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论文范文

2022-05-13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大学生素质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智商素质与情商素质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大学生在智商素质一定的情况下,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主要靠情商素质的作用。

第一篇:大学生素质论文范文

着眼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教育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摘 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到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形势又十分复杂、严峻。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历来是高校自上而下共同关注和重视的工作,文章以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方法为例,探索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应如何推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专业素质;综合素质

一、提升學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为前提的必要性

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如何根据自身特点转变就业工作理念,是每一个高校就业工作者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1]。各高校、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推进学生就业工作不可一刀切。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的严峻性,立足学院学生特点,从学生本身出发,探究就业工作新方法,尽力做好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以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为例,该院本科生共有两大专业:法学和应用心理学。

(一)两大本科专业非传统优秀学科

法学和应用心理学两大专业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谈不上悠久历史,也非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简称“人文学院”)正式成立于1998年,源于建校初的政治教研室,其中法学专业设立于2003年,应用心理学专业设立于2002年,都建系不久。学生多少存在对专业不认同、专业不自信的问题,这是对就业工作很大的阻碍。

(二)两大本科专业应用性强

法学和心理学专业本身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专业领域类的实习实践活动对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很有帮助,因此对学生就业和今后发展非常重要。

应用心理学是将心理学基本原理与基本理论运用于教育、行政、司法、企业、医疗、学校、家庭与管理等社会实践领域,侧重于解决实际心理问题。应用心理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实践能力在大学生专业培养中的核心地位。

法学研究的基本取向是“实用主义”。新时代社会的法学人才应是具有多学科宽广知识基础的通识性人才和精深法律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与熟谙法律专门技能的实践型人才。着力于法律实务能力的培养,法学系的实践教学更是成为培养复合型、应用性法学生成长的重要部分。

二、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以上几点考虑,人文学院积极与专业学科系部联系沟通,发挥合力,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安排。

(一)以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为前提精准细致做好就业工作思路简介

具体工作思路是: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认同,提振学生心气儿,让学生浸染在各种专业学术活动中,开展各种专业实习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渴望,让学生能动性的成长成才,引导学生积极自信的走向社会就业。

(二)以专业素质教育是为突破口,提升学生专业自信

专业素质教育是学生工作更好融入就业工作的着力点,也是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的突破口。立足现有的学生专业社团、专业公益服务组织和学术类品牌活动,向专业性志愿服务延伸。

一方面,可以在实践中寻找学习差距,激发专业兴趣、促进课堂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专业素养。此外,还可以让社会公众更多的了解、认识学院各个专业和学科,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1. 专业认同感提升方面

专业见面会。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学院安排法学、心理系分别召新生专业见面会。学院与专业负责人沟通,协调专业所有老师参加。通过专业见面会中专业老师的讲解,让新生详细了解各系的历史概况、学科特点、师资力量、招生情况,以及今后的就业情况等等,能够让新生更好的了解专业、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教师接待日。针对非一志愿录取学生,学院与专业负责人沟通,分别安排专业老师与该类学生进行一对一谈话,了解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情况及开学一个多月来的专业学习情况,并更详尽的进行专业介绍,有效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学院与所学专业,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指导,以提升该类学生的专业认识度和归属感。

2. 专业学术能力提升方面

人文讲堂。学院为同学们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邀请各学科名师大家、优秀学生代表给大家分享专业的学习、科研经验。基本每年举办学术活动20场,其中包括学术讲座10场左右,学术交流活动5场,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并利用新媒体平台推送系列宣传,实现线上线下的多面互动。

专业竞赛。学院积极组织开展法制群英会、宪法演讲比赛、学术论文大赛、心理知识问答等专业竞赛活动,并引导同学们参加学校开展的5.25心理健康、大學生创新计划、梁希杯等系列专业竞赛活动。同时积极联络专业老师为学生们提供指导支持,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内化理解,将硬知识变为软知识。

3. 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方面

社会实践和实习是一种很好地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方式。大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工作经历发展清晰的自我形象, 尽可能地寻找和获得不同的生活经历, 并把这些生活事件和兴趣结合起来, 找到价值实现与兴趣、技能之间的连接点[2]。

