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历史学科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本文首先对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分析,其次阐述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其次介绍高中生应具有的历史学科素养,最后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篇:历史学科论文范文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分析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历史素质。结合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经验,探讨如何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希望能为其他历史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探究

目前,各学科都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但由于学科间的差异,核心素养的内涵也不同。就历史而言,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既要体现人文特征,又要追求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分析,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一、历史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对于学生来说,指的是其在日后走向社会时所要具备的良好精神品质以及优秀的实践能力。历史学科作为高中阶段学生必学科目,本身拥有丰富的史学材料可供学生进行探究,另外历史科目中的教育素材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需要将史料作为探究的主要依据,并且对书本上的历史资料进行辩证分析,对特定时空内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要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历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时空观念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历史理解与解释能力等核心素养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实际的分析,这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一)传统观念影响

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理念的盛行,对于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高中学科教学也逐渐开始实施多项教育改革,并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机制。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限制,再加上高中阶段学生所面临的巨大的升学压力,导致家长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重视程度日渐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最终的高考成绩,因此在现阶段还是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以讲授考点、知识要点为主,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也是单一化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内容,忽视了对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流于形式。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获得好的成绩,为高考做准备。可以说传统观念影响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表面化现象较严重,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无法得到培养。

(二)忽视历史教学背后的人文教育

我国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沉淀,积累了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开展历史学科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主义精神,进而在实现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同时,促进其全面发展。然而在高中历史实际教学中,教师由于自身教学理念的限制以及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引导学生挖掘历史事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学科无法渗透人文主义的教育,不利于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未给予高中历史课足够的重视

高中阶段,历史作为组成文科综合的一部分,并没有受到教师过多的重视,语、数、英这三门科目在高中教学中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时间。在分值以及教师教学侧重点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都将时间与精力放在了语数外科目的学习上。对于历史學科持忽视的态度,认为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学习。另外还有一些历史教师教学理念存在误区,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只是完全照本宣科念教材,为学生画出考试重点,要求学生进行记忆。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参与历史课程学习的热情,久而久之使其放弃了对历史学科内涵的探究,这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过滥

随着当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先进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更好地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很多高中历史教师也开始使用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辅助作用。然而需要认识到多媒体技术要想在教学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关键在于使用的时机以及使用的程度。这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的高中历史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存在过于迷信的问题,认为不管是教授什么章节的内容,不管学生的实际需求情况,都应一味地采取多媒体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基本上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同时教师也不愿意花费时间去精心准备课件,而是选择直接在网上下载,这与新课程改革的初衷是相背离的,也无法真正意义上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指导下教学策略

(一)重视历史理论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

历史研究与历史理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把历史比作一道菜,历史材料是食物材料,那么历史理论则是具体的做菜方法。只有正确运用历史理论与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本质与内涵。作为研究历史的基础,历史理念是人们对于各个阶段历史进行分析研究之后所形成的基本见解与观点。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各种历史理论的渗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例如,在讲授《商鞅变法》这一课时,教师需要用正确的历史观来指导学生。比如在讲到商鞅变法的原因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授唯物史观的有关理论,用唯物史观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改革,为什么改革会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并思考怎么评价改革,从而形成对改革的正确认识,掌握学习改革的一般方法,并运用到其他内容的学习上。再如向学生讲述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的改革事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遭遇到了诸多的困难与挑战,但是为了事业依然选择坚持不懈,教师在教授这些知识内容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树立优秀的精神品质。

(二)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史料,提升学生史料运用能力

史料运用能力指的是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探究所获取的真实可靠的历史数据,并且将历史真相加以再现的过程。史料运用能力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历史创新思维与分析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独立地搜集与分析,从而实现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全面发展。比如说在开展“王安石变法”这一章节内容的讲授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主导权交给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具备探究性质的问题:首先,王安石所提出的“青苗法”在当时的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其次,王安石变法没有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在课下进行了搜集历史资料并且加以整理的工作,通过对多方学者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开展了论证与分析工作,并且提出了比较新颖的观点。如有的学生认为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王安石的性格缺陷,太过强硬不够圆滑,在变法的过程中得罪了很多人等。学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分析的过程,实现了自身历史实证能力以及解释能力的提升。

