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探讨论文

2022-04-21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省市的地方经济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在政府对地方的金融监管体系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地方金融发展的基本模式进行分析,阐述了现今地方金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与建议,就如何完善地方金融发展体系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地方金融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探讨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探讨论文 篇1:

浅析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金融监管体系的健全发展和金融监管的全面有效对保持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市场的发展,我国现有的“一行三会”分业金融监管体系越来越难适应我国金融发展的需要。文章将先介绍现行金融监管体系,之后将从不同的方面指出金融监管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对策,其中会重点阐述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缺失,并结合外国的监管模式对我国的改革方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金融监管;分业经营;金融控股公司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

我国的金融监管以分业经营为理念,以“一行三会”为金融监管格局。这样的体制为经济市场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市场发展的速度极快,近年火热的新科技网络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都给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新的问题,而随着混业经营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也逐步暴露出弊端。

二、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金融监管体制上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在实施金融监管过程中的问题。近年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原有的金融监管体制明显不足,以金融监管对金控公司和管缺失或不足为例来阐述第二方面。

(一)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1. 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完整

我国金融监管法律较为分散,一直都缺乏一部能够涵盖金融监管框架、明确“一行三会”职责的金融监管基本法。其次,在相关法律中,更多的是原则性的规定,而缺乏对于细则的规定,法律的执行力低。最后,在金融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法律的制定出台滞后于金融监管的需要,在网络金融等领域一直没有相关法律约束。

2. 地方金融监管覆盖不全面且执行有问题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在县级以下地区分支机构不足。这样设立分支机构不能进行有效监管,但若“一行三会”均设健全监管体系,又会出现资源浪费问题,所以金融监管如何做到全面有效是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另外,地方监管部门的依据多是政府部门的文件规章,并非依据法律,存在为了地区经济发展而不规范监管的问题。

3. 监管部门缺乏沟通协调,导致监管效率低下

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协调程度不够,缺少信息共享和交流沟通,各个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方式、指标体系等差异很大,面对交叉性金融产品,不止一家监管机构会对其进行监管,而不同的机构的监管结果也有差异。这样的交叉监管会形成监管重叠和缺位,造成监管效率低下。

(二)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缺失

1. 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金融控股公司指“在同一控制权下,所属的受监管实体至少明显地在从事两种以上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同时每类业务的资本要求不同”,并且这一模式已经成为全球金融业的主流选择。近年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迅速,并且逐渐成为中国金融综合经营的主要形式,国家也提出推动金融综合经营试点。金控公司的模式是“集团控股混业,法人经营分业”,这不违背我国分业经营的原则,但很明显金控公司是对金融市场有着更大的影响力的,而现在对这样一种具有更大影响力的公司的监管几乎为空白。

2. 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的风险

金控公司内部关系复杂,交易的关联性较强,加之监管不足,存在的风险较大。第一,资本安全风险,母公司与子公司存在复杂的相互持股关系,这会导致资本的重复计算,使金控公司抗风险能力弱。第二,利益冲突风险,金控公司控制的金融机构间存在利益冲突,不当处理会对集团利益造成影响。第三,内部交易风险,各个金融机构之间进行内部关联交易在减少经营成本的同时,也会使不同公司的经营状况相互影响而导致集团稳定性受挫。第四,监管套利风险,金控公司交叉性产品较多,它会利用不同监管机构的监管标准不同,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监管,谋取额外利益。

3. 现行金融监管体系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不足

首先,有监管真空地带。现行金融监管对银行、证券、保险都有专门性的监管,但是金控公司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其内部的资本重复计算、关联交易等若无监管,就会处于毫无约束的状态,“一行三会”各自为政或者只有浅合作就无法发现这样的隐蔽风险。另外,不同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不一,在这样的情况下,监管中的权责划分不能统筹考量,对金控公司旗下的金融机构的监管本身也就存在真空地带。

其次,监管投入重叠,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分业监管就意味着各个监管部门都要对同一家公司拥有一套独立完整的监管体系,而不同机构的监管体系实际上是非常相似的,多个相同的监管体系同时存在,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行政变得庞大,效率变得低下。

