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务监管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银行业务监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2002年中国复办离岸银行业务以来,共向招商銀行、深圳发展银行、交通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4家银行发放离岸银行业务牌照。目前,四家持牌商业银行离岸业务在谨慎经营中获得较快增长。国务院近期在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福建海峡西岸、海南旅游岛等区域发展规划或意见中,多次提及离岸金融业务。本文重点分析现行离岸银行业务的监管框架。

第一篇:银行业务监管论文

从国际银行监管的视角来解读中国的银行监管政策

摘 要:中国的银行监管体系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来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研究西方国家的监管政策对我国的银行监管体系的完善具有相当的借鉴和参考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和美国银行业之间的差异以及美国在次贷危机后的金融体制改革措施,然后经过对比和分析,有针对性的对我国的银行监管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银行监管;中美银行差异;对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银行业的发展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美国及西欧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以来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探索银行业的发展方向、完善银行业的监管。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运行和监管体系相较于我国都更为成熟一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按照西方国家银行运行模板基本上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构架了银行业的运行体系。但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很不相同,所以我国的银行业也有很多自身特点,但是在银行监管这一领域,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仍然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通过将我国的银行监管政策、方法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进行比较,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弥补差距,对我国的银行监管具有相当积极的启示意义。

二、中国与美国银行业的差异比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纽约从英国伦敦手中夺过世界金融中心手杖,并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一系列的金融改革法案逐步巩固确定了它金融霸权。此后,美国的金融体系一直以世界标杆的地位呈现在世人面前。可以说,美国的金融体系就是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的代表,因此这里也主要将我国的银行监管与美国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强调市场经济,奉行“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所以美国所有的银行都是私营的,甚至连美国金融体系的核心——美联储也带有私营性质。

与美国相反,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对经济、金融的干预力度较大,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直接的就是中国除民生银行外几乎所有的银行都为政府控股,其监管者也悉数为政府机构。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银行政府拥有程度最高,达到了99.45%,世界平均水平仅为29.1%,而美國则为0。[4]

一般来说,银行政府拥有程度越高,则意味着政府对银行的直接监管就会更加容易,因为政府可以通过银行的人事任命直接严格控制银行,但长此以往难免会形成路径依赖,造成来自市场和银行内部的监管减弱,导致监管政策上的单一和缺少灵活性。

三、中国和美国银行监管政策的比较

虽然二十世纪以来,两次金融危机都发生在被公认为金融监管最为完善的美国,但这并不代表美国的美国的金融监管政策就是完全失败、不可取的,反而恰恰因为美国是这些金融危机的直接发源地,其对金融监管尤其是银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往往有着更为直接的体验,因此其监管模式和政策具有相当大的参考意义。

(一)监管路径的比较

在2008年次贷危机以后,美国意识到了其银行监管中存在的漏洞,因此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金融体制改革。

在改革以前,美国的银行监管路径是双线多头形式,即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相关机构都可以对银行进行监管。在联邦层级上,由财政部下设的货币监管总署对“国法银行”(依照联邦法律注册的银行)发放执照并实行监管职责;在州政府层级上,由各州设立的银行监管机构对“州法银行”(依照各州法律注册的银行)发放执照并进行监管。货币监管总署和各州设立的监管机构共同组成了美国银行监管路径的“双线”主体。

此外,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期货交易委员会、证券交易委员会、司法部、国家信用管理局、联邦交易委员会、州保险监管总署等机构也都各自从自己的监管角度依法对银行业进行监管,从而形成了美国银行监管的“多头”。其中,又以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机构为银行的主要监管方。

在中国,银行监管采用的是单线路径。由于我国实行的并非联邦制度,权力比较集中于中央,所以我国银行业的执照发放统一用的都是国家标准。相应的,对于银行监管来说,其也主要来自于政府。在我国,中央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在这其中起到了主要作用,而保监会和证监会则主要对保险和证券类部门的操作经营行为进行规范。除此之外,我国今年刚成立的存款保险机构也将加入银行监管的行列,但由于其起步时间较晚,短时间内可能效果不会太明显。因此相较于美国,我国的监管体系较为简单的多,这也受到我国的社会主义体制和基本国情的影响。

