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艺术论文范文

2022-05-13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大学生艺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艺术修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类信息更新和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大学生的审美也向多元化方向转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艺术审美教育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基于此,文章对当代大学生艺术审美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强化大学生艺术审美教育的策略,以期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一篇:大学生艺术论文范文

艺术创新和大学艺术教育

陈文明。湖南临湘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其作品入展首届、第二届国际书法大展,曾获全国书画小品展一等奖、西泠印社首届国际书法篆刻大展优秀奖。

从追摩古人到别出新意

黄林非(以下简称黄):艺术创新是当前许多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其实,前人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堪称汗牛充栋,随便打开哪种《艺术概论》之类的著作或教材,大概都可以看到大同小异的相关论述。为什么现在人们热衷于谈论这个并无新意的问题呢?原因之一恐怕就是目前的艺术生产粗制滥造的情况较为突出,很多艺术作品千篇一律,乏善可陈,而审美品位较高的优秀作品还太少。

陈文明(以下简称陈):提倡艺术创新确实有其现实的针对性。纵观整个艺术发展史,每当艺术创造呈现式微之势时,就会有人为此呼喊。艺术的发展总是以突破和创新为契机的,而有价值的、经得起时间淘洗的作品,都是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戛戛独造。以篆刻艺术为例,史上有建树的大家,如邓石如、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齐白石等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创作当然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性情志趣、学问修养等有很大关系,但实现创新的门径也许只有一条,就是向前人学习,向经典学习。惟有追摩古人,才能别出新意。

黄: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说,跟你一样,我也有一点古典主义的艺术旨趣,这个可能多少受过亚里士多德《诗学》和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影响。我坚持认为,在艺术创作中,不讲传统法则,不懂节制的任意而为绝不是创新,而是胡来。“五四”时期,胡适的“白话诗”运动搞得那么热闹,视经典为垃圾,话怎么说,诗就怎么写,结果是只留下了一堆蹩脚的“白话”,而非“诗”。如果在这里不谈及其思想史意义,仅就艺术本身看,胡适的白话诗实际上没有什么价值。当代文坛,由于缺少对传统的学习,靠抖点小机灵,捡几句别人说过的话敷衍成篇的所谓诗人和作家不在少数。

书法方面,我虽在年少时临过几种字帖,乱刻过一些印章,但终归是个门外汉。依我陋见,“写字”不等于“书法”,未曾长期练习、追摩古意的人写出来的东西,顶多算是字写得不赖,扯不到艺术那里去。

陈:是的。任何人,若不从古典作品中吸取营养而胆大妄为,再加上在物欲上过多的贪鄙盘算,又耐不住寂寞,就只会制造出平庸的诗歌、拙劣的小说、装模作样的散文,以及不登大雅之堂的所谓书法作品。

比如练习篆刻,不摹秦汉,难成大器。清代冯承辉在《印学管见》中说:“笔下不难风秀,难于古朴中仍带秀气;结字不难整齐,难于疏落中却又整齐;运刀不难有锋芒,难于光洁中仍有锋芒;竖画不难于直,难于似直而曲,似曲而直。此种种妙法,惟汉印有之。”而要得其神韵,还要求习印者提升审美品位,提高自身素养,不能止于一味临刻,所以他又说,“秦汉之朴厚浪漫难学。刀法技巧易成。有所成时,读印及印史更重于每日奏刀。眼界高时无物碍,心源开后自波澜”。从布局、线条、笔画、章法等方面领悟古人意趣之后,在重复中求变化,离创新就不远了。

这话说起来似很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除了追摩汉印,还应重视明、清流派,因为明、清碑学盛行,书家辈出,此时的篆刻家风格、个性极为强烈。不先在此中老老实实学习,岂能奢谈创新和超越。

黄:篆刻艺术的创新离不开模仿,因为篆和刻的技巧都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可获得。

陈:我曾写过这么几句话:“篆刻先篆后刻,为习印之不二法门。篆重在写胸中之意气,以笔毫之起承转换体现乖合虚实开合巧拙藏露工草。刻重在刀法淋漓痛快,沉稳浑厚。”

刀法的练习颇有讲究。吴昌硕的刀法以冲切结合为特点,以此表现书意刀意,酣畅淋漓,他还常用残缺刀法,善于用敲、凿、磨等技巧,创造出残缺美的审美境界。齐白石则是大刀阔斧,单刀切石,极其凶猛狂悍,创造出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学习诸家,转益多师,或许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刀法,去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线条。

