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024-05-03

[主题]: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共12篇)

篇1:[主题]: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背景]:课改理念指出:充分关注数学课程中的学习过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目标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通过指导、实施使学生的学习真正体现主动和能动作用,最终学会学习。研究内容是: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思维方法为目的,设计指导学生体验发现的教学方案,并结合学科的特点进行细化与拓展。研究意义是意在以初中数学教材为载体,尝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与态度,最终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情景描述]:

圆的内接四边形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圆内接四边形和四边形的外接圆的概念,理解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并初步学会应用性质定理进行有关命题的证明和计算;使学生体验到用运动的观点来研究图形的思想方法;同时,借助计算机技术,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让学生充分感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

(1)在⊙O上,任取三个点A、B、C,然后顺次连结、得到的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与⊙O有什么关系?

(2)由圆内接三角形的概念,能否得出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呢(类比)?

二、概念学习与探究

1、概念学习

(1)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

(2)如图1,说明四边形ABCD与⊙O的关系。

2、探究

(1)前面我们己经学习了一类特殊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性质,那么要探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一般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从角、边、对角线入手)

(2)打开《几何画板》,让学生动手任意画⊙O和⊙O的内接四边形ABCD及其外角(教师适当指导)

(3)量出可度量的所有值(圆的半径和四边形的边、内角、外角、对角线),计算对角之和、对边之和、对角线之和、周长、面积。

(4)改变圆的半径大小,这些量有无变化?由(3)通过计算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5)在圆上移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这些量有无变化?由(3)计算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移动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呢?移动三个顶点呢?

(6)通过以上试验得到对角是互补的,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由刚才的实验得出来的结论。(让学生口答)

 结论: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7)证明猜想

 已知:如图2,四边形ABCD内接于⊙O.求证:

∠BAD+∠BCD=180°,∠ABC+∠ADC=180°,∠ECD=∠A。

三、知识运用

1、尝试解疑

问题1:已知:如图3,AD是△ABC的外角∠EAC的平分线,与△ABC的外接圆交于点D。

求证:DB=DC。

问题2:如图4,⊙O1和⊙O2都经过A,B两点,经过点A的直线CD与⊙O1交于点C, 与⊙O2交于点D,经过点B的直线EF和⊙O1交于点E, 与⊙O2交于点F。

证明:CE∥DF

图4

方法:(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要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可以用那些定理?

②本题中我们要让CE∥DF需要什么?

③在无法证明时,你能在图形中找到圆

内接四边形吗?怎样找?(连接AB)

2、练习

①已知:在圆内接四边形 ABCD 中,已知∠A=50°,∠D-∠B=40°,求∠B、∠C、∠D的度数。

②如图5,AD是△ABC外角∠EAC的平分线,AD与三角形的外接圆交于点D,AC、BD相交于点P,问:你根据已知条件能得出什么结论?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对教学案例的分析思考]:

这一教学案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尝试,其中许多环节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但其真实地反映了一堂数学课教学的一些情况。

1.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

本教学案例利用《几何画板》采取了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归纳和猜想,自己去发现结论,并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结论。这种探索性的数学教学方式在其后的例题讲解中亦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观点。

2.引进了计算机(《几何画板》)技术

本课例在引导学生得出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时通过使用《几何画板》,从而实现了改变圆的半径,移动四边形的顶点等,从而使初中平面几何教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就是让图形出来说话,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这样一来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比过去的教学更能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几何。当然,本教学案例在这方面的探索还是初步的,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

3.引入了数学开放题

本教学案例在增大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性,计算机技术进入数学课堂的同时,在学生作业中不定期增加了开放题(作业2),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在数学教学中还可将一些常规性题目改造为开放题,如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平面几何题“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是一个常规性题目,我们可以把它改造为“画出一个四边形,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观察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并加以证明。”我们还可用计算机来演示一个形状不断变化的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们四条边中点的连线组成一个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在学生完成猜想和证明过程后,我们进而可提出如下问题:“要使顺次连接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对原来的四边形应有哪些新的要求?如果要使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还需要有什么新的要求?”通过这些改造,常规题便具有了“开放题”的形式,例题的功能也可更充分地发挥。

