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监管探讨论文

2022-04-20

摘要: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统一的海上维权执法机制,但海上船舶运输监管领域仍然需要建立执法衔接与协调机制。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行政执法监管探讨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政执法监管探讨论文 篇1:

行政执法档案数字化管理研究与创新

摘 要:本文结合河北省卫生监督综合执法实际,阐述了规范和加强档案管理、推进综合执法档案信息化对全面实施综合执法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必要性及重要性。文章通过分析档案信息化在行政执法中运用的原理机制,研判档案管理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缺点与不足,提出创新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档案管理;档案数字化;行政执法;双随机一公开

一、行政執法档案概念及其信息化进程

1.1行政执法档案概念

行政执法档案是行政执法单位在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检查及其他执法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电子载体等形式的历史记录,属于文书档案的一部分,是重要的信息资源。

行政执法档案是执法活动的载体和依法执法的依据,具有体现法定程序,载明法定事项,明确执法责任的作用。[1]行政执法档案兼具主体特定性、形式规范性、法律效力不可重复适用性的特点。

以卫生行政执法为例,卫生监督档案是指卫生执法主体依据卫生法律法规对管理相对人执行卫生法律规范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其行为做出处理的行政执法活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文件材料。卫生行政执法档案是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项工作的载体,是卫生监督工作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的体现,是卫生行政复议和诉讼时的有力证据,也是上级机构考核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重要依据。

1.2行政执法档案信息化进程

在信息化进程中,社会信息资源愈来愈多地以电子化的形式存在。电子文件越来越广泛、深入地渗透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快速增长的庞大数量,以及对社会生活真切反映和普遍联系所造就的内在质量,使得电子文件成为现代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建设整体上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2]。

为充分开发利用档案的价值,使其发挥最大社会效益,各级各类行政执法单位大力推进行政执法档案信息化工作,即对各类被监管单位的许可审批、日常监督检查、卫生行政处罚等建档留存的同时,实现网络和纸质同步建设,所有被监管单位的执法档案全部录入专业信息平台,档案管理人员严格把关,确保每份实体档案与电子档案对应一致。同时,通过专业信息平台,监督指导下级业务,并接受上级机构监督。

以河北省卫生行政执法档案为例,档案信息化处理全部收录河北省卫生计生综合监督信息平台,实现省、市、县分级监督和业务指导。同时,全省执法档案资料经数据交换并入国家数据系统。

二、档案信息化与行政执法的结合运用

档案数字化管理已经渗透到行政许可、日常监督、行政处罚等各个执法环节,为综合执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开展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综合执法创造了信息化基础。以双随机一公开综合执法为例,201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印发《2015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方案》和《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提出要大力推广随机抽查,建立“双随机”抽查机制,规范监管行为,创新管理方式。这是政府实施的监管体制一项重大改革,体现了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和简约性,是行之有效的科学监管方式。“双随机一公开”综合执法首要建立健全“一单、两库、一细则”。“一单”即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检查事项,原则上纳入清单管理,向社会公布抽查依据、对象、内容、方式、比例和频次等信息;法律法规规章没有规定的,一律不得擅自开展检查。“两库”即市场主体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一个细则”即各部门(单位)制定的随机抽查工作实施细则。按照“双随机”抽查要求,行政执法主体一方面要求抽查的随机性,即档案中所涉被抽查对象都有被抽取的机会,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抽查的重点行业和重点的产品。“双随机”抽查对行政执法档案管理提出严格要求。规范和加强行政执法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做好“双随机一公开”综合执法工作的的基础和关键。行政档案信息化做为技术支持,为“双随机一公开”综合执法工作更加科学、有序、透明、高效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例如根据卫生监督主体监督对象建立不同的名录库,包括医疗卫生机构、职业与放射机构、生活饮用水、学校、传染病防控机构等。在卫生监督档案管理工作中要不断更新名录中每一个体的变化情况,如抽查对象停产、被吊证、曾受处罚情况等,掌握这些情况有助于卫生监督主体在抽查时明确抽查的重点和抽查的频次等,使抽查更具科学和公平合理。依托档案信息化技术,河北省2020年度卫生监督双随机执法任务共21394条,涵盖公共场所(住宿、洗浴、美容美发、游泳场所、商超、影剧院等)、生活饮用水、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医疗卫生、传染病防治、计划生育、消毒产品生产单位、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等多类专业。对照两库(被监督单位库和执法人员库)一单(执法事项清单),年度双随机执法任务经国家卫生健康监督信息平台和河北卫生健康监督执法信息平台,投放至卫生监督执法终端。借助两个档案信息化平台,可以便捷的分析出各级各类执法数据。

