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统金融监管论文

2022-04-19

被俄罗斯人称作“七月危机”的金融动荡,在持续了两个多星期后渐趋平息,俄罗斯外贸银行总裁安德烈·科斯金近日表示:“我们的银行业已经渡过这次危机。”国有银行大获其利早在今年5月,俄罗斯中央银行以涉嫌洗钱为由撤销了私营的索德商业银行的经营许可证。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银行系统金融监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银行系统金融监管论文 篇1:

影子银行的发展与风险控制

摘要: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从2007年一季度爆发至今,全球许多顶级金融机构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此次危机的爆发原因和途径引起了国内外大量金融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国外学者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研究较为丰满,对影子银行系统的定义及其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有了一定的共识;国内学者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研究尚不丰富,只停留在概念介绍及微观事实介绍阶段。整体来看,国内外学者从影子银行系统与次贷危机的助推与反削弱关系角度的研究较为缺乏,本文将重点从以上角度进行探讨,以其丰富影子银行系统及次贷危机领域的研究。本文以美国次贷危机为案例,对影子银行助推次贷危机并受到次贷危机削弱的过程进行了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分析;揭示了影子银行系统在给金融市场带来繁荣的同时也暗藏着扩大风险、引爆危机的可能性,以及次贷危机给影子银行系统带来的重创;对奥巴马政府在《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中提出的对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方案给予评价。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影子银行系统的构成及特征作出评述,为中国金融监管改革和完善的重点提出个人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次贷危机;金融监管

一、影子银行的形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曾在2008年《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使用“准银行”概念描述影子银行的体系,并提出,近年来其在发达经济体中获得充分发展,融资规模已超过传统的银行体系。2010年9月2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将“影子银行”定义为:“除接受监管的存款机构以外,充当储蓄转投资中介的金融机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曾发布报告称,在2007年最高峰的时候,美国“影子银行”的资产达到20万亿美元,大大超过传统银行10亿的资产规模。

面临对空前的资本压力,国内各家银行都承受着巨大的存贷比压力和贷款的压力,以贷款论英雄的传统模式和资本管理形成了悖论。商业银行在高压下,迅速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学会在资本约束条件下谋求发展,一存一贷的业务模式已经转向“围绕利润,用中间业务收入弥补信贷规模受限的制约”,各种有关中间业务的金融创新举措相续出台。影子银行随后诞生。影子银行一般是指那些有着部分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银行系统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有称为平行银行系统,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二、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

传统银行系统包括三个参与者:存款人、借款人和银行,影子银行系统也有三个参与者:存款人、借款人和专业化的非银行金融中介(即影子银行)。和传统银行系统相比,在影子银行系统中,存款人的资金不存入银行,而是投入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和其他类似基金;借款人同样得到贷款,但其来源不仅仅来自于存款机构,还来自于综合经营的金融公司等机构。影子银行系统同样也起到信用中介作用,但和传统银行系统相比,其信用转换的过程要复杂得多,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 贷款起源。金融机构通过商业票据、中期票据和债券进行融资。

2. 贷款仓库。由多渠道或单一渠道中转机构发行资产支持商业票(ABCP)进行融资。这些中转机构是金融公司发起的具有独立所有权的公司,职能主要是购买资产,然后以所购资产为基础发行商业票据,发起公司试图通过中转公司将风险移至表外,中转公司资本金很少且其资产在发起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外,破产后对其发起公司影响较小。多渠道中转机构向多家公司购买资产,单一渠道中转机构则向一家公司购买资产。

3. 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就是将能够产生现金流的的资产转化为可交易债券的过程,通常由发起人将证券化资产出售给一家特殊目的机构(SPV),或者由SPV主动购买可证券化的资产,然后SPV 将这些资产汇集成资产池(Assets Pool),再以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融资,最后用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来清偿所发行的有价证券。其典型产物就是ABS(资产支持证券)和更加复杂的CDO(担保债务凭证)。

4.批发性融资。最后,证券化产品在批发性融资市场上取得资金,资金的提供者包括货币市场共同资金,另外还有众多直接货币市场投资者,包括:短期资金批发市场(Repo)、商业票据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等工具、固定收益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

