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三农论文范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生三农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学生及农业类高校的发展,对解决民生问题和“三农”问题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农科专业人才与职位的匹配上问题突出,毕业生的供需矛盾明显。本文就农科大学毕业生的特点及解决农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出几点对策,力求对推动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篇:大学生三农论文范文

农业高职院校开展学生“三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摘要农业高职院校是培养农业高级技术人才的主阵地。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对“三农”问题普遍认识模糊,开展“三农”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分析了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探索开展“三农”思想教育的几种途径,以便让同学们形成正确的“三农”情怀,促进学生成长。

关键词农业高职院校;“三农”问题;思想政治教育

Key words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我国“三农”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短板,又是我国市场经济向前发展的着力点,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1]。因此,农业高职院校作为专门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主阵地的作用性日益凸显,如何不断地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农业专业技术知识,并且愿意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农业院校应紧扣“三农”工作大局,突出“三农”特色,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校园文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全面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每个教职员工都要把握同学们的思想脉搏,实事求是的分析,有的放矢地开展“三农”问题的思想教育,筑牢他们的专业思想。这是农业院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培养合格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和艰巨任务。

1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现阶段,农业院校的学生大多为“00后”,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但他们与我们潜意识中的农村学生具有相当大的差异。他们绝大部分并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的亲身经历,并且他们对自己录入农业院校学习而感到惆怅遗憾。这表明他们被录取后,内心并不向往进入农业院校学习,认为自己经过十年寒窗苦读,跳来跳去仍未跳出农门,因此在学校期间容易表现出精神懈怠、心态失衡、对专业学习兴趣不大、动力不足,存在混日子的情况[2]。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同学们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性,转变他们轻农观念,树立“学农、爱农、为农”的坚定理想信念。

当前,农业职业院校的学生们普遍对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缺乏基本认识,即使是那些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对这十几年来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深有体会,但这也只是表现在同学们感性认识上,同学们对国家“三农”问题的政策和农业法律法规的认识非常模糊,并且缺乏认识“三农”问题的主动性。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学农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激发同学们认识“三农”问题和学习农业专业的兴趣,从而提升同学们为农的职业能力。

2农业高职院校加强“三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淳朴、勤劳、有进取心,愿意为农业建设事业有所贡献。但是,调研发现,确有部分学生学习农业知识的兴趣不浓,目标不明确,对“三农”问题缺少基本了解,视野不够开阔。所以学校应该立足于在校学生思想的基本特点和时代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三农”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同学们“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三农”情怀[3]。通过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实践等途径,将“三农”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讲座、报告、农业调研、“三下乡”等形式为载体开展“三农”思想教育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4]。

2.1加强农业专业思想教育,树立服务农村、农民、农业的坚定信念

农业院校是培养和输送农业高级技术人才的摇篮,农业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农业院校的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端正学生学习农业专业知识的态度,使他们明白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由此产生努力学习的动力,是农业院校“三农”教育工作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处理好这个问题,就要把对学生农业专业思想教育融入到各类专业学科教学中去。为了培养学生們学农、爱农、为农的理想信念,从大学入学伊始就要给他们介绍专业课程设置特色、专业学科发展方向,组织他们参观学校农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化新农村,让他们明白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从而激发他们学农、爱农、为农的责任感;教育引导学生明白学农、为农具有广泛的职业前途,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树立服务农村、农民、农业的信念,坚定信心,在为农的过程中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2.2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树立为农业发展而奋斗的信念