4.学生的学习方式被确定为“发现学习”

本教学案例中学生的学被确定为发现学习,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就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形式。即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只给他们一些事实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己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规则,对此本教学案例中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概念、性质等均没有直接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发现而获得。在经历了观察、分析、推测、计算、筛选、决策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尝到了探索的乐趣,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并获得了战胜困难积极向上的心理体验。

篇2:[主题]: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本文针对初中数学教学实际,以学生创新能力为重心,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展开了讨论.

作 者:杨礼云  作者单位:贵州省普安县江西坡镇民族中学 刊 名:新课程(教师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过程   学生   创新能力  

篇3:[主题]: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挖掘教材,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名学生应该必备的,但是相关的课本知识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所以,若想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教师可以利用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初中数学教材,进行类比思维能力的训练。类比是一种思维的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锻炼,而且,这个过程也很容易产生新的思想,即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生学完乘法公式(a+b)2=a2+2ab+b2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手法计算(a+b)3与(a+b+c)2,无论学生解出来还是解不出来,他们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创新意识也得到了锻炼。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二元方程类比推理得到三元方程的解答方法。

挖掘初中数学教材,进行猜想思维能力的训练,以某些已知的知识、定理来对未学过的知识进行猜测便是猜想的过程。在猜测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无限放大,很容易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而且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其它的工具进行定理的证明。例如:在进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一节的教学时,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定理,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该定理之前进行猜想,猜想的过程学生可能会用到尺子测量,也可能会用其它定理进行推断,学生在证明定理,猜想结论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已经得到了提升。

二、信息整合,推动创新数学

以往的数学复习就是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讲话,有了新技术的支撑,教师可以采取新的总结方法。教师可以让每组学生对小组内的成果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进行展示,在给其他学生视觉、听觉等方面享受的同时,也为其他学生带来知识,而且也锻炼了该组学生的合作和总结能力,学生的个性一步步发展,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逐渐提高,胆量也变大了,而且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这也就达到了综合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多为学生设计情景,让学生在创新的情景中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建情景。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数学“日历中的方程”时,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做出日历,而后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之后教师再进行有关于日历类型的题目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操作计算机在日历上画出竖着相邻的三天,并让学生总结这些数字的关系,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很容易就明白了规律,对于以后相关的习题,学生便掌握了解决方法,甚至会创新出新的方法。

三、评价鼓励,激励学生创新

数学学科具有严谨性、抽象性,对学生的独立意识、判断能力、计算能力等都要求很高,所以,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评价和建议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增强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创新的重要方法。课堂评价是鲜活的、动态的,课堂上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获得最充分、最合理的教育与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意义重大,所以,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和专业素养,不断让自己的评价更丰富,不断让课堂变得更高效,更精彩。教师也要注意多种评价结合,这样才能有更有效的结果。评价学生,对于不同的学生,拥有着不同的思想,就应该有不同的评价内容。评价是对学生最好的鼓舞、激励和唤醒,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变化和发展的一种引导,面对不同的学生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评价,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探索、创造的积极性。

传统的评价就是直接指出学生的对对错错,毫无乐趣可言。所以,今日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牢笼,丰富评价内容,不仅带来乐趣,更收获结果。教师进行评价时,语言要尽可能的丰富。教师在评价时,切记要做到真实、客观、具体,避免套话、空话的过多使用。譬如,课堂上总是有“你做的真棒,大家都要向他学习”“了不起”这些所谓的评价,这些评价涉及的范围很广,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哪里表现的好,其他学生更不知道该如何去学以此学生的优点。例如,解由2x-1≥x-2,x+8≥4x-1组成的方程组,按照传统的解题方法,我们都是直接计算出每个方程的解,最后再取交集,而当学生在求出单个方程式的解后,用数轴画出二者交集从而求出最后的结果,显然这种方法相比于直接计算要简单,而且准确率会好很多。此时教师应该鼓励并表扬这位学生,再鼓励他的同时也激励了其他学生自我创新的意识的建立。

