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监管论文

2022-07-03

摘要:面对相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不同资本特质性的商业银行会做出不同的信贷行为选择。通过调整可以达到监管最低要求的商业银行会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会增加信贷规模;在经济陷入低迷的阶段会减少信贷规模。通过调整无法达到监管最低要求的商业银行会在管理当局的要求下,紧缩信贷规模,以期达到资本充足最低监管要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商业银行信贷监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商业银行信贷监管论文 篇1:

浅析资本监管对中小型商业银行信贷影响

摘 要:新巴塞尔协议是世界商业银行控制风险、提升金融服务的重要参考,其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规定以及监管影响银行信贷偏好以及风险控制,从而对银行收益造成很大的影响。在新巴塞尔协议下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的规定下,银行在进行信贷扩张时,必将保持更加谨慎的态度,即银行在信贷扩张时很有可能会降低风险偏好。由此,在国内中小型银行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挑战大大的增加,风险和业务发展之间的矛盾可能会日趋严重。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信贷偏好;风险控制

一、研究意义

随着新常态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新要求,国家鼓励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而中小型银行是中小型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研究资本充足率对中小型商业银行信贷影响具有重大的意义。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会影响银行的信贷行为,进一步影响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增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国内,为了满足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要求,银行一般会缩减信贷规模,原因是自有资本在短时间内很难增加,特别是中小型银行,自有资本相对更小,信贷缩减更加突出。我国经济体系中融资渠道较少,国内经济的发展对银行信贷的依赖程度非常高,银行缩减信贷,对我国经济合理平衡的发展更加不利。中小型银行作为经济新常态下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其与国有商业银行的情况有所不同,为了防止资本监管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研究资本监管对中小型商业银行信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

自2004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实施之后,各银行都逐步制定了资本补充计划来应对监管要求,银行的资本水平大幅提高,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监督委员会2015年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45%,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00%。如图1,根据第三版巴塞尔协定规定的最低资本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6%和8%。中国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均在10%左右,资本充足率在12%以上,均大大超过巴塞尔协议三的要求,而且还有不断提高的趋势,显示中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大大加强。本文主要針对国内中小型商业银行,将单独对国内中小型银行进行分析。

根据平安证券和Wind资讯给出的国内金融机构分类,如表1所示。近十几年,我国中小型银行发展迅速,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为我国金融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目前在我国,随着国际金融环境仍然低迷、复杂,国内步入经济新常态,加之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庞大国内信贷市场份额的占有率,中小型银行的发展情况也不容乐观。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占全国银行总资产的超过70%,而中小型银行资产则少很多,基础薄弱,影响力竞争力都很小。目前中国银行业在产业结构上比例严重失调,竞争仍然不够充分,中小型银行存活较为艰难。

本文讨论的中小型银行主要是某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村镇银行。虽然有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业务影响力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扩大,甚至上市,但是相对于传统大型国有银行,其竞争力还是相对弱势,资本量也不能与其抗衡,因此在本文中仍然确认为中型银行。如图3绘制了三个中小型商业银行:浙商银行、广发银行、厦门银行从2011-2015年资本充足率折线图。由图可知,这三个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都在10%以上,虽然浙商银行从2011年开始资本充足率逐年下降,但是从2014年开始已经有提升的趋势。而广发银行和厦门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有缓慢上升的趋势。总体来说,三个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满足巴塞塞尔协议三中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三、资本充足率对中小型商业银行信贷影响

目前在国内中,各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渠道中,比重最大的就是信贷业务,信贷带来的盈利,占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信贷对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地位不可撼动。

经过对一些中小型商业银行调查发现,大部分的中小型银行的贷款规模随着其资本充足率的升高而降低,总体上看,因为资本充足率的变化,银行资本水平也在不断变化,这些都成为了影响商业银行资本配置行为的要素,在资本充足率升高的压力下,抗风险能力提高,同时信贷规模也收到了下降的压力。资本充足率不仅仅影响了中小型商业银行信贷的规模,还会制约银行信贷扩张的速度。如表2所示村镇银行本外币贷款余额及贷款增长率,其中贷款增长率由本年贷款余额减去年贷款余额,最后在除以去年贷款余额算出。

