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科素养高中历史论文

2022-04-24

[摘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为核心,是课改步入深化阶段的新理念。高中历史教师的新使命,是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在设计有效目标、培养时空观念、实施情景教学、合作探究学习、增强情感体验等方面着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学科素养高中历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学生学科素养高中历史论文 篇1: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摘 要: 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素养教学模式逐步被引进高中课程教学。近年来,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历史课程是一门知识点复杂、内容繁琐的社会性学科,通过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课程。本文主要围绕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教学方式实现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变革,在不断培养学生历史文化意识的前提下,全面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中历史 课程教学 学科素养 教学方法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应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身心特点为主。学科课程的本质性成分是学科素养,学科素养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学习历史课程。历史学科素养借助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使学生获得意识、知识和能力等;其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个性化心理品质,对历史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历史素养的基本要素有知识、能力、意识和价值观。“课标”明确规定:“普通高中的历史课程学习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

20世纪末以来,人文素养的缺失和人类社会的精神危机不断引发人们的担忧,希望人文精神复归的呼声日益高涨[1]。教学功能全面发挥,为提升人们的人文素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考纲”明确规定:“历史课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考察学生的学科潜力和学科素养,坚持历史观,通过学科分析和思维手段,解决出现的问题。”命题的设置要新颖,不应拘泥具体的表述模式,要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将古今中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掌控历史发展动态。

学生要具有对历史问题思维的习惯。教师要传授学生正确思考问题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这种方法,更好地思考历史问题。“背景分析法”和“过程分析法”是历史思考的基本方法,此外,“历史结果分析法”和分析历史的“三分法”也是历史思考的方法。“背景分析法”:此种方法是一种基本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对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历史背景的基本要素有文化、思想和政治等,在历史背景的前提下,让学生做出总结。当教学出现历史背景时,教师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到讲台上分析历史背景。“过程分析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过程,是一种基本的方法,学生总结自己掌握的历史情况,分析和总结历史阶段。“影响分析法”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历史结果,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提出思考问题:历史事件的性质如何;历史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历史事件的结果是什么;胜利原因和失败原因。分析历史的“三分法”: 历史事物的“背景”、“过程”、“结果”是该分类方法的构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学生学会和掌握“三分法”,这种分析方法将有助于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是分析的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利用历史方法对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有效思考,并在坚持历史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理念。

二、学科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借助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

历史意识超越时空限制,也是对历史方式的思维,基于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够分析和综合复杂的历史材料,是事物在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借助历史规律和历史启示更好地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和展望未来,形成有关文化、自身、民族和国家等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历史素养下要求的历史意识有思考问题的角度和习惯、学习历史的价值有明确的意识等。“课标”明确规定:“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阐述了人类历史进程,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有助于学生较好地发展,让学生清楚学习历史不是片面为了升学,是有着重大的意义。”[2]历史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提升学生能力。学科素养是学科课程的立足之本,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在高考历史试卷中频频出现。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文学修养,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后,学生才能够好地把握国家的政策动向,也就是说阅读历史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明智,此外,历史的资政功能得以体现。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历史的真正原因不在于其了解历史事件,也不是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直观阐述,而是让学生参与到历史教学的活动中,感受不同的历史情况,营造厚重的历史氛围,感受历史人物的想法和心态,在缓慢学习中形成对历史的认识,让学生阐述历史事件,了解和掌握社会方法,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在后续的学习中形成对社会历史的观察、分析和思考等的经验,指引学生思考历史问题,思考和研究党建重大的历史现象和事件,比如区域研究、全球经济化等。

(二)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决定学习素养。“课标”明确规定:“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前提下,要通过阅读或者多种渠道,掌握历史信息;分析、综合和比较相关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考纲”将其定义为四种功能,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对试题提供的问题要能进行完整、准确的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要能够有效地辨别历史事件,能给出自己的历史解释,通过分析,得出历史结论,针对历史现象,要能够提出自己的历史观点;然后是描述和阐述事物,对历史事件的特诊进行描述和阐释,挖掘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规律,给出正确阐述;最后一点是论证和讨论问题,通过归纳、比较和判断的方式,针对历史问题,提出不同观点,采用引用、借鉴和批评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能够对历史问题和观点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这四项能力当中,第一项是实质性前提条件,能够认识、分析历史现象和问题;第二项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借助历史概念和历史实践等特征和主要分布等解决存在的问题;第三项能够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主要通过描述或者是解释历史事件实现;第四点是对历史的观点和看法,借助归纳、比较和判断等方式,把握历史规律和现象。高中历史课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促进智力发展。

三、结语

历史素养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后天努力的结果。课堂教学和探究的实践应用为学科素养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应以日常生活为前提条件,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丰富历史常识层面,以此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通过改变落后的历史教学方式,借助材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不断促进学生形成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形成较高的历史素养。当前高中学生学科素养的探索还处在尝试阶段,有待完善,研究学科素养在高中阶段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培养为实际教学提供理论借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济锋.高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21):149.

