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监管探讨论文

2022-04-19

民营资本如何进入银行业的争论探讨尚在进行中,而市场远走在理论的前面。自2001年以来,德隆集团为收购有关城市商业银行股份数度出手,其中多有成功,也有一次功败垂成前言理论和现实在说什么?【1】2003年2月的一天,中国人民银行总部3号楼,负责城市商业银行监管的监管二司整个下午都在开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商业银行监管探讨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商业银行监管探讨论文 篇1: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引入预先承诺制的探讨

摘 要:伴随着我国银行业开放进程的加快以及相关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入,完善我国现代化监管体系并以此推进金融体系改革的任务就显得更为紧迫。预先承诺制是一种创新的金融监管方式。它的激励相容特性使商业银行的行为取向和监管当局的预定目标相一致,有效提高了金融监管的效率,同时也尊重了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权利。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现状,介绍了预先承诺制的本质属性,阐述了商业银行引入预先承诺制的意义,最后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引入预先承诺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监管;预先承诺制;意义;探讨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我国银行业开放进程的加快以及相关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入,完善我国现代化监管体系并以此推进金融体系改革的任务就显得更为紧迫。预先承诺制(Pre-Commitment Approach)是国际金融界最近提出的一种金融监管模式,它的基本内容是:监管当局设定一个测试期间(例如一个季度),商业银行根据自己估计的本银行在测试期间内的最大损失额,在测试期的期初向当监管当局承诺其本期将保持的资本金数额。如果在测试期内实际发生的损失额没有超过其承诺的最大限额,监管当局就不会介入干预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而且在下一个测试期商业银行仍可以继续自主管理和控制业务风险。但是,如果在测试期间发生的损失额超过了承诺的最大损失额,监管当局就会对其进行处罚,并会采取各种必要的措施干预其经营活动,以使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重新满足监管当局设定的监管目标。[1]它的激励相容特性使商业银行的行为取向和监管当局的预定目标相一致,有效提高了金融监管的效率,同时也尊重了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权利。本文首先介绍了预先承诺制的本质属性,阐述了引入预先承诺制的意义,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引入预先承诺制提供借鉴。

一、预先承诺制的本质属性:激励相容

所谓“激励相容”是指一种机制,在这种机制下,活动参与者的利益与方案设计者想要达到的目标取向相统一,因此活动参与者在追求其利益的同时也就实现了方案设计者的目标。预先承诺制全面体现了激励相容的思想,与传统的金融监管方式相比,能有效地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

(一)预先承诺制激励商业银行告知真实估计

如果商业银行故意低估最大损失,在测试期间发生的损失额就会超过其承诺的最大损失额,在以后若干个测试期它都将遭受监管当局的惩罚和干预;反过来,如果商业银行高估未来的最大损失,它就要提取较高的资本金,而提取的资本金是不能带来收益的,多提取的资本金的机会成本同样不符合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显然,在这种机制下,商业银行的理性选择应该是按照自己真实的估计损失来向监管当局承诺,这就满足了激励相容的要求。

(二)预先承诺制激励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在预先承诺制下,保有的资本金数额是各个商业银行根据各自的管理经验来选择的风险评价模型计算得出的。因为模型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自身的利益,激励商业银行努力去提高内部风险评价模型的精确性,从而推动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预先承诺制使商业银行自主发展业务的权利得到尊重

同行政命令的方式相比,在预先承诺制下,只要商业银行承诺的资本水平和估计的风险水平相适应,监管当局就不会干预其经营活动,这样商业银行就可以选择自己偏好的业务来开展,可以灵活地研究有自身特色的内部风险评价和管理方法。因此,在预先承诺制下商业银行拥有更大的经营自主权。

(四)预先承诺制降低了监管成本和执行成本

从监管当局的角度考虑,预先承诺制的“脱手管理”(“Hand-Off”Regulation)只需检查商业银行测试期末的风险管理结果,而不必实时监控其经营过程的每个细节,使监管当局可以节省监管资源,大大降低了监管成本;另外,监管过程的简化还能减少监管当局寻租行为的发生。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减少了应对监管部门检查银行风险过程中的各种成本支出;另一方面,精确的风险评价模型使商业银行能够用更低的成本达到监管当局设定的监管目标,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执行成本。

