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语文论文范文

2022-05-13

第一篇:大学生语文论文范文

高中语文到大学语文衔接思考

摘 要:高中语文到大学语文的衔接在实际教学中是很重要的。比较大学语文和高中语文培养目标及教材的不同,探讨高中到大学语文学习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即思想上的重视,发挥教师的学术优势,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及加强学生人文底蕴。

关键词:课程标准;自主、探究学习;学习氛围

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目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对照大学语文和高中语文的教学目的,可以看出大学语文不是中学语文,但是大学语文又不能忽视中学语文,作为一门阶段性学科,大学语文不是“从头学”而是“接着学”,这样才能获得自己应有的学科高度。所以,学习大学语文,又必须有“大中衔接”的想法。对照高中、大学语文教学要求,二者存在多方面的差别:一是规范化教学层次方面:语文教学从规范化教学看,有三个层次,小学、中学属基础知识层次,语言、文体、文学的基本常识,高中增加了一点审美鉴赏,但基本还是字、词、句及基本知识应对考试,应对升学率。大学语文属于第二个层次就是审美鉴赏层次;最高层次是中文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理论创新层次。而大学语文这个层次最为重要。二是思维的锻炼:语言即思维,语文课即是训练思维品质的课程,它对其他学科是十分有益的。理工科抽象能力强,文科训练则加强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钱学森说,创新思维就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大学语文就可以起到这个作用。三是从教材来看,高中语文与大学语文的选文在内容上有衔接,有个别重复的篇目,但大部分是在中学语文基础上的提升、拓展。同时,加重了文言文教学的比例。这样,一方面,中学时期的理解为大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大学语文则从更高的阐释层次和学习层次上学习,从而把握大学语文的学科本质。四是学法方面:高中语文更多的是为升学服务,学生是被动的、被“灌输性”的输入知识,是应试教育;而大学语文是“主情”的,是以情动人,让学生有感悟、有熏陶,让真、善、美成为学生自觉的向往和追求,从而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因此,大学语文是自由学习、研究性学习。五是教法方面:中学语文老师不管文章好不好,都告诉学生只要选入教材的文选就是优秀的,你只需要找出好在哪,并答出为什么好即可。试题都有答题的套路和标准答案,老师说必须这么回答,这是标准,错了就扣分,高考也是这样。这样的教学,非常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辨的能力。而大学语文老师大多不会告诉学生说只有这个写法,大学语文老师就文章的理解没有统一的答案,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篇文章,引导学生去欣赏,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和生活经历去品味,产生共鸣。鼓励学生阐述不同的看法,对自己看法的有力支撑论据。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学会思考并形成善于独立思考、思辨的能力。通过以上比较,笔者认为高中、大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关键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上的重视

大学语文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以后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要让学生懂得大学生和中学生比,并不是“进一个门出一个门”的简单问题,而是本质上的跨越。各学段的学生由于需求及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就会有不同的教材、教法和学法。语文的学习是一种由低到高、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学习。大学语文更加注重人文性、审美性及研究性的学习。早在1981年时,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就曾说过:“大学里开设语文课意义重大。马克思曾经说过,掌握一种语言,就等于掌握一种武器。”任何一个民族对其母语都是极其重视的,没有哪一个民族会认为学过一段时间母语,就不用再学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表现在语文材料中数量最多、最集中,通过语文教学,教师应进一步把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传授给学生。语文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更是为了给精神以营养。我们的教学目的与此是完全一致的。“大学语文”课程有利于总结以往学过的知识,并对今后终身自我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语文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学术优势

与中学语文不同,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课,它没有中学语文那么多的课时安排,基本上也没有专门的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可能是学习现当代文学的,可能是学习文学史的,也可能是学习语言学的……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可以使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大学语文是一门内容较宽,覆盖面较广的“通识”课,这些相关学科的教师可能会把他所擅长的研究和好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又可以开拓教师的视野,综合性的学习和研究。最主要的是大学语文教师要站在一定的视野高度,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深入到教学中,提高学科的层次,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三、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但由于应试教育,合作、探究性学习在中学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实际上落实的并不到位。大学语文则不然,它有很大的自由性、开放性。一般院校都是由教师自行制定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及考试形式。这样,非常利于学生进行合作、研究性学习。如笔者参考一些其他院校的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又结合本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兴趣,根据教材内容分单元讲解和讨论,中间穿插有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具体如下:一是文学知识讲座,深入浅出地介绍与专题相关的语文知识,包括文学史、文化史、艺术史等方面的知识。不是面面俱到的介绍,而是在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配合文选做讲解与赏析,引导学生阅读与思考。教师参考这些导言给学生讲授时,也最好扣着“语文”这两个字,尽量带进对于语言文字和文学审美的感悟、分析与表达,不宜把这门课完全讲成文学史或文化史。二是结合文选的讲座,有的是单独一篇,也有节选数篇的。古代诗文一般都有简明的注释,对个别基础较弱的班级,古代诗文要有详细的注释及重点句的翻译。任课教师讲解应当主要围绕文选,而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材料。选文一般避免与中学教材曾经入选过的课文重复;注重其经典性价值以及文字的精美。上课之前学生应当预先阅读有关文选,教师讲授时可以择其部分,做细读讲解。三是课内延伸阅读,教师推荐所学的作家的相关作品,进行课内的补充和对比阅读,并做相应的交流、探讨。这三部分内容中,文选这一部分最重要。教师讲授以文选为主,又有所发挥。课内延伸阅读部分也是和文选配合的,可以理解为是拓展学习的材料和指导。