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对他们进行“三农”情怀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利用暑假时间组织农业专业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了解国情、乡情、民情,了解近年来农村农业发展巨大而深刻的变革,了解到新农村的建设为农业院校的学生就业开辟了广阔前景,同时也要看到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从而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5]。在农村社会实践活动中,学院要求学生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服务于农村的生产活动实践,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开展“三下乡”等农村实践活动证明这是一条培养学生们亲近农村、增强才干的好路子。例如,2017年暑假,按照湖南省扶贫开发办、湖南省教育厅的部署,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农林专业师生120余人深入衡山、衡阳、衡东、常宁、耒阳等县部分乡镇开展2017年湖南省高校大学生“情牵脱贫攻坚”主题实践活动,广大师生深入农村走访调研,了解当前国家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及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扶贫政策认知情况,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贫困户生活状况及致贫原因,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扶贫工作建议。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参加活动的师生在思想上是一次深刻的教育、熏陶和洗涤,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热情得到极大的提高,专业思想得到极大的提升。

2.3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农、爱农、为农的校园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体现[1],农业高职院校应该营造一种“学农、爱农、为农”的农耕文化氛围。同学们在具有良好的农业知识氛围中成长是激励他们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外在动力。在农业职业院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教风学风要与农业职业院校性质一致。另外,从校园环境的硬件角度考虑,校园内可设置农业景观栏和农耕文化宣传栏,让同学们沉浸在农业知识的熏陶之中,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融合到全体同学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才能让学农、爱农、为农,成为全体同学们的心灵共识[6]。

另外,农业高职院校要突出农耕文化特色和时代特点,开展以学农、爱农、为农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专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农业知识讲座、农业知识抢答赛、暑假“三下乡”、扶贫调研等各项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农趣”、激励学生的“农志”。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开展提升职业能力的各种专业职业技能比武,例如开展苗木辨别大赛、花卉景观设计大赛等,达到提升专业水平,培养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的目标。

2.4将学生的“三农”教育纳入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1] 在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下,农业职业院校将“三农”教育课程纳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引导学生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7]。例如,开设就业讲座,举行创业论坛,邀请从事农业工作的校友做献身农业事业的报告,学长们的成功经历会让这些在校学生心理上获得更大的共鸣。农业职业院校就业指导必须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到基层、到西部、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观念,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8];必须适应时代要求,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向同学们提供必要的场地和经费等物质条件,积极支持学生创业活动开展;要将同学们的个人专业知识、兴趣与创业活动结合起来,给予他们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舞台;要把学生创业与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让他们感觉到农业建设与发展有着非常广阔的天地,努力激发他们对农业工作的认同感,引导、鼓励大学生毕业后从事农业工作,从而为毕业后服务“三农”、奉献“三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3结语

农业职业院校开展“三农”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具有自身规律和特点的艰巨而复杂的工作[9]。大学生“三农”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农业、贴近农村,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农业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农业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大学生学农、爱农、为农的思想热情,培养强烈的“三农”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不断强化学农、爱农、为农的办学宗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农业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10]。

参考文献

[1]冯靖.农业高职院校开展学生“三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7):111-112.

[2] 蒋极峰,苑学.农业院校农村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初探[J].哲里木畜牧学院学报,1994,4(1):34-37.

[3] 虞凯.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三农情怀”教育培养体系的设计[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8):240-241.

[4] 何静.涉农类高职院校构建“三农”特色实践探索: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5):280-282.

[5] 周树清,韩素珍,包克发,等.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民意识培养[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6):79-81.

[6] 付秀荣,张岩.农学专业大学生人文教育现状及困境反思[J].黑龙江史志,2009(20):146-147.

[7] 张瑞瑞,韩东.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J].学理论,2018(4):242-243.

[8] 靳玲品.后金融危機时代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100-102.

[9] 吴建婷.试析高等农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观关系[J].高等农业教育,1996(4):11-12.

[10] 赖秀清.加强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8(5):22-23.