篇4:[主题]: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41-01

在2013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又一次提出了“创新教育”的问题。这说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工作中,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以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广大数学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浅谈一些体会。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质疑问难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因此,在教学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质疑欲望,并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的质疑积极性,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质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1.讲明质疑益处,激发质疑欲望

古人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有的这一些都说明了质疑对学习的益处。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才能充分激发他们质疑的强烈欲望,例如,为了引起学生注意“方程的两边同乘或同除以的数必须是一个不等于零的数时方程才成立”这样一个事实,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如: 计算(a+3b)2(a-3b)2,就可以按下面的方法:(a+3b)2(a-3b)2=[(a+3b)(a-3b)]2=(a2-9b2)2= a4-18a2b2+81b4,显然,逆向运用幂的性质解本题要简单的多。

2.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不知从何处下手提问题,即使问了也不一定就能把问题问得贴切、有深度、有价值,所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创新能力。

探究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1.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教师首先要明白自己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其次在课堂上实施民主教学,让学生自由联想,积极探索思考,满足他们的表现欲。

2.精心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为学生创设一定问题情景,可以通过设问、提问、操作等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激发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的兴趣,从而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主动探索。

三、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是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思考,大胆打破常规,寻求新颖、独特、与众不同见解,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向独特性方面发展,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高问题分析的能力

逆向思维是相对于习惯思维的另一种思维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从已有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在分析、解答问题时,逆向思维是不依照题目内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是从反方向(或从结果)出发,进行逆转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

正确地进行逆向思维,对开拓解题思路,促进思维的灵活性,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在数学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准确思维,提高问题理解能力

数学思维的发展首先是对概念的正确理解为基础,其次依赖于掌握、应用定理和公式进行推理、论证和演算。因而在理解掌握概念、定理、公式的同时,能正确阅读及表述(包括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并用它们进行严密的推理,做到步步有据是正确思维的前提。

篇5:[主题]: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要把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摆在重要地位,这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培养创新意识要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教师要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如学生想出了一道数学题的新解法或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等都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表现。应当有意识地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创造条件、机遇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促进学生创造的发展。如在讲授“一个数除以小数”时,有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说:“你和课本上都是把除数变成整数,我把被除数变成整数,再移动小数点,一样能算出结果来。”

我首先肯定他的创新精神,表扬他能够独立思考,而且言之有理。这个同学又说:“课本为什么不采用我这种方法?”这时我又出一题:5.2464/1.2,让大家用两种方法来做。通过对比,这位同学知道了课本上的方法更具有普遍意义。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于那些看来古怪可笑的念头要有容忍精神,要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喝彩。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培养创新意识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指出:旧学校要求学生太多的“好奇心”,而我们希望学生具有“好奇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去探索数学的奥妙。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两组数,这两组数是两位数,而且个位顺序分别是1、2、3……但是第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第二组数都不能被3整除。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一组能被3整除,另一组却不能被整除呢?我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下面的操作:在数位表上先用3根小棒摆一摆,看能表示出几个数,(3,30,300,12,120,21,210,102,201……),再计算一下,这几个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指导学生分别用4根,5根,6根,按照同样的方法摆一摆,算一算。这时,学生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结果,用3根和6根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用4根和5根摆出的数不能被3整除。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进一步的观察分析,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三、培养创新意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问题是创造的.火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要鼓励,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象猜测,不束缚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品格。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后,有的学生问:“三个数能相比吗?三个数相比也表示三个数相除吗?”提出这样的问题,不仅充分证明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把学生的学习引向一个新的领域。

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找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创造性思维,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一定会得到培养。

四、培养创新意识要精心的设计创造性练习。

练习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极好时机,教师应精心地设计创造性练习,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条件。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利用尺子、线绳和一个盛满水的长方形形状的容器,来求圆锥体模型的体积。学生们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最后制定出各种求这个圆锥体体积的方案。这样的问题,不是单纯的模仿例题,机械地套用公式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去解决。只要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必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篇6:[主题]: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富民县散旦小学

