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监管论文

2024-05-05

银行监管论文(精选6篇)

篇1:银行监管论文

浅析我国网络银行监管

安建华崔晓笛

摘要:网络银行作为依托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而兴起的一种新型银行服务,以其快捷、便利、低成本的优势,对传统银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但是,网络银行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在相关法律体系、技术支撑、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在运营中存在着巨大风险,如何加强对网络银行的监管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网络银行监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我国网络银行监管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网络银行;网络银行监管;网络经济立法;信用体制建设;复合人才培养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浪潮中,网络银行作为对传统银行组织结构的一种创新,引发了金融服务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它以其快捷、便利、低成本的优势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网络银行在许多方面如交易的安全性、风险防范、立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进行网络银行的有效监管,保证网上银行运作的安全性从而使网络银行健康快速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银行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

网络银行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中,通过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中实现的银行业组织结构的创新。1994年,招商银行率先推出了网上企业银行和网上个人银行服务,1998年,招商银行又率先推出网上支付业务。经过多年发展,现在我国多家银行已经相继建立了网络银行系统,推出了多种多样的网上金融业务,如网上企业银行,个人在线支付,网上证券,网上商城等。网络银行在我国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业务内容多样化的发展过程。网络银行的业务从成立之初,只能提供单一的信息服务,转变为目前的以交易类业务为主的多样化网络金融服务。业务内容包括存贷款利率查询、外汇牌价查询、投资理财查询、账户咨询、账户资料更新、挂失、转账、汇款、网上支付、代客外汇买卖,以及小额质押贷款等其他授信业务。

随着网络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其业务量大幅增长,在各大商业银行业务量中占比 1

逐步上升。2000年底,我国中资商业银行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的客户数量为41万户,交易金额6500亿元,到2002年底,我国中资商业银行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的客户数为350万户,交易金额超过5万亿。2008年,仅工商银行1~8月份的电子银行交易量就达到创纪录的28万亿元,电子银行业务量的比重已经占到工商银行总业务量的25%

[1 ]。网络银行业务已成为各大商业银行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我国网络银行监管现状

在我国,网络银行作为传统金融机构业务的延伸和拓展,对其监管主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共同进行的。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银监会成立之前,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商业银行的集中监管,包括开业审查、批准以及日常经营等。在银监会成立之后,开业审查和批准的权限己经明确规定转移到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内的有关监管机构也已经转移到银监会。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支付核算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业务上与商业银行有着天然的各种联系,因此,对我国网络银行的监管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对金融机构在宏观监管体制的设置上,为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监管内容具体包括:按照规定审批、监督、管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布有关监督管理和业务的命令和规章,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进行稽核检查等。在监管方法上,为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并重。在监管理念上,以审慎监管转变为注重发展、服务与监管并重。不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产业部对网络银行信息技术的监管也面临着极大地挑战。

由于网络银行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金融交易,信息技术在网络银行中的运用又受到信息产业部的监管。一般来说,信息产业部通过对信息技术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的监管,为网络银行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运营环境以及相对成熟的信息技术。依据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状况,200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商业银行开办网络银行业务的准入条件和风险管理要求。2002 年4 月又发布了贯彻该办法的通知,进一步完善了对商业银行经营网络银行业务的监管要求。目前,监管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网上银行安全性评估指引”,对商业银行开办网络银行业务在安全性方面提出更系统、更具体的要求;对网上银行业务的跨境银行业监管、网上银行业务的电子化凭证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三、我国网络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

1.涉及网络银行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我国的法制建设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差距。具体到网络银行监管,一是关于网络银行的立法严重滞后。除了200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2004 年6 月发布的《电子签名法》外,在《商业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均无专门针对网络银行业务的相关规定。二是一系列与网络银行发展相关的技术没有得到法律上的明确认可,这给我国网络银行的经营者增加了额外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此外,互联网的国际性或跨国界性,需要我国制定出一套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体系,但目前来看,我国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距此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2.网络银行内控机制不健全,直接威胁网络银行的安全

面对网络银行这一新生事物,我国网络银行基本沿用传统银行业务的营销模式来对待。在组织管理上,只有少数几家银行拥有专业的管理部门,大部分银行仍将网上银行业务按照传统管理方式进行条块分割,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内部控制不健全。尤其是银行现有的内部审计,基本不具备制约和监督网上银行业务的能力,这就很难保证能对网上银行业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由于缺少一套成熟的管理机制和风险控制系统,使得网络银行访问授权等级混乱,保密措施不严,易受网络攻击等等,这都给网络银行发展留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3.社会信用体制不健全,影响网络银行监管效用的发挥

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的金融机构,网络银行由于其业务是通过虚拟的网络空间实现实质性的金融业务的划转,就更需要一个健全、完善的信用体系做支撑。在我国,社会信用系统尚处在创设初期,人们的信用观念淡薄,社会征信系统很不完善,利用虚假信息骗取网络银行的服务,或利用网络银行进行洗钱犯罪等违法活动的事件时有发生,再加上网络虚拟空间的特殊交易环境,使得对违法、违约行为的取证难、处罚难,形不成对违法违约者的强大威慑,使网络银行监管的环境十分复杂,既增加了网络银行的监管难度,也影响到网络银行监管效力的发挥。