表2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的村镇银行本外币贷款余额不断上升,2010年底全国村镇银行贷款余额为595亿元,到2011年底,贷款余额增加至1304亿元,贷款增长率达到了119.16%,增加了一倍多,增福很大。从2011年之后,虽然每年的贷款增长率逐年下降,但是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速。从增长速度来看,2010年到2014年期间,贷款增长率与资本充足率保持一定的同相关的相关性,中小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2010年到2014年间有先降低再增加的趋势,而贷款增长率则增速逐渐降低。从数据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出,2011年—2014年信贷扩张速度明显下降,放缓了贷款增速,到2014年贷款增速为33.87,与前几年差距较大。总体来看,当资本充足率下降时,我国村镇银行信贷扩张速度增加;而资本充足率上升时,我国村镇银行信贷扩张速度下降。要分析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信贷紧缩理论来对信贷的供给与需求两个角度来具体分析。

从资本层面看,资本充足率增加之后,银行可供发放贷款的资本减少,在考虑发放贷款时会更加谨慎。为了满足其资本不足,商业银行可能会通过注资、发行债券、上市、利润留存等方式来补充资本。但是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型银行规模不大,没有能力上市,政府注资情况少,因为政策原因也极少能够发型次级债券,因此主要通过留存利润的方式来补充资本,增加资本的能力较弱,因此资中小型商业银行为了满足资本监管都不常采用增加资本的方式。资本充足率的变化加快了中小型商业银行调整资产结构,推进业务转型的进程,逐步发展新兴金融创新和中间业务,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逐渐降低资本高耗的信贷业务,以满足资本监管的要求,因此,中小型银行会主动降低信贷扩张的速度。

从风险层面看,资本充足率的提高让中小型银行在信贷方面对借款人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督。因为资本充足率的提高,银行资本变得更加稀缺,特别是中小型商业银行,原有的资本就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少,剩余可贷资本就更为短缺。不良贷款不仅会增加银行风险,也会对自有资本造成巨大损耗,在中小型银行自有资本便偏低的情况下,中小型银行会加强对借款人信贷的审核和监督,减少不良贷款。银行可以监督借款人的行为来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但是监督的程度不同成本也不一样,时时监督可以最大化的降低风险,但同时所需成本相当高。由于资本充足率提高,可供信贷资产减少,加之中小型银行对信贷更加谨慎,要求提高,监督成本也会促使银行提高贷款利率,这必然会抑制一部分贷款需求,让信贷增速下降。

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和变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产生实质上的影响。由于信贷对资本的要求量很大,因此,商业银行都会根据自身的资产水平来选择信贷的规模和增速。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般而言,资本水平较高的国有大型银行面临的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压力较小,信贷扩张的速度较高。而资本水平较低的中小型银行面临的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压力较大,为了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会降低信贷扩张的速度。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型银行都没有上市,并且很难获得政府注资,规模较小不能发行次级债券,因此只能通过利润转增补充资本。但是这种方法期限较长,并且额度有限。因此中小型银行没有良好的途径在资本充足率提高时对资本进行补充,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调整资产结构,降低风险资产的比例来同时满足自身的发展以及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这就会导致信贷的紧缩,贷款比例降低。

四、结论和启示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巴塞尔协议下的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要求下,中小型银行的信贷行为和风险偏好会产生变化。通过对部分中小型银行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当资本充足率提高时,中小型银行的贷款规模减少,信贷扩张速度下降,資本监管对信贷扩张的约束用作显现。

当前国际金融环境愈加复杂与凶险,为了与国际接轨,让监督更加规范,必须加强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在我国中小型银行资本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加强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能够保证提高银行低于风险的能力,确保国内金融稳定,同时也会使中小型银行缩减其信贷规模,让中小企业贷款更加困难。因此,在加强对中小型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同时,采取更加富有弹性的监管政策,对于有效的提高中小型银行以及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也会使银行加强信贷的监督和管理,积极改变业务发展和发展模式,优化资产结构和信贷结构,对于中小型银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Rime, Bertrand .2001, “Capital Requirements and Bank Behavior: Empirical Evidence for Switzerland,”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ial, (25).

[2]Blum, J.1999), “Do Capital Adequacy Requirements Reduce Risks in Banking?”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23.

[3]温信祥.银行资本监管对信贷供给的影响研究[J].金融研究,2006.

[4]童频,张勇,金静.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研究[J].金融研究,2001.