缪金花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的《课程标准》的提出,更加强调“促进学生的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培养学生将来的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教育提高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关键词:创新 意识 教育 数学 问题 培养

前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重要是关系到小学生的茁壮成长。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打开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空间,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正文:

一、概述

1、创新的概念

创新是把已知的素材(或者以知的经验)重新组合,产生具有新价值的事物、思想和方法,即在创新性思维指导下的行动及其价值的实现。

2、创新的意义

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主要动力,是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关键,而现如今的新课标就着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模型,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更好的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的创新意识

1、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既不限于一种思路也不局限于既定形式,而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来探索解题的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在教学15减9时,可以这样设计,先出示算式15-9=?,然后启发学生:看谁最聪明,能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解答。用这样引导的方式可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来解答这道题,从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实施教师的求异思维。

3、质疑问题

问题的解决意味着某种知识的创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不同见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疗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尤其是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新旧知识该在连接处,思考问题的转折处,沿着学生的思路认真斟酌,精心设计问题,使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真正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钥匙”。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班有个学生在课堂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2+2=2×2,而4+4≠4×4呢?”这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我及时予以表扬,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找出答案。通过解决教材没有,教师没想到的创新问题,即深化了学生对乘法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强化了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求热情。

3、突破常规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与教师自身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文化素质,还要善于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突破常规教学,不可呆板生硬的局限于某种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拘泥课本、教参,不把学生固定在一个点上,创新型的使用教材,针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有意识的设置争议环境,让学生参与争议,既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4、丰富的想象

想象是利用表现,在头脑中加工成为见过的情景,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文字描述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认识活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形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形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创造丰富的情景,为学生提供想象的前提,给与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创新素质得到发展。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设计这样一个例题:“每个学生带80元钱到商店,钢笔9元/支、彩笔5元/支、笔记本4元/本,你可怎样买?”学生说出自己的买法,教师根据所说,把与教学有关的方案和学生一起研究并解决。在简单的提问中,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的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也学会了新知。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给学生创设实际动手的机会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机会,如果课堂上只有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那么学生获得的知识只能说是比较肤浅的,应该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听一听,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以及分割、拼合等操作过程,多和感官协调统一,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究、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可让学生小组准备好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按要求拼成任意一个长方体,然后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探索新知的奥妙,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们通过操作、对比、辨析、理解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这样掌握的知识会更牢固。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合理采用操作手段,有的放矢地加强诱导、点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动机,培养兴趣(1、)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人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而少年儿童好奇心更为强烈,不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对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使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如:“年、月、日的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这样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跃跃欲试。从而为孩子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

(2)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识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的喜悦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去学习去探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各种差异来训练学生,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上突破自己。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中等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学生的能力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也会随之提高,学生也因此获得成就感,学习数学的兴趣很自然的就提高了。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旦有了进步或开始独立的思考问题,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教学内容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常规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在掌握常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敢于设想创新,敢于标新立异。要启迪学生创造性地“学”,善于找出新规律,运用新方法。例如:根据松树棵数是柏树的4倍。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些什么?”于是学生展开联想,积极发言,有的说:“柏树是松树的四分之一,松树和柏树比是四比一;还有的说松树和两种树总棵数的比是四比五,柏树和两种树总棵数的比是一比五„„这样一来,不仅广开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而且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4、设计开放性习题,进行思维发散

开放性习题往往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完备,能引发学生思维发散,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所教授的知识内容以及相关的材料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习题,以此来逐步训练学生的思维发散,让学生打开思维的空间,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红星小学有250名师生,现在要租车去游览。有两种车供选择:48座大巴车,每辆租车费480元;20座的中巴车,每辆租车费220元。怎样租车才能使每个旅客都有座,又最省钱?”在解题过程中,应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尽量多租每个座位少花钱的车;二是使空座位尽量少,提高座位利用率;然后设计几种方案,进行比较,再确定最佳方案。

