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备考策略

2024-04-09

历史学科备考策略(共8篇)

篇1:历史学科备考策略

2013年高考文综历史学科新动向及2014届高考文综历史备考策略

武穴市梅川高级中学舒莉莉***邮箱:wxzhangzhao@163.com

2013年是湖北省新课标改革第二年,文综试卷仍采用全国新课标卷,从整体来看,试卷坚持以能力立意,根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新情境,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和文科综合能力的考查。试卷内容基本涵盖必修课本三大板块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内容,全面渗透新课程理念,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体现多样性,运用各种形式考查了学生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与2012年文综历史试题相比,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动向。具体表现如下:

1.与教材的知识联系紧密,紧扣教材是2013年试题与以往试题的明显不同。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基本上是以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作为命题切入点的,命题结果让考生感觉历史高考脱离课本,远离课堂;中学历史教师普遍有挫败感,感到无所适从。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发生了明显的转折性的变化,初步的感觉是,由“脱离课本”走向“回归课本”。如下表:

2.虽然考查的是熟悉的知识点,但是得分更难,试题更加注重对知识点宽度拓展、深度挖掘和能力考查。如第27题,只有对光荣革命的背景进行拓展,了解詹姆士二世晚年得子,为了避免王位传给儿子而使得王位落入天主教徒手中,辉格党人和部分托利党人发动宫廷政变,这样才能理解拥立玛丽为女王是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如第35题,只有对苏联新经济政策进行深度分析,理解它的实质,利用市场的作用发展生产力,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3.注重史观的考查,在历史的发展脉络中理解历史的变化,强调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如29题:考查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在中国现代化中的典型作用。第25题考查了古代儒学发展的各阶段特征。如选修题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是在近代化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中对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认识。46题: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进程中的洋务派和维新派的认识。所以,选修题目的答题也必须是在总体通史和文明史观的掌握基础上才能给出满意的答案。

4.加强对历史识图能力的考查。如第34题欧洲局部图,第41题汉唐行政区划图,需要对历史地图观察,比较,分析,说明。

5.又出现了对历史事件时序性的考查,如第34题欧洲局部图中德国及周边国家版图变化的时序排列。

6.主观题选材上表现出很强的热点倾向,如第40题,基于中国南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所产生的纠纷,中国强化海洋权益,而选出的中国古代历史关于海洋利用及近代中国海洋利用的试题。以往的备考经

验是过热的特别是涉及国际争端的问题不考的可能性更大,以避免备考中押题,但是2013年第40题表现出关注时政热点,而且考查的结果显示备考中可以做到押到主题及相关的知识点,增强了备考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让用心备考的老师和学生有成就感。

7.2013年的历史高考试题还出现了一种新题型,第41题是今年历史考题的又一新变化,改变往年给出

材料概括观点进行评述或评析的题型,而是以图片材料对比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概括信息,用史实加以说明,属于首次出现的新题型。这种题目对考生的识图能力,以及历史知识的储备有很强的要求。从解答方式上要求学生史论结合,典型特点是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信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表个人见解,提倡自主思考,能够很好地体现出考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宏观来看近三年的考题,41题的变化性最大,考查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比较明显。

鉴于2013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呈现的新特点、新动向、新题型,笔者提出如下备考策略:

1.夯实教材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并对主要知识点做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还要拓展学生的认知深

度。这项工作可以分配到复习的各个阶段:如第一阶段复习按照现行教材专题式体例,通过学生自主复习、教师考点串讲和练习讲评、阶段测试,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初步做到基础知识的细化和深化,第二阶段进行通史意识下知识体系的建构与拓展,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通过讲练结合,强化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适量的增加对教材以外重大历史史实的补充和拓展,其实还是属于上述所说的通史意识下的知识

体系的拓展,只是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因为我们发现应对这两年新课标版试题,通史版教材比较实用。例如第34题欧洲局部图,通史版教材介绍的一战后奥匈帝国的瓦解,德国在欧洲范围内法西斯扩张过程及二战后的欧洲等知识,很容易对本题做出判断。

3.加强用联系的方法认识历史,对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只要有可比点或者相似点,尽可能发散思

维引导学生进行联系,形成联系的习惯,强化对知识点产生联系的敏感性。

4.强化和规范训练,提升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越来越明显呈现能力立意的特点,今年虽然新材料、新情境比较贴近教材,但是考生得分却不易,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试题对学生历史综合能力考查比较明显,高考对学生文科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强化和规范训练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只是训练中要注意训练量的控制、限时性、针对性、强调规范性。

5.加强历史史观教学,注重对历史阶段性特征的整理、教学和训练。华南师范大学黄牧航教授对高

考研究中也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研究新进展会对高考命题产生影响,近代史研究的新进展之一体现为研究结构的变化,即从单一的事件结构向阶段结构和年代结构转变。过去对近代史的理解是基于对三大高潮和八大事件这些事件结构的研究,现在史学界更倾向于用阶段结构和年代结构来理解历史的变迁。我想它已经影响到我们湖北的高考了,2013年文综历史试题第25、29、45、49题就是体现。我们在备考中就应该针对这一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通史下知识体系建构,对古今中外的历史阶段特征进行整理、概括,总结历史发展变迁的趋势。