(五)预先承诺制使市场约束与行政监管的优点很好地结合起来

预先承诺制更好地利用了市场和竞争的力量,将市场约束与行政监管有效地结合起来。商业银行在没有发生超额损失时,预先承诺制是一种“软约束”,主要依靠市场约束;当发生超额损失时,预先承诺制又成了一种“硬约束”,监管部门就会行使行政职权,运用惩罚机制来干涉银行的经营活动。[2]

二、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引入预先承诺制的意义

(一)有利于改善我国金融监管激励不相容的现状

一般情况下,虽然很难给金融监管激励不相容一个精确的定量结果或者准确的概念,但却可以通过我国目前金融监管体系下的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数量、金融机构的违法率等方面的情况充分说明。虽然近些年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并大力加强金融监管工作,但监管的绩效却仍然不容乐观,不良资产居高不下,资本充足率偏低等,这些都和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强制命令式的、直接的、单纯外部金融监管有着密切的联系,忽视和压制了其他机制对金融监管的作用,同时也压抑了被监管者自身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的能力,不利于我国金融业整体效率的提升。因而,在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立法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我国目前金融监管激励不相容的现状,尝试引进预先承诺制,这将充分调动商业银行自身的能动性,节约我国金融监管的成本,避免行政命令式监管的无效和失灵,从而引导并最终实现监管者和被监管者目标的统一,提高对商业银行监管的整体效率。[3]

(二)有利于激励金融机构进行创新

1.激励金融机构内生型风险评估技术的创新。这是预先承诺制最直接的激励作用,因为金融机构原则上决不能出现损失超过其自设限额的情况,而过高估计损失使得资本准备金过高又会导致银行的机会成本加大,因而金融机构必须熟练使用最适合其自身的方法去评价投资组合的风险水平。也就是说,在预先承诺制的指导下,金融机构为了准确估计其自身当期准备承担的最大损失以及相应所需的资本要求,将会极力完善和发展其内部风险评价体系。国外银行界也认为,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获得监管者的信任以获得较低的资本要求。

2.激励金融机构内生型风险管理技术的创新。与提高自身风险评估能力的做法相对应,金融机构降低成本或者损失的根本做法就是从日常操作、日常交易上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控制在最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享受预先承诺制所带来的实惠。因此,银行会通过设定较安全的资本充足水平,利用较复杂的动态套期保值策略或者通过降低组合中的风险头寸来防范风险,各个银行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成本最低的风险控制方法。[4]这是防范一旦违规就可能受到管制处罚而做出的直接反应,与之相对应的,监管机构则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鼓励银行为控制风险而采取恰当的行为。

3.激励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前提下的金融创新。与原先的行政命令监管方式相比,金融机构在确保资本水平与其业务风险水平的匹配关系之后,只要有相应额外的资本金保证,就能参与一些具有风险价值的创新业务。这点同内部模型方法有相似之处,但较之后者有更大的灵活性——它不只是单纯地给所有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价模型强加一个相同的参数约束。因而金融机构在承诺了考虑风险惩罚的资本水平保证之后,有更加自由的空间去进行业务拓展和金融创新。

因此,从预先承诺制对金融机构业绩的激励规制来看,这种激励相容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伴随着各方的有效监督,银行仍然可以自己确定其资本要求的水平。而事实上,在美国这种方法已经得到银行业内人士的欢迎,他们认为在这样的弹性监管设计和自主权相对扩大的空间里,可以比较明确地分析风险管理实践与公司资本运用之间的关系。

(三)促使监管机构进行成本规制

1.使监管机构有能力降低信息成本。与其他传统监管方法相比较,由于有对金融机构自身风险评估技术的激励,预先承诺制更多地利用了市场和竞争,较为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随着信息的逐步透明,银行在资本限额上的违规行为,同样会引起公众对银行的审查,这对银行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提供了更好的反馈机制。因此,预先承诺制成功降低了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监管模型参数信息指标偏离银行实际情况的可能性。

2.使监管机构有能力降低审核成本。在内部模型法指导下,由于各银行的VAR模型统计技术与结果参照指标各不相同,巴塞尔委员会对VAR模型的两个参数作了硬性规定:持有期为2周、置信水平为99%。相比之下,通过预先承诺制,监管机构不再需要对金融机构所使用的VAR统计计算模型作理论和实证的检验和分析,而只需通过实施“提前承诺-期末检验和罚款”的软办法来达到制约银行过度投机的冒险投资行为,这无疑能降低审核过程中的人力成本和会计成本。