5、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创新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为,要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出创新的意识。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组成小组,提出问题,由小组人员互相讨论得出结果。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己去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力。

篇7:[主题]: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相互激发,相互驱动,辨证推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新编《数学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的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简短的文字强调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富有创新能力,健全创新人格。本文拟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三点认识。

一、为学生营造和谐氛围,诱发创新动机

创新精神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需要人内在的动机和外在动机激励和推动,这种动机需师生双方共同合作。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在人格上应是完全平等的,不能由教师占课堂,而应把课堂看成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究问题的阵地。因为只有营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才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动机,使创新意识得到发展。教师真诚的微笑在教学中举足轻重,微笑使学生意识到教师在关爱学生,盼望得到学生的支持,能给学生一种安全感、轻松感、愉快感、享受感。学生质疑问难时,学生答错问题时,教师应设法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想法和感情,用微笑的神情、亲切的言语,给予恰到好处的鼓励和点拨,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我让学生探究以下算式:12×11=、13× 11=、14 × 11=、15 × 11=、16× 11=的得数时,先让学生计算,然后围绕“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让学生探究其中的规律,鼓励学生质疑、交流,有一个学生说:“第一个数分别是12、13、14、15、16,第二个数是都是11。”有的学生说:“都是乘法。”也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第一个数乘以10与1的和计算出得数。”我对他们的发现给予了肯定,并表扬他们的发现。我接着引导:“得数与第一个乘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最后有一个学生观察,发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规律,它们的得数是“第一个数的两边分,中间加。”的结果。我鼓励他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小科学家,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其他的同学用惊讶的目光望着他,激励了其他同学的创新动机。

二、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必须凭借教材,紧扣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大量存在,且分布广泛,需要教师共同去挖掘,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1、在讨论中创新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讨论,能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的教学步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汇报、与他人交流,进行讨论甚至争论等形式,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三年级下册“面积”部分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正好能围成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长方形,它的面积有多大?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读题,然后学生独立思考,接着组织讨论、交流。在交流中,生1:长3分米,宽1分米,面积:3×1=3(平方分米)。生2:不对,长方形的周长不是4分米。我根据学生的错误引导提问: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怎么计算呢?生3: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铁丝的长,4×4=16(分米)。我对他给予肯定,并再次引导,那么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生4:2×8=16(平方分米),……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我又让学生说说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出示了(+)×2,生4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最后,终于明白了长方形的面积可以是:5×3=15, 6×2=12, 7×1=7 ,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多种途径地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在算法多样化中创新

在尝试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不用成人通用的方法,而经常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运算方法。作为成人的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学生的各种解答的方法,注意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其实,学生能够而且应该“发明”自己的计算策略,这种“发明”对他们的数学理解是很有帮助的,也表明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同时,所有学生都能从听取、反馈别人的方法中受益。这种与别人不同的思考方式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创新精神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为我们设计了相关的内容,比如,一年级上册“20以内加减法”内容中的“买铅笔”活动,教材创设了一个小动物买铅笔的情境:15枝铅笔,卖出9枝,还剩多少枝?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教材并没有一种统一的方法,而是呈现了四种思考的策略:一根一根地数;把5分成10和5,10-9=1,1+5=6;把9分成5和4,15-5=10,10-4=6;9+6=15,15-9=6。这样,学生在不同的思考策略中培养创新能力。

3、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中创新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关键是课程内容要提供好的素材,以促进学生的这种发展。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有价值。教材里有很多这方面的训练,比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设计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这样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想提的数学问题,并自己解答,哪怕是一个教师认为很简单问题,也要给予肯定,特别要组织学生交流活动,从交流中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