数据来自河北卫生健康监督执法信息平台。图表显示:截至2020年11月20日,全省双随机任务完成1910条,关闭1273条,无法监督1006条,全省双随机任务完成率89.28%,完结率100%;案件1990起,立案率10.42%。各地情况也都一目了然。

数据来自国家卫生健康监督信息平台。数据分析清晰显示了2018年度保定市公共场所管理各专业子类的国家随机监督检查任务分布、合格、处罚等各类情况。

三、档案信息化对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等行政执法工作的重大意义

档案管理信息化不单纯是工程项目,它是卫生执法档案管理不断创新的过程。推进执法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对执法监督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规范流程,促进随机抽查更加公开有序

信息化档案中,监管对象名录库,涵盖全部检查对象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身份证号码)等内容。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以行政执法监督平台中行政执法人员数据库为基础,包括执法检查人员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等)、职务、专长领域、执法年限等内容。“一单、两库”实行动态管理,确保监管对象齐全、监管人员合格、监管事项合法。“一个细则”明确随机抽查事项的抽查比例和频次、操作流程、检查标准等内容,确保抽查工作公正高效公开透明。

3.2讲求实效,助推执法抽查效果

信息化执法档案的大量运用极大促进了抽查工作的公开,继而便于对抽查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加大惩处力度,形成有效震慑,增强检查对象守法自觉性。同时按照“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要求抽查结果公示率达到100%,利用服务平台实时推送信息化执法数据,并借助报刊、广播电视、政务服务大厅(窗口)、公开栏等渠道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达到抽查一部分、警示一大片、规范全行业的效果。

3.3加强抽查结果分析,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用翔实档案信息支持决策和管理。决策的及时正确、管理措施的得当,要靠完整的、可靠的信息和快速的综合分析能力来保证[3]。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统计分析学知识,建立综合分析和研判制度,重视抽查结果的收集汇总、统计整理,通过数据监测、挖掘、比对分析,掌握相关领域违法活动特征,提高发现问题和防范化解区域性、行业性及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3.4 执法档案信息化,为科研和交流宣贯等提供智能化服务

在行政执法档案信息收集、传递、借阅等方面建立信息服务网络,实现网上传输,可为执法人员学习和查阅相关资料提供极大方便。利用卫生执法档案资料,以内部局域网和对外网站,编制科普文章,扩大卫生执法工作的社会影响,也有较好发挥宣传教育作用。

四、行政执法档案信息化在双随机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4.1信息化建设不均衡,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突出

行政执法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发展呈现不统一、不平衡和不完善的状态,部分行业、很多基层地区,只是充当简单的接收、发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建设整体上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4]。因此,深层次开发利用电子档案,使其发挥最大社会效益,成为必然。

4.2缺乏互通共享,形成“數据孤岛”

在信息化大背景下,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在推动档案信息化进程中,蜂拥而上,各自为政,缺乏总体规划以及部门间的协调沟通。数据只能小范围适用用,不能满足不同层级、部门、地区之间的流通共享,形成了典型的“信息孤岛”,造成了各类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对于实际减轻执法压力,提高执法效率的帮助有限,甚至执法人员针对同一执法事实,需要反复录入多家档案信息系统,增加了基层执法人员的负担。