三、影子银行在中国的情况

对于“影子银行”,中国相关金融管理机构人士也在不同场合表示了关注。周小川在2010年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出要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中国银监会有关负责人也表示,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框架发生了重大变化,未来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将更加注重对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及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中国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势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有很大区别,不仅规模小,而且形式也比较简单。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并不是体现在衍生品等高杠杆市场和业务中,而是产生于民间金融、银行表外业务、非正规其产证券化、私募投资等监管灰色地带。一块是商业银行销售得如火如荼的理财产品,以及各类分银行金融机构的类信托类产品,另一块则是以民间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在中国,规模较大的“影子银行”是银信合作,这一块规模大,涉及面广,银行通过银信合作的创新方式释放除了大量的资金。我们就以此为例来说明“影子银行”的具体运作方式。诸如地下钱庄、典当行等则是“银子银行”的更低级形式。银信合作模式:某房地产商开发房产项目资金短缺,但却从银行借不到歀——银行因监管等政策原因贷款额受限———信托公司以中间人较色出现———信托公司以房产商待开发项目为抵押,设计基于该项目现金流的理财产品,周期一般为1年到1年半,并委托银行代销———投资者购买,房产商获得项目资金———项目开发完毕并销售,房产商人支付给银行托管费,信托公司服务费以及投资者收益。

四、影子银行的风险

(1)“明斯基时刻”和“金融不稳定假说”。“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是指资产价值崩溃时刻,观点是经济长时期稳定可能导致债务增加、杠杆比率上升,进而从内部滋生爆发金融危机和陷入漫长去杠杆化周期的风险。经济周期繁荣的时候,投资者乐于承担更多风险,随着经济向好的时间不断延续,投资者倾向于承受的更高风险水平,但一旦当经济有所下行时,投资者的风险收益水平超过收支不平衡点而导致崩溃。这种投机资产使得原先的放贷人紧急回收借出去的款项,正是这种运作模式“引导了资产价值崩溃时刻”。

海曼的明斯基时刻被划分为三个时间段:第一时间段,投资者们负担少量负债,偿还本息支出无问题;第二时间段,投资者被鼓励扩张金融规模,虽然只能负担利息支出;第三时间段,即所谓的“旁氏骗局”,债务水平要求不断上涨的金融资产价格水平才能涉险度过。对这种“金融体系从稳定到危机的缓慢运动”的揭示使得明斯基为人所熟知。

美国金融风暴不可避免引发全球金融风暴。2008年9月14日,被称为“华尔街9.11”,这一天以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的金融危机爆发,只是去年3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最后引发经济危机。美国在利率持续走低,房价不断上涨的背景下,次级贷款的风险并不高,坏帐率也始终保持在极低的水平,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因此繁荣到了定点。高房价掩盖了次级贷款的风险,基于房地产金融市场的次贷证券受到热捧,金融市场风险随之增大。越来越多的次级抵押款借款者不堪重负,无力还贷将所抵押的房屋抛售。次贷还款违约率因此直线上升。一时间,房地产公司似乎和银行换位了,房贷公司(银行)因此饱受坏账的挤压,最终以去年3年美国第二大刺激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为标志,爆发了次贷危机。

五、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长期潜在风险。

影子银行最大的危险不在于系统本身,而是来自于于社会整个储蓄系统和金融系统。第一,对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四大挑战。

一是影子银行体系通过金融稳定渠道对货币政策产生系统性影响。高杠杆运作的影子银行的对整个金融机构体系的经营、金融市场的资产质量等稳健性指标有着无法忽略的影响。央行作为最后的救助人,其挽救行为以及事后采取的数量宽松等措施很可能对中长期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造成影响。

二是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指标和最终目标形成重要挑战。首先,从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来看,基础货币中很大比例一部分就是商业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影子银行体系的隐蔽和活跃势必加快了整个社会体系的货币流通速度,潜在影响着基础货币调控及其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其次,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刚刚起步,中介指标采用货币供应量,目前的货币口径分类似乎难以完全涵盖流动性的真实规模和水平;最后,从最终目标来看,影子银行创造出的形形色色各类金融资产的价格和流向理应成为中央银行关注的焦点。

三是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工具效果造成直接冲击。货币政策本身外部市场时滞较长,效果难以评定,再加之社会融资行为严重“脱媒化”,更加导致货币信贷规模控制等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信号引导效力削弱,时滞延长;其次,影子银行系统内部各种创新的金融资产本身就是规避监管以及追逐暴利的产物,其实际价格利率情况对官方政策利率形成强烈干扰,扭曲了货币政策意图的传导机制。

