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能力培养与讨论法论文

2022-04-30

摘要:从学生职业能力中的社会能力为主线,提出了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课程教学时,应该采用对话学习法、讨论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交往学习法”形式的具体实施办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学科能力培养与讨论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历史学科能力培养与讨论法论文 篇1:

诱思探究理论与讨论教学法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已成为积极投身教改的所有教师的共识。而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主体本身参与课堂的全面心理活动过程。因此,教师在探讨教学模式时,不应该仅仅从教学行为上去考虑教学过程,而应该从揭示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并使其与客观教学规律辩证地统一起来。诱思探究理论认为,教学系统应该由五个教学心理要素组成,并且对应着五个教学行为要素,即“创设情境,激发情意”、“及时反馈,促进同化”、“积极探索,认真观察”、“精心研究,活跃思维”、“广泛运用,加强迁移”。其中,“情境—情意”要素和“反馈—同化”要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它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的需要适时地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优化的心理情意状态,通过及时的反馈评价,使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通过同化,达到高层次的目标认知结构,以保证最佳教学效果的实现。诱思探究理论关于课堂教学心理结构组成要素的分析,为广大教师在组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设计教学,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在运用诱思探究理论指导教学的实践中,作为中学历史学科教师,我们认为,课堂活动形式采用讨论法是比较可取的。理由有四:首先,讨论法的运用能比较充分地体现诱思探究的理论思想。诱思教学思想可以准确地概括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关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讨论法中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其中只起引导、点拨、掌舵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在商讨和辩论中掌握知识,探求真理。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在学生与教材的关系中,变学生机械接受课本提供的现成结论的状况为学生能够提出“是不是”和主动分析“为什么”,以批判的精神接受知识的过程。关于“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在一节讨论课中,几个揭示教材核心的讨论题,就是贯穿整节课的训练主线。在讨论中,学生为了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陈述自己的见解,必须首先对历史史实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再对教材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评论等。惟有如此,讨论者才能正确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讨论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处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下。长期训练,这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就会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其次,采用讨论法比较适合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的思维特征来看,到了高中阶段,思维中的抽象逻辑较为充分,在与具体形象成分的辩证统一中,渐占绝对优势。随着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进行着从经验型到逻辑型和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并逐步形成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在思维活动中,他们能够看到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正是基于这一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讨论课才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讨论,不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上实现教学目标,在思想认识上提高一步,同时还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青年学生的“个性”形成以及“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来看,青年时期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自我”形象的树立。此时期,他们愿意在同伴面前充分展示自己,树立自己的形象,尤其是当代中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展示意识都比较强烈,这也是讨论课能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讨论教学法的功能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优势。讨论前的准备促使学生主动地把握教材,同时积极搜寻资料,加强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和理性分析,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讨论中,为了做到观点明确、语言准确,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激烈的论辩中还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反应能力等,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讨论后,学生不但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历史史实,同时对历史现象、历史观点的认识也有很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随着思维深刻性的增强,认识能力的提高,学生对社会、对现实等各方面的认识也会进一步深化,使其人生观、世界观得到升华。

第四,课堂讨论法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对某一个历史现象(或某一个基本史实)进行讨论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甚至是陈旧的观点的束缚,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求异及发散思维能力。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他们所具备的知识水平,学生有能力依据对史实的归纳、分析,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发表有水平的见解。在讨论中,通过对相关历史史实信息的收集、重新组合,通过积极联想、逻辑推理等环节,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这三项伟大的发明都是中国人完成的,但鲁迅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人却拿来当饭吃。”把这两段材料重新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展开讨论:三大发明在西方成为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强大动力,而在其故乡却并没有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是为什么?学生在讨论、辩论中,得出“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的新认识和新结论。这就有意识地培养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法,还会产生很多对学生非常有益的连带效果。比如: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自信心的树立;勇于探索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等等。这些品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长久而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法,既能充分地体现诱思探究教学思想,又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的特点,而且能较好地完成“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教学目标,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它是一种较好的课堂组织方式。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采用讨论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一,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等于教师对教学活动失去控制。教师正确的发挥主导作用,是充分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讨论题。一道好的讨论题,既要紧扣教材的重难点,又能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精心设计讨论题,是一节讨论课成功的前提。讨论中,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调整,既要保持课堂的活跃气氛,又不能使讨论偏离主题,要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恰当的诱导、适时的点拨,使“诱”和“思”不断地转化和升华,以利教学目标的实现。