6.加强历史读图识图能力的训练,利用好学生手头上的地图册,指导学生读图,完成地图册上的练

习。

7.强化对说明题这种新题型的训练,评述题实行了多年,比较稳定了,教师和考生这方面的备考也

很成熟了,因此这种试题分层选拔性意义逐渐减弱,2013年出现说明题这种新题型,不排除2014年高考会持续,因此要做好对这种题型的备考工作。

8.关注时政热点,适时地在备考中向学生渗透,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国内热点,并鼓励学生展开评论,特别在第二或第三阶段的复习备考中,可以对热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性命题设计,对与主题有关的知识点进行知识结构的再整理。

上述是基于2013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出现的新特点、新动向、新题型而提出的有针对性的几点备考设想和策略,希望能对2014届高考备考能发挥一点积极的意义,有不到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篇2:历史学科备考策略

一、构建历史知识网络

在平时复习过程中,考生已经掌握了许多历史知识,但这些知识很可能是支离破碎的,因此要以科学、直观、简明的网络结构展现单元知识要点及内在联系,便于考生整体把握了知识脉络,强化复习效果。

二、突破要点

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剖析教材重点、难点内容,并对所剖析的要点辅之典型例证。

例如: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

A、“八七”会议 B、长征的胜利结束 C、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D、遵义会议

转折点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对原来方向起决定作用的事件或时间。土地革命的转折点很多;南昌起义是中共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共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转折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国共双方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转折点。做此类习题,首先要再现有关知识,然后归类综合分析,提取与题目相符合的成分,组成正确答案。这样,融理论讲解与典型例题分析于一体,可以帮助考生轻松化解教材重难点内容,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提高与升华。

三、透析热点考题

荟萃全国各地最新教师招聘考试试题,以精要的语言对试题进行深入分析,在分析中全面透析命题规律,并辅之举一反三,以易错问题为载体,分析错解原因,归纳错误类型,纠正思维误区,从而达到防错于未然的效果;以典型题目为基点,由点到面,在归纳中提高,在点评中升华,有效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活学活用、触类旁通。

四、提升单元知识和能力

为适应新课标“方法、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与要求,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功能,选择鲜活史料,精心设计优质题目,题型体现考试新动向,梯度渐进,兼容性强,融“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为学生备考提供最好的操练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专题归类,分项训练

打破教材章节顺序及跨度,按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成专题条块编写,如分成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史、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等几个专题进行训练。

篇3:历史学科备考策略

一、试题分析

1. 覆盖性。

从近四年试题的考点分布可以看出, 考点的覆盖范围比较广泛, 但又不回避重点知识的反复考查。如区域经济一体化、罗斯福新政每年都考, 毛泽东思想、新航路开辟、抗日战争考查3次。重要知识点虽可重复出现, 但从不同角度或以不同形式来命题。

2. 规范性。

命题严格执行《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规定考试范围与考试内容为必修1、2、3三个模块的25个专题89个条目, 试题的易、中、难比例为7∶2∶1, 具有很强的规范性, 复习时易做到有的放矢。

3. 基础性。与高考的选拔性考试不同, 学考作为水平性考试主要考查主干知识、能力和素养, 更简单、直接。

4. 创新性。

破除死记硬背的传统模式, 通过各种新型材料像图片、表格、漫画、诗歌、电影、网络等营造新情景, 考查学生能力。

5. 现实性。

题目会尽量贴近学生生活经验, 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如2014第1题, 通过烧纸祭祖、植树祭祖和上网祭祖, 这组祭祖方式的变化引出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的概念。

总的来说, 学考试题既强调主干知识的考察, 又与关照现实相得益彰, 凸显出规范性、基础性、创新性和现实性的典型特点。

二、策略备考

1. 以标、纲为本。

不论是新课的学习还是已有知识点的复习, 我们都应紧紧围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照《学业水平测试考试纲要》, 对知识进行解读和学习。无论是深度广度还是难度, 都要力求和上述要求保持一致, 重难点突出, 有的放矢,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对考试的应对能力。

2. 立足学情。

(1) 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时间相对紧张、任务繁重:大多数学校的复习计划在不到三个月、20个课时左右的时间, 复习必修三个模块的内容。且学生同时面临十门功课的重压, 能分出复习历史的时间少之又少。 (2) 对于在学生总数中占大多数的理科生来说, 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对学业水平测试缺乏应有的重视, 存在不主动、不认真、不落实的情况, 但好在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知识基础, 逻辑、抽象思维也有很大发展, 所以如果采取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 还是能使学生获得优秀的。

3. 合理安排复习计划。

(1) 抓住主干, 强化基础: (11月—期末) 只需复习《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知识点即可, 不必做太深的引申和补充, 要敢于取舍, 使教材内容变得更简洁、重点更突出, 以节约复习时间。 (2) 模拟训练, 重组知识: (高二下开学—考前两周) 利用模拟题和样题对学生系统训练, 同时在做题中建立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以组织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记忆片段, 达到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 (3) 真题强化, 规范答题: (考前两周) 四年学考真题, 每课一练, 练完即讲, 并强调答题技巧和方法。特别是主观试题要对学生的书写习惯进行纠正, 要做到:要点化、序号化、逻辑化。