四、始于课堂,走出课堂

1.拓展阅读,加厚加宽学生人文底蕴

加强拓展阅读,能迅速而有效地扩大学生吸收量,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加深人文底蕴。阅读体裁要多样化,适当涉猎诗歌、散文、戏剧、长篇小说。只要内容健康有益,无论文学作品、科学技术,还是历史哲学方面的书都可,除背诵必背古诗之外,加大背诵量。“厚积而薄发”,学生写起文章来也就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了。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依据阅读的范围及目标,制度阅读计划。这个计划要确定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乃至一个月的具体阅读目标。要注意把阅读与课内范文学习联系起来。例如,可配合课文教学安排学生的阅读:有扩充性阅读,如学习《吃完》,可阅读胡适的相关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有评价性阅读,如学习诗歌《春江花月夜》,可阅读有关评价文章,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这个计划要提出阅读进度、阅读方式和阅读检查等方面的具体要求。阅读进度,以要求学生每天阅读30分钟为宜,日积月累,积少成多。阅读检查可设计为自写名著阅读心得,其内容是:全书主旨,取材内容,结构艺术,修辞手法,读书心得等,可侧重某一方面写作,篇幅1 000字左右。如愿多写,予以鼓励。

2.延伸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是生活化的、综合性的课程,它十分重视课外的拓展、延伸,在学习之余,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走进名家名篇”研究性学习等等,重在学生参与及过程评价,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品鉴语文。

总之,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与人、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教学中,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更要偏重于人文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使他们成为有“智慧和心灵”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和广大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东南大学.大学语文中国网[Z].(http://www.dxyw.cn/),2006.

[4]何二元.大中衔接:大学语文比较研究[N].全国大学语文第十一届教学研究年会简报(三),2006.

作者:王斌

第二篇:网络时代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摘要]当前,由于网络等因素给大学生造成的冲击和影响,使得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不断下降。因此,需要对大学语文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提高

[作者简介]王铁红(1969- ),男,河南唐河人,南阳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语言文学和逻辑学研究。(河南 南阳 473061)

随着世界经济和文化格局的不断变化,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并在全球掀起了“汉语热”。而在国内由于网络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大学生忽略了传统语言及文化的掌握,导致他们的母语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下降。作为提高大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大学语文在高校却日趋“边缘化”,面对这种严峻现状,我们要从大学语文教学做起,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网络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消极影响

从“21世纪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CUS21)”报告可以看出,目前网络是大学生课堂以外活动的首选。网络除了是他们主要的信息渠道外,也成了他们的首要休闲渠道:聊天、接收邮件、看各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观看电子书籍,等等。其中上网读书或者查阅资料的时间占的比重并不大,而网络带来的不良文化却日益泛滥,在无声无息中侵蚀着青年大学生,使得他们运用母语的能力逐渐弱化,人文素质下降。

1.导致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弱化。语言规范的原则有三个方面:一是要遵守逻辑规范,即我们常说的句子“通不通”;二是要遵守语法规范,即组合“对不对”;三是要遵守修辞规范,即质量“高不高”。网络用语显然是不符合这些原则的,人们用数字、字母、谐音借代的办法使用语言文字,比如:同音或谐音字无规范地滥用,像用“美眉”代替“妹妹”;中英文无序掺杂,像用“好high”代替“感觉非常棒”;数学随意代替中文,像“886”代替“再见”等等。另一方面,网络上一些作文软件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程序化写作的模式。这种软件中存储许多文字片段,可以通过设题、搜索、浏览、下载、剪裁、复制、打印等几个步骤,自然生成作文。这无疑阻断了学生自我学习、形成语言能力的途径,使学生缺少了观察生活、认识世界、分析事物,形成独特情感体验的复杂意识过程。这些现象导致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差、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退步、错别字频出,甚至于有些学生连一般的信与应用文都写不好。

