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费论文范文

2022-05-09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教育经费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了政府对教育经费的监管。文章阐述了政府对教育经费监管的现实意义,论证了政府对教育经费监管的理论依据,研究了《纲要》发布后政府对教育经费监管的新举措,如设立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增设了“财务监督”一章;即将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

第一篇:教育经费论文范文

职工教育经费准则的探讨

摘要:本文以《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为依据,通过对新准则中职工教育经费的确认和计量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对职工教育经费的核算存在纳税核算复杂、不能反映其真实去向、企业对职工教育经费不合理利用等问题,并结合煤炭企业安全费用、维简费用的改革对职工教育经费的核算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职工教育经费 安全费 维简费

职工教育经费是指企业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用于职工教育事业的一项费用,是企业为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提高文化水平而支付的费用。面对当今社会知识的快速更新,对职工的后续教育显得更为重要,所以设立职工教育经费科目无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都是一件有利的事情。但是目前关于职工教育经费的核算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对职工教育经费的规范使用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也造成纳税核算比较复杂。本文旨在讨论职工教育经费的核算及使用问题,发现其中的不足,并结合煤炭企业安全费用和维简费的核算提出一些建议。

一、职工教育经费的含义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的规定,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和使用在“应付职工薪酬”账户中进行核算,是企业的一项流动负债。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取、列支与使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和税收制度的规定,专款专用,保证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职工教育经费属于应付职工薪酬中的货币性职工薪酬,应当按照国家的规定从成本费用中计提。单位职工不但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享有集体福利的权利,还有接受岗位培训、后续教育的权利,为此需要一定的教育经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二、职工教育经费核算中的问题

(一)职工教育经费的一般核算方法不能真实反映其去向

职工教育经费是在应付职工薪酬下设的二级科目,其计提与工会经费相似,按工资总额规定的比例计提,计提时根据收益对象直接计入资本成本或当期费用,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销售费用”、“在建工程”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职工教育经费”科目。

当使用职工教育经费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职工教育经费”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科目。

职工教育经费是按照工资总额以一定比例从成本费用中计提的,计提的职工教育经费直接列示进入当期费用或资产成本账户,而当职工教育经费真正被使用时在借方冲减“应付职工薪酬”,贷方科目不能真实反映职工教育经费的去向,不符合会计信息要求的真实性原则。

(二)职工教育经费先计提后使用会给纳税核算造成麻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实际上职工教育经费能够全额税前扣除,这样就会涉及到纳税递延的问题。职工教育经费应该分三种情况进行会计与税务处理:

1.当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等于按照工资、薪金总额的2.5%计提的教育经费时,不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不必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

2.当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小于按照工资、薪金总额的2.5%计提的教育经费时,出现了应付职工薪酬的账面价值,但是不存在计税基础。所以,企业应当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调整增加该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而无需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3.当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大于按照工资、薪金总额的2.5%计提的教育经费时,应付职工薪酬不存在账面价值,而按照税法规定存在计税基础。因此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调整增加该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并在预计该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的情况下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造成这种纳税核算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职工教育经费采用的是先计提后支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企业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对企业职工薪酬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而税法则按照实际发生原则以实际发放、发生的薪酬作为基数,从而因纳税义务的确认时间不同形成暂时性差异或者永久性差异。

(三)职工教育经费在使用时会给会计核算带来矛盾

例:某企业为职工培训购买投影仪花费2 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无净残值,且该投影仪符合职工教育经费的列支范围和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一般的会计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 2 000

贷:银行存款 2 000

借:应付职工薪酬——职工教育经费 2 000

贷:累计折旧 2 000

固定资产还是全新的资产,而为了冲减职工教育经费足额计提折旧,导致购置的固定资产价值为零,账实不符。

(四)职工教育经费在使用过程中不规范

会计准则中规定的职工教育经费的列支范围包括:上岗和转岗培训;各类岗位适应性培训;岗位培训、职业技术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培训;企业组织的职工外送培训的经费支出;职工参加的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等经费支出;购置教学设备与设施;职工岗位自学成才奖励费用;职工教育经费培训管理费用;有关职工教育经费的其他开支等。有些企业在未使用完本期计提的职工教育经费的情况下,为了利用职工教育经费的税盾作用,会将无法在税前扣减的开支列入职工教育经费范畴。