4.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网络银行存在巨大安全隐患

如前所述,网络银行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一种新型金融组织形态,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与网络银行安全息息相关,网络银行监管也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一交易平台。但是,由于我国网络银行的起步时间晚,因此,与网络银行相关的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路由器等关键硬件设备和操作系统、数据库、防火墙等重要软件系统大部分是从

国外引进的,绝大部分核心技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所掌握,这就使得国内网络银行对这些设备与系统的性能掌握不够全面,在防止网络袭击时存在先天不足。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发达国家在设计这些系统时可能留有“后门”等致命的不安全因素,如因特尔公司在推出奔腾3处理器时,就设计了可以窥视每一台上网计算机内容的密码系统,这进一步加大了国内网络银行的风险,可能对网络银行的使用者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也对网络银行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

5.网络银行监管人才严重缺乏,制约着网络银行监管效率的提高

由于网络银行业务的特殊性,对网络银行监管需要的是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精通网络银行业务流程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显然,符合这一标准的网络银行监管人才的供给严重不足。目前,我国网络银行一是从事业务拓展、风险管理、安全控制方面的人才极度缺乏;二是内部控制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内部审计人员极端缺乏,难以满足网络银行发展的需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教育体制不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现有的学科专业设置制约了复合型人才的发展空间,再加上理论与实践脱节,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实际经济工作的需要。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改变,网上银行业务的过快发展可能会降低现有业务的经营质量,增加经营风险。

四、加强网络银行监管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信息网络经济的相关立法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网络银行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在网络银行监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从监管范围、监管内容、到监管程序、监管手段都要取得法律依据,即所有的监管都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因此,一方面国家要对所有的网络经济行为立法,规范其经济行为;另一方面,要提升网络银行的立法层次,将《网络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上升到法律的层面,使网络银行的市场准入、退出,网络银行风险的防范和监管,网上交易各方的权力和义务,以及网上交易纠纷的调节与仲裁等行为都依法进行。此外,对网上跨国交易行为也要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相应的法律文件。

2.构建有效的网络银行监管体系,加强内部管理和监控

构建有效的网络银行监管体系,是网络银行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目前,国际上并不存在一套标准的监管规则,不过,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对网络银行监管所积累的成功经验,结合我们国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银行监管体系。首先,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网络银行监管中的主导地位,政府监管的作用是为网络银行的健康发展

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要充分发挥网络银行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通过行业自律来规范和约束网络银行的市场经济行为,避免由于恶性竞争和不规范竞争造成的效率损失;第三,加强社会舆论和公众对网络银行的社会监督,防止其损害消费者利益行为的发生;四是加强网络银行的内部监控,堵塞一些可能发生的漏洞,提高网络银行的安全性。

3.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整体信用水平

社会整体信用水平的提高是推动网络银行发展的重要条件。要提高整个社会的信用水平必须运用法律、道德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一要对全民加强信用教育,充分发挥多种媒体强大的舆论力量,逐步形成“守信光荣、违约可耻”的信用观念;二要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将违约、违法的网络交易记入黑名单,减少其进一步的危害;三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取得违法、违约交易的证据,加大惩戒力度,形成强大的威慑力量。总之,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和法律制度,营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使网络银行的监管获得社会信用体系的支撑。

4.重视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为网络银行监管提供技术设备支持

为了提高网络银行的安全性,增强网络银行监管的有效性,应改变我国网络银行核心技术主要依赖发达国家的局面。为此,我们要重视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增加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快核心技术在网络银行运行中的国产化速度。

在网络银行的监管中,我们尤其要把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与监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具体说,一是要加强对网络访问控制体系的监管,以有效阻止非法访问对网络银行运行系统的攻击;二是建立有效的客户身份验证系统和多层防御系统,比如建立统一的CA认证中心,对客户的信息资料进行认证,保障合法用户的访问权利和文易安全,禁止非法用户的入侵;三是对网络银行存在的安全漏洞进行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不断对加密传输文件的系统进行更新,确保其安全运转;四是建立具有多重保障功能的备份和恢复系统,在实际操作中,一旦发生网络被攻击、数据被破坏等情况时,可以及时恢复数据,避免网络受到攻击后的网络瘫痪和系统瘫痪,增加网络银行交易的安全系数。总之,通过技术创新、增加网络银行运行设备的科技含量来确保网络银行的安全,并把网络银行的安全运行置于网络银行监管的视野之下。

5.积极引进和培养复合型网络银行监管人才

网络银行是金融业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针对目前我国网络银行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的状况,我们应从下述方面着手加快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一是引进网络银行发展中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这些人具有从事网络银行工作的经验,不需要经验积累可以马上上岗工作,从而为网络银行提供专门的技术保障。但是,引进这类专业人才的成本较高,要想留住他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投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二是加强企业与高校的结合,请高校为网络银行定向培养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一方面网络银行可以利用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有针对性地设计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以满足网络银行业务发展和监管的需要;另一方面,网络银行利用自身实践方面的优势,为高校培养的人才提供实践的场所,以缩短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的差距。

三是网络银行在工作中加大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以培养一批既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又掌握金融业务实务和金融业务管理知识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此外,网络银行还应当建立一套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员工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更好地服务客户,建设一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队伍。

人才培养是一种系统工程,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网络银行的发展更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以及监管体系的创新。只有源源不断的科技人才进入网络银行,才能增强网络银行的活力,增加网络银行的安全性,为网络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平星论文网2009-3

[2] 张强.我国分业监管协调合作的制度安排思考[J].财经理论与践.2008.10.[3] 吕明瑜.网络银行的风险与法律对策[J].法学与实践.2007.6.[4] 马卫华.WTO与中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5] 丰翔.国内外网络银行产品创新能力比较及建议[J].金融与财会,2006.11.

