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高素质人才培养论文

2022-04-27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多,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愈加重视。依据国家文件制度系统分析校企深度合作发展之难与发展之机,探寻政校行企四方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发展之路,为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经济形势高素质人才培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济形势高素质人才培养论文 篇1:

培养符合河北经济转型升级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途径

摘要:我国经济迈入了发展的“新常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号召,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众多高职院校的任务。河北省相应国家号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本省经济转型升级顺利进行,这就需要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就必须在新形势下探索新的人才培养途径。

关键词:经济转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途径

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含义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一个综合概念,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专业创新能力,此外还需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敬业精神以及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具体来说就是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并达到岗位要求的熟练程度(获得从业资格证),具备一定的职场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一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不断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的方法来解决,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活动和动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都有一定的职业意识,在工作中形成与工作需要一致的职业精神。简而言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品质。

二、培养符合河北经济转型升级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途径

中国迈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河北省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了解当前河北省经济转型人才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河北省要在新形势下实现经济的转型发展,就必须通过改造传统产业、打造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传统农业等途径进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推动河北经济转型的动力来源,高职院校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通过对河北省的一些高职院校进行走访调查,并总结本人实践工作经验,认为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来培养符合河北经济转型需求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河北经济的发展增添动力。

1.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当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不能上岗就胜任自身的工作,必须经过一定的培训期,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为了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必须要有实践能力较强的老师。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就必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既要求老师在理论知识讲解上承担“讲师”职责,又要求在学生技能训练中承担“技师”的制作,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既是老师又是师傅。为了提升高职师资力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先进操作技术,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2)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在高职院校中兼职,弥补目前技能型教师不足的情况。(3)根据师资队伍结构调整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工厂、企业引进专业对口、技术精湛、具有实践经验并能胜任高校教学工作的专业技术骨干来充实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

2.完善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体系存在一些问题,教学质量的监管机制不健全,这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高职院校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在构建教学合理管理体系中,首要任务是完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要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素养、教学效果等内容考虑在内,不仅仅是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职业教育中,更要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养成作为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使学生在走向岗位的之初就可以胜任岗位的工作,使教学活动与就业紧密结合。随着社会对职业技术人员需求的不断提升,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也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而设置考核指标,突出能力导向,将能力训练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逐步完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3.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所谓“授人以渔”。由于河北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上岗就能胜任岗位需要,这就必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需建立“工学合作、练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校学习时期就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推动河北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引起了众多行业的关注与重视,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的任务。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积极探索培养适应河北经济转型时期高素质人才的途径,为河北经济发展助力。

(作者单位:1.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3.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

注:本文是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符合河北经济转型升级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20150151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世鉴,杨敬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理论探析与实践[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4).

[2]张晓静.工学结合理念在理论基础课课程开发中的应用——以《物流基础》为例[A].

作者:秦秀红 孙彩虹 李志 李贺芝 段莎 张雅美 焦伶俐

经济形势高素质人才培养论文 篇2:

政校行企四方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路径探寻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多,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愈加重视。依据国家文件制度系统分析校企深度合作发展之难与发展之机,探寻政校行企四方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发展之路,为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政校行企;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对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方向性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是对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路径性指引。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则是又一次从国家层面对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路径选择的具体化,按下了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快进键”。近年来,政校行企四方共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推动人才培养和社会使用相衔接、实现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相适应、激发行业企业参与合作的内生动力、落实企业发展职业教育职责、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和人才提供方式等深层次问题上仍需突破。因此,高职院校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重视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的影响、渗透和联动作用,打造全面、深入、有内涵、有指导意义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从而为高职院校和学生全面发展带来长效的正面影响。

1发展之难:困在藩篱中的高等职业院校

当前,我国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已分别占据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由于受历史原因、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使我国高职院校长时间困在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的思想藩篱之中,缺乏与经济社会发展主动适应的活力。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校企合作难

企业的营利性诉求和学校的公益性文化冲突,是校企难以深度合作的根本原因。实际上,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均不能独立实现产教融合,均需要政府的强力统筹,尤其是要制定具有吸引力的政策,充分发挥企业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运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有效推进高职教育对接企业发展需求,搭建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资源平台,融入合作企业核心技术标准和企业职业文化素养,把企业人才需求理念和规格渗透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去,并贯穿到产业结构转型、职业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培训的全过程,形成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1.2供需同步难

单一的供需关系无法促进校企双方的深度融合,即使一时融合也难以持久。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仍然面临着诸多结构性供需难题以及个人长远发展受限制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两者不能够同频共振。这就要求政府与行业的统筹协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校企相向发力,让学校与企业间建立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并健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促使校企在关键技术、核心课程、课堂教材、师资队伍、实训设备以及校企文化等方面协同推进、互融互通,同时高职院校还需强化市场导向,把企业的技术、标准、文化进行课程化改造,有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3共享发展难

