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类论文范文

2022-05-11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大学生类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围绕职业展开恩政教育以适应大众化教育要求。根据不同的劳务类型,思政课在教学大纲不变的情况下应随就业方向,对具体内容作适当调整,以便劳务外派类学生既保留爱国传统又融入国际社会,让国内就业类学生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用人需求,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一篇:大学生类论文范文

两类大学生兼职情况比较研究

摘要:大学生兼职是当今社会较为常见的行为,本研究通过对重庆地区几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了兼职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资金积累、文化资本积累,社会资本积累等方面,具有哪些不同的影响,指导学生正确兼职,适度兼职。

关键词:大学生;经济困难;兼职;文化资本;社会资本

大学生兼职是当今社会较为常见的行为,以往学者对大学生兼职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大学生兼职是在国家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学生的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给予鼓励和支持,并进行引导和管理。”兼职是大学生在当今教育体制下,被动选择与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是大学生积极向上,与时俱进的表现,是大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丰富自身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实践能力的尝试和努力,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本研究通过对重庆地区几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侧重分析了兼职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资金积累、文化资本积累,社会资本积累等方面,具有哪些不同的影响。

1两类学生兼职的主要目的

在对被调查对象家庭经济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参与兼职的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属于一般状态,而并非所有学生都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当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兼职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补贴或者完全资助自己的生活费,这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选择兼职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全部原因。家庭经济困难大學生也想通过兼职工作锻炼自己,增加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同时扩大自己的社交圈。

对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他们兼职的目的多数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社交网,认识更多人,培养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对于兼职的经济收入,也可以用做自己自由支配的资金来源。

还有部分学生兼职的目的不明确,更多的是盲从,随大流。看见同寝室的同学,班级的同学在兼职,自己也跟着去兼职。没有明确的目标,也不知道自己兼职是为了什么。有些同学仅仅是因为好玩而去兼职,而对于兼职的具体情况、自己是否适合兼职等没有明确的想法和观念。

2两类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对找寻兼职工作的影响

潘洪涛在《大学生兼职对其社会资本积累影响的调查研究》中指出:社会网规模指的是构成一个社会网的成员的数目。社会网规模也是测量一个人的社会资源拥有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例如,一个大学生如果有许多各种各样的朋友,那么他往往会比其他人获得更多的兼职信息和实际帮助。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兼职工作信息主要来源于中介、学校、熟人介绍、网上信息、用人单位广告等。

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兼职工作的信息来源与非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相比,渠道更窄。通常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来自农村居多,城市环境陌生,认识的熟人并不多。而非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城市环境下,认识的人更多,获取的信息也更多。当然,他们也会分享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但这些工作通常是他们不想,或者没有时间去从事的兼职工作。

3兼职对两类学生社会资本积累的影响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比较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通过兼职,社会网规模显著扩大。对于长期从事社会同一固定兼职职业的学生,社会网紧密程度也有调整。在兼职之前,被调查者倾向于联系家人、同学和舍友;兼职后更倾向联系朋友、同事。如调查到的一名学生,长期在校园超市兼职,其手机通讯中,对于朋友和同事的联系更为密切。但同时通过调查得出,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选择的兼职活动频繁更换,其社会网紧密程度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如:经常参与的是以小时计算报酬的促销兼职活动,学生的社会网紧密程度通常和兼职前未发生显著变化。原因在于:与兼职环境内的人接触时间短,双方不愿意情感付出,仅为工作关系,并未加深感情。同时,多数参与促销活动的学生,主要目的是获取一定报酬,而非结识更多的人。

非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兼职对其社会网规模有显著影响,对于社会网紧密程度结构无显著影响。此类学生兼职的种类多选择创新型或创业型兼职活动。如几个同学出资创办寝室小卖部,外出街边练摊,通过家人介绍的实习单位兼职等。认识的社会人更多,但经常联系的依然是往常的熟人,社会网紧密程度并未做出过多变化。

4兼职对两类学生的文化资本积累的影响

刘芳在《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资本与就业选择》中提出,大学生文化资本组成要素分为五个方面:科学知识资本,综合能力资本,实践经验资本,道德人格资本,行为习惯等其它资本。在本研究中,文化资本积累主要指实践经验资本积累。“实践经验资本是指为了更好的参与未来社会工作和完善自己专业技能而实践和总结的各种经验。在学校里,知识的积累是有限的或者说是有局限性的,实践的经验将大大的弥补这一缺陷,并丰富大学生文化资本,为日后在就业市场中的差异化和优势性竞争提供了方法的保障。”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并未过多要求兼职活动必须与其专业或未来职业相关。因此,很难有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经验积累,对以后的工作,未能实际起到增加工作经验的作用。