三、解决金融监管问题的对策

(一)解决金融监管体系问题的对策

1. 从法律上规范金融监管

研究出台金融监管的基本法,构建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框架。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将原则性条款尽可能细化,以增强法律的执行力。

2. 规范金融监管在地方的执行

在现有金融监管体制下,县及县以下行政区域建较为薄弱,所以地方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要按照法律明确的职责范围,根据法律规定的细则进行监管,避免弹性监管或是监管的重复、缺失。

3. 加强监管机构的沟通并寻求更有效的金融监管组织形式

各个监管机构应该进行沟通协作,互通信息,现在复杂的交叉性金融产品越来越多,面对这样一种趋势,监管机构应当有一套成熟的联合监管模式,以避免监管的重叠或空白。实际上,我国严格的分业监管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有一个综合统一的监管机构是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改進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对策

1. 几种典型的金融监管模式

金融监管按客体可划分为机构监管模式(分业监管)、功能监管模式等,按主体数量划分可以分为多头监管、统一监管和双峰式监管。我国采用的机构监管是最初类型。发达国家所选的则不尽相同,美国采用的是伞型的功能监管,英国、日本等国家采用统一监管,澳大利亚采用双峰式监管。这里就将介绍一下伞型监管模式和统一监管模式:

(1)伞型监管模式

在此模式中,美联储对金融控股公司实施全面监管,是“雨伞监管人”,对银行、证券、保险实施监管的各类机构作为“功能监管人”。“雨伞监管人”和“功能监管人”共享信息、相互配合,并且作为最主要的监管机构的美联储拥有在一定情况下对金控公司的子公司进行监督裁决的权利,对新业务的监管归属,也是由美联储来审定。

(2)统一监管模式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选择这种制度。统一监管都有一家对金融实施全面监管的机构,其下辖的部门也有按金融分类的不同进行分工,在此之外,还会有专门对金控公司进行监管的部门,如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下设有“综合集团部”专门对从事综合经营的金融集團进行集中监管。

2. 我国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改革方向

从外国一些更为成熟的模式和金控公司的发展状态及其风险可以看出,金融监管一定需要一个总体指挥管理的机构,而在其下设有功能性的分支监管机构也是必要的。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从我国现有监管模式来看,缺少的主要就是各个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互通和一个统一机构的指挥,单纯的分业监管无法适应金融市场发展需要。长期来看设立一个在“一行三会”之上的统一金融监管机构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而短期要进一步发挥中国人民银行的主导作用,加强各个机构间的协作,设立一个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专门性监管的部门也很有必要。当然,法律是实施改革、加强监管的前提,首先制定出有执行力的法律,才能使对金融监管的改革更有成效。

四、小结

我国金融监管存在问题总体可以概括为相关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各个金融监管部门不能协调合作而造成的监管失效以及对新出现发展的金融组织形式监管滞后严重。对应这三点,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可能对策。我国金融市场要想真正保持健康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对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不可避免,随着金融控股公司成为全球发展的潮流以及我国对金融综合经营的推进,金融的综合监管也应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朱泓宇.探析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现代企业文化,2015(11).

[2]郭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14(04).

[3]吴从法.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黑河学刊,2015(10).

[4]陈一稀, 魏博文.构建“云端”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研究[J].浙江金融,2015(05).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作者:严琳煜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探讨论文 篇2:

浅析地方金融发展有效策略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省市的地方经济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在政府对地方的金融监管体系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地方金融发展的基本模式进行分析,阐述了现今地方金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与建议,就如何完善地方金融发展体系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地方金融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地方金融发展;政府职能;问题与策略

从1990年开始,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就得到了不断深化,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为了使地方的金融经济发展与国家金融发展体系相适应,也改变了传统的金融发展理念,不仅成立了金融管理机构,完善了金融发展体系,还设计了一系列与本地金融经济发展情况与方向相符的发展战略与政策,这对于改善地方金融发展氛围,稳定金融发展趋势以及资金统筹与规划起到了不小的作用[1]。除此之外,地方金融经济的良性发展对于我国整体经济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现今地方金融发展采取的主要方法