专业志愿服务。专业素养是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学院始终推动学生工作与学科融合、互动。指导法学研究会、百坛心理学会等专业学生社团开展各种专业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到北林法律援助中心、彩虹宝贝特殊儿童心理干预中心、四月天少女性伤害心理援助热线等各类专业志愿服务组织、活动中。推动一批学生通过各种组织和项目广泛开展专业性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使同学们在应用所学知识投入志愿的同时也提升了专业技能。

专业实习实践。学院、系部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就业实践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实践的平台。目前建立了“海淀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武警北京总队第六支队”、“北京监狱管理局清河分局”等一系列实习基地。其中,海淀区法律援助中心因积极推动学院就业,与学院形成良好互动,被评为优秀实习实践基地。此外,仍在积极探索新的实习实践基地,为同学们提供更多平台。让同学们在专业实习实践中切实提升专业技能。

以上一系列工作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树立专业自信、提升专业社会影响力和认同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精准细致做好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提升就业质量

就业指导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形势,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将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规划大学生活,开启人生之路的一个必经阶段。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学院通过生涯人物访谈、职业分享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比赛等相关工作,引导学生及早对大学生活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部署。通过一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实现顺利就业。

学生大一阶段:在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安排就业启蒙课,大一寒假布置生涯人物访谈作业,要求每个同学开展生涯人物访谈,了解自己意向生涯的情况,每个新生班级召开职业分享会,分享各个生涯人物的访谈感受及收获,让同学们吸取更多的知识。要求班主任、年级辅导员、就业辅导员等全程参与并给与指导。

学生大二阶段:学院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辅导员通过系统专业的理论指导,引导同学们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们学会一些进行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探索的工作。同时依托职业规划赛、模拟求职赛、简历制作赛等各类活动,让同学切实体验职业规划的过程,在模拟操练中思考职业规划。

大三以及毕业阶段,将通过就业指导等精准细致工作为同学们做好服务。

2. 就业创业指导

就业创业指导课。根据学院特点,设计了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就业创业指导课。有针对性的完善就业指导课课件及教学内容,将模拟面试及创业教育、创业模拟沙盘引入课堂,同时让成功就业校友、优秀毕业生以及人资方面的专业老师担任模拟面试督导,让学生实战体验面试之余给与学生专业点评和指导。

分类就业指导。根据不同的就业意向,有针对性的分类开展培训及经验交流会,根据学生的就业状况实时改进就业指导方案,针对不同意向群体的学生开展团体辅导、一对一深度辅导、互助小组活动,建立大学生村官就业互助团,鼓励、帮助学生参与基层项目,尝试创业,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就业选择中。

就业困难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明显、思想易变、心理问题易发的特点,可以按照成因、就业困难状况、应对就业困难的态度对高校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分类研究[3]。针对就业困难学生,学院充分调动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老师和班干部的力量,准确掌握就业困难学生情况和原因,并针对不同个体制定不同方案,并争取就业基金,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毕业生调研。学院将各专业团学根据不同就业意向进行分类,通过个别谈话、小范围座谈、班级就业负责人例会等多种形式掌握学生就业意向和思想动态,建立毕业生基本情况库,及时更新就业进展。学院辅导员到宿舍走访,了解学生就业进展的同时当面给与学生指导,了解学生实际就业及生活状态,及时有效的帮助到学生实际需求。

学生助理团。学院成立学生就业创业助理团,依托公众号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分享成功就业案例、就业创业政策、贴士等,举办简历制作大赛、模拟求职大赛等活动。创办“人文学院校友论坛”,利用校友资源,为学生搭建就业创业教育平台,每年举办10余场考研、保研、就业创业、村官等主题的经验交流论坛。

3. 创业教育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近年来,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学院积极开展“三创”教育活动,通过创业比赛、创业经验交流会、实地参观学习等活动做到“多渠道、全覆盖”,如走访李开复创新工场、中关村创业大街,让学生实地参观创新型孵化器、了解现今大学生创业的普遍情况、了解注册企业的流程步骤、登记改革的政策等。印发《法律小知识之就业创业问与答》手册,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创业法律咨询及普法宣传;利用校友资源,积极开展创业校友论坛,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实践经验。

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踏实研学、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意识。学院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加强服务、加大扶持”,为培育复合型创新人才保驾护航。

三、以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为前提的意义

北京林業大学人文学院以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为前提精准细致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改变了各专项工作间互不协调的工作关系,理清了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之间的科学逻辑与内在联系。