(二)监管模式的比较

1999年,美国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后,金融控股公司可以通过设立子公司来进行各种金融业务,如:证券承销、保险承销、设立投资银行等等。但其本身并不参与这些业务,而是主要申请营业执照,对公司集团进行行政管理等。针对这些金融控股公司的伞型结构,美联储被赋予“伞形监管者”的地位,与财政部一道审批金融控股公司的业务。在这个框架中,原有的监管模式仍被保留,即金融控股公司的关于银行的子公司仍由银行监管者监管、经营保险的子公司仍由州保险监管机构监管、证券公司还是由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管。

比较来看,我国的银行主要都为国有银行,监管模式与美国既有差别,又有相同点。自从我国银行分业经营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也是分业监管模式,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分别对银行业务、保险业务、证券业务进行监管。但是美国金融控股公司可以通过设立子公司来到达混业经营的目的,而中国银行目前则无法进行类似的操作。

(三)评价

美国相较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较早地建立起了比较完整、手段先进、机构复杂的银行管理体系,具有法制化、透明化、规范化等优点。美国的各个银行监管机构各司其职,分工明确,能够比较全面及时地发现银行管理中的漏洞和问题;同时这些机构之间相互合作,但又彼此独立,彼此制衡,能够很好的防范权力滥用,进而提高监管的效率,这一点对于我国以政府监管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银行监管体系来说,尤其值得学习。

但同时由于美国的银行监管机构纷繁复杂,也不可避免的导致监管重复、交叉监管、监管漏洞的发生,为一些金融机构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而规避监管创造了条件,2008年的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此外监管机构彼此独立、制衡也会导致工作上的相互协调难度较高,也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

与美国正好相反,中国的银行监管体系就较为简单的多了,各监管部门分工也很明确。但是,随着国家对第三产业发展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人民币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国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现有的监管机构和分工已经不能满足我国金融也发展的要求了;此外,我国政府拥有银行程度太高,银行监管机构受政府意志控制程度太大,独立程度较小,市場意见不能很好的反映在银行监管上。

四、美国银行监管体制改革措施

美国针对其银行管理体系在2008年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弊端,迅速在次年就提出了金融改革方案,并于2009年底在美国国会众议院中获得通过。美国的此次金融体制改革,是继《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以来改革规模最大、最为彻底的一次,对美国的金融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下面来分别阐述美国的金融改革中对我国也有启示意义的措施。

(一)调整相关的金融监管机构

首先美国组建了独立的消费者金融保护署和由财政部长、美联储主席、证监会主席、银行监管署主任等为成员的“金融服务监督委员会”。前者将以前多头保障消费者金融利益的机构职能统一起来,避免了消费者利益受到侵害时各机构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该机构通过保证消费者在接受信贷、投资、支付等服务时能够获得公平公正的待遇,免受合约条款的欺诈,从而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切实保障消费者利益不受损害。后者则为国会和一些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政策建议、风险预警等服务,并能够引导不同的金融监管机构加强对话、合作,解决它们之间存在的争议和分歧。

其次美国还通过成立“全国银行监管署”来取代美国货币管理署以及美国储蓄机构管理局,并以此来避免多头监管时出现交叉监管问题。其被赋予必要的权力负责对所有存款机构实施审慎监管,如可以要求被监管者定期或不定期旅行报告义务、实行监督检查权等等。