(一)大力招纳金融人才与组织

当前,地方政府对于本地金融发展采取的首要举措就是大力招纳金融人才与组织机构。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政府为了吸引优秀的金融人才,还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除了给予引进的金融人才高水平的薪资以及完善的福利待遇之外,还对他们提供了住房津贴以及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并提供相应的个人进修与培训。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本地金融发展,还为金融组织和机构设立了奖励机制。对于那些缴纳税款达到政府制定标准的企业进行奖励;还对业务拓展前景与发展状态良好的企业提供“辅助资金”,为企业对外业务的规模扩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帮助本地金融机构更好发展

除了对金融机构与组织的大力引进,政府部门对于本地的金融机构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不仅提供资金与政策的支持,还支持银行、信用社、保险企业等金融机构不断扩大发展规模,并鼓励本地的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发展体制改革,使金融机构发展理念时刻与时俱进,符合社会的需求[2]。地方政府还积极为金融机构打造健全的投资融资平台,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发展,提高资源整合能力,丰富企业对资金的利用手段。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为了促进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还对相关的担保贷款制度进行了完善,解决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中遇到的资金问题。

(三)健全地方投资融资的市场制度

金融机构在自身发展的不同时间段偏向于实施不同的资金供给手段。因此,地方政府要健全地方投资融资的市场制度。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地方政府往往都进行了两方面的举措。首先,地方政府积极鼓励金融企业利用发行股票这种方式进行企业融资,并在企业迈出这一步成为上市公司后,结合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对企业进行适当的资金奖励[3]。其次,地方政府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市场政策,例如提供股票代办,丰富市场的金融层次。

(四)为金融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府部门还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促进地方金融稳定发展。健全了社会征信体系,加大了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宣传力度。本地政府还为维护地方金融环境的健康发展而加强了金融司法条例建设,对破坏本地金融发展氛围的分子或组织严惩不贷。

二、现今地方金融发展战略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金融管理机构的部门职能较弱

现今我国地区金融发展缓慢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没有加大对金融发展的支持力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地方的监管部门与政府合作不协调。虽然说,地区的金融产业是当地发展规划的控制者,但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金融产业本身并没有发挥相应的管制作用,只是依靠于金融的监管部门或者是政府[4],同时,金融产业也并没有发挥它本身的职能,没有对金融规划以及实施后的结果進行观察和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产业的发展。

(二)地方政府金融发展的体系建设有待增强

各地区的金融政策应该是因地制宜的,具有特性,但是就目前金融产业的发展来看,各地金融政策接近一致。在这一点上,就影响了各地金融产业的个性化竞争,削弱了政府对金融发展方向的指导作用,降低了金融产业发展的个性。

在进行金融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只是一味的注重大型设施以及大规模的金融建设,而忽视了地方的经济力度,更缺乏协调性的建设指导。另外,当一些地方的金融产业在培训专业的金融人员时,往往忽视了政府的明确性导向,所培训的人才无法适应政府的要求以及金融发展的脚步。

三、地方金融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地方金融管理机构的职能与履行能力

1.要加强地方金融与国家金融的合作与交流[5]

对属于国家性质的金融机构在地方设立的金融分支要给予一定的“放权”,给当地的金融分支一定的金融自理权,同时地方的金融管理机构也有权参与对金融分支建立的审批,地方金融管理机构还要对当地的金融分支机构进行经济发展监督。除此之外,地方金融管理机构还要与金融企业总部进行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以当地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准,调整总部对当地金融分支公司的管理策略。

2.政府要提高金融管理机构的部门职能

在当地进行比较大型的金融企业的建立或组织引进时,提高金融管理机构对企业的约束力。政府还要给金融管理机构处理实际问题的权利。

3.提升金融履职能力

(1)政府应该赋予金融在财政、融资方面的选择职能,提高金融部门对金融机构的管制力度

(2)给金融部门特殊的人事罢免权以及使用资金的权利

(3)在各个地区建立沟通合作部门,以便于对地区金融发展情况进行有力完善,并时刻紧跟政府的要求,在保持地方金融的独立性的同时,还便于国家金融的良好发展。

(二)健全优化地方金融发展的制度政策

我国地大物博,地域经济性差异明显[6]。总体来说,南方的经济发展明显高于我国的北方,又因为各地域的环境、所处的地理位置、习俗、生活习惯各有不同,所以,想要更好的促进金融发展就要因地制宜。当然,进行因地制宜的前提是也要适应我国总体的金融发展情况。我国政府也应该支持各地的金融发展,为每一个地区创建具有个性化的金融发展模式。