作者:刘媛

第二篇:关注“三农” 全力促进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

摘要: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学生及农业类高校的发展,对解决民生问题和“三农”问题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农科专业人才与职位的匹配上问题突出,毕业生的供需矛盾明显。本文就农科大学毕业生的特点及解决农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出几点对策,力求对推动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

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高校要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这一总目标,努力做到在关心国家命运、服务国家战略上有所作为,让党和国家满意;在勇担社会责任、满足社会对优质高等教育不断提高的要求上有所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在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好、发展好学校广大师生员工根本利益上有所建树,让广大师生员工满意。目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受全球经济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被社会普遍关注。而在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农科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农科院校及学生个人的发展,而且对解决民生问题和“三农”问题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1.从就业率来看。在综合型高校中,农科专业就业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高等学校规模的扩大和招生人数的增多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一系列变化的同时,给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更大的挑战。农科大学生由于专业限制,在求职的时候面临更多的阻滞。

2.从毕业生质量来看。农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缺乏系统性的掌握,大多数同学未能深入掌握全面的农科专业知识,在面临专业对口岗位时,不能立即胜任。相对于同校其他专业的学生,农科专业大学生高考录取分数偏低,基础和综合素质较弱,在应聘专业针对性不强的岗位时,没有明显的优势。

3.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农科专业毕业生同样热衷于“铁饭碗”岗位,在就业观念上存在偏向城镇,偏向发达地区,偏向非农行业的思想。目前,基层已成为吸纳大学生的重要渠道,但因配套措施不完善,对大学生难以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到西部地区和偏远山区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少且学历较低,有些工作不久便纷纷改行换业。

二、制约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1.客观因素。①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和高科技的发展,导致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机会减少,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农科人才不合理的流动。另外,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季节性等特点,农业的投资回报比较缓慢,农业行业的利润空间小,投资农业的企业增加的少,不能大量吸纳农科大学生;农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型的农业企业不够多,农业密集型产业链尚未形成,使农业行业吸纳毕业生的能力较低;农业深加工、农业服务、农业贸易不够发达,提供的精英岗位不多,使农业行业对毕业生缺乏吸引力;农业领域就业“门槛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农科大学生就业面临困难。这些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②高等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在综合性大学当中,农科专业相对于其他热门专业,处于明显劣势,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科专业大学生专业思想的不稳定性。多数大学生迫于无奈选择了农科专业,不能做到学农爱农,毕业时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农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偏重学术方面,实践教学的成效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就业所需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有些学生毕业时对简单的专业技能都掌握甚少,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很多学校是有哪些领域的教师,就设置哪些课程,没有考虑到学科教学的系统性,课程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

2.主观因素。①自我认识能力薄弱。目前农科专业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较弱,对自己的兴趣、能力没有正确的定位。他们对就业形势、择业目标等问题则比较模糊,不从自身兴趣出发,不考虑自我竞争实力,忽略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规划;另外,部分学生观念和行为相背离。比如注重人生价值的实现,推崇开拓进取,但缺少奋斗精神,疏于能力锻炼,不愿做平凡小事,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清,或者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很多农科专业的学生只一味地排斥自己所学专业,却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样就无法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就业时就无从着手。②择业思想及择业技能准备不足。有些农科专业毕业生受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政策的束缚,认不清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就业形势。把就业目标盯在精英岗位上,好高骛远,择业期望值过高,把待遇是否优厚、工作是否体面等作为唯一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去工作,使就业之路越来越窄。

3.厌农思想严重。大部分农科专业大学生“学农不爱农”,不愿服务农业,放弃了在该领域的就业空间。据统计,多数综合院校的农科专业学生70%以上是被调剂到所学专业的,对农科专业本身就缺乏了解,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内心对专业的排斥。另外,大多数农科专业的学生都是来自于农村,他们及其家庭都希望能够通过上大学来改变自身的命运,摆脱落后的生活环境。入学后却仍然需要与农业生产打交道,这让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对专业不感兴趣,就没有办法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毕业后,大多数农科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不限专业的工作岗位又竞争激烈,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难。

