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体制探讨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开放快速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环境,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已逐步进入快车道,传统金融监管体制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各项金融改改革措施也正在合理有序的展开。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金融监管体制探讨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金融监管体制探讨论文 篇1:

金融经营及监管体制探讨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等国的金融业逐渐由分业经营体制转向混业经营体制,监管制度的选择成了一个关键问题。本文通过观察当前的金融混业情况,探讨功能监管体制安排问题,并从我国金融体系现状出发来分析运用功能监管的必要性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金融混业;机构监管;功能监管

一、金融经营模式及其趋势分析

金融业是主要由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构成的一个大行业。其功能是以金融工具为载体实现的。不同的金融工具可实现同一金融功能,因此,金融业内的各子行业在功能上有重合之处,正由于金融本身的这种行业分类的特点,金融业内的经营者(即金融机构)可以在一个小行业内经营,也可以在这个大行业内跨各小行业经营,所以在金融业就形成了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概念。

在20世纪,世界金融业先后经历了“初级阶段的混业经营——发展阶段的分业经营——发达阶段的混业经营”的发展历程。由于早期证券业不发达,银行业承担主要金融业务,世界各国金融业大多实行混业经营。而在1929年,美国爆发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严重经济危机,混业经营被认为是造成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于是,美国于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将商业银行和证券业务严格分离。混业经营一统天地下的格局被打破,以美国、日本和英国为代表的分业经营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

20世纪80年代,不断出现的金融创新模糊了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银行、证券、保险三者的产品日益趋同,随着新的竞争者崛起,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许多国家又逐步放弃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英国在1986年完成了金融“大爆炸”的改革,允许银行兼并证券公司,形成经营多种金融业务的企业集团。日本于1998年实施“金融体系改革一揽子法”,放宽了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业务限制,废除了银行不能直接经营证券、保险业务的禁令,旨在推进日本商业银行向全能银行过渡。东欧转型国家中的绝大部分也都在转型之时就实行了混业经营。1999年11月4日美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废除和《金融服务现代法案》的通过,这标志着世界金融业的发展潮流已基本完成从发展阶段的分业经营向较发达阶段的混业经营的转变。

目前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一大发展趋势。从理论上讲,当前分业经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第一,由于金融创新,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产品日益趋同,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失去了分业经营的前提。第二,非银行金融机构对银行业的渗透,资本市场对传统银行业的替代,使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日益艰难,为了拓展业务,开发新收入,需要多元化经营。第三,国际竞争力的加剧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趋势推进了银行全能化,分业经营束缚了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第四,在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分业经营已经不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办法,甚至还会带来新的更大的风险。

二、金融混业经营下监管体制的选择

金融分业、混业既涉及经营层面又涉及到监管层面。就经营层面而言,即前文所说的金融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问题,这是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内核;就监管层面而言,即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问题,它涉及金融监管体制的选择。从目前全世界金融业来看,混业经营已成为一个发展趋势。然而,金融业的混业经营给仍实行多元化分业金融监管机构带来很大的冲击。

在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的前提下,监管体制有两种选择,即统一监管和功能监管。统一监管指由一个监管当局对所有金融机构实施全面监管的制度安排。功能监管指由多个监管当局按照监管对象的业务活动的性质分别就某方面的业务活动及由其引起的风险进行监管的制度安排。前者的好处是有利于控制金融机构的总体风险,后者的好处是有利于监管的专业化。由于在混业经营模式下,金融机构经营的产品具有跨产品的复杂特性,其风险来源比较复杂,单纯的功能监管可能忽略了由产品的复杂特性引发的风险,不利于对金融机构风险的总体水平的控制。但是简单的统一监管也越来越不适合金融产品复杂化的形式,因而理想的监管体制应该是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体制,具体地,可以在统一监管框架下实行监管机构内部专业化分工,也可以在功能监管体制的基础上设立一个协调和风险综合控制机构,以实现专业化监管和统一监管的结合。

