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论文范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在校大学生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诚信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校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及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败。针对当前大学校园中普遍存在诚信缺失的现状,就如何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篇:在校大学生论文范文

在校大学生兼职行为利弊研究

【摘 要】在校大学生兼职行为相对普遍且常见,但许多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通过采用问卷和个案访谈的方式对贵阳在校大学生兼职行为的目的、类型、困难及对兼职的看法等方面进行调查,发现贵阳在校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存在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等问题。针对大学生兼职中存在的弊端给出相应建议,使学生正确认识兼职行为的利弊,理性地看待和参与兼职工作。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兼职;利弊;理性

1 引言

当前,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参加各类兼职,以此赚取收入,减轻家庭负担,并培养个人能力,为就业做准备。从事兼职活动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对其学习和生活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与冲击。因此,对在校大学生兼职行为的利弊进行研究势在必行,兼职过程中出现的负面影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项目以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阳中医学院及贵阳学院等六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本次发放问卷共680份,其中收回644份,废弃问卷处理8份,有效问卷636份,有效回收率为93.5%,符合科研要求,调查结果真实有效。在校大学生参与兼职行为,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体验,某种程度地关系着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选择。当然,在校大学生参与兼职有何利弊,或存在怎样的影响,又需要引发怎样的重视,这些问题都将在本文中进行揭示。

2 兼职行为的界定与特征

兼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在本职之外兼任其他职务,也指兼任的职务。”[1]大学生兼职可以表述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人、组织或机构提供服务,获取一定报酬的一种行为。大学生兼职行为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参与度高。大学是步入社会的开端,可自主支配时间相对充裕。面对铺天盖地的兼职广告和诱人的薪资,大学生显然已经心动不已,许多学生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到兼职行列中。统计显示,占72.64%的学生从事过兼职,只有27.36%的学生未从事过兼职。在街道、餐馆、超市到处可见大学生忙碌的身影,有的同学已把兼职当作“主业”,身兼数职,甚至不惜逃课去兼职。可见,大学生兼职现象已呈现常态化。

二是兼职类型多样化但技术含量低。市场兼职人员需求量较大,廉价的劳动力成为商家考虑的第一要素。大学生兼职类型(见图1),兼职行业类型涉及较广,但整体技术含量较低,其工作内容基本未运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大多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

三是兼职利益难以得到保障。目前为止,我国依然没出台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的法律文件,学生从事兼职工作随意性大,学校对学生兼职管理基本处于空白(勤工俭学除外),学生被中介机构宰割的情况频繁发生。面对涉世不深的在校大学生,许多兼职机构克扣工资,压榨劳動力。调查显示,关于兼职权益受到侵害的因素,75.82%的学生认为自我防范意识不高,69.89%的学生认为是雇主或中介机构的恶意做法,51.87%的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对权益保护不够重视,其他(没有受到过侵害)仅占7.03%,在校大学生兼职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3 贵阳市在校大学生兼职行为的主要选择

通过调查显示,有的学生认为兼职可以积累工作经验、提前适应社会。而有的学生认为兼职是一些零碎的工作,技能要求低下。下面将对大学生兼职行为选择做出以下分析:

第一,兼职目的多样化,以赚取收入为价值取向。统计显示,79.72%的学生来自农村,高昂的学费及生活费使家庭经济负担加重。“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通过兼职赚取收入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已成为一种共识。在兼职目的方面,52.83%的学生为了赚取收入,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30.43%的学生为了培养个人能力,为就业做准备;9.13%的学生为了丰富大学生活,寻找乐趣;4.35%的学生为了提早进入社会,扩大交际圈;其他占3.26%。由此可见,大学生兼职主要以赚取经济报酬,减轻家庭负担为价值取向。

第二,安全意识相对偏高。在校大学生在选择兼职之前首要考虑安全问题。统计显示,不少学生反映兼职过程中存在一些安全问题。对兼职工作有何期待方面,77.07%的学生反映基本安全保障是参与兼职的前提,其次才是薪资及工作环境。家人对兼职所持的态度上,42.39%的家人基本同意兼职,但担心安全问题。可见,安全问题在兼职行为选择中尤为突出。

