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语文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高中语文到大学语文的衔接在实际教学中是很重要的。比较大学语文和高中语文培养目标及教材的不同,探讨高中到大学语文学习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即思想上的重视,发挥教师的学术优势,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及加强学生人文底蕴。

第一篇:大学语文论文范文

通过大学语文教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所学专业成绩优异,还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我国的高等院校却提倡专才教育,关注工具价值和技术价值的实用性,从而忽略了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素质培养,而大学语文作为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所以,本文对如何使大学语文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改 大学生 人文素质

所谓人文素质,就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重点是着重培养人性、情感、欲望、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素质,但现今社会中,许多大学生对于人文素质的认知越来越少,导致大学校园的学习氛围日益低下,十分不利于人才的培养。而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培养和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使用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一方面是提高和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以塑造学生的完满人格,为建设我国新时期的精神文明服务。所以,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改刻不容缓。

一、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自高考开始以来,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学习的目的不再单纯,大多数人纯粹为了今后更好地生活,不得不学习,也越来越实际。并且我国人口数量庞大,竞争激烈,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学生选课不能不考虑就业的需要,除了专业课和英语、政治等必选课外,多数学生都会选技能性、应用性的课,以便今后可以谋求一份不错的工作,而人文教育的培养,学校不重视,学生也认为对他们没什么关系,所以一些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几乎无人问津。这些既非实用又不盈利,也非生产性的人文学科与技术教育相比,处于弱势地位。我们看到,不少学生放弃了情感的追求和心灵的陶冶,导致境界低下,审美弱化,心理脆弱,理想缺失,总之,人文素养严重不足。而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内容弘博深厚,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却渐渐被忽略,使得所有关注人文学科教育人士深感忧患。

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人应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促使人的知识、情感和意识等全面健康发展,但由于高校的专才教育,使得大学生的培养渐渐脱离轨道,在生存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同时缺少强大的精神动力的支撑,无法融入社会。现在好多大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却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无法将自己的所学灵活地应用于工作,致使许多大学生一毕业,面对扑朔迷离的社会,不知道自己该去向何处,茫然失措。面对一点诱惑,常常无法自持;面对失败挫折,又受不了打击,所以常会听到有大学生自杀的报道。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大学生的价值观也渐渐扭曲,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攀比心理在大学生中间也屡见不鲜,面对这样惨重的事实,我们不得不开始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策略

大学语文课属于人文教育课,重在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引导学生感悟人文情怀,感受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但面对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忽视,大学语文的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现今大学生越来越注重英语的学习,却漠视母语的存在意义,缺乏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要改进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古今兼并

大学语文课主要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书本内容多是枯燥难懂的古文,如果教师仅是一味的讲解古文句法,学生是不会有什么兴趣听的,自然也无法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达不到教学效果。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关系到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性问题,应该有一个整体规划的指导思想。由于不同版本在选文上各有侧重,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选择教学内容,在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基础上,给教学留下充分发挥的余地,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欣赏美的能力、想象创新力、思辨力以及人格修养。

2.丰富教学形式

现今大学生多数喜欢新鲜、富于变化的事物,所以教学形式多样化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知识,要激发学生了解古典文学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欲望。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经典影视作品赏析、情境表演等,去切身体会文学所表达的意境,发现学习语言的乐趣。此外,除了书本上的学习,教师也要注重学生的课外练习,为了加强实践,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晨读、诗词创作大赛、话剧表演、辩论赛等,也可以带领学生去踏青,在大自然中学习古典文学,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自动将文字与音乐、美术、影视等结合起来,感受文学的美妙,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营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大学语文的教学需要师生间的合作交流,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课堂氛围严肃认真,却不再适用于今天,现今的教学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把大学语文课堂变成一个热烈、专注、轻松、愉快的学习场所,是我们现在的目的所在。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不意味着浮夸,同时也要求态度的严谨认真,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除了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上下功夫,教师的教学态度也很重要,对于学生的不重视,教师不可以认为自己上的课没人听就敷衍了事,不尽职尽责,自然也就得不到学生的尊重,长期下来将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课堂气氛,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总之,大学语文自创设以来,就存在严重的危机,进而映射出我国大学生教育中的人文危机,为了真正落实大学生的“人文教育”,让学生从中国文学中感受到深厚的民族责任感和认同感,自觉承担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同时,具备更高的人文素质去应对日新月异的今天,可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以迫在眉睫。我们相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有志之士的关注和推动下,必能取得成功与突破。

参考文献:

[1]任刚,李岩,田宁.通过大学语文教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3(2).

