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三是明确行业组织参与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即指导和协助学校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通道,与学校合作承担行业培训。四是明确了行业组织参与人才培养的八项工作。

(十一)校企深度合作的政府推动

政府是校企合作的领导者和促进者,也是校企合作的指导者和监督者。《促进条例》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了具体要求。一要建立校企合作项目督导考核制度,并定期发布督导报告。二要主动向社会公开涉及促进校企合作的相关措施、优惠政策、办事指南,提高办理相关手续的效率。三是要求财政部门可根据校企合作绩效评价结果,动态调整专项资金的使用。四是要求教育、人社等部门要建立校企合作考核评价制度,将校企合作考核结果作为相关评先评优、项目资助等的重要依据。五是要求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行业组织做好管理、监督工作。六是要求推进学校和企业建设诚信体系,学校将开展校企合作情况列入学校质量年度报告,规模以上企业将开展校企合作情况纳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报告。七是要求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情况加强监督和指导,推广效益明显的模式和做法。八是对违反《促进条例》规定的学校和企业依法进行处理。

二、《促进条例》的落实环节

《促进条例》是在全面总结校企合作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依据职业类型教育特质,结合校企合作实际,旨在解决制约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瓶颈问题而出台的新法规,其贯彻和落实必将进一步强化江苏校企深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实江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基础。为此,必须抓好三个环节。

(一)深入学习,广泛宣传

学习是贯彻的前提,更是落实的基础。贯彻落实好《促进条例》必须强化五大工作主体的学习。

一是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学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是校企合作的领导者、促进者,也是校企合作相关政策举措的制定者,还是校企合作成效的监督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履行好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职责,必须认真学习好《促进条例》,理清工作思路,把握工作要点,为提高校企深度合作效益夯实组织基础、政策基础。

二是主管部门管理者的学习。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是学校的管理者,也是区域内校企合作的促进者、监督者。《促进条例》所提出的许多创新政策举措,要靠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去推进和落实。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只有认真学习好《促进条例》,把握其精神特质,才能有效提高校企合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促进区域校企深度合作。

三是行业组织管理者的学习。行业组织是校企合作的指导者,肩负着促进、指导和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重任。《促进条例》依据时代要求提出了系列新举措,对这些新政策、新措施,若不能全面深刻把握,就做不好校企合作的指导工作。行业组织要履行好时代重任,必须强化学习,把握内容要点,精准切入,指导校企深度合作。

四是企业管理者的学习。企业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者,也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实施主体,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真诚合作,也就没有校企深度合作的实现。《促进条例》为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出台了系列激励新举措,为企业社会美誉度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机会。企业界人士,特别是行政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把握行动要求,顺应时代潮流,乘改革快车,把握机遇,趁势而为,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

五是学校教职工的学习。学校是校企合作的组织主体、实施主体,只有学校教职员工学习好《促进条例》,才能真正达到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目的。学校要组织教职员工深入学习,掌握《促进条例》的精神要领,特别是《促进条例》提出的校企合作新政策、新举措、新要求,提高校企深度合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准确抓住校企合作的新机遇,在新平台上实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在抓好五大工作主体学习的同时,还要花大气力做好《促进条例》的宣传工作。通过广泛宣传,一方面让社会普遍认识校企合作对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知晓政府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心,了解促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点和要点。另一方面,引导形成人人关注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形成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良好社会基础。

(二)明确职责,规范行动

《促进条例》明确了学校、企业、行业、职业教育学校管理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具体工作职责。贯彻落实好《促进条例》,必须梳理好校企合作參与各方的职责、任务和要求。

第一,学校的职责和要求。学校是校企合作的主导,要依据《促进条例》做好八项工作。一要依据《促进条例》对学校的要求,制定好校企深度合作规划,并依据校企合作需要,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建立机构,明确人员,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二要依据《促进条例》明确的校企合作三原则,在与企业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好合作协议,通过协议明确合作的目标任务、内容形式、权利义务、合作期限等事项。三要从学校实际出发,选择好可以实施的校企合作项目。四要做好与校企合作有关的学校规章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工作,明确教师企业实践的时间、任务和要求,修订好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实践性教学课时。五要与企业合作制订学生实习计划,明确实习任务,签订好学生实习的三方协议,为实习学生投保实习责任保险,做好实习学生的安全教育、劳动教育、纪律教育等工作。六要按需做好合作企业相关人员的招聘工作、职称转评工作,兼职教师的招聘工作。七要完善规章制度,鼓励教师通过兼职或创新创业广泛开展社会服务,做好教师企业实践的考核工作,并在招聘、晋升职称职务、评优表彰等方面优先考虑。八要建构诚信体系,防止校企合作中违法失信行为的发生。