4. 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理科学生本身课业就比较繁重, 所以学业水平考试的复习课程一般不适合留课下作业, 当堂的内容包括做题反馈都应当堂结束。主要内容讲解之后, 带领同学们做几道学业水平测试模拟题, 促进知识的吸收理解, 效果会比较好。

建议在讲解新课之前, 向学生展示课标对本课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 这样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课的重难点以及考点。

创设情境包括情境再现和导入。讲解本节课之前, 先带领学生回顾前一节课知识, 之后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最后用可以引发思考的问题导入这节课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在课前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学案, 发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书本预习并填写, 鼓励学生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第二天上课时, 可写到后面的黑板上,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以问题为线索或者在正常的授课中穿插解决。在正常授课中要简化没有问题的部分, 之后重点解决学生们的问题。

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问题, 也有不同的看法, 更有不同的智慧, 通过讨论和辩论以及展示, 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互碰撞, 使道理越辩越明。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 小组内部讨论学案, 学生也可以自己解决本课的基础知识。

通过以上环节后,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更多的是引领, 把握方向。教师要依据《考试纲要》的要求, 步步引领, 层层设问, 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课重点。

课程的最后一般会给出一个开放题, 供大家思考和讨论。通过本课学习延伸到整个单元线索的构建, 甚至是勾连以前学过的知识。学生在学完每节课后对这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因为会有越来越丰富的内容支持他的观点, 让学生明白开放题也要答得有理有据, 论从史出, 条理清晰, 才能得到高分。

另外, 思维导图可以用来梳理总结, 也可以用来预习新课, 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知道历史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 便于形成历史知识体系。

5. 主干知识和解题训练的有效配合。

建议将有效的训练穿插在知识讲解中。第一个阶段课堂可以讲25分钟, 学生背10分钟, 最后5分钟可以就某重点问题展开专项和变式训练, 让学生领会命题意图, 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内化。第二阶段的课堂前20分钟模拟题限时训练, 后20分钟对答案及相关知识进行梳理。第三阶段的课堂则主要以习题为主, 训练规范的答题技巧和方法。通过每课一小练的复习, 使整个复习阶段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局部到整体, 形成由无序到系统的知识框架。

6. 提高学生复习积极性。

(1) 充分发挥学生能动作用。 (2) 课上可引入竞争机制, 分组对基础知识背诵、做题正确率、书写规范等方面展开竞赛。 (3) 通过摸底排查, 对个别学困生加强辅导监督, 点滴进步都要及时鼓励, 以确保及格率。

7. 注重细节。

(1) 教材中重要知识点的插图、表格和引文要格外注意。每年试卷上都有6—8题之多的图表题, 绝大部分直接来自教材。如果能熟悉书中重要图表及引文, 便能直接选出答案,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重视学生答题技巧的点滴培养。选择题, 要教会学生找到关键词, 并会综合运用比较法和排除法, 以提升准确率。材料题, 要训练学生如何紧扣题意、逻辑严密地表述观点, 不断总结答题方法以消除学生的畏惧感。

8. 摆正思想, 正确认识。

在学业水平测试的情况下, 文综合教师不能再觉得自己教的是“小科”, 自己教的课程是“反向”, 需知学业水平测试越来越影响着学生们的高考成绩, 越来越关乎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务必要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 利用多方面资源, 为学科摇旗呐喊, 为学生服务。上好每一节课, 不丢下任何一个学生。

摘要:2015年的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体现出覆盖性、规范性、基础性、创新性和现实性的特点, 备考时需要注重立足学情, 以标、纲为本, 合理计划, 主干知识与解题训练相结合, 充分提高课堂效率。

篇4:历史学科中考备考工作的一些体会

第一,解读历史学科考试说明,明确新课标和中考考试评价要求,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和复习指导思想。每年历史学科考试说明下发后,我立即组织师生们认真学习和研究。通过解读,老师和学生在考试性质、命题原则、试题结构、能力要求、考试内容等诸方面达成共识,明确了新课标和考试要求。如2007年考试说明强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在考查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注重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国际意识等方面的考查。基于此,在复习教学中,我们按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进行复习。复习课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意识。“主动是学习之本,活跃是课堂之魂”,一直以来,我们采用学案导学-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点拨提升-训练反馈五环节课堂模式,课堂上真正体现“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活起来,让历史人物站起来”这一教学理念。

第二,打破教材体系,强化专题复习。就历史学科而言,主体知识应该是指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总揽全局的作用,集中反映了在国家制度、社会更替、经济水平、民族交往、国家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等多方面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拓展性,专题复习能够打破教材的顺序,实现知识的重新组合,把局部的、分散的、零散的知识整合成整体的、系统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根据教材学习主题和历史考试说明划定的考试内容来整合教材,我们设计了十个专题: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专题四,中国近代化进程;专题五,近代列强的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专题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专题七,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与发展;专题八,近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专题九,三次科技革命史;专题十,热点和周年问题。

第三,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形成“大历史”观。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学习。因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学“活”历史,提高能力,形成“大历史”观。例如在复习中国史的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时,我们不仅要看国内情况——封建统治日趋衰落,更要把它与当时的世界大环境——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作鲜明的比较,这就会从中国史的复习联系到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后的英、法两国。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史与世界史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某些历史问题的理解要注意转换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立足点,如日本的法西斯专政与发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等。