篇2:银行监管论文

甲方: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

注册地址:

联系电话:

传真:

乙方: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

注册地址:

联系电话:

传真:

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支付结算办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结算制度,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就商联卡发行资金管理和结算等事宜达成以下协议。

一、关键名词

1.**卡:符合乙方业务及技术标准,能在乙方发展受理商家使用的有统一标识的磁条卡、IC卡以及网上交易的信息载体。

2.交易:指持卡人使用商联卡在受理商户进行的消费行为。

3.特约商户:指与乙方签订了《特约商户协议书》,能够受理商联卡用户交易的商户。

4.结算监管账户:指为实现商联卡交易资金清算而开立的资金结算账户。

5.资金监管:甲方对乙方的“结算监管账户”借方交易额进行监管,该账户资金仅用于与商联卡业务相关资金结算。

二、适用范围

本协议所约定的事项限于乙方销售商联卡资金全额存放在甲方,由甲方代为资金管理和结算的商联卡资金运营模式。

三、账户的开立

乙方遵照甲方相关规定以乙方的名义在甲方处开立商联卡交易资金结算监管账户(开户行:;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结算监管账户”)。

“结算监管账户”用于存放乙方出售商联卡的资金,付款仅限于与特约商户的资金结算和乙方收入、利息及手续费及过期资金等的划转。

四、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银行规章制度的规定,为乙方办理“结算监管账户”的开立及其他相关金融业务。

2.甲方受乙方委托对“结算监管账户”的资金进行监管。“结算监管账户”用于存放乙方出售商联卡的资金,付款仅限于与特约商户的资金结算和乙方收入、利息及手续费、及过期资金等的划转。

如果乙方签约的特约商户要求乙方支付保证金(包括保付函)的,应从“结算监管账户”资金中进行划拨。

3.甲方应指定专门的客户经理积极配合、协助乙方办理各类结算服务,并提供业务资料交接及传递相关凭证,做好各类金融服务。

4.若甲方出现迁址、暂停或终止营业、解散、撤销、破产、清算、接管等任何对履行本协议有重大影响的情形,应及时通知乙方。如双方协商后同意乙方变更服务银行的,则甲方应配合做好乙方账户中资金的划转、账户的注销或转移等善后工作。

5、乙方特约商户及其他相关合作方如需乙方出具银行资金监管证明及其他相关材料的,甲方应配合出具相关材料。

乙方委托甲方进行商户交易资金结算的,相关结算流程及结算手续费减免优惠等另行签署补充协议。

(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根据相关规定和甲方的要求,在甲方处开立“结算监管账户”,办理相关金融业务。

2.乙方应按时将商联卡出售所收到的资金存入“结算监管账户”。

3.若乙方出现迁址、暂停或终止营业、解散、撤销、破产、清算、接管等任何对履行本协议有重大影响的情形,应及时通知甲方。

五、关于资金结算

甲乙双方协商采取以下一种资金结算方式

乙方委托甲方办理资金结算业务

1.乙方按照与特约商户签署的结算周期,定期提供交易清算数据及商户结算信息等报表给甲方,作为委托甲方办理资金结算业务的委托指令,由甲方利用自身资源为乙方进行资金结算。甲方应确保资金结算及时、准确,如由于甲方原因造成资金结算不成功的,甲方应及时采取纠错弥补措施,由此造成损失的甲方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乙方结算监管账户内的资金因被有权单位采取停止支付、冻结等原因不足以甲方执行乙方委托指令的,或因乙方提供的有关交易清算报表的不准确、不完整,如数据存在错误或者缺失等原因造成甲方代为进行资金结算不成功的,乙方应及时采取纠错弥补措施,由此造成损失的乙方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与甲方无关。甲方并为此有权通知乙方采取补救措施或进行纠错处理,乙方应按甲方通知要求及时办理。

2.甲方在收到乙方提供的商联卡交易清算数据后当日将资金划至甲方已留档的各相关特约商户账户中。

资金划拨手续费优惠另行签署补充协议约定

六、争议解决

1.因法律、法规、金融政策和银行结算制度出现变更,甲乙双方

应共同协商,并对本协议作相应调整和变更。

2.甲乙双方应认真履行本协议规定,如有分歧、争议,应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解决。如果无法协商解决,则应向甲方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3.协议有效期间如因不可抗力或法律法规等事由导致本协议无法执行,则协议双方互不追究对方的违约责任,但遭受到不可抗力的一方有义务立即书面通知另一方,双方并尽最大努力减少该不可抗力带来的后果,协助对方处理善后事宜。