[2]周国华.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3(7):21-22.

[3]雷平.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4(12):184-185.

作者:吴秀琴

学生学科素养高中历史论文 篇2:

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基本策略

[摘 要]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为核心,是课改步入深化阶段的新理念。高中历史教师的新使命,是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在设计有效目标、培养时空观念、实施情景教学、合作探究学习、增强情感体验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历史课堂;学科素养;策略

近年来,高考命题改革、高中课程改革深化的核心内容,是提出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就历史学科而言,历史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历史教育过程中,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是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最重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具体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历史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编制、课程实施的措施、课程评价的标准、课程教材的编写等,都要始终贯穿着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这一核心任务。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自然成为历史教师的新使命。笔者认为,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的学科素养,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设计有效目标是培育历史核心素养的出发点

一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对于一节课的成败至关重要。我国著名历史教育家赵亚夫先生认为:“教学目标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如同打靶时枪上的准星,要把得住、瞄得准、三点成一线,不能马虎。从教学过程看,它是一课之魂,目标模糊如同混沌无窍,虽有动态然终不是有意义的生命;从教学效果看,它是一课之准绳,目标繁复如同剺尺,虽有形制然实不能有价值的规矩。”[1]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我们必须要掌握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例如了解、知道、认识、概述、分析、理解、探讨、感悟等,对其深刻把握,严格控制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是我们制定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关键。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一看是否适切,即目标是否準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具有可检测性;二看是否具体,即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三看是否适度,即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四看是否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去。笔者在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Ⅲ《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的教学目标时,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如下:

(1)与两次工业革命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的基本史实相联系,在知道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近代不同阶级和阶层思想主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初步具备世界视野,加深对同一时期东西方历史之间联系和理解,认识到维新变法思想相对于“中体西用”思想而言是时代的进步。

(2)通过精选史料和探究式设问,让学生了解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探究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使学生深刻感悟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激励当代中学生的爱国志向和情怀。

上述目标的设计,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有机融入,历史教师必须要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课堂教学中认真贯彻。

二、培养时空观念是培育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点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1]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记忆重大历史事件时间、地点,理解世纪、年代、前期、中叶、后期等关于时间表达方式;二是要学会读懂历史地图,掌握古今地名及区别;三是要依时间顺序编制史事发展进程的图表(如大事年表);四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认识历史事件的横向纵向联系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总结区分阶段特征,构建文明史的坐标体系。五是要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用时间术语、分期方式结合历史背景和历史进程影响,论述自己对历史发展的认识。例如笔者在讲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时,以全球史研究范式为视角,将本课学习内容放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下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分别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紧密相连,有效地培育了学生的时空观念。

三、实施情境教学是培育历史核心素养的切入点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师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实施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例如《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为了说明林则徐、魏源等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我引用了林则徐给友人王友柏的信中的一段话:“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实践证明,科学运用各类史料实施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培养史料实证的能力。诚然,运用史料辅助教学还需要注意围绕教学目标精选史料、贴近学生认知解读史料、史料开发要适度等问题。

四、合作探究学习是培育历史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抓牢“合作探究”这个着力点,通过学生分工、合作、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获得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的一般步骤为:围绕问题,制订计划,明确分工;组内搜集研读、整理分析史料(促进学生带着证据意识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组间分享、质疑、合作。例如笔者在讲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时,为了说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及原因,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材料1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

材料2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義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1)通过材料1,同学们比较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何不同?有何阻力?结果如何呢?

(2)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同学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实践证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合作研究学习,既培养了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了史料实证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尤其是对研究成果的不断研磨,不仅提高了学生理解历史与解释历史的素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五、增强情感体验是培育历史核心素养的落脚点

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更需要习得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并内化为优秀的品格,外化为崇高的行为。历史教学过程是“情动—体验—理解—内化”的过程。教师讲解历史史实时,可以运用富有魅力讲述法,以丰富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声调,再现历史人物的容貌与言行,如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奋发精进的人生态度;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等。