2.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下降。所谓的“人文素质”,就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具体来讲,人文素质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学生的课外生活以上网为主,他们从网上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而网络上的文章有很多是网民们“贴”上去的,有些网民的水平本来就不高,并且这些文章又没有经过编辑的字斟句酌,所以错句、病句很多;更有大量的有害信息充斥网络,以至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距离越来越远。

二、大学语文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作用

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两大部分。“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可见,大学语文担负着提高大学生语文能力和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两项重任。

大学语文无论从教材所选的文学篇目的语言形式,还是具体文章涉及的思想素质内容,到课文的字词句结构、语法特点,都能给学生以语言、语法、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以及潜移默化的精神文化的熏陶。因此,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能够优化学生语文学习语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感迁移能力,让学生在一个最优美、最典范、充满了营养、能使他们高度吸收的这样一个优化了的语境当中,受到最好的“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任何工作和交际都离不开一定的书面或口头的表达,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要能适应这种社会需要,就必须熟练掌握使用母语的能力。我们不能否认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语文知识,但他们所具有的中学语文知识,作为一种应付考试的手段,在学生的记忆里已经支离破碎,需要重新组织起来。因此,非中文专业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可以通过一些典范课文的学习,巩固已有的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中国语言、文字、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以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条理化,在原有中学语文的基础上产生一个质的飞跃,更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大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针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我们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所期望的大学语文课应该是有意义的、气氛活跃的、可以畅所欲言的,而不是一味听老师讲解诗词的作者和内容。学生建议教学方式、手段应更灵活一些,多使用多媒体教学,要求观看相应的影片、纪录片,把语文与音乐、美术等结合起来;还有一部分学生要求让网络进入大学语文教学,利用网络开展一些交流活动,如网上征文、征稿等。这是学生的心声,同时也应该引起我们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的思考。

1.改革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自1978年全国高校设立大学语文课以来,大多数高校一直使用的统编教材已呈普遍老化之势,难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大学语文课也没什么新意,不少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像“高四语文”,这说明大学语文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我们的教材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这才是教材编著者选择内容的依据和标准。为真正做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把语文教育落到实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自编适合本校各专业实际的通用的新教材,内容上要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的文章,比如名人传记、精美时文、专业前沿知识介绍、小小说、哲理故事、网络文学作品等。同时还要注重人文和语言训练并重兼顾,比如渗透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人格与尊严、自重自爱和自强不息等内容。只有在学生愿意看、需要看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训练其阅读能力;只有在学生愿意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引导其领悟人生哲理与职业道德。当然教材还应多选一些跟学生将来工作、学习、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实用性的内容,让所学的这些实用知识在他们的就业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利用选修和有计划的课外活动,结合本校专业特点延伸文化写作等训练,如学习管理实用文书,学生可以了解掌握管理科学;学习科技文体,学生可以具备一定的科研常识及表达创造性知识成果的能力等。

2.改进教学手段,让网络进入课堂。教师们以往备课总是依赖教材和教参,上课凭的是嘴、粉笔、黑板。而现在,教师们备课除了认真钻研教材外,还要会上网查找各种各样的资料,制作课件等。这就要求对大学语文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应是以学生为主,切实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并借助现代教学技术,依托新的网络媒体,逐步建立以师生互动交流研讨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现代化、网络化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大学语文教学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参与式”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可将自己的课件挂在网上供学生下载,也可发布各种最新的教学参考材料,还可利用幻灯片等多媒体技术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开辟“大学语文在线”网站。网站上可开设“原创天地”栏目,学生自主创作的诗歌、戏剧和散文等都可以上传到该板块,供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增强师生互动。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可以更加灵活,如建立网上题库供学生随机测验,占期末成绩的一定分值;精华帖和原创帖获取的积分则可折算为期末成绩等。在这样丰富生动、充满生机的教学活动中,能够让学生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提高语文素养。

3.注重培养学生高层次的语文能力。大学语文是中学语文教育的继续和提高,要侧重培养大学生高层次的语文能力。当代的大学生尤其是理科大学生,语文水平普遍不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不强,阅读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学阶段的学习除按学科分专业进行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中学阶段,学习方法由教师口授逐步向自学过渡,学习重点是培养能力、掌握方法。为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特点,要求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重点的听说能力,快速高效地文献资料的检索整理和阅读能力,严谨准确地表达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的写作能力。可见,具备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前面谈到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他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在退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围绕培养学生的技能展开,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基本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讲、述、论、谈等方式的交替使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威尼斯》这篇课文的内容是谈作者欣赏音乐或建筑艺术的感受,但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作者的艺术感受上,而应该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是如何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对艺术的感受,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准确地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最后,教学的重点还是要落实到学生能力的培养上。这样的话,既可以训练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思想,同时又能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感受,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另外,写作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把写作练习贯穿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让学生真正成为他们生活的主体,成为自主地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能动地生活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真正明白是为了生活而学习语文这个道理,他们才会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才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用语习惯,树立起学习母语的热情和兴趣,从而不再从网上下载作文,不再大量使用网络语言来进行写作和交谈。