另外,由于职工教育经费列支为一项流动负债,所以从企业角度来看它是企业的一项负担,新准则改变了以往除工资津贴和福利费按受益对象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外,其他职工薪酬如五险一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等全部计入当期费用的做法,规定除应付的辞退补偿计入当期费用外,其他职工薪酬根据受益对象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虽然扩大了资产成本的范围,但是并没有改变职工薪酬负债观,所以导致一些企业不愿意在职工教育经费上做过多开支,最终导致一些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使用不足,这会阻碍公司职工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对职工教育经费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目前在煤炭生产企业等一些高危行业中企业都要按照规定提取安全费用和维简费用,旧会计准则对安全费用的会计处理为:在提取安全费用时,借记“制造费用”科目,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在未来使用时,则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贷记相关费用类科目。如果确定有关支出最终形成固定资产,应在“在建工程”科目下单列项目归集,完工后形成固定资产的,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同时按照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全额计提折旧以冲减长期应付款,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这就导致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零,但实际上固定资产还是全新的矛盾。旧准则下,安全费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与职工教育经费的计提使用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新会计准则对安全费和维简费的核算做出了修改和完善,企业按照规定提取安全费和维简费时,借记“利润分配——提取专项储备”科目,贷记“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科目,当企业按规定使用安全费、维简费购建设备、设施等资产时,按应计入相关成本的金额,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如果是属于费用性支出,则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最终企业应当按照实际使用金额在所有者权益内部进行结转,借记“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结转金额以“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科目余额冲减至零为限。

基于职工教育经费与安全费、维简费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鉴安全费与维简费的核算方法对职工教育经费的核算进行完善。笔者认为,职工教育经费在计提时,借记“利润分配——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科目,贷记“盈余公积——职工教育经费”科目。当企业按规定使用职工教育经费购置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如果企业是按规定将职工教育经费用于费用支出,则借记相关费用类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最终企业按照实际使用的金额在所有者权益内部进行结转,借记“盈余公积——职工教育经费”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结转额以“盈余公积——职工教育经费”科目余额冲减至零为限。相应的,在应付职工薪酬中先计提后支用的职工福利费和工会经费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核算。

四、在盈余公积中计提职工教育经费的优点分析

使用在盈余公积中计提职工教育经费的核算方法,有以下优点:

一是职工教育经费的计提是在盈余公积中反映的,在实际使用时再按其受益对象计入资产成本或相关费用,这样能够准确、清晰地反映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去向,便于对职工教育经费的管理。

二是该方法对职工教育经费虽然是先计提,但是实际上是据实列支。职工教育经费在真正使用时计入资产成本或相关费用,最终影响企业利润,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完全由实际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造成,不会存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也不会存在递延所得税资产,所以极大地简化了对纳税额的核算问题。

三是以职工教育经费购置的资产和用其他资金购置的资产使用的是相同的核算方法,不会再造成会计核算的矛盾,也便于对不同资金购置的资产的统一核算和管理。

四是将职工教育经费在盈余公积中计提,改变了以往对职工教育经费的负债观,这样有利于企业加大对职工教育的投入,提高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同时这种方法也能够减小企业对税盾的不正当使用空间,使得企业从职工教育经费上对企业利润和纳税额的调节能力进一步弱化,有利于职工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促进职工教育经费发挥最大效益。X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张东.煤炭企业安全费用、维简费用新旧会计处理的比较及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16):162-163.

3.薛东成,李志华.职工教育经费结转扣除的纳税调整方法[J].财务与会计,2010,(12):36-38.