第四,密切联系时政,关注热点和周年问题。历史学习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应该寻找适合的切入点,特别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年的重大时政,如“三农”问题、“民生”问题、科学的发展观问题等。涉及周年的知识点,特别是今年涉及年份为“8”尾的重大历史事件,如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30周年等等。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的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五,进行适当的学习方法、解题方法指导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

1.要重视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到中考“怎么考”(命题思路),从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研究试题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精选试题,强化模拟训练。

2.我们尝试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本知识和网络资料选取材料,编制试题,并写出命题角度,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答题的切入点和思路并拟定答案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试题思路的把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学会理清答题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規范表达,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史论结合。

篇5:浅析高考政治学科备考策略

庆城县陇东中学 田玉清

甘肃省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第一次高考已经结束,从试题的设计和学生的反映来看,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和以前相比有很大变化,对学生和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2014届高考复习工作应该怎样展开,政治课的复习效果如何提高,是我们一线政治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科学合理的备考策略对高考的成败至关重要。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谈一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备考。

一、研究高考命题特点,把握考试总体趋势 1.2013高考政治试题特点

2013年甘肃高考政治试题坚持了考试大纲“总体保持稳定,深化能力立意,积极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试题突出体现了基础性与综合性、知识性与时代性及考查观点原则性和设问灵活性的统一,注重对能力和学科素质的考查。

(1)试题分值与结构总体稳定,但顺序有所变化。与往年相比,今年政治试题分值依然是选择题48分,非选择题52分。政治学科内各个模块的比例分别为:经济生活占30%,政治生活占28%,文化生活占16%,生活与哲学占26%。选择题四个模块所占比例为:4:4:1:4,非选择题经济生活1道,分值为14分;政治生活1道,分值为12分;文化生活2道,分值为12分;生活与哲学1道,分值为14分。与往年有所变化的是文综三科试题顺序有所调整,如政治选择题由24—35题调整为12—23题,非选择题 1

由38题和39题组成,共5个小问题均为政治试题。

(2)试题凸显时代性和现实性。把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是新课程高考内容改革的重要原则,纵观本次政治试卷,试题大都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大量使用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的素材,呈现出越来越情境化、问题化、时代化的倾向,充分体现了新高考改革的生活化趋势。

(3)注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考试大纲对考生提出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从试题所考查内容上看,今年的试题一如既往地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

(4)坚持微观切入与宏观把握的辩证统一。从试题的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上看,各题都以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作为背景引入对相关知识和能力的考核,都需要考生通过感知试题情境来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非选择题在设问角度上延续了以往的社会生活中的大背景与小角度的设问相结合的方式。

2.2014年高考题型发展趋势

(1)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2)命题的基础性不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非选择题依然在高考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生得分低,制约高考成绩的重要环节),但其命题将更加灵活多变。

(4)试题在设问方式上将呈现宏观、中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更 2

突出中观和微观,引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能力要求较高。

(5)试题将进一步突出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弱化通过背即得高分的现象,强化学生能力的选拔。

二、高考备考应对策略

在学科总体安排的指导下,各校应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高考应对策略,研究和探索科学、实用、高效的学科复习模式,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研读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师生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进而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新课程、新课标下的新教材,以及相应的新高考,就其本质而言,新就新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关注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并为此而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是本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理念统领新课标、新教材的编写,也是新高考命题的灵魂。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是有效推进课改、有效应对新高考的理性基础。日常教学过程中,高三教师应注意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研究和反思,将现行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不断进行对照,寻找差距,转变教学观念,制定改变落后教学行为的具体步骤和措施这也。因此,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我们备考少走弯路的重要保证。

2.突出重点难点,落实复习计划

三轮复习是被实践证明科学、有效的高三复习模式。落实三轮复习计划的关键是处理好进度和效果的关系,明确各阶段复习的着力点,避免出现“蜻蜓点水”、“炒剩饭”的现象,做到层层推进、螺旋式上升,不断提高复习的效果。

(1)一轮复习要点化

一轮复习为基础知识复习阶段,主要目的是夯实基础。这一阶段的复习必须认真研读教材,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力争能全面了解教材,不留遗漏。细读教材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不能存在某个知识点可能不考的念头,要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在熟读、细读教材的基础上,要认真记忆知识点,做好知识的储备。记忆知识点时要遵循先宏观后微观,也即先体系后要点的逻辑顺序。如,课题(明白本课要讲知识的总体范围)→框题(明确本框题讲述的主要内容)→目题→具体知识点。知识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先把握其精神实质,然后有目的地和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对接,知新而温故,从而提高记忆效果。读和记是为了练(如随堂检测、周测试、月考等),只有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才能巩固知识,提高能力。一般说来,第一轮复习的练习不宜过深过难,应以基础性练习为佳,达到纠正偏差或错误、巩固知识的目标。

(2)二轮复习板块化

二轮复习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能力,这是整个复习过程中最为关键、难度最大的阶段。新课程二轮复习必须有新的方法,需要认真落实新课程理念,以《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为依据,精选生活中的主题,4