六、影子银行风险应对措施

建立健全金融法律体系,对金融消费者加以保护,影子银行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规制与约束,导致市场出现极度的信息不对称、非理性投资交易膨胀、金融顺周期性增强等一系列行为效应及恶性循环,削弱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加剧了其波动性与脆弱性,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也减轻了针对金融投资者以及消费者的保护力度。当前,我国正处于金融监管法制提速的趋势中,推进金融监管立法刻不容缓。首先,应当建立混业经营、统一监管的法律模式,对于已有的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加以强化,进行综合性监管立法,并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制定《金融消费者保护法》、《资产证券化条例》、《存款保险法》、《金融机构破产法》、《金融控股公司法》等監管立法,并对于金融衍生产品、信托与理财交易、对冲基金、民间金融借贷、信用评级机构、金融监管协调等进行法律完善,为影子银行的规范发展提供监管立法的支持;其次,进一步推进民间金融活动的规范化步伐对当前的民间金融加以引导,对地下钱庄、非法集资、高利贷、洗钱、金融传销行为等进行严厉打击、惩戒,各地方政府应当对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业、融资担保性机构等准金融机构建立注册、监测、预警的规范化监控流程,为金融规范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促进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降低系统性风险。一是在影子银行系统中引入反周期机制,完善有关交易头寸和证券化的监管规定。二是加强对影子银行离岸经营的监管,建立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机构信息共享机制,定期汇总并分析市场数据,监测和预防单个机构和系统层面的风险,达成各国通用的标准化税收信息协议。三是强化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全球合作,建立各国政府都能接受的监管标准,发布具体的监管制度设计指引,注重国际监管政策的一致和行为的协调,健全国际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完善救助机制。(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作者:高倩怡

银行系统金融监管论文 篇2:

俄金融动荡平息 国有银行成最大赢家

被俄罗斯人称作“七月危机”的金融动荡,在持续了两个多星期后渐趋平息,俄罗斯外贸银行总裁安德烈·科斯金近日表示:“我们的银行业已经渡过这次危机。”

国有银行大获其利

早在今年5月,俄罗斯中央银行以涉嫌洗钱为由撤销了私营的索德商业银行的经营许可证。两个月后,另一家私营银行古塔出现结算问题,7月5日一晚上,古塔银行就关闭了76个分支网点。与此同时,俄罗斯最大的私人银行阿尔法银行在莫斯科的几乎所有自动提款机前也排起了挤兑的长队,由此引发的对私营银行的恐慌,开始在俄罗斯蔓延。

阿尔法银行面对危机,股东们注入了超过1亿美元的资金,银行实行了紧急工作制,召回所有度假中员工,并租用飞机运送现金,以保证银行不间断运行,但还是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直接损失达2.4亿美元,并被迫出售了手中持有的俄罗斯第三大石油公司TNK石油公司的股份,以换取8亿美元的注入。

与狼狈不堪的私营银行相比,两家国有银行俄罗斯储蓄银行和俄罗斯外贸银行(99%股份为俄罗斯中央银行持有)则成为这场“七月危机”的大赢家。

在古塔银行挤兑停业、阿尔法银行以及其他私有商业银行大批客户流失时,俄罗斯第二大商业银行俄罗斯外贸银行仅7月第一个星期的存款就激增16亿卢布,吸收存款总额增至386亿卢布。

7月16日,俄罗斯外贸银行与古达银行的股东签署协议,以100万卢布(约合35000美元)的惊人底价收购了古塔银行86%的股份。外贸银行总裁说,这只是一个象征性价格,外贸银行实际得到的是古塔银行的分支网络和债务。有报道说,俄央行为此将向俄罗斯外贸银行提供7亿美元的资金援助。

俄罗斯商业银行的老大——俄罗斯储蓄银行也获益匪浅,银行股价表现惊人良好。俄罗斯著名投资资讯机构3-dialogue的分析师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指出,投资者对俄罗斯储蓄银行的稳定性不必有任何担忧,因为在任何情形下,联邦政府都会支持俄罗斯储蓄银行,并提供给它充盈的货币。

大批储户因恐慌而把自己的钱从私人银行转移到国有银行,这种情况在1998年的金融危机中就曾出现过。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俄罗斯国有银行在私人存款市场上的份额就会不断增长。而俄国有银行的这一业务在近三四年是持续下降的。