3.使监管机构有能力降低救助成本。伴随着监管方法的改革,救助标准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标准化方法以8%为资本充足标准,使得很多监管当局,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监管当局疲于救助。而预先承诺制将市场约束与行政监管有效地结合起来,使资本要求与风险程度风险性质紧密挂钩,这必将有利于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使得监管部门对银行的评价和惩罚更为合理。[5]

(四)有利于缓解金融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金融监管当局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利益冲突。一般来说,金融监管当局更多重视的是本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而处于被监管者地位的金融机构,往往受利益的驱动,以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其最终目标,忽视或牺牲经营安全。这就产生了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金融监管当局越是想实现监管目标,被监管者越是想尽方法规避和逃脱监管。因而,将预先承诺制引入到我国商业银行监管领域,将有助于引导被监管金融机构和市场机制这两种力量共同支持金融监管机构监管目标的最终实现,也将改变我国以往行政命令色彩浓重的金融监管方式,对缓解金融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价值目标的冲突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引入预先承诺制的对策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如果引入预先承诺制,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培育金融机构内部风险评估的能力

我国金融监管的重中之重就在于从基础抓起、从微观主体抓起,积极培育各类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评估能力。具体而言,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主动引进国外风险评估技术,并适时在各类金融机构中推广;二是在培育引导期内做到勤检查、严监管,以确保各金融机构在市场开放之前全面提高综合竞争能力;三是监督各类金融机构合理引进战略投资者,尤其以吸收其成熟的风险评估和业绩管理的技术方法为目的。

(二)合理界定有问题银行的标准

李成(2004)认为,应以个别机构相对于整个行业的风险损失比和个别机构一定时期内的最大风险值与剔除该最大值后的剩余平均值的比进行考核。首先按照“个别——行业比”进行分类,区分风险损失的发生是市场风险还是个别风险,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即为“问题银行”,然后以“最大——剩余比”为基数进行处罚。如果发现风险损失是由整个行业引发的,即整个行业的水平与历史时期的水平相比恶化了,那么就对整个行业进行非货币性的控制,如限制银行参与此行业的经营活动。[6]

笔者认为,把高于行业平均风险水平作为判断问题银行的标准,这是要在各个商业银行的规模相当、对平均行业风险都有一定的决定权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公平地对待每一个被监管对象。如果一国的银行业集中度很高,加权风险水平中少数几个大银行的权重较大,将使得大银行的风险水平总是处于市场平均风险水平或离市场平均风险水平很近的位置,不大可能成为问题银行受到处罚。因此,在整个金融体系中,银行业的集中度会影响实施预先承诺制处罚方案的效果,各个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要有较好的均匀性,应该有相当数量的商业银行能够对市场的整体风险有一定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区分市场风险和个别风险才有意义。[7]

(三)努力完善激励规制方法在监管中的使用

预先承诺制的最大优点在于其激励规制效应通过市场自觉性发挥出来的作用,我国商业银行当前对交易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管理仍然缺乏相应的监管和激励。一方面,通过完善激励规制的监管方法,合理地设计奖惩制度,必将有效地保证和促使银行自觉地设置合理可靠的充足性资本金,以防止过度的损失;另一方面,在激励相容机制的激励下,那些风险相对不大的金融机构所需要配置的资本金相对减少,使其可以用较少的资本金覆盖更大范围的资产,在金融市场的竞争中更容易获得竞争优势。

(四)继续加强人民银行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

以人民银行为核心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加之人民银行天然所具有的货币政策执行者、最后贷款人以及窗口指导的职能,决定了人民银行在金融监管中始终具有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在美国预先承诺制操作过程中,美联储承担整个监管体系的领导者和主要环节的执行者的职责。这使得整个监管体系的运转更加有效,同时也使得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由此可见,只有继续加强人民银行在监管中的作用,才能实现我国金融监管各机构之间的整体配合,从而真正形成完善的监管体系。[9]

参考文献:

[1] 孙伯良.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2] 乔飞鸽.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现状及其政策选择[J]. 浙江金融,2006,(8).

[3][9]李晗,赵伟.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中引入预先承诺制的探讨[J].海南金融,2006,(9).

[4]吴军,何自云.金融制度的激励功能与激励相容度标准[J].金融研究,2005,(6).

[5]陈建梁,赵永伟.银行监管理论的最新发展[J].国际金融研究,1999,(9).