七、保密条款

1.双方均保证,对于本协议内容及双方在履行本协议过程中所获知的对方任何涉密信息,任何一方均负有保密义务,未经对方许可不得泄露给任何第三方(不包括乙方特约商户及其他合作方)或用于其他目的。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金融监管部门另有要求的除外。

2.甲方及其工作人员须对乙方的交易结算资金账户情况保密。未经乙方许可,甲方应拒绝任何单位和个人的查询。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金融监管部门另有要求以及乙方所做的查询除外。

八、协议的履行及终止

1.本协议由双方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授权代表签章并加盖公章后生效。除甲乙双方按本协议有关条款提前解除外,本协议的有效期为12个月。本协议每一次到期后自动向后延长6个月,除非任何一方在到期之日前三个月内提出不再续签。

2.在本协议有效期内,任何一方未及时履行本协议项下任何义务

或违反本协议项下任何规定的,未违约一方除有权提前解除本协议外,还有权请求对方赔偿其所遭受的所有损失。

3.本协议终止或解除后,双方应积极配合,妥善处理并解决善后事宜,甲方应当配合把剩余的资金在五个工作日内转到乙方指定的账户。

4.本协议终止或解除后,双方在此之间已经进行但尚未完结的商联卡结算业务仍需继续履行,不因本协议终止(解除)而终止。

5.本协议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可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6.对本协议进行修改,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

7.本协议正本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两份,四份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双方签署如下:

甲方(公章):乙方(公章):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篇3:民营银行监管问题探析

一、民营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民营银行应运而生, 在完善金融市场功能、差异化金融服务、提高金融体系效率等方面具有普遍的积极作用, 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 也不容小觑。

第一, 公众信任风险。信用是银行业赖以生存的根本。 银行作为极度依赖信用的企业, 其品牌、信任及公众认可度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与我国传统银行依靠政府信用背书不同, 民营银行作为金融领域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其信用的建立完全依靠民营资本的资金实力与社会信誉。在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的背景下, 由于缺乏国家信用的支撑, 在一定时期内, 民营银行与传统银行竞争中处于劣势。

第二, 道德风险。在经营实践中, 民营银行可能产生两方面的道德风险。一是民营银行经理人的道德风险。民营银行应该具有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其他公司经理人一样, 银行经理人的报酬和银行业绩密切相关, 部分银行经理人就有可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去追逐高收益的投资项目, 但高收益附带的高风险却由民营资本投资人和储户承担。二是民营银行股东的道德风险。有研究表明, 很多民间资本申请设立银行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可以通过股东身份从银行更方便地获得融资。而股东关联贷款占比过高, 会对银行的经营带来潜在的风险隐患。

第三, 行业竞争风险。尽管民营银行立足于中小企业市场, 实行有限牌照经营, 但实际上仍然难以回避国有、股份制、 城市商业银行等众多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同时, 在成立初期还面临经营网点少、资金实力有限等后发劣势。一方面在金融创新的大环境下, 直接融资、理财、网络第三方支付对存款的大量分流以及金融机构的不断增多, 易造成存款的供求关系转化, 从而抬高民营银行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 利率市场化推进和竞争主体增加, 会拉低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

二、民营银行监管重点

民营银行既不具备国家和地方政府信用的隐形担保, 又面临传统银行固有的各种经营风险, 所以凸显出对民营银行进行机制创新及开展有效监管的重要性。

(一) 建立公开、透明的公司治理机制

民营银行要建立完全由资本说话的公司治理机制。一是在股权结构设计方面, 需要充分考虑集中与分散的关系, 加强发起人资质审核与持股比例限制, 防止个别大股东干涉银行的正常经营。同时, 需要兼顾股东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二是在公司内部治理方面, 需要强化董事会、监事会功能, 通过引入一定数量的、独立的、具备相关资质的外部董事、 监事, 建立完善的权责制衡机制与规范化、专业化的监督体系。三是在外部监管方面, 需要构建市场自发约束与政府主动监管相结合的管理体系, 强化信息披露, 真实反映机构运营状况, 发挥市场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力量。

(二) 建立资本和流动性的特色化管理机制

充足的资本和流动性是银行应对外部冲击的两道防线, 两者相互补充, 是维护银行持续经营的必要条件, 也是民营银行建立恢复与处置计划的基础。因此加强资本及流动性是监管机构的重点工作。一是科学设定适用于民营银行资本及流动性监管的标准, 强化其对民营银行业务发展及风险管控的约束和引导作用。二是研究运用压力测试和流动性应急预案的手段优化流动性监管措施, 督导银行建立流动性识别、计量、监测、控制的有效手段。

(三) 建立关联交易约束、审查与控制机制

规范关联交易行为, 控制关联交易风险是民营银行需重点关注的问题。一是加强股东自我约束, 鼓励股东自愿放弃从本行获得关联授信的权利, 放弃持有民营银行股东质押的权利。二是加强对银行管理者和股东的资格审查及动态评估, 构建防范非公允关联贷款的防线。三是针对民营银行的资本规模与经营模式, 采取比例和数量的双重标准规范关联贷款, 防止单一标准造成的法律漏洞。