三、注重强化实践操作,培养创新品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手脑并用时,大脑的创造性有关区域受到刺激而活跃起来,手使大脑的功能得以发展,变得聪明,大脑使手的技能得以训练变得灵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上是把特定的概念、公式、法则等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然后再通过“外化”程序“内化”为学生智力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我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折出三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告诉学生其它方法,而是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想想还有其它折法吗?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促使学生进一步尝试终于又折出第四种折法,学生在这个开放的活动空间里,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篇8:[主题]: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指导学生观察、积累、培养想象能力, 探究新的知识

现代教育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就必然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对具体的课堂教学而言, 就是要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在教师的引导下, 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地了解新奇未知的事物, 在学习上发扬自己的内在的潜力, 培养发展各种能力, 不断创新。

二、鼓励学生质疑求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更新观念,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要敢于向权威挑战, 敢于提出为难老师和同学的问题, 让同学共同思考和探索, 才能有创新思维。例如:在刚接触三角函数中, 有同学会提出“直角三角形中, 锐角的三角函数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有人会提出“为什么锐角三角函数与对边和斜边的长短无关呢”?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去动手比一比, 想一想, 做一做, 从而发现并解决问题, 这样大胆质疑, 学生不仅善问, 而且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了创新意识。

三、冲破传统模式, 实施自主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独霸讲台, 喋喋不休, 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新课改要求师生民主平等, 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 努力实现教学相长, 以学生为主体, 给学生搭起自我表现, 展示自己主动和优势的平台, 为学生撑起自由飞翔的一片蓝天, 力求拓宽扩大学生思维的自由度, 教师由单一角式变动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引创者、研究者等多种角式, 变灌输式为启发式、讨论式、对话式、师生互动把学习高潮持续下去, 让创造性思维迸发出来。

四、帮助学习, 不断总结, 逐步提高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渐的过程, 只有在培育的过程中不断总结, 才能逐步提高, 为了达到到到提高”的目的, 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注重学习、借鉴、总结吸取前人或他人的不同思维方式方法。例如:在初中平面几何中出现线段中点的问题, 首先看是否为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中点, 而联想到“三线合一”, 其次看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 “联系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当中点较多时, 就联想到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所以一段教学之后, 遇到这类问题, 同学们很快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得到正确的答案, 可见, 平时的训练总结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篇9:[主题]: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祖国的未来召唤着创新型人才。但是对于像我们这样的老、少、边、穷的农村小学来说,学生只要能按传统的解法完成数学作业就是挺不错的了,要他们具有创新能力的确很难。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老师就应当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我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意的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表明:创新精神是需要激发的,创新能力是要靠培养的,农村小学生也是有创新精神的。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坚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把创新意识渗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做有所得,创新意识逐渐形成,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创新基础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只有充满民主和谐的课堂,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才敢于大胆突破陈旧,发表奇思妙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大量开发人才中的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民主的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如何创造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民主和谐气氛呢?首先,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这是达到民主和谐的基础。没有关爱就没有教育,师生之间真诚的友谊,是成就教学的无价之宝。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民主和谐的关键,只有学生感到老师既是自己的师表,又是自己的亲密的朋友,他们才敢于大胆的去创造。第三、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形成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良好关系。师生和谐,学生友好,民主和谐的课堂就构建成功了。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掌握知识和获取技巧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学生的思想活动总是从惊奇和疑问开始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巧妙的创设情境、设置疑问,让学生“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调动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究和研究的积极性,诱发出旺盛的求知欲,激发出创新意识。如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我就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导入。在西天的取经路上,唐僧师徒饥渴难忍。这时,猪八戒找到一个西瓜,悟空说将它平均分成四份,每人1/4,八戒忙说:“不行,我找的西瓜,我要1/5。”悟空说:“好吧,给你1/8。”八戒吃完1/8的西瓜,才恍然大悟地说:“我真的好傻!”讲完后我随即提出问题:“八戒为什么说他傻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主动展开讨论。不久就明白了:同样多的东西,分的份数越多,每一分就越少。“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反而小”的道理也就显而易见了。这节课,教师用讲故事的形式揭示矛盾,学生则自己讨论去发现答案,诱发了求知欲,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促进了思维的积极活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自我的创造性,有效地激发出创新力。