所谓功能性统一监管或统一性功能监管是指依据金融体系基本功能而设计的关注总体金融风险的监管理念。较之传统金融监管,其优点主要是:(1)关注的是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相应的监管机构和监管规则,从而能有效地解决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避免监管“真空”和多重监管现象的出现;(2)针对混业经营下金融业务交叉现象层出不穷的趋势,强调要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监管,主张设立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来对金融业实施整体监管,这样可使监管机构的注意力不仅限于各行业内部的金融风险;(3)由于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得据此设计的监管体制和监管规则更具连续性和一致性,能够更好地适应金融业在今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新情况。美国《1999年金融服务法》即是依据功能性监管的思想对其监管体制进行全新的设计。巴塞尔委员会1995年在为银行设置全球性的证券资产组合的资本标准时也采纳了功能观点。

三、我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问题的研究进展

1. 我国金融业的运行态势。

我国目前采取的是分业经营格局,但事实上,随着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银行、证券、保险三业出现了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趋势,金融业的改革和创新不断地冲击着分业经营模式。早在1995年8月,中国建设银行就与美国摩根斯坦利集团等五家金融机构合并组建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并拥有42.5%的控股权;中国工商银行则与香港东亚银行合作,从事香港和内地的投资银行业务,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光大集团以及平安保险等公司,目前都在向金融控股公司的方向发展,而金融控股公司是目前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主要模式。光大集团目前已经拥有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光大信托三家金融机构,并已组建合资保险公司,实际上已经是一家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公司。在1999年,我国先后成立了信达、东方、长城、华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国家赋予其处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重任,并指明,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除股票二级市场外,可以从事几乎所有的金融业务,其中包括银行、信托、证券、保险业务。针对逐渐出现的混业经营局面,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对金融分业经营政策进行了适当调整。从1999年以来,中央银行制定并颁布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和《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从政策上已打破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三业之间的资金壁垒。分业经营格局正面临着混业经营内在冲动的不断撞击。

2. 对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的评价。

从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的发展轨迹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来看,金融分业监管是我国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现阶段实行分业监管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相距甚远,各项法律制度不完善,缺乏运用分散金融风险工具的经验,监管的综合型技术人才缺乏。因此,实行分业监管体制可以在各自特定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的管理。但是,在我国由分业向混业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混业渗透现象不容忽视,而且随着混业程度的不断深入和广泛,现行体制下以机构监管为主的方式会不断降低效率。

以国际通用的标准来衡量我国的金融监管,其基本情况是:(1)不良资产比例(高);(2)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情况(多);(3)金融机构违规行为普遍程度(高);(4)金融案件发生比例(高);(5)支付系统的稳定性(稳);(6)资本充足率(低);(7)经营信息的透明度、信息的真实性(低);(8)国际评级(中等)。由此可见,以国际标准来衡量我国的金融监管,其效能是较低的。

3. 功能性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现代金融业务刚刚起步,金融市场仅初具规模,许多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市场中已是很平常的金融工具在我国还没有推出,现有的股票交易还很不规范,短时间内还难以突破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我们的许多金融问题还局限在机构内部苦苦寻求解决的方案,譬如,银行的坏帐问题还只看作是企业体制不对、银行审核不严的问题,没有从银行存贷业务的风险收益的对称性上找问题,没有深入分析为什么除了中国、韩国、日本等许多国家也都有大量的银行坏帐,没有深入研究银行现有的存贷业务结构可以抵御非系统风险,是否可以抵御系统风险。因此,基于功能观点的理论对我国金融理论的研究、金融领域问题的解决、金融体系的改革、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都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另外,现阶段对功能性监管理论的研究还只限于借鉴国外进行的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探讨,大部分的论点还缺乏理论模型和实证的检验。而作为我国现实问题,这方面更是缺乏实践研究,就难以发现这一理论应用在我国是否具有实际绩效,以及对功能性金融监管在我国面临的各种可能障碍,所应该采取的措施,以及如何提升功能性监管对我国金融稳健运行产生的作用,都还限于泛泛之谈。因此,我们的工作可以从中国的现实性出发,建立提供金融功能的机制与设计出可行的步骤,并用实证分析得出其作用发挥的绩效,指出改进其作用的思路。