(四) 建立可执行的恢复计划与处置计划

这次民营银行试点机制的一个创新点就是股东要自担风险, 也就是当经营失败后, 股东要对存款人承担全额或差额赔付, 这也是股东用身家资产为银行提供增信。其最大作用就是在民营银行破产倒闭的情况下保护中小储户的利益, 给予中小储户基本的赔偿。具体来看, 恢复计划是金融机构以面临破产为前提而制定的有效应对方案, 关键要素是针对触发条件和压力情景设定定性和定量指标。处置计划的关键为采取切实可行的处置措施, 如撤销或更换高管层、董事, 从相关责任人收回资金;将债务减记或将无担保债务转换为现存机构、新建实体或过桥机构的股本等。

摘要: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2014年7月银监会对部分试点单位下发批复, 截至2015年6月, 首批5家试点银行全部获批开业。至此, 民营银行在中国正式破题, 而民营银行机制创新与有效监管是保障民营银行健康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民营银行,监管,风险自担

参考文献

[1]J Sui, Z Fang.Research on the Technology of On-line Audit Warning in Big Data Environment[C].2015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2015.

[2]左永刚.三家民营银行获准筹建, 首家最快年底开业[N].证券日报, 2014-7-26.

篇4:银行监管论文

关键词:美英银行;监管体制改革;启示

一、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银行监管改革

2009年6月18日, “金融规制改革新基石”的金融改革方案正式颁布,这是为了消除次贷危机中所暴露的监管漏洞,稳定金融体系,此改革法案被业内评为是自美国30年代金融危机以来最彻底,影响最大,规模最广的金融监管改革。下面是其中针对银行监管的内容:

(一)新增监管机构,调整银行业监管格局。金融改革法案组建新的“金融服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包括财政部长,美联储主席,证监会主席等,委员会主要的职能是负责及时监控识别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为其他金融监管机构提供及时的信息和意见,构建各监管机构间的合作桥梁,弥补了原先监管体系中存在的空白。

(二)扩大美联储监管权限。改革法案的重点是强化美联储的监管权限,根据法案,美联储被赋予对一类金融控股公司进行并表监管的权利,对于在美国境内直接或间接从事金融服务的公司,在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管理诸方面采取更严格的监管标准。

(三)弥补银行机构监管漏洞。《银行控股公司法》规定:互助储蓄控股公司、工业贷款公司、信托银行等不作为银行控股公司,可以豁免接受并表监管,这使得一些投资银行,如雷曼兄弟等逃避了银行控股公司法的管辖,避开了并表监管。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恰恰表明这种监管松懈加大了体系的风险。因此改革法案规定:凡控制参保存款机构的公司,无论其组织架构如何,都应该接受美联储的并表监管,同时受到《银行控股法》对非银行活动的限制。

(四)提高国际监管标准与加强国际协作。改革方案要求构建新的银行资本充足要求,引进补充性杠杆比率,即银行在经济繁荣期增加超额资本充足要求,以备在萧条期应对资本不充足的情况,并且呼吁增强对信贷衍生产品和其他场外衍生产品的监管,同时加强G20成员国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以促进全球金融稳定。

二、金融危机以来英国银行监管改革

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英国实行“三方监管体制”,即由财政部、英格兰银行和金融服务管理局共同监管金融业,但在危机面前,三方监管体制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英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金融改革,通过了《2009年银行法》,明确了英格兰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金融稳定中的核心地位,并对危机进行反思,认为金融服务局作为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权力过于集中,在金融系统性风险识别上具有滞后性,下面是英国金融改革中针对银行监管的内容。

(一)转变原本的“全能银行”的制度,将银行业务分为零售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英国政府认为这将商业银行与外部金融风险进行隔离,在金融危机情况下有利于保护大部分居民的利益,有助于监管机构实行有效监控。改革方案要求被隔离银行将不允许从事与支付和放贷无关的活动,这样如果只是高风险的批发银行业务出现问题,将不影响零售业务,监管部门容易进行处置。

(二)监管体系重构。英国的《金融服务法2012》将FSA拆分为两个机构:审慎监管局和金融行为局。审慎监管局的职能是促进被监管公司的平稳运行,主要监管对象是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等;而金融行为局侧重对消费者的保护。

(三)增强了英格兰银行在金融监管的职能。英格兰银行拥有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双重职能,宏观审慎监管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防范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主要通过货币政策委员会来运行,而微观审慎监管更加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安全和稳定。

三、美英银行监管改革的相同点

(一)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在监管理念方面,要求金融监管部门更加注重系统性风险,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某个金融领域的风险,这样才不会出现监管空白、遗漏等现象。次贷危机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单个银行风险指标合格,并不能代表整个行业不存在风险。

(二)扩大金融监管范围。按照惯例我们把金融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核心机构,如大型银行等,另一个是非核心的机构,包括对冲基金、影子银行等。而现在非核心机构发展迅速,资金的规模很大,很有必要对其进行监管。在这次改革中,美国和英国都提出要对包括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公司、影子银行等进行监管,使金融监管的范围扩大。