作者简介:

韦青均(1990-),男,壮族,广西上林人,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银行管理。

作者:韦青均

商业银行信贷监管论文 篇2:

基于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监管条件下的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研究

摘要:面对相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不同资本特质性的商业银行会做出不同的信贷行为选择。通过调整可以达到监管最低要求的商业银行会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会增加信贷规模;在经济陷入低迷的阶段会减少信贷规模。通过调整无法达到监管最低要求的商业银行会在管理当局的要求下,紧缩信贷规模,以期达到资本充足最低监管要求。而对始终高于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商业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相对形成了软约束,商业银行会增加贷款规模,来增加其利润。最后我们仍要对不同的资本特质性的商业银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信贷规模资本特质性

引言

银行业的发展伴随着一系列风险,而巴塞尔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自1988年以来,逐渐加强了对银行业资本充足的监管,并且对银行风险的考虑更加详实,将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等涵盖进来。巴塞尔协议的颁布和实施,缩小了各国金融管理方面的差异,而且有利于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使得世界商业银行能够在平等的地位上竞争,提高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2007年美国银行业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更是要求加强对银行业资本充足监管,以应对将来的危机。2013年,巴塞尔委员会再次要求加强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制定了更加严格的监管条款。而这一严格性的监管要求对世界银行业信贷行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恰逢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缓缓前行,在资本充足率监管愈加严格的情况下,银行业的主营业务----信贷,会进行怎样的调整,这是一个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理论分析

按照巴塞尔协议中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资本充足率受到资本净额(分子)与风险加权资产加上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和操作风险资本(分母)两个因子的影响。资本充足率上升,需要分子增加或者分母减小;资本充足率下降,需要分母增加或者分子减少。当监管部门要求较高的资本充足率时,短期内增加资本额难以实现并且成本较高。商业银行只有调整资产规模和资产结构,从而提高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否则监管部门将对未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的银行采取处罚措施,限制其贷款等资产规模来满足要求。不同的银行具有不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而不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又会引起资产规模和结构不同程度的变化,包括风险资产(贷款)和无风险资产规模和结构的变化。

在相同的资本充足要求下,不同的商业银行会面临着不同的信贷选择。根据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及可以调整的速度,可以将商业银行分为:第一类,柔性资本特质性的低资本充足率银行,即本身未达到资本充足要求,但短期可以通过自身调整达到资本充足要求的银行;第二类,刚性资本特质性的低资本充足率银行,即本身未达到资本充足要求,并且短期自身也无法通过调整达到资本充足要求的银行;第三类,多选择性资本特质性的高资本充足率银行,即资本充足率高于最低资本充足率8%要求的银行。1

尽管出于资本充足率的考虑,但是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特殊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具有特殊性,需要加强对其行业的风险监管。因此,银行就必须同时兼顾两个目标,即盈利性目标和资本充足率监管。在没有特殊因素的干扰下,银行会以盈利为基础,以资本充足率监管为限制条件,选择银行的信贷行为。

(一)柔性资本特质性的低资本充足率银行

一般情况下,银行能在短期调整资本满足监管要求,只需要维持当前的贷款和无风险资产的比例,也就是资本额、无风险资产、贷款同比例增长。正是由于资本额在短期内变动较小,当经济萧条时,监管部门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时,银行可以降低贷款规模;经济繁荣时,资本充足率要求下降,银行可以增加贷款规模。

(二)刚性资本特质性的低资本充足率银行

这类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一般有三种可以选择的路径:第一,增加贷款,资本充足率继续降低,会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第二,增加无风险资产,会带来利润,根据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对于当期的资本充足率并没有影响;第三,在增加无风险资产的同时,减少贷款,从而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又带来了利润。该类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无法在短期内通过补充资本来迅速提高资本充足率,只有调整资产结构来满足要求。减少贷款,会带来大量闲置资金,为了保证银行的盈利性,银行只能投资于国债等无风险资产。这样的情况下,根据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风险资产的大幅度减少换来了资本充足率的提高,满足了监管部门的要求。但相比于贷款而言,银行投资于无风险资产,利润减少,这是与其经营目标相背离的。总之,银行以减少利润为代价,提高了资本充足率,降低了贷款规模。

(三)多选择性资本特质性的高资本充足率银行

这类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以及资本充足率都远高于巴塞尔委员会的各项规定,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并不会考虑资本充足率的监管限制。银行会有多余的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者进行贷款,或者进行无风险资产投资,这都取决于银行的风险偏好。若银行偏好风险,满足最低资本充足率的条件下会选择增加贷款以此来获取更多的利润;若银行厌恶风险,则会将多余的资本购买国债等无风险或者风险低的资产来增加利润。当然这两者都是在资本充足率出于较高水平的范围内,银行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同时,如果银行选择投资于无风险资产,相对银行的机会成本会较大,因为丧失了获取更多利润的机会,这对于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即使是特殊企业也是不理性的。因此,多选择性资本特质性的高资本充足率银行,除非资本充足率下降到最低资本监管要求,在无国家货币政策干扰下会继续增加贷款规模。