4.郝宇鹏.关于职工薪酬的核算及相关涉税处理[J].财税研究,2012,(6):114-115.

5.戴君.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核算与管理[J].冶金财会,2012,(9):45.

作者:李彦彦 王瑶

第二篇:论政府对教育经费监管

【摘 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了政府对教育经费的监管。文章阐述了政府对教育经费监管的现实意义,论证了政府对教育经费监管的理论依据,研究了《纲要》发布后政府对教育经费监管的新举措,如设立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增设了“财务监督”一章;即将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

【关键词】 政府; 教育经费; 监管

一、政府对教育经费监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经费达到GDP4%后应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管

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五十八条强调指出:“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2011年6月29日,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第四条第二款规定:“……四是要加强财务监督和绩效评价。进一步完善财务监督制度,强化重大项目经费的全过程审计,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

2011年7月6日,刘延东在全国教育投入和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全面推行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监管机制,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绩效考核,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2012年1月6日,刘延东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强调指出:“尽快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加强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建设。……要制定各级各类学校财务公开制度,使经费使用始终处于社会监督之下,在阳光下运行。”

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回答委员们询问时表示,国家将设立专门的教育经费监管中心,使对经费的使用、管理、监督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五十六条规定:“2012年达到4%,”这是政府的责任;第五十八条的标题是“加强经费管理,”这是学校的责任。2012年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达到4%的一年,对于教育主管部门将工作的重心放在经费使用的安全和效益上是非常适时的。近两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如此重视“监管教育经费”,专门成立“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表明了政府监管教育经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了研究政府监管教育经费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理论价值。

(二)加强对教育经费监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对建设节约型学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和政府曾多次强调“建设节约型校园”和“建设节约型学校”,这次《纲要》在第五十八条中又一次指出:“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虽然今年教育经费达到GDP的4%后教育经费有较大的投入,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财力不是很充足,必须将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在刀刃上,但现在相当多的学校新学区建设贪大求洋、“三公消费”浪费严重。因此,加强教育经费监管对建设节约型学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对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者非大楼矣,乃大师矣。”目前高校经费支出结构存在问题,某省2010年专门下发了优化高校支出结构、加强内涵建设的文件,要求高校内涵建设比例本科院校不低于25%,高职高专院校不低于20%。但从2011年54所省属高校(本科院校30所,高职院校24所)统计分析数据来看,超过25%的本科院校仅有6所;高职院校平均占比11.57%,超过20%高职院校仅有2所。教育部、财政部曾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文件,但不少学校仍搞面子工程,不在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因此,加强教育经费监管对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对高校防范财务风险、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财务的可持续发展影响高校可持续发展,高校财务风险影响高校财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相当多的高校盲目扩张、债务累累;一些高校招生达不到规模,资金紧缺,这些已构成高校潜在的财务风险。因此,加强教育经费监管对高校防范财务风险、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政府对教育经费监管的理论依据

(一)公共产品理论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社会资源(又称社会产品)从消费角度划分,可以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基础教育属于公共产品,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由财政全额拨款,故称为义务教育;准公共产品由政府公共财政拨款为主、以市场调节为辅的资源配置机制,故称为非义务教育。政府的公共财政拨款决定了政府对教育经费的监管地位。学校虽然是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但由于学校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的公共财政拨款,因此,学校对这些资金只具有经营权,不具有所有权,政府的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对公办学校的经费使用具有控制权。这就是政府要求公办学校实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制度的理由;这也是政府对公办学校经费实行监管的理由。所以,公共产品理论是教育经费监管的理论依据。

(二)委托代理理论

财政资金来自纳税人即全体人民。教育经费的所有者是全体人民,教育经费的经营者是学校,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之日就是委托代理关系产生之时。学校的委托代理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委托代理关系是全体人民委托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层次,委托代理关系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委托各级人民政府;第三层次,委托代理关系是各级人民政府委托公办学校管理层。