以生活主题统领知识专题和热点专题复习。在一轮复习要点化的基础上,本轮复习应依据生活的主题,突出学科主干知识,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归纳与生活主题相关、相近或相似的知识点,建立主干知识中知识点之间、不同模块之间、学科知识与时政热点之间的多样联系,构建知识小板块。具体地说,“是什么”一般包含:概念或含义,本质内容、特点等;“为什么”一般包含:地位、作用或者意义、重要性、现状和影响等;“怎么办”一般包含:措施、途径等。通过板块化复习,提升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构筑知识网络体系、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打好基础。

(3)三轮复习网络化

三轮复习的主要目的是构筑知识网络体系,提高应试能力。本轮复习要强调回归书本,对考点进行系统、规范、完整的把握。与一轮和二轮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不同,三轮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更加注重知识结构网络的梳理,强调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把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切实掌握主干知识和重难点知识;更加注重熟悉教材的关键点、关键词等骨干性语言;熟悉时政热点,规范思维方法,训练解题技巧,达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从而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应试能力。最后留出7天左右的时间用于学生的强化记忆、查漏补缺,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重温历次模拟考试试卷,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3.深化校本教研,转变教学方式

校本教研是由学校作为研究主体,以行动研究为主的方式去解决教 5

学实际问题而营造起来的一种教研制度。各校应建立由学科组、备课组和课题组组成的以校为本的学科教研组织。学科组应团结一致、协作分工、群策群力、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最大合力,促进共同提高;各年级备课组在教学过程中应基本实现四个统一,即统一教学思路,统一教辅资料,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备课,并随时随地地开展教研,互相听课、评课,共同讨论、反思、解决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课题组应根据本校、本学科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立研究课题,深入研究并及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个性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落实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4.掌握良好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要讲清目标。具体做法是:在授课前,首先向学生出示复习提纲(主要包括知识点、重点、难点和热点四个部分)。其次针对提纲,从识记、理解、运用和综合四个方面作一简要说明。这样,学生在听课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听什么,记什么,哪些应该了解,哪些应该重点掌握。

(2)要讲准重点,讲透难点。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集中精力和时间讲准重点,解决主要矛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或喧宾夺主、主次颠倒。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要善于发现难点,攻克难点,讲透讲懂。哪怕是花一节课的时间去讲透一个问题,也是值得的!教师要想办法用很形象的比喻或很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去弄懂对他们来说很深奥很抽象的理论,直到他 6

们恍然大悟,心神领会!

(3)要讲明疑点。讲明疑点贵在讲清疑因,学生明确了疑因,疑点便迎刃而解。在讲解中,可采取“设疑、质疑、释疑”的程序和方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4)要讲出知识的规律。这里的“规律”主要有二方面:一是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解答方法与技巧。由于每节课涉及到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纵横交错的。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将知识重新组合、归纳,使之形成网络系统,并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交给学生。如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课文知识与时事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同课本之间的内容的内在联系等。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解答方法与技巧的传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思路的点拨和引导,以提高学生的解答方法与技巧。总之,在复习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授方法,培养能力。

(5)帮助学生建立起试题分析能力。任何一道题做过以后,如果能做科学系统分析,从解题速度、准确性、失误点、能力考查、解题技巧等方面认真解读,而不是仅仅做个答案更正的话,学生的试题分析能力就体现出来了,也可以避免陷入题海战术。5.紧扣时代脉搏,科学备考时政

将时事热点材料与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突出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等能力的综合考查,是近些年来政治高考的一个重要特点。无论是主观性试题,还是客观性试题,都是迎着时事热点、重点问题而展开的,不仅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且考查学生对 7

时事热点、重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认识水平,将理论联系实际推向更高层次,并体现出知识、能力、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对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篇6:历史学科备考策略

化学科组

2014年4月20日上午,由市教育局组织在河源中学召开了“2014年考前冲刺阶段研讨会”,市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及全市10所重点高中的高三化学备课组长共13人参加了交流、研讨,会上与会人员踊跃发言、热烈讨论。现将讨论中大家意见比较一致的内容整理出来,供各学校在复习中参考。

一、提高考前复习效率方面

1、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请把握四性

(1)准确定位——目的性

通过几次大考和平时周考情况,了解学生基础和问题,准确定位课堂复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定位试卷讲评的重点(考点)与难点(突破点),体现第二轮复习的目的性。

(2)复习规划——针对性

第二轮复习的规划要告知学生,每周的复习内容要张贴公布,让学有目的、有规划、有序进行,提高课堂的复习针对性。

(3)专题复习——有效性

每个专题都要把近四年广东相关高考题选出来,进行考点的对比与归纳,哪些经常考,哪些有时考,哪些考过,哪些没考,与考试说明进行对照,进行精讲精练,可进一步展望今年高考可能的出现的考点与呈现形式,做到复习的有效性。

(4)、回归课本——基础性

不管课堂的专题复习还是周测周练的讲评,都要引导学生根据考点回归课本相关章节,让学生感悟考点来自课本,突出复习的基础性。

2、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行动起来

(1)多提问

第二轮专题复习一般以练习题引出考点,而这些练习题又要以往年高考题作为重点,把这些高考题重新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这就是“一题多变” 或“一题多解”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但掌握了考点,而且不会感到枯燥,做到不变应万变。如电化学选择题改为书写电极 1

反应式或总反应式等,提高学生的解答能力。

(2)多预习

教师下课前要布置下节课要复习的内容给学生预习,学生通过预习可了解自已的问题,对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听课就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要把记忆的内容让学生课后不断重复书写或记忆。