以河北省保定市卫生监督行政执法为例:其一,针对一起行政处罚案件按部门要求,需要同时录入国家、省信息报告系统及保定自建信息系统,按本地政府要求,还需录入社会信用平台、两法衔接平台、执法信息公示平台等。许可数据也需要在多个系统衔接不畅的情况下手动补录完善信息。一线执法人员工作量不减反增。其二,在完成国家布置的部门双随机12%年抽取比例的前提下,还要承担地方5%的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任务,任务间档案信息化系统互不联通,需要执法人员反复切换档案系统,多头重复录入。

4.3信息化档案安全性、真实性亟待保障

执法档案信息化进程中,信息安全问题逐渐暴露。

4.3.1缺乏信息安全按管理规范及人员信息安全意识淡薄,造成信息化执法档案的信息安全存在极大隐患,执法档案信息及监管相对人隐私泄露风险大.

4.3.2档案信息化系统在建设时更注重实用性,对安全性重视程度不够,也导致其抵抗外部病毒侵袭的能力较低;拷贝、阅览的方便性伴随传播的随意性,也给档案安全性和真实性带来挑战。

4.3.3对使用者的权限监管缺失。拥有一定管理权限的使用者可能存在随意修改系统档案,造成权力的滥用,甚至引发贪腐。媒体屡有曝光的医院出生证明开具负责人、交通违法处罚记录查询销分人员等“小官巨贪”的典型案例,均与信息化档案系统权限滥用、系统漏洞及监管缺失有关。

4.3.4执法信息化档案系统在建设中多是外包给社会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建设完成后,一手交钱一手验货,后续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及系统维护升级等措施没有跟上,造成很多档案信息化系统成为“烂尾工程”。比如执法档案信息系统收到黑客攻击,实际适用人员无抵御能力,又无专业机构维护和修复,就造成了档案数据的丢失,造成执法重大损失。

4.4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高新技术设备、手段广泛运用在执法工作的各个方面,必将产生大量的技术含量高的执法档案,并使其内容不断丰富。同时,不断发展的执法档案信息化工作又需要利用较高层次化的档案信息,并把执法档案的潜在价值充分转化为现实的使用价值。这就对执法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人员素质、工作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仍有一部分人认为档案室就是收藏档案的地方,档案管理工作就是保管档案,认为纸质档案录入电子文档就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信息化行政执法档案利用工作的重视程度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使散落在诸多故纸堆中的“死档案”迅速服务于现实“活档案”的超前服务还很不够,没有能把信息化执法档案的潜在价值充分转化为现实的使用价值,影响了执法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效益的发挥[5]。部分基层干部队伍年龄偏大,接受新生事物的主动性、时效性较弱,工作理念、思维方式、监管能力难以适应“双随机”信息化抽查工作需要。

五、档案数字化管理在行政执法中的探索创新

5.1提高数字化质量,打通堵点,建立共享机制

打通数字堵点需大处着眼,细处着手。明确数据资源协调管理部门,完善跨部门数据资源协调机制,完善横向纵向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实现数据攻击,有效对接,进一步扫除数据壁垒,从而消除“数字壁垒”和各自为政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加强数字治理应用终端运营效能,提升数字治理服务质量。尝试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等数据开放共享融通。统筹体系规范,通过顶层设计,防止各行业领域之间,各行业领域内部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

5.2加强行政执法数字化档案的制度规范和安全维护

执法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特点,需要重视档案的安全管理,特别是做好档案信息数据库及网络安全的管控工作,建立健全档案管理适用制度规范,全面提高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针对档案信息进行风险评估,一要处理好档案利用和保密之间的关系,并在实际档案查阅利用服务过程中加强对相关权利人合法权益和个人隐私的有效保护,进一步加强对涉密档案的安全管理,有效地保障行政执法档案信息的安全。二要处理好数字化档案与纸质原始档案之间的关系,数字化档案的便捷性、纸质原始档案的真实性优势都是要充分考虑,综合运用的,二者不是对立的个体,而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整体。

对于数字治理能力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难题,要加紧推动数字治理能力透明化,规范化,标准化,通过政府管理群众法律意识的树立以及核心技术的助推,让数字档案治理能力服务于个人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数字治理应用终端不能是“交钥匙工程”,必须持续高效运维。提升数字治理水平,一方面应加大对市民素质生活能力的培训和帮助,增强市民信任度获得感,另一方面,要警惕对老龄化执法人员等数字弱势群体可能造成的数字鸿沟。