非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选择兼职工作时,多数学生有考虑与自己兴趣爱好相投,或是为以后职业生涯做出相应规划。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学生,在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或未来职业相关的兼职活动中,能获取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从而增加了自己文化资本的积累。

当然,两类学生中也不乏出现许多特殊的例子。比如有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把时间过多投入到兼职活动中,从而影响了在校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从另一个方面失去了文化资本的积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另一方面,除实践经验资本外,在兼职过程中,两类学生都能学习到其他一些人文知识,人际交往知识,了解遵守劳动纪律,劳动法,都对自身文化资本的积累,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5兼职对两类学生资金积累的影响

通过对两类学生的兼职收入调查,我们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选择兼职时,侧重于能有长期收入,而非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此未有要求。两类学生对于兼职收入的支配,确实存在巨大差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兼职收入通常用于支付生活费用,而非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通常用作娱乐交际之用。如两类学生同时参加同样的兼职工作,获取同样的每天100元的兼职报酬。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100元可能是他一个星期的生活费;而对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100元只是他请同学去看一场电影的费用。

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到,兼职对某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如果投入时间过多,反倒会损失资金收入。如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兼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赚取生活费,勤工俭学,打掃教学楼。同学们下课吃饭,他开始打扫;同学们休息时间,他去吃饭;同学们上课,他也回到教室上课。结果上课时疲倦,精力不集中,耽误了上课时间,期末成绩未能通过,花几百元重修,反倒支出比收入更多的钱。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有些学生在学校学习中度过;有些在打游戏中度过;还有部分学生会选择兼职来打发自己的空闲时间。现在,大学生兼职呈增加的趋势,它是大学校园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兼职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适应社会、保持社会平衡的一种方式。

通过我们的调查结果分析,给兼职大学生如下建议:在选择兼职工作时,合理安排好时间。不能过长的将时间花到兼职上,耽误了正常学习时间;尽量选择与自身专业或未来职业相关的工作,找到符合自己定位的兼职岗位,以增加自身文化资本中社会经验的积累;尽可能选择可以长期兼职的工作,以扩大自己的社交网,密切联系与自己今后工作有关的社会网群体。兼职也是一种早期的资金积累,非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也应该运用好此资本,不能随意挥霍。可以将自己的兼职收入投入到对自己长期发展有利的方面去,让自己的兼职活动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的通知[Z](教财〔2007]7号.

[2]韦娜.在校大学生兼职现状调查研究[D].山东大学,2011.

[3]潘洪涛.大学生兼职对其社会资本积累影响的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9.

[4]刘芳.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资本与就业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08.

[5]杨红秀,贺祖斌.大学生兼职动因的社会学分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河南省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的实证研究,编号:[2011]-JKGHAD-0377。

作者简介:王亚娟(1977-),女,河南周口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农村教育研究。

作者:曾英

第二篇:劳务外派类与国内就业类学生思政教学之异同

[摘要]围绕职业展开恩政教育以适应大众化教育要求。根据不同的劳务类型,思政课在教学大纲不变的情况下应随就业方向,对具体内容作适当调整,以便劳务外派类学生既保留爱国传统又融入国际社会,让国内就业类学生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用人需求,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恩政教育方法,让不同就业方向的学生在学习思政课中充分展示主动性,使思政课教学变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工作,并更具实效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 思政 国际型 国内型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指导下,不论学制层次,所有的高校都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且全国通用一个大纲。然各校有异,此统一性是否会影响整个教学效果呢?何以体现“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呢?根据我院实际,提出“依职业取向调整思政教育侧重点”,以达到上述目的。

思政教育随就业方向作调整

职业学校难以按照某个具体的取向标准来研究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如我院是一个以理工科为主的职业类院校,尽管专业设置不同,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从国界上可分为两类,一类面向国际,一类面向国内。航海类专业、国际运输类专业大部分毕业生面向国际,机电、数控、汽车、财会等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国内。由此提出,依据职业环境的要求来调整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培养学生新的思想与思维方式,作好适应将来工作环境的准备。