1.创新机制

国家应给予各地区相应的政策鼓励,同时注重金融发展的创新性和多样化,为地方金融的多层次发展打下夯实的根基。在这一要点上,各区域之间也应加强金融服务合作,并促进金融机构的和谐共进。另外,应该培养专业的金融人才,以不断适应金融产业的发展。

2.强化机制

地方性的金融机构,例如银行、政府部门应该针对地方特色强化金融机制。例如,对公司内部进行优化整合,强化内部管理以及风险控制环节,并不断激励本地的金融机构加大创新,积极地与各地大型的金融产业竞争,在不断的竞争中强化自身的实力。

3.完善金融生态环境

加强金融环境的建设,建立多种与金融发展息息先关的机构,例如金融信息咨询机构、法律事务所、金融培训机构等,以提高政府服务金融的意识。政府在这其中也应积极发挥导向作用,将服务职能发挥到最大限度,并鼓励地方金融不断创新。政府应积极消除金融性质的地方保护主义,以公正的角度完善金融仲裁体制。

4.设立专项资金

为保证金融产业的平稳安全以及协调发展,地方金融产业就要适当的设立专项紧急资金,以便于对意外突发事件进行防范及应对。另外,在执行的方式上,可以转变传统的行政手段,将行政与市场这两者进行有效的联合,建设完善的风险机制,保证金融业的有效发展,促进金融市场的系统安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今我国经济体系以及金融产业的不断完善,我国各地的金融产业只有加大发展力度,才能与社会发展的步调保持一致。本文对目前我国地方金融发展所采取的主要办法、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改善措施進行了简单的分析,经过总结,我们判断只有在政府加大对金融产业的支持力度,地方金融发展自己的地域特色,各地区的金融产业互相扶持,互帮互助的条件下,才能更好的实现我国金融产业的有利晋升。

参考文献:

[1]吴晓求,许荣.金融理论的发展及其演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28(4):33-40.

[2]柳成洋,王东升.金融标准化发展及“十三五”政策导向[J].开放导报,2015(1):39-42.

[3]蔡尚伟,钟勤.对我国发展文化金融的初步探讨[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0(4):150-155.

[4]鲁茉莉.金融区域主义的兴起和发展[J].国际观察,2014(6): 131-142.

[5]秦洪军,冯雷鸣.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发展的研究动态[J].经济纵横,2013(3):117-120.

[6]彭宝玉,郭扬.金融地理及其与地方经济发展[J].生产力研究,2012(9):66-69.

作者:王兆旭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探讨论文 篇3: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探讨

摘要:随着通货膨胀的不断加剧和国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变得更加恶劣,而民间融资逐渐成为中小企业最为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虽然民间融资加速了社会资金的流动,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但是民间资本使用的不规范和金融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主要通过对中小企业选择民间融资的原因分析,阐述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规范发展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行为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民间融资;中小企业;民间金融

2011年我国中小企业有4000万多家,占企业总数的99%,贡献了中国60%的GDP、50%的税收和80%的城镇就业和80%的新产品开发,已成为我国的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随着通货膨胀和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上调,我国本来一直饱受融资难困扰的中小企业不得不另寻生存之路,民间融资逐渐成为这些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同时,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新36条”进一步放宽了民间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2011年3月28日《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出台从政策上承认了民间金融的合法性,不仅对温州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全国的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在政策的支持下,民间融资将逐渐从“地下”走向“地上”,从“野蛮成长”走向“理性发展”,更充分地为中小企业服务。

1中小企业选择民间融资的原因分析

1.1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以个人创业或家族产业为多,在管理上往往是家族制管理理念,缺乏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导致银行和中小企业出现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同时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严重缺失,银行无法通过财务数据评定其资信水平,使得银行对其贷款持谨慎态度。其次,企业管理者的信用等级低,在经营不善时会出现借款者携款跑路的情况,银行为了降低信贷风险,往往会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发放门槛。因此,中小企业通过正规渠道融资更加困难,只得转向民间金融市场。