5.3完善档案数字化管理机制,服务联合监管需求

一是结合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编制公布联合监管事项清单,进一步理顺各部门职责关系、厘清监管职责边界,深入研究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监管情况,实现联合监管事项清单规范化、制度化、动态化,杜绝出现监管真空。二是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联席会议机制,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的联合随机抽查。对同一市场主体的多个检查事项,原则上一次性完成,实现一次多查,提高执法效能。以开展联合执法监管工作为抓手,由各监管执法部门对全年计划开展的各类监管事项向牵头协调部门集中申报,由牵头协调部门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征求意见后,形成全年监管执法计划。通过开展多部门、多环节联合监管,优化监管信息共享,强化监管单位间的协调配合,保持对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加大对新型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5.4优化队伍,提升管理水平和熟练产出、使用数字化执法档案的能力

5.4.1针对档案管理人员强化管理培训,一方面要强化档案人员对行政执法档案的责任心,强化其档案管理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推动行政执法档案数字化的优势和巨大效益。另一方面是组织考核培训,检验档案管理人員的业务水平,从而做出更合理有效的人员调动,进而组建更具责任心、更适应档案数字化发展趋势的行政执法单位档案管理团队。同时行政执法单位领导人员应重视设备档案管理工作,避免重实际执法,轻档案管理的情况,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并建立其相应的奖惩机制,利用奖惩机制和随机抽查、定期检查制度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不断完善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细节[6].

5.4.2进一步充实基层执法力量,注入新鲜血液,提高执法人员业务能力,加强执法档案数字化业务知识培训,使业务培训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系统学习电子档案线上执法系统等专业知识,切实提升执法监管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适时调整监管执法队伍,进一步调整基层执法队伍结构,通过优化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解决基层队伍老化、人员短缺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等症结,为适应档案电子化、全面推行综合执法提供坚实的执法队伍保障。

5.5发挥档案数字化优化,更加科学合理规划双随机等执法行为

5.5.1利用档案数字化提高执法科学性。在“双随机”抽取规则中通过统计推断合理随机抽样比例,根据不重复随机抽样和就近抽样的量本计算公式,充分考虑工作实际需求、监管资源状况、监管主体情况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抽样比例,并结合历史随机抽样监管的有效率来进行动态评估计算,形成客观可行的抽样数据。这样在安排随机监管工作时,可以根据各单位制定的要求分片区执法,也避免了人力、财力的浪费,更大限度的合理监督执法。

5.5.2利用大数据提高监管准确性。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将大数据作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深化应用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提升政府决策和监管水平。如“双随机”工作建立了“两库”等多个电子档案数据库,在监督工作中应定期补充完善,如“僵尸户”和“拆改建”等单位应标注清除出底档,标记后的管理相对人不列入抽查范围,缩小抽查基数。将有效的底档与随机抽取数据库对接,更精准提取有效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双随机”监督工作有效性[7]。

5.6借助执法档案数字化建设契机,以信息数据共享推动社会信用建设。

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公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尚未实现全面联网运行,部门间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未能实现部门间的全覆盖。借助执法档案数字化建设契机,破除部门间信息壁垒和数据烟囱的制约,推动数据共享,助推整体监管效能的提升,将对监管对象双随机抽查的结果,甚至日常行政执法行为结果,作为社会诚信档案重要内容与各部门政府机关及相关社会机构对接,将监管情况记入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以评估信用,对违法违规企业与个人通过社会诚信体系进行惩罚,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新型监管格局,促使市场主体牢固树立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推动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8]。

参考文献:

[1]行政执法档案管理初探.王学义.中国档案2009年04期

[2]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现状调查与思考.张宁.档案学通讯2008年第6期

[3]张红.加强档案利用工作,为医院发展服务[J].中国档案,2001(4):24.