国际型学生将面临价值观、道德观等跨文化的冲突,他们要理解来自不同文化、宗教和种族背景的人们,并与之一起有效工作,适应多文化的团队。当前学校课程设置上主要通过外语课的学习,解决了语言障碍问题,而“熟悉各国的风俗习惯和行为举止,如何与异国同事交友,与祖国的至亲好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在文化冲突中不断提高减少文化冲突等能力培养”则无课程承担,能否在思政教育中加入以上内容,则为思政教育的内容之一。

国内就业的学生,面临由学生身份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问题,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不唯学习成绩论,却青睐毕业生“优秀的合作精神、良好的表达交流能力、出色的分析能力、创造力和领导才能”,这就对思政课提出了具体的品质培养要求:即成熟心智、理性处理事务能力、深厚的人文底蕴。

思政教育调整方案的具体应用

1.教师任课的专业班级相对固定

依就业方向,将教师相对固定在同一方向就业的专业班级中教学,在多轮教学中,不断摸索新方法,补充新内容,所教思政课服务于就业需求。这些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思政专业方面的知识,还须与相关专业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就业部门联系,持续了解自己所教领域的行业发展前景、用人单位的需求、该专业的学生就业状况等,并将信息与所教课程结合,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2.相似就业方向类型的恩政课内容统一

如航海类中驾驶与轮机专业,管理类中的国际运输与国际贸易专业等,在很多章节上,这些专业所学的思政内容改动极为相似。

(1)在理想信念教育问题上。

虽然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是思政教学重点,但到国际环境中就业的学生将面临宗教信仰冲突。如何解决呢?宽容、包容、理解是解决冲突的良策,因而通过开设选修课、讲座介绍宗教方面的知识,基于理解产生尊重、减少冲突;求同存异,不强行推广本国的意识形态,同样会赢得他人的尊重。且让远大理想具体化,让学生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不以信仰党同伐异,用行动践行理想信念。

对国内就业型学生,侧重共产主义信仰的树立,不容宗教对思想领地的染指。

(2)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

国际型学生,工作后,个体的言行维系着国家的尊严,因而在社交礼仪方面更要严格要求,毕竟他们承载着文化的传播。以下三方面能否处理好,不仅关系到个人形象,更关乎国家形象:

一是与不同国籍的同事如何相处。在未来的就业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同事、服务的对象、提供服务者,其语言、风俗习惯、思维、行动方式的差异性,要求国际型劳务人员既要与其协调、配合又不失国格、人格呢。若民族自尊感过强,难免争强好胜;如果过于谦卑,则会让自己与国家蒙羞,故把握好度极为不易。因此在培养爱国主义时,学习了解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民族自豪感,在历经磨难时才会具有归属感,从而抵御诱惑,坚守信念;传统的儒家文化,以“和谐”为核心,是处事之法宝。

二是如何处理雇佣关系。雇主的国籍背景不同,国家关系,尤其是意识形态的差异性,会影响船员与雇主间的关系。对此,政治抱负应让位于职业道德,工作第一,信誉至上,即使两国开战,只要国家未明确禁止贸易往来,就必须完成合同。

三是怎样对待移民问题。上世纪国内刮起了出国移民潮时,主流认为精英的流失影响国家百年大计。而今高职院校中国际型就业的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是鼓励还是否定其移民呢?移居国外是否不爱国?其实高职院校以培养知识型劳动力为主,当前国内就业形势仍然严峻,这种状况可能还会持续几十年,如果毕业学生非紧缺型人才,仅为一般劳动者,应鼓励移民。并应鼓励他们在异国他乡提高技艺,以便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高职类国际型就业学生的移民,利国、利民、利他,是多赢。

国内就业的学生何以体现爱国呢?和平时期,尽责、敬业即爱国。多才多艺、遵纪守法、维护国家稳定、信念坚定、反对国家分裂等等都是爱国之表现。管理专业要求为社会提供一流服务,汽车专业要求造出世界一流的汽车,机电专业要求提供世界一流的精密机器,财会专业要求诚实做帐、依法纳税……爱国要求与各专业相配合,让学生的爱国目标具体化。

(3)在道德品质教育方面。

具体的道德品质要求因专业而异。船员工作辛苦,单调的环境中要求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学会孤独、排遣寂寞、对生活抱超然态度;船员的工作配合度高,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船只安全的保证;机舱高温,海面巅簸,要求有吃苦耐劳精神;有理有利有节是处理国际接触的原则;抵制腐朽生活的侵蚀是基本的道德底线;拒绝走私,维护国家主权……对他们的道德要求高于普通民众。