四、总结

金融监管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功能性金融监管取代传统的机构性金融监管的趋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并给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路,它兴起的必然性和模式方法的选择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需要对国外的研究成果吸收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在我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才能真正给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选择带来新的可用思路。

参考文献:

1.王松奇,王国言.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变革及金融监管模式的结构性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黄毅,杜要忠.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中译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徐加,浙江大学金融学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王丽,浙江大学金融学硕士生。

收稿日期:2004-04-09。

作者:王 丽 徐 加

金融监管体制探讨论文 篇2: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开放快速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环境,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已逐步进入快车道,传统金融监管体制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各项金融改改革措施也正在合理有序的展开。当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以取得的阶段性成就,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多元化多样化趋势的深入影响下,金融监管体系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本文将对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展开探讨,结合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经验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希望可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应用提供新思维新建议。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研究

我国经济通过快速稳定的发展,已逐渐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但就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来看虽然看似经济正在和谐稳定的快速发展。但实际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金融机构、金融中介、金融工具的不断增多,为社会经济发展埋下了诸多的安全隐患。并且,这些安全隐患在暴露出来之前不容易被发现,例如美国08年次贷危机。所以,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防止金融危机出现,则必须要加强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利用科学方法来应对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金融快速发展的现有格局。

一、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关金融监管体系也正在不断建设并不断完善,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但是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重要问题。所以,仍然存在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督管理不足以及监管过度的问题。

(一)监管体制不完善,互联网金融存在较为严重的监管漏洞

目前,在我国经济社会中金融监管体制不完善是影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监管不到位,经济市场不断野蛮生长,则有可能导致金融产业链断裂,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崩溃,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但在当前经济市场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部分金融机构仍然以传统金融经济发展模式为主,并未出现明显的改变,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成熟,互联网金融成为了社社会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金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便利性快速获取了大量的客户。并且又由于互联网的隐秘性、难以追踪性则导致互联网金融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监管漏洞[1]。而在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互联网金融必然是金融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所以,解决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漏洞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针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构成。首先,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出现了,大量金融机构,小额民间贷款互联网平台如雨后春笋一般野蛮生长,大量吸收民间流动性资金。并且,由于互联网平台主要以短期借贷业务为主,长期大范围的投资项目将不复存在,这样就导致原有的金融货币机制遭到了破坏。我国中央所制定的货币政策在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很难达成。其次,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监管难度更大、风险更高,当前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主要客户是在传统金融体系无法获得有效借贷业务的企业和个人,也就导致互联网金融出现了信息不完善的情况,所以,互联网金融对于其客户的监督管理力度不足,信用风险的发生概率更高。再加上部分小型互联网金融机构为了获取更多的客户总量放宽了业务的审核力度,容易出现金融诈骗金融信用风险等问题。最后互联网金融由于基于互联网平台而设置,所以,金融平台使用者的个人信息容易在网络中被窃取,机构可轻易获取个人信息出现了大量网络诈骗问题。

(二)金融监管机构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建设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格局存在较大的矛盾,在官僚思维的影响下,大部分金融监管机构的主要责任是为政府部门完成监管服务。这样就导致金融监管机构工作者过多接触金融业务,而部分金融机构为了获得业务拓展上面的便利性,也开始贿赂金融监管机构工作人员,容易导致金融监管工作人员出现贪污腐败等职业道德风险[2]。其次,我国传统金融监管体系与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格局不符,传统金融监管机构仍然以保险、银行、基金、债券等传统金融工具为主要监管目标。但实际上金融市场在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影响下,大部分金融市场已不再是单独的个体存在,而是与诸多领域和其他市场紧密相连,可以说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存在不足,无法良好的控制综合性风险。最后监管技术发展不完善,在当前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正在快速影响金融市场的变革,目前已基本进入互联网金融时代任何互联网机构必须要参与互联网金融业务否则将会被时代所抛弃,但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技术开发不足,没有能力对互联网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三)政府所主持的地方融资平台可信度不高

