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银行金融监管论文

2022-04-16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业借助技术支撑,逐渐实现网络化发展,网络银行由此应运而生,为全球金融业务提供了更加开阔的平台。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网络银行金融监管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网络银行金融监管论文 篇1:

网络银行安全问题研究①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全面应用,网络银行以其节约成本、提升效率的优势受到用户的广泛关注。而网络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问题,本文对此问题展开研究,基于强化网络银行安全监管的必要性,分析当前网络银行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提出最具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旨在维护网络银行的金融安全和保证国家的经济稳定。

关键词:网络银行 安全问题 应对措施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银行这一新型银行形式应运而生,其具有方便快捷、节省成本等特点,对传统银行的经营思想和方式造成了较大冲击。由于网络银行中业务往来主要通过互联网形式进行,受法律监管体系不健全、市场准入机制不合理、黑客攻击或非法侵入等技术因素的影响,网络银行极易出现网络安全问题。本文从网络银行的概念出发,对网络银行的安全问题展开研究,以期通过最有效的措施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使用户可以放心使用网络银行,并促进电子商务和网络金融行业的有序发展。

1 网络银行概述

网络银行是指通过电子渠道为用户提供零售性质的银行 产品服务,主要内容包括取款、账户管理、电子支付、财务咨询等。网络银行根据不同形式分为纯网络银行和分支型网络银行,纯网络银行主要为用户提供专门的在线银行服务,此类银行不存在营业网络和分支机构。分支型网络银行是在现有的银行中设立相应的网络银行,承担现有传统银行分支机构的业务。我国网络银行起步晚、发展快,主要以分支型网络银行为主,业务依托于传统银行。

网络银行基于现有传统银行业务,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且便捷的金融服务。网络银行在实际工作中具有“3A”服务、高效率、低成本、业务综合化的优势特点。网络银行打破了传统银行业务操作受时间、空间、方式的局限劣势,通过虚拟化的技术为用户提供最为便利的服务。开办网络银行耗费的资源较少,通过信息技术的互通性减少了资金传输时间,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服务成本。网络银行简化了传统银行的业务流程,通过组合业务促进了业务操作的交叉性,有效地提升了银行的经营水平。

2 强化网络银行安全监管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和网络技术的全面应用,金融市场朝国际化的趋势发展。网络银行具备网络的数字化、开放性等特征,能够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但由于网络银行的建立基于互联网技术、信息私密性、真实性等因素都将影响网络交易的安全性,网络银行中用户的个人信息、密码、资产等资料关乎着用户资金的安全,因此,网络银行的风险大于现有传统银行的经营风险,网络银行的安全问题也更应该受到高度重视。影响网络银行安全性的常见威胁主要有以下形式。(1)网络钓鱼。通过假借银行或机构的名义发送欺骗性的邮件,引诱收信人提供敏感信息的攻击手段。(2)病毒入侵。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主要攻击用户的个人信息,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3)黑客攻击。目前朝组织化的方向发展,造成的金融网络犯罪行为日渐增加,对国家的网络设施安全造成了严重打击。因此,强化网络银行安全监管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通过健全网络银行监管的法律体系,有效审理影响网络银行安全的犯罪案件,全面监管网络银行的运营安全,构建良好的网络银行运营法律环境。

3 网络银行安全问题

3.1 网络银行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

网络银行的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是构成网络银行安全问题的首要因素。当前,我国在监管银行业上具有全面的法律体系,但其中并未对网络银行的内容作出明确规定,管理网络银行的风险,只有少部分的概括性内容,不包含安全认证和技术标准等方面。网络银行的国际化特点也为洗黑钱等犯罪行为提供了便利,针对此类违法犯罪行为,我国的监管法律体系中还未涉及,导致网络银行安全问题频发。不健全的网络银行监管体系主要表现为监管主体不明确。我国金融机构采用分业经营和监管的模式,各监管組织承担各自的监管业务,但由于网络银行的综合性和交互性特点改革了传统的分业模式,用户不仅可以在网络银行中办理传统银行的部分业务还可进行基金、证券等金融业务,当出现业务交接内容时,监管组织将出现无人管理或重复监管的现象,不仅造成监管的真空情况还将阻碍网络银行业的全面发展。我国当前的网络银行监管主体主要包括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监察部等单位,其中具有主要政府监管职能的是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在我国的银行监管法律体系中虽然规定了机构单位之间的协调监管机制,但未明确规定监管部门的任务要求,造成监管部门的信息共享不协调、业务衔接不畅等现象频发。