4.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通过阅读优秀的作品,可以使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关心自然和命运,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才可以自觉抵制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各种文化带进课堂,让学生带着文化比较意识去学语文,这样可以拓展大学生的眼界与思路,减少对各种外来文化的盲从与崇拜。同时,对网络文学中那些确实精彩、思想敏锐、语言优美、能够引发人们思考与审美感的作品,不妨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讨论分析,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对网络文化中那些语言不规范的东西、品味低下的东西产生辨别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引导,规范学生的用语习惯。

总之,随着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迫在眉睫。我们期待大学语文能受到真正的重视,并且能够用合适的载体把大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使每一个大学生都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肩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担负起创造繁荣昌盛、文明美好和谐社会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冯海英.大学语文教育的理想[J].怀化学院学报,2007(11).

[3]周仲强.浅议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的关系[J].黑河学刊,2004(1).

作者:王铁红

第三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优化语文教学

新一轮基础教育对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语文课程改革所构建的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目标、内容和评价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语文教学方面,我们要不断优化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我们该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创造和谐、民主、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充分发展、张扬个性,燃烧起创新的火花。我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是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角色。“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在课堂上做到亲切、温和,课下多与学生谈心,使学生觉得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学生就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是充分尊重学生。我在教学中,不但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不讽刺、挖苦学生。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

有批判才有创新,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不断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一节语文课中,我板书“告诉”的“诉”字时少写了一点,当时我没有注意到,这时,一个叫小妹的学生举手了,我请她起来,她说:“老师,你写的”诉“字错了。”我一愣,定睛一看,果然错了。再一想,这正好是训练学生敢于批判的好时机,于是,我没有故意说我是想考考大家的眼力或者轻描淡写地给它加上一笔就完了,我郑重其事地对同学们说:“老师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小妹同学给老师指出了一个错误,我非常感谢他及时让老师改正了错误。”说完,我还向小妹鞠了一个躬。这时,同学们都鼓起掌来。从此,我班的学生渐渐地敢于向老师质疑、向书本质疑了。

三、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我善于抓住时机,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讲到烈火在他身上燃烧,生命危在旦夕,这时,我问到:“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有的说:“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有的说:“邱少云遵守战地纪律……”,有的说:“邱少云是真正的英雄。”只要他们说出了充足的理由,我对他们大胆积极的设想都给予了肯定。

另外,我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合教师意愿的看法,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讨论,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上《假如我会克隆》作文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克隆点什么?”很多学生都说诸如“我会克隆人、动物”之类的话。可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假如我会克隆,我会克隆您。”这个答案出乎我的意料,是马上否定他的看法,继续我的教学呢?还是抓住这一时机,进行探讨呢?我选择了后者,引导学生针对“为什么要克隆我?”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您爱护我们。”有的说:“您关心我们。”有的说:“您比我们的父母还好……”,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每一种见解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四、大胆挖掘教材空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留有一定的空白,我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求知欲望。如在教完《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后,我启发学生:战斗胜利后,战友们会对邱少云怎样呢?你来为这个故事续上一个结尾。学生们顿时兴致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有从战友角度说的,有从朝鲜人角度说的,还有从邱少云亲人角度说的……多么丰富鲜活的想象呀!在对教材内容的挖掘补充中,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感悟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尊重、热爱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中学时代是逆反心理形成的阶段,因此中学生是一个敏感而脆弱的群体,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成为学生最信赖的心理支持者,留给学生足够的情感和思维发展空间,尊重他们在对待同一个问题上的差异性,更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例如,在对待如何发扬红军艰苦朴素作风的问题上,有的学生认为:如今生活富裕,艰苦朴素作风已经过时了;有的则认为:艰苦朴素就是守着金饭碗过苦日子,是一件愚蠢的事,这时我并不以自己的感受决定孰是孰非,肯定答案的多样性,对于极端的看法给予指导。尊重、热爱学生就是尊其思想,重其感情,这样才能使学生个性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作为教师,应该让他们积极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充分释放思维的火花;教師是主导,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然后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和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作者:曲科辉

上一篇:市场营销小论文范文下一篇:新型城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