第三,兼职心理比较理性。在时间安排上,46.16%的学生选择在寒暑假兼职,21.09%选择在周末兼职,14.35%选择在周一到周五的课余时间兼职,15.65%表示根据具体情况临时做出选择,仅有2.61%选择在法定假日兼职。当兼职与上课冲突时,51.53%的学生愿意放弃兼职机会,44.76%表示视情况而定,只有3.71%愿意逃课继续兼职。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将主要时间、精力投入在兼职上,毕竟学习是第一要务。总体说明大学生兼职心理较理性。

4 大学生兼职行为的利弊影响

4.1 大学生兼职行为的益处

第一,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从2014年秋季开始,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平均学费标准为4170元;高职专科合并调整为3500元。79.72%的学生来自于农村,经济收入普遍偏低,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导致经济压力较大,42.45%的家庭只能基本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32.55%的家庭处于中等收入;20.13%的家庭处于贫困;仅有4.86%的家庭经济富裕。兼职收入用途中,78.65%的学生用于个人生活开销;68.85%的学生用于日常零花钱;34.86%的学生用于留存备用;28.54%的学生用于旅游消费;14.6%的学生用于恋爱开支;其他部分仅有4.79%的学生用于给亲人购买衣服等。可见,大学生兼职收入主要用于个人生活开支和日常零花钱,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第二,获取社会经验。大学生步入社会将面临着一种角色的转换,需要获取立足于社会所需的各种经验和能力。数据显示,54.85%的同学在兼职过程中一时难以进入岗位角色,说明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待提升。李佳恒认为“大学生兼职是一种帮助自己尽快社会化的有效途径。”[2]兼职是大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兼职寻找自身职业兴趣,发挥自身优势,便于更好地适应社会。许多招聘单位非常看重毕业生的工作经验,经验丰富无疑在给求职增加砝码。

第三,扩大人际交往圈。人际交往十分重要,但学校交际圈子单一,看不到社会复杂的一面。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卡耐基说过“未来的人才标准交际能力占75%,而学历只占15%。”[3]数据显示39.12%的同学认为兼职可以锻炼工作交际能力,31.43%的同学认为兼职能够积累工作经验,扩大人际交往圈子,可以使自己在将来的就业或工作岗位上更具竞争优势。

4.2 大学生兼职行为的弊端

第一,盲目选择兼职。通过访谈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参加兼职不都是出于自己的本意,而是看到身边的同学去兼职就盲目跟从。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恰恰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4]盲目跟随他人只会浪费自己大量的时间,最终得不偿失,无所收获。许多同学兼职是因为室友和身边的同学介绍,跟随兼职的浪潮。

第二,在该“输入”的年纪却选择了“输出”是一种损失。调查显示48.04%的学生期望每周的兼职时间控制在5~10h内,9.57%的学生每周兼职超过15h。每周在兼职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严重影响学习,在该“输入”知识的年纪却选择了“输出”金钱。专业知识一窍不通,然而兼职方面却头头是道,不是所有的兼职都能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有的兼职是在浪费时间。

第三,容易上当受骗。在校大学生参加兼职的种类日益广泛,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统计显示,做过兼职的学生中有35.24%的人曾经遇到过招聘单位的欺诈;37.78%的同学不参与做兼职是因为担心受骗。比如:招聘单位存在欺骗性、广告信息不可靠、中介机构敲诈性、雇主拖欠工资等问题极为突显。大学生兼职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例子数不胜数,一些“黑单位”利用兼职招聘欺骗在校大学生,违法违规收取押金或利用学生证件、身份证件勒索学生,有的学生甚至进入传销组织。

5 大学生兼职行为的弊因

5.1 对兼职认识不全面

兼职可以满足大学生奢华的虚荣心理。“不能正确处理好兼职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大学生兼职中的一大弊病。”[5]有的学生把兼职看得太重,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投入到兼职当中,更有甚者请假做兼职,在兼职中无法自拔。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再加上大学生还要参加许多繁杂的活动,不全面的认识兼职就投入其中会导致学术不精,本末倒置,进而影响学业。

5.2 学校引导不足

许多学校任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兼职,想从事兼职的学生要么找不到兼职的路径和渠道,要么从事的兼職技术含量低下。大学生涉世尚浅,职业道路上没有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指导,导致兼职存在盲目性。高校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数量有限,大部分学生需要从校外寻找兼职,高校对兼职管理不当将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学校应定期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为学生开设兼职辅导系列讲座,并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在兼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及合法维权方式,”[6]有效的兼职管理可以减少学生兼职的盲目性。