3.2 网络银行市场准入机制不完善

由于我国网络银行市场准入机制不完善,出现了一定的网络安全问题。为保证网络银行市场中的主体质量,规避金融行业的经营风险,我国目前的网络银行市场准入机制主要采取核准制,这一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对网络银行的稳定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过于严苛的网络银行市场准入机制也将造成金融网络银行业,缺乏良性竞争,进而导致网络银行的市场被垄断,用户的利益也将受到损坏。当前的网络银行市场准入机制限制了网络银行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提高了市场准入成本,对网络银行创新性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3.3 网络银行安全系统技术不过关

网络银行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银行业务的拓展,因此,网络银行安全系统的技术不过关也将影响网络银行的安全性。网络银行的应用层保护主要使用公共密钥基础设施,该保护措施提供了数据加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安全内容,但安全系统的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将存在安全隐患,应该通过不断地完善技术对网络银行安全给予保障。传统银行受攻击的范围主要是内部,而网络银行因其所提供的“3A”服务扩大了不法分子的攻击范围,攻击区域可能是内外联合,造成违法犯罪行为随时可能出现,这也对网络银行的安全系统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缺陷,缺乏安全机制。当网络银行为用户提供服务时,个人信息和资金数据等内容将通过网络设备进行储存、传递的环节,若出现数据被破坏的现象将造成网络银行系统的中断运行,进而导致网络银行无法展开后续业务。网络银行安全系统在开发、设计、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漏洞也将导致网络银行运作出现安全问题。

4 网络银行安全问题的应对措施

4.1 健全网络银行监管法律体系

从法律的角度出发,为有效应对网络银行的安全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网络银行监管法律体系,使得网络银行在运营过程中享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实现金融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管,规范网络银行的日常活动。根据《商业银行法》中的业务活动、市场准入及退出内容,制定新的网络银行法规,对解决网络银行安全问题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基于网络银行综合性和交叉性等优势特征,健全网络银行的监管法律体系,以期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便利的服务。从行政法规的角度出发,在网络银行监管体系中明确法律的具体规定,在法律监管条例的引导下积极的执行行政条例。当不具备法律效应的网络银行监管行为,采用行政监管条例进行规范,保证网络银行业的健康发展。从规章制度的角度出发,在网络银行监管法律体系中制定监管实施细则,对网络银行的操作程序作出相关规定,保证网络银行的监管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明确网络银行的监管主体是健全网络银行监管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重视网络银行的内部控制和自律性监管,在保证内部自我约束的同时关注外部监督,在政府、行业、社会、网络银行内部多层面的有效监管下,积极应对网络银行的安全问题。将政府监管作为主要监管方式,强化市场监管的职能,在多方努力下有效解决网络银行安全问题。受网络银行业务综合性的影响,单个机构无法实现全面监管,因此,构建专门的政府监管部门负责网络银行的监管任务势在必行。统一的政府网络监管部门能够避免成本的浪费和职权的交叉,便于监管机构了解监管对象。在健全网络银行监管法律体系的指导下,实行稳定的监管政策,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4.2 施行规范的网络银行市场准入机制

过于严格的网络银行市场准入机制垄断了网络银行市场,对网络银行的安全问题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施行规范的网络银行市场准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网络银行分为纯网络银行和分支型网络银行,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下,依托现有的传统网络银行展开金融业务操作。我国现有的网络银行市场准入机制主要规范了分支型的网络银行,根据业务主体提供对应的经营业务。施行规范的网络银行市场准入机制具体表现为当传统银行需要设立分支型网络银行时,只需备案、无须核准和审批流程,简化了传统银行拓展业务的程序。当外国银行欲通过我国传统银行设立分支型网络银行时,为保证国家的金融安全,需要采用严格的审批制。当我国银行或者其他金融主体欲通过网络开办新的银行业务时,为防范金融风险,需要采用严格的审批制。根据业务办理的实际情况,在市场准入机制方面进行适当的放宽。通过良性的市场竞争,实现规范化的网络银行市场准入机制,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营。