1.2正规金融市场的“挤出效应”

我国的国有银行制度与当前经济发展程度相比处于滞后性,银行的金融产品种类少且缺乏创新,尤其是能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产品更是严重匮乏。并且,商业银行实质上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实体,从贷款风险与收益成本的角度考虑,银行一般情愿把资金贷给国有大型企业和上市企业,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受资产规模、竞争力等因素的限制,很难获得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如2010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只占全部总贷款量的15%。对中小企业而言,直接融资只占2%,间接融资比例高达98%。可见,金融市场趋大避小,表现出对中小企业的“挤出效应”。

1.3国家的银根缩紧

2011年,由于通货膨胀物价不断上涨,我国的货币政策从宽松型转向了稳健型。在2011年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8.50%变化到20.50%,连续五次上调。这样一来,各商业银行紧缩银根,吸收更多存款,减少银行贷款。中央人民银行公布的2010年和2011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全年累计增加7.95万亿元,而2011年全年累计增加只有7.47万亿元。在资金供需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生存面临着很大的威胁。

1.4民间资本丰厚

图1的2006-2011年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数据,显示出人们手中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而另一方面可供居民选择的投资渠道却十分有限。目前中国的存款利率较通货膨胀的增长速度来看仍较低,人们从正规银行存款中获得收益很低。民间资本缺乏有效和多元的投资渠道,造成大量的资金闲置,而民间借贷又有着较高的回报,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民间资金就流入了民间金融市场,从而也促进了民间借贷行为的不断发生。

图12006-2011年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及实际增长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中小企业民间融资存在的问题

2.1民间游资使用不规范

民间资本投资带有随意性、盲目性,相当比例的民间借贷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据人民银行温州分行统计,温州的资金只有35%是投资实业的,65%并不投到实业上。在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连续发力,以及银行金融、信贷政策、土地政策的收紧之下,部分投机资本从风险增加的高利润的房地产等行业转战短期内可以获利的农产品市场,如绿豆、大蒜、生姜、辣椒等,致使农场品的价格不断上涨,通货膨胀率一直居高不下。

2.2民间融资利率过高

我国民间融资利率一直未能市场化,通常在同期银行基准利率的3倍到6倍,部分资金高度紧缺的企业民间融资月利率可达25%以上,与当地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严重不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融资者的成本支出。同时,过高的资金使用成本无疑会加重企业的经营压力和财务负担,极易造成贷款者陷入债务沼泽,产生多米诺效应,最终走向破产。

2.3民间融资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

民间融资本来就属于高利放贷,一旦借款人经营不善将导致部分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出现企业主携款跑路等现象。国家承认的民间融资合法利率只能是基准利率的4倍,对于那些高利率,投资者将追讨无门,严重影响债权人的资金收益。由于欠发达地区人们的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对风险投资的理性判断,此种现象尤为严重。在自我追债不行的情况下,很多投资者通常精神失常走上极端,焚烧杀人或是自我虐待。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法院受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60万余件,较2010年上升38%,涉案金额1143亿元,其中,浙江受理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数量超过9万件,约占全国总量的15%。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安稳。

2.4 冲击国家宏观调控和扰乱经济市场秩序

民间借贷本身的隐匿性,国家很难对其资金来源、资金投向、利率水平、交易对象等变动情况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微观经济实体的非理性投资很容易造成热点行业生产规模过剩、重复建设严重的现象,导致整个社会的投资边际效益下降,直接影响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此外,民间融资的利率主要受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一般高出基准利率很多倍。在这样的利益诱惑下,很多资本将从正规金融银行分流出来,转向民间市场。民间金融市场规模的不断壮大,必将严重冲击着正规金融机构的储蓄能力,影响我国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扰乱市场秩序。

3中小企业民间融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金融市场门槛太高导致民间资本难以进入

由于金融业属于高风险的行业,金融监管机构担心民间资本银行在控制风险等环节不能达到专业化的水平,对于民间资本在投资比例、资产规模等多方面均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而许多民间资本无法达到这一较高的要求,只得转为地下。此外,民间资本在金融机构中持股比例的限制使得民间资本虽然有机会投资,却无法掌握控制权,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积极性,堵塞了投资的畅通渠道。同时,国家关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虽已有明文鼓励政策如2010年“新36条”,可是这些政策的实施细则却迟迟未能出台和一些领域的“玻璃门”、“弹簧门”都严重阻碍着民营银行的创办。

