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论文范文

2022-05-13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大学生学习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教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与“学”双方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学习质量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体现,提高教学质量在根本上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调查表明,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

第一篇:大学生学习论文范文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

摘 要:深入探究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在大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中的作用,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制定学生能力均衡发展的政策等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文章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代表变量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对于学习成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二者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存在替代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交互效应

一、概述

大学生活作为同学们从学校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能否完成学业,而且对今后的求职和职业选择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影响学习成绩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智力主要由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五个因素有机结合而成,这些因素与学习成绩呈一定程度正相关关系;广义上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的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从狭义上说,主要指情感、动机、兴趣、意志和性格五个因素。研究表明:大学生入学后,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力所占比重逐渐减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力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在一定意义上,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的学习进步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和方法研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关于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可分为两个角度:一是从定性角度探讨非智力性因素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吕怀娟,吴丽荣,张春梅(2010)研究认为,在动机、态度、意志、考试心理及学习环境等影响大学生学习成绩非智力因素中,动机和意志的影响最高[1]。王锐利,林大志(2016)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深入分析学习动机、习惯、兴趣、情感在大学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对策建议[2]。二是从定量角度实证检验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方向。邵艺(2008)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数学学习成绩非智力因素中,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关系,学习焦虑与学习成绩呈负相关关系[3]。刘巧芝,曹靖妤,车蕙(2009)利用问卷调查分析发现情感、兴趣和专业满意度是影响大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4]。章俊(2012)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分析大学物理学习中非智力影响因素,动机和兴趣最能影响大学物理学习效果[5]。付国华(2013)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了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影响,结果表明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对学习成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学习焦虑和学习动机是影响男、女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6]。关于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徐永利,胡锡健,于丽亚(2009)把高考分数作为学生智力因素的代理变量,分析发现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学习成绩影响显著。[7]

现有关于大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研究大都是基于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得出了动机和兴趣是影响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很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但是对智力因素的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方向和程度探讨较少,尤其没有探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交互效应。因此,文章实证分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特别地探讨二者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交互效应。

二、研究设计

文章利用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13级和14级经济学专业的教学改革项目提取相关研究变量和研究数据。研究变量选择:(1)学习积极性(ACT)。作为非智力因素之一的学习积极性是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复合表现形式。在教改项目中,那些主动愿意承担《政治经济学》课程相关章节讲授的同学视为具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该变量是两分定性变量,主动愿意承担《政治经济学》课程相关章节讲授的同学,ACT=1,否則为零。在经济学专业13级的58名同学中有21名同学主动承担《政治经济学》相关章节的讲授,经济学专业14级的62名同学中有20名同学主动承担《政治经济学》相关章节的讲授;(2)自主学习能力(IQ)。对于那些主动承担《政治经济学》课程相关章节讲授的同学的讲课水平和效果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包括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判断能力。这些能力是大学生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将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智力因素的代理变量是可行的。评分等级共分5个等级:最高为5分,最低为1分。统计分析发现,13级和14级经济学专业同学的讲课得分和政治经济学的期末笔试得分高度相关,最后选择13级和14级经济学专业同学的政治经济学的期末笔试得分作为自主学习能力(IQ)的代理变量,并取对数;(3)学习成绩变量(PER)。选取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13级经济学专业2014-2015第一学期期末的综合绩点和14级经济学专业2015-2016第一学期期末的综合绩点作为学习成绩变量,并且将两个年级样本进行合并,据此避免样本选择偏差。

三、模型构建及回归

为了深入探究大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文章特构建以学习积极性(非智力因素)和自主学习能力(智力因素)为解释变量,学习成绩为被解释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同时为了研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交叉影响,在解释变量中加入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乘积项。模型如下:

PERi=a+b*ACTi+c*IQi+d*ACTi×IQi+ui(1)

利用研究设计中提供的数据,对模型(1)进行逐步回归,即被解释变量PERi不变,解释变量分别为ACTi、IQi、ACTi和IQi、ACTi和IQi以及ACTi×IQi,分别得到四个模型,回归结果见表1。