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开始主导建设地方融资平台,以此来开拓地方金融业务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但政府所主持的地方融资平台存在过多问题,由于我属于地方政府所主导建设容易忽略相关法律法规,融资平台和融资管理,虽然都由政府负责,但是由于政府并不属于专业的金融管理机构,在管理过程中仍然会存在诸多问题和策略上的失误。导致社会融资成本较高、规模下降、市场不稳定性因素增加,给投资者与消费者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新经济常态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措施

(一)结合经济发展情况建設完善的监管体系

金融业拥有高利润的同时必然会伴随着高风险,只有建设完善的监管体系,才能够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构建完善的发展环境。首先政府监管部门应当深刻落实我国金融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利用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保证所有监管活动有法可依,提高金融监管力度和实效性。为了使金融监管机构发展更加完整独立,还需要在金融市场中建立单独的金融监管部门,必须要保证监管部门的独立性且赋予监管部门实质性的监管权利[3]。并且,在金融监管部门外围再设置一套针对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体系,保证监管工作的透明科学性,以此来防止监管工作者出现职业道德风险问题。

同时,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需要制定出符合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互联网金融由于建设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之上,所以,其隐蔽性和灵活性都相对较高,因此,传统监管方案已无法达到对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监管,这就需要建设更加高技术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能够利用互联网的特性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例如,可以要求所有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用户和业务数据必须要上传至由政府统一设立的服务器进行备份,随后再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相关金融业务和用户进行大数据比对,从而加强监管力度保证监管实效性。同时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例如在针对互联网金融用户信息容易窃取问题的情况时,必須要加大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用户信息泄漏的处罚力度,可以将用户信息数据库与互联网金融机构数据库相隔离,由政府部门统一管理用户信息数据,只有在用户需要使用或者进行业务签订时才会调用,并且调用时互联网金融机构也无权访问查看。

(二)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信息化监管体系

目前,互联网技术已成为促进行业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我国传统互联网监管部门的技术水平仍然停留在针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监管技术方面,技术方面的落后导致监管体系监管制度的建设,全方面落后。所以,必须要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建设信息化监管体系,利用互联网的高效性和广泛性为监管机构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扩大金融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例如,政府监管部门可以结合市场发展水平建立金融业务模型。如部分互联网金融机构以高利率来吸引广大公众存款,随后在完完成集资后卷款跑路,该互联网诈骗行为已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所以,应当要求所有互联网机构在展开新的业务时,必须要向政府监管部门进行报备,如果出现高利率金融产品时则可以向互联网监管机构自动报警,以此来降低互联网金融诈骗问题的发生。同时,还可以建立横向监管合作以及多元化监管体系,金融机构在拓展金融业务时,必须要向金融工信公安部门进行协调和报备。所以金融监管体系也必须要与这些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建立统一化数据管理平台,能够及时对金融市场中所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管控,并且应对相应的管理方案,以此来提高监管力度提高监管的科学性。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也必须要随之改革与发展。解决当前监管体系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等手段提高金融监管实效性,真正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建设健康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雪.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研究[J].商业文化,2020(12):26-27.

[2]沈逸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研究[J].特区经济,2018(06):63-66.

作者:郭建华

金融监管体制探讨论文 篇3: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启示

摘 要 本文从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发生原因入手,分析了次贷危机凸显的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随后,分析了中国现存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和不足,并且根据我国具体情况提出了对于减少次贷危机的影响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一些建议。以期待为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抛砖引玉。

关键词 次贷危机 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改革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全球化趋势的加强,金融业日益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次贷危机发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措施,并推动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如何顺应国际先进理念和发展趋势,确保中国金融和经济顺利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保证我国金融体制的安全,已成为当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必须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