教育部门作为政府的组成部分,义不容辞地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委托,承担着政府对教育经费的监管职责,因此,委托代理理论是教育经费监管的理论依据。

(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这实际上是上述两个理论的结合,只不过强调受托责任。我国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将受托责任定义为:“因受命或受托经营财政或财务收支,对命令或托付人所负的一种以最大善意充分体现其意志的责任。负这种责任的人为责任人;命令或托付这种责任的人为授任人。”杨时展教授还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接受了委托人的资金资源,具有代他保管和运用这些资金和资源的权力,就应对委托人负起下列责任:以最大的忠诚,使委托人最满意的方式,运用这些资金和资源,完成委托人托付,向他们报告,请求解除责任。这种责任是因受托引起的,就叫受托责任。所谓的委托人就是人民、股东、捐款人、其他各种出资人,而受托人则是政府、董事、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其他各种受资人。”

在公司中的受托责任称为公司受托责任,在公共部门中的受托责任通常称为公共受托责任。美国审计总署认为:公共受托责任就是指受托管理并有权使用公共资源的机构向社会公众说明其全部活动情况的义务。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认为:公共受托责任是指受托管理公共资源的机构报告管理这些资源及其有关的规划、控制、财务的责任。

1985年5月15日至21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第三次大会通过了《最高审计机关在加强公共会计责任制中的作用的指导方针声明》(关于“公共会计责任制指导方针”的东京宣言),它在“公共会计责任的监管”中规定:“授与公共企业的自主权并不免除其公共会计责任制。有关当局必须认识到有必要对公共企业进行审计,以确保它们对议会的会计责任制,尤其要考虑到它们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所具有的越来越大的重要性,向它们投入的大笔公共资金和公共对其健全的管理、成本意识与适当效益所寄予的日益高涨的期待。”由此可见,公共受托责任理论是教育经费监管的理论依据。

三、政府对教育经费监管的新举措

(一)新举措是指中国教育财务会计史上的新创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前,只有两个法规对“教育经费监管”作出了规定,这两个规定是:2002年2月4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高等学校经费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沪教委法[2002]1号);2004年12月9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转发《黑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监督管理及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通知(教财厅函[2004]47号)。虽然只有两个但足以表明上海市和黑龙江省对教育经费监管的重视,由于这两个法规出台较早,因此,教育经费监管的内容和方式仍停留在传统层面上。

从学术期刊网上搜索,发表“教育经费监管”的论文也不多,这些论文有些发表于《纲要》颁布前,有些发表于《纲要》颁布后。特别是《纲要》颁布后的论文都存在一个问题,都没有提到《纲要》,没有提到教育部设立的经费监管事务中心。同时,大多数论文对教育经费监管停留在学校层面上,没有放在政府监管的层面上。

(二)政府对教育经费监管的新举措

1.专门设立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

2010年10月19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设立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的通知》(教人[2010]13号)规定:“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强经费管理、完善教育经费监管机构职能的要求,根据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成立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的批复》(中央编办复字[2010]96号),经部党组研究决定,设立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受教育部委托,承办与教育经费监管相关的辅助性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承办相关教育专项经费项目预算的前期论证、评估评审及绩效评价等具体工作,提交相关论证、评审和评价报告,为教育部进行决策提供参考;承办经费监管相关信息化建设工作和财务数据统计、汇总、分析工作;承办与直属高校、直属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单位撤并专项审计有关的具体工作和其他与财务管理有关的具体工作。”