(三)加强国际间银行监管的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本国际流动性很大,金融机构的跨国经营已经成为常态,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已经成为各国和各国际组织的共识。而目前美国已经把提升国际监管标准和加强国际合作定为改革的核心目标,我国银监会也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31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当局就双方在银行监管信息交换和监管行动展开合作。

四、我国银行监管的现状和趋势

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还处于发展时期,主要实行分业监管的模式,银监会主要负责对我国银行业监管,中国人民银行只负责按照规定监管金融市场(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等),发布金融业的统计数据和法律法规等,监管权力较弱。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国银行业也有从分业经营走向综合经营的趋势,并且已经涌现不少混业经营的银行集团如光大、中信等,必将要求监管体系也做出必要的调整。

五、政策建议

美英两国的银行监管改革都对我国监管体制有借鉴作用,但是照搬照抄他国任何一种模式都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国需要在综合两国经验的基础下,建立一种中国特色的银行监管体制。以下是我对建设中国特色的银行监管体制的建议。

(一)减少行政监管,健全监管法律体系。我国金融市场的政府干预较多,容易出现寻租现象,所以要借鉴美英两国的银行监管体制,健全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合理划分监管职权和责任,同时加强行业自律组织在监管中的作用。

(二)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目前我国在消费者保护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和必要的关注,我国消费者的地位处于劣势,所以急需出台保护消费者的法案,其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我国当下的主要任务,这不仅是出于保护公众利益的要求,也是中国金融监管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三)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是风险监管的必要补充,便于监管部门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现场检查,达到防控风险的作用。我认为我国信息披露制度应该借鉴美英两国的经验,采用法律的形式,对银行信息的形式和内容,信息披露的原则和标准以银行的义务进行明确。同时,不同监管部门之间应展开合作,进行信息互享,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四)调整监管模式,加强监管机构的协调。我国银行业目前实行分业监管模式,存在美国伞形监管的弊端,容易产生监管的空白和漏洞,所以我建议在分业监管基础上,设立一个综合监管部门,负责协调现有监管机构的职责,控制和监管系统性风险,同时应该处理好监管与创新的关系,金融创新不能脱离金融监管,而金融监管要适度,为创新预留空间。通过这两种措施,对混业经营的银行集团实行并表监管,以逐步适应银行发展的需要。(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静.美国银行监管体制改革方案对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0(9)

[2]于亮.中国银行业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金融学博士论文,2014

篇5:银行监管年终总结

1、组织监管人员认真学习各项政策规定和监管实务技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今年以来,我们监管部门定期和不定期组织人员开展了业务学习和实际检查技能的培训,积极树立新的监管理念,将各项政策规定和实务操作的要点融入在具体的工作中,从xx年起,我行银行业监管人员的培训重点从行政监管转向对银行业机构的非现场分析和预警上,监管人员必须作到对政策规定熟、实际现场检查技能高、非现场分析到位,围绕上述三个方面,我行监管人员在参加中心支行培训的同时,督促监管人员自学有关监管业务知识,在一定的时期内迅速提高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认真贯彻和落实银行业监管现场会精神,加快监管电子化的步伐

按照xx年10月银行业现场会的要求,认真组织了监管人员对银行业监管文档、非现场监测数据系统、金融行政监管子系统等应用程序进行了逐项落实,切实保证了监管实务操作与计算机应用的全面落实。我行监管部门从xx年起严格按照电子化监管的要求,认真贯彻监管电子化和文本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落实监管实务操作在计算机中的应用,保证了中心支行与我行之间的监管信息与实务操作的沟通,通过监管电子化的建设,切实提高了监管的各项基础工作水平。

3、继续严格加强对银行业行政监管、确保监管的合规性

(1)、xx年,对银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工作,一是严格执行了任职前考试、谈话制度,分别对3名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了任职前的考试、谈话,同时完成了对2名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二是在xx年9月组织完成了辖内银行业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期间的考试及年度考核工作,并将考试及考核结果装入银行业高级管理人员档案存档。

(2)加强对机构准入和退出的监管,在积极支持银行机构改革的同时全年完成了银行机构退出4家、迁址1家、降格2家。

各家商业银行的机构撤并要在积极支持机构改革和调整的同时,按照机构撤并规定的要求作好审批工作,保证了银行业机构撤并所申报的资料完整、审批材料的合规,在一季度对xx年机构和人员上报的材料进行一次复审,凡不符合规定或要素不全的一律在一季度末之前进行了纠正,复审结果于xx年2月20日前上报到银行科。

真做好金融机构年检工作。按照呼盟中心支行的要求,我们早在xx年4月就开展了对银行业机构的年检工作,依照上年年检各项要求履行了手续,年检中没有走过场,现场检查面达100%。年检报告于6月20日前上报了银行科。

4、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制,切实履行了监管职责。2月底前,按照人行呼伦贝尔市中心支行《中国人民银行呼伦贝尔市中心支行合作金融监管责任制实施细则》等制度和办法,完成了支行与农村信用社联社签定监管责任状、支行主管行长与监管股长签定监管责任状和监管股长与监管员签定监管责任状,制定了监管A、B制,明确了监管职责、责任和目标,使各项监管责任制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