(3)多检查

上课复习前先检查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决定复习的重难点。如果大多数同学都不会做的题,说明这题有难度,我们可不讲,若一半左右做错,我们要重点讲。对完成比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对没做的要点名批评,让学生养成有预习的习惯。

3、把握常考点、抓好易错点

(1)选择题的常考点——以近四年高考题中归纳整理常考点,以小专题的形式进行复习,然后专题专练及点评。

一般有:离子共存、阿伏加德罗常数(NA)、离子浓度大小关系、电化学基础、常见有机物性质、元素周期律(表)、基本化学实验、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等。这些考点难度小,考点稳定,学生容掌握,必须过关。

(2)第II卷常考点——通常以题型的形式进行专题复习,从各题型归纳常考点、解题方法、注意事项等。

(3)有机题

书写分子式、耗氧量、官能团及官能团性质、反应类型、结构简式、反应方程式书写(注意条件)等。难点在有机信息的利用,要抓住有机信息中的“不变”与“改变”,然后类推即可。其他只要根据课本知识作答即可(回归课本知识),有机题尽可能要做到满分。有机复习具体建议:

扎实记忆课本官能团的性质及相互转化。逐一回顾(断键位置、条件和反应物、成键及生成物—抓住本质记忆)——形成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主线(组织形成线索)——以转化主线为依据归纳:反应条件与可能官能团的关系、反应物与可能官能团的关系、反应类型与可能官能团的关系(形成多线索)——分类练习(检测)

(4)反应原理题

一般由多个小题组成,各小题有一定独立性,常考热化学方程式、电化学基础、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转化率、各种平衡相关知识及计算、有关图表知识的应用、绘图等。难点在要理解图表表达的含义,进一步应用作答,这类题应尽可能高分。

(5)化工流程题——物质制备、物质的提纯等

①、原料处理

研磨(粉碎)、煅烧(焙烧)过程的信息利用(加氧化剂、还原剂、改变结构等)、样品溶解液的选择及含义(酸浸、碱浸或水溶)、浸出率问题等;例:09、10年广东高考题

②、反应条件的控制与选择

加快或减慢反应速率(温度、浓度或催化剂)、反应温度(低于、高于或介于某些温度之间)、反应时间的选择(保温一段时间)、调节溶液PH的目的(促进水解、抑制水解、除过量试剂)、催化剂的选择及探究等;例:2011年广东第32题、2012年广东第32题、2013年广东第32题.③、转化反应的原理

A、熟悉常见物质的性质;要能从物质的分类的角度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如常见金属单质(活泼、不活泼)、氧化物(酸性、碱性、两性)、酸(强、弱)、碱(强、弱)、盐(强、弱、氧化性、还原性、溶解性、稳定性)、物质特性等;例:2013年广东第32题(1)、2012年广东第32题(1)、2011年广东第32题(1)

B、复分解反应;利用物质的溶解性差异、水解原理、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此类题型考查较多,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原理,灵活应用,既要熟悉常用答题思路,又不能死背答案。

利用物质的溶解性差异制备物质,主要是考纲中要求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因而,在应用时,一定要把握着此类题型的思维核心是饱和溶液,例2009年广东第32题(4)

思维过程:加热蒸发→离子浓度增大→降温冷却→溶解度减小 →溶液过饱和→析出溶质。

C、陌生方程式的书写,根据流程反应前和反应后的物质,结合原子守恒和电子得失守恒进行书写。此类题型可能会演变为计算,2011年广东省高考化学考试说明增加了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这一考点,因而要引起重视。

D、电化学装置中的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应引起重视,例2011年广东第32题(4)、2013年广东第32题(1)

④、化学原理应用

水解原理、沉淀溶解平衡、饱和溶液与晶体析出方式、氧化还原原理等;

上述原理都可用于物质的除杂、分离和制备,但要注意题目情景的不同,解释的角度不同。有的是利用溶解度的绝对大小,有的是利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有的是利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等。例09广东题①和②的原理区别;10年广东题。

⑤、产品处理

A、结晶方法的选择与操作;蒸发结晶、冷却结晶、趁热过滤等;

B、提纯方法及操作; 溶解性特点不同的物质重结晶的原理及操作不同,如NaCl型和KNO3型的。

⑥副产品及循环利用的物质及区别

首先要能利用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和整体思维思想判断副产品的成分,然后再结合流程判断哪些物质能够循环利用;

(6)化学实验——命题特点和变化趋势

命题特点(1)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2)强调基础(3)重视综合变化趋势(1)脱离了假设型探究题的答题模式(2)从定性检验拓展到了定量实验内容的考查(3)从常规方法延伸到非常规检验方法(信息迁移)内容的考查

4、关于下阶段复习内容与方式的建议

复习内容:回归课本,强化题型训练。

方式:通过基础题型、常规题型训练,进一步落实基础知识,强化解题思路的训练。注意在选题时一定要控制难度。

训练目标:不怕容易,就怕出错。消灭容易题的知识性错误和低级错误。

二、有关规范答题方面

1.简答题的规范答题的基本要求

审题要准确:简答题的审题,一要细审题干,包括文字、注记、图形等;二要细审问题,包括问题的角度、限制性条件、所属的知识范围等。力求从提供材料与问题的内在联系中找到突破口。当然,题目不同,审题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有些题目较简单,可从关键词上突破题意;有些题目的材料较为复杂,综合性强,需要通过认真比较后从材料的层次上来把握题意;有时只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作出准确判断;还有些题目比较陌生,需从问题入手,进行逆向推断;有些题目问题比较繁琐而苛刻,则需要进行罗列分析,才能作出准确的回答。

