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功能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教育功能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一、对文化与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理解著名的文化学者J.Bruner认为,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文化为教育提供了工具,人们的学习和思考都处于具体的文化情境之中。(一)对文化的理解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定义走向日常生活。

第一篇:教育功能论文范文

从音乐的艺术功能与实用功能浅谈音乐教育

【摘 要】音乐具有艺术功能和实用功能,艺术功能是指对人类心灵的一种人文关照,是对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慰藉;实用功能是指音乐可以被用于教化、宣传、教育、科学利用等。在音乐教育领域,不应该过分夸大任何一方的功能,而忽略另外一方,应该把两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进行课堂教学,只有双方兼顾,才能使音乐的教育变得有意义。

【关键词】音乐 艺术功能 实用功能 本质

在音乐教育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即大肆宣扬音乐的一些实用功能,比如开发和提高儿童智力、对孩子在道德上与品格上的教育等等,所以导致音乐教育成为以开发儿童智力、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而忽略了音乐艺术的真正审美功能。对于这种现象,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雷默做了生动的比喻:“如果把音乐比作一条狗的话,那么音乐的那些实用功能就像是狗的尾巴,应该是狗摇尾巴,而不是尾巴摇狗,音乐的本质应该在于给人一种审美的满足。而音乐教育也应该是一种审美经验教育。”

雷默的观点批评了当下音乐教育界大肆宣扬音乐实用功能的做法,提出了音乐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审美经验教育,音乐的功能在于让人体会到美的存在,而不是对人进行一种道德的宣传、伦理的教化。那么音乐到底有什么样的功能呢?是不是应该在音乐的课堂上摒弃音乐道德教育等内容,而以音乐的审美能力教育为主呢?我认为,音乐所具有的功能既有获得审美满足的艺术功能,也有教化、宣传等实用功能,两者是并列存在的,不能撇下任何一方而抬高另一方的功能,所以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音乐的两种功能都应该得到重视,下面我们可以分别从音乐的艺术功能和实用功能来进行分析。

一、音乐的艺术功能

音乐具有艺术功能,所谓艺术功能是指对人类心灵的一种人文关照,是对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慰藉。音乐不能直接给你带来任何物质性的、立竿见影的帮助与影响,因为音乐的目的不在于物质性,而在于精神性。如果缺少了这种心灵的关照,那世界将是一个冷漠、黯然的世界。艺术便是为了满足人类的这种心灵关照而创造的一种行为方式,而音乐艺术又有其独特的优势。

音乐不能像视觉艺术那样给人以直观的艺术形象,也不能像文学艺术那样给人以语义内容的具体描述。音乐是一种非语义性的符号,它只能靠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方法来传达信息。当我们接受到音乐的声音信息时,我们只能在脑海里想象出音乐的形象是什么,这就给了欣赏者一种想象的自由空间。当你听到舒曼的钢琴曲《童年情景之梦幻曲》时,你已身回童年梦境,乐曲的旋律平缓,节奏舒展,用音简洁,在单纯与平静的音乐氛围中,你仿佛已穿越了时空的限制,回到了梦幻、温馨的童话王国,曾经的欢笑、哭啼、追逐、嬉戏,高山、草地、池塘、绿林,在这短短几分钟的乐曲里,连续在脑海播映。这种想象是一种欣赏者内心的感性想象,而这种感性想象可以超越一切时空的阻碍,使人在精神性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让人发现最原本的自我,而在这种发现的过程中心灵再次得以净化,得以升华。而这也恰恰就是音乐的艺术功能所在,使人可以感受到美的存在,生命的存在,而成为一个有灵魂的人的存在。从这一方面讲,在音乐教育中,当然不能忽视音乐的艺术功能。

二、音乐的实用功能

音乐也具有实用功能,所谓实用功能是指音乐被用于教化、宣传、教育、科学利用等。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儒家的音乐思想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为什么儒家思想认为音乐最擅长改变风尚习俗和道德教化呢?因为音乐对人的内心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西方音乐史上,从古希腊时期就提出了音乐的道德与教育作用。柏拉图提出了音乐美育的观念,认为音乐的美与心灵的善是不可分割的,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所以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得到道德上的教育,从而使音乐发挥其社会作用。