4.3 应用有效的网络银行安全防护技术

为防范网络银行安全问题,银行内部需要应用有效的网络银行安全防护技术,通过全面的安全防护措施给予网络银行最大的安全保障。银行部门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展开安全管理工作,在银行内部构建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强化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将具体责任落实到个人中,提升安全管理部门的权利。制定安全管理规则,并监督指导各部门人员贯彻执行。为网络银行建立运行的应急计划,当出现安全问题时,保證银行仍然能够提供业务服务。在网络银行中通过应用科学的安全防护技术来升级安全操作系统,提供网络银行的安全性。在网络银行实际运行过程中,及时检测网络入侵等威胁情况,做好审核安全记录,及时处理将对网络银行构成威胁的漏洞。通过指纹认证、数字证书等安全认证方式强化网络银行的安全保护技术,保障用户终端的安全。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银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但网络安全问题对用户的正常使用造成了威胁,需要高度重视。网络银行安全问题的发生主要因为网络银行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网络银行市场准入机制不完善、网络银行安全系统技术不过关,对此,采取建立健全的网络银行监管法律体系、施行规范的网络银行市场准入机制、应用有效的网络银行安全防护技术的应对措施,提高网络银行的安全性,促使我国金融市场朝安全稳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颜丙权.完善我国网络银行监管的法律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4(8).

[2] 周俞成,张荣,朱萍.网络银行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学咨询,2010(1).

[3] 金晓辉.完善我国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具体建议[J].中国商界,2010(7).

[4] 周付安,张裕淇.网络银行安全问题与防范措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3).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201601656),课题主持人:王妤,课题组成员:张庆林、李剑、张楠楠、黎璐玮。

作者简介:王妤(1980-),女,河北定州人,法学硕士,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学、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李剑(1978-),男,河南南阳人,经济学硕士,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经济学,法学方面的研究。

作者:王妤 李剑

网络银行金融监管论文 篇2:

网络银行存在的风险及监管对策探讨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业借助技术支撑,逐渐实现网络化发展,网络银行由此应运而生,为全球金融业务提供了更加开阔的平台。我国网络银行发展具有起步晚发展势头足的特点,对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较大的活力,但是新兴事物,网络银行发展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在原有的银行风险基础上,网络银行存在的风险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因此要想做好网络银行可持续发展,必须能够重视网络银行存在的风险问题。基于此下文展开对网络银行存在的风险种类探索,实现对网络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并且对此作出监管优化对策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能够对我国网络银行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网络银行;风险问题;监管对策

网络银行是一种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型技术支持下虚拟的网络银行业务机构。在新的技术的支持下,网络银行向顾客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类型呈现出多样化、动态化和创新化发展。更重要的是随着移动终端设备功能的个性化、智能化发展,网络银行在金融市场的普及率、占有率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标准、体系,导致网络银行在金融市场运营过程中面临着许多不稳定的风险因素。

一、网络银行存在的业务风险

(一)技术风险

网络银行相关业务展开是依托于网络技术所展开的,不同的银行网络业务系统的软硬件的架构不同,在网络银行的业务操作中,导致网络安全问题出现。而网络银行的相关业务具有严谨性,若是出现网络安全事故,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导致网络银行的信誉风险。如,当前许多网络银行的app平台存在技术bug,用户通过网络银行操作转账等业务时,由于转账对象的网络银行系统不同,信息传输过程中,容易出现网络安全漏洞。