根据国内相关用人单位在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得来的信息中显示,他们要求毕业生要具有创新精神、勇于开拓精神,快速适应岗位转换的能力,需要服从性,干事积极主动。技术工作人员,技术精湛是首选;设计专业人员,创新能力放在首位;财务工作者,诚实第一;中小企业就职者,既要具备技术技能,还应有管理、组织才能、较强的适应性……担任领导者的要具备一定的主见、创造性、良好的组织管理才能、协调能力;普通员工,要有合作精神,能在长期从事某一项工作的过程中体现创造发明力。

(4)在法律内容、法理思想的掌握上。

国际型学生要重点掌握环境法、国家安全法、国际劳工标准、社会保障法、保险类法及相关国家法律。如海洋环境

方面,很多国家的港口要求检查垃圾的收集处理情况,若违反环境保护不仅要受严惩,而且会因滞留影响航期;有些国家对动植物进出口的检验检疫特别严格,生鲜食品严禁挟带;有些国家随地吐痰的处罚力度大,有些国家对外国人的观光设禁区……此外,受聘过程中断带来的社会保障连续性等问题则涉及国内法律。对此思政教学中一是增加相关内容,二是教会学生自己查询。

国内型学生,要侧重掌握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由于国内的劳动法内容更改频繁,书本知识难以同步,因此,必须解读最新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这样既有助于就业也有助于创业。此外,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宜宣讲不同的法律知识,如机电、船舶、汽车等专业必知产品质量法,财会专业必知会计法等。

虽然法理思想较为抽象,却未必能达到同一。发达国家重视个人的自由,发展中国家重视整体的权利。对于国际型就业的学生,在不同的国家或与不同的人交往,了解其不同的主导法理知识至关重要。佛教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人们更相信命运,对不平等的事物总是逆来顺受;伊斯兰教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整体利益高过一切,甚至高过个体人的生命权;基督教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尊重个体人的选择就是对自然法则的最好尊重。掌握相关国家的法理理念,以减少与人们交往过程中的冲突,提高办事效率。国内就业的人,应当从本国法律理念的演变历史中了解未来法理的演变趋势,了解当前法律理念存在的必要性及内涵,转换一些传统的不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法理理念。

3.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适应职业环境要求

(1)跨文化的相处训练。

跨文化是由国家文化的差异、企业文化的差异及职业文化的差异导致。国际型学生面临较多的是民族、国家文化的差异性,国内就业型学生面临地域文化的差异。

对于国际型学生来说,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利用国家文化的差异性进行跨文化环境模拟,增加文化差异者相处的融洽度。如通过介绍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质,让学生对某些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通过学生对不同角色的扮演,让学生掌握与这些文化背景者相处的技巧,再通过教师的点评,感悟不同文化背景中人物的感受。

对于国内就业学生来说,跨文化差异可能更多存在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中,这种文化差异适应性的训练可以通过宿舍文化来进行,也可通过种种校内竞赛来培养。

(2)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

对于驾驶与轮机专业的学生,思政教师与班主任联手,通过冬季的冷水浴、夏季的户外夏令营等途径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耐受力。一般专业则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为社区服务、为鳏寡孤独者服务等,既让学生通过奉献感受到助人带来的快乐,也在这种奉献中磨炼他们的意志。

(3)责任感、安全意识的树立。

由于海专业学生工作的特殊性,因此更要注重责任感与安全意识的培养。通过到轮船上实地参观,增加对职业中各种岗位责任的了解。通过一些教学资料片,对海上航行将会遇到的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在观看完这些教学录像片后,让他们设身处地概括职业中应当承担的责任。还可通过一些校友到学校作报告的形式,了解工作中职业所需的基本安全知识。

网络、电视、杂志等传播媒介为素材的收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根据教学中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将各类职业所需的安全知识通过实例演放,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各类团体活动,加强学生责任意识。班级管理岗位由学生每学年轮流通过竞选来任职,既可锻炼大部分人的组织才能,又可增进每位管理者的责任意识。