[2]王丽霞.强化大学语文教学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5).

[3]吕艳波.大学语文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4).

作者:覃缨

第二篇:高中语文到大学语文衔接思考

摘 要:高中语文到大学语文的衔接在实际教学中是很重要的。比较大学语文和高中语文培养目标及教材的不同,探讨高中到大学语文学习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即思想上的重视,发挥教师的学术优势,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及加强学生人文底蕴。

关键词:课程标准;自主、探究学习;学习氛围

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目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对照大学语文和高中语文的教学目的,可以看出大学语文不是中学语文,但是大学语文又不能忽视中学语文,作为一门阶段性学科,大学语文不是“从头学”而是“接着学”,这样才能获得自己应有的学科高度。所以,学习大学语文,又必须有“大中衔接”的想法。对照高中、大学语文教学要求,二者存在多方面的差别:一是规范化教学层次方面:语文教学从规范化教学看,有三个层次,小学、中学属基础知识层次,语言、文体、文学的基本常识,高中增加了一点审美鉴赏,但基本还是字、词、句及基本知识应对考试,应对升学率。大学语文属于第二个层次就是审美鉴赏层次;最高层次是中文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理论创新层次。而大学语文这个层次最为重要。二是思维的锻炼:语言即思维,语文课即是训练思维品质的课程,它对其他学科是十分有益的。理工科抽象能力强,文科训练则加强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钱学森说,创新思维就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大学语文就可以起到这个作用。三是从教材来看,高中语文与大学语文的选文在内容上有衔接,有个别重复的篇目,但大部分是在中学语文基础上的提升、拓展。同时,加重了文言文教学的比例。这样,一方面,中学时期的理解为大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大学语文则从更高的阐释层次和学习层次上学习,从而把握大学语文的学科本质。四是学法方面:高中语文更多的是为升学服务,学生是被动的、被“灌输性”的输入知识,是应试教育;而大学语文是“主情”的,是以情动人,让学生有感悟、有熏陶,让真、善、美成为学生自觉的向往和追求,从而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因此,大学语文是自由学习、研究性学习。五是教法方面:中学语文老师不管文章好不好,都告诉学生只要选入教材的文选就是优秀的,你只需要找出好在哪,并答出为什么好即可。试题都有答题的套路和标准答案,老师说必须这么回答,这是标准,错了就扣分,高考也是这样。这样的教学,非常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辨的能力。而大学语文老师大多不会告诉学生说只有这个写法,大学语文老师就文章的理解没有统一的答案,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篇文章,引导学生去欣赏,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和生活经历去品味,产生共鸣。鼓励学生阐述不同的看法,对自己看法的有力支撑论据。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学会思考并形成善于独立思考、思辨的能力。通过以上比较,笔者认为高中、大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关键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上的重视

大学语文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以后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要让学生懂得大学生和中学生比,并不是“进一个门出一个门”的简单问题,而是本质上的跨越。各学段的学生由于需求及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就会有不同的教材、教法和学法。语文的学习是一种由低到高、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学习。大学语文更加注重人文性、审美性及研究性的学习。早在1981年时,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就曾说过:“大学里开设语文课意义重大。马克思曾经说过,掌握一种语言,就等于掌握一种武器。”任何一个民族对其母语都是极其重视的,没有哪一个民族会认为学过一段时间母语,就不用再学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表现在语文材料中数量最多、最集中,通过语文教学,教师应进一步把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传授给学生。语文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更是为了给精神以营养。我们的教学目的与此是完全一致的。“大学语文”课程有利于总结以往学过的知识,并对今后终身自我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语文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学术优势