(二) 业务风险

网络银行的业务风险包含着的多个方面的风险内容。第一,法律风险。网络银行可谓是一个新型的虚拟的银行平台,且网络银行中的业务拓展速度较快,当前我国还未针对于这些新兴的业务建设十分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导致网络银行在开办业务流程中存在缺少标准,监管不到位等风险问题。第二,管理风险。管理主要是指网络银行的内部管理活动所产生的风险问题。网络银行是基于实体银行所拓展开设的新的业务平台,因此网络银行具有实体银行企业管理的大部分的特点。如,网络银行中的员工不能够对网络银行平台的优化升级,则会导致网络银行的出现安全风险。第三,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银行业务中最常见的风险形式,在网络银行业务中,该风险产生的范围会被扩大化。如,在网络交易中,双方是通过电子版的信用度资料的判断彼此的信用程度的,但是这些数据信息会在信息技术下被“加工、美化”,由此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甚至有可能会带来风险。第四,信誉风险。该风险是网络银行自身系统问题,会导致用户对于银行的信任度下降,造成用户流失等问题。

二、网络银行的风险管理的现状

银行作为一个高收益行业,因此其风险程度远远高于其他的新兴行业,而网络银行作为银行的虚拟新业务,所面临着的风险种类更是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如何有效防范和控制网络银行风险已经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下文就此总结下网络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一)网络银行存在的风险管理现状

网络风险管理是遵照一定的风险管理流程所展开的。主要是分为三个流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控制。针对于风险识别流程,要求对网络银行存在的风险进行细化分析,从而确定风险领域情况,总结风险规律特点,为如何解决风险提供依据参考。风险评估业务则是对不同风险种类进行风险严重程度的评估量化,确保能够把握好风险的变化性,从而采取有效的监管对策,将风险控制在一定安全的“度”中。风险管理业务流程,它主要是对网络银行风险处理控制效果的评价,属于风险事后监管,旨在避免网络银行继续出现这一种风险问题。

(二)网络银行存在的风险管理的问题

网络银行属于新兴的行业领域,当前我国还未以此为主体构建相应的法律机制和行业标准。因此在网络银行的风险管理中法律手段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第一,网络银行管理体系不完全。现有的网络银行的认证机构和管理体系主要是由银行自身所构建的,银行本身即是监管者,还是营业者,这一监管存在名不正言不顺的情况。第二,网络银行的监管体制和手段较为落后。如,当前网络银行的监管体系是沿用传统银行的监管模式的,这一监管模式忽视了网络银行所具有的特殊性,因此所带来的监管效果并不佳。第三,网络银行的监管管理人才不符合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对于网络银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较大,亟需计算机技术人才和金融业务的相结合的综合性优秀人才。而事实上我国人才市场中复合型人才供应力度不够,尚未能够满足网络银行的人才需求缺口。

三、网络银行存在的风险监管对策探讨

(一)强化网络银行的风险控制

做好网络银行风险监管必须能够对症下药,为网络银行的风险监管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第一,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强网络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在网络银行发展过程中,需要每一个网络银行的从业者都能够充分认识到网络银行的业务特点,认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从多个角度上理清风险问题,制定风险防范对策,有效规避风险。第二,要求政府相关机构为网络银行经营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如,针对于网上银行的认证经营和管理体系尚不完善的问题,要求國家统一对网上银行认证机构进行管制,真正地完成对网络银行的监管。

2. 完善风险监管体系

网络银行所面临着的种种风险,有大多数风险问题是由于银行内部监管缺失所导致的。对此要求网络银行能够构建基于网络银行业务发展特点,构建起个性化的风险监督管理模式。当前网络银行的相关工作人员要求能够根据实际的银行业务,制定起合理合规的监管和防范策略。如,面对网络银行各个部门各自为政所带来的业务管理风险问题,要求能够制定起详细的监管体系,明确每一个网络业务部门的职责任务,为风险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操作流程,从而实现各个部门日常业务和监管业务都能够融合展开。