4.配合不同系的学生管理方式,从思想上引导学生适应本系的管理要求。

为了培养国际型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服从精神,航海类的学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刚开始有许多同学对这样的管理相当不满,认为大学生应当有充分的自由,这样的管理太呆板,对此,政治老师发挥其理论优势,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认清这样的管理方式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作用。船只停靠港口要计时收费,船上的工作人员都要服从船长的统一指挥,遵守各项规定,才能保证船舶停港时的工作效率;海面暗藏凶险,每个员工密切配合才能让危险降到最小;如果连半军事化管理的枯燥都不能忍受,何以忍受长期的海上生活环境……一旦学生对这样的管理有了充分的理解,他们就会由被动接受管理转为主动配合。

为了培养国内就业类学生的职业素质,各系充分发挥系级管理特长。机电系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性,举办各类创业大赛,思政教师利用思政课中的创业与就业章节的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创业规划设计;艺术系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举办大型成果展,思政类教师利用人文文化,给学生以一定的人文理念参考,让他们的作品从人文艺术的角度展示其魅力;管理类学生为了锻炼口才,举办辩论赛,思政类教师从辩论技巧、神态表情、服装举止等方面对参赛人员进行指导,提高他们的辩论能力。

根据职业要求,让思政教育与职业相结合,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教育使命

职业要求中的共性决定了思政教育的共性。不管是国际型企业还是国内企业,他们都需要员工“有整体意识,能接受管理,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具备主动的自我控制力,能协调人际关系,有合作精神,能吃苦耐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诚信,有公德意识,责任感强”等,思政教育不仅要关注意识形态的宣传,也要将企业的这些要求融汇于思政教育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机制。

1.将远大的理想寓于平凡的生活之中

每个人都是凡夫俗子,作为普通人,关心自身与家人的生存状况远高于关心人类的生存状况,“职业有无发展前景,自身在未来职业中能发展到何等程度”远比“国家发展前途”更具思索价值,因此通过对将要就业的企业的一些普通人及成功人士的介绍,尤其是对一些校友当前状况的介绍,让学生树立职业信心。以个人导入到社会,远较由社会引申到个人更有效果,远大理想的确立要建立在个人理想的实现基础上。

2.结合相关国际与国内著名企业的文化要求,明确学生的道德要求与社会使命

将国际与国内一些著名企业文化介绍给学生,如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对人保持不变的尊重:尊重每一位员工的人格和个人自由;给予员工最大的信赖;尽量满足员工的要求;创造团结、和谐、乐观、向上的整体氛围。”强生公司“我们对于所在的社区及全世界有责任。我们必须是优良的公民,支持好的工作和慈善活动,并负担应缴的赋税。我们鼓励生活品质的提升,给民众更好的健康与教育。要善用上天所赐的资产,并保护环境与自然资源。我们最终的责任是赚取充足的利润给股东。我们要尝试新的点子,持续不断地创新研究,即使失败与错误都是值得的。”等等,在这些企业文化中,有创新要求、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合作精神,既注重企业利润,也关注社会要求,既看重整体利益,也关心个体的价值实现。通过了解这些企业文化,让学生从中感悟自己应当具有怎样的道德要求,才能适应社会,适应职业的需求。

3.通过职业分析,明确思政教育在未来职场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般学生总是以为政治课是统治阶级进行意识形态灌输的工具,是对人的思想的一种禁锢。如果通过对未来的职业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思政教育内容会影响人的一生,并在其人生中起指导作用,则会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从而提高思政课的学习效果。大部分的学生不仅把职业看成是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结合他们将来的职业,通过职业分析,提出从业者应有怎样的社会责任感与公德意识,将会激励他们能更自觉地培养这方面的素质;通过职业分析,将未来职业中所遇法律知识一一例举,将会促进他们学习相关法律的兴趣;而职业中的协作性要求,促使学生学会团结合作;产品的创新是获得超额利润的关键,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是为国家振兴、民族兴旺,更是每个个体在职场中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环境相结合,抽象也就具体化了。大学生涯中,培养这些能力主要就在思政课中完成。思政课由一个国家的统治工具课演变为一个学生获得职业成功的必不可少的人文课,其功能并未发生改变,其教育内容却更易被学生所接受。

经过这样的改革,作为面向国际就业的学生,既有共产主义信仰,又能与其他宗教信仰的人共事,由于在思想道德修养上注重包容性的培养、普世价值观的学习与运用,在发达国家的同事前不自卑,在不发达国家的同事前不自傲;注重社会公德的培养,不管在哪个国家,都能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遵守各项规则,显示当代中国青年应有的素养。作为面向国内就业的学生,其思想及人文素养能符合各类企业的用人需求。

培养一个适应社会,有责任感,有公德意识的学生,不正是思政课要追求的效果吗?