[4]职业卫生与病伤2006年第21卷第1期 JournalofOccupationalHealthandDamage2006.Vol.21No.1

[5]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张波尹新泽.机构与行政.2019(08)(27-29)

[6]卫生总政处罚档案挂历存在的问题及创新途径.宋涛.管理研究2018年第4期82-84

[7]北京卫生计生监督“双随机”监管机制的探讨.陈瑜.中国卫生法制2019年11月第27卷第6期

[8]李丹奕,曾钊敏.卫生监督综合执法模式与双随机抽查工作对接机制的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35):140-141.

保定市卫生监督局 刘 亚

保定市卫生监督局 张其严

作者:刘亚 张其严

行政执法监管探讨论文 篇2:

我国海上行政执法体制的权力配置与协调

摘要: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统一的海上维权执法机制,但海上船舶运输监管领域仍然需要建立执法衔接与协调机制。以砂石船监管执法权的配置为例,分析了建立海上船舶运输监管协调机制面临的障碍,认为完善海上行政执法监管协调机制,需要创新执法手段、实现全范围监管覆盖,利用联席会议确定统一的行动原则,通过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实现交叉监管,还应签署合作协议、明确细化不同部门间的权限职责。

关键词:海上行政执法;砂石运输船舶;监管执法;协同机制

推进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我国长期以来都存在海洋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能力不均衡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海上行政执法力量分散、职权重叠方面,“九龙治海”现象导致海上执法成本高、效率低,执法中的推诿扯皮也并不鲜见。海洋治理与海上执法的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因此,多年来学界有很多学者都主张建立综合性海上执法机构,以提高海上执法效能。但是,海上统一执法模式下执法力量的整合毕竟是有限的,除了将提高执法效能作为考量因素以外,执法的专业性应该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正因如此,交通部海事局作为海上交通与港航执法主体并没有在此次改革中被整合到海警局中。所以,海事行政执法与其他海上执法主体仍然存在权力配置与执法衔接和协调问题。鉴于此,本文以近些年来海上砂石运输船舶监管为例,探讨当前我国海上执法的权力配置与协调机制的完善问题。

一、砂石船监管执法权的配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各大水域、港口、码头等地涉水工程项目建设不断推进,作为主要建筑原料的海砂,其价格也水涨船高。由于目前国内符合安全标准的海砂运输船数量有限,在巨大利益的刺激下,很多内河船、三无船舶、低标船舶等非适航船舶开始频繁参与非法砂石运输。这些船舶为了节省成本往往牺牲安全适航的标准要求,因而导致船舶遇险的重大财产损失与人身伤亡的海砂运输事故时有发生。而且这些船舶为躲避执法人员监管,往往还采取夜间采砂运输的方式,更降低了船舶遇险得到及时救援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海上非法砂石运输的有效监管执法。

通常来说,海上运输监管属于海事部门的职责范围,但海上非法运输只是砂石交易中的一个环节,海砂开采、使用等其他环节也存在行政监管,而且海上非法运输在很多时候是跨区域进行的,所以,不同部门、不同区域的监管执法存在着职责交叉。行政监管领域的职责交叉在很大程度上是“条块分割”式监管体制的结果,这种监管体制尽管也能够发挥其效能,但如果“条条”与“块块”之间不能形成某种合力,地方或部门利益就可能影响执法的效力,甚至形成监管的空白地带。非法砂石交易的全程包括开采、运输和使用三个环节,在此过程中不同的监管部门按照法律规定都对其负有相应的监管职责。

一是砂石开采环节。在此环节中,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负责监管船舶适航条件设备等的检验、船员等的培训与证书发放;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局负责监管采砂海域使用情况;农村农业部海洋与渔业局负责监管从事非法采砂的渔船的适航条件以及船员的证书发放;生态环境部环保局负责监管海砂开采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二是砂石运输环节。交通运输部港航管理局负责地方政府管理权限范围内的海上运输和长江运输的行业管理工作;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负责统管沿海区域的水上交通秩序;公安部国家移民管理局负责海上边防检查,对打击非法砂石船起协助作用。

