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陶艺教学方法创新的探索

2022-09-11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指出:我们应看到,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 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 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生活经验,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的发展。从以上这段话, 可以看出实施美术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如何进行改革呢?我认为在初中阶段的陶艺课程具有很高的开发与推广价值。

西方文艺理论家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认为:“每种艺术都说一种习用语, 而这种习用语所表达的是其他语言不可替代的。因为每一种媒介所说的那些话, 用任何其他语言都不能说的那么好, 那么完整。”陶艺是一种水、火、土完美结合的艺术, 是一种创意与激情交融的艺术, 是通过视觉和触觉直入心灵的享受。而陶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使得陶艺在创作上具有很大的自由度, 通过对泥巴的捏、搓、揉、贴等制作语言, 记录着人们的情趣与意志, 抒发着人们自然流露的感情。喜欢玩泥巴是孩子的天性, 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双手把一团普通的泥巴变成一件立体的艺术品, 在烧窑过程中这件艺术品又具有的不可预测性, 都会激起他们莫名的兴奋, 这种教学的艺术魅力是其他形式的美术教学不具备的。

1 初中生思维及心理特征分析

从脑力开发上来看, 右脑集中了大脑的许多高级功能, 其中形象思维占优势, 初中生的右脑形象思维还处于发育阶段, 经过训练可以得到很好的开发, 而一旦到了高中阶段, 形象思维就逐渐开始下降了。从目前初中设置的课程看, 大多数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 右脑使用的机会很少, 而陶艺教学正是通过手脑协调运作, 为形象思维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从心理发展规律看, 初中生正处在儿童向青年过渡时期, 对事物已具有初步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自我意识增强, 有着较强的个性, 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 很在意别人对于自己的评价;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对喜欢的事物能表现出振奋、热情、激动的情绪;喜欢模仿成人, 开始小看儿童期作品, 羡慕技巧性较强的“成人作品”, 却又无从把握。因此陶艺教学只要根据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 就能激发出他们的激情和智慧, 体会出陶艺创作的乐趣所在。

2 目前初中陶艺教学认识的主要误区

长期以来, 陶艺的审美标准就是以规矩、精美为主导, 完整的图案和高超的技艺占主流, 而装饰性仅成为一种附属, 而陶艺教学方式则以技术操作传授为主, 按固定规范的步骤教给学生, 教师就象师傅一样成为一种“标准”, 这样的审美标准和教学模式导致有些学生或家长认为陶艺作品做的越精准写实越好, 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

还有家长和教师认为陶艺无非做些瓶瓶罐罐, 玩过一次就足够了, 不需要作为一种正常教学开展,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3 初中陶艺教学创新的全过程引导方案

我校作为省一级重点中学, 一贯重视学生素质教育, 在初中阶段较早引入了陶艺教学, 和美术课交替进行, 至少两星期开展一次, 每次两课时。学校采用这样的课时安排, 把陶艺课摆在比较重要的地位, 也促使我始终在思考着怎样让学生从这种独特的艺术中有所收获。

3.1 利用网络挖掘内容, 拓宽师生艺术视野

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日趋成熟, 情感丰富, 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使他们对外界了解日益增多, 传统单一的教学题材已不能满足学生逐渐开阔的眼界, 因此要多挖掘适合于学生的教学题材和内容, 最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那如何进行挖掘呢?就目前来看, 师范院校毕业的美术教师都没有经过系统的陶艺学习, 对陶艺知识可以说知之甚少, 很多情况下是摸着石子过河。针对这种情况, 我认为利用电脑网络是一种不错的途径, 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其中包含各种陶艺的信息、知识及图片, 教师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再通过Photoshop、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成图文音像兼具的教学课件。当然, 在图片的选择上, 如果只选择那些制作技巧非常淳熟的写实作品, 学生会因为难度过高而产生退缩心理, 我们可以选择简洁而又夸张的现代作品为主。现代大师风格多样, 对形式美的研究是我们借鉴的材料, 还可以穿插一些学生作品, 能使他们感到亲切而又自然。

3.2 精心设计课题及导入, 激起学生的探究心理

初中生正处在一个似懂非懂的年龄, 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 好好把握这种状态, 能够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探究心理, 为丰富多样的创意制作做铺垫。为每次陶艺课取一个富有趣味的课题能给课堂带来探索气息, 如制作建筑的《用泥巴垒房子》, 夸张人脸的《超级变变变》和表现海洋生物的《海底总动员》等。

陶艺课的导入是学生能否迅速进入探究领域的关键。如果这一“开场白”设计得生动有趣, 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能进入一个充满激情的状态, 带着好奇心走入下面的教学环节。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利用音乐, 在面具课里, 能用一种原始的非洲音乐作为导入, 制造出一种浓厚的原始氛围;可以用故事导入,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 历史渊源流长, 教学可以以民间传说、故事的形式展开, 引发学生对陶瓷文化的兴趣;还可以以游戏方式进入教学, 游戏是学生非常喜好的一种娱乐方式, 可以调动起学生各种不同的体验, 如肌理教学这一课要求学生在泥板上表现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为了解释“肌理”这一较抽象的概念, 可以采用如下的导入:事先准备好两个不透明袋, 里面分别放进各种不同表面的材料 (草绳、铁片、瓦楞纸、绒毛帽、石头、砂纸、木料等) , 然后告诉学生袋里的“宝贝”只有通过触摸的方式方能知晓, 并请男生和女生分别触摸一个袋里的材料, 看看谁的感觉灵敏。学生一下子进入竞争状态, 争先恐后地跃跃欲试, 要为自己的团队争光。通过游戏, 学生基本上能触摸对这些物品, 教师就可以适时引出疑问:“为什么没看到却能知道呢?”“靠触觉也能体会出来的啊”, “因为每样东西表面不同啊。”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就能因势利导地做出总结:“这就是肌理——材料表面纹理给人的感觉。能不能把各种不同的感觉表现在泥片上呢?”通过这一游戏环节, 能让接下去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根据学生特点, 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3.3.1 轻技能, 弱工艺

