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论文

2022-04-30

高中历史教学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课时较紧及容量较大的矛盾;教学方法单一与新课程内容较灵活的矛盾等等,这样,很难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难以提高,这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历史教学改革更有必要。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论文 篇1:

小议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优势

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信息世界。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就成了历史教学工作者一直追求的梦想。历史知识特征与信息技术多媒体性是对应的。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是历史知识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

历史课程标准在“前言”中对历史新课程的要求是:“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并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到:“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才的教学时间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由于受教学时间和板书篇幅,不可能揭示的淋漓尽致,而通过信息技术来制作历史课件,在各个历史知识结构层次中的具体内容如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在历史知识框架中包含具体内容,使复杂而抽象的知识联系形象清晰,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根据"主导--主体"教学结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促者,是学生良好情操的培养者。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与自主学习,学生还从其它教学资源如图书馆、网上资源并获取大量知识。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再现”历史的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 网络为学生的实践和活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空间,网络可以当作一个虚拟的世界,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了网络,研究性学习才能真正开展起来。网络让学习面临海量的资料或信息,让学生真正感受了历史的丰富性。网络引起历史教学的变化。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对资料的依赖是历史学科最显著的特点。历史是根据史料来说话的,详尽地占有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每一个历史工作者或学习者都会面临着海量的资料。对于历史学科来说,信息技术大有用武之地。计算机主要是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网络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新的环境,多媒体则使信息能以更多的形式或样式进行交流和传播,所有这些技术都可以应用在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中。本人认为利用信息教学有以下好处:

一、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历史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历史教学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互联网上有许多专门的历史网站,上面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贵史料,网络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资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极为丰富的知识平台。有许多中文的历史网站开辟了外国历史专栏,有文字材料,还有历史图片。也可以进入一些免费的历史博物馆网站,去领略那风云变换的世界历史。 只要知道它的网址,就可以随时访问,获取资料。各大网站都设有专门的“历史”栏目。以“搜狐”为例,其历史栏目包括中国史、世界史、地方史志、民族史志、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物考古、专门史、家谱等数十个项目。内容十分丰富。它们不但提供了大量史料,同时也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经常访问历史网站,会觉得历史研究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组织生动的历史教学,这既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综合运用的引入改变了历史教师传授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方式发生了变化,更随意、更方便、更直接、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同时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

三、信息技术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教育环境和历史学习有力的学习工具

网络成为学生获新知识的重要渠道。网络的存在,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加。他们可以利用网络获取资料,利用网络进行交流、递交学习成果,利用个人电脑整理、组织、保存资料,形成学习的文字成果。他们可能在课堂教学尚未涉及的时候就开始关注某一历史问题,也可能对课堂教学已经结束的问题继续钻研,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研究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又为学生学习构建了一个学习的环境。相信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必将融合在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中。

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进行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当遵循如下的一些基本的科学性原则:

(1)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应该与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具体目标一致,体现教学和学习历史新课程的新特点。

(2)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要以生为本,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要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供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和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3)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要满足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尽量避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不了”和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还要避免部分学生因学习目标过高形成的心理压力。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实现了三个转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在应用上有很大的优势和空间。作为当代的教师,我们有信心、也有义务利用好信息技术,为新课程的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贾新艳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论文 篇2:

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学科的整合

高中历史教学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课时较紧及容量较大的矛盾;教学方法单一与新课程内容较灵活的矛盾等等,这样,很难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难以提高,这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历史教学改革更有必要。

一、要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对高中历史的向往,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及动机,通过学习得到快乐和享受,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更高的目标。兴趣和动机的培养需要一个激发作用。只有对固有的历史问题产生了兴趣,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有了新颖性、独特性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才得以激發,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课堂教学中要借助信息技术这一载体,传递教学内容,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不仅能够调节课堂气氛,还可以创设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学生有了良好的动机和学习兴趣时,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了学习的主人,在兴趣的支配下,保持旺盛的精力,学习劲头十足,在兴趣的引导下有了深刻的体会,进一步理解了知识。