[6]陈阳, 熊鹏, 管媛嫒.美国金融监管预先承诺方法的经验与启示[J].上海金融,2007,(8).

[7] 李成,王菁.构建预先承诺制的激励相容监管机制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5).

[8] 罗力强.预先承诺方法的本质属性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1).

作者:江安琪

商业银行监管探讨论文 篇2:

德隆进入银行

民营资本如何进入银行业的争论探讨尚在进行中,而市场远走在理论的前面。自2001年以来,德隆集团为收购有关城市商业银行股份数度出手,其中多有成功,也有一次功败垂成

前言

理论和现实在说什么?

【1】2003年2月的一天,中国人民银行总部3号楼,负责城市商业银行监管的监管二司整个下午都在开会。主题是如何对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中的股东资格等问题进行监管。反复辩说中,会议一直开到日薄西山,也未形成统一意见。最后监管二司决定要将此事向更高层汇报征求意见。

在此次会议上,被反复引用的一个例子就是如何看待新疆德隆集团(下称“德隆”)向有关城市商业银行的渗透。从南昌到长沙、从昆明到株州,这家大型民营企业或其关系公司已经对数地城商行进行了深入接触,或者控股,或者参股,派驻董事和管理人员,当然也包括碰壁。

市场永远超前于理论和政策。或许德隆并不是第一家也不是惟一一家,但因为这家公司之瞩目,其在银行业的现身迅速将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乃至民营银行的走向问题,从理论探讨推向了实战阶段。

【2】在中国,民营资本到底能不能进入商业银行业?民营资本该怎样进入商业银行业?这是近年来金融改革开放和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全新课题,而有关争论始于学术界又扩至官产两界,数度达到白热化的程度。

随着意识形态障碍日渐淡化,断然否认民营资本有权进入银行业的看法已无存身之地。事实上,由于中国金融系统的结构性失衡,人们迫切感到需要大量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之助的中小型金融机构;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银行业的开放进程需要对内对外平衡,向民营资本开放更是大势所趋。

争论于是变得有些技术化其实也更有现实意义:究竟是由民营资本来开办新的商业银行,还是暂且关闭新设之门,吸引民营银行参股亟待改造的城市商业银行?

前一种主张雄辩滔滔,而后一种主张有其实际基础:中国11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系由数千家城市信用社合并而来,既有增资扩股的现实需求,又有公司化重组的现实可能。“存量改革”正是燃眉之急。

在今年初的有关学术会议上,学术背景深厚的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曾经表达了对于民营银行的困惑。她即提出:中国难道没有民营银行吗?民生银行不就是民营银行吗?以前的大量信用社不也都是民营的吗?中国数以百计的城市商业银行,不是也多有民营资本参股吗?她认为,关键在于银行如何离开政府之手,真正地“民营”——也就是如何同步建立起有利于民营银行成长的制度环境。

而早在吴副行长讲话之前,去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题为《进一步发挥中小商业银行的作用》的报告,鼓励民营资本参股城商行的精神已跃然纸上。

【3】其实,只要承认参股现有商业银行是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途径之一,那就有一组基本问题需要回答:怎么进入?怎么鼓励?怎么监管?

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例,在大股东地方政府一方,自然更乐于把民营资本的进入视作一笔扶危解困的善款,而非前来接管的舵手。在民营资本一方,倘不能获得控股权或是经营权,其决策灵敏、机制灵活的民营优势就无从发挥。

事情还有另一面,就是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动机。商业银行不属于利润丰厚的行业,因此,产业背景的民营资本走进银行业,使人担心是否主要为了“贷款方便”。研究和调查表明这一动机非常普遍,往昔的实践,特别是中国十几年城市信用社的实践,亦有许多血的教训在作证明。

银行毕竟是系统性、外部性风险极高的行业,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任其自生自灭。专家介绍,除去给股东及关联企业贷款外,银行股东有多种从银行获得资金的方法,在获得银行控制权后几乎是轻而易举。比如,利用承兑汇票融资(条件是银行审查不严,这在控制银行经营后可以做到)、通过关联公司或实际拥有控制权的公司利用银行担保从别家金融机构融资(有金融机构担保从银行融资基本无须抵押)等等。如果不能从制度上解决问题,这些风险基本无法控制。

银行业是非常特殊的行业,90%以上的资产是存款人的存款,是老百姓的血汗钱。银行也是最依赖信用而生的一类特殊行业,其具体的运作应当受到严格的监管。民营资本,有否哪一部分,具备了金融信用基础?现行银行监管体系是否作好了监管准备?