与中学语文不同,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课,它没有中学语文那么多的课时安排,基本上也没有专门的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可能是学习现当代文学的,可能是学习文学史的,也可能是学习语言学的……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可以使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大学语文是一门内容较宽,覆盖面较广的“通识”课,这些相关学科的教师可能会把他所擅长的研究和好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又可以开拓教师的视野,综合性的学习和研究。最主要的是大学语文教师要站在一定的视野高度,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深入到教学中,提高学科的层次,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三、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但由于应试教育,合作、探究性学习在中学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实际上落实的并不到位。大学语文则不然,它有很大的自由性、开放性。一般院校都是由教师自行制定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及考试形式。这样,非常利于学生进行合作、研究性学习。如笔者参考一些其他院校的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又结合本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兴趣,根据教材内容分单元讲解和讨论,中间穿插有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具体如下:一是文学知识讲座,深入浅出地介绍与专题相关的语文知识,包括文学史、文化史、艺术史等方面的知识。不是面面俱到的介绍,而是在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配合文选做讲解与赏析,引导学生阅读与思考。教师参考这些导言给学生讲授时,也最好扣着“语文”这两个字,尽量带进对于语言文字和文学审美的感悟、分析与表达,不宜把这门课完全讲成文学史或文化史。二是结合文选的讲座,有的是单独一篇,也有节选数篇的。古代诗文一般都有简明的注释,对个别基础较弱的班级,古代诗文要有详细的注释及重点句的翻译。任课教师讲解应当主要围绕文选,而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材料。选文一般避免与中学教材曾经入选过的课文重复;注重其经典性价值以及文字的精美。上课之前学生应当预先阅读有关文选,教师讲授时可以择其部分,做细读讲解。三是课内延伸阅读,教师推荐所学的作家的相关作品,进行课内的补充和对比阅读,并做相应的交流、探讨。这三部分内容中,文选这一部分最重要。教师讲授以文选为主,又有所发挥。课内延伸阅读部分也是和文选配合的,可以理解为是拓展学习的材料和指导。

四、始于课堂,走出课堂

1.拓展阅读,加厚加宽学生人文底蕴

加强拓展阅读,能迅速而有效地扩大学生吸收量,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加深人文底蕴。阅读体裁要多样化,适当涉猎诗歌、散文、戏剧、长篇小说。只要内容健康有益,无论文学作品、科学技术,还是历史哲学方面的书都可,除背诵必背古诗之外,加大背诵量。“厚积而薄发”,学生写起文章来也就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了。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依据阅读的范围及目标,制度阅读计划。这个计划要确定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乃至一个月的具体阅读目标。要注意把阅读与课内范文学习联系起来。例如,可配合课文教学安排学生的阅读:有扩充性阅读,如学习《吃完》,可阅读胡适的相关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有评价性阅读,如学习诗歌《春江花月夜》,可阅读有关评价文章,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这个计划要提出阅读进度、阅读方式和阅读检查等方面的具体要求。阅读进度,以要求学生每天阅读30分钟为宜,日积月累,积少成多。阅读检查可设计为自写名著阅读心得,其内容是:全书主旨,取材内容,结构艺术,修辞手法,读书心得等,可侧重某一方面写作,篇幅1 000字左右。如愿多写,予以鼓励。

2.延伸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是生活化的、综合性的课程,它十分重视课外的拓展、延伸,在学习之余,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走进名家名篇”研究性学习等等,重在学生参与及过程评价,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品鉴语文。

总之,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与人、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教学中,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更要偏重于人文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使他们成为有“智慧和心灵”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和广大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东南大学.大学语文中国网[Z].(http://www.dxyw.cn/),2006.

[4]何二元.大中衔接:大学语文比较研究[N].全国大学语文第十一届教学研究年会简报(三),2006.