通过分析表1的回归结果发现,模型一表明,其他条件不变,学习积极性高的大学生,其学习成绩平均高出1.05;模型二表明,其他条件不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1个单位,学习成绩提高4.66%;模型三表明,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均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正向影响;模型四表明,在模型三的基础上加了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交互项后,学习积极性的影响程度提高了,交互项的系数为负,说明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代表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存在替代关系。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文章的研究设计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以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分别代表的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都有正向促进作用,相比较而言,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更大;但是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对学习成绩的交互影响为负,说明二者间存在替代关系,那些试图通过非智力因素提高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提高作用是无效的。

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成绩,首先要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增强大学学习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要清楚地意识到在大学阶段,你想学到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提高哪些素养。另一方面,正确认识大学学习时光的重要性。大学四年是人生中的最关键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对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学以致用,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你觉得课堂学习乏味和枯燥,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所学知识缺乏和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只有通过积极参与实践,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书本知识。其次要做到因材施教。文章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存在替代关系。对于那些课堂上积极性发挥较多的学生,适当搭配一些难度较大的问答题,激发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对于那些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同学,增加一些课堂提问题目,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吕怀娟,吴丽荣,张春梅.简述非智力因素对高职生学习成绩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5):37-38.

[2]王锐利,林大志.非智力因素对高等数学学习的影响及教学对策[J].才智,2016(12):144-145.

[3]邵艺.非智力因素对《高等数学》课程学习的影响[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9):97-100.

[4]刘巧芝,曹靖妤,车蕙.非智力因素對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9(5):127-128.

[5]章俊.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物理学习影响的探究[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2(2):67-68.

[6]付国华.非智力因素对高等数学学习的影响及解决策略[J].科技信息,2012(33):619-620.

[7]徐永利,胡锡健,于丽亚.基于贝叶斯方法的大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9(1):42-45.

作者:朱天星 张孟才 孟祥铭

第二篇:构建学习支持系统 提高大学生学习质量

摘 要:教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与“学”双方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学习质量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体现,提高教学质量在根本上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调查表明,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针对大学生学习问题日益复杂化的趋势,采用系统化解决方法,通过氛围营造、目标激励、课程引导、个别辅导、结对帮扶等措施,构建“立体式”学习支持系统,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质量。

关键词:教学质量;学习质量;非智力因素;学习支持系统

近年来,关于教学质量的著述绝大部分集中在“教”的层面,讨论“教什么”、“怎么教”等具象性问题;从“学”的视角,探寻“为什么学”、“学得怎样”,进而关注普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内心感受、有效改善学习状况、提高学习成效和质量等实质性问题则基本被忽略[1]。大学生群体对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的不坚定状态引发了社会公众对其学习态度和学习质量的担忧。大学生学习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未来前途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如果任由学习问题发展而不加以干预、引导和帮扶,不但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必然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一、当代大学生学习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为了真实地再现大学生学习的现状,课题组于2010年对成都市6所高校100名大学生进行了访谈,对1500名大学生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收回问卷1437份,回收率为95.8%,其中有效问卷1426份,有效率为95.1%。在1500名被调查者中,男生915名,占总数的61%;女生585名,占39%。大一学生298名,占总数的19.9%;大二学生564名,占37.6%;大三学生381名,占25.4%;大四学生257名,占17.1%。理科学生337名,占总数的22.5%;工科学生417名,占27.8%;文科学生341名,占22.7%;师范类学生202名,占总数的13.5%;经管类学生203名,占13.5%。从被调查者性别、年级、专业等基本情况分析,本次调查对象的覆盖面较广,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1.大学生较普通地存在学习问题,表现多样、成因复杂。通过随机访谈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总体上学习氛围良好、学习具有成效;但也存在着学习目的功利化、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衰退、学习压力过大等问题。有28.65%的学生认为学习压力非常大,55.27%的大学生存在学习问题,需要做好疏解工作。大学生学习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学习动力不足,缺乏积极性与激情,学习兴趣缺失,得过且过;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毕业后的去向没有明确的预期,出现迷茫;心理困境,意志薄弱,缺乏信心和毅力等;人际协调能力和逆境承受能力差;抵制不住社会的种种诱惑等。具体表现为:因缺乏明确的努力目标而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与动力、不能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不能适应大学的教学与管理方式、就业压力等社会因素造成的迷茫、颠倒学业与课外活动的关系、个人情感失意等[2]。