作者:陆晓云

第三篇: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强调了一定要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前经济管理学科教育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首先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从教学模式改革、课程结构设置、实践性教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体系设计和运行机制设计,最后对我国经济管理类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期能系统地解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管理;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运行机制

作者简介:鞠立伟(1989-),男,辽宁丹东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何永秀(1970-),女,湖北荆州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 102206)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发达国家以教育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改革以来,以思维创新和能力创新为核心的创新教育体制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个国家所拥有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及其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对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管理水平、促进国家繁荣、实现民族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主渠道,而经济管理类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做好本科阶段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就显得非常关键。

文献[1]通过比较中美创新人才理念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差异,提出了中国在创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传统的授课模式、考试模式的不足,力求建立更加完善的激励制度。文献[2]结合了经管类学生的特点,提出应尝试教学法改革、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等。文献[3][4][5]分析了创新人才教育的现状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提出在经管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构建新时期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文献[6]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得出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主要有理论观念、技术支持、实验场地、教育资金等的结论。文献[7]论述了大学应该开展创新能力教育、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应当着力加强创新教育师资、构建合理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以及实施创新实践活动。文献[8]论述了在创新能力培养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不同作用,并且强调非智力因素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观点。文献[9]构建了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环境的可拓展模型,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学校的各项关于创新教育的措施相结合。通过模型将各个因素优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师资水平和实践教学是营造实践环境的关键因素的结论。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经管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基于系统理论与创新理论,从教学体系构建、课程体系设置体系、创新环境构建体系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我国高校经管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体系设计和运行机制设计。

一、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设计

通过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发现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实践性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不能与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相适应,传统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通过三个方面来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即意识、环境以及“教与学”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前提

大学的作用是为国家输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大学的教育中,学生是主体,任何教育措施的实施与改革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运行机制时也应当坚持这一基本前提,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构建人才教育模式,这是对经管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设计的基本要求。

2.创新意识的转变

现代大学应当把教育目标定位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批判性思维等。通过转变意识,注重创新能力培养,一方面将会促进学校加强创新环境的构建力度,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教与学环节的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在创新教学上的改革以及学生自身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意识的转变是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基础。

3.教与学

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教与学两个环节。教育环节是外因,起引导作用;而学生自主学习是内因,起主要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外因可以促进内因更好地发展,因此只有抓住教育与学习这两个方面,相互组合,构造一个完善的教学模式,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教与学环节的转变,一方面促进了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也会促进创新意识与创新环境环节的发展,因为随着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学环节变得更具有创新性,学生也更注重自身的创新能力培养,这样就会带动学校的整体创新意识和学校的创新环境的构建。因此,教与学是构建经管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

4.创新环境的营造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和欲望,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学生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应仅仅拘泥于课堂教学和教研教改,还应该通过优化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构建开放、民主、自由、和谐的校园文化,增强校园环境的创新氛围。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类型丰富的创新能力的竞赛以及创新方面的知识讲座,来带动创新环境的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各种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因此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必不可少的一个外界因素。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从创新意识转变、教与学环节的改革、营造创新环境三个环节着手,深层次地挖掘三方面的关系,构造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来设计经管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解决经管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二、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运行机制设计

运行机制的设计是培养经管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另外一个环节。只有在运行机制环节,结合经管类本科生的自身特点,设计出符合经管类学生的创新能力运行机制,才可能培养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经管类创新型人才。本文所述的经管类创新能力的运行机制是在培养体系的前提下,针对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设计,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构建的,如图2。