一、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

次贷危机(subprime lending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金融机构为了逐利而不惜降低借贷标准。面对房价不断上涨,忽视住房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亦即贷款人自身的偿付能力。贷款公司和银行为了营销推出了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将这些贷款证券化,把风险从银行账本上转移到资本市场,风险本身并没有消失,而是为危机埋下祸根。美国次级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所谓金融创新中,次贷不仅很快衍生出各种金融产品,还被分配到各种金融机构的投资产品组合之中。对冲基金及其他高杠杆机构以其财务杠杆工具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放大与次级债有关的各种交易,这导致衍生产品价值与其真实资产价值之间的联系被完全割断,放大了相关投资和交易风险,使金融活动背离了金融机构的“谨慎经营”原则。当风险集中爆发时,再追溯原生信贷产品的发行质量,为时已晚。

次贷危机与其说是美国金融危机,不如说是美国金融监管的危机。次贷危机的发生及其巨大的破坏力促使美国政府重新审查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另外一方面,也对世界其他国家金融监管的一次重要启示。次贷危机促进了世界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

二、美国金融监管的缺陷

(一)分散的监管权。

在1999年以前,美国对银行体系的监管是支离破碎的,仅对存款金融机构承担主要监管职责的就有5家联邦级机构和一家州级机构。其中联邦级监管机构有美联储(FRS)、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货币监理署(OCC)、联贷监理署(OTS)、国家信用社管理局(NCUA)。除 OCC 和OTS在行政上隶属财政部外,其余3家则为独立的联邦政府机构。此外,由于美国实行双轨银行制,每个州又都设有自己的银行监管部门,通常称之为州银行(DFI),美国存款性机构往往处于联邦和州两级金融监管机构的双重监管之下。

(二)混业经营形式下监管权的不足。

美国对其金融监管体系是否应该整合的争论已经持续了60 年,直到1999 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1999年金融现代化法案》(GLBA)后,金融监管的基本模式才得以明确。该法案是美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转到混业经营的标志。它一方面废除了《1993年银行法》第20 节和第32 节规定的银行业和证券业分离的“防火墙”,鼓励银行业、证券业之间的联营,为金融机构联合经营提供机构、人员上的保证;另一方面修改《1956年银行控股公司法》,规定凡是金融业务或附属于这些金融业务的活动,符合条件的银行控股公司都可以依法经营,为创立具有新的组织结构特征的金融机构提供制度保证。但是,随着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和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原有的金融监管框架已难以维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金融现代化法案》对新的监管模式作了如下规范:(1)规定美联储为银行控股公司的伞型监管人(Umbrella Regulator),负责银行控股公司的综合监管,同时银行控股公司附属各类金融机构由功能监管人分头监管。(2)美联储必须尊重存款机构、证券、保险等功能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一般不得直接监管银行控股公司的附属机构。(3)美联储在要求银行控股公司从附属的保险公司或证券公司中抽取资金给附属的存款机构时,必须通知相应的证券、保险监管部门。(4)规定只有证券交易委员会有权对注册投资公司进行检查。(5)要求美联储、银行监管机构与各州保险监管部门加强协调与合作,相互提供关于银行控股公司和附属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和经营信息,以及已投保存款机构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交易信息。这样,该法赋予美联储对金融持股的监管权力。由于美国的金融机构已通过金融控股公司使得银行、保险、证券行业高度混业,这实际上使得美联储成了能同时监管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的唯一一家联邦机构,监管职能进一步集中整合到美国的中央银行中。但是,这次改革并不彻底,这也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三)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一体化的不足。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虽肩负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双重职能,但它并不是美国唯一的金融监管者。美联储是州特许会员银行的主要监管者,而不是州特许非会员银行或者国立银行的主要监管者。当然,如果一个银行是金融控股公司或者金融控股公司的一部分就必然受到联储的监管,包括检查和报告。显然的例外情况是联储将依赖于 FDIC 和 OCC对有关银行监管的工作。在这一假定下,联储直接监管8,005个商业银行中的955个。这些银行的资产总和在总计为 6 ,504 ,593 百万美元银行总资产中只占1 ,706 ,559 百万美元。在联储监管的 955 个银行中,仅仅只有26个银行资产超过10亿美元,而其他929个的资产均在1亿美元以下。由此可见,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一体化的改革是有限的,实质上是还是存在着监管的漏洞。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和影响的日益扩大,美国政府也在积极地探讨金融监管的改革,进一步推动金融监管的一体化进程。