3.2民间金融机构游离于国家的监管体系之外

由于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具有二元化特征,民间融资的行为一直游离于国家的金融监管体系之外。民间金融机构与正规金融机构相比,缺乏完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当这些机构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出现资金链断裂时,并不能得到政府专门机构的扶持以脱离困境,而是直接面临倒闭或者被并入规模较大、国家控制的金融体系中去。国家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和法律的漏洞,为民间金融机构的非法行为提供了方便之门。

3.3中小企业的税负太重和追求短期高利润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几乎近一半以上的利润都被税费侵占。中小企业是属于小规模纳税人,其增值税税率虽只有3%,但其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实际税负相对于一般纳税人而言偏高。同时,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中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0%,但中小型微利企业的门槛较高,很多企业不符合该标准。并且,各种隐性的非税收费也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负担。中小企业的规模小,优秀人才和高端技术比较短缺,其所实际从事的行业需要的投入总成本较高,而且投资回报期比较长。在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考虑到企业的时间成本和利润,很多投资者往往会选择偏离其主要经营业务,转向短期内以较低的成本获得高利润的虚拟交易市场如农产品市场。

4规范发展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建议和对策

4.1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和构建多元化的金融体系

民间借贷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同时出现,表明中国现行的正规金融制度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提高金融制度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必须推进金融改革,改变二元金融结构。将民间借贷纳入正规金融体系,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改革,引导民间资金依法设立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及相关投资管理机构,推动民间借贷规范化、阳光化,形成多元化、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其次,要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在商业银行贷款总额中的比重,尽力满足中小企业的正常融资需求。

4.2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法律的执行力度

我国应借鉴一些民间融资制度和立法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的做法,如德国的信用合作社制度,美国的“联邦信用社法”,针对目前民间融资类型多样、情况复杂的现状,制定民间融资管理法,为中小企业的民间融资提供法律保障。同时,我国必须量化定性的明确民间合法借贷与非法集资之间法律界限,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地下钱庄等非法金融活动,对民间借贷主体权责、法律责任、政府监管等关键问题做出具体的法律条文。政府有关部门应对民间融资活动进行跟踪监测,定期掌握民间资本的投资方向、利率水平,为国家的经济决策及宏观调控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其次,借鉴商业银行的管理经验,加强对民间市场的村镇银行、担保公司等机构和银行表外业务的管理,对其借贷行为进行备案制,建立系统的风险防范措施,防止出现监管真空、银行携款跑路的情况。

4.3完善我国的税收制度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中小企业每年对我国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可是税收政策的不合理却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我国应该取消中小型微利企业的“门槛”,拓宽中小企业所得税使用主体,使得中小企业均可使用此优惠政策。同时增加中小企业税收优惠形式,将现行的以地区优惠、经济性质优惠为主改为以产业倾斜为导向的优惠为主。此外,应进一步加快营业税的改革步伐,力争将改革迅速推广到全国。同时,我国应该在对中小企业总体减税的基础上再进行结构性的减税,对一些新兴战略产业可以降低其税负,鼓励其发展壮大。对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可以提高其税负,促使其进行技术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焕婷.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新思路——民间融资[J]. 价值工程,2011,30(23).

[2]李萍.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与对策[J]. 商业会计,2012,(6).

[3]曹珊. 金融危机下的民间融资——发展中小企业的另一种融资选择[J]. 理论月刊,2010,(1).

[3]魏祥强.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基于民间融资视角的分析[J]. 财会月刊,2010,(6).

[4]王玉华,张帆.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效应探讨[J]. 商业时代,2011,(21).

[5]沈骥.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建议[J]. 时代经贸,2011,(23).

[6]刘武强. 我国民间中小企业关系型融资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

[7]高太平.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探析[J]. 商业会计,2012,(6).

作者:王丽娟

上一篇:关于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论文下一篇:电信服务业政府管制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