三、推动农科专业毕业就业的对策

1.加快农业改革,为农科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首先,要加快农业发展,培育大型农业企业。我国的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相关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没有工科专业旺盛。要不断加大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解决的力度,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只有加快农业发展,不断提升农业高科技水平,增强农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才能够让农科专业人才有用武之地。在全国高校扩招,农科专业毕业生数量增加时,应想方设法地增加对人才的需求,只有实现供需平衡,才能最终达到农科专业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完善农业密集型产业链,增加对农科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大对农业企业的帮扶力度,使农业企业在规模、文化、盈利性,乃至知名度等方面逐步向名企迈进。其次,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和农村,如同我国的工业和农业发展一样,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农科专业大学生如果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工作地点大多在非城区。农村家庭的学生大多希望通过读书走出农村,城市家庭的学生更不希望到艰苦的农村去工作。如果城乡差距缩小,在毕业生就业时,也不会过分排斥农村地区。最后,要完善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国家的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及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不断完善,鼓励了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但是这些还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舆论对农业相关工作的看法,农业相关岗位的工作条件、工资待遇等仍远远不及其他行业。进一步完善各项优惠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满足和给予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合理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加大政策的引导和倾斜力度,切实解决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促进农科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和艰苦偏远地区去就业。

2.调整培养模式,为农科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①整合专业学科,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根据社会与农业发展,以及农科专业招生与就业的现状要求,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重新整合专业学科。改变传统农业时期单纯以种植、养殖方向设置专业学科的做法,而将更多的现代生物技术、生产技术及经营管理理念融入到农科专业设置中,或者将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嵌入到经济管理、生物技术等专业学科之内。在招生方面,以“少而精”为原则,严格控制农科专业的招生数量,而在本科生培养中,加大经费和师资力量的投入,保证每一名毕业生都能成为农业行业的技术分子,从而确保为农业发展提供高水平人才。②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验证和巩固课堂理论知识,训练科学实验方法,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增加实验室向本科生的开放时间,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创造条件。针对农科专业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在生产劳动基础上,使学生对农业生产各环节产生感性认识,在理论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实习和科研训练,使学生在生产和科研技能方面得到锻炼。

3.完善就业指导,提升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①强化分层次的就业指导。完整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应该是对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进行整体规划,对不同年级学生指导的侧重点要有所不同。大一阶段,侧重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认识自己,适应大学生活,了解农科专业的职业特点等,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与未来从事职业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大二阶段,侧重职业素质培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职业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大三阶段,侧重择业观引导,帮助学生根据个性特点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目标;毕业阶段,侧重就业政策与形势分析,开展择业方法与技巧指导,提供信息服务和心理辅导的针对性课程。②加强学农为农职业观的培养。农村迫切需要大量的优秀毕业生,传播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农村经济。广大的农村基层是农科专业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的平台。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帮助毕业生摒弃旧的择业观,增强对农科专业发展前景的信心,把握“三农”问题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扎根基层、学农为农的职业观。要把个人的职业理想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将个人发展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相结合,不畏艰苦,承担起青年学子国之栋梁的重任。③鼓励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随着高校扩招,企事业单位容纳毕业生的数量有限,自主创业将成为今后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农业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局限性也促使计划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必须主动创新。高校和相关社会组织应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让学生具备自立自强和创造业绩的本领,具备团队合作和高尚的职业品质。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人力资源大国,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紧迫而又严峻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解决农科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全面了解农科专业大学生及社会需求,全力促进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张云超.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5).

[2]任珊.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7).

[3]秦建丽.对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4).

[4]李富明.大学生成长成才指导工作探讨[J].教育评论,2008,(2).

[5]耿广汉.浅谈提升农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21).

[6]黄礼彬.论当代农科大学生辅导员工作——基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实证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9,(08).

[7]孙海,林玲.大学生就业意愿与就业结果的实证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6).