(一)有助于打通学生就业工作全局

从市场化的角度来说,就业创业工作是衡量学生工作甚至高校育人工作是否有成效的集中标志,好的就业前景会使招生、学习、就业进入良性循环。所以能够通过就业工作牵引各项学生工作,把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学生工作全过程,倒逼各项学生工作的全面提升。

(二)有助于掌握就业工作的主动权

辅导员能够从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准确把握每届学生的就业特点,并对所负责工作做到科学研判,准确把握学生工作的机遇与挑战,在把握形势中更好的找准就业的切入点,增强对就业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有助于切实提高就业成效

近三年来,人文学院就业率一直稳居95%以上,整体就业质量持续提升,就业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科毕业生读研深造学校质量稳步提升,上研人数逐步增长,更多毕业生进入优质企事业单位就业。越来越好的完成了各届毕业生的就业相关工作。

四、结束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和严峻。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高校的就业管理工作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4]。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针对专业素质、工作能力方面,还有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因此高校应在立足于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专业实力,另一方面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具备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的素质基础。

以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为前提精准细致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大学生就业工作探索的一种尝试,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探索与创新是新时期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必然要求,人文学院将继续努力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川川.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路径探微[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1):108-110.

[2]顾德光,蔡迎春.职业生涯规划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4):121-123.

[3]宋丽贞,陈雁.高校就业困难学生支持系统建设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6(02):92-95+111.

[4]冯玲,李博伟.新常态下高校就业管理工作创新的策略与方法[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5,18(03):23-28+32.

[5]李海琼,潘杨福,李款.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生态性思考[J].高教学刊,2015(22):16-17+20.

[6]李华.跨文化教学与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高教学刊,2017(14):101-103.

[7]巩其亮,李娜,马艳阳.论农业院校外语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高教学刊,2016(10).

作者:周峰 高阳

第二篇:试论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与综合素质培养

[摘要]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智商素质与情商素质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大学生在智商素质一定的情况下,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主要靠情商素质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倡导并推行“素质教育”,各高校相继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工程”,但至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与社会需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其重要症结在于对学生情商素质的开发与培养重视不够。文章就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与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及其开发培养的内容体系和对策做分析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 情商素质 开发培养 内容体系 对策

[作者简介]赵宝新(1968- ),男,河北满城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情商素质教育;王英(1965- ),男,河北蠡县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校素质教育和教育经济学;赵丽新(1967- ),女,北京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办公室老干部科科长,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河北 张家口 07502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与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2JY064)

当前,“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各高校的一项根本任务,而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已成为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智商素质(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IQ)与情商素质(情绪商数Emotional Quotient,EQ)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但大学生在智商素质一定的情况下,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主要靠情商素质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倡导并推行“素质教育”,各高校相继开始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工程”,但至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与社会需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其重要症结在于对学生的情商素质的开发与培养重视不够。

一、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与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情商素质不仅是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素质内容,更是促进他们成长成才成功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情商与智商相比更具潜质,这说明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培养非常必要。情商概念是1990年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彼得·萨洛韦和约翰·迈耶首次提出的。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社会上要获得成功,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情绪智能。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著作《情感智商》一书中把“情商”正式定义为“能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感觉,自我激励,以及很好地控制自己以及在人际交往中的情绪的能力”。情商素质是指一个人感受、理解、调控、运用和表达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通常表现为成就动机、工作热情、情绪管理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以及承受和抗击挫折的能力等。从情商素质与智商素质的关系看,智商素质是情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情商素质对于智商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智商素质好比是“资源”,情商素质好比是“能源”。如果没有充足的“能源”,“资源”再非富也不能有效开发与利用。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情商素质更具基础性决定作用。对于智力水平一定的大学生来讲, 情商素质最终决定其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以及能否真正成才成功。另一方面,基于学校“应试教育”背景和社会用人“素质本位”的要求,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培养十分紧迫。目前,我国教育仍处在理论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与实质意义上的“应试教育”阶段。在应试教育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会使学校和学生形成争名次和争第一的状况,极易使学生产生“零和”心态,进而导致他们产生妒忌和戒备心理,成为自我意识膨胀、自私自利、狭隘偏执、缺乏合作精神的情商素质低下的人。同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生一直处于教师高密度的知识机械灌输及高强度的管束监督的状态。这种教育培养既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的情感体验,不太注重对情感体验的正确引导,进而导致厌学之风和师生关系紧张现象的发生,加之学生“从校门到校门”的单一社会阅历,缺乏生活经验,最终导致情商素质偏低。在这种教育背景下,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出现了大量“高分低能”和高智商人才工作业绩平平的现象。目前,“素质本位”已越来越成为社会用人的首要法则。许多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智商较高,但情商素质较差,主要表现在合作意识和交往沟通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弱、自我评价不客观,往往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这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的根本症结,从这一点上说,情商素质问题已成为就业的最大障碍。但当前情商素质教育尚未真正引起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视,并没有实实在在地进入高校课堂。因此,为适应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的人才需要,大学生情商素质教育与开发培养刻不容缓。