作者:王斌

第三篇:大学语文专著一瞥

大学语文是一门百年学科,从1904年癸卯学制中国现代学科产生,从中国现代语文学科创建伊始,就有这门课的地位,开始叫大学预科国文,后来叫民国大一国文,现在叫大学语文。但是这门课程的学科理论建设非常滞后,100年间都没有产生过一部专著,这在其他学科中是非常罕见的。这是大学语文最大的问题———没有一门学科没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有分量的学科理论专著而能站得住脚的。也不是完全无人研究,80年前(1938年)叶圣陶先生就差点写成第一部大学语文专著,当时是抗战时期,叶老应聘迁址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教大一国文,当时他踌躇满志,给夏硏尊写信说:“弟现在不只做初中国文教师,且做大学国文教师……若教了一年半载,实际经验一定不少……可以编一部国文教学法的讲义矣。”[1]假如当年真的编成了这本大一国文教学法讲义,那么以民国教育研究的人才济济,大一国文的教育学、课程论、教育史也不难接踵而至,中国大学语文的百年历史将完全改观。然而叶老在武大受一些守旧派的排挤,没到一年,就离开了这所学校,大学国文教学法讲义云云自然也就不再提起。从此整个民国时期就再也无人有过这样的念头,[2]直至70年后,到了2007年,才有了湖北经济学院彭书雄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这第一种专著,其后这类专著基本上以一年一本的缓慢速度递增:2009年湖南女子大学伍桂蓉出版了《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导论》,2010年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杨永芳出版了《大学语文教学技能》,2011年彭书雄又出了一本《大学公共母语教育问题研究》,2012年黑龙江大学李君出版了《大学语文教材研究》,同年首都师范大学汪大昌和李春颖出版了《大学生语文问题调查与研究》,2013年何二元和黄蔚出版了《母语高等教育研究:大学语文课程教材教学》,最后是2014年湖北大学杨建波出版的《大学语文教学论》。100多年来,大学语文的研究专著就这么8本。下面把这8本专著简单介绍一下。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大陆重开大学语文课,30多年间出现了一批研究文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硕博论文。硕博论文是介于论文与专著中的一种文本,完成论文后,假如拿去出版(不管修改不修改),那就是专著,假如不出版,就只是论文,这样判断虽然有一点形式主义,但今天的高校评价体制就是这样。本文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确有这样一批硕博论文,在知网检索,截至今日,硕士论文篇名含“大学语文”的有57种,篇名含“高职语文”的有22种,博士论文篇名含“大学语文”的也有1种。[3]当我们说没有出现大学语文研究专著时,不能忽略这一批硕博论文的存在,尽管只要没有出版,我们就仍然不得不这样说。首先打破僵局的是彭书雄,2007年他在自己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了题为《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专著(武汉:崇文书局2007年版),这是在他的硕士论文《基于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论》(华中师范大学2006)基础上改写的,他的导师李向农在为该书所写的出版推荐书中说:

彭书雄的书稿《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是在他的硕士学位论文《基于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论》的基础上拓展形成的。书稿系统地回顾了对语文的学科属性及大学语文教育的历史,评价了近十年中国高校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及当代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语境论,提出了基于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定位和改革策略,重点研讨了大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模式改革。

对论文与专著两者的关系做了说明,事实上,书的前半部分章节和论文完全一致,后半部分增补了古典诗词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的内容,这个内容与其说是大学语文的,不如说是文艺学的,我国文艺学方面的专著那就多了,所以该书的价值主要还在前一部分。即使前一部分,其他研究大学语文的硕士论文也未必就没有同样的高度,但是那些论文都没有出版成专著,这一形式上的差异判定了彼此的高下,这是不服气也不行的。如果要类比的话,我们可以哥伦布竖蛋的故事作比,也可以刘心武发表的《班主任》作比。彭书雄的这本专著就有这样的打破百年沉寂的意义,自此以后,大学语文方面的专著便几乎以一年一种的速度(尽管仍嫌缓慢)面世了,连为该书作序的王步高先生都说:“稍后能有一点完整的时间,我也欲仿效彭先生写本这方面的论著,再试图做深入阐发。”这就是该书的最大价值。