篇6:我国内资银行监管论文

关键词: 内资银行监管 内部监管 外部监管

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银行监管法制发展历经了建国初期的开创阶段、计划经济时期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等三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95年3月18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下文简称《人民银行法》),及1995年5月10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下文简称《商业银行法》)标志着我国银行监管法制体系已初步成形。这两部大法成为我国银行监管法制体系的核心。而当前进行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更是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既是国有商业银行前一阶段改革的深化,也是我国经济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银行业的进一步国际化、全球化,对于银行监管的有效性问题更是进一步的被逐渐引上台面。我国内资银行监管的现状

1.1 银行的外部监管

银行监管的法定机关,各国按照其自身的特点,有很多不同的规定,有的国家设立专门的银行监管机构,有的国家则是将所有的金融部门的监管置于一个机构之下,另外还有些的国家实施多头监管的模式。在我国,自从人民银行退出人民币的经营业务之后,其主要的职能之一就是银行监督。随着2003年银监会的成立,银行监管的任务就到了银监会的身上。银监会负责我国境内所有银行的监管工作。由于我国的银行监管体系是从计划经济的时代转轨而来,很多方面还存在计划经济的烙印。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由银监会实施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在我国境内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另外,银监会依照该法有关规定,对经其批准在境外设立的金融机构以及前述的金融机构在境外的业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而银监会在各地的分支机构,也几乎是人民银行分立之前所谓的四大银行业监管局的合并独立,每个省都设置有银监局,依照地域管辖的原则,对于在该省范围之内的银行及其他相关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1.2 银行的内部监管

我国银行的内部监管的传统做法是由银行内部的监管部门比如内部审计监督部门,信贷风险的评估部门,银行内部的监事会等等。传统的做法是注重对于贷款审批,注重于对申请者的个人道德风险和自身经营状况的考量,没有一个具体的措施和步骤,对重点客户(即有多笔银行贷款或者拥有巨额银行贷款的客户)没有具体的风险连续评估和考量的措施。近年来随着银行业本身对自身的建设的不断加强,部分银行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并且在美国、香港和大陆的股市上市,其制度性缺陷有所弥补,但是仍然存在落实难的问题。银行的审计监督和监事制度主要是审查银行内部的报表的手续以及与具体的资金流量的相符性,总的来说,是一个银行内部的审查制度,就其目的而言,防家贼更甚于防外贼。我国内资银行业监管的不足

2.1 立法上的缺陷

(1)许多银行监管法规缺乏定量规定,可操作性不强,现有的许多银行法规多停留在定性规定上,对于具体的操作标准没有具体规定,而转由实施办法规定,这样的立法设置虽然在操作上留有余地,但是造成了法律位阶较低的遗憾。

(2)《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等虽确立了我国银行监管的基本法律框架,但仍不能满足审慎监管的客观需要。《中国人民银行法》第5章“金融监督管理”(第30~36条)仅提出原则性规定,而没有有关预防性监督管理、存款保护和最后贷款抢救行动等方面的详细规定。

(3)配套法规尚不完备。当前,类似中央银行监管条例、银行业稽核法、外汇管理法等配套法规尚未出台或未提出实质性内容。法制环境不完善,妨碍了银行监管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4)现有的某些法规、条例尚需进一步完善,可考虑进一步修正。比如,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金融监管部门可行使行政处罚权,但法律规定央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只有警告和3万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权,显然,这些规定过于原则简单,央行在实践中不易操作,而且制裁力度太小,违法成本太低使得罚款数额远低于违法所得。而且,在金融业务的融合化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在中国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的分业经营是否具有经济可行性,都是立法者应该考虑的问题。此外,某些法律、条例之间还存在尚不能很好地协调和衔接等问题。

2.2 操作上的缺陷

2.2.1 外部监管流于形式

银行的外部监管,包括审计监管,包括银行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等待。最近几年,审计风暴越刮越烈,确实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但是正如李金华审计长所说的,靠一次或者两次由中央发起的审计风暴是无济于事的。我国的立法也好、行政规章也好,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概括性很强,很强的概括性虽然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起到预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不能够真实而快速地给所面临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的缺陷。在我国基层执行能力不强,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下,有必要制定一个完善的解决机制,而且要严格地执行这种机制。在监管部门本身监管能力低下的影响下,监管的不力被放大,造成外部监管流于形式,没有一个常态的有效监管。

2.2.2 内部监管形同虚设

在我国的传统模式下,银行的内部监管是极为弱小的,而且在团体趋利性的影响下,内部监管更是被忽略。一切的监管数据都为最后的报表服务,其真实性大打折扣。而且传统的监管模式显得更加的行政化和非专业化。由于我国的银行大多是国有企业,其监管的方法往往不是监事会对问题进行检查,而是首先开党委的会议,讨论在某分支机构出现的问题,进而引出某员工的个人问题,进而对此问题进行排查,分析问题的专门的内部监管组织和手段匮乏。这样一种行政性的手段,对于整个银行体系的内部监管极为不利,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就达不到完善的内部监管的目标。反过来,由于长期的行政性的内部监管,导致了在理论上的落后,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几乎是以极为粗糙的线条来勾勒,所监察的文件极少,而且对于文件出具方的评级能力不足,所谓的内部评级方法,往往是以个人的看法和经验为要旨。必须重构的内资银行监管