于是,当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已不应继续争议之时,我们又面临双重的挑战:来自机制,商业银行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制度环境;来自监管,高水平、专业化的现代银行监管体系。

【4】200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制度指引》,对向股东贷款的比例、董事和监事任职制度等作了一系列规定,这是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中的两大政策依据。

据《财经》了解,在《指引》的征求意见稿中,监管当局曾有意规定一律不得向股东贷款,但此款由于遭到了所有商业银行行长空前一致的反对而进行了修改,修改为“同一股东在商业银行的借款余额不得超过商业银行资本净额的百分之十。股东的关联企业的借款在计算比率时应与该股东在银行的借款合并计算”。

为了防止单个股东控制银行轻易从银行套取资金,央行曾建议成立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需以分散化的股东为基础。在批准新增股东时,监管当局制定了一个已成文但尚未正式下发的规定:单个法人股东(含关联机构)持股不能超过15%,个人股东不超过5%。

在现实中这一规定很难执行。原政府控股超过15%的情形比比皆是,逐步稀释会是个过程,新增股东对自身微弱的小股东地位难有信心。倘现有的治理结构不能确保其自身利益,迂回控股或增持便成了“合理不合法”的必然选择。

更重要的是单个股东怎么界定,关联公司如何确认?《财经》在调查中发现,各级监管官员普遍感到在“中国特色”的环境中,无论是在入股阶段,还是在未来贷款之时,察觉并确认关联公司都是一项极困难的工作,因为在法律上就没有对关联关系的准确界定,不仅监管成本无限加大,而且,往往无法奏效。

“股东监管法”并不灵验,更难包治百病。

【5】德隆收购商业银行股份的案例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入了我们视野。

作为中国最有影响亦最富争议的民营企业之一,德隆进入银行业的脚步从2001年下半年已经可以辨识,从彼时至今数度出手。其进入的策略、方式,视情况而不同,且渐次高调,而最终结果也不尽相同。无论何种方式,都值得关注和寻味。

迄今为止,《财经》的采访还只能限于德隆作为先行者在城市商业银行的进入本身,据此缀点成面,勾勒出整个画面。而已经有德隆这样的民营资本进入的城市商业银行,其深层次变化如何发生,将成为《财经》今后关注的重点。

此文采访结束,正值全国人代会通过政府机构改革方案,酝酿已久的银行监管委员会将很快问世。中国银行业正在步入新时期。

商业银行监管探讨论文 篇3:

浅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

[摘 要]近年来,跨地区发展正在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所接受和推崇,越来越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加入到跨地区发展的行列之中。本文描述了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历程,阐述了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跨地区发展 发展途径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历程

1. 城市信用社阶段

这个阶段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1995年。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第一批城市信用社。他们的定位是:立足于当地,服务于当地,并且为中小企业提供金额支持。这一阶段在1994年—1995年达到高潮,全国城市信用社迅速增加,达到5000多家。随着城市信用社的快速发展,一些潜在危机逐渐显现,如较高的不良贷款率、资金来源渠道有限、无法适应激烈的竞争等等。

2. 城市商业银行阶段

这个阶段起始于1995年—2004年。1995年7月全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深圳城市合作银行成立,此后,各地城市信用社纷纷转变经营模式,转向于建立城市商业银行。目前,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有100多家,营业网点近6000个。但由于在此阶段,城市商业银行仍然只能在所在地范围内开办分支机构,因而各项业务活动进展缓慢。

3. 跨地区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阶段

这个阶段起始于2004年至今。2004年11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明确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是重组改造和联合,并允许达到监管要求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2005年12月,安徽徽商银行成立,成为全国第一家由省内地方金融机构重组而成的省级商业银行。2006年4月,上海银行宁波分行成立,成为全国第一家跨地区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随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加入到跨地区发展的行列中。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1)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

城市商业银行原有的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使资金的跨地区流动和结算超出了其自身的能力,因而造成其客户流失。例如,一些企业在规模较小时,与当地城市商业银行关系很好,但当这些企业实现跨地区经营后,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不能跨地区经营,无法再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所以它们只能放弃城市商业银行而选择其它银行,这样就导致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受到限制。再如,银行卡的发放已成为各商业银行追逐的热点,但是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如果异地没有营业网点,就无法扩大这方面的業务。所以,城市商业银行有必要跨地区发展,以拓展业务发展空间。