作者:李超,王庆

第三篇:谈“三农”保险和“三农”发展

摘要:“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三农”工作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应该包括发挥保险的功能作用。发挥保险在“三农”发展中的作用,有利于减少农业风险,增强农业实力;有利于农村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帮助农民解决医疗教育等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同时,“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继续增加“三农”投入,为“三农”保险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对保险业来说是个很好的发展机遇期,应抓住机遇,更好地服务“三农”。为此,需要国家、公司和农户的共同努力、各司其职,建立起政府政策主导、多主体市场化运作、多渠道支持、农户自愿参加的“三农”保险模式。

关键词:“三农”工作;“三农”问题;“三农”保险

文献标识码:A

党中央、国务院自2004年以来连续4年下发了4个1号文件,内容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政策意见,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的关心程度和解决问题的决心。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那么作为现代金融体系三大支柱之一的保险业如何顺应这种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保险的功能作用,支持、服务和保障“三农”的发展是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保险在“三农”发展中的作用

(一)保险有利于增强农业实力

2006年我国农业产值2.47万亿元,占GDP的11.8%,农业人口7.37亿人,占比56.1%。[1]农业既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又是抗灾害风险能力不强的“弱质”产业。农业的这两个基本属性决定了加快农业发展和加大对农业扶持力度的必要性。国家制定了对“三农”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多项支农措施。这应该包括发挥保险的功能作用以服务“三农”。多年来国内外的经验证明,农业保险是国家保护农业发展,稳定农村经济,确保粮食安全的有效工具之一。

首先,保险为农作物和农企、农户财产提供保险保障,有效地转移农业风险,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和在农业生产中减灾防损的作用,避免农户和农企因灾返贫、因灾破产,起到财政和民政部门所难以替代的作用。其次,国家可以通过对农户保费补贴、对保险公司经营费用补贴和对再保险公司的补贴等鼓励农业发展的保险政策手段,引导和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其三,农业保险是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中“绿箱”政策的一部分,也是世贸组织框架下世界农业政策的重要走向之一,在规范国际农产品贸易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研究和用好这个方向标,促使我国农业稳健地走向世界市场,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其四,保险公司可以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相互配合,共同支持“三农”。如规定投保农业保险的农民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可以得到贷款的优先权和享受利率优惠等,形成支农的长效机制。其五,通过分保方式,将农业保险的风险在国内国际再保市场上有效转移,减小风险集中度。

(二)保险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文明发展道路。保险通过其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保险公司在经营中筹集了有长期稳定来源、金额巨大的资金,这些资金可以随着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扩大直接或间接投向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等项目,支持新农村建设。保险业和银行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共同为农户和农企提供贷款及保险服务,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也为防范金融风险多设了一道屏障,使保险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保险作为风险的经营管理者,参与社会风险管理,用商业手段转移、减少和化解诸如民事和经济纠纷等社会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三)保险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我国13亿人口,7.37亿在农村,解决农民问题最根本的是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从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当前农民最需要解决的是看病贵、看病难、小孩上学难(除义务教育)、养老难等问题。虽然国家正在加大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力度,也逐步在农村推开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但这个过程毕竟比较漫长,在短时间里解决不了堆集多年的问题。据统计,2006年全国1451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农民人数达到4.1亿人,参合率80.5%。[2]另外,我国已经有25个省区市和2133个县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低保对象达到1509万人,未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地区也普遍实行了农村特困户定期定量救助,救助人数近730万。这是个良好的开端,是国家重视“三农”、解决农民问题的成果。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农民的参合率和参保率达到100%,也只能满足他们最基本的保障要求,不能满足每家农户和每个农民更高层次的保障需求。而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补充机制将长期存在。这种现代生活风险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贯穿着人的生、老、病、死的全过程,并将在广大农村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民和进城务工者可以根据各自的收入情况和自身需求购买小孩教育、意外伤害、健康医疗、计划生育、养老等险种,或其综合型保险,分散风险,解除后顾之忧。也可以通过购买理财、分红、投连等产品,安排好家庭生活,谋划未来,逐步提高生活水平。