三、联系生活命题,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思维活动的数学。还有人说:“学习数学的格言就是:思考思考在思考。”要思考就要有思考对象,有思考的问题。我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我既注意挖掘教材,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主题,展开数学探究。农村学生对“卡通”形象非常感兴趣,我就尽量利用。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个数的应用题”时,我就先用图画展示一片菜地,接着出现一群颜色不同的兔子,又跟着出现兔子抢收白菜的场景。然后我说:兔子们在收它们的菜了,我们看它们共收了多少白菜?学生饶有兴趣的观察着画面,回答:“小白兔收了25棵。”我又问:“小灰兔比小白兔多收了几棵?”学生再观察后回答:“小灰兔比小白兔多收了8棵。”下面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都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解题方法,我稍加总结,这道题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像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出题,不知不觉延伸了新的知识,学生也尝试了用多种思维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坚持一段时间后,就形成了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常常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解决解决再解决的问题情景中,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灵敏性,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四、创设多种形式,体验创新喜悦

要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创新精神,就要让他们始终充满创新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长期的保持浓厚的创新兴趣呢?要科学的处理教材,善于发现突破口,找到聚焦点,捕捉契机,灵活的变换角度,把学生引入情境,使学生随时进入一个豁然开朗、其乐融融的境界。要运用直观辅助教学法进行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比较广阔的天地。还可以举办教学鉴赏课,举办知识竞赛,编排课本剧,办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创新的喜悦。

时代需要创新人才,教师就要紧跟时代形势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重在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确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即使是像我们老、少、边、穷的农村学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能培养出来的。

五、结语

结合我国现有的国情不难看出,农村小学生在全国小学生占得比例是不容忽视的,占得比例很重,有一半以上。在生活及教学条件落后的农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让他们树立创新意识,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尽快缩小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农村教育者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培养和指导他们健康成长。为此,广大教师要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好身边的事物,有力弥补教学设施的不足,要充分利用外界环境的事物特征,使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总之,教师要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新课改教育的发展,逐步跟上素质教育发展的步伐。为此,广大农村教师更应该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着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为他们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兴平.西畴县小学教师论文集[J].西畴教育局教研室.2012(02):325-326 .

[2]王正伟.全国教师优秀论文暨案例选编[J].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12):786-787.

[3]吴常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北京教育。2012.(03):458-459.

[4]仲执.教师的创新意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8):333-334.

篇10:[主题]: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因此,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解放思想,大胆放手,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才能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成为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人。

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欲,使学生人人都乐于加入到思考的行列中呢?就我教学中的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愉悦情境,诱发兴趣

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对于学习数学的小学生来说很有必要,因为情境有助于思维、有助于产生想象,从而激发学生尝试参与和探索知识的欲望,达到感知亲知目的。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上课开始先让学生评选生活中有关美的人(从外貌看),然后再让学生评选认为美的长方形。介绍这一实验的由来,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吸引到课堂上来,短短的导入过程,学生由“生趣”渐“入疑”,直到形成欲罢不能的强烈探究愿望,这就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和疑惑。学生的兴趣会马上转移到新课中来,是啊,到底与比中的哪些知识有关呢?说明 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强烈的追求欲望,他就想去探索、去挑战,寻求新的起点、高的目标。

二、创设自学环境,让学生主动学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实最重要的就是看你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让全体学生直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感知材料,获取知识。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如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先出师学习方法:关于圆锥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关于圆锥你还想知道什么?自学课文后,我又知道了什么?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动动手,检测自己掌握的怎么样?给出学生学习的方法,关于圆锥我已经知道了什么?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后又问关于圆锥,我还想知道什么?面对新知识,先想一想:新知识会包括哪些内容?我想知道些什么?这是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递发创造火花的重要源泉。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时,注意突出个体特征和群体效应。也就是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精神,也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分同桌学习和小组学习俩种形式,学习的方法可以是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互相质疑、互相检查等。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始终处于一种开放活跃的状态。同学们一方面能各抒己见、认真交流,并得到反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如优生在指导学困生学习时,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都会得到培养,学困生手有生的影响,能加快学习的进程,自信心也增强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上有张有弛,此起彼伏,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这种“民主合作型”的教学方法减轻了师生的负担,既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里主动探求新知识,教师也乐浇在其中,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得到了培养。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创造性地学