三、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以及改革建议

(一)我国现行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概括起来,中国金融市场监管目前存在的核心问题是“统治过度,专业化不足,缺乏效率和效力”。

第一,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尚未理顺。表现在:(1)监管主体不足。从狭义监管协调的主体来看,我国还缺少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存款保险机构;从广义监管协调的主体来看,还缺少在全国范围内有相当影响的金融业自律组织—金融业公会;同时,还缺少一些规范经营的专业服务公司。(2)监管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和分支机构间监管协调机制尚待完善。(3)同一级别的监管机构之间职权划分不明,尚存在监管的“真空”。(4)重视行政监管,对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管不够重视。

第二,金融监管的法律制度不完善。金融监管的成功是建立在坚实的法律基础之上的。金融监管对法律基础的基本要求是:(1)监管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授权;(2)机构的各种经营管理行为必须有明确的法律规范;(3)监管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法规程序实施,杜绝随意性,保证客观性和公正性。

第三,金融监管的风险监管措施缺乏。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强制措施,在实际执行中,罚款是用得最多的。从合规性监管角度分析,上述监管措施是必要的,也是适当的。但从风险监管角度分析,现行的监管措施往往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为风险监管措施强调的是发现风险后如何控制风险、减少风险、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追究造成风险者的责任等。

(二)对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建议。

第一,理顺金融监管组织体系之间协调机制,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

当前,我国的金融业务出现融合趋势,有必要加强对金融混业经营的监管。实际上,就金融监管组织体系而言,我国已经建立起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构成的监管组织体系。目前实行的分业监管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监管者之间的协调机制。在缺乏有效的监管协调合作时,容易产生监管界限不清和责任不明的问题,出现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复。为了更好的发挥监管机构的作用,有人提出未来金融监管一体化的构架。

第二,建立与完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构建一套全面的监管信息系统。

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在金融市场不够发达的国家,由于市场约束作用微弱,公开信息披露并不能促进市场监督发挥作用。因此,监管当局应建立起一套全面的监管信息系统,以弥补公开信息披露的不足。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建立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和真实性责任追究制度等措施。首先从制度上构建一整套金融风险监管体系,有效的形成一个金融风险的“防火墙”;另外,加快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网络化建设。要加快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监管信息的网络化建设;加快监管当局的监管信息网络化建设;加快监管当局之间的监管信息网络建设。

第三,建立健全金融监管的法律和法规。

目前,我国虽已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等多部法律与法规,但条款比较概括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有的已经不能适应金融业务的发展和金融监管的需要。为此,我国应尽快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不断细化金融机构具体的经营标准和规定,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系统的清理,完善相关条款根据现代监管动向的要求增设新的金融监管法律规范,形成从市场准入、业务合规、风险控制到市场退出的全方位监管法律体系。

第四,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爆发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场。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单单一个国家无法应对,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携手面对。2008年11月7日欧盟27国领导人在布鲁塞尔举行非正式首脑会议,为本月15日将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金融峰会协调立场。2008年5月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大英博物馆发表题为“全球金融稳定和全球文明”的演讲时呼吁,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应该通力合作,提高信息交换质量,扩大信息交换范围,有效预防次贷危机传播扩散。无论是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是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的改革,我国都需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哦交流。积极的参加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努力使监管标准与国际接轨。特别是要积极参加监管规则的制订,以充分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利益,避免由于监管规则的不合理给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带来损害。同时,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监管行动与国际标准接轨。

(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

注释:

①夏斌等著.金融控股公司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年版,第174-175 页.

②许多奇.英美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及我国之借鉴.法学.2004 年第5 期.第104-105页.

③李论.初探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吉林大学2006年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7页.

④邱 虹.我国国际金融监管与合作问题浅析.福建金融 2008年第08期.第30页.

⑤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11/07/content_10324009.htm.

参考文献:

[1]朱孟楠.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2]王松奇.思考金融问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段瑞群

上一篇:公共行政发展管理论文下一篇:油气资源投资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