设立教育经费监管的专职机构,这是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它具有层次高、专业性强、监管力度大等特点。2012年7月23日,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专门在中国人民大学组织专家论证了“教育部资金监控信息系统建设方案”。虽然“资金监控信息系统”是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但足以反映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将监管重心放在“经费使用的安全和效益”上。正如该方案指出的:“建设好资金监控信息系统,能使各单位在资金使用上更加规范、安全,也能指导各单位调整资金使用结构,使资金使用更好满足单位各方面发展需要,提高绩效水平。同时,建设好资金监控信息系统,能强化各单位资金使用的评价和评估,便于教育部、财政部等上级部门对整个教育系统在财务管理上,包括财务制度、资金运动、资金使用结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一套较完整的评价体系,为今后教育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打下基础。”上述这些,在历史上是从来未有的创举,是教育经费监管的创新。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增设了“财务监督”一章

2012年2月7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已于4月1日实施,新规则专门增加了“财务监督”一章,它包括财务监督的内容(对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的监督)、财务监督的方式(实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财务监督的制度(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依法公开财务信息)和外部财务监督(应当依法接受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这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新增的,在中国教育财务会计史上也是第一次。

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即将出台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规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相互制约的制度,其中风险控制是核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目前也在征求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出台的内部控制规范,其目的是要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高度重视,加强单位及领导班子的风险管控意识。

完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必须建立健全制度建设。教育部、财政部正在起草《关于合理安排使用财政教育经费的指导意见》和《教育经费使用监管暂行办法》,明确监管范围要以重大经济活动为监管核心,以重大资金运转为监管主线,做到所有教育经费全覆盖、教育经费使用过程全覆盖。此外,还要尽快建立健全校内经济责任制,建立和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责任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明确各级的职责权限和议事规则,做到相互配合、权责统一、依法办事。

【参考文献】

[1] 杨秀梅,黄骥.构建高校财务监管体系的探讨[J].财会研究,2010(8):73-75.

[2] 丛全喜.高校财务会计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探究[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1):268.

作者:李爱芬

第三篇:浅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

一、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工作的必要性

新的预算管理制度把学校各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是一项“从无到有"的改革。长期以来,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一直得不到政府的全面保障,政府对学校预算管理比较粗糙。通过财政预算制度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现已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政府把学校的各项收支全部 纳入财政预算,并加以严格管理,因此,这项里程碑式的改革意义深远。

二、目前农村义务教育预算管理工作的现状

科学规范的农村中小学预算管理制度,是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的重 要措施,是规范农村中小学经费管理的关键环节。通过学习新的预算管理制度,并结合本县农村义务教育的实际情况,笔者发现,在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预算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目前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经费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农村中小学的预算编制和执行。比如,目前教育经费实行县乡共同分担的管理机制,县教育局主要管理县属学校,农村中小学由乡镇财政 管理,乡镇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农村学校经费预算安排,尽管乡镇每年安排一部分预算外资金用于教育事业,但不同的乡镇用于教育的经费额度存在较大的差距,宏观上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和社会的公平性。出于无奈,个别乡镇校长常年为筹措教育经费而忙碌奔波,校长姓“教”则大打折扣,而县教育局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2、农村中小学预算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有些农村中小学校自己不编制预算,完全依托 乡镇财政代为办理,而乡镇财政在编制总预算时,往往没有根据学校自身发展情况来编制义 务教育这一块预算,通常只是参考上一年度的收支情况或上一年的预算直接作为本年度的编制基础,很少征求学校的意见,因此就会产生有的学校预算几年不变的现象。有的学校虽然编制预算,但是内容不够具体,没有支出明细项目,造成经费支出的盲目性和无计划性。有 的学校编制了预算却根本没有按预算情况执行,预算经费相互调剂,经费的用途经常发生变化,正常的教育经费被非教育支出所挪用。部分学校用钱只看银行存款,不顾收支结余,造成年终亏损,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规范的预算管理,势必影响乡镇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3、监督力度不够,造成乡镇拨付资金不到位。预算管理中强调预算经过人大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未经法定程序,无特殊原因,不得随意变更或追加。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的乡镇专款没有专用,如在处理教师增资等经费时往往在日常公用经费中进 行调剂。由于个别乡镇财政拨付教学经费的随意性较大,拖欠或克扣教育经费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只顾对学校的人员经费发放,造成学校的公用经费减少,学校拖欠教育设备款或基建维修费等现象屡见不鲜。