第二种大学语文研究专著是伍桂蓉的《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该书也是作者从自己硕士论文改写的,论文原题为《试论高职语文研究性学习》(湖南师范大学2005),作者在书的“后记”中写道“岁月匆匆,转眼四载寒暑,终于草成此书”,说明作者是在硕士论文完成后立即投入此书写作的。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论文研究的是“高职”语文的学习,如何转换成范围更大的“大学语文”研究?可惜从书中看不到这样的转变,除了把“高职语文”转写成“大学语文”,很多章节甚至连文字都完全一样。其实这种转换的缺失,在论文中就已存在,研究的是“高职语文”,所采用的资料、叙事方式、理论框架却都是普通语文(中小学语文)的,这也是当前我国师范类语文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所谓“语文”,只是偏指中小学语文,即使读到硕士博士,研究的也只是中小学语文教育。这也可以从该书的“参考文献”看出,全部是普通语文教育类书目。当然,在她之前中国唯一一部大学语文专著,即彭书雄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发行范围很小,作者没有看见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几种比较重要的大学语文教材总是应该列入的。而且,在缺少必要专著的情况下,本来更应重视相关论文的收集,而该书又不列论文类参考资料(我买到的是网商翻印书,不知是否有缺漏),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缺陷。该生写硕士论文还是列有论文类参考资料的,只是对大学语文(高职语文)方面的论文收集不力,仅有《关于大学语文教学中“研究性讨论”的探索与思考》一篇(王一力,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30日),这肯定是有缺失的。到了2009年出书的时候,这方面论文应该更多了,笔者在知网看了一下,下面这些论文是当年就应该能看到的:

王一力《寻找“大学语文”教改的突破口———关于“研究性讨论”的实施与思考》(2002年8月15日)、荣海鹰《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大学语文教学体会》(2004年11月15日)、王琴海《高职体院体育探究式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初探》(硕士论文2005年3月1日)、孟新芝《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运用》(2005年3月30日)、江华茹《高职文秘专业的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初探》(2005年6月20日)、韦晓军《浅谈网络时代的高职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2005年8月30日)、安淑春《迁移质疑体验———研究性学习方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2006年6月1日)、龚清《高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讨》(硕士论文2006年9月1日)、李艳华《大学语文课堂的探究性学习》(2007年9月11日)、赵晓能《高职语文研究性学习浅析》(2008年1月1日)、宋兴斌《高职语文研究性学习策略》(2008年1月25日)、杨敏《高职院校开展研究性语文教学的探索》(2008年2月20日)、赵晓慧《高职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探讨》(2008年4月10日)、陈玉荣《WebQuest在高职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与思考》(2008年12月20日)

所以,作为大学语文专著,该书不如彭书雄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实际上该书与彭著也有相似的地方,即书的后半部分,都是在硕士论文的篇幅之外添加文艺学方面的内容,作者四年的辛苦,似乎都用在了这一方面,这是很可惜的,也许这是最早的大学语文专著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第三种专著是杨永芳的《大学语文教学技能》(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作者是山西师范大学2004年的硕士毕业生,网上查不到她的硕士论文,她的导师卫灿金是研究语文思维学的,当然也是偏指中小学语文,所以该硕士毕业生敢于选择大学语文教学的题目,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她很知道此举的风险,在该书“前言”中说:“大学语文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至于专门以研究大学语文教学为主的著述,此前可能还没有过。”说明她并没有见到彭书雄和伍桂蓉的书,越是这样,越见出她敢为人先的勇气。该书全面阐述了大学语文教学技能的问题,“前言”说:

(本书)依据大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和教学研究,分四部分,分别论述了教学准备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综合技能和教学研究技能。关于教学准备技能,本书主要阐释了教学设计技能、教学目标设置技能、教学媒体选用技能、教学策略制定技能和教案编写技能。关于课堂教学技能,本书主要论述了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组织学生学习技能、板书技能和结束技能。关于教学综合技能,本书主要探讨了教学语言表达技能、教学思维技能、教学管理技能、因材施教技能和项目教学技能。关于教学研究技能,本书主要探究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技能、教学反思技能、说课技能、听课技能和微格演课技能。