二、“三农”保险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任务:一是确保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具体目标见表1;二是确保农业增收和农民持续增收,农民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增加农民培训和就业机会,鼓励自我发展;三是确保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农业布局趋于合理,结构优化,养殖业占比达50%,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超过1.5:1。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饮水、能源、道路、居住、通讯等条件。这对保险业来说是个很好的发展机遇期。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如投资1377亿元继续退耕还林工程。[3]农村教育2181亿元,主要用于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建设农村公路1000多亿元,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东中部地区建制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通公路。投入超过300亿元建立与农民收入相适应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和鼓励计划生育。[4]2006年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66.4亿元,用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和促进农民增收。这种投入是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投入一定会带来巨大的变化,需要保险提供服务和保障支持,给保险业提供一个巨大的业务拓展空间。

我国保险业发展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相比较,我国GDP世界排名第四位,但保费收入排名仅第11位。从保险资产占金融业总资产的比重看,我国仅占3.8%,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的水平。我国的保险深度和密度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保险深度为8%,我国为2.7%,世界排名第42位,世界平均保险密度为512美元,我国为47美元,世界排名第72位。我们的差距如此之大,“三农”保险更不容乐观,截止2006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5亿元,仅占全国保费收入的0.15%,而且覆盖面极小。所有这些既是差距,也是潜力。

三、探索中国特色“三农”保险路子

从各国的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看,“三农”保险完全交由保险公司市场化运作,存在“公司保不起,农户买不起”的问题,业务难以发展,起不到应有的功能作用;如果都由国家承担,风险太大,国力难以承受,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为此,需要国家、公司和农户的共同努力、各司其职,建立起政府政策主导、公司加强服务、多主体市场化运作、多渠道支持的“三农”保险模式。

(一)政府的政策主导

1.立法支持。尽快制定《农业保险法》等有关“三农”保险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界定“三农”保险的性质、组织形式、基本目标、经济原则、业务范围、资金运用、政府支持方式、巨灾保险的补偿及投保人、被保险人、再保人的职责和义务等,使经营者和监管者有法可依。法律可以规定对国计民生和重要物资生产一定规模以上的农户和企业进行强制保险,也可以对损失重大的某个自然灾害进行强制保险,如地震、洪水等。可对农业巨灾保险进行明确规定,并要求投保人必须购买巨灾保险,才能追加购买其他保险。

2.政策支持。国家可以通过税收、利率、信贷政策等经济手段,制定国家“三农”保险计划,提出相应配套措施。如美国《农业保险修正案》中所规定的:不参加政府农作物保险计划的农民不能得到政府诸如农产品贷款计划、农产品价格补贴和保护计划等其他福利计划。从而能更好地调整农业发展方向,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推广农业新技术,满足农民的保险需求,引导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此外通过给农户的保费补贴,给保险公司的经费补贴和再保险公司的补贴,调动农户和保险公司的积极性,逐步扩大业务领域,持续健康推进业务发展。

3.管理支持。我国农业具有自然灾害多、受损面积广、风险大的特点,往往在大灾到来时,农业受害是首当其冲的,如海南省2005年“达维”台风造成全省116亿元的损失,农业的损失就达84亿元,占72.4%。因此需要政府设立巨灾风险资金,安排再保险,有效转移巨灾保险风险,否则任何地区和公司都难以承担巨灾损失,难以做到尽快恢复生产和生活。“三农”保险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农民对保险知识了解不多,保险意识不强,接受保险业务的过程缓慢,这需要各级政府发挥组织领导的资源优势,宣传保险知识,发动农户参保,协调解决问题。

(二)保险公司要加强在“三农”保险中的作用

1.增加保险产品和覆盖率。从保险险种看,应根据农业收获的季节性和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等特点推出缴期灵活、缴档多种、保费低廉、广覆盖、保障适度的适合“三农”的产品。2007年中央财政拨付10亿元在6个重点产粮省份开展保险试点,为农业保险迈出关键性的一步。但全国不能一刀切地规定统一标的物、统一补贴比例和服务对象,而应结合各省市区的不同情况选择最主要的农作物作为农业保险标的物,再根据各级政府的财力及补贴情况来确定保险的对象、标的物和业务范围进行试点,逐步推开。对于农村和农民保险业务的开办则完全按照商业化运作来拓展业务领域。