2.大学生在学业上急功近利,学习动力不足。调查发现,大学生学习被打上了实用主义的烙印,在学业上急功近利,学习动力不足。“有没有用”、“在以后工作中能不能派上用场”,成为大学生课程选择的依据和标准,而且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都侧重于专业知识。课堂气氛轻松、学习压力小的课程受到学生追捧。学习目的多元化,且呈现出社会属性偏低、自我属性偏高的特点。多数大学生缺乏独立的思想和远大理想与抱负,将挖掘自我潜力、完善自我、追求个人和家庭的幸福作为学习的目的,而传统“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减弱。大学生的学习受就业市场的影响较大,热门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明显高于冷门专业学生。热门专业学生表示自己对学习有兴趣的达61%,而冷门专业仅为42.8%。另外,就业目标的不确定性与就业市场的不公平竞争等也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动力不足。

3.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失,且有年级差异。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表明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也表明他们对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当单一的学校教育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时,学习兴趣缺失就成了正常现象。在对学习兴趣缺失的归因分析中,教师和学生都注重对对方的不满和批评。教师们普遍认为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学习缺乏应有的重视;学生则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当、师生交往太少等。由于彼此都缺少对自身问题的检讨,教学改革也就无法从自身做起[3]。统计显示,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存在一定的年级差异。三、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一、二年级,四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最高,二年级兴趣缺乏的状况更为明显,我们认为这与高校课程设置有关。我国高校一、二年级一般以公共基础课为主,三年级才开始接触专业课。公共基础课课时多、任务重,且学生大多认为教师教学方法有问题、内容相对枯燥,容易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三、四年级接触专业课以后,逐渐明确了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因此,学习兴趣明显上升。

4.大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发生质变,目标出现偏差。受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大学生不再把接受大学教育看成是进入某一专业领域的“敲门砖”,而只是其未来发展的一个平台。他们认为“即使在学校里学习好的人,到社会上也不一定比学习不好的人成就大,有的人根本就不愁找个好工作”。因此,多数学生满足于通过课程考试拿到学分,导致“60分万岁”的现象,这与高等教育追求卓越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不利于优秀人才培养。许多学生希望能增加实践课程,以丰富社会经验;尤其应改革低年级的课程结构体系,增加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程,这表明目前高等教育还没有满足学生的需要。

5.大学生学习问题与心理困境相伴而生,联系紧密。大学生的学习问题是造成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突出表现为心理困境和心理问题。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业负担过重,再加上浮躁的社会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困惑等都会使大学们产生挫折感,主要表现为焦虑、痛苦或忧郁。对于一定程度的挫折心理,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应对,主动寻求帮助或调整学习和生活目标;但也有一些学生心智不够成熟,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面对挫折情绪低落,自我否定,缺乏信心。因此在大学教学中,应该对此进行早期干预。

二、当代大学生学习问题的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误区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完整的人、自由的人、全面发展的人[4]。然而,从家庭层面来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家长只关心孩子知识方面的学习(以考试成绩为考量标准),而忽视了道德修养的教育、独立人格的养成及价值观念的塑造。学生选择学习,不是首先因为理想、志趣、特长,而是为了实现功利性的目标。

2.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从学校层面来看,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我国中小学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5]。这种状态给步入大学阶段的学习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大学阶段本应是学习的黄金期,是一个人性格成型、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然而,大学生的学习激情和仅有的对知识创造、学术探究的兴趣,早已被应试教育的分数榨干。在现实中,社会上又存在着把高校当作人才工厂的情况,高校言必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其结果便是专注于社会对学校的淘汰选择作用,在市场面前学校正在变成被动的被改造对象。

3.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经济和社会领域呈现经济成分多样化、生活方式多元化等特点,与之对应的是社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必然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渠道向大学生辐射。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呈现出多坐标系、多重标准的特点。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功利化思想和浮躁心态已侵入校园,校园也不再是一片净土。于是,我们发现:在某些高校,作为教育实践者的教师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而是忙于社会兼职、出席社会活动、争取科研课题和经费,逐渐沦为一个心智苍白、缺乏激情的群体[6];而作为教育受惠者的学生群体则成为他们灌输知识的“容器”。