在教学中不要一味地追求标准化的造型和制作的工艺性, 甚至可以使用破、裂、歪、斜、陋等现代陶艺语言进行打破。在示范时也只需点到为止, 让学生明白了基本方法即可, 千万不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 那样会失去很多具有创意的作品, 正如同野兽派大师马蒂斯所说:“奴隶式地再现自然, 对于我是不可能的事。”

3.3.2 重创意, 讲趣味

注重学生在陶艺活动中的自由创作, 并不意味着教师不用去教, 而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陶艺教学要不断激发学生动脑思考, 学会观察、分析、比较、联想等。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 (ViktonLowenfeld) 指出:“教师的目标是激发更多的思想, 扩大参照框架, 以便使学生的经验变得更精确复杂。”教师要想方设法提供学生创意的途径, 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提高。

以下是陶艺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方法:

(1) 变形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 直观简洁的形状最易引起学生注意, 鼓励学生对实物进行大胆变形, 如五官造型中, 鼻子可用水滴状、圆点、锚状、五角星 (图1) 等表现, 这样的人物虽然不写实, 但充满了趣味性。

(2) 夸张

夸张是突出特征最好的手法, 它将对象的特点与个性中相关的方面进行明显夸大, 鲜明地强调或揭示对象的实质。具体可将对象拉长 (图2) 或压扁, 放大或缩小, 让形体表达不拘一格。

(3) 移植

将一事物上的特征搬到另一事物上去, (图3把马脸移植到靴子上) 造成一种新奇变幻的情趣。

(4) 错位

形体的错位与倒置 (图4的手臂移到了下颌上) , 思考问题角度的转换, 都可以使原本很平凡的事物产生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

(注:以上作品均为笔者学生的作品)

3.3.3 挖工具, 巧装饰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可见工具的重要性。专业的陶艺工具有很多, 但是要玩出泥巴中的创意, 还可以自己寻找工具, 而且可能就在身边, 比如可以用来压印的表面粗糙的物体 (图5茶壶表面是用岩石压印的效果) , 用来打孔的笔管, 用来抛光的砂皮。为加强装饰效果, 可以在作品中加入稻草、羽毛和珠子等自然材料, 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增强色彩效果, 可以为作品涂上釉料或丙烯颜料。

3.4 通过及时评价, 促使学生获得自信和启迪

3.4.1 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 尽量发掘出作品的闪光点, 允许学生那种标新立异和异想天开的想法

如图6, 你能想象的出学生做的是一个宝塔吗?他的想法是传统的宝塔造型过于死板, 如果能与传说中的图腾结合起来会更具神秘感。对于这样的想法我给予了肯定, 在鼓励下, 该学生之后的作品都具有了“另类”的风格。

3.4.2 教师在评价时, 少用“不要”、“错了”这些字眼去限制学生, 甚至可以利用陶泥可塑性强的特点“将错就错”

在一次制作面具教学中, 一名学生做完后往脸上比划时不小心碰掉一块, 正在她懊恼不已时, 我告诉他在艺术中打破一下完整的格局不见得是坏事, 可以形成一种残缺美, 接着我和她一起把残缺处略微调整了一下, 使她惊喜于失误带来的成功。 (图7)

(注:以上作品均为笔者学生的作品)

3.4.3 学生互评可以加强互动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把作品集中起来

谈谈个人的看法, 让学生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相互启迪, 相互促进。在教师的组织下, 有些作品可以边评价边改进, 让学生及时看到改进的效果, 得到审美的升华。

4 结语

陶艺本身是一种生生不息, 永远都在创新、变革、发展的艺术, 陶艺教学中使学生对作品不断改进, 新的构思不断生成, 方法和效果不断被发现, 认识与体验不断加深, 是每个陶艺教师努力的方向。在这个多元化、信息化、素质化的时代, 我们充满激情, 让这朵陶艺教学之花在创新的泥土中茁壮成长, 在素质教育的大花园中绚丽开放!

摘要:初中开展陶艺教学对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作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 围绕如何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通过分析初中生思维和心理特征, 提出了初中陶艺教学要从激发学生兴趣着手, 适时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安排教学过程, 同时辅以老师点评、学生互评等评价形式的教学心得。

关键词:初中陶艺,教学方法,创新,创意

参考文献

[1] 朱瑞君.浅谈陶艺人物教学[J].中国美术教育, 2005 (3) .

[2] 孙晶.现代陶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

[3] 孙洪波.现代陶艺教学的几点思考[J].景德镇陶瓷, 2007 (2) .

[4] 唐雪良.中小学陶艺教学现状分析[J].中国美术报, 2007 (4) .

上一篇:新形势下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体系的构建路径浅谈下一篇:浅议二维码技术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