政策建议

(一)对于刚性资本特质性的低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鉴于其资本充足率在短期内很难达到最低监管要求,可以效仿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过渡期安排,对该类商业银行提出分步达标的要求,并督促其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实现目标,避免由该类商业银行引起的系统性风险。

(二)对于柔性资本特质性的低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需要加强资本充足监管的风险防范意识,稳定资本充足率在一定的范围内,时刻防止资本充足率下降所带来的对银行的不合理的问题。

(三)对于资本充足率较高的商业银行,我们不能放松警惕,不仅要进一步加强对国内商业银行的监管和约束,还需要向世界范围内资本充足率管理良好的商业银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坚持普遍与特殊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出一条更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以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同时适合商业银行盈利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宪、马理、代军勋:《资本充足监管下银行信贷风险偏好與选择分析》,载《金融研究》2005年第7期

[2] 代军勋、马理、黄宪:《资本约束下的银行贷款行为和规模—基于资本特质性的分析》,载《金融评论》,2009年第6期

[3] 温信祥:《银行资本监管对信贷供给的影响研究》,载《金融研究》,2006年第4期

[4] 闫丽瑞:《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研究》,载《宏观经济研究》,2014年第5期

作者简介:段宇彬(1991—),男,汉族,山西省洪洞县,硕士研究生,山西财经大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作者:段宇彬

商业银行信贷监管论文 篇3: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监管的对策探究

摘 要:次贷危机在经历了一年多的蔓延后,已逐渐演变成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同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监管也凸显出诸多长期以来隐藏其中的关键性问题。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探寻该如何加强对银行内部监管以确保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对相关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 商业银行 内部监管 监管机制

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转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于2008年终于爆发,危机不仅向全球蔓延,甚至影响到了实体经济,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金融危机使我们能够积极而审慎地看待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水平,加强风险管理能力。一般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受到的监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外部监管主要指银监会、人民银行、审计署、外部审计机构等监督检查部门的监管;内部监管主要指银行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等的监督检查。因此其监管具有及时性、全面性,这也是内部监管有别于外部监管的重要特点之一。另外,内部监管来自银行内部,监督检查人员一般对银行风险、银行业务流程比较了解,能够提出对银行的经营具有增值作用意见和建议,商业银行内部监管相比外部监管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综上,经济危机下银行不能仅依靠外部监管防范银行风险,而应该加强内部监管,银行内部监管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商业银行进行内部监管的必要性

商业银行面对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八类。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了银行风险。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银行业首当其冲,金融危机使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影响程度均加大,如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信用风险,在经济危机中会加剧,经济危机使借款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而借款人经营财务状况恶化,会使银行产生大量呆坏账,加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另外,经济危机使国际金融环境发生恶化,造成汇率、股市大副波动、投资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加剧了银行的市场风险;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使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受到影响,可能会加剧银行的操作风险。综上所述,金融危机下银行不能仅依靠外部监管防范银行风险,而更应该加强内部监管,银行内部监管不仅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第一,监管部门缺乏协调机制。就我国现状分析,只有人民银行以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和信誉才能够对这些金融机构提供紧急资金援助,并且具有决策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同时,人民银行主要通过检查来了解和掌握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和金融市场动向,以便更客观真实地把握金融机构的运行动态。二者为实现自身的监管目标,都需要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督检查;在协调机制的法律建设方面,只是规定了商业银行与人民银行之间的合作,并没有深入涉及与其他监管机构的合作,有关协调机制的条款只是规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作为平等主体在工作上应尽的义务,没有具体深入到业务内容的文件性规定,没有法律的有力保障,协调机制很难有效运行,终将导致监管盲点和监管成本增加。

第二,内部组织结构不尽科学,部门之间业务分工不明确。权力制衡在运行中“失灵”,部分金融机构缺乏严格的授权管理和集体决策程序,在对各分支机构及部门的管理上授权不清、责任不明,甚至出现滥用权力。

第三,内部监管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一是内部监管制度牵制乏力,一些银行的内部监管制度在部门与部门之间不仅是相互割裂的,有的甚至是相互抵触的;二是部分制度不切合实际,难以实施;三是对决策管理层没有有效的制约手段。