三、构建大学生学习支持系统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的学习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社会、学校、家庭和教师等多种资源,在空间、领域和平台上下工夫,形成“立体式”的学习支持系统。

1.营造学习氛围、实施目标激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学习观决定着学生对学习过程、目标的理解和学习方式的选择。“为什么学”是学习的统帅,关系着学习问题的核心理念、宗旨和价值取向,是一切学习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着“学什么”、“怎么学”,决定着整个学习系统。成都理工大学坚持在内容上走综合发展道路,在形式上倡导简单紧凑的风格,在理念上追求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并重的原则,构建了网上网下并举的“立体式”学习引导系统。实现了教学讨论网上有指导、先进典型网上有报道、解决问题网上有渠道。在学习导航网开辟了“时代先锋”专题板块,分设“优秀大学生”、“杰出校友”、“社会英才”、“名师风范”4个专栏,通过校内外的优秀榜样,以点带面,在全校树立勤学奋斗、追求卓越的学习导向,营造校园文化引导人、先进典型塑造人、励志成才激励人、潜移默化影响人的浓厚育人氛围,形成校园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媒介形式,生动、直观、形象、全面地展示先进典型的心路历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教育作用来营造学习氛围,增强吸引力、说服力与感染力。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坚定学习志趣,并引导学生主动将个人的抱负与国家的事业相结合。

2.整合学习资源、加强课程引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独立思考的方法,最终沉淀为一种终身学习能力。成都理工大学充分利用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系统现有的载体和机制,加强课程引导、整合学习资源,拓展新的学习渠道和内容。如针对大一学生开设专业导论、职业规划等必修课程,选派专业领域内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聘请知名校友、合作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通过讲课、讲座等形式,帮助新生正确认识就读的专业,并在此前提下引导他们规划未来的职业。同时,打造学习导航网与学习资源网,拓展网络学习平台。对大一新生分阶段循序推进“适应”(以校史校情教育为核心,帮助新生了解和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增强归属感,把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在热爱母校、刻苦学习、成才报国的基础之上)、“转变”(以薪火相传的新老生交流会为重点,加快角色转变,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融入”(以实践活动为纽带,体验身心的困惑与愉悦,帮助新生尽快融入新环境,适应新角色)、“规划”(以生涯规划为导向,认真设计阶段目标,帮助新生步入未来人生发展轨道)为主题的新生适应教育。在学习资源网开辟以学习为导向的公共空间,常规性地举办各类学术讨论活动,探索不同学科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排除不利于学习的经济、家庭、社会等干扰因素;引导大学生走出功利主义学习状态,更多地参与课堂外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以团体辅导的形式,针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进行普遍性的学习辅导。

3.构建学习预警与扶助系统,实施个别辅导、开展结对帮扶,解决学生的学习困境。成都理工大学构建了“实时监控、咨询辅导、心理治疗”三位一体的学习预警与扶助系统,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实施个别辅导、开展结对帮扶,有效地解决了学习困难群体的学习困境。学习预警与扶助系统由教学管理人员、教师、辅导员和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组成,通过学生学业管理系统对大学生学习状态进行动态监控,帮扶系统成员间经常进行信息沟通,定期对学生学习需求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门研讨,提出解决方案,并对重点学生启动学习预警体系,及时介入,组织特定的辅导员和导师或求助于心理咨询专家,为他们提供全面的个性化学习辅导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摆脱学业困境。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学习保障与激励机制,形成“学生以成才为志,教师以授课为业,学校以育人为本”的良好育人氛围,引导学生奋发进取、创新成才。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价值取向既不乏积极向上的因素,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忧虑的问题。高等教育最本质的活动是培养人,学生的学习是大学赖以存在的前提。因此,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重点应从关注“教”向关注“学”转变,从强调教师教的质量向强调学生学的质量转变,回归教学质量建设的本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欣.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历史审视与价值定向[J]. 现代教育管理,2012(4):6-9.

[2] 程孝良. 大学生学习问题系统化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94-97.

[3] 韩培花,朱国新,谢佳伟. 大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双重实践及其互动[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63-165.