政校行企四方共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还必须建立在共享发展的基础之上。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均具有创新和创造科技成果的优势和能力,特别是在小发明、小创造上能够为企业解决诸多难题,但缺乏相应的成果转化机制和条件,导致师生的科技成果往往无法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企业具有资源集聚优势,特别是大型企业设备种类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生產工艺先进,这些均可以为高职院校师生所了解和使用,但按照现行政策和市场规律难以实现,企业无法或者不愿意将优质资源与高职院校共享。这就要求政府层面出台政策法规依法保护校企双方的合法权益,实现校企成果共享发展。

2发展之机:社会呼唤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政校行企四方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归根结底就是要发挥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的重要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

2.1国家高度重视职教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印发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管理办法》,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又联合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发展的论述,都充分彰显了从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任务落实、路径选择进行了顶层规划,也为职业教育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2.2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进入新时代,总体来看国家经济形势稳中向好、亮点突出,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韧性很强,创新驱动因素强劲,不过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究其原因,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紧缺是核心要素。全球化浪潮下,中国正告别“世界工厂”走向“质量时代”,这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也不断攀升。2018年,“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励”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据了解,目前中国高技能人才达4791万人,仅占就业人员总数的6.2%,预计到2020年,中国企业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达2200万人。因此,这就要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政府推动与行业支持相结合、校企深度合作的政校行企四方共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并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建立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助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2.3改善民生和维护和谐稳定的需要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既是促进经济发展、传承文化的利器,也是解决就业、改善民生的法宝。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有待发挥其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况且他们的生存与发展不仅关系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还关系到切实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因此,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而打开这扇门的一把“金钥匙”,就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建立健全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有的放矢面向全社会开展职后培训,让他们的人生都有出彩机会,这也是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3发展之路:搭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平台

按照“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理念,搭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平台,是实现高职教育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高职院校发展与区域服务功能对接的有效路径,也是从根本上破解高职院校和企业发展的“瓶颈”难题。

3.1强化政府统筹协调力度

破除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之间的“篱笆墙”,首当其冲是政府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将校企合作纳入总体战略规划,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促进政策、规划指导、服务平台和保障机制。特别是地方政府在政策层面要出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从政策制度层面落实好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企业接受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的法定责任。政府有关部门还应出台税收减免政策,对企业用于高职院校的捐赠支出和投资,予以扣税,并在统筹资金、人才、土地等政策方面,为合作企业兴办职业教育降低成本、开通“绿灯”。此外,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重点发展产业,地方政府还要遵循扶优、扶特和扶强的原则,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布局,打造专业与产业相衔接的产业链,以形成“对接产业、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高水平专业发展格局。

3.2完善行业指导保障机制

《办法》中明确指出,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和发展需要,组织和指导企业提出校企合作意向或者规划,参与校企合作绩效评价,并提供相应支持和服务,推进校企合作。目前校企合作办学主要是以学校与企业一对一直接合作的形式出现,很多时候都忽略了行业组织这个关键机构的作用,从而导致在校企合作中经常出现双方利益对立、需求不吻合等矛盾。事实上,行业组织始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在制定职业资格标准、传递市场信息以及设计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行业组织还是学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纽带,促进政府、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在校企合作办学中代表学校向企业和政府提出建议、代表企业参与学校管理,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规范校企合作行为。

3.3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

从人员、经费、制度等方面强化校企合作,主动引导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并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开展分类招生、学徒制合作、订单培养等模式,联合招收学员,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人才培养规格、完善课程培养体系,以工学结合方式进行联合培养,做实过程监管,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用工荒”和“用工难”问题。此外,鼓励高职院校为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升级提供支持与服务,增强服务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的能力;鼓励行业龙头企业采取合资、合作等方式,举辦高职院校、应用型大学,或者与高职院校共建二级学院、公共实训基地;鼓励规模以上企业整合培训资源,开设“企业课堂”,高职院校则设置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机构,并实现校企间培养培训衔接和互认。

3.4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功能

高职院校要主动作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撬动政府主动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构建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发展需求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首先,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协同“企业培训师”多样化参与到高职院校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实习实训、员工培训等活动中去,共同对学生授课和学员培训、学历提升;其次,搭建开放式职业教育服务供给平台,以企业真实的岗位需求为依据,联合企业系统开发技术技能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构建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实训体系,培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新动力、新业态、新生态,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第三,主动建立以企业项目为导向的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机制,提高师生应用技术研发和协同创新能力,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中心、双师工作室、企业工作站等创新载体,确保企业资源“引得来、留得下、接得住、撑得起”。

4结语

设教育强国,职业教育不可或缺,而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正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完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和培训体系,政校行企四方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则是重要抓手、核心一环。为了这一目标早日实现,职教人还需再努一把力。

参考文献

[1]陆璐.政校行企联动模式下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2):11.

[2]马蜂.浅谈高职教育“政校行企社”联动机制的创新[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42.

[3]中国新闻网新媒体(百家号).高技能人才缺口需重视 代表呼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EB/OL].(2018-03-08)[2018-09-3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4337343529683302&wfr=spider&for=pc.