(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解释能力主要是指学生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用客观、理性的态度去分析与评判历史事件。这要求学生对历史资料进行广泛的搜集、整理以及分析论证,对于历史事物需要客观地理解,不仅需要对其加以描述,同时还需要将历史事件背后的内涵加以揭示。在形成历史解释的过程中,不断接近真实的历史。可以说历史理解是学生对历史进行解释的前提与基础,即通过对他人的解释进行分析与理解,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如说在开展“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这一知识内容的讲解时,由于教材的局限,学生很容易形成一个认知:在隋唐时科举考试就成为最主要的入仕途径,为避免这种情况,课堂上我选用了三则数据:历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占比例变化表、《唐书》中记载的830名进士出身的比例图以及《新唐书》列传中1443名官员的来源,通过数据对比,学生可以客观全面地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准确的数据史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看到历史全貌,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四)开展思维导图教学,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思维导图主要由色彩、图像以及符号等多种元素构成,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进而实现形象记忆与抽象记忆的融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并且从中获取有效的时空线索。比如说在开展“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局面”这一章节的知识讲授时,由于涉及的思想流派众多,知识点也比较繁杂,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记忆难、记忆混乱等问题。因此教师可以设计思维导图,将当时出现的思想流派按照其内容、关系以及主张等划分为不同的分支,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對这些思想学说的直观认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也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五)借助历史纪录片,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师可以借助历史纪录片,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当中,感受历史的厚重,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在讲授“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这一专题时,我给学生播放了《共和国外交风云》的系列纪录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直到世纪之初,中国的外交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也涌现了一批外交风云人物。在纪录片中,学生看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的孤立,先与苏联的决裂,再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外交席位,中国外交走过了太多艰难的历程,学生都看得十分投入。在组织学生观看完纪录片之后,教师可以顺势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不管是民国还是当前时代哪些因素会对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产生影响?”学生大都回答是“综合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分析近代的中国外交饱受欺压,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究其根源就在于国家动荡,实力弱小。因此只有国家真正的强大了,才能够实现公平的外交,才会受到他国的尊重。在纪录片的激发下,学生会在心中生起浓浓的爱国情怀以及产生为了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总而言之,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开展有效的高中历史教学,就必须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加以重视与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创新,渗透历史核心素养,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思蒙.历史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17.

[2]林爱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18(7):139-140.

[3]钱凯.构建高中历史教学新体系: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4):113-115.

[4]崔小辉.浅谈高中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及培养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8(10):79.

编辑 段丽君

作者:王德曼

第二篇: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

【摘 要】本文首先对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分析,其次阐述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其次介绍高中生应具有的历史学科素养,最后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历史科学;核心素养;历史教学

一、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方面。其中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前提条件为时空观念,时空观念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史料实证就是保障收集的历史资料真实可靠,从而可以更好的对历史事件进行还原,另外史料实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提高论证能力的关键;历史解释是对历史知识内容进行研究、分析、评价;家国情怀指的是高中生在历史知识研究过程中所收获的价值取向,其中包括历史的发展规律、思想理念和文化等内容,使学生可以从中读取更多的深层含义,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从而使得学生全面发展。

二、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是核心素养的教学任务,将核心素养融入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内容,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学习历史的技巧和方法,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充分体现历史学科育人的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提升高中生综合素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还可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改革。

三、高中生应具有的历史学科素养

(一)学科基础知识

历史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促使学生对我国历史有详细的了解,感受历史英雄爱国情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等,进而促使自身素养的提升,为更好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除此之外,学科素养绝大多数取决于学科基础知识,学生只有扎实地学习历史基础知识,才可以对历史基础知识了解和应用,进而在此过程中促使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

(二)学科思维

如果想要更好的学习和解决相关问题,则需要拥有良好的学科思维。因此,只有不断提升学生学科的思维,才可以在面对学科问题时,进行理性地思考,进而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历史学科教育过程中,学科思维是高中生应具有的历史学科素养之一。需要教师在实际的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促使学生学科思维的提升,进而能使学生站在多个角度看待历史事件,了解历史文化,通过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质。