可谓是面面俱到。尤其难得的是,全书把对大学语文教学技能的研究贯穿到底,没有前两种专著那样的大学语文研究不够篇幅而以文艺学内容增补的毛病。但是该书采用的仍是一个中小学语文研究的框架。这本不足为病,能够同时在观点、材料、方法全面创新的研究从来就少见,能够在其中一方面有所创新也很不容易,比如,借用中小学语文研究的框架,处理大学语文的材料,也是可以的。然而,该书正是在这一方面存在缺陷,全书极少有梳理大学语文材料,作者虽然没有见到已经出版的两种专著,但是大学语文教学技能方面的研究论文,从来都是不缺少的,今天检索知网,5000多篇大学语文论文中,这方面的题目几乎占了一半,想来作者写作之时,也不会很少,而该书“参考文献”中竟然完全不提,仅罗列的四种大学语文教材,也全都不是大学语文界公认的比较重要的几种。[4]这说明作者对大学语文领域的资料还是比较陌生。假如没有这一个缺陷,该书本来可以算得大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先声,也就是叶老70多年前设想的“编一部(大学)国文教学法的讲义”。这是很可惜的。

百年大学语文研究,最早的专著是在硕士论文基础上产生的,而这些硕士生并没有受到严格的大学语文教育研究的训练,他们的专著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便在所难免。最先打破僵局的仍然是彭书雄,在完成第一种大学语文专著后的第四年,他又推出了第二部专著:《大学公共母语教育问题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这时他已是湖北经济学院中国语言文学教授、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有了丰富的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经验。

该书共分七章:一是大学公共母语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国外母语教育考察借鉴;二是大学公共母语教育定位问题研究;三是大学公共母语教育改革问题研究;四是大学公共母语教材编写问题研究;五是大学公共母语水平测试问题研究;六是大学公共母语教师发展问题研究;七是大学公共母语教育发展对策问题研究。该书以“公共母语”指称大学语文,或有人以为不够妥当,但在母语教育滑坡的背景下,祭起“母语”旗帜,打一场母语保卫战,正是当时的风气。

该书作为湖北省和教育部课题的双重成果,带有课题研究的特点,优点是反复论证,面面俱到,但是受课题写作要求而来的缺点是有叠床架屋之感,作为一个学者,在写作上本可以更洒脱一点。再一点是语言细节上的瑕疵,如把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一语,误写成“大学要结合实际,创造条件,开设面向所有大学生的中国语文课程”。再如列举大学语文“著名学者”时的排名———邢福义、王富仁、王宁、汪国胜、温儒敏、钱理群、徐中玉、齐森华、谭帆、陈洪、丁帆、王步高、杨建波———未免有些随意。细节决定成败,这也是对大学语文学术专著应该提出的更高要求。

第五种是李君的《大学语文教材研究(1978—2008)》(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这是在作者同题博士论文(南开大学2010年版)的基础上加工写作的。中国的博士论文以大学语文研究为题的,独此一篇,因此尤其可贵。他的导师李宇明说:“据我所知,《大学语文教材研究》是我国第一篇从应用语言学角度研究大学语文教材的博士论文。”这话没错,不但是“第一篇从应用语言学角度研究大学语文教材的博士论文”,而且根本就是唯一一篇研究大学语文的博士论文。[5]这样的论文当然有必要尽快变成论著。

该书研究了从1978年到2008年共计30年间的350余部大学语文教材,对教材的体例、选篇等做了精细的统计。作者本是语言学专业的,更有一种让材料说话的客观研究态度,不过假如仅止于此,我们可能又要对这样述而不作的研究感到一丝遗憾了。幸而在该书的最后我们读到了“教材编写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一节,具体指出了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对“大学语文”内涵的理解有分歧、大部分教材对语言教学关注不足、部分教材质量有待提高、外国名著译名不统一、教材在分类编写方面存在不足、与中学语文教材的衔接重视不够、教材编写人员学术背景比较单一、对具体教学指导设计不够等,这些意见确实是很中肯的。