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他们大胆、主动地设想、质疑,正如有人说,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性。说明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了强烈的探求欲。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如教学圆柱表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电脑出示粉刷工遇到的难题,画面上一位粉刷工人正在粉刷一个柱子,问他该粉刷多大的面积?对于如此的数学概念不必有教师提出,而是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枯燥的数学概念具体化,是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最佳表现,是自我发展、自我现实的需要,学生也不例外。在课堂上让学生能提出问题,就其意义来讲确实不亚于解决问题,他是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能引起大家争论的问题,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很好素材。因为问题越辩越明,思维的火花、创新的灵感只在争辩中出现。

四、创设思维环境,教给创新方法

思维环境是创新的核心,没有调动起学生积极思维,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弃和独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思维,一方面鼓励学生质疑,另一方面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方法。例如,再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用已有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识,用割补的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但是这种“动”还只是一种“温故”或者“依旧”,教师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举一反三;“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其他的割补方法吗?”学生就会带着这个充满诱惑力的问题,活跃思维、继续探索、寻找本质的因素,最后导出规范的计算公式,使思维得到了升华,从而也培养了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此外,还要重视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提高其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较灵活的学习素材,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奥妙,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彻底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递发一个意想不到的思维结果。如再一次思维训练课上,出了这样一道计算题:

大部分学生都把含有共同因数和的俩个乘法式子结合再提取公因数,但这样仍然摆脱不了通分过程。这时,有个学生脱口而出,等于,因为他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即把乘号全部改为减号。这种计算方法在班级引来一片反对,理由很简单:“两数相乘不等于两数相减”。显然大部分学生仍然根据习惯的定势进行机械的演算,而这位学生

篇11: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结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同学们喜欢小鸟吗?”(喜欢)请看:“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我把握时机地说:“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紧接着我把画有“在树上有6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创新意识

《教学大纲(修定版)》指出:“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很好地进行练习,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具,并且在教学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感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指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10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利用彩色的小棒,摆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学生很有兴趣地摆出了等有趣的图形,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10”这个数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用小棒摆一摆,比一比看谁的摆法最多?这时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更高,都寻找合成10的几组数,紧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摆的结果。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意识。

三、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①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4 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9 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9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等应用题。

篇12:[主题]: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而在现代数学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很好的进行研究。

一、通过对非逻辑思维的培养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往往偏重于演绎推理训练下的逻辑思维,而忽视联想与猜想、直觉思维等非逻辑思维的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1、在猜想、联想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数学史上的费而马猜想、欧拉猜想、歌德巴赫猜想等,曾激发了多少数学家的创新热情。学生猜想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形成这种意识和习惯的过程。

2、在培养直觉思维过程中获得创新意识

“逻辑用于论证,直觉用于发现。”(庞加莱)直觉思维是一种“闪念”,是一种预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这种预感,不要急于追问预感的根据是什么,让学生充分阐述他们的估计和预见,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和肯定。

二、通过学生参与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以人为本,主动发展”的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应处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得再明白,分析得再透彻,也代替不了学生得思考,只有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才能开发学生得学习潜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创造性品格。

1、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解题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2、通过类比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类比就是依据两个教学对象的已知相似性,把其中一个教学对象已知的特殊性迁移到另一个教学对象上去,从而获得后一教学对象的性质。

三、通过质疑,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学生有疑,势必想方设法解疑,得到一个结论后,又产生新疑,再竭尽全力解疑,这一连串的解释过程,正是挖掘学生潜能的最有效途径。

四、通过引入开放性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上一篇:地工学部举行2013年毕业生动员大会下一篇:桑椹膏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