第二,企业的职责和要求。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主导之一,要依据《促进条例》做好7项工作。一要依据《促进条例》对企业的要求,制定好校企深度合作规划,建立和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明确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机构或人员,利用人才、资本、知识、技术、设施、设备和管理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二要从企业实际出发,明确与学校共建共享的基地或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到学校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三要根据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举办学校,参与组建职教集团或产教联合体。四要为参加企业实践的教师提供支持和便利。五要按规定接纳学生实习,并向顶岗实习学生支付报酬,对实习学生开展培训和管理。六要建立制度,合作开展职工在岗教育培训。七要建设诚信体系,防止校企合作中违法失信行为的发生。

第三,教育和人社部门的职责和要求。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是区域校企合作的促进者、指导者和监督者。《促进条例》明确了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参与校企合作的责任和要求。对于教育部门来说,要重点做好7项工作。一要做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统筹协调、规划指导、综合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二要在相关工作上支持校企合作践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三要会同人社等部门和单位,共同制定兼职教师的相关待遇政策。四要建立校企合作考核评价制度。五要会同相关部门以及行业组织,加强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监督、指导,推广效益明显的模式和做法。六要支持相关行业组织参与校企合作,并对其工作进行指导、规范和监督。七要帮助和督促学校建设诚信体系。对于人社部门来说,要依据《促进条例》,重点做好4项工作:一要做好区域内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校企合作促进工作,二要参与制定兼职教师的相关待遇政策,三要参与建立校企合作考核评价制度,四要推进所属学校建设诚信体系。

第四,行业组织的职责和要求。行业组织是校企合作的指导者。《促进条例》明确了行业组织参与校企合作的6项工作。一要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举办学校、职教集团或其他形式的产教联合体。二要参与、推荐或组织企业参与学校新设专业的论证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三要在民政、教育和人社部门的指导、监督下,规范参与校企合作。四要参与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监督、指导工作。五要根据需要组织各类企业与学校共建互联互通的信息化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开展项目洽谈等活动。六要指导、协助学校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通道,与学校合作承担行业培训,参与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教育教学指导、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企业员工培训、校企合作对接与绩效评价、就业状况信息发布等工作。

第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职责和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是区域校企合作的领导者,是贯彻落实《促进条例》的第一责任人,也是相关促进举措的制定者。围绕《促进条例》的要求,要重点做好九项工作。一要加强职业教育的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将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二要建立职教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校企合作中的重大问题。三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扶持和保障校企合作,支持企业举办的学校,鼓励学校和企业依法开展跨境合作,鼓励企业接纳学校学生实习,并对接纳学生实习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助。鼓励学校和企业为实习学生购买补充意外伤害保险,根据条件设立学生意外伤害救助基金;制定政策,将技术人才纳入人才培养范围;调整税收政策,鼓勵企业开展职工在岗教育培训。四要建立与学校办学规模和校企合作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根据条件建立健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补偿机制。五要整合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制定校企合作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办法。六要鼓励金融机构为校企合作提供相关信贷和融资支持,表彰和支持“产教融合型企业”。七要推动政府相关部门,在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和科学研究、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支持校企合作成绩突出的企业。八要建立校企合作项目督导评优制度,提高校企合作相关手续的办理效率。九要加强监督管理,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校企合作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审计部门要依法开展专项审计监督,国有资产监督等部门要将校企合作情况纳入国有企业绩效考核与评价,对违反《促进条例》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追究和严肃处理。

(三)制定细则,强化督查

《促进条例》内容丰富、维度多元,涉及学校、企业、行业组织、职业教育学校举办者、职业教育管理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政府多个部门,主体众多,内容繁杂,涉及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人事等多个层面。另外,促进举措也比较复杂,有的属于原有政策举措的强化,有的属于原有政策举措的细化,有的属于原有政策举措的落实,有的属于原有政策举措的完善,许多激励措施都需要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订和完善。

落实好《促进条例》需要所有校企合作的参与者、推进者、指导者、管理者、协调者、监督者在统筹协调的基础上,按照职责履行好自己的使命。为此需要省人大或省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关具体管理政策,细化相关促进举措,明确落实时间,协调多方关系,形成工作合力,整体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促进条例》作为推进江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法规,能否产生预期效应,关键在于省人大的督查力度。省人大要组织力量,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工作进度、时间节点、工作内容和工作力度等方面对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督查;检查学校和企业实施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内容,防止可能出现的违法、违规和失信行为,保证校企深度合作健康、有序、深入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旅游职业学院)

作者:周俊

上一篇:林业产业论文范文下一篇:成人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