不过该书仍以资料为主(后面附有几乎与正文同等篇幅的统计、分析表格),因此其主要价值应该在于为众多研究者提供资料。可惜该书出版已有三年,笔者看到的大学语文研究论文仍然很少有引用这些资料的,这固然是大学语文研究者们关注度不够,但该书的宣传推广工作是否也存在不足呢?[6]

第六种是汪大昌和李春颖合著的《大学生语文问题调查与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该书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08年社科计划面上项目。该书说:“目前大学生语文素质的实际情况并不像我们的课程设置那样简单。据我们调查,许多学生语文能力很低:他们的写作,内容上空洞无物矫揉造作,形式上词不达意文理不通。这样的语文素质当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不能达到社会的预期。这已经成为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批评时的一个代表性问题。我们实在有必要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工作分两部分:语言文字和文章写作。语言文字部分,调查了在校大学生401人,研究了大学生在基本的语言文字应用方面,如词语搭配、语法修辞、标点符号、语句衔接、事理逻辑、文白转换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文章写作部分,调查了北京市三所高校近5年的1000多人次的写作文本,包括普通写作、公文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指出大学生优秀写作少、水平差异大、不善观察、不会调查、审题不严、立意不明等问题。

严格来说,该书只是一种“准”大学语文研究专著,是为大学语文研究做准备的资料性专书,这让我们想起20世纪70年代末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搞的一次调查,其调查结果也出了一本书:《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和设想》(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这类书往往是一种述而不作的写法,张志公先生在为该书写的序中说:

(稍显不足的是)调查报告没有透过调查材料去看语文教学,也就是说,没有把所调查的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同所调查的那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所接受的语文教育情况联系起来考察,从而就改革或改进教学提出据此材料可以提出的某些(哪怕只是一点两点)设想。不过调查者和报告执笔者的意图本来就是着重在提供可靠的材料而把如何运用这些材料的工作留给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研究工作者,那么这种调查方式和报告方式也还是可以的。

这是婉转的批评。现在我们这本《大学生语文问题调查与研究》比较好地注意了这个问题,不但有调查,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如上编“语言文字”的调查,提出要“倡导优良文风”“加强语文教学管理”“调整、改革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下编“文章写作”则分别提出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的要求。该书对有些问题的批评也是一针见血的,比如说:“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并不是为提高学生基本读说听写能力而开设的(关于这一点,只要翻阅几本有代表性的‘大学语文’教材的目录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第七种是笔者和《中国教育报》黄蔚主编合著的《母语高等教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笔者这本书是2007年立项的省重点课题成果。当时中国百年大学语文还没有一种研究专著,笔者想要打破这个沉寂,不料这个研究一做就是6年,直到2013年才完成,所以只好自费出版。书名《母语高等教育研究》,是出于和彭书雄同样的感受,希望借“母语”做大旗,应对大学语文遭遇的困境,其实书的引题“大学语文课程教材教学”才是更恰当的题目。

全书分“大学语文是母语高等教育”“大学语文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与科学性”“大学语文师资建设”“大学语文与文体教学”“大学语文与文学教育”“大学语文与文言文教学”“大学语文与翻译文学”“信息时代的母语高等教育”“母语高等教育与应用写作”“大学语文与听说读写”11章,在写作过程中,又到宁波某高校兼任大学语文课(此前已在自己学校退休),并担任人民出版社《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这样就把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证结合了起来。

本书合作者是长期以来关注大学语文教育的《中国教育报》黄蔚主编,与笔者的激进不同,他更有一种沉稳的作风,纠正了书中不少过于偏激的言辞,教育部语信司的张浩明司长为本书作序说:

该书的作者,一位是高校的副教授,一位是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教育报新闻版)的主编,这样的合作,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既注重这门课程的学理,又跟踪观察到社会对这门课的热议,这也成为这本书的一大特点。