三是砂石使用环节。交通运输部水运局负责监管涉水项目工程的审批、验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建设局负责监管涉水建设项目中用砂单位的企业安全生产;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负责监管砂石开发利用标准与价格体系标准。

总的来说,对非法砂石运输全过程起监管作用的主要涉及交通运输部门、自然资源部门、公安边防部门、海洋渔业管理部门、港口建设部门等。这些部门之间以及这些部门内部的机構部门之间存在职能交叉,分工界限并不清晰。

二、建立协调与协同机制面临的障碍

正是由于海上砂石开采、运输、监管存在多部门、多区域权力配置上的交叉与重叠,因此,探索建立海上砂石运输监管执法的跨部门、跨区域协调与协同机制势在必行。现代管理不断趋于分工的专业化与精细化,虽然提高了不同管理部门的专业性,但是过于精细的部门分类也带来了管理碎片化的后果。在需要多部门联动监管执法时,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建立有效的协调与协同机制存在以下障碍:

(一)协同区域过于广泛

随着“六区一线”涉水工程建设项目的不断发展,砂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砂石船运输线路途经地区越来越广,给有效治理带来了困难。例如,有调查研究表明,仅洋山水域内,过境的砂石船就需途经黄泽洋灯船附近、南支灯船附近、北鼎星西侧以及徐公岛东侧等多个不同水域。砂石船的途经区域过于广泛,执法人员、设备等力量严重不足,日常难以实现监察的全天候、全方位覆盖。往往事前无法及时察觉违法行为的发生,事中无法有效追击,造成非法砂石船的逃脱,严重打击各联合执法部门的积极性。

(二)监管缺乏统一执法标准

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行动原则与目标各有不同,决策时往往各自为政,彼此之间合作意识淡薄,缺乏服务于统一整体的意识。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同一地区的不同监管执法部门之间,对于同一监管事项的侧重点不同,缺乏统一的行动准则;不同地区之间的执法部门之间的执法标准更是不一致。曾经开展过联合执法的经验表明,在执法过程中,即使执法人员及时追击到了非法砂石船,也采取了抓扣措施,但是在送交有关主管部门处罚时,抓扣与处罚之间无法有效衔接,出现脱节,这样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执法资源,也使联合执法无法长久坚持。

(三)地方政府无法有效发挥治理的主导作用

各地方政府是非法砂石运输监管执法整个链条能有效发挥“合力”的关键,无论是作为调节枢纽发挥对各环节监管部门之间的联动作用,还是作为控制源头发挥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责任,亦或是作为决策者发挥对地方经济政策的导向作用,地方政府相对于各监管执法部门的领导地位,决定了其在构建监管协同机制中的主导地位,但现实却是其难于发挥这一主导作用。决策者的地位决定了地方政府不能只注重对非法砂石船的监管执法,更要注重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在经济发展的面前,地方政府舍其它而取之的行径屡见不鲜。如此一来,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推动辖区内涉水工程项目的建设,容易放松甚至放纵港建部门非法采买砂石,进一步刺激了非法砂石买卖。

(四)不同监管部门之间职权交叉

非法砂石船监管的执法领域一直以来都是跨部门执法的重灾区,整个“开采、运输、使用”过程涉及的监管执法部门众多,虽各部门在职能划分时各有其侧重点,例如海事局、海洋局与海洋渔业局,前者统管一切海上交通安全,后两者分别侧重于监管海洋维权与渔政相关事项,但是三者又确实都对非法砂石船相关运输事项存在监管职责,分工界限并不十分清晰。此外,因为非法砂石船监管过程中涉及最多的是交通运输部门的各个机构,而交通运输部门监管覆盖面十分广泛,所以在交通运输部门内部不同机构部门之间,其职权范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例如海事局与港航管理局,二者都对船舶沿海航行、运输安全等负有监管职责,而且海事局为中央垂直领导的部门,港航管理局属于地方政府下辖,二者之间不仅存在职能交叉,还存在职权衔接问题。