5.3 权利意识淡化

绝大部分兼职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雇佣关系,但不曾签过劳动合同。这使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限制,在校大学生从事兼职的组织拒绝与学生签订劳动合同。“勤工俭学是不受《劳动法》保护的,因而,如果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发生纠纷或者事故之后,是不能适用《劳动法》之‘事实劳动关系’的规定的。”[7] 大学生兼职领域出现的法律空白为一些非法商家提供了便利条件,一些学生权利意识淡化,遇到问题忍气吞声继续工作,基本没有维权意识。法律应该对在校大学生兼职的保障措施做一个明确的规范,填补法律层面上的空白,避免大学生在兼职工作中继续吃亏。

5.4 聘方违规失信

诚信是永远倡导的主题,“大学生劳动力便宜,人也老实,让干嘛干嘛!少给点钱也没关系。”[8]类似这种聘方违规失信,使参与兼职的学生陷入招聘单位圈套中。一系列的社会声音在召唤着大学生们,许多公司和企业诚信意识淡薄,他们的这种行为会导致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受到冲击,对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6 优化在校大学生兼职行为的几点思考

6.1 培养正确的兼职价值观

寻找兼职之前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而不是盲目跟随身边的朋友做兼职。许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向着“功利化”、“拜金主义”方向扩散,没有从长远的方向考虑问题,而是注重眼前的利益。兼职动机纯正才能在兼职过程中得到更有效的提升,过多的注重物质利益就容易失去精神利益。建议各位大学生在选择兼职前应基于长远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充分认清自我、端正态度、分清利弊,树立正确的兼职价值观。

6.2 学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合理兼职

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闭关自守”、“故步自封”等封建思想已被时代所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大学生更积极的了解社会。学校有责任和义务给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兼职,学校应定期开设兼职辅导系列讲座(如:兼职安全注意事项、维权意识),可以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特色活动。建立高校兼职管理中心,积极与企业用人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举办校园兼职招聘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历练人生的平台。

6.3 维护自身兼职合法权益

现在社会形态复杂多样,各种诈骗手段不胜枚举,许多人在兼职过程中警惕性和防范意识不够强,识别真伪能力不足。在兼职中,切不可听信企业负责人的任何口头承诺,要按照正规程序签订劳动合同。当兼职权益受到侵犯时,学会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找当地公安机关、法院、工商局请示,还可以借助新闻媒体给予曝光。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劳动法》与不法分子做斗争,培养维权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4 多层面监督并严惩失信单位

面对失信的招聘单位,个人层面首先应看清招聘单位的招聘信息是否可靠。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不可一味忍气吞声、委曲求全,遇到不讲信用的单位应及时报警。政府层面应严厉打击失信单位,对于以欺诈手段获取利益的企业应给予处分,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社会层面应对失信于人的单位给予曝光和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失信单位嚣张的气焰。只有个人、政府、社会共同监督并严惩失信单位,才能让大学生兼职得到有效保障。

6.5 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通过个案访谈发现,做过兼职的学生中部分人持保留意见,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兼职,在时间充分、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可以做适量的兼职。如果影响个人的学习或者生活,应该果断放弃。在兼职岗位选择上应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使兼职对自身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李佳恒.当代在校大学生兼职现象调查与反思——以天津市部分高校为例[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7(3):75-78.

【3】筱雁.在校大学生兼职利弊谈[J].青春期健康,2011(10):56-57.

【4】彼得·德魯克.管理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5】李珂,段雯祎,郑文静,等.大学生兼职状况调查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104-105.

【6】伍玲婧.浅析贵州省大学生兼职现象的利弊——以贵州师范学院为研究对象[J].现代妇女旬刊,2015(1):168-168.

【7】孙田.当代大学生兼职现象调查与分析[J].科技创新,2011(18):135-138.

【8】YANG Y,LIU XD(著),张蓥(译).哈佛学生的兼职活动及其意义[J].交通高校研究,2003(2):17-21.