[4] 巩建闽. 从“教书”到“教学”:转变的不仅仅是理念[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2):49-51.

[5] 孙明英,陈伟. 体验教学的课堂定位与实现途径——以教师的生存意识和生命价值为视角[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73-175.

[6] 葛孝亿. 教师精神生态论的理论旨趣与学术意蕴[J]. 现代教育管理,2012(3):84-88.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调查与改进研究”(11YB035),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资助、立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CSZ11003),成都理工大学教改项目“高校本科毕业生教学质量与培养状况调查研究”(XJG1121)]

[责任编辑:余大品]

作者:程孝良 曹俊兴

第三篇:学习品质:大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内在需要

摘 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质量面临多重挑战,对学习质量的评估存在“工具化”倾向。学习品质是学习者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指向的是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作用。文章从学习品质的内涵及价值出发,探讨学习品质与学习质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提出大学生学习品质有效提升的途径,旨在纠正大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误区,提升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自主性。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质量;学习品质

一、对大学生学习质量的反思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为了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大学教育应不单纯是为学生提供教育资源条件,而应将视域对象从外部的硬件条件转向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即关注大学生 “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大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成为考评高校办学质量的核心要素[1]。近年来,在大学专业认证等评估机制的推动下,各高校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产出中思考如何论证大学的教育质量,尝试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质量。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面临着数量与质量的矛盾,不少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质量不容乐观,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在学习上有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低成就感等心理行为问题[2]; 只重视课堂内的学习,忽视课堂外的学习[3];学习目的工具化倾向明显,学习的重心集中在“实用、实利”的课程知识、资格证书的“权衡算计”上等[4]。影响大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外部因素包括教师行为、课程设置、教学条件等;内部因素有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等。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对学习质量起决定作用[5]。因此,提升大学生学习质量需要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主动性、认真专注的态度等,引导学生由外至内关注自身的学习品质。

二、大学生学习品质的内涵及价值

学习品质(approaches to learning)的概念最开始出现在美国早期儿童入学准备研究中,是指能反映儿童自己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等,关注的是儿童自己怎样使自己去获得各种各样的技能[6],是学习者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指向的是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作用。以希森为代表的研究者对学习品质的结构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指出学习品质包含“热情”和“投入”两个基本维度[7]。

我国对学习品质的研究以小学和初高中阶段为主,对大学生学习品质的研究非常少。有研究表明,学习品质的培养在入学前阶段最为有效[8],儿童早期的学习品质与儿童早期发展的关系密切,学习品质对学业成就的预测力度甚至超过了智力的预测力度[9]。可见,目前学习品质的研究对象主要聚焦于未成年学习者,因为学习品质在未成年学习者身上发生的作用最明显。然而,在强调终身学习的今天,面对培养高水平人才的要求和大学生学习质量状况不佳的矛盾时,对大学生学习品质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究其原因,一方面,年龄不是衡量学习者学习品质优劣的标准,大学生并不代表比未成年学习者有更高的学习品质水平,相反,不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再重视学习,忽视主動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面对学习困难望而退步;另一方面,学习品质是动态发展的,受活动参与、问题行为、年龄等因素影响,只要学习者不停止学习的步伐,学习品质就会始终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大学生仍然需要培养优秀的学习品质,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三、学习品质与学习质量的内在关系

(一)学习品质是影响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的个体因素是学习投入质量的关键因素[10],个体因素包括自我效能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毅力等心理特征,可见,良好的学习品质可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升。一直以来,不少高校以抢占优质生源、优秀教师和改善硬件条件作为提升办学质量的主要途径,然而即便如此,大学生仍普遍存在学习倦怠、投入水平低、合作意识薄弱等问题,其症结在于缺乏对学习品质的关注。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以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主动精神等作为学习的驱动力,在学习过程中持之以恒、坚韧进取、善于思考。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才会有更积极的学习投入。