三、砂石运输船舶监管执法协调与协同机制的完善

在近些年对非法砂石运输的专项治理活动中,不同地区间也曾采取过联合执法的执法形式,例如在2011—2012年前后,山东、天津、河北和辽宁等地的海事局,就曾联合开展过环渤海领域的非法砂石船运输专项治理活动。虽然卓有成效,但治理效果往往只是一时的,不同地区、部门之间的联合协作难以长久建立。只有解决前述的四个难题,才能使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顺利建立。

(一)创新执法手段,实现全范围监管覆盖

针对我国沿海地区面积广大,非法砂石船途经区域过多,现有执法力量不足以形成执法全覆盖的担忧,可以通过创新执法手段来化解。我国海岸线长,港口众多,砂石船的途经区域涉及海域及地域范围广泛,按照传统执法手段来监管,确实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结成疏而不漏的天网。以目前的执法部门拥有的人力与监管地域面积之对比来看,传统依赖人力为主的监管模式已不再适用,为实现监管的全方位覆盖,监管部门可以多多尝试创新执法手段,例如:日常海上预防巡逻可以利用无人机技术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空中电子巡查,形成全天候封锁监管,再与海上巡查以及现场巡查等手段相结合;对出海船舶进行严格登记记录、定期抽检;结合媒体曝光结果,在一定时期内列出黑名单与白名单等。

(二)利用联席会议,确定统一的行动原则

统一的行动原则为不同部门之间跨部门合作提供依据。部门利益各有所倾向是无法有效合力的客观因素,不同部门之间难以形成统一的执法标准,因此不必苛求各地方、各部门的执法标准完全一致,但是基本的目标、方针、行动原则应是一致的,各部门可以通过地区、部门联席会议的方式来明确协作的基本原则与规则,为协同行动提供指导思想。有效的统一指挥有助于协同合作效用的发挥,是成功建立协同机制的要求,能够为砂石船监管的联合执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统一指挥的实现可以有两种:专门办事处确实较为稳定、权威,但相关组合确定过程又容易拖沓;联席会议机动、灵活,而且可以通过后续成效来提高自身的权威。因此,针对砂石船监管问题,不同部门间可以采取不定期开展联席会议的方式,即时调度不同部门参与行动予以解决。

(三)通过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实现各地方交叉监管

出于对地方经济利益的保护,地方政府在砂石船监管时难以积极主动,对于这一问题可分三步走:首先,可通过划分区域,仿照司法案件跨区域集中管辖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不同地方的执法队伍非对换交叉范围监管,以此来避免、抵消过度的地方保护带来的监管不便;其次,要想实现异地监管部门执法力量的有效调度,即时的信息共享必不可少,这一点可以借助如今已发展完善的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网络平台进行辅助,对违法砂石船监管情况进行全网即时通报,实现全监管范围内的即时信息共享;最后,在众多沿海省份、城市之间分门别类列出黑名单,包括地方政府、具体监管执法部门、涉水建设项目承包企业等,严格监管治理不力的问责制度,以外部压力倒逼其严格监管责任。

(四)通过合作协议,明确细化不同部门间的权限职责

不同部门之间监管权限界限不明,职能出现交叉重叠,这是砂石船监管问题实践中执法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不违反现有的有关部门之间职能划分的法律原则的前提下,先通过合作协议对不同部门、机构之间的监管职能加以明确,以期尽快解决非法砂石船难以形成有效监管合力的问题,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通过前述的梳理可以发现,在砂石船监管问题上涉及的监管部门主要是5大部门,其中牵涉最广、起最重要作用的就是交通运输部门。而且较之其他部门内部而言,交通运输部门的海事局与其他司、局之间还存在中央与地方领导权限的衔接问题,职能划分与衔接更为复杂,因此,明确、细化不同部门之间的监管权限职责,可以采取先交通部门再其他部门的顺序。首先,先在交通运输部门内部明确各司、局的部门权限职责;其次,在交通运输部门内部監管权限理顺的基础上,再通过联席会议达成5大部门间的跨部门合作协议,进一步明确不同部门间的分工与合作的具体章程。