莫斯科大学金融学专家科罗廖夫认为,国有银行机构在金融系统所扮演角色的加强,正是俄政府期待的结果。一场危机下来,私有银行有的倒闭,有的被并购,苟存于世的也元气大伤。“国有银行连连得分,政府与寡头之间的天平又向政府倾斜了许多”。

俄银行改革借鉴

普京成功连任俄总统后不久,俄中央银行和财政部起草了《2004-2008年银行部门发展战略》。颇为耐人寻味的是,7月1日,也就是此次“7月危机”爆发的前一天,俄罗斯总理米哈伊尔·弗拉德科夫还高度称赞此《战略》,表示“必须维护民众对国家银行系统的信任,《战略》应该以银行系统的稳定为目标,防止危机威胁单独的市场主体”。

根据《战略》,俄罗斯中央银行和财政部将要实施一系列措施以保证银行系统的稳定,其中包括:在2007年1月1日前注入数量不低于500万欧元的个人资本保障金,把充分资本水平(资本和资产之比)从2%调高到10%。俄银行的不低于500万欧元的资本化制度将从2005年开始实施,到2007年推广到全俄其余银行。

此外,俄有关部门还将提高银行系统的透明度,加强金融监管。其中一项颇令各国人士关注,对中国金融界显然也具有很强借鉴意义的措施是:根据正在起草的新法案,银行必须公开自己的真实股东,而不是从前的名义上的老板;此外,还将提出“问责股东”的概念。

《战略》中最引起关注的机构改革计划,是建立“借贷局”和“动产及不动产抵押注册局”。弗拉德科夫总理说,银行系统要解决把储蓄转变为制造业投资的问题。

俄联邦政府一位经济学家向记者透露,如果俄金融改革计划能够顺利实施,到2008年,俄银行部门的资产与GDP之比将从现在的42%提高到56%~60%,资本与GDP之比将从今年年初的6%提高到2008年的7%~8%,制造业的贷款总量与GDP之比将从现在的18%提高到26%~28%。

俄罗斯的经济学家和官员多数都对实现这个目标表示乐观。由于俄罗斯近年来宏观经济指数一直处于良好上升势头,石油天然气工业收入的巨额美金强劲地支持着国家财政,俄罗斯金融业显然不会重蹈五年前金融危机的覆辙。(摘自2004年7月31日《财经时报》)

作者:范树源 姚 望

银行系统金融监管论文 篇3:

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已经走了曲折与辉煌并存的二十载,其在制度设计,交易法则、监管方式等方面已经逐步成熟完善,并与世界接轨。但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相对偏低,开放的项目相对偏少,开放的政策相对局限,同其他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质量和效率亟待提高。当前,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渐成气候,有关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讨论也再度惹人注目,中国在资本市场开放方面可能比原来设想的来得更快、走得更远。本文从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角度进行研究,通过研究相关概念,分析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优势与挑战,从而针对性地提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未来发展趋势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资本市场 对外开放 发展趋势

一、基本概念

(一)资本市场

马险峰(1997)首次提出了资本市场的概念,他将资本市场定义为资金交易达到了一年甚至以上的中长期的方式总和。并且将其视为能够提供转移机制的金融市场的重要部分。美国经济学家S克里·库认为资本市场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抵押、债券以及股票市场。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2003)提出,广义层面的资本市场应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股票、中长期债券以及中长期信贷市场。本文通过分析1995年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新兴的资本市场》,结合众多经济学专家的观点,初步将资本市场分类为六大类,分别是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衍生工具市场、银行间市场以及信贷市场。

1.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是股票转让、交易和流通的场所,根据交易位置可以分为交易所内以及交易所外两个市场。作为将发行市场作为基础的二级市场,其自身固有的结构和活动比一级市场更加复杂多样,因而对这些市场存在较大的影响力。

2.债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债券市场可以用来进行债券的发行以及债券的交易。一方面,该市场对于该国的整体金融体系而言不可或缺。另一方面,一旦该市场成熟稳定,那么就可以作为重要的投融资工具之一,而且风险低、收益大。总而言之,债券市场作为我国金融政策的重要内容,能够为投资者提供高额的投资收益。

3.外汇市场。外汇市场以对货币商品的管理为主要职能来进行外汇的交易,从而满足投资者的外汇调节需求。

4.衍生工具市场。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原生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基础(如股票、债券、外汇等金融资产)交易基础上所派生出来的利率期货、利率期权、股指期货(权)以及互换业务的合同,这些合同统称为衍生金融工具。