在限制中争得自由

黄:照你这么说,书法跟文学创作一样,要有圆熟的技巧,有扎实的功底,才能出新。在学习经典、师法前人的基础上,经历了种种艰难和束缚之后,也许就有希望达到艺术创造的自由境界。用京派作家的话来说,就是在限制中争得自由。

朱光潜认为每种艺术都用一种媒介,都有一个规范,驾驭媒介和迁就规范在起始时都有若干困难,但是艺术的乐趣就在于征服这种困难之外还有余裕,他说:“这是由限制中争得的自由,由规范中溢出的生气,艺术使人留恋的也就在此。”梁宗岱、沈从文等人都有类似的见解。

陈:京派作家中,我比较看重沈从文。他是个特别强调技巧的作家,他曾教出过汪曾祺这样的优秀弟子,因此他同时也是个出色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在“限制中争得自由”这句话道出了艺术创新的规律性经验,因为没有技巧就没法创新。

从传统中学习技巧,正是为了运用它进行创作。摹印,临刻秦汉印、明清流派印乃至商周金文,在传统的约束中不断练习,渐渐能做到随形布局,千变万化,最终从古印、名家印中超拔出来,能以石言志、以石言情、以石言趣,纵横方寸之间,卷舒天地情怀。有人说,技巧是枷锁,但真正的艺术创作必须戴着这副枷锁走向自由。

黄:这使我想起了闻一多“戴着镣铐跳舞”之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新月派诗人、京派作家特别注重格律、技巧等形式因素,他们写出了不少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而当代文坛佳作不多,一些被庸众追捧的浮浪作家,功底浅薄到连基本的叙事技巧都没有掌握,何来艺术创新。我想,同样,一个不懂技巧的“书法家”也是无法创作出好作品的。

陈:不仅搞不出好作品,而且在圈内说话的份儿都没有。

如朱光潜所言,艺术创作中“限制”与“自由”的辩证关系在创作所用的媒介上也有体现。文学创作要用文字,但要用语言文字准确地叙事、传情、达意,实在是很困难的事情,好的作家就要具备调控文字的技巧,以实现写作的自由。书法所用的毛笔,是一种很难准确勾画线条的工具,它是个圆锥体,没有确定的方向,不过,正因为这样,用它来创作,本身就蕴含着通往自由的契机。

黄:篆刻创作也受到工具、材料等媒介的限制,但艺术家可通过富于个性的笔意、构图和刀法,创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篆刻创作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恐怕不少。

陈:简单地说,要注意分红布白是否平衡妥帖,是否气韵生动;要考虑印面篆字是否腾挪有度,是否变形恰当,是否相互照应;要留心刀法是否合宜,笔意是否传送到位,是否有正确的轻重快慢的节奏;要斟酌阴刻阳刻的使用是否得当,边栏与印文是否和谐。

此为荦荦大端,要注意的细节还有很多。然而,功力臻于极致的篆刻家在创作时,是不会去想这些问题的。这样就算是完全摆脱了限制,进入到自由的境界。

黄:弘一法师拟《法华经》中的话,所谓“是字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大概就是讲这种艺术的上乘境界

吧。你是否已达到这种境界?

陈: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宽其视野与彰其个性

黄:当下中国大师级的艺术家不多,好作品太少,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可能要负一点责任。你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大学艺术学院,又在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从事艺术教育逾十年,依你的观察,从培养优秀艺术人才这个角度看,中国大学的艺术教育存在一些什么问题?

陈:提高艺术类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

就书法教育而言,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苦练基本功,但仅仅做到这一点还很不够。要真正在艺术上有点作为,就不得不多读书,多思考,因为雄厚的知识积累是艺术创新的源泉。一个人的视野、眼光、情怀、品位、审美趣味的高下等等莫不与读书相关,钻得越深,才能走得越远。现在学书法的学生大都在这方面有较大的缺陷,我估计其他专业也存在这个问题。

黄:腹有诗书气自华,学艺术的如果不爱读书,确实容易导致平庸和肤浅。大学时代,艺术类学生学技巧的同时,不能忘了养成文气与才情,宜力避浮躁,兼收博览,为艺术创新准备好厚实的书卷底蕴。从学校这方面说,大学艺术教育需要落实通识教育理念,以弥补艺术教育工具化、技术化的不足,培养创新型人才。

陈:确实如此。酱通高校需要通识教育理念,为全体学生提供普及性的艺术教育,大学的艺术类院系更需要这种理念,以使学生具备文学、历史、美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宽其视野,深其学养,改善其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样,学生毕业之后,才可能不断学习,不断超越古人,超越自己,成为创新型艺术人才。

黄:高校艺术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统一授课、集中训练的情况,我觉得如此虽可提高效率,但也容易忽略学生的个性特点。你在书法教学中是怎么做到因材施教的?