四、结论

近些年的非法砂石船虽然屡禁不止,但小范围区域内的监管治理在短期内还是卓有成效的,然而,随着近年来砂石需求量的不断增大,监管在跨部门的基础上还要跨区域,为了能够有效地集中不同地方、部门的监管合力,协同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单就协同机制的建立而言,存在监管区域广泛、执法标准不一、政府注重经济、监管部门职能不清这四个主要的问题,依赖联席会议、合作协议、信息共享、交叉监管等等手段,以上问题理论上可以得到缓解、解决。但即便协同机制已经成功建立,想要真正解决非法砂石船的问题,也还有包括但不限于前期发现、中期控制和后期处罚的进一步接续等等具体问题,还需要同时配套解决以及进一步加以实践。

参考文献:

[1]封丽霞.马克思主义法律来理论中国化的当代意义[J].法学研究,2018(1).

[2]姜佳莹.跨部门协同的困境及其破解——基于美国海事机构协同机制的研究[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1).

[3]王成.新形势下砂石运输船舶监管模式探讨[J].中国水运,2018(6).

[4]王伟.渤海水域采运砂石行业治理难点及对策[J].中国海事,2011(12).

[5]王巍,曲鹏翔,董健华.洋山辖区过境内河船监管现状及治理对策[J].中国海事,2018(12).

[6]王余生,陈越.碎片化与整体性: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路径创新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6(6).

[7]赵远哲.特别报道:砂石船专项治理之问题篇——疯“砂”背后的博弈[J].中国海事,2011(7).

作者:张国俊

行政执法监管探讨论文 篇3:

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研究

摘 要:加快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设强有力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和执法队伍,既有利于保障我国农业农村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引导农民进行健康有序的农业生产,又有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关键词: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队伍建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是加快农业农村部门职能转变、提升农业执法监管能力的重要保障。加快推進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完善农业综合行政体系和执法队伍建设,确保更精准高效地开展工作,是农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行政执法制度建设并不完善。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传统的执法方式和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环境的新变化,影响了消费者和农民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二是部分农业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执法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国农业执法队伍人数众多,人员的管理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仍存在素质较低人员。执法岗位设置和工作内容不能做到完全匹配,使得农业执法队伍配置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

三是执法经费不足,手段落后。我国农业执法队伍庞大,却仍有部分地区存在执法经费不足、执法装备落后的问题。部分地区执法车辆、执法记录仪等装备配备不齐全,更无法配备执法平台。装备不足导致执法手段落后。新形势下执法环境多变,一成不变的执法手段难以应对,影响了执法人员工作效率。

二、加快推进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进程

(一)提高对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重要性的认识

一是推进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快农业执法体系和执法队伍建设。要提高农业执法人员自身素质,增强对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重要性的认识。我国农业农村部门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农业执法工作是农业安全有序生产的重要保障。要引起农业农村部门对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视,狠抓落实,积极协调,形成合力,确保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提高农业执法人员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主动提升自身能力水平,适应日新月异的执法要求。

二是加快对综合执法改革工作的研究分析是确保农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近20年来,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不断深化,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对过去的成功经验及存在问题认真分析,厘清重点难点,因地制宜提出改善方案,加快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进程。

(二)加快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进程

一是建立健全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全面整合执法队伍,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厘清执法重点难点,建设权责分明、上下贯通、精准高效规范执法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农业执法监管能力的有力保障。

二是提升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人员自身水平,着重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农村又懂法律的“又专又通”的农业执法人才。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人员自身思想认识,培养积极主动学习风气,不断改善工作方法,提升业务能力,建设一支执法规范、业务娴熟的农业执法队伍,推进农业农村健康有序发展。

三、结 语

综上所述,全面深化农业行政执法改革,完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培养一支优秀的农业行政执法队伍,既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迫切需要。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严格遵循改革总体要求,正确把握改革基本原则,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不断完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培养又专又通的农业执法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参考文献:

[1]吕宏生,李劲秋.深化农业领域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9,(6):234-235.

[2]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J].农业机械,2019,(1),148.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

作者:仝媛

上一篇:全球营销战略发展论文下一篇:行政诉讼类型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