(三)多元科学史观

通常情况下,多元科学史观就是学生利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观点,这在侧面也可以反映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需要培养良好的多元科学史观,掌握多方面的历史观念,进而可以正确地看待历史问题,做出正确的解答。在高考历史考试中,学生的多元科学史观是高考的必考科目。因此,无论是应对高考,还是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准备,高中生都应要具有多元科学史观。

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科学设置教学任务

高中历史教师在设置教学任务时,应遵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并且还应详细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际含义,从而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任务。另外高中历史教师应根据高中生对历史的认识和了解情况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置切实可行的教学任务,从而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例如,在对《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高中历史教师不应只是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还应让学生明白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具体指什么,最后的结果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在高中历史教学過程中,高中历史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指导高中生开展分组合作、阅读思考和交流沟通,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升,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在探究历史知识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成为历史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时,高中历史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核心问题进行探究,将全班学生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然后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最后各个小组编写研究报告,将教师和学生的问题加入其中,从而使得研究报告更加完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可以对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凝聚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设置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历史知识,将传统被动式学习方式转变为积极主动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建立更加紧密的知识体系结构。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将高中生实际学习情况和课堂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设置丰富多彩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例如,在学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时,可以课前向学生提出“神州系列为什么可以成功飛上天空”的问题,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四)历史科学核心素养下使学生获得情境体验

历史情境体验是高中历史课堂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历史事件、环境氛围等,让学生在逼真的场景中感受历史,并形成良好的情感认知。由于历史是一门不可以直接体验的学科,因此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采取各种教学方法,精心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通过历史情境,开展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内容,促使高中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升。例如,在讲解《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歌曲、电影等,使学生在增加情境体验的同时,指导学生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爱国主义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五)历史科学核心素养下建立评价制度

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建立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制度,不仅可以对学生学习历史掌握情况、技能熟练度等进行详细评价,而且还可以对学生在历史活动的表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除此之外,高中历史教师还应实行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的制度,从而建立符合高中生实际情况的多样性评价制度,促进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五、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中涉及知识内容较多,并且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因此,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历史意识,提高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度,转变学习观念,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得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得以提升,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宜琳.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0(07).

[2]马奎.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讨[J].文渊(小学版),2019(08).

(责编 张 欣)

作者:李惠婷

第三篇:初中历史学科育人途径

尽管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关于育人价值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一直受到学科教学研究的重视。今天的初中历史教学注重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来描述的。追求这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素落地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历史学科育人价值体现的过程。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当中,笔者发现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必须让学生做到讲证据,重逻辑。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科学合理的历史结论,最终实现育人价值。

育人价值实践与探索

历史学科异于其他学科的地方之一,就是它独特的育人价值。关于初中历史学科育人途径与理论思考,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初中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建立在对历史学科的基础性理解之上;第二,初中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建立在历史学科的发展基础之上。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读史可以明智。”这里所说的“智”,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其对人的智力、智慧的影响。在我国的中学历史研究中,关于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常常是用政治价值、伦理价值、思维价值、科学价值及借鉴价值来描述。这种将育人价值进一步细化的思路,影响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教学,初中历史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来描述,因此追求这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应在课堂上体现。

以上分析实际上是站在一个历史跨越的角度,对曾经的历史学科育人,到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历史学科育人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历史学科育人的价值都不会被磨灭,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中学教育更加应该加强对育人价值的实践与探索,尤其是充分发挥中学历史许可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演绎课堂精彩

历史是传统学科划分中的文科。所谓文科,不能只是理解为机械的记忆与背诵,文科更多的应当是与文化联系在一起。所谓文化是指以文化人,既然能够以文化人,那就说明其有以文化人的价值,这个价值实际上也就是育人价值。

站在理论的角度,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对历史学科育人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思考。只有在理论上完成建构与自洽,才能真正成为指导自身教学实践的推动力。从这个角度出发,初中历史课程以人类发展历程的重要史实,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为学习内容;以接受、理解和自主地学习,收集并解读典型史料,发现和探索历史及有关问题为学习方式,帮助和促进学生在追寻文明足迹,知晓前人得失,体验历史发展,感受史学进步的过程中,习得、了解、解释与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增强民族精神,开阔国际视野,陶冶道德情操,成为有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的公民。