语言要规范:高考题目的总要求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考生在审题时就可以题意为中心,辐射出所对应的概念、现象、规律、原理,然后用准确的、科学的、严谨的专业用语解释、说明、分析、归纳,切不可用生活用语替代,否则表达的意思就不够力度、不能到位。

答案有层次:简答题的答案既要简明扼要,又要层次分明,这就要在对问题的认识上一定要有大局观,要清楚问题应从哪些方面、哪些层次作答,而且根据题目的要求以及要点与原理的逻辑关系,精心设计思路,进而确定哪个要点需重点分析,哪个需要简略阐述。

2.有关计算题的规范答题的基本要求

高考虽然加大了对化学计算的考查,但题目不难,主要是用量的观点把握化学知识、原理过程等。

强化训练的针对性:编制训练时,应常常在无机题和实验题中渗透少许计算,以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计算、化合物中元素质量百分含量计算、运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转化率和平衡常数计算、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溶度积的简单计算,培养心算与口算能力。

强调计算规范过程:“设未知数,分析化学反应,建立关系式,列出方程组或比例式,运算并检查,切题解答等”,不要省略步骤,计算过程要带单位。

篇7:高三历史备考的应对策略

1.整合教材,提升综合能力。

目前高中历史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的,同一单元的各课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但专题史的教学明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因此在历史复习中,最好按通史体例重新整合三个模块的内容,构建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抓好通史复习,既可温故,即整理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专题模块的知识;又可知新,即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归纳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构建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形成新的认识。

2.以教材为载体,强化历史思维的培养。

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多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教材为载体,借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多视角思考相关问题。例如当我们依据教材对新文化运动大加赞扬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到一些学者对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反思。历史学习需要我们大胆质疑历史结论,有质疑,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3.用多元史观指导复习。

运用正确的历史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事实上,历年的《考试大纲》都明确规定,应“注重考查学生在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内容呈现来看,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确实加大了对“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生态史观”等的考查力度。因此,在备考复习中,只有掌握这些主要史观的内涵,才能准确分析、理解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才能理解、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才能在备考中运用其理论整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我们还应从不同的史观切入,理解、评价同一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冲破传统历史思维的定式,用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理念来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备考效率。

4.关注社会热点,学以致用。

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复习的过程中要适当关注现实世界,具体包括:能体现国家意志,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带有战略性、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的事件;既能从现实热点问题取材,又能充分联系本学科知识的现实热点;学生能运用教材中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而不是纯理论的新提法和新理论。

高三历史备考的解题技巧

1、选择、材料解析、评析三大题型的突破。

选择题48分,材料解析题40分,评析题12分构成了高考试卷100分。三大题型需要学生在自己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科学应对。

选择题可分为三大类型,以基础知识识别区分为核心的知识类选择题、以材料的分析归纳为核心的材料类选择题、以探究事物最佳、根本、本质原因及其影响为核心的最优类选择题。知识类侧重于考察知识的时间属性,材料类侧重于考察材料的主干提取正反判断,最优类侧重于以经济为根本的逻辑考察。

材料解析题主要分为三种问题类型:原因类、特点类、意义类。三大类型具体特点和要求不再累述,但基本要求则是无论难易,学生都应有至少三五处常见的通项答案,如意义类至少可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内外、直接间接等方面进行联系。

评析题得分率最低。但评析题也有着高度的共性特征。评析题由信息说明变化观点组成的前项部分大约4分,只要将这部分写出得分不会低于平均线。后项则是由说明、评价、评析、论证、论述、原因等问题形式所组成,学生只需要本着史实论证至少两个、围绕观点逻辑、正确定位史实的原则,配合前面观点正确,分数不会低于七八分,而这类题12分平均也就两三分。

三大题型分类训练,在自己认真做了之后,反复揣摩自己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差距,学习标准答案的表述方式,用词修辞,思维角度,模板规律。通过上述努力,你将迅速感到学习成绩质的提升,无论题难题易你都会无往不利。

2、规范作答

历史试卷为电脑阅卷,与纸质阅卷最大的区别就是改卷人极易疲惫,因而下列一些基本规范显得尤其重要。首先字体,字体可以写的不怎么工整,但一定要写开,写大,易于识别。其次分点,没有分点也许就没有分数,绝非夸张,最好序号化,将最有把握的要点内容前置。其三看分答题,一个历史得分点大概两三分为主,12分的题至少要写四个不同的角度。最后表述精炼,每个序号点一定不要超过两行的表述量,并且表数据自尽量包含主谓宾等基本句子主干成分,不要写成简单的词语。总而言之,高考答题尽量做到清晰又完整,即要多些又要少写,多些的是点,多分点才能提升命中率,少写的是句子内容,保留主干精简句子才能有充足时间完成考试。

高三历史材料题答题步骤

一、审题、读材料、链接、答题

1、审题: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只有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