第四,监管体系缺乏市场退出机制。银行业监管的内容应该涵盖有关银行从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的所有业务环节。但我国目前监管的内容主要是机构的审批和经营的合规性,对市场退出的监管则属空白。面对来势汹汹的混业经营,金融产品交叉点增加,金融业务将更加复杂,没有良好的退出机制对银行进行筛选,导致金融市场混乱经营,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监管的对策

第一,开发新型的评价体系。构架现代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机制评价体系,可以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内部监管评价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发一种新型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模式可以按以下层级设计:一是控制目标。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总是根据控制目标建立和评价内部监管。因此,设计评价标准模式,首先应根据经济活动的内容特点和管理要求提炼内部监管目标。二是控制环节。各项控制目标分别需要通过若干相应的控制因素予以实现。而这些控制因素作用的发挥是根据某些容易产生风险的业务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三是控制点。在对控制环节进一步细分的基础上,逐一排出重要的风险内部监管点。四是控制措施。不同的控制点有着不同的业务内容和控制目标,需要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和方法。因此,评价标准模式可按照“建立组织目标-评估风险-决定相关控制目标-确定控制环节-细分控制点-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的思路进行。

第二,加强监管部门协调。加强协调机制主要建立监管各方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冲突。首先,明确信息收集方面的分工,防止监管信息出现缺失或信息重复;其次,在机构设置方面,在混业经营趋势下监管部门设置的机构应该起互相补充的作用,避免简单的重复,在监管内容、监管方法、监管频率上合理安排充分协调,以增加监管效率;最后,还应注意监管部门在制度上的协调。此外,当商业银行出现危机时,还要建立紧急磋商机制,将危机处理程序化。明确各部门在危机状态下对有关风险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危机下信息迅速、完整的传递,多方面配合来分析危机危害性,及时化解,防止因个别突发事件引起系统性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

第三,加强对商业银行房屋按揭贷款的风险内部监管。一是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市场经济也是一种信用经济,离开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住房按揭贷款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银行能够准确判断客户的信用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率。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可提高违约成本,增强贷款者的信用意识,减少违约事件发生的几率。二是建立高效的金融管理信息。银行内部监管是抵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加强银行内部监管,应建立高效的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金融机构间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传输的自动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以利于相对准确的行情预测和分析,为内部监管提供信息支持;健全同业自律机制,加强同业公会在行业保护、行业协调与行业监管、行业合作与交流中的作用,维护同业竞争秩序。保护同业成员利益;加强银行信贷审查和贷后管理,保证审慎经营原则。

第四,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银行内部监管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的内部控制监管体系具有三道防线的特征:一是指贯穿于业务经营过程中的适时监督;二是指业务监督检查部门;三是指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其中,一道防线和二道防线一般代表的是银行经营管理层的监督,而内部审计部门代表的是银行董事会对银行经营管理层的监督,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应该是区别于银行的其他内部监督部门,必须保持其行政、职责和职能上的独立性,才能真正起到董事会对银行经营管理层的监督作用。

四、结束语

内部监管是一个古老的课题,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组织的变化,内部监管的内涵和手段也不断推陈出新。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特殊,更具有风险敏感性,内部监管在其经营管理和风险防范中的地位越发举足轻重。金融体系自身的脆弱性是商业银行产生经营危机的内在诱因,而内部监管不善和内部监管不力则是引发危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管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监管和应对外部竞争的需要。

(作者单位:襄樊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文棋.提高商业银行组织效率的思考[J].福建论坛,2004(2).

2、郝瑞明,王文彬.美国次级债风波与世界金融市场的机遇[J].改革与战略,2008(3).

3、姚建文,胡其辉,陶小龙.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实施CRM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4(20).

4、黄励岗.美国社区银行制度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启示[J].南方金融,2005(10).

5、王都富,刘妤洵.从金融外部性视角分析不良资产与金融脆弱性[J].金融论坛,2006(5).

6、惠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的认识论和发展观[J].金融论坛,2006(7).

7、刘晨.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及发展战略[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3(5).

8、范晓清,白娜.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性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3(10).

9、戴晓兵.美国应对次贷危机的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消费导刊,2008(17).

10、高洪民.中国不确定性信贷市场中的贷款供求微观机理分析——一个基于主观概率决策的信贷市场非均衡模型[J].财经研究,2006(7).

11、朱大旗,邱潮斌.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职责分工的探讨——兼评《中国人民银行法》的修订与《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制定[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2).

作者:张一

上一篇:我国民间投资研究论文下一篇:资金收支监督财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