作者:王大权 娄润群 韦晓跃 涂贵红 姜潇

第二篇:在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浅析

摘要:诚信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校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及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败。针对当前大学校园中普遍存在诚信缺失的现状,就如何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诚信教育;道德规范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扬道德模范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指出,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明礼诚信”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已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诚信的特质及内涵

“诚信”是一种人格操守,是一种日常行为规范,是协调人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无信不立”。《中庸》也说:“诚者,天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把“诚信”提升为道德本体;董仲舒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人伦道德的五常;王夫之认为,“诚”是内在的德性,更多的是对道德个体的单向要求,其作用在于约束自己,“信”是诚的外化,更多的是针对社会群体提出的双向要求,其作用在于规范社会秩序。上述诸观点概括地说,诚实是天地之根本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原则。诚信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以诚待人,崇德、重诚、守信用。当今,“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要求。在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诚信问题更是尤为重要。

二、在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突出表现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市场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入、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日趋淡薄、诚信缺失现象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据调查,在校大学生的诚信现状是十分令人忧虑的,在他们的学习、生活、求职就业等诸多环节都存在着诚信缺失问题。

1.学习环节

在学习环节,有着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剽窃论文等行为。考试作弊是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和严肃的考场纪律,但作弊的学生还是层出不穷,作弊的手段也防不胜防。有数据显示,61%的同学曾抄袭过他人作业,有29%的同学承认有过作弊行为[1]。剽窃论文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则较为普遍,而抄袭作业则在各个学业阶段都时有发生。

2.生活环节

在生活环节,有的大学生恶意拖欠学校学费、住宿费;有的用虚假材料骗取各类贫困补助用于个人奢侈消费;在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履行承诺、诽谤他人、恋爱动机不纯等现象。

3.求职就业环节

在求职就业环节,部分毕业生为了能在众多应聘者中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和重视,存在伪造各类证书甚至假学历来充实求职简历,虚构在学校期间的任职情况;编造社会实践经历、随意违反协议约定等不诚信行为。

三、在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对在校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使学生工作更加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增加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育效果。反思在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不难发现,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产生既与社会、学校、家庭因素相关,也与大学生自身因素相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负面因素向校园渗透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期,我国社会文明程度还没有达到理想高度,人们的道德水平相比经济的发展呈滞后状态。同时,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着制度和法律的漏洞,许多传统美德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资产阶级不良价值观所挑战,致使社会不文明、不道德现象时有发生,引发了“以‘诚信危机’为中心的道德危机”[2]。某些学生把从社会中看到、学到的一些不诚信行为付诸校园,对传统道德的叛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社会负面因素大面积向校园渗透。

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都在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往往过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脱离大学生的道德基础和生活实际,德育方式又是重灌输轻启发、重培养轻实践,忽视了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环节的把握,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无法产生道德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共鸣,使思政教育流于形式,实效性较差。此外,对教育的实效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多样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即便开展了诚信教育,也常常由于缺乏吸引力、说服力,而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3]。

3.监督评价体制不健全

高校的某些日常管理制度不够规范、约束机制不够健全、德育评价制度不力等情况间接催化了在校大学生的诚信危机。学校对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表现缺乏详细的记录,学籍档案缺乏记载反映学生诚信状况的内容,部分高校甚至还没有建立起学生诚信档案。大学生诚信失范现象的普遍存在,很大原因在于很多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监督评价机制尚不健全。

4.家庭教育因素

古今中外,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父母作为子女的启蒙老师,其道德人格直接影响子女道德社会化的效果。随着激烈的社会竞争,许多家长对孩子有着较高的期望值,重智轻德,对孩子的品德塑造关心甚少。有些家长把捞取实惠作为个人的价值准则,自身的违约、失信行为在潜移默化中为子女所效仿,造成子女价值观的偏离。

5.大学生自身因素

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思想活跃、个性张扬,而道德判断力和自我约束力又相对较弱,因此,面对消极的不良现象,他们价值观念容易受到感染和迁移,使他们的言行在一些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偏离了诚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四、加强在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结合上述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剖析,笔者认为,要解决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失信问题,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视新生入学诚信教育

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两个端口,新生教育是在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期铺垫,决定了学生入学后的自我发展。抓好新生教育是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环节。要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将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作为入学教育的重要一课。在宣传与教育的同时,学校还应该与学生签订诚信协议,让新生对未来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活作一个诚信承诺,这能让学生们时时警醒自己的行为,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2.建立切实可行的校内诚信管理体系