笔者认为,增强历史课堂情感体验的策略主要有:一是借助多媒体播放影视和图片资料,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如历其事之感;二是可以编演历史剧,通过扮演历史角色,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进行心灵的碰撞,进而对历史做出价值评判;三是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观“景”生“情”,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生成鲜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例如笔者在讲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时,笔者通过如下设问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学习19世纪中期以来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探索救亡道路的历程这段历史,同学们得到哪些历史启迪?(教师提供示例:思想解放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先导,照亮前进的方向。)

(学生解答,教师总结):一个民族要有居安思危的前瞻意识;要有开放的视野和全局的观念,不可固步自封;发扬传统应该与开拓创新相结合;向西方学习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不可盲目照搬照抄;青年人应该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

诚然,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核心素养目标不是在一节课中完成的。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基本素养,需要通过传统的知识讲解、多媒体辅助、史料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日积月累,而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正如吴伟先生所言,历史学科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2]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在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课堂教学改革更需要攻坚克难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更需要亲历躬行。

[参 考 文 献]

[1]赵亚夫.历史教学目标刍议三:怎样确定课堂教学目标[J].历史教学(上半月),2007(7).

[2]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上半月),2012(11).

(责任编辑:李雪虹)

作者:陈秋香

学生学科素养高中历史论文 篇3:

新课改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探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国内教育各界就核心素养展开了广泛讨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逐渐形成。本文主要探讨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体现和具体做法,旨在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掌握和学科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意义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站在历史教育的角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有助于提高学生个人修养,增强知识与技能,还能够满足学生综合性品质的发展需求,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历史老师应通过历史课堂让学生重新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通过讨论理解和对历史背后哲理的体悟,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和探究历史真相,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本文就历史学科素养如何在课堂中得到体现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二、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

(一)教学理念有创新,学生参与需积极

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很关键。首先,通过教师重点引导并给学生进行合理分工,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与探讨,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比如,《抗日战争》这课的教学,教师课前先将学生划分不同学习小组,设置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剖析总结这次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发动民众、全民族抗战、国共双方结成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以及抗日战争的正义性等多方面因素,要让学生自己总结这次战争日本是非正义的一方,中华民族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正义必胜的结论和道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讨论得出这次战争取得胜利的意义。同时,还要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实际去理解这段历史,让学生从中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所以,教学不能循规蹈矩,要用创新的方法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他们主动探索并思考,促进核心素养逐步提高。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因材施教重评价

目前历史教学教学大多数老师仍然用素质教育的眼光来审视当前历史课堂,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学生仍没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体。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较普遍;二是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较单一。课堂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探究机会较少,忽视了学生各方面的差异。三是课堂评价较单一。评价基本上仍以单一的“考试”为主要依据,评价的个性化和动态化很少体现。以上问题的结果是课堂气氛沉闷、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效率低下等。所以,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等多种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比如,在教学《戊戌变法》时,教师可以先介绍变法的相关背景,用课件的形式将背景知识展现给学生。还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通过视频的视角吸引力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再如,在教学《解放战争》这一课之前,教师可以播放《解放区的天》等歌曲,用歌曲渲染气氛。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开展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活动,结合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让学生充分参与,这样学生的学科素养才能获得更加显著的提升。

(三)重视教学人文性,三观培养很关键

历史学科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要充分体现这门学科的人文性。要让学生以家国情怀和人文情怀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进步为培养目标,从而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实现“教书育人”为根本任务和目的,最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核是对三维目标的继承和拓展,三维目标是对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宏观要求,而历史核心素养是对具体史实分析认识的直接武器,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不可分割。当前一些高中历史教师已经构建起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的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很多老师已在主动尝试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贯穿始终,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人文素质。

(四)整合内容突特点、知识体系科学化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更加注重“双基”的作用。因此,对教材知识的重组整合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和能力。高中历史编排的突出特点是知识的时序性和时空性为专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整体史观,充分体现其整体意识,培养学生搭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因此,整合教材内容既是教学的难点也是老师综合能力的体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具有一定的跨越性和跳跃性,对于没有通史概念的的学生而言,内容多、难度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决不能按照教材顺序一成不变地去教,如果不懂得如何整合归纳知识,让知识形成一个体系,那么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灵活地使用教材,如何对教材进行整合,显得尤为必要。具体怎样有效整合呢?我做了如此尝试:(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等因素,在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其结构进行调整或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或补充,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知识结构,从而增强学习效率。(二)、教师要深挖教材,更要将课内外相关内容有机结合并做到融会贯通,决不能根据个人兴趣决定授课内容的多寡。(三)、教师备课既要遵循大纲和教材的顺序,还要根据学生实际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方法,真正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总之,教师将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各种方法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才能更好的达成新课标要求,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

[2]朱輝.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作者:张翾霄

上一篇:进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文下一篇:改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