多年以来,由于我国银行系统的历史特殊性,使得现在的银行体系存在很多历史遗留的问题。纵观我国的监管历史,先是人民银行既行使银行的功能,又行使监管的功能,还使中央银行的功能,后来是人民银行行使监管的功能和中央银行的功能,最后随着银监会的成立,人民银行的监管功能才告结束。但是从人民银行分离而来的银监会太多的继承了人民银行原先四大银行监督司局的体系和构架。从汉语的语言学来说,监管本身是一个行政性质比较浓厚的词汇,但是结合国际先进经验,监管应该是一种监管当局和银行之间的相互促进的机制,而不是警察与小偷的关系。监管当局给银行开具罚单固然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监管当局制定出合理的制度。因此,重构银行的监管体系显得极为重要。3.1 立法上的完善

从具体情况出发,建立操作性强的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对银行监管的操作标准作出硬性的规定。在有关预防性监督管理、存款保护和最后贷款抢救行为等方面作出详细的规定,进一步制定有关审慎监管的详细的、切实可行的规章、细则、单项规定或条例,以适应我国防范银行恐慌的需要,为其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建立配套的监管条例等法规,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协调已制定的法律和法规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进一步完善已制定的法律法规,明确含义,并且与现阶段的社会以及国际情况接轨。

3.2 操作上的完善

3.2.1 完善内部监管

(1)建立完善的薪酬和经理人制度。我国银行业的薪酬制度早先是很不完善的,领导者的薪酬水平与企业的盈利关系不大。近10年虽有改观,但是还不够,企业的效益与管理层的薪酬水平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一方面国内的优秀人才希望到更高薪酬的外资企业去,另一方面留在国内企业的人员,想方设法通过别的途径提高自己的收益,往往就这样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银行的贷款风险被人为的放大了,因此必须把银行的薪酬制度跟国际一般同等规模银行的薪酬制度接轨。

我国的银行经理人制度具有很强的党委一把手的特色,往往很多经营性的事情是党委说了算,而不是经理人说了算,一个比较显著的例子是建设银行王雪冰案发生之后,经理层只开了1次会议,而党委则召开了29次会议,对于张恩照的选择也是在顷刻之间的事情,而不如国外的大型企业一般有全球性的甄选。银行内部的一些泛政治化的制度,使得银行从总体上而言,优秀经理人的选择范围比较小,也使得很多有抱负的经理人因为自己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而离开,因此在人事方面必须建立正确的经理人选任和决策制度,能够让经理人真正放得开手脚。

(2)明确和健全监管主体的职能。在我国现行的银行监管体制下,最主要的主体是银监会,但是随着金融机构混业经营趋势的发展,很多金融机构将不仅仅拥有银行这一张牌照,而是在诸如保险、信托、证券等行业都拥有经营权,保监会、证监会、人民银行在一些监管工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汇率对风险的影响、头寸的管理、反洗钱等方面,对于银监会的监管工作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必须协调好银监会和保监会、证监会、人民银行的关系,使得各自发挥应有的效用。

(3)规范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的重点在于通过信息披露来达到市场力量对银行的股东进行约束的目的。在过去,由于会计信息不完备、真实性不强等因素,中国的银行业在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数量方面,都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市场也缺乏足够的动力和资料深入分析银行的风险状况。但是随着我国银行公司结构改革的深入和对存款者利益保护的需要增加,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变得极为重要的。因此,在强化信息披露方面,既要确定银行业需要定期及时披露的资料,也要引导市场强化对于银行信息的分析,逐步提高市场约束的力量。

3.2.2 外部监管的完善——对于最低资本充足率制度的重新认识

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注重的最主要的就是资本充足率,在很大的程度上,资本充足率就是一切,这样的论断是基于只要资本充足率高,那么银行相应的赔偿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就强的逻辑。但是20世纪90年代所发生的银行大规模破产事件说明,资本充足率并不是一切,资本充足率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银行的抵御风险的能力,但是很多的财务技巧在银行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计算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巨额表外资产对于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新巴塞尔协议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在具体的制度上面,对旧的协议做出了改革,更加注重全面的监管,而不仅仅是看资本充足率,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一个银行的风险问题。在我国对银行的监管当中,认为资本充足率就是一切的思想在很大的范围内存在,这样也直接导致了人民银行向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直接把这两个银行的坏账冲消掉,使得其资本充足率都超过了8%。但是事实上,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在1年之后,建行和中行的资本充足率存在下降的趋势,坏账不断增多,直接注资的弊端被放大。2006年工行的改革当中,人民银行只拟注资120亿美元,这也反映出我国监管思路的改变,从只考虑资本充足率转向综合地考虑资本运行能力和监管能力,从多角度下手,先解决资本治理的问题,再解决资本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样的思路才是正确的道路。

上一篇:汉字王国历险记下一篇:英语励志小短文带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