2、读材料: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

一般情况下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段、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找到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关联信息;第三遍重点读,结合前后问题有重点地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正文的同时,还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出处;

3、链接:就是将材料与课文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关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该内容在教材中怎样论述的,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其次将材料与热点问题联系;

4、答题:答题前请写出简单的提纲。

二、答题一般有四种问法

1、“根据材料回答”,答案根据材料的内容即可,不必回到教材,如果问的是根据这几段材料回答,请综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别写出,不要笼统概括,那样你是写不完整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这类问题答案不能全从材料中得到,部分答案必须回到教材中去回答;

3、“根据上述材料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提问题文综考试以来的新问法,是将材料中涉及到的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处理、理解和把握材料的中心词作答案的关键;

篇8:政治学科高考备考方法及策略

一、一轮复习要点化

第一轮复习一般在3月中旬前完成。复习的目标是以教材为依据, 夯实基础, 巩固双基, 使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 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熟读、细读教材的基础上, 做到准确记忆知识点, 完成知识的储备任务。一般说来, 第一轮复习选择的练习题不宜过深、过难, 应以基础性练习题为主, 达到巩固知识、改正错误和纠正思维偏差的目的即可。当然, 重点普通高中可有针对性地提升试题的难度。一轮复习过程中应注意:

1.细致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和考纲, 注重文字的准确性, 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中涉及到的关键词进行细致入微的辨别, 消除似是而非的感觉。纵观近年高考题, 特别是选择题, 切入口小, 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不仅局限于考查学生对知识记忆的熟练程度, 更侧重考查其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和细致程度。

2.系统性

立足教材, 熟练掌握教材内容, 以基本考点为主线, 把教材中的前后知识点有机地串通综合起来, 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强化记忆。培养学生在解答论述题和分析说明题时找到知识的联系点, 形成发散思维, 建立解题的宏观思维, 以避免疏漏。

3.规范性

在解答试题时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规范答案, 讲究逻辑, 掌握答题的方法和技巧, 提高语言素养。审“熟题”时不要凭印象, 要注意它的细微变化;审“生题”题时要耐心, 注意分析题中的关键词、关键语句, 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二、二轮复习专题化

大部分学校的第二轮复习时间是从3月中旬开始到4月末结束。二轮复习要以《考纲》和《考试说明》为侧重点, 在一轮复习要点化的基础上, 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 突破难点, 把握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 强化对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把教材分成经济、哲学、政治、文化4个模块进行专题化复习, 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应做好二轮复习中习题的取舍, 有针对性的组题, 把握好试题的难度, 避免因试题难易程度的不当而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轮复习应体现如下特点:

1.体现“综合”

在第一轮储存的知识和建立知识网络体系的基础上, 二轮复习就应着眼于在网络中熟练提取知识, 灵活运用知识, 强化和提高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把“线”延伸到“面”。

2.抓住“热点”

时政热点是政治试题设置情景的原材料, 时政热点和教材的结合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所以, 教师要以社会重大时政热点为中心, 从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出发, 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与其相关的知识点, 迁移知识, 培养能力。

3.围绕“专题”

对不同题型进行归类整理, 进行专题训练。对主观题中的填表题、图表题、四选二组合类、四选三组合类以及体现、表明、说明、判断推理类选择题进行专项讲解和训练。通过对不同题型的训练, 使学生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

4.注重“训练”

“练前抓选题, 练中抓细节, 练后抓反思”。练前选题直接关系到学生复习效果的好坏, 因此要加强对选题的研究。建议教师选用一定数量的高考真题来训练学生, 引导学生分析答题的思路, 找到解题规律, 寻找高考分数的“增长点”;练中细节事关学生成绩的高低;练后的反思影响学生能力的强弱。

三、三轮复习系统化

第三轮复习一般是在高考前的一个月, 也即冲刺阶段。三轮复习效果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考的成败。三轮复习强调回归书本, 对考点进行系统、规范、完整的把握。三轮复习中应更加熟练掌握教材的关键点、关键词等骨干性语言, 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网络体系, 熟练掌握学科内、学科间知识综合的方式, 注重解题技巧, 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应试能力。三轮复习应侧重以下四点:

1.避免遗漏

要求学生查缺补漏, 查看以前的试卷, 找到失误原因和知识漏洞, 修正思维偏差, 然后重新做题, 再与正确答案对照比较, 最终在脑海中形成正确的记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可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2.回归教材

总复习阶段要适时引导学生回归教材, 学会灵活运用教材的语言和思路分析问题, 表达思想。

3.落实考点

高考冲刺阶段, 教师不能搞题海战术, 要通过精讲做到举一反三, 事半功倍。学生要准确记忆教材的知识点和考纲的考点, 不能模棱两可。在“守”住学科内知识综合的前提下, 渗透史地学科知识。

4.模拟实战

选择高质量的试题进行模拟训练, 并当作高考一样认真对待, 时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提高应试技巧。

5.优化“心态”

有条件的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室, 对学生进行考前的心理辅导, 也可请心理学专家就考前的“高原现象”, 考中的“克拉克”现象举行讲座, 使学生在参加高考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消除心理压力, 保持良好的心态, 以在考场中发挥出最佳的水平。

上一篇:案件审判流程管理办法(试行)下一篇:制梁项目部党支部书记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