(2)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分散风险

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分散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有限,不可能把资金投入到风险较大的金融产品中,也不能把资金过度集中投入,这样也会带来风险。而跨地区发展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分散风险的问题。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在各个地区分别进行资金投入,“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以达到分散投入分散风险的目的。另一方面,跨地区发展可以使城市商业银行获得更多的信息,以避免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特别是对于跨地区经营的客户,如果城市商业银行不能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就很难获得客户在异地的信息,久而久之,这种信息不对称就有可能导致产生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损失。所以,城市商业银行有必要跨地区发展,以分散风险。

(3)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公平竞争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大量涌进,导致国内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各家商业银行倾尽全力争夺市场份额和客户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城市商业银行仍然实行单一的城市制经营模式,就会面临非常不利的局面:一方面本地市场份额不断缩水;另一方面又无法向外地拓展市场。显然,这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是不公平的。城市商业银行必须走出去,实行跨地区发展,开辟新的利润来源,以提高自身价值和竞争力。

2. 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可行性

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可行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自身实力增强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已有相当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逐步化解其历史包袱,降低了不良贷款率,转变了经营方式,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一支富有活力的生力军,成为银行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大城市中的城市商业银行,无论在规模方面,还是在效益方面,都有着迅速的发展。例如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位居全国银行业前列。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使其有能力跨地区发展,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已有59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异地设立了分支机构,实现了跨地区发展,占全国城市商业银行的41%。

(2)政策允许

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城市信用社,其经营活动被严格限制在所在城市,不允许跨地区经营,即实行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活动的日益频繁,这一经营模式的弊端日渐显现,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制肘。自2000年开始,城市商业银行要求跨地区发展的呼声日渐高涨,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也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顺应潮流,中国银监会在2004年11月发布了《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然后在2006年又发布了《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正式明确了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具体要求和相关操作流程。由此,为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扫除了政策上的障碍。随后,一大批城市商业银行相继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实现跨地区发展。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途径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途径主要二个:

1.自我发展

自我发展是指城市商业银行依靠自身的资本积累,到其它地区开设分支机构,实现跨地区经营。例如,上海银行在宁波设立了分行,北京银行在天津设立了分行等等,就是采用这一方式开展跨地区经营。

这种方式有其不足:第一,难度大,时间长。由于完全依靠自身积累去扩张,短时间内难以筹措到跨地区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再加上市场风云变幻,银行的经营可能会面临各种风险,这又会加大扩张的难度。

第二,可能制约其进一步发展。采用这种方式跨地区经营,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势必会分散城市商业银行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城市商业银行的实力不够强,管理跟不上,将会严重影响其进一步发展。

2.联合重组

联合重组是指在某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基础上,对某一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内的多家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合并重组,成立一家新的城市商业银行,从而使这个新的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跨地区经营。例如,安徽徽商银行,就是在合肥市商业银行的基础上,吸收安徽省内的芜湖、马鞍山、安庆、蚌埠、淮北五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六安、淮南、铜陵、阜阳科技、鑫鹰、银河、金达七家城市信用社组建。此外,还有江苏银行、吉林银行、长安银行、龙江银行等,也是采用这种方式实现省内跨地区发展。

这种方式的优点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融合性强。由于重组的各家城市商业银行都同属于一个地区,涉及面相对较小,协调相对容易。第二,见效快。完成重组后,原有的各城市商业银行在各自城市的机构、网点,就成为新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异地设立的分支机构,从而迅速实现了跨地区发展。第三,避免区域内的竞争。兼并其它城市商业银行,既可以节约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的费用,又可以消灭竞争者。

四、结束语

城市商业银行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跨地区发展,发展势头良好。但伴随着发展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如跨地区发展时缺乏科学规划,大家扎堆进入发达地区;业务高度同质化,无自己特色;对异地分支机构的管理缺乏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等等。因此,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之路还很漫长,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吉光: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02

[2]李晓华 肖飞: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探讨.银行家,2009.08

[3]虞群娥 祁扬: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再思考. 浙江金融,2010.01

作者:王瑞兰

上一篇:电子商务优势比较论文下一篇:电子商务网站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