初中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建立在对历史学科的基础性理解之上,首先必须强调,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与传统的德育是不同的。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它的育人价值,教师一定不能陷入空洞说教的窠臼。其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强调的唯物史观,已经指明了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基本思路,那就是育人的基础是“唯物”,育人的方向是“史观”。

同时,初中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也建立在历史学科的发展基础之上,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应当有继承与发展的视角,今天的历史教学已经站在了核心素养的背景之下,从继承与发展的角度看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贵在鉴古而知今。学生在鉴古的基础上,如果能够真正做到“知今”,那就说明育人的目标已经基本达成。

基于以上理解,解读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相关内容,如“洋务运动”。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让笔者注意到,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的时候,会将其与现在的改革开放进行对比。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思维。根据学生的理解,洋务运动最初的目的是自强和求富,而这个目标与改革开放的目标确实有类似之处。而且笔者以为,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无论是基于何种推理,都有其可取之处。如果将之视为教学契机,就可能演绎课堂上的精彩,从而让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学科育人的具体体现

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寻找育人契机;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架构起初中历史课程目标与历史学科学科育人目标之间的关联,从而彰显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维目标,同时可以强化其基础地位。历史教师还必须认识到,在强调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时候,必须立足于对历史本体的认识,立足于中学历史课程终极目标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完善历史知识育人的内涵。

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基于唯物史观的史学思想与方法层面,在实现育人目标的同时,还应当培养学生基于“求真”的证据意识、逻辑意识、批判意识和包容意识,以及建立在这些意识之上的国家意识、人类意识、人格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样,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教师应注意倡导以自身的人格魅力、身体力行,以及教学相长,作为提升中学历史学科育人境界的重要途径。

同样以“洋务运动”的教学为例,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时,自发将其与改革开放进行对比。笔者之所以视其为教学契机,是因为发现学生的这一认识虽然与这一内容没有直接联系,用同行的话说,可能会冲淡本课教学的主题,但是,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既然学生已经自发地形成了对比意识,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去对比。当学生能够自主形成认识的时候,基于洋务运动知识教学的育人价值也就能够得到实现。在实施的时候,笔者设计任务:让学生比较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试从目的、实现途径、目标达成的角度进行分析。

实际上,这是一个任务驱动的过程,学生在阅读历史教材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洋务运动是没有能够实现自强与求富的目标的。因此本任务完成的主要环节,应当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洋务运动没有能够实现自强与求富的目标,而改革开放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当前的中国不仅富起来了,而且强起来了。

当学生有了这一任务驱动的时候,他们就能够更为仔细地阅读历史教材中的描述;通过阅读学生发现,尽管洋务运动在努力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发展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以及民用企业,而且特别注意到用民用企业辅助军事工业;同时又建立了新式海军,成立了海军衙门;30多年的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御作用。尽管如此,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自强和富民,而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清朝政府的统治,再加上清朝政府内部的腐败与外国勢力的打压,洋务运动最终并没有实现自身目标。

鉴古然后“知今”,学生就会发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功,正是因为其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强国”和“富民”为根本目标,再加上内部强力反腐,因此即使面对外部环境的挑战,改革开放依然能够取得成功。当学生形成这一认识,笔者感觉非常欣慰;因为学生自己通过比较,认同了党和国家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这样的认同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学生自发生成的,因此可以视作是历史学科育人的具体体现。

实践与反思

实现育人价值,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也不能进行单纯的灌输,最佳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主形成认知。这里强调自主的重要性,但并不意味着完全将历史学习的过程交给学生,教学对象毕竟是初中学生,在追求历史学科育人目标的时候,教师的引导应起决定性作用。在追求历史学科育人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注意自身的理论丰富;另一方面还应加强自身的教学实践与积累。在理论联系实际中,笔者发现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必须让学生做到讲证据(对应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重逻辑(对应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科学合理的历史结论(对应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最终实现育人价值,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

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把握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引领学生强化历史知识,达到“求真”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求善”的追求,学生自然就能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感受到历史学科的“真”。当真善美同时实现,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也就能感悟到历史学科的价值,而且生成的观点更容易成为滋养自身精神世界的食粮。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也就蕴含在其中了。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文汇学校)

作者:余滨

上一篇:教务系统论文范文下一篇:初三历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