陈:培养创新型的艺术人才,非照顾学生的个性不可,因此了解学生的具体隋况极为重要。比如,确定一个学生学书法要从什么书体人手,就得看学生的基础怎样,有什么关键问题应首先加以解决。若要解决线条的稳定或空间的匀称问题,那就从隶书人手;要解决对称问题,就不妨先写写篆书;如果是要解决横平竖直等问题,楷书的横平竖直是朝右上斜的;想体悟线条的对称性,篆书最为严格;若针对手头表现性及丰富性不够的问题,则可先学行草。一般情况下,从篆隶开始人手,当然,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经过楷书这个关口。先帮助学生找准属于他自己的那个“点”,再指导他走上精进的长路。

黄:你不仅多年来一直在书印碑帖中沉潜往复,而且于书法教学也有一份毫不动摇的执着和认真。看来,书法艺术是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陈:书法艺术是我的身家性命。我此生要做的,惟不断超越,死生以之。

作者:黄林非

第二篇:探析大学生艺术审美特征与高校艺术教育

摘 要:艺术修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类信息更新和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大学生的审美也向多元化方向转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艺术审美教育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基于此,文章对当代大学生艺术审美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强化大学生艺术审美教育的策略,以期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审美;艺术教育

审美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一部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新时期涌现出了很多艺术文化形式,使得大學生的艺术审美呈现出了新的特点。艺术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能够从多个角度去发现美,审视美,不断地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大学生艺术审美特征

(一)艺术审美感官化

美是个体对某种事物、某一个人最直观的感受。审美活动的有效开展必然需要有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这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组成要素。现在的大学生生活在信息网络时代,从小接触到的信息资源非常多,在现在这样的信息环境影响下,他们更喜欢接受一些直观的、新鲜的、易懂的图片和文字信息。如,他们喜欢听音乐、看小说等,若是在休息时间听听音乐会,或观赏一场歌剧表演,能够缓解他们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压力,让他们身体得到放松。而这种这种感官化特征使艺术审美变得通俗化,使得很多大学生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艺术的形式上,而忽视了其内涵[1]。

(二)典型的前沿性

现在的大学生个性比较突出,相较于传统的艺术,他们对现在的一些前沿性、时尚性比较突出的艺术更加钟爱。如有些大学生认为古代文学过于陈旧,对其兴趣不高;有些学生对一些新闻、访谈类的节目没有多大的观看兴趣,而对新出现的一些旅游、美食、娱乐等类型的节目更加感兴趣;有些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不高,对现在比较新潮的流行音乐有很高的兴趣。总的来说,他们喜欢新鲜的、时尚的、比较前沿的内容,而很少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去细细品味我国的一些比较经典的艺术作品,对艺术的认识存在偏差[2]。

(三)审美强调个性、独特

现在大学生的艺术审美更加倾向于个性、独特、非主流化。他们认为非主流化才是时尚,希望自己是最特别、最有个性的。在穿衣搭配、自身品位的定位上,他们追求新颖,独具特色。如,现在的很多大学生服装色彩鲜艳,样式夸张,还有学生会自发组织一些校园原创歌曲比赛等,他们的审美以自己为中心,强调个性,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他人的思想。另外,还有一些学生自创很夸张的作品,盲目地认为只要别人看不懂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对艺术存在着认知上的误区。当然,并不是说大学生追求创新、突出个性是不可取的,但要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念,在继承和吸引优秀艺术作品的基础上,大胆发表自身的观点和看法,获得审美体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3]。