(二)学习品质是学习质量评价的软性指标

大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业绩、学习成就的评价,往往是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对学生在学习后的收获进行整体评估,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在实践操作层面,不少高校对大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工具化倾向明显。第一,评价目的工具化。表现为以学业成绩和奖项作为最重要的评量指标,将学习质量评价视为应对上级教学质量检查评估的工具。殊不知,这种从单一的量化数据对立体的个人进行评价的取向,会带来“唯成绩”,且仅凭借成绩很难完整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更难以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反馈调整功能。第二,评价方法工具化。当前一些高校忽视诊断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强调对学习效果的结果性评估。这种情况下,一些学生即使平时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自学,但仍可能会被考前突击复习的学生“赶超”,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追求短期的“特效学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真专注、热情投入的学习态度和敢于挑战、不怕困难的学习精神不应被数字化的成绩所掩盖,因此,学习品质维度的引入显得尤为重要,可以纠正片面追求评估检查目的的短视做法,避免学习质量评价的工具化倾向,将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真正落实在学习过程中。

(三)学习品质是学习质量提升的内部力量

提升大学生学习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发展目标,学习质量提高需要内外部力量的共同推进。外部推动力指从社会、学校、教师等外在因素出发为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提供动力,例如丰富的慕课资源扩展了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学校充足的图书与数据文献能带来多元视野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教师的专业学识与教学能力更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内部力量则包含学生的个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内部动机等因素,其中学习品质是融合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而体现出的学习投入与面对学习问题时所表现的积极心理特征,这种品质能够克服外部条件的不稳定性和差异性。可见,内部驱动力能使外部力量的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且可在外部条件缺乏时仍然能维持较高的学习质量水平。因此,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不能缺少良好的学习品质从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四、大学生学习品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质量评估模式

目前,功利化、工具化的大学生学习质量评估模式仍然存在,对大学生质量的评价往往直接以成果的输出为标准,造成一些学校为迎接评估工作突击强化学生的某些专业技能,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在进行学习质量评估时应注意:第一,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在平时的培养工作中,可开展多种综合型、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活动,在过程中发现学生身上优秀的学习品质,纠正不良的学习行为。第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者不应局限于教育者或管理者,因为这些主体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完整情况,应当充分发挥学生自评和互评机制。第三,细化学习质量评价标准。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估标准要摆脱一刀切的评估指标,引入更加多元与个性化的评价维度,从而实现对学习品质的关注。例如美国的“大学生学习评价”(CLA)评价工具能够全面深入地对大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估,从而使得大学教育的实施更加精准与有效[11]。

(二)加强教师对大学生学习品质的引导

教师兼具“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角色,因此,教师不仅应在学业上给予大学生专业的指导,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上肯于钻研、追求精进,在学习方法上努力创新、善于合作,在求学态度上不怕艰苦、保持热情。此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能在课堂上关注到不同学生的需要和个性差异,对一向积极投入的学生要给予更高的要求,对学习倦怠的学生要转变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树立可持续性发展理念

大学生处于学习吸收能力最强的年龄段之一,对于新鲜资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较强的接受度。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重要的学习阶段,不僅要掌握将来赖以生存的知识与技能,还要为了应对未来瞬息万变的情势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大学生应树立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重视大学阶段学习品质的培养,为自我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于凌云,黄淑萍.大学生学习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路径——基于学生参与的视角[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5).

[2]汪明春,张丽霞.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及干预对策[J].教育探索,2011,(6).

[3]林光彬.论以学为中心的大学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

[4]田夏彪.消解工具化倾向:提升大学生学习质量的策略探思[J].现代教育科学,2016,(5).

[5]叶信治.大学生学习质量保障:学生权利和责任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08,(6).

[6]赵婧.《3—6岁儿童学习品质观察评价量表》的研制[D]. 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7.

[7]黄爽,霍力岩,房阳洋.国外学习品质的本质与结构研究进展[J].比较教育研究,2019,(4).

[8][9]李珊珊,李莉,范洁琼.学前儿童学习品质的评估及其与早期发展的关系[J].教育科学研究,2019,(5).

[10]朱红灿.大学生学习投入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学习行为投入、情感投入、认知投入维度[J].高教论坛,2014,(4).

[11]吴智泉,张公鹏.“大学生学习评价”(CLA+)工具——方法、应用、标准[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4).

[责任编辑 高 伟]

作者:杨梦萍 金鑫

上一篇:工程资料员论文范文下一篇:自动化本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