(二)弥补监管漏洞

次贷危机后,美国要求所有存款保险机构参保成员都成为银行控股公司,受到美联储的并表监管,并且接受《银行控股公司法》对非银行业务的限制。同时美国还对商业公司以及商业银行之间的人事安排、信息交流和一些经营业务做出限制,避免商业公司对银行决策造成过大影响,从而规避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风险传递。这样做不但能够避免出现存款保险机构的补贴流向非银行机构,而且有利于银行内部的利益冲突和监管问题。

(三)加强国际合作

美国改革方案呼吁世界各国增强对信贷衍生产品和其它产外衍生交易产品的监管,特别是通过特别是遵从G20峰会的承诺,通过中央清算对手的运用来改进这一监管,并通过国际协调与合作促进这些目标的实现。改革方案还建议建立国际监管联盟,加强对国际性金融机构的国际监管合作。

美国还希望通过完成金融稳定委员会的重组使其新职能制度化,从而更好地履行其职责。此外美国还建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标准,建议国际清算银行和金融稳定委员会等机构一起开发宏观审慎工具。

五、美国银行监管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银行监管机构

从与美国的银行监管体系的对比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后采取的金融监管改革措施中可以看出,银行监管机构过多,过于纷繁复杂对于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来说也并非是一件好事。但是和美国不同,其是银行监管体系中监管机构过多,而我国则过少。此外,我国银行监管体系中市场因素不多,灵活性较差,仍然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增设相应的银行监管机构,今年成立的存款保险机构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存款保险机构不但能够将国家对银行的隐性担保显性化,而且其也能作为银行监管的一方,进一步加强对银行经营风险的监管,使其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增强消费者对金融市场稳定的信心。鉴于我国银行监管方主要是政府,没有引进市场的力量,所以存款保险机构可以考虑引进民间资本。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使得存款保险机构具有一定的私营性质和盈利性质,其若想要经营的好,有利可图则必会加强对参保银行的全面监管,从而提高监管效率。此外市场能够较银行更先感知到系统风险,所以如果在银行监管中引进市场因素,则对银行经营风险的事先监管将有极大的帮助。

另一方面,我国银行监管机构独立较差,是指它独立于政府的能力较差,虽然都是政府机构,但其之间的合作却并不顺畅。笔者认为我国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由保监会、证监会、银监会等等金融机构都参与的合作性委员会,为各个机构管理分歧、争议提供平台,加强各监管机构间的合作,为中央银行、财政部、银监会等金融机构提供决策建议和风险预警。

(二)加强对金融创新和混业经营的监管

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的主要原因就是金融过度创新,而对金融创新产品,各监管机构在早期都很难认定其责任归属,这就会为以后的金融市场的混乱埋下伏笔。

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崛起,一些互联网银行以及一些金融公司的产品都带有吸收存款的性质,例如e租宝(前段时间因经营问题被查处)、支付宝等等。面对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式增长,银行也开始逐渐蠢蠢欲动。一方面,由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使得中小银行得以在平等的地位上与大型银行竞争,同时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行也为民营银行的进入铺平了道路,未来的银行业原有业务的经营必然是更加残酷激烈;另一方面,互联金融等创新金融产品拓宽了消费者投资渠道,从而减少了银行存款的来源,这一点也使银行业不得不整体做出改变,加入到金融产品的创新的道路上来。

这样来看混业经营(虽然未必是保险业务和证券业务)是未来银行发展的一大方向之一,这时银行监管机构如何应对?笔者认为可以成立一个新的,专门管理金融创新产品监管机构,这种方法比较简单,目标明确,但由于金融创新产品类别的复杂性使得其对监管机构的综合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其也可能导致监管交叉,重复监管的问题;或者加强原有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形成类似于美国的伞形监管模式,各自对自己领域内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混业经营进行监管,但这也有可能导致监管漏洞的产生。但如果建立如上文所述的由监管各方都参与的合作新金融监管委员会,则可以加强各机构之间的交流,协调各机构之间的合作,进而规避漏洞的产生。