二、利用多媒体增大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课堂上,利用电教多媒体再现历史事件,这样的课堂更生动形象,感染力更强。学生的学习易懂好记,有效地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老师利用投影,可把预先准备好的板书列好提纲,利用图表加强教学,在屏幕上显示教学内容,全体学生看得更清楚,更加鲜明生动,有效节省了板书的时间。另外,还可以对某些部分的录相、影片、幻灯片进行重复,并播放录音,借助多媒体处理好教材的重点及难点,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充分发挥教学的效益。为学生制作的幻灯片、电视片及录音磁带等,能够多次反复使用。教学人员的制作还要花去更多的时间,因为使用的次数多,使用时间长,有效地节省了教师的许多时间。信息化的时代,要利用好时间,利用电化教学的这一优点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也更加重要。同时,利用电教多媒体,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再现大量的历史事物及现象,尤其是利用一般教学手段难以再现的历史现象。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在多媒体教学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中历史这一学科还要进一步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为历史教师与时俱进地学习,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编辑 薄跃华

作者:万艳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论文 篇3:

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学科的整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因此,所谓的“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是指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历史学科教学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那么,怎么实现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课程整合呢?

1 课前精心设计,搜集教学素

材,教学并重

以往的教学设计以教师活动为主,这无法体现“关注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新教育理念。实施整合转变旧观念,就要教与学兼顾,以学生为主体来精心设计教学。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中突出教学并重,体现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笔者在初中二年级讲了一节关于总结改革开放成果的单元课。在教学设计方案中,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课前学生自主活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收集、整理身边的资料,课上再展示探究的成果;从教学角度出发,设计采用影像短片、图片、数据分析等资源,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良好的课前准备,能够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基础。

2 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情

感体验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好不好,开头是关键。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就得看教师在“导入”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以电影中火烧圆明园一场戏开始:从富丽堂皇的“万园之园”到大火烧的遗迹。人类文明的伟大结晶在冲天火光中化为残垣断壁……这是怎么了?又是为什么?教师在短短的两分钟里,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圆明园,是被雨果称为“人类史无前例的惊人杰作”,中国所谓“康乾盛世”的能工巧匠几代人的成果,这使学生感到喜。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清之精华在圆明园”,看到中国的圆明园被毁,这使学生感到悲。然而圆明园被谁毁?英法联军。这使学生感到怒。圆明园为什么被毁?英法联军的借口是因为双方换约过程的冲突,而圆明园是皇家园林,他们要惩罚的是咸丰皇帝。这使学生感到哀。像圆明园这样的世界奇迹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毁灭圆明园就是在毁灭世界文明!但其背后的原因呢?邓小平说过:落后就要挨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开场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光,“吊足了胃口”,使学生欲罢不能。这为本课内容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后教师可以层层剥笋,润物无声中达到教学目标。

3 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思

维空间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问,起点在一问。”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教师就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敢问、想问、善问,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要使学生敢问,就是要有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使学生想问,就是要教师善于启发,循循善诱。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主动行为。要使学生善问,就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精神,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跳一跳,摘到桃”。

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关于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教师展示大清全盛时和今天中国地图Flash比较,为什么我国的形状从“秋海棠叶”会逐渐变成“公鸡”?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我们到底失去了哪些领土?什么时候失去的?通过什么不平等条约失去的?为什么会失去了?图表直观,简明扼要,这使学生轻而易举掌握了学习重点。

4 崇尚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

极探索

“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而终身学习特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可见,现代社会非常重视合作。合作交流实际上也是人的基本技能,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即人的社会性的标志。

在教学“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时,鼓励学生思考:什么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怎样抗击洋枪队?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呢?其中网页课件的参考资料有太平天国运动史。学生可以了解晚清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近代名人。例如曾国藩,有争议的大名人,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指导,可以形成自己的看法,甚至“成一家之言”,实现教师学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合作学习中,师生共同提高,实在可以教学相长。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龙山学校)

作者:李斌林

上一篇: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发展境外直接投资探究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