其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讨论法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敏捷的思维,较强的应变能力,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使其燃烧发光。同时,教师更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和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不论学生表现如何,教师都要适时、适当地予以肯定和点拨。教师要以恰当的方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其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讨论法教学一般的程序是: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目;在学生对教材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掌握重点、认清难点、提高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更高一个层次上把握教材,提高能力。讨论教学特别强调要有计划、有准备。虽然此教学法可操作性很强,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如果总以一成不变的形式出现,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其效果。因此,应该注意课堂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比如,可以按学生座位分成几个讨论小组,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也可以根据学生观点的不同,分成不同的派别,各派之间进行辩论;还可以按班级原有的学习小组,根据教师课前发布的预习提纲分头进行准备,课上推荐代表进行发言,等等。形式上的变化,使学生总有一种新鲜感,有利于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也避免了讨论时冷场现象的出现,同时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协作精神的培养。

讨论法是笔者近两年来学习诱思探究理论,积极推进优化课堂结构教改的实践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以上所述只是笔者的一管之见,仅以此文就教于各位同仁。

(作者单位:天津蓟县教研室蓟县第一中学)责任编辑:林 屹

作者:李树棠 朱玉平

历史学科能力培养与讨论法论文 篇2:

论高职会计课程教学中“交往学习法”的运用

摘 要:从学生职业能力中的社会能力为主线,提出了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课程教学时,应该采用对话学习法、讨论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交往学习法”形式的具体实施办法。

关键词:

交往学习法;社会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讨论学习

文献标识码:A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任何职业岗位的工作都需要与人打交道,因此,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等社会能力是我们在职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社会能力。

传统的教学将“学习”等同于“书本知识学习”。 这种学习概念在学习的主体上强调学习的个体性或独立性,在学习的对象上突出以书本知识为对象。以此学习概念构筑课程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的多种社会能力。交往学习法是指学习者以他人为对象并以与他人的对话和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学习类型。交往学习以民主、平等、开放、合作的关系为前提条件,对话、互动是影响交往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关键。由于各自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或看问题的视角的差异,对话双方经过碰撞,容易激发并产生新的问题、新的视角、新的思路,促进思维活化和发散。对话会产生一种动机作用,它激励对话者全身心地投入对对方言语的倾听、思考和回应之中。在对话中通过交流、沟通和理解,对话双方形成共识和视界融合,并最终实现彼此的协调和整合。在对话和互动中,主体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和建构不同于个体独自对事物的认识,而要吸收借鉴他人的视野(形成更宽广的视野),或者在他人的影响下改变自己的视野,或者形成共同的视野(视界融合)。对话或互动如若发生在多个人之间,如小组辩论竞赛或沙龙等,其产生的对意义的理解和建构的效应就会更加明显。交往学习的直接结果是,交往主体通过与他人的对话或互动,建构、生成对事物意义的独特的理解,并由此使交往主体的心理结构获得调整、改造和丰富。交往学习的另一种结果就是,交往双方由于相互影响、借鉴和调适而形成共识、视界融合或主体间性。这种共识、视界融合或主体间性不仅是认知上的,同时也是情感或价值取向上的,它是形成人的社会性情感,形成与他人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行为或利益共同体的最重要的基础。这种学习结果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总而言之,“交往学习法”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

在进行会计课程教学中,运用“交往学习法”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 对话学习法

对话学习是个体通过语言直接与他人交流而实现共同探究、经验交换、意义生成和知识创造的过程。同其他个体之间的对话、交流应成为我们完整学习体系的一部分。对话追求的是学习中与他人交流、合作、互动,在与他人的对话互动中实现更有效的学习。比如,通过与专家、学者、老师、同学面对面的对话,在提问与回答、追问与应对中发现苍白与薄弱;在针锋相对中顿悟彼此偏见;在向他人娓娓道来中萌生新的思路,等等。通过对话、经由对话,弥补独白学习之不足,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在师生对话方面,教师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将有关的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而是如何提出几个有引导意义的问题,有效地和学生心与心交流,达到生命与生命对话的升华。在对话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 课堂是思维交流的舞台。比如,谈到对费用会计要素时, 教师可以提出三个逐渐加深的问题:( 1) 什么是费用?这样简单的问题学生热情高涨地会脱口而出, 老师应趁机提出第二个问题。( 2) 费用有什么性质? 一般的学生脑海会飞转着, 企图找出答案, 过一段时间会有好几种答案展现在眼前。老师根据学生的思维总结几种学生的答案, 然后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学生共同讨论, 最后一致认为将费用的性质表述为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使学生对收入的理解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为以后学习动态会计平衡公式( 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 收入- 费用) 做好一个铺垫。在学生刚想放松的时候, 提出第三个更深的问题。( 3)费用的定义是否完善? 老师可以列举几个让学生熟悉的例子, 从掌握的定义出发,了解到教材的定义不完善,进而引导学生并加入学生的大讨论。