(三)加强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

不久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总裁拉加德宣布,人民币将在2016年的10月1号为SDR一揽子货币的成员之一,其份额超过日元和英镑,占比达到10.19%。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重大标志性事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其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也将大大提升。但是同时,如果中国发生金融危机,其影响力也将会通过人民币迅速传导到世界各国。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金融危机总能影响世界经济而一些非世界货币的国家经济动荡却对世界经济并无直接太大影响的原因之一。

此外,两次金融危机告诉我们,一旦其发生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避免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协调各国监管的政策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尤其对于我国监管者来说,人民币已经走向国际化,监管者也应该相应地要以国际化的视角来看待银行监管。

虽然我国已经采用了巴塞尔协议的大部分建议、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金融稳定委员会的成员,但我国在于国际机构的协作方面做得仍然不够。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当借鉴参考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法制化、规范化,以便增强国际机构对我国金融和银行业的认同,方便日后国际合作上的协调与衔接。其次,我国应该完善风险分析和监管体系,例如建立起银行信用评级制度和监管指标体系等。最后,国内银行监管部门对国内银行资产流动性、盈利水平、资产质量及经营管理能力应当进行严格考察,以此加强银行自身的风险管控、约束和消化能力。(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静、曹家和.美国银行监管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0(09)。

[2] 李涛.商业银行监管的国际比较:模式及影响[J].经济研究,2003(12)

[3] 陈志.银行监管、货币政策与监管改革路径[J].金融研究,2007(01)

[4] 李涛.商业银行监管的国际比较:模式及影响[J].经济研究,2003(12)

作者:刘幸豪

第二篇:中国离岸银行业务监管框架

2002年中国复办离岸银行业务以来,共向招商銀行、深圳发展银行、交通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4家银行发放离岸银行业务牌照。目前,四家持牌商业银行离岸业务在谨慎经营中获得较快增长。国务院近期在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福建海峡西岸、海南旅游岛等区域发展规划或意见中,多次提及离岸金融业务。本文重点分析现行离岸银行业务的监管框架。

监管职责分工

根据《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离岸银行业务是指银行吸收非居民的资金,服务于非居民的金融活动。离岸银行业务市场准入由银监会负责。其中,中资银行适用《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该办法适用范围仅限中资银行),目前只能在总行的离岸业务部门开展;外资银行市场准入适用《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央银行、税务部门等负责制定离岸业务存款准备金豁免、税收` 优惠等政策。外汇局负责离岸账户管理、离岸业务资金流动监管、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外债管理等。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银行一直以来可以经营离岸业务,但监管机构并未发放专门牌照。主要因为外资银行长期被视为外国银行,可以经营非居民业务。

离岸银行运营模式要求

中资银行实行内外分离型管理。根据《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第十九条和《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三条的规定,银行对离岸银行业务应当与在岸银行业务实行分离型管理,设立独立的离岸银行业务部门,配备专职业务人员,设立单独的离岸银行业务账户,并使用离岸银行业务专用凭证和业务专用章。离岸银行业务实行独立核算,其账务处理采取借贷记账法和外汇分账制,应分币种单独填制会计凭证,设置单独账簿,并编制单独的财务报表和统计报表。离岸账户抬头应当注册“OSA”。

外资银行离岸业务是否实行分离型管理,未作要求,即外资银行可将离岸存款等用于在岸使用。因管理模式不同,国家对中资和外资离岸业务的管理政策也不相同。如中资持牌银行吸收的离岸存款无需纳入外债指标,但外资银行吸收的离岸存款须纳入外债指标,以进行规模控制。但不论是中资,还是外资,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资金往来,均应按跨境交易,遵守现行外汇管理法规。主要是由在岸账户银行审核相关真实性单证、资本项目业务核准件等。