音乐的实用功能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文化的传承,还是对道德的宣扬,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民间音乐中,以民族的历史和生活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民歌,在传唱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对本民族内部的一种知识教育,通过这种音乐的形式,使本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下去。而且,音乐具有强大的精神教化作用,例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在“黄河船夫曲”这一乐章,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拼搏奋斗精神;“黄河颂”这一乐章,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积淀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保卫黄河”这一乐章,能够给人一种坚决抵抗入侵,坚持斗争到底的坚强反抗精神。整部音乐作品大气恢弘,不仅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也表现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英勇斗争的伟大革命精神。人们从而受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也正是体现了音乐的实用功能,它可以给人在精神上的一种情感性教育,这种情感教育可以包括在道德上、民族自豪感上等方面。当然,音乐的实用功能除了这些外,还有比如音乐治疗一些心理性疾病,或者在公共环境、服务行业等场合作为优化环境的背景音乐,这些都体现了音乐实用功能的重要性。而从这一方面讲的话,在音乐教育中,也不能忽视音乐的实用功能。

从音乐的艺术功能和实用功能分析完,我们可以看出,音乐的艺术功能和实用功能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因为它们是并列存在的,并且各自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音乐教育的领域,不应该过分夸大任何一方的功能,而忽略另外一方,应该把两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进行课堂教学,只有双方兼顾,才能使音乐的教育变得有意义,才能让学生真正领略音乐艺术的价值所在。我认为,也许这就是音乐教育的本质所在吧。

作者:李津

第二篇:多元文化视野下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和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对文化与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理解

著名的文化学者J. Bruner认为,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文化为教育提供了工具,人们的学习和思考都处于具体的文化情境之中。

(一)对文化的理解

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定义走向日常生活。对于大多数的人类学家来说,文化指某个特定的社会群体由学习积累的生活经验、行为特质以及社会传递的模式,它包括习得的行为、信仰、态度、价值以及特定社会和群体特有的观念等。

(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后现代主义认为文化所具有的主观性和差异性,知识的普遍性是有限的,要认识客观世界就需要依据具体的时空条件。多元文化指向的包括依据种族、性别、年龄等惯用的方式进行归类而得到的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特点的多种文化的总称。

二、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功能

在现代社会,文化有更强的生活意味和实践性的特征,随着网络、电视、手机等多媒体的发展,每个人接收和传播的文化的广度和深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一)学校教育中文化的传承功能

现代学校被视为是培养人的社会化的机构,备受认可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产品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整个系统中。在此,我们探讨四个问题,学校教育选择什么样的文化传递给学生?以什么样的形式来传承文化?如何理解文化传承功能的实现?学校教育中文化传承功能的实现会碰到那些问题?

功能主义理论侧重于对大规模的社会与文化系统进行宏观分析,它将学校看作社会机构,学校由相互依存的不同部分所构成,各部分的运行主要是保障社会的一致性和实现社会各个部分的平衡;而互动论集中于对个体和群体之间进行微观分析,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课堂互动来解释学校教育中文化的传递。因此我们从多元文化视角出发,结合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学校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和教育功能进行阐述。

第一个问题,学校教育选择什么样的文化进行传承?

功能主义理论阐释学校教育系统的运行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存在价值。社会需要学校教育去强化社会中崇尚的价值。在某一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将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把其作为正规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进行传递,学校教育的管理教学等方面就更注重维护和体现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控制,实现主流文化的传承。

但是,学校教育本身具有很强的张力和韧性,对于学校教育中的成员,自身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也不能忽视。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他们可以被归为不同的文化群体,人们自身的主动性和多变性在不同层面上始终渗透在其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二个问题,学校教育以什么样的方式传承文化呢?