二、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培养的主要内容

国内外情商理论研究学者认为,情商素质一般包括情绪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五个方面。情商理论与以往的心理学理论相比,认为情感、情绪是一种主动的心理过程,而且是与认知、意志、个性和社会交往等相联系的综合性的复杂心理过程。如情绪与认知相联系形成“情绪自知”(Self-awareness);情绪与意志相联系产生“情绪自控”(Managing emotions);情绪与信念相联系成为“情绪自励”(Motivating emotions)。体现了由生物遗传性的心理过程向社会塑造性的心理过程的迈进。在这种情境下,情绪成为高尚的、可以调节个体社会行为的心理过程。如情绪与社会交往相联系形成“关怀与尊重”,即“共情”(Empathy);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融合,形成“生态文明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即“共处”(Handing relationships)。这说明情商素质是认知、情感、道德、品格的集合体,是影响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品质要素。情商素质是完全能靠后天开发培养和提高的。

笔者认为,目前大学生情商素质的开发培养应该围绕培育自我认知能力、情绪调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抑制冲动和抗挫能力、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能力五个方面展开。自我认知能力是指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即有“自知之明”之心。重点在于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自我情绪感知能力,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能够客观准确地认识、评价自己和他人。情绪调控能力是指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具备调节和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即有“自我调控”之力。重点在于教育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疏导和自我调节,及时转移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摆脱焦急、悲伤或不安的情绪困扰,并能把情绪调整到适度状态。自我激励能力是指鼓励、激发、诱导自己的热情、积极性和自信心的能力,即有“自我激发”之能。重点在于教育引导学生通过确立目标、分解目标、不断实现目标来激发自己的成就动机,并驱使自己坚定信念、执著追求。抑制冲动和抗挫能力是指在自身情感和欲望受到外界强烈刺激、冲击并处于挫折境地中,仍能保持冷静、理智和克制状态的能力,即有“自我克制”之功。重点在于教育引导学生在向既定目标奋进中能够抑制冲动,增强延迟满足的自制力,并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增强挫折承受力。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有识别、理解和运用他人情绪以及正确感知和应对社会环境的能力,即有“善解人意”之情。重点在于教育引导学生学会了解、揣摩他人的情绪,要有“同情心”“同理心”,培养通情达理和与人友好相处的能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适应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基于以上情商素质的培养重点,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培养的内容体系应包括以下五个系列十项指标:自我认知系列,包括自我觉察能力、职业生涯设计能力;心理调适系列,包括抗挫折(诱惑)能力、冲动自控能力;社会认知系列,包括与人相处能力、社会感悟能力;社交公关系列,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环境适应系列,包括生态文明素质(绿色情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

三、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与综合素质培养的对策

第一,学校应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开发情商素质、培养综合素质提供制度保障、软硬件环境和开发培养支持服务平台。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将情商素质教育列为各高校校本培训教育内容,使其作为学生必修课程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各高校要进一步解放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变单纯知识灌输为综合素质培养;变片面重视智商培养为智商情商并重培养;变单一教学生做事为既教做事更教做人。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自觉把开发学生情商素质与培养综合素质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合力效能。其中,课程体系改革尤为重要。课程设置要具有开放性,减少专业理论基础课的数量,增加实践教学和选修课的容量,使学生能根据兴趣、个性、知识结构、社会需求自主选择辅修专业,要适当增加有利于学生情商素质培养的文史哲等课程数量。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将情商素质开发培养与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素质拓展训练有机结合,通过开展讲演、辩论、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及模拟求职应聘训练等活动,强化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使他们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择业观念,培养自我认知、环境认知、社会交往以及自我推销和抗击挫折的能力。