学生与学生对话,能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学生当前的认识,使教师的教学能从学生的当前认识着手, 而不是从教师当前的知识开始教学,即从学生懂得地方开始,学生才能搞清不懂的地方。传统会计教学很少涉及学生与学生的横向对话, 使学生在相互对话、相互影响过程中所产生的教育因素被完全忽视掉了,这是会计教学长期处于教师独占课堂的结果。“对话式”会计教学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交流、 展现对问题的看法、暴露出对问题的困惑等。这种教学因素如果利用较好,对提高教学质量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2 讨论学习法

讨论学习法是学习者与他人相互研讨、切磋琢磨,相互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这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学习方法。在我国古代孔子就提倡学生“每事问”,“不耻下问”,教师要“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讨论学习法的形式,可以是个人与个人的讨论问题,交换思想、意见和观点;也可以是集体讨论,如课堂讨论、班会讨论,以及各种各样的学术讨论。讨论的内容,有的是为了加深和 扩大知识而组织的专题性讨论,有的是某种疑难问题的讨论,有的是有争议的问题讨论,有的是现实生活中存在问题的讨论。

在会计课教学中,教师先做好讨论的准备工作,包括讨论的选题、目的、组织、时间 安排.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要解决的问题,确定重点发言人,对讨论进行状况的事前估计,讨论总结的要点等。其次,教师正确选定讨论的主题。主题不可过大或过小,过难或过易。主题应当有助于学习者增长和加深知识,能够促进人们独立思考,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再次,教师组织好讨论的过程。首先要选好讨论的主持人,他对讨论主题要求明确,有比按强的组织能力,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善于抓住讨论的中心和争论的焦点,进行恰当的引导,使讨论步步深入,最终达到讨论目的。其次,讨论进行时应当把自由发言、中心发言、临时指定现发言结合起来,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再次,讨论时充分发扬民主,使参加讨论的人畅所欲言,让更多的人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大家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不着边际的空谈。还要有意识地引起问题争论,开展不同观点的交锋,活跃讨论的气氛;争论问题要抓住要害,不能在鸡毛蒜皮的问题上争论不休,要讲究实效,争论时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有所创造,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争论时不宜过早下结论,要使人们思想充分敞开,暴露各种不同观点,然后适当引导,围绕主题取得比较一致的观点。最后,做好讨论的总结。总结要围绕主题,抓住问题的实质,重点地、简明扼要地做出结论,不必面面俱到;做总结的人应当在独立思考,科学分析,坚持真理,解决问题等方面做出令人信服的表率。

3 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合作学习法对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平等意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在会计教学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和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成绩,这是合作学习倡导者们的最初出发点,也是我们现在采用这一模式的主要目标。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最终是围绕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的,所以教师可以把学习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完成。

合作学习法有多种形式。其一,问题式合作学习。教师和学生互相提问、互为解答、互作教师、既答疑解难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合作学习形式。这种合作学习模式又可分为生问生答、生问师答、师问生答,抢答式知识竞赛等形式。如分小组开展会计基础知识抢答赛就是很好的一个形式。其二,表演式合作学习。如在讲授现金折扣与折让的区别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设计小品表演的形式体现二者的区别,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其三,讨论式合作学习。讨论式合作学习即让学生对某一内容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实施自我教育,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其四,论文式合作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会计相关的调查实践,并指导学生以论文的形式汇报社会实践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陈佑清. 交往学习:一种新的学习类型名[J].中国教育报, 2011-2-1(4).

[2]许琦. 对话教学在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J].中等职业教育, 2008,(14):16-17.