要不断创新产品,遵循市场有需求、保险公司保得起、农民买得起和成熟一个推出一个的原则,不断地增加保险险种,满足“三农”不断增长的需求。理想的状况是保险市场也像商品超市那样摆满琳琅满目的保险产品,如农业保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险、农户及农企贷款信用保险、雇主等各种责任保险、意外伤害险、健康险、养老险、房屋险、农机具保险、水利保险等,让“三农”能很方便地买到自己需要而满意的产品,实现由“要我买”到“我要买”的转变,真正使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灾有所补。

2.加强对“三农”的服务力度。一是将保险机构网点延伸到业务有需要、管理跟得上的基层,增加从业人员,壮大保险营销队伍,基本上实现县县有网点,乡乡有业务员。二是切实转变重销售、轻服务的经营理念,树立一切为“三农”服务,一切依靠“三农”的思想,与农民打成一片,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如在有条件的地区增设定点医院,方便客户体检和治疗,开展上门或设流动站收费和送赔,变被动等待为主动服务。坚持杜绝无理拒赔现象,及时查勘理赔,将爱心和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三是加强保险知识宣传和诚信教育,让每个保险从业人员认识到诚信是保险业的生命线,个人的诚信行为与公司经营、与行业发展息息相关。保险业诚信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并通过散发宣传册、张贴资料、开展业务咨询,在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上广泛宣传保险知识,使广大农民了解保险,懂保险,用保险,使保险在“三农”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多主体参加市场运作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大,涉及面广,人员众多,主要农作物分布不一,“三农”的生产生活状况差别大,保险标的种类繁多,生命规律各异。在现阶段还不能考虑成立一家专业保险公司统筹办理“三农”保险业务,也不可能指定某家商业保险公司统一办理业务。应把“三农”保险定位为因地制宜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各省市根据不同情况,允许农业专业保险公司、商业保险公司、互相保险公司、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合资或外资农业保险公司以及保险中介机构多个主体参加,在政府主导、政策支持这大框架下办理“三农”保险业务,鼓励在公平透明前提下竞争、创新,给“三农”提供周全、个性化的优质服务,使农业这个“弱质”产业和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得到扶持和关怀,得到实惠,更好地体现党的“三农”政策。

(四)争取社会多渠道支持

“三农”工作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三农”保险也一样,除政府主导、政策支持、保险业积极推进外,社会各界、各行业和部门的关心支持是十分重要的。“三农”保险所涉及到的部门、行业很多,如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水务、民政、气象、教育、卫生、交通等等,需要支持的方式也多样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扶持,水务、气象等部门的技术指导和帮助。

(五)农民自愿原则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在“三农”保险中除国家规定强制保险之外,其余的业务都应属于商业保险范畴,都应尊重农民的选择,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强迫农户和农企购买“三农”保险。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

[2]我国明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将扩大[DB/OL].http://www.hkwb.net/html/2006/12/19/10924.html.

[3] “十一五”期间我国投资1377亿继续退耕还林工程[DB/OL].http://www.gov.cn/jrzg/2005-11/17/content_100718.htm.

[4] 国家“十一五”打算花多少钱建设新农村[DB/OL].http://finance.sina.com.cn/xiaofei/consume/20060302/0911576388.shtml.

作者:王小平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大学生三农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三农论文范文05-08

三农政策论文范文05-10

三农问题论文范文05-10

新三农建设解决三农问题论文04-21

三农申论范文05-17

三农时政范文05-17

三农思想学习范文05-31

时政资料三农范文06-01

学习三农思想范文06-03

三农论文提纲11-15

上一篇:互联网利弊论文范文下一篇:财务与会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