三、强化农村义务教育预算工作的若干建议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通过编制预算,将学校的一切收支行为纳入预算管理,进入法制化轨道,才能使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得到正常有序的发展。因此,笔者对于强化农村义务教育预算工作提出以下四个方面建议: 1、完善“以县为主”的经费管理体制,夯实农村义务教育预算管理的基础。新预算管理制 度关键内容之一是将农村中小学的一切收支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汇总后统一编入财政总预算。为了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然要建立“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消除由区域经济不平衡而影响对教育的投入程度,确保农村教育经费到位。为此 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彻底改变现有乡镇管理的旧体制,政府要统筹各农村义务学校 的教育经费,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具有优先权;二是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结 合学校发展特点准确地编制预算,做到收支要明晰化、公开化,预算审议通过后,学校的一切收支必须按照预算执行,杜绝经费收支的随意性和暗箱操作,经县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执行。编制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同样也是进一步巩固“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预算编制完善、执行规范,“以县为主” 的管理体制的基础也就必然坚实。

2、预算管理必须科学规范,实施过程必须遵章行事。首先,新预算制度提出全面性、综合性的要求,不同于以往只注重于形式,不重视实施,制定预算只是由财务部门操作。新预算编制要求学校成立预算小组,在校长统一领导下,由学校各部门共同参与,进行周密考虑,综合安排各项支出,这充分体现了学校的权利和义务,既符合会计法中“单位负责人是执行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又体现财务内控制度中“学校重大事情实行民主管理,共同参与 ”。其次,预算的数据要实,各项收入的来源要可靠、稳定,支出要有依据,标准要符合国家规定。收支平衡,不留缺口。预算的内容要全,把学校维持基本运转的日常经费和保证事 业发展的建设经费大型设施、设备添置等全部纳入预算。预算的安排要细,每项收入、支出都要落实到具体部门、人员,有的还要细化到具体时间。预算的执行要严,应该用于公用的不能用于人员,应该用于建设的不能用于运转,应该用于学生的不能用于教师。预算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更改。 3、加强预算监督机制,保证教育经费使用科学合理。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预算管理,可以规范政府行为,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保证了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预算的法制性就是以法律形式明确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在明确了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义务教育经费后,预算管理的整个过程就应该公开、透明,各政府部门在预算管理过程中的责、权、利 应该被社会所广泛了解,处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同时,新预算制度也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直接操作者进行监督,具体包括:第一,监督教育部门、学校内部管理行为是否规范,编制的预算是否真实、科学,内容是否具体,对教育发展规划和项目是否进行研究论证,是否将最急迫、最重要、可行性最强的经费保证落实到位;第二,审核各项教育经费使用是否合理,是否按有关预算执行,特别是公用经费是否被人员经费、基建费用等费用所替代,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安排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采取扎实有效的办法和措施,确保落实和管理好各项资金。

4、加强预算管理的宣传工作力度,提高预算编制能力,保证预算工作顺利进行。新的预算 管理制度从形式上看是一个年度的财务收支计划,但从实际上看是一项法定标准。由于不同乡镇所辖学校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不光是教学硬件设施不一样,对预算的认识和业务能力也不一样。新预算制度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必须认真学 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规定,特别对有关新预算制度如何具体落实等问题 应全面理解,这样才能做到政策性强、业务能力过硬。对于农村中小学的校长,本身对财务 知识了解较浅,而新预算制度要求严格规范,学校是主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这就迫使农村中小学校长急需了解新的预算管理制度,因此,有关部门应做好预算管理制度的宣传工作。校长对预算管理制度有了深入的了解,就能督促财务人员按照规定编制预算,并管好、用好学校各项资金,以保证预算计划的顺利完成,从而使财务管理能主动适应学校的发展。

作者:杨明月

上一篇:和合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几何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