人们失信目的是为了获取利益,并且与失信所造成的损失相比要有利可图,如果加大对失信者的惩罚力度,使失信所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所得,就会减少人们的失信行为,同样,在校大学生也不例外。建立一套完整的高校诚信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措施,一方面,要健全校内各类诚信制度,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要充分体现诚信的价值观,学校在开展各类评奖、评优,发展学生党员等都要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努力体现诚信的内涵。另一方面,要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大学生信用档案主要记录和考察大学生在校期间考试作弊情况、学杂费交费情况、违反校规校纪情况等,以及相关责任义务情况及履行承诺情况,学生毕业时,学校可为用人单位提供其在校期间的诚信记录。

3.努力实现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教育的和谐统一

在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习、生活、工作等许多方面。高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都对大学生诚信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人们常说,“家庭教育培养观念,社会教育培养信念,学校教育培养理念。”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家庭熏陶、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和逐步发展起来的。对家长而言,要注意言传身教,并积极与学校保持联系,关心学生的成长;对学校而言,要充分发挥校园这一思政教育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的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一个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对社会而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氛围。

4.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

作为成年人,在校大学生具备自我塑造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的能力。只有把外在的教育内化为自身的品德、能力和素养,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应以“内省”和“慎独”为依托,培养自我省察、自我克制和自我约束能力,增强自身的道德自觉意识和自律意识;在校大学生要切实认识到诚信缺失的危害,认识到成绩的取得和目标的实现不能依靠投机取巧和侥幸,而是依靠自身的不断努力与优良的诚信品质。诚信缺失短期内或许取得些许收益,但从长远看,却是得不偿失的。

5.重视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与显性教育相对应的一种德育工作方式,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和要求,利用潜藏的各种教育资源,通过隐蔽的方式,使学生在无意间获得某种思想,进而间接地对受教育者的个性进行渗透和塑造的手段和方式。隐性教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受教育者意识不到自己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进而在教育对象毫不抵触而是积极参与过程中实现教育目的,当前,由于受高校“两课”教育的传统方式以及课时限制等方面的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重视的是课程的理论性、知识性、严谨性和系统性,往往忽视了学生是否能够积极、愉悦、主动参与其中,而德育效果如何恰恰取决于学生参与程度和情感投入程度,因此高校应鼓励教师重视对在校大学生诚信问题的隐性教育。

6.适当开展诚信践行活动

当代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对相对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抵触情绪,而更易于参加各类教学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践行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诚信教育。比如:名家讲座、征文、团会、团体辅导等活动。强调从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等事情做起,结合党员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学生党员带头签订“诚信承诺书”,将诚实守信贯穿到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广大同学中间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如有条件甚至还可在试点推行“无人监考”等制度,激发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在假期时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恪守诚信,努力践行诚信。

参考文献:

[1]贺新芳,王涛.论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制[J].当代经济,2008,(8).

[2]靳诺,郑永廷.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6.

[3]李晖.高校诚信教育与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探讨[J].兰台世界,2008,(5).

作者:王金亮

第三篇:论在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招聘单位很难找到称心的员工,应聘毕业生同时面临难以找到合适单位的困难。这种时代背景下高校在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已经成为当前学校的工作重点。职业素养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养成的。它涉及了从意识到实践、从语言到行为、从生理到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提供了一些培养在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方法,它包括提升专业兴趣,培养职业道德,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规划专业实践等。酒店管理专业本科院校眼下也亟需将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以便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 职业素质养成 酒店管理专业

一、职业素质养成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指教育者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和培养,从而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并将良好的职业习惯融入其思想中。

根据《国家示范性高等院校建设项目预审标准(试行)》,“专业建设”一指标的子指标“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中提到“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有效地、创新性地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形式多样的校内、校外活动。”这一标准明确的说明了,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是高等院校的职责所在,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也更多地将学生的职业素养考虑其中。当今,在校大学生出生年代大多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学生中也多以独生子女为主体,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及意识理念叫前些年学生的意识形态有个很大不同,自我意识强烈,而在工作方面,更多地表现出在责任意识上的薄弱。只有将道德教育、责任教育贯穿到平日的知识教育当中去,才能从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信念、职业道德理想以及职业道德原则,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养成的。它涉及了从意识到实践、从语言到行为、从生理到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环境和教育对职业素养的养成影响重大。学校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利用各种场合、坚持长期性的坚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学生不仅成为课堂上知识的接受者,更能通过生活中、社会上的实践提升自身水平,日后是自己成为酒店满意的高素质人才。