离岸银行业务范围

离岸银行业务包括货币业务和证券业务两大类, 其中每一大类又涵盖了很多具体类型的业务, 如货币业务包括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 而存款业务又包括短期和中长期存款等等。证券业务包括债券、股票、期货、期权等。此外还有离岸金融衍生产品业务。不同业务对离岸金融从业者的资质, 以及离岸金融市场的法制建设程度有不同的要求, 并会带来不同的金融风险。市场所在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予以考虑离岸业务范围。对离岸业务的恰当管理,利于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国保障本国金融政策实施,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目前,我国离岸金融业务主要是离岸银行业务。离岸银行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货币业务,如存贷款等,以及较少的证券业务。《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规定了我国离岸银行业务的具体范围。该办法第十六条规定:“银行可以申请下列部分或者全部离岸银行业务:(1)外汇存款;(2)外汇贷款;(3)同业外汇拆借;(4)国际结算;(5)发行大额可转让存款证;(6)外汇担保;(7)咨询、见证业务;(8)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的其他业务。”第十七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同业外汇拆借’是指银行与国际金融市场及境内其他银行离岸资金间的同业拆借。本办法所称‘发行大额可转让存款证’是指以总行名义发行的大额可转让存款证。”

《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还对上述有关业务的发行规模、条件等进行了规范。如根据该细则第十六条和第二十条规定,离岸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款证的余额不得超过上年离岸负债月平均余额的40%;离岸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款证,须符合如下条件:包括银行应遵守国家金融法规,近三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开办离岸银行业务一年以上且经营状况良好,离岸银行业务总资产规模在1亿美元以上等。

离岸银行业务交易对象

对离岸金融交易对象做出限定, 一般是为了隔离在岸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的联系, 使得资金在两种账户之间不得随意流动, 从而起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作用。因此, 这一限制的具体内容实际上是与市场模式息息相关的。内外业务混合型离岸金融市场一般不对交易对象作限制, 居民与非居民皆可从事离岸金融交易。内外业务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限定交易对象普遍存在,一般将交易对象限定在非居民范围内。

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属于内外业务分离型,现行法规仅允许非居民作为离岸金融业务交易对象。《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本办法所称‘离岸银行业务’是指银行吸收非居民的资金,服务于非居民的金融活动。”第四条规定:“本办法所称‘非居民’是指在境外(含港澳台地区)的自然人、法人(含在境外注册的中国境外投资企业)、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包括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分支机构,但不包括境内机构的境外代表机构和办事机构。”

离岸公司(非居民法人)开立离岸账户时必须向离岸银行提供有效文件,包括商业登记证影印本或社团登记证明文件;主要经营人员身份证或护照影印本;机构组织大纲及章程影印本;开户委托书;印鉴卡。非居民自然人开户时,应提供能证明其为非居民身份的有效法律文件。离岸银行应当核实非居民提供的开户资料,并复印留底。

离岸银行业务交易币种

离岸金融交易的币种通常为可自由兑换货币。本国货币一般不被允许作为离岸金融交易币种,一是为了隔离本币市场与外币市场,把金融风险控制在外币市场;二是本币业务在市场上的份额太少; 三是本币尚未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

我国现行规定仅允许可自由兑换货币作为离岸金融业务的交易币种。《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离岸银行业务经营币种仅限于可自由兑换货币。”第十七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外汇存款’有以下限制:(1)非居民法人最低存款额为等值5万美元的可自由兑换货币,非居民自然人最低存款额为等值1万美元的可自由兑换货币。(2)非现钞存款。”当然,经过中国人民银行和外汇局批准,离岸银行业务范围也可以扩大到人民币。

离岸银行业务风险管理

一是账户特别标识。离岸账户抬头应当注册“OSA”。二是跨境资金往来自由,但离岸、在岸之间资金往来按照跨境交易管理,审核相应真实性及审批凭证。三是仅允许一定范围内的离岸、在岸抵补。如离岸银行离岸头寸与在岸头寸相互抵补量不得超过上年离岸总资产月平均余额的10%;离岸头寸与在岸头寸抵补后的外汇净流入不得超过国家外汇管理局当年核定的银行短期外债指标等。四是对离岸银行业务风险单独监测。如离岸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比例不低于60%;离岸流动资产与离岸总资产比例不低于30%等。五是重大事项报告。如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的头寸抵补超过规定限额、离岸银行业务的经营出现重大亏损等,应在1个工作日内主动向监管机构报告。