5.银行间市场。主要是由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构成。银行间市场,有调节货币流通和货币供应量,调节银行之间的货币余额以及金融机构货币保值增值的作用。

6.信贷市场。信贷市场是信贷工具的交易市场,主要功能:一是调剂暂时性或长期的资金余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信贷市场也是中央银行进行信贷总量宏观调控,贯彻货币政策意图的主要场所。

(二)对外开放

1.服务性开放。服务性开放主要是指金融服务业方面的开放,属于WTO相关联的概念。具体开放原则是:一是允许进入的市场原则;二是待遇平等原则;三是市场管理透明原则;四是资本管理自由原则。其基本原理和其他服务开放市场的需求基本上是相同的,它包括:一是允许外国资本市场中介机构(如海外投资银行、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在本国资本市场上为证券投融资提供各种服务;二是允许本国资本市场中介机构在其他国家的资本市场上为证券投融资提供各种服务。

2.投资性开放。投资性开放的概念是指资金的流动自由活动于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属于资本流动的范畴,是与资本账户自由化相关的一个概念,更重要是关系到投资者资金是否能够自由流动。资本市场的投资性开放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融资的开放,投融资层面的对外开放,即允许本国居民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和外国居民在本国资本市场上融资;二是投资的开放,即允许外国居民投资于本国的资本市场和允许本国居民投资于国际资本市场。

二、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优势与收益

(一)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

1973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Ronald McKinnon指出,根据发展中国家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应当解除“金融抑制”,为了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必须深化该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拓展自有资金源泉。

(二)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鉴于资本强烈逐利的特性,大量资本以有价证券与中长期贷款的模式来实现资源的配置。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创新和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道路正变得越来越规范,发展潜力巨大,前景乐观,逐步成为世界范围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三)有助于提供资金支持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数量逐步增加,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的成功,中国的企业逐渐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此时,众多国内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的企业发展充满信心,将大量资金投向这些企业,成为了奠定我国证券市场的重要基石。

(四)有助于推动金融创新

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对于金融创新有巨大优势。第一,一旦资本市场逐步开放,我国金融创新程度也将逐步增强,从而深化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第二,可以改变股票市场资金枯竭的困境,破解该市场流通中的供求关系失衡现状。

三、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存在的风险与挑战

(一)宏观层面

1.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完善。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资本市场发展的规模偏小、市场机制不完善、機构投资者不成熟、体制机制不健全,不能完全适应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第二,当前的资本市场信息披露不够充分、不够及时,有效性不强,严重制约了投资者之间的信息获取公平性。第三,作为新兴市场,我国的市场主体成熟度不够,股权的结构组成不够合理。这些弊端都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融资行为难以规范,同时,国内外投资者的权益无法得到全面保护。

2.宏观调控政策缺乏弹性。众所周知,一国汇率稳定与否,严重制约货币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当前我国的汇率制度采取的是有关联的浮动汇率,而且这种制度弹性非常有限,对于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之后,我国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缺乏而导致市场失灵,从而会更加严重影响宏观经济政策。

3.易导致通货膨胀。资本市场的全面开放使世界的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成为一个渠道。特别是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这种传染特性会越发强烈。此外,一旦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对外开放,将加快境外资金进场的步伐,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4.不利于汇率稳定。一旦国内外资产价格差异显著,会导致项目资金剧烈流动。如果人民币汇率高于他国,就会导致热钱流入,极易引发通货膨胀。从而导致该国出口国外的商品单价骤增,进而极大降低本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微观层面

1.银行系统以及金融监管机构体制机制不健全。一国金融自由化的重要基础是完善的银行系统以及金融监管机构体制机制。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还没有到位,行政管理体制没有彻底转变,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不良资产未改观,内控系统以及制度不健全等。在金融这个大框架下,尽管分业监管体制已经建立,但是该体制导致宏观审慎监管缺位,加之监管机构信息分享不够易使系统性金融风险不能被提前预防或警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依赖于审慎监管工具的配合,信息和数据是进行宏观审慎评估和制定宏观审慎政策的基础,在分业监管体制下,这些基础无从建立,致使各类机构的业务在日趋融合大背景下金融监管反应迟钝。中国央行虽然负责金融稳定,但缺乏相关的监管信息和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存在典型的顺周期监管,未能有效实施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最终将难以提高对金融风险的识别能力和危机预警能力。