1.改变传统招生模式,以院系为单位施行大类招生

很多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对专业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导致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候没有根据自身情况以及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这些都影响了他们在大学后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改变传统的招生模式,以院系为单位进行大类招生,大一、大二阶段是基础课的学习阶段,到大三阶段才开始细分专业,这样既没有影响到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学习,又可以为学生了解自己所在院系的各个专业的特点提供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专业。通过大类招生,每个专业的学生基本都是对该专业有一定了解并且想要深入研究的学生,学校就可以更好地设置各个专业的教学深度与广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保证了学生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2.建立科学的评价和奖励体系,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目前很多大学仍旧以单一的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指标和奖励学生的依据,这样的评价体系不能够体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也就限制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有必要改变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和奖励体系。在评价体系方面,将创新能力方面取得的成绩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并且要逐渐加大创新成绩在综合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在奖励体系方面,设置单独的奖项,奖励在创新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通过在评价体系和奖励体系两方面的改革,加强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积极参加各类创新活动,这样就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3.课程体系改革,合理化课程结构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完善的课程体系结构的构建。尤其是经管学院的学生,他们更需要广阔的知识面、开阔的眼界。所以,要改变现有的课程结构,应当从选修课、专业课以及实践课程三方面来进行课程改革。首先,增加选修课比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其次,优化专业课的设置,适当地引入一些交叉学科的课程,并鼓励设立具有综合实践性的课程,减少课堂对教材进行专业课讲授的课时内容;最后,在实践课程中,设置一定的创新实践学分,让学生自主选择实践内容,将学生的自主实践成果作为课程成绩计入考核,通过增加创新实践学分来激发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4.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将教学模式发展为“注入式”教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结合当前实际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事件相结合。教师也应当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堂教学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指导者的身份,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把探索性、动态性、综合性、合理性、个性化教学原则贯穿于整个课堂。重视对现代科技产品的应用,例如ERP平台的构建利用,科学是实现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的基础,可以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考核中,不应当完全以试卷为主,而应当扩大考核的范围,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列入考核范围,并且逐步加大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占最后考核成绩的比重,以此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热情,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5.建立长期的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性教育

由于经管类专业性质不同于工科,工科类学生能通过做实验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所以实践性教学对经管类本科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实际的社会实践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也可以从社会实践中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实际经验。因此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及不同专业方向或课程教学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教学实习要求的各类单位,建立多层次的、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实习基地;专业课程教学需要的教学实习基地;多专业教学需要的学生实习基地等。

6.加强学校的创新性实验室建设

开放性实验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方法。开放性实验与普通实验教学最大的区别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根据个人兴趣,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自主独立或团队协作完成实验项目,使实验活动成为一种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开放性实验是配合学校培养计划的实施,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兴趣,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体现其开放性、自主性、先进性、综合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开放性实验室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质。

7.建立院系模拟企业,各个班级负责相应的部门

由于经管学院所学专业的特殊性,每个专业对应着企业的各个部门及岗位,因此在经管学院的教学中,可以以院系为单位设立模拟企业,不同专业分工合作,进行企业模拟运营,学生可以将平时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企业的模拟运营中,而且以院系为单位,学生在进行运行企业的过程中,也可以了解其他专业的知识的学习。通过具体的企业模拟运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环境相结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8.以竞赛、讲座带动校园创新环境的建设,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定期举办一些培训讲座,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教授给学生做以当代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及交叉学科的重要进展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报告和科技讲座。让学生对学科前沿的知识以及学科间的交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触发学生索取知识的激情,更能激发学生对前沿知识的学习。通过不断地获取各类学科的知识,将各个学科的知识相结合,开阔了思维,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另外通过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比如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数学建模、挑战杯等为主的各级学科竞赛活动并且给予一定的经济与精神上的奖励。这样有助于吸引和鼓舞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让学生在竞赛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结论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创新,只有坚持创新人才教育,才能促进经济更加稳健的发展,而经济的繁荣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经管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从意识、环境、教学三个方面来构建经管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构建创新人才运行机制时,充分结合了培养体系的具体要求,从招生模式、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模式、实践性基地建设等方面着手进行设计。通过培养体系与运行机制的相互结合,构造一套系统的教育模式,来改变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的现状,提高经管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伟,余际从.在中美比较中审视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05,3(3).

[2]肖玉梅,刘艳.普通高校经管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08,26(5).

[3]张彦,冯鹏义.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7).

[4]汪卫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对策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5]陈周见,肖云龙.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缓慢原因探析[J].发明与创新,2003,(4).

[6]丁革建.地方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5).

[7]董亮,罗明明,涂小东.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对策[J].科技创新月刊,2007,(9).

[8]盖晓红.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8).

[9]方耀楣,蒋帅.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环境的可拓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12).

[10]黄晓波,陆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索[J].黑龙江教育,2009,(4).

[11]杨哲.试析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网络财富,2009,(3).

(责任编辑:沈清)

作者:鞠立伟 何永秀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大学生类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类论文提纲11-15

教学类论文范文05-08

教改类论文范文05-08

教育类论文范文05-08

园林类论文范文05-08

土木类论文范文05-08

社会类论文范文05-08

幼师类论文范文05-08

电气类论文范文05-08

数学类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文化交融论文范文下一篇:网络直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