第二,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做促进学生开发培养情商素质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情商素质教育培训,以良好的情商素质为学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教师良好的师德风范、严谨的治学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理智的自控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都会对开发学生的情商素质、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教学方法,做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注重构建自由和谐、民主合作、相长互动、充满趣味和人文关怀的新型师生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平等、愉快活跃、发人深省、循循善诱的课堂心理环境。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教师要努力创建“情境训练”模式,充分利用和挖掘课程本身所蕴藏的情商素质教育内涵,有机渗透情感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教育,使学生的智商和情商素质得到同步发展,综合素质和能力得以全面完善提高。坚持硬性制度化管理与柔性人文化管理并重的原则,重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开发学生的情商素质。

第三,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争做情商素质开发与培养的自觉实践者。学生要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明确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积极参与有利于情商素质开发培养的素质拓展实践活动,为将来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打下坚实的情商素质和综合素质基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社会实践等素质拓展活动是学生重要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为学生开发情商素质和培养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校园文化科技活动能使学生在科学文化氛围中感受美的熏陶、碰撞智慧的火花,使主体意识和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解放思想、启迪思维,磨炼意志,满足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求知欲、上进心和创新精神,不断开发情商素质,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的最佳途径,也是促使“自我”尽快适应社会的必由之路,能促使学生主动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树立积极的社会价值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健康的社会心理素质和完善的人格品质。通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体验困难、克服困难,可以增强意志力、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增强学生团结协作、不怕失败、乐于奉献、敢于拼搏、富有爱心的精神意志和良好的道德情感等情商素质。

第四,注重引入测评体系,充分发挥其在情商素质开发与培养中的导向功能。情商素质测评体系对大学生情商素质的开发和培养具有价值引领和风向标的作用,测评结果不仅能促使各高校对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培养的高度重视,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加强情商素质自我开发与培养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测评体系的设计应符合导向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全面性等要求。不仅要关注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常见的显性问题,更要关注深层次的隐性问题。既要有稳定可靠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素质、实践能力素质等传统项目指标,彰显测评指标体系的传承性和中国特色,也要适时调整增加紧跟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相关联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指标内容或评价标准,如自我认知能力、情绪调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社交公关能力等,体现测评指标体系的时代特色。要为每个学生建立测评档案,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对学生的情商素质能力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这既有利于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也有利于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动态信息和潜质,更好地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个性化情商教育指导提供可靠依据,从而真正促进大学生的情商素质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97.

[2]雷体翠,李文华.大学生情商教育内容的新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1).

[3]赵春霞,朱书卉.论当代大学生的情商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08(20).

[4]Mayer,J D ,Hanson,E.Mood- congruent Judgment over Time[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5(21).

[5]Salovey, P,Sluyter, D.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M].New York:Basic Books,1997.

作者:赵宝新 王英 赵丽新

第三篇: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在心理、经历等方面与一般院校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使得他们缺乏自信,更容易放松自己。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打牢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基础,以便使高职院校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文章分析了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提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素质

[作者简介]唐晓英(1964-),女,四川泸县人,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四川泸州646005)

高职院校独有的特征、特殊的生源背景,迫切需要强化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同时又具有十分明显的互补性、互促性,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思想政治素质教养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其效益,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应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升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使其成为政治合格、品行高尚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与熏陶,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与培养,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由此可见,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和现实载体,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1.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载体。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为了打破一些人为的学科分界,以更加宽泛的口径,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文化的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文明的心理素质。高职院校通过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文素质教育手段,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这一有效载体,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意识,使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目标。

2.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益补充。人文素质是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基础,为学生其他素质的形成提供条件,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和灵魂,决定着其他素质的发展。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来说,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科技文化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政治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和说服力是建立在丰富的人文素养基础上的,只有对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学生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正确的理解与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处理诸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内容遥相呼应。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要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基础,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益补充。