第八种是杨建波的《大学语文教学论》(长江出版社2014年版)。笔者一直认为,百年大学语文学科理论研究滞后,连最基本的《大学语文教育史》《大学语文教育学》《大学语文课程论》也至今阙如,其实《大学语文课程论》是又可以称作《大学语文教学课程论》的,杨建波该书可以说已经在为这“三论”的诞生打前站了。该书共七章,分别论述了大学语文性质、教材、教学、考试、教师、课堂及教研活动和教学评估,作者自己最看重第三章,这是她“二十多年来摸索出来的教学经验,探索出来的教学模式,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实践,被证明是有益的、受欢迎的”。这个“二十多年”并非虚数,笔者在写作此文的时候,读到了她21年前的另一部著述《学子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署名“杨华”),已是她多年教学大学语文课的一份总结了,开首两篇都有副标题:“谈‘大学语文’的教学”“兼谈‘大学语文’的教学”,假如把副题处理成正题并且贯穿全书,那么第一部大学语文专著产生的时间将要提前13年了。然而正如书名所示,该书重点在汇集、保存大学生们(学子)学习大学语文课的体验、感受和反应,这应该是一份非常宝贵的资料。现在我们把《大学语文教学论》和《学子书》摆在一起品读,感觉这里面有一脉相承的东西,即作者对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热爱与执着,这真可谓是二十年磨一剑了。

作为理论专著,《大学语文教学论》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已经读到此前笔者的《母语高等教育研究》,并对里面的观点提出商榷,这无疑拓展了该书的理论深度。此前的七种专著都是在没有见到别人研究的情况下的“理论独白”(虽然前面有教材,有论文,但那是另一层面的东西),理论的深化必须建立在观点的交锋、碰撞上,才能产生思想的火花、灵感的突显,从而变幻出丰富的色彩。于是也就看到该书的不足:假如作者在写作之前或在写作过程中,还能读到另外已有的六种专著,那么其理论视野必然更加开阔,提炼出的结论一定更加具有普遍价值。其实这也是笔者写作此文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要向广大的大学语文教师和研究者介绍已有的理论成果,使大学语文的教学与研究不再总是个人的冥思苦想,不再总是从零开始做低水平的重复。笔者希望关心母语高等教育、又有远见卓识的出版社能把这八种专著汇集起来,做成百年大学语文的第一部系列丛书,提供给广大的大学语文教师,起码高校的大学语文教研室都应该必备一套,可以由学校埋单,这只是很少的钱,国家“十一五”规划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什么叫“创造条件”?这就是“创造条件”,很多高大上的项目,只要愿意做,其实都不难创造条件做到。

甚至第二套丛书的选题笔者也早已有了设想,它应该包括《大学语文教育史》《大学语文教育学》《大学语文课程论》,以及《民国大一国文研究》《百年大学语文资料汇编》《百年大学语文教材研究》《百年大学语文论文精选》等专书。假如这件事情能够做起来,大学语文学科理论建设就有了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

注释

[1]《叶圣陶集》第24卷(第二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版,第132页。

[2]1941年郭绍虞编辑出版《学文示例》,这是为燕京大学一年级生编写的国文教材,而这个教材的“序”居然是一本独立出版的书《语文通论》。按理说为大一国文教材作序而写的书应该也是一种大一国文专著,但实际上该书内容很庞杂,作者只是借这个机会把他历年来有关语文研究乃至文学研究的文章来个结集,所以不能算真正的大一国文专著。

[3]另有一些含有大学语文研究章节的论文,如魏饴的博士论文《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其中有“人文课程大学语文亟待改进”一节,本文因为是研究大学语文“专著”,所以忽略这一类论文不计。

[4]该书参考文献列举的4种大学语文教材,分别为鹿燕的《新编大学语文》、叶建明等的《大学语文》、潘桂云的《大学语文》、王粤钦的《新编大学语文》。

[5]截至笔者撰写此文的时候,知网上27万多条博士论文信息中,篇名含“大学语文”的仍然只有李君这一篇,主题含“大学语文”的则还有另外3篇。

[6]笔者其后出版的《母语高等教育研究》,也未能将此书列入参考目录,原因是两书出版时间较近,已来不及增补。

作者:何二元

上一篇:现代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行政本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