离岸银行业务利率、存款准备金政策

根据《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八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存款利率的上下限,确定存款利率,并予以公告;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的上下限,确定贷款利率;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向中国人民银行交存存款准备金,留足备付金。

但是,《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对离岸银行业务的利率、存款准备金做出了特别规定。该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离岸银行业务的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利率可以参照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制定。” 第二十三条规定:“银行吸收离岸存款免交存款准备金。”

财政和税收补贴优惠政策

总体上,各地离岸金融业务仍停留在论证阶段,具体落实和推进措施较少。但对于个别行业,如离岸服务外包,在相关地区已推出优惠政策。2010年7月28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商务部发布《关于示范城市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免征营业税的通知》,规定:自2010年7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对注册在北京、天津、大连等21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企业从事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从事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取得的收入,是指企业根据境外单位与其签订的委托合同,由本企业或其直接转包的企业为境外提供本通知附件规定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ITO)、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或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服务(KPO),从上述境外单位取得的收入。

从事离岸业务的企业如属于高科技企业或注册在特殊区域的企业,也可享受一定税收优惠。如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对在天津滨海新区设立并经天津市科技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认定的内、外资高新技术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天津滨海新区内企业的固定资产(房屋、建筑物除外),可在现行规定折舊年限的基础上,按不高于40%的比例缩短折旧年限。

离岸账户与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管理比较

2009年7月,外汇局发布《关于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所有境内中外资银行为境外机构开立外汇账户,即NRA,并规定NRA与境外来往自由,与境内在岸账户按跨境交易管理,审核相应单证或审批文件。如此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未取得离岸银行业务资格的中资银行经营非居民业务;另一方面首次规范了外资银行非居民账户管理,杜绝此类账户与在岸账户随意划转、渗透。

离岸账户与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的主要相同点,一是开户主体均为非居民。离岸账户的开户主体既可以是非居民机构,也可以是非居民个人。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的开户主体则为非居民机构。二是两类账户与境外资金均可自由往来,与境内资金往来则需按照跨境交易管理,审核相关真实性审核材料或审批件。三是此类账号前均须加注标识。离岸账户前加注OSA,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前加注NRA。四是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原则相同。OSA/NRA账户与境外以及与境内在岸账户资金往来均应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即实行“双线申报”原则。

离岸账户与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存在明显区别。一是离岸账户只能在经批准取得离岸银行业务经营资格的银行离岸银行部开立,目前只有少数几家中资银行总行方可办理;而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特指那些在非离岸银行部开立的外汇账户,境内中、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均可办理。二是离岸账户资金不纳入银行外债指标管理,不缴存存款准备金,而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内资金纳入银行外债指标管理,并按规定缴存存款准备金。离岸账户资金原则上不可以调入在岸使用,而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可以作为银行外汇资金来源,作为在岸资金使用。三是两类账户的收支范围有根本区别。离岸账户的收支范围因政策环境不同明显比其他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要宽泛许多。如离岸账户资金可以被用来从事向非居民放款等资产业务。而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本身无此收支范围,需根据银行全球授信业务资格等确定。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作者:荆琴

第三篇:信息结构、监管体制与银行监管效益

金融监管体制的设计与安排,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无既定的定论或模式。银行监管的效益取决于金融监管资源的配置和制度安排,在同样的监管体制下,还受制于信息结构的变化。本文试图从规制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入手,探讨在不同的信息结构、监管制度下银行监管的效益,并对现代银行监管体制提出若干思考。

作者:董红蕾

上一篇:教育学院论文范文下一篇:社区体育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