作者:李静

历史学科能力培养与讨论法论文 篇3:

我对小组讨论教学法的认识

摘 要:在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超过知识要求,小组讨论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要转变观念,还要重视细节,如讨论规范等。

关键词:小组讨论教学法、信息时代、建构主义教学观、角色转换、讨论规范

近年来,小组讨论教学法在全国各地的学校很火。经过学习和实践,我对其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论上的认识,整理总结如下:

一、小组讨论教学法实施的大背景

1.它是信息时代的呼唤

当今是信息时代,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上学时学的东西工作时必然是不够用的,因为每时每刻知识的总量都在飞速的增长。这个时候一个人学习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就比原来拥有多少知识更重要。

2.它是中国加速崛起的呼唤

当前,中国的崛起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刻,在国际上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对创新人才的呼唤成为中国崛起的时代的要求。

3.它是课改的呼唤

(1)教育理论的转变:从行为主义教学观(复制式的模式化教育)转变为认知主义教学观(强调学习的方法与途径)、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实践与体验,是认知主义的一个分支)与人本主义教学观(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2012年教育部推出《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其四大基本理念(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中的后三种都和教育理论的转变相关。

(3)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大力灌输新的教育理念。

如,在2013年的培训中就有《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

(4)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如,在历史科的学习中,很多结论性的东西不再作为教学重点,甚至直接从课本中消失了,转而重视结论得出的过程。

(5)不断推进高考改革。如在历史学科的高考中,已经由重知识转为了重能力,许多老师和学生对此无所适从,纷纷哀叹白教了、白学了。

二、小组讨论教学法的优点

小组讨论教学法可以比较好地体现时代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因而成为课堂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那么,小组讨论教学法到底有什么优点呢?

1.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包括创新能力)

3.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总之,小组讨论教学法很好地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三、小组讨论教学法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小组讨论教学法有这么多的优点,那到底该如何组织呢?在实践中要注意什么呢?首先,就是教师和学生角色意识的转变。

1.教师的角色

教师不再是传统课堂中单纯的控制者,而转变为课堂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

(1)提出或判断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有价值的问题(该问题可以是教师事先准备的或者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课堂上提的问题,教师认为很有价值)。

(2)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围绕所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

要注意在参与学生讨论时,不要把正确的结论急于告诉学生,当学生在发言中有错误时,要想方设法引导其他同学参与质疑和争论,同时还要根据讨论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讨论的进程和内容,在学生的讨论已解决了主要问题时,应及时转换题目或进行小结。

(3)规范讨论形式并适时地对讨论进行点评。①严格要求学生遵循讨论范式,形成良好的讨论习惯。首先,不能冷嘲热讽,或对别人用攻击性的言语。告诉学生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时,不仅要说出自己的观点,必要时要用摆事实来说服别人。其次,使学生养成能说、会听、善问的习惯。一是要求学生认真准备发言,表达要清楚并具有说服力。二是培养学生静心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讨论中切忌一拥而上,使讨论陷于混乱状态,教师要求学生在别人发言时要边听边思考。三是要求学生静心听完别人的发言后,经过认真思考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能说、会听、善问的能力。②通过及时点评,避免讨论偏离方向。讨论进行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极其活跃的状态,此时讨论极易偏离方向。因此,教师要通过对问题的及时点评来避免讨论偏离方向。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不能对学生表达不正确的内容直接否定,即使是观点正确,也不可以直接说“对”,“就是这样”,而是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去判断。

(4)总结讨论。没有总结的讨论是没有意义的,总结一般分为三个方面:①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对学生讨论的内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和评价。②补充自己对讨论问题的看法,没有明确答案的也要进行说明;③对讨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尤其是对讨论方法加以总结,以便学生在下一次讨论中有所改进。

2.学生的角色

讨论式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大胆地质疑和提问,主动发言、积极思考的参与者。此过程中也涉及四个环节:

(1)中心发言人清楚地陈述讨论问题。中心发言人陈述问题时,要有自己的观点或者见解。问题表述结束时可以留下疑问,促使同学沿着疑问展开讨论。发言时,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思考,为下一个环节中提出好问题做准备。

(2)通过提问使讨论全面展开。中心发言人陈述结束后,其他同学根据其陈述的内容提问,这样师生、生生之间就会沿着这些问题全面展开讨论。

(3)遵循讨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每个学生静听别人发言时,要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对自己的观点要说出为什么,必要时举出实例加以论证。展开讨论时,要切实把握好提问的分寸,不要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滔滔不绝,影响他人的发言与讨论。

(4)达成共识。问题有可能有明确的答案,也有可能没有,只能达到一定的共识。

综上所述,课堂讨论的关键在于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或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与探索,并对讨论问题产生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明白了教师及学生的角色,也就对讨论的组织有了整体上的轮廓。

与时俱进是时代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只有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才有可能跟上时代的脚步,甚至成为弄潮儿,否则只有被淘汰。

(作者单位 吕梁市高级中学)

作者:牛超然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现代教育论文下一篇:新课程条件下初中数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