2.对外开放的外部环境还不够成熟。第一,中国尚未放开对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控制,A股和B股难以实现合并,其市盈率存在较大差异,抑制了外资对进军中国资本市场的意愿。第二,中国的利率体系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大不相同,利率机制的行政传导和利率的低弹性导致资源配置调整不能发挥价格市场的杠杆作用。第三,汇率市场缺乏有效的弹性机制,使得外汇市场的储备和债务不断增长,造成严峻的压力态势。第四,我国现行汇率市场的现代化、信息化程度不高,极易滋生不良金融行为,如投资搬迁以及短期套利等行为。

3.证券机构实力弱,难以抗衡国际市场。当前,国内外证券公司竞争力十分悬殊,尤其在资产自由度和资本规模方面。导致这种竞争悬殊的原因有:一是境内证券公司规模偏小、人才不足、模式单一以及结构紊乱;二是国内证券公司近况不佳,许多公司即将面临破产风险,在境内外合作中无法起到主导作用,难以抗衡各大型机构。

4.境内优秀企业不足,境外优秀企业空白。第一,由于中国境内的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并未接轨,监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境外优秀公司在境内上市仍然面临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第二,我国国内的优秀上市企业数量不足,尽管在国际化、市场化方面已经有大幅提升,但是离国际标准仍有较大差距。第三,一些有志于向境外发展的国内企业,由于其境外信息披露不够充分、不够及时,导致国内外投资者对这些企业缺乏投资信心。以上这些弊端都导致境内上市公司的成本增加、风险提升。

四、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发展趋势建议与对策

(一)长期发展对策

1.完善对外开放政策。当前,在立足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前提下,在充分了解我国外部的投融资环境后,为保证国家金融市场稳定,必须推进对内与对外开放两架马车并行,秉承着开放与改革交相辉映的原则,从长远的角度来制定更为有效的金融政策,从而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与开放水平。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调整,并加快实现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发展目标。

2.实现资本市场自由流动。证券市场筹融资者的利益实现来源于圈子资金的自由流动,为了促使资本市场之间的自由流动,一是必须形成全球资本市场,必须保障全球资金的自由流动。二是必须保障金融市场的产品创新以及制度创新持续涌现,让金融市场的期货、期权等日渐成为普及品。通过这两项长期发展举措促使我国资本市场以新兴市场代表加以转轨,从而跟上国际竞争发展的脚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来缩小差距。

(二)短期发展对策

1.借鉴国际资本市场经验。通过研究国际资本市场上信誉良好、收益极佳的成功模式及先进经验,引进并学习其中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实操经验,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过程中逐步与世界接轨、与先进同步。在一段时间的模仿与学习后,结合中国市场实际,因地制宜地创新中国资本市场的关键竞争力。

2.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齐头并进。针对于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的各方面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多措并举,共同解决。一是要对上海、深圳以及中国香港的各大证券市场创新进行分工与合作,促使我国资本市场的主板、创业板以及柜台交易齐头并进,共同發展。二是必须扩大招投资范围,来吸引全球精英企业与卓越人才,通过打造优秀公司资源来我国境内进行上市,打破我国上市市场成分单一的尴尬局面。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可以将我国资本的对外开放程度以及范围进行质的提升,从而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创新发展与活力迸发,培育成为结构完整、功能完善、制度完备的资本市场。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分析了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中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中相关概念后,逐步分析了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优势、收益以及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存在的风险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从长期与短期两个大方面提出了完善对外开放政策、实现市场资金自由流动以及借鉴国际资本市场经验、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协调发展等多项建议与对策,来定位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l]巴曙松.《论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路径选择》.《世界经济》,2003年第3期.

[2]全面理解资本市场发展的规律[J].徐明棋.探索与争鸣 2015年09期.

[3]加入WTO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趋势[J].唐震斌.首都经济. 2002(10).

[4]我国资本市场开放模式的思考[J].高蕾.大众商务.2010(16).

[5]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新格局正在形成[N].安宁.证券日报. 2017 -06-08(A01).

[6]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N].崔蕾.期货日报. 2017 -01-06(001).

作者简介:张可为(1989-),男,拉祜族,云南云县人,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经济学专业,现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临沧市中心支行,研究方向:金融学。

作者:张可为

上一篇:行政许可统一办理论文下一篇: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