文化的传承功能中的“传承”就有纵向传递的意味,而且是自上而下的,教学是学校的中心任务,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教学向学生传递主流文化要求的价值观、知识和技能等。教学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需要教学理念的指导、教学目标的引导、教师的实践、学生的反应、管理者的组织和管理,其本身也是极其复杂的。

但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互动的角度来看,我们能发现活动中的人们对于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传授者和文化的接受者之间在对某种文化的拥有数量和质量上是不一样的,往往传授者容易形成一种权威感,但接受者本人会对这种文化提出挑战。比如在思想道德课上,教师教导学生以集体利益为重,可有的同学就会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教师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解释,如果将其视为有意的捣乱,将他的价值观看做不合理的理念,那么教师就很可能对学生口头批评或者惩罚。教师的这种反应,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警示,就像班杜拉所说的那样,其他同学可能会产生替代性学习。但是每个人的学习效果不一样,有些学生可能会暂时接受教师传递的这种观念,而有的则会将这种观念排拒在自身观念之外。

第三個问题,如何理解学校教育过程中文化传承功能的实现?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人。学校教育努力整合校内外多种因素,为社会和个人建构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实践,使得文化的传承功能渗透在整个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努力使其贯穿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以集体和个人的方式,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等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得学生在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达到某种程度的表现和接受,对于是否获得和获得程度的检验,促使开发了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教育评价。但人对文化的习得也可能出现潜伏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可能等到生活经历丰富之后才会出现。也就是说,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延展性。

第四个问题,学校教育过程中文化传承功能的实现会遇到哪些问题?

功能主义论者认为,长期的学校教育可以被看成是教导孩子们相信当前的社会形式的手段,教育是当权者维护自己地位的有效方式。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经过了学校教育就可以获得自身的福利和发展的条件。这种情况无法避免,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如何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和自己真正的服务对象仍需要进一步探究。

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中的执行者在进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传输机器,他们也带有自身的主观性。而且,学校教育所传递的主流文化对于那些缺乏相应生活经历的儿童来说,他们难以理解教材中所学习的内容,这些内容对这部分儿童来说是陌生的,是被排斥的。

(二)学校文化传承的教育功能

从词源上看,“文化(culture)”

与培养(cultivation)同源。文化包含了一个社会得以存续的信仰、价值和态度。文化主体之间的交流沟通需要彼此对符号规则的熟悉和符号意义的共同理解。从符号互动论视角看课堂,教师本身就是承受着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期待进入课堂的文化符号,在学习“英雄”时,教师不仅会告诉学生发音,字形还会告诉学生符合被称之“英雄”的标准,为学生们树立榜样。但是,学校主流文化的群体和非主流文化的群体他们的文化模式共存,每个群体的成员都有自己的行为指南和对生活的解释。

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携带不同文化个人和群体出现在这里,他们有自己的信仰、语言、行为方式等。如何协调,如何实现一种美美与共,各美其美德和谐状态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作者:王璐

第三篇:公益广告教育功能浅析

摘 要:公益广告彰显的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对社会文明的传承与社会风气的净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公益广告追求社会效益,追求对每一个公民的心灵的净化。通过视听媒介进行大众教育是最为普遍,也是最容易让人接受的手段之一。公益广告不仅担负着社会公德、社会秩序等方面的文化信息传递作用,而且对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公益广告;传播途径;教育功能

公益广告对社会文明的传承与社会风气的净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自1987年10月中央电视台的“广而告之”诞生起,中国的公益广告就正式登上了中国的银幕舞台。1998年夏天,“抗洪救灾”的主题公益广告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2002年,中央电视台举办CCTV电视公益广告大赛,此后,电视公益广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这些年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洗脚篇》、《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爱的表达式》等一大批深入人心、影响深远的公益广告精品。据了解,2012年是央视的“公益广告年”,这一年,央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面向全球征集公益广告3 000余则,制作、播出公益广告130多则,播出频次总计近20万次,播出时段总价值超过20亿元。蛇年春节前后,央视推出《关爱老人——爸爸的谎言篇》、《关爱老人——妈妈的等待篇》、《关爱失智老人——打包篇》、《关爱老人——红包篇》、《春节回家篇》等多则“回家”系列公益广告,引起强烈反响。

公益广告事业,不仅仅是媒体人的行为,更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为了解社会民众对于公益广告的认可度,挖掘公益广告的教育功能,课题组成员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分头设计调查表,再次研究、分析、汇总之后,制作了有关“公益广告传播状况调查表”,利用2013年寒假一个月的时间,小组成员分别在江苏常州武进区、南通崇川区、昆山市市区和部分乡镇、淮安市涟水县城和部分农村四个区域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87份,整理得到有效问卷共361份,有效回收率达90.25%。现就调查中的部分问题分析如下:

一、公益广告的传播途径

在有效问卷361份中,被调查者男性占70.64%,女性占29.36%。年龄分布在20岁以上至60以上不等,其中20至50岁年龄占83.06%,同时,被调查者的人群较为广泛,但学生与职工的比例较多,分别占被调查者的51.25%和24.93%。因此在性别与文化层次等方面的信度有偏误。

从公益广告的传播途径上来看,97.7%的被调查者表示是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户外媒体等方式关注或者接触过公益广告。其中通过电视接触公益广告的人群占被调查者比例最多,为54.46%(见表1),另外,70.90%的被调查者认为只是通过中央电视台接触过公益广告,由此可见,电视媒介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最易接触到的公益广告的主要途径,而且中央电视台多年来一直是公益广告传播的主要电视媒体。

公益广告作为文明社会传递健康理念的信息载体,担负着社会公德、社会秩序等方面的文化信息传递与教育的诸多功能。公益广告是为公益行动、公益事业提供服务的,它是以推广有利于社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思想意识为目的的广告传播活动。在经济全球化的中国当代社会,公益广告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树立健康生活理念的不可缺少的传播渠道。公益广告追求社会效益,追求对每一个公民的心灵的净化。通过视听媒介进行大众教育是最为普遍,也是最容易让人接受的手段之一。公益广告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前提,进行定位选择,把目标受众细分,找出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所关注或忽视了的话题,然后再进行策划制作。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把公益广告所要表达的概念传递给观众。

电视公益广告以其流动的画面和声音为载体,担负着社会公德、社会秩序等方面的文化信息传递功能。因此,政府组织需要加强对地方电视媒体的引导,正确发挥电视媒介在公益广告中的传播作用,让各级电视媒体成为公益广告传播的有效平台。

二、公益广告的传播形式

公益广告中最常见的形式为宣传口号、平面广告和视频广告,这些广告宣传如何做到吸引民众的目光,如何做到被大众接受,如何做到广告从创意到表达然后把其中的信息最好地传达给大家,其中就要运用到艺术手法,除了音乐伴声外,美术手法是最为便捷的传播形式。公益广告是一种视觉艺术,是一门大众化的实用艺术。美术手法的运用在广告中最为常见。

(一)美术呈现方式的通俗性、简易性

公益广告常用一些图像的形式来展示给受众,而文字则是言简意赅。公益广告面向全体群众,其中当然也包括文盲、儿童、老人等一部分理解力较弱的人群,如何使这部分人群同样接收到公益广告的信息,就需要一些更为简单的方式来表现公益广告,如图片、视频等,而不管是图片还是视频都需要好的艺术指导,让整个画面凸显主题思想。对画面的掌控就如掌控观看者的目光,只有较好的画面效果才能让受众较轻松地看到广告的重点。

(二)美术呈现方式的必然性

公益广告的受众人群文化层次不一,接受能力不一,对广告的兴趣也是千差万别的。如何使受众接收公益广告所传递的信息,那就需要一些更为简单的方式来表现公益广告,比如图片和视频。而美术的表现形式中的可视形象,与公益广告的艺术构思不谋而合。此外,人类通过视觉吸收的知识比例高达83%,由此可见在公益广告宣传中吸引人们视觉的美术手法的作用有多大。

三、公益广告的教育功能

公益广告彰显的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就内容而言,它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人为本,以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未来、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群体生活和命运为宗旨,具有主流社会的价值判断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二是就艺术而言,它具有广告的艺术特性,它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简洁明了的画面与朴实易懂的语言,达到一种让人们回味无穷与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效与审美效果。公益广告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人们的陋习,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那么,公益广告教育功能的作用具体都有哪些?它对社会存在什么样的影响?为此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21个调查题就是围绕这个主题设计的。

(一)教育功能的作用对象

1.公益广告的个体教育功能

公益广告对个体发展具有显著的教育功能。据问卷统计分析,40.67%的被调查者认为公益广告具有教育意义,55.12%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接触过公益广告后,开始关注自己的言行,另外,33.42%的被调查者认为公益广告的主要功能在于警世育人,规范自己的言行。这充分说明了公益广告对个体行为发展的重要影响。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我们认为公益广告个体功能主要体现为:

(1)引导功能

由于公益广告的启发教育性,较易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从而达成一种共识。它不是简单的说教与宣传,而是启发感染式的,让个体自我思考,自我教育[1]。从而有助于激发个体的社会道德意识,最终培育起道德情感,然后由这样的道德情感支配个体的行为方式,最终促进社会道德规范的形成。正如康德所说,道德情感使人对道德律令产生一种敬重心,从而能够自觉遵守律令。

(2)调控功能

公益广告的调控功能,是指公益广告以其新颖的形式对广大个体所具有的吸引力,进而对个体的行为规范进行一定的调节与控制。公益广告之所以产生并得到长足发展,是由公益广告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公益广告的本质是为社会公众传达公益精神从而使社会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而统一的价值观念正是由个体的价值观念组合而成。因为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导致个体与生俱来的行为差异与个性品质,这样的行为与个性品质需要一定的社会规范来约束,这种约束正是来自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宣传。通过这种宣传,个体才得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统一的社会道德标准。

2.公益广告的社会教育功能

公益广告对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教育功能。问卷调查分析,42.75%的被调查者认为公益广告的主要功能在于唤起人们的爱心与社会良知(见表2),这也是公益广告教育职能的最好体现。公益广告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公民的素质,唤起整个社会公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社会责任的承担。

公益广告的社会教育价值主要在于:

(1)引导公民的价值取向

公益广告作为广告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往往是以情感为线索传达某种观念,呼吁公众对于某个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帮助社会公众形成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念,以一定的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公益广告的核心就是传播某种社会主流思想以形成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而且,公益广告的导向和道德教育功能正是在人们欣赏公益广告时不由自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潜移默化地引导着价值观念的改变,因此公益广告的主题思想比较容易渗透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所以在思想教育中应该有效利用这一特性,切实地加强公益广告的宣传。

(2)激发公民的道德情感

古人云“道德是人内心虔诚的种子”。的确是这样,虔诚的种子需要通过社会规范、通过教育活动来激发。公益广告以受众易于接受或乐于接受的形式呈现直接的情感体验,并通过情感体验加深社会公众对道德的认识与理解。公众在接受了公益广告中的道德情感就会在其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知方向,并在自己的言行中付诸实践,最终将形成一定的道德习惯,培育一定的道德品质。公益广告的教育功能就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形成并得到充分的发挥。

(3)提升公民的道德认识

公益广告的宗旨在于服务社会,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公益广告以其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颇具内涵的人物情节与情感渲染表现出其对于社会真善美的歌颂与赞美,正是这种简单的表达方式,才能在无形中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倡导社会公德、抨击社会假恶丑现象,让更多的公民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认识水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构建更加和谐和更加美好的社会。

(二)教育功能的呈现方式

1.公益广告的显性教育功能

公益广告的显性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广告的每一个内在因素中,包括背景音乐、人物情节、色彩画面等。正是利用公益广告浅显易懂的这一特性手段,改变过去单一的宣传教育方式,以有形的益智广告传递无限的教育内涵,充实社会文化的无形资产,引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将枯燥的道德教育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社会成员的主体性,是社会道德教育值得探索和开发的一条新途径。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形象思维异常活跃,公益广告这一文化形式,自然就拥有了广泛的观众。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人物情节的持久效果,展示了公益广告的无限生命力。无形中也有利于公益广告显性功能的具体表现。

2.公益广告的隐性教育功能

隐性教育是指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隐性教育是一种既非学校教育又非教学传授的教育方式。公益广告在德育的过程中是一门“潜”课程,能使受众在公益广告宣传环境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不知不觉地接受道德教育的内容。成功的公益广告,对个体与社会成员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它的积极作用一旦形成,不但会稳定地而持久地表现出来,而且会产生一定的“从众行为”的心理效应,对社会集体中的每个个体心理和行为都起着潜在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达到道德教育的作用。

公益广告作为商品经济时代文明的产物,宣扬社会道德规范,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融洽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必将取得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果说商业广告是广告人的生存方式,那么公益广告则是升华个人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随着中国广告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成熟,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公益广告必将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一个良性的公益广告运营机制必将在中国广告行业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参考文献:

[1]潘泽宏.公益广告导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高静儒.谈公益广告的宣传作用[J].广告研究,2005,(8).

[3]夏志兰,托雅.论公益广告的社会功效[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4):120-122.

作者:茅海燕 王华平 陶红叶

上一篇:绿色税制论文范文下一篇:物理科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