3.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础。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培养更多真正满足市场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出的基本要求,没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再高的专业技能,也不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突出育人的特色,强化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学生打牢思想根基,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重任,必须要深刻认识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1.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选择。后危机时代,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大学毕业生竞争压力更大。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是摆在高职院校领导面前,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当前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也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求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求必须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全面胜任职业要求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觉走出忽视人文知识的依托,照本宣科,从政治理论到政治理论的“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的怪圈。要通过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展人文社会科学实践活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过硬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增强毕业生核心竞争力。

2.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现实需要。目前,普通高校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但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还存在一定差距。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学生成分比较复杂,来源多样,几乎都品尝过高考的不如意,心理上有一定的失落感,家庭也对他们感到不满意,有的学生身上存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同时,高职院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实践优势,但人文素质方面却存在一定差距。由于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偏见,认为高职院校主要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开展的是技术教育,导致高职院校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仅仅围绕市场需求运转,人文课程除开设“两课”外几乎是空白。长此以往致使学生对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缺乏深刻认识,是非辨别能力、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健康的心理,如不进行正面引导极易走上邪路。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弹性,缩短学生的心理调适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更好地服务社会。

3.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强化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潜移默化、陶冶熏陶的作用,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和基础,高职院校必须要牢牢抓住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人文素质的培养打牢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受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专业技能培养、轻综合素质提高,重技能教育、轻政治思想教育的现象。高职院校独特的生源特点,导致学生知识结构、思想政治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与普通高校学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世界,科技、文化等日新月异,知识、技术的更新速度快,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种形势下,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从岗位轮训,拓展到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更加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科学、厚实的人文素质,进一步打牢思想政治素质和过硬的生理心理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

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对人灵魂的雕琢和塑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优势,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对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

1.进一步深化认识,准确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是高职院校应当不懈追求的目标,这也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人文知识的熏陶,进一步提升品位和情趣。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历史、了解世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责任、使命意识,增强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的意识,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服务。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自觉运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去面对眼前的一切,能够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从容面对各种艰难困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思路一转天地宽,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教育成效。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基础。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建立在学生考试成绩上的,考试分数的高低成了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主要标准,抹杀了对学生的综合真实的评价。在这种偏颇的教育理念的指挥下,导致教学中紧紧抓住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放,走进了只重智育,轻德育的怪圈。同时,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成了“高分低能”的代言人。因此,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以培养身心、智力、技能全面发展的应用人才为目标,不断激发学生潜能,打牢高职院校学生成长的基础。

3.注重改革创新,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实现教育理念的现实途径,推动教学理念的创新,必须以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为基础。鉴于“两课”与其他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及方法上的相关性,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突出教学的关联性和实效性,自觉调整“两课”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相适应的课程门数,确定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要注重文化素质教育的导向性,创新性地将“两课”融入人文素质教育之中,取长补短,发挥彼此优势,提高教学效果。要重视现代科技在教学中的运用,广泛采用多媒体、网络等新手段,改进“两课”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深化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4.激励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拓展人文教育空间。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深化课堂教学,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陶冶学生情操。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时机,结合学生专业发展,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真切地了解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通过认识社会,改造自我,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达到人文素质培养与人文精神提升的目的。来自现实的社会实践的人文教育比学校教育更深刻、更直接、更持久,更能有机地将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结合起来。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倡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培养他们牢固树立为民思想,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进而激发他们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高。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氛围。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的整体精神和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物质保证,高职院校应努力营造一个适合学生人文精神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升华精神。高度重视图书馆、艺术馆等设施的建设与作用的发挥,积极开展各类人文艺术节和各种人文讲座,开展各类比赛,吸引学生主动而广泛地参与,营造生动而健康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大力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如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就制定下发《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意见》,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追求品位”的总体思路,逐步实现“校园环境一流,育人机制完善、人际关系和谐、师生身心健康、文化氛围浓厚”的目标。鼓励学生社团的发展,让学生通过社团活动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感受人文和科学教育。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广泛开展网上人文论坛和心理健康问答等活动,扩大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创造良好的人文关怀环境,营造良好的高职院校人文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2]李雨燕,郭华.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

[3]孙绍玲.浅谈人文意识在大学教育中的渗透[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丰坤武.论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渗透[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3).

[5]张红芳.高职高专艺术院校通识教育之思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6]田光辉,陈帮青.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8).

作者:唐晓英

上一篇:新零售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二年级数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