二、大学生艺术审美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积极建设健康的大众传媒环境

大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与大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在的大学生能够了解到、接触到艺术作品的渠道更加广阔,手机、电视等各类媒介为大学生接触艺术作品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大众传媒所构成的文化环境中的一些积极的因素对学生的审美有很强的影响力。有些媒体为获得更多人的关注,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不惜违背客观规律,真实性强、经典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很难见到,更多的是一些内容浮夸、价值不高的“快餐文化”。一些大众传媒的不可取的行为,将会对大学生的审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要积极呼吁广大媒介用更加健康有益的方式传播主流文化艺术,鼓舞和启发当代大学生,让更多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在文化市场发光发亮。只有当传媒环境变得更加积极、健康,具有正能量时,才能让大学生从低级的审美趣味中走出来,提高自身的艺术审美能力[4]。

(二)循序渐进地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实际上,这里所说的审美能力是由审美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及想象能力三部分构成的,且这三部分是相互联系、层层深入的关系。我们需要遵循其规律,根据各阶段的不同特征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5]。

审美感知能力是大学生对审美对象最直观的感受,是艺术审美素养的最基础部分,其主要是看、听、感受各种艺术作品而养成的。高校广大艺术教育人员在进行艺术教育时,要多引入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营造艺术教学的良好氛围,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到艺术作品展览厅等一些富有艺术气息的地方去观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

审美理解能力是在个体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的基础上,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其并不是仅仅依赖于某种艺术赏析活动来提升的。艺术家们所创造出的优秀艺术作品并不是凭空想象、胡乱猜想得来的,而是依赖于他们对知识的积累,对生活的体会与感悟。艺术与哲学不同,创作的灵感来源并不只是思想,还有实实在在的外在人事物。深厚的文化修养、生活经验是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传达的精神品质的核心要素。因此,广大艺术教育人员应该多鼓励大学生去学习和了解各学科知识,博览群书,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从而更加深刻地去体会艺术作品,提升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6]。

审美创新力是在上述两种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审美过程的升华。艺术鉴赏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美进行二次创造的过程。艺术教育是培养人的创造力最有效的手段。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可以说是对生活的再现,而要吸引大众的注意,艺术家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创新力。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时,我们要重视对大学生审美创新力的培养,并将其融入到他们专业学科教学中。

(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弘扬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高校艺术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在组织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时,需要注意如下内容:

1.营造高尚的艺术氛围

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和道德素养形成的重要场所。要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就要丰富文化活动,营造有利于艺术教育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虽然现在学生自己组织的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备受欢迎,如,对校园歌手比赛、演講比赛等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热情都很高,活动的氛围十分活跃,但是,这些活动娱乐性比较强,艺术性不强。我们需要对高校文化进行准确定位,积极引入一些经典的、优秀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丰富校园艺术教育的内容,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因此,在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时,我们要科学把握好文化内容,重点在于对文化的宣传教育,特别是理工类高校,更要重视对这一内容的引导,不能将艺术教育简单用一些文娱活动来代替。

2.实现健康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对于现在大学生艺术审美能力不高、功利性强等特征,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艺术教育等各类素质教育活动时,所选择的教育内容必须是健康的积极的,其形式必须与其内容保持一致。盲目地追求新颖,将内容和形式分隔开,一味地重视内容忽略形式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

3.构建系统的艺术教育课程

结合院校的课程教学安排,科学设置雕塑、绘画等课程,加强对学生审美观察力、想象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对美术理论知识的讲述,并融合作品鉴赏,启发学生进行美学思考,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三、结语

总之,要培养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实践学习过程中慢慢养成的。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涵盖的内容比较多,涉及艺术、哲学等众多学科。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对当下大学生艺术审美的特征进行分析,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弘扬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循序渐进地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梁广东.融合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耦合之维探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8):218-220.

[2]陈大磊.探析高校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J].戏剧之家,2015(15):194-195.

[3]徐强志,郭名峰.比象审美特征在书法艺术教育中的作用探析[J].大江周刊·论坛,2011(3):36-37.

[4]刘海,杨建琼.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关系探析究[J].艺术教育,2013(11):103.

[5]林乐飞.高校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情感审美走向的影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4):171-172.

[6]崔磊.关于大学生审美素质与艺术教育公共课设置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3(1):146-147.