二、职业素质养成的主要内容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执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大致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意识和职业作风等方面。

目前,我们大致可以将这也素养分为两种感官类型。其中,学生的外在形象、资质、知识、执业行为能力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能直观感受到的,被称为显性职业素养,这些是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或是专业能力考试获得的。此外,一些内在的,如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是人们看不见的,被称为隐性职业素养。上述二者共同构成了从业者应具备的全部这也素养。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些隐性职业素养决定着、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而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化表现。当今社会,企业最看重的是从业者的诚信品质、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学习能力和融合程度,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必须具备足够的能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酒店业竞争中立稳足跟。

三、职业素质养成的主要方法

(一)提高专业兴趣

在校大学生应针对本专业的各类科目,有根据地选择,可以很好地提高专业兴趣。比如在我校的每次选课时间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程。这不仅让学生很享受学习的过程,还可以用这种办法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爱好。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听课、参加实习实践活动等方式方法,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

(二)培养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从业者在岗位上严格遵守敬业乐群、吃苦耐劳、一丝不苟、遵纪守法、恪尽职守、坚守信用等优秀品质。从业者在就业过程中,更应具备各自岗位所要求具有的特殊技能。

当今社会每个企业要求自己员工应有的职业道德是诚信为人、与人合作。酒店管理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应重视企业的这些要求,在校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也是为今后在职场中提升竞争能力、更好地适应岗位打下稳固的根基。在酒店业提升职业道德需要全心投入、忍受寂寞,从基层做起,要求别人做好的事首先自己要做到,这是对酒店管理专业入职学生的忠告。也是我们培养职业道德的一个很好的依据。

(三)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校大学生所学知识分两类: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是根基。专业知识是未来的入职钥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稳固的基础知识是必须的。但相比而言,我们要始终认清扎实专业基础。对酒店管理专业要有足够尊重和理解,同时绝不丧失自信。学校也根据酒店专业的特点,落实“以集体的大发展带动个人的成长成才”的方针策略。结合实际教学总结,实施理论教学建设目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积极建设适合区域酒店管理现状的特色专业课程,充分体现理论教学与社会需求接轨,注意保护和完善特色专业课程的建设,不断更新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争取做大做强;要结合时下酒店管理人员素质开展力所能及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力争在理论学环节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贯通、“专才”和“通才”教育的完美结合。比如前厅管理与客房服务课程结合,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可以很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且熟练地运用到实践中。

(四)规划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者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培养力一案制定明确合理的实习计划,实习计划要尽可能细化,既要注重实习效果,还要保障酒店利益;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要充分发挥企业与学校的双重育人功能,尽可能使酒店、学校、学生三力一在实习主体内上达成一致,促进实习环节取得效益最大化;校力一要与实习酒店签订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安排专人负责,加强内部沟通,创造和谐实习环境,并要注意保护和保障实习学生和酒店权益,进行定期的质量监控,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不断完善实习内容,深化合作力度,使实习实践活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促进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实践活动不断地正规化。

四、职业素质养成过程中的困境及解决途径

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式问题是一个包含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合作模式和学生就业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招聘单位很难找到称心的员工,而应聘毕业生同时却面临着难以找到合适单位的困难。一般来说,目前的用人单位大多表现出了重知识逊于重素质、重文凭逊于重人品、重学历逊于重能力的倾向。我们不必一味责怪用人单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业人数基数大、市场需求量少、毕业生普遍眼高手低、缺乏实践经验等。学校只有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创新实践实习环节加大学校企业间合作力度,全面提高中外联合办学水平。与此同时,更要注重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观。经以上改革,可全面建立一套适应当今束带背景的开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就业等环节一体化教育教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综述,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要多角度,不能片面的强调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某一个方面,要贯彻完全的职业素养教育思想,做到技能教育、通用知识与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三位一体,有机统一,相互依存。为社会输送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伟;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熊伟;方兴;我国高校德育教育模式问题再审视[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30期

[3] 解厚荣;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年08期

[4] 柯玲;陈静;刘吕高;城市型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索[J];企业研究;2012年02期

作者简介:郭恩琪(1990—),女,辽宁喀左人,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2010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研究方向:酒店人力资源。

作者:郭恩琪

上一篇:中国医学史论文范文下一篇:实习毕业生论文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