(三)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个人素养

人才是21世纪的核心资源,无论是传统银行还是网络银行,在业务管理操作中均需要依托于高素质的工作人员的参与。同时对于网络银行这一新型银行业务,则需要工作人员的专业支持。第一,要求能够展开对网络银行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培训,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了解到网络银行的风险问题,在日常操作中能够有效规避操作技术等风险问题。第二,要求能够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素养。每一个银行在发展中都用各自的监管机构和监管队伍,在网络银行风险监管中,监管人员要求能够充分掌握好网络银行的监管重难点问题。对此需要展开对网络银行的监管人员的专业培训。如,构建一支具有计算机技术和金融监管专业知识的监管人才。确保监管人员能够完成专业监管。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时代的进步将网络带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上,为生活生产活动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而网络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其带来的风险威胁也渐渐凸显出来。当前要想实现网络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能够重视网络风险问题,做好风险防范控制措施。特别是在银行金融活动,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网络银行业务欣欣向荣,对于制约网络银行发展的各种风险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分析,提出风险防范和监管机制已然成为网络银行寻求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黄丽双.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信息风险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09:74-75.

[2]谢婷婷.财政资金使用网上银行支付风险防范探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04:243-244.

[3]陈顺德.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银行风险管理[J].中国市场,2020,15:39-40.

[4]孙莹.网络银行的风险及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9,15:339.

作者:郑晶晶

网络银行金融监管论文 篇3:

电子商务期待真正的网络银行

梁春晓,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电子商务/电子签名专家委员会委员,著《搜索革命》、《电子商务——从理念到行动》、《电子商务导论》、《电子商务应用》和《电子商务纵横谈》等,主要从事网络经济、电子商务和信息化的研究、咨询和教育。

很遗憾,尽管网络银行已经兴起和发展了好几年,国内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网络银行。

网络银行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基于互联网的纯粹的网络银行(又称虚拟银行),其特点是没有实体柜台,完全依托金融网络和其他银行的金融服务终端提供服务;二是依托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模式;三是依托传统银行的模式,即银行通过自建或并购,建立一个并不独立的网络银行,将传统银行业务延伸到互联网上。

自从1998年招商银行推出“一网通”业务,国内网络银行全都依托传统银行而建立,并在传统银行的体制内运行,全都属于上述第三种类型。

由于历史和法规方面的原因,这种网络银行模式大行其道是可以理解的,这种网络银行模式对于电子商务发展和应用的巨大推动作用也是毋庸质疑的。然而,从网络经济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需求而言,仅有这种模式的网络银行终究是不理想的。在这种模式下,网络银行是传统银行体制的一部分——尽管在实践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自治”,必然存在不少难以克服的弊端:受制于传统银行的思维方式、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这种模式的网络银行很难在战略、模式和业务有大的开创性的创新和突破。

这种模式的网络银行往往过于强调在传统银行业务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往往过于强调与传统银行业务的配合和整合,难免丧失网络银行本来的特色和优势。实际上,与传统银行相比,网络银行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决不是传统银行的“网络版”;从传统银行到网络银行的转型决不仅是交易媒介的转型,更是交易主体、交易结构、交易规则和交易品的转型。传统银行的成功经验不能直接移植到网络银行,正如在传统商务极其成功的全球500强之首的沃尔玛不能避免在电子商务遭遇滑铁卢一样。

这种由传统银行各自推出的网络银行,难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更快、更广、更丰富、更互动、更低成本,也使跨行支付的问题从网下延续到了网上。

当然,这种网络银行模式“一枝独秀”的局面不全是传统银行自己造成的,问题的根源在于监管部门,在于相关法规的滞后。当前,国内网络银行的管理落后于网络银行实践,网络银行实践又落后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对网络银行日益增长的需求,客观上拖了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的后腿。

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今天,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大力拓展思路,尊重和顺应互联网的特点和规律,在保障金融安全的同时,出台必要的法律法规,鼓励和允许建立完全基于互联网的真正的网络银行(虚拟银行):

可以鼓励和实施对现有依托于传统银行的网络银行的剥离、分离和整合;

可以在类似银联之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建立网络银行;

也可以在已经推出并成功运行的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的基础上建立网络银行,并彻底解决一些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平台)法律地位不清晰的问题。

我们期待着。

作者:梁春晓

上一篇:大学英语德育教育论文下一篇:证券公司问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