作者:马致远

第三篇:艺术教育对提升非艺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摘 要: 加强素质教育,可以增强非艺术类大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提高审美能力,发散创作思维,提升创新水平,开发潜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素质在未来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 非艺术类大学生 艺术教育 创新能力

面对当今社会的种种就业压力,我国素质教育方向进行了调整和改变,由本来的“德智体”三好学生向“德智体美”四好学生方向转变,这时刻提醒我们一个单纯的知识性大学生已经不再能够适应社会的要求,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对高等院校提出的新要求。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对于非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要,培养德育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非艺术类大学生成了大学教育的新的主题。下面我对非艺术类大学生学习艺术理论的重要性作具体分析。

一、艺术教育是非艺术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方法

对非艺术类大学生而言,素质的培养和激发,艺术教育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一种教育都难以相比的,也是无法替代的。它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培养和提高各方面素质之门,促进了非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和素质提高。

在当今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还处于半成熟阶段,艺术教育对他们的审美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没有机会接触艺术教育的非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更是他们精神和情感得到良好的熏陶、形成优良的道德和意志的一次绝佳机会。马克思曾说:“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通过优秀艺术作品和艺术大师的创作历程所形成的心得,从而使非艺术类大学生能够进行健康的审美活动,形成审美世界观,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品位,促其全面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艺术教育有助于以非艺术类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当我们把艺术教育放在素质教育这个大范畴中考察时,就会发现艺术教育在德育上有着独特的作用。因为在学习过程中,艺术教育通过理论学习、名著赏析、创作思维等方面逐渐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的能力,进而从内到外形成崭新的美的意识和观念,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教育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从教学方法上看,艺术教育能够避免思想政治课式的正面说教的教学方式,它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审美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产生作用,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收效,能够弥补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不足。因此,艺术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它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比如对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蒙达丽莎》等艺术作品,这些世界名著的赏析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二)艺术教育有助于非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的提高

艺术教育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帮助,对非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水平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艺术讲究的是灵感,讲究的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思维分析、学习本门专业知识的方法

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使人们认识到,充分开发右脑功能对于人的智力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教育在开发学生的右脑功能、发掘学生的巨大潜能,从而充分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十分珍惜时间,但练琴、听唱片有时长达几十分钟、几个小时都毫不可惜,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二、艺术教育对非艺术类大学生科学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对于非艺术类大学生来说,也许谈论更多的是艺术教育和科学的关系,以及艺术教育对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审美教育能够发散思维,启迪智慧,艺术是审美的主要对象,它和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条道路。因此,对非艺术类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素质作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影响并伴随他们一生。那么如何强化创新意识是摆在诸多教育专家面前的首要目标和任务。人类思维通常分为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这两种思维在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中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二者都在培养发展的人才中产生作用。从诸多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案例来看,艺术与科学在根本上是互补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把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有机结合。艺术思维是通过艺术教育获得的,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直觉的洞察力和大胆的创造力。由此可见,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创作的源泉。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对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人才是极其有益的。

中国文化强调审美直觉在瞬间不假思索与事物的内在本质相通后创造主体的一种豁然贯通感。西方文化认为,人的创造性思维形成不但需要逻辑思维,更需要直觉。科学创造中那些超乎寻常的观点,常常不是逻辑推理所得,而是直觉所得。爱因斯坦说:“有时我感到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可是不能说明自己的信心。”信心是直觉的一部分,这说明审美直觉对于大学生的研究创新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三、艺术教育对非艺术类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显著效果

江泽民同志曾提出:“艺术和科学在很多方面可以相互交融,通过艺术的手段表现科学发展和科学精神,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也可以增强人们的科学精神。”好的东西,总能营造好的氛围,好的作品能以其灵性给予鉴赏者帮助,以情感性为重要特征的艺术活动和艺术教育对人的各种失落情绪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因此,众多心理学家认为“艺术是心灵的慰藉”,许多不健康的心理可以在艺术的感染、熏陶下得到矫正。因为艺术教育可以增强非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的自我调控能力,使他们能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保持饱满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心理医疗实践证明,艺术对于治疗某些心理性疾病如精神分裂、抑郁等有特殊疗效。患者通过接受一定的艺术教育学习治疗,达到很好的效果。另外,艺术教育还可以开阔非艺术类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在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普遍的情况下,艺术教育更显重要。

无论是从何种目的还是意义上来说,艺术教育在对非艺术类大学生的培养中具有积极肯定的作用。它培养了人们的审美意识,陶冶了人们的艺术情操,净化了人们的心灵,同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因此,注重非艺术类大学生艺术教育,不仅在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中具有重大意义,在科学界政治界的革新方面的重要作用也不可估量。

作者:秦辉

上一篇:汽车与环境论文范文下一篇:标准化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