作者:王向岭

经济形势高素质人才培养论文 篇3:

现代经济社会中对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思考

【摘要】 育人为本是我国在新制定的教育纲要中的重要工作方针,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经济社会中,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才是社会前行的主要生命力,高职教育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充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本文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内涵,精要地从三大方面对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进行了剖析,以期我国高素质职业人才的培养方式能够得到更好发展。

【关键词】 现代经济社会高素质 职业人才 高职院校

中国改革开放已逾30年,这30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黄金期,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从2000年的不足5%上升到2009年接近13%的水平。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我国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推进从低端制造产业向高端科技创新型产业的转变,着力推动经济进入到内生增长和创新驱动双循环的发展轨道。

过去30年,我国众多的劳动力资源在提高外贸竞争力、增加国民收入、创造与积累财富上发挥了一定的优势,但伴随现代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人口大国”会逐渐成为负担,而“人才大国”方能显现出其在激烈竞争中的持久影响力。正如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次教育部长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长的陈至立所强调的“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改革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把人口负担变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为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加快建设人才资源强国,我国政府最近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提出了育人为本的工作方针,这是指导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教育理念的重要突破。

而经济社会前行的主要生命力就是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既包括高端科学研究人才,也包括高技能职业人才。但目前在我国7000万技能工中,高级工仅占4%,而在德国、日本等国的技能工中,高级工以上的人才占到40%,因此,在当代经济社会的大背景下,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才的思考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与经济界专家的广泛关注与探究。

一、培养高情商的职业人才

虽然现代人都了解情商EQ和智商IQ同等重要,但在教育领域,教师们更多侧重的仍是对学生IQ的培养和提高;而在职场生涯中,更多的职业人体会到EQ对事业发展与成功的重要贡献,这也解释了在高等教育中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即学校里成绩优异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工作上的进步与提升有时反而不如一些成绩中等的学生,究其原因,是因为职场不等同于考场,职场中的年轻人不仅要有在专业领域的知识功底,还要有坚定的理想与信念、高尚的意志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沟通能力。从学校到社会,从面对循循善诱的老师到直面严格要求的老板,如果没有一定的高情商,是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角色转换的。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教授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价值大小,20%取决于智商(IQ),而80%归于情商(EQ)。尤其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节奏加快,观念多元,更需要复合型人才,这对刚从象牙塔里走出的学生来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高职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情商素质、全面地认识自己、仔细地审视环境、坚定地确立目标、因势利导地自我发展、宽容大度地与人相处,积极向上地调整心态、自制自律地提高素养、合理规律地管理情绪、客观热忱地自我激励,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审时度势,以最佳状态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在高职院校的情商教育中,还应重点突出职业责任感,这是一种积极负责的心态,包括对个人、企业、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在工作中,具体表现在对技术问题、工作伙伴、潜在消费者、安全保护、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责任。教育部2006年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如今,许多企业都把是否具有责任心作为选用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

二、培养探索型的职业人才

探索是进步的源泉,中国的学生从来不缺乏智慧,但缺乏的是探索与创新能力。众所周知,我国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中国制造”的优势带来的是制造环节向中国的快速转移,带来的是贸易额的高速增长,我国工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从1980年的0.2%提高到2005年的8.2%,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列入世界第三位。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是采用OEM形式生产(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贴牌加工生产),由于缺乏设计与创新元素,在市场上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突出表现在“三低”:即商品附加值低、自主知识产权率低、品牌认知度低。正如经济界所流传的:一流的企业做品牌,二流的企业做生产,三流的企业卖劳力。因此,中国企业应尽快从OEM向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 原始设计制造)和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ing 自主品牌制造)转型,使“中国制造”逐步顺利转变为“中国创造”,这其中需要新一代职业技能人才在传承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勇于挑战,敢于突破。

技术员工在生产第一线,对加工制造过程更为熟悉,如果具有了独立分析思考的能力与攻关中坚的探索精神,才能真正走在时代的前沿,成为制造业的开路先锋。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应用不只是继承性应用,而是创造性应用,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培养探索型职业人才强调的就是突出个性,重视潜能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江苏省劳模邓建军为例,他是常州黑牡丹的一名普通机器维修技术工,但他勤于思考与研究,进厂的17年来参与的技改项目多达400多个,解决了很多生产一线中的重大技术难题,为企业提高效益作出了不凡的贡献,被誉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作为一线工人的代表,他三次受到胡总书记的接见,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新型探索型职业技能人才。

经济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如果墨守成规,拘泥于惯有思维,将阻碍自身前进的步伐。高职学生作为未来技能型人才的中坚力量,更需要从学生时代起就注重经常开拓思路,努力挖掘潜能,形成勤于探索,乐于实践的理念,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方法、新技能,这对于今后的工作或是自主创业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培养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人才

如果说本科院校重在培养理论功底深厚的学术型人才,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化,高职院校更应着重培养技术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强调知识的宽泛化,只有较宽的知识面,才能适应复杂变化的技术问题。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来看,那些重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高职院校势头强劲;从用人机制来看,过去不少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时重文凭轻水平、重学历轻能力的趋势已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更青睐具有熟练技能、既能动脑更能动手的能力型人才。这种选人的理念变化通过市场配置和企业招聘反馈到社会,目前在一些高新技术密集的经济开发区,技能过硬的高级技工收入甚至高于公司白领几倍,如在浙江举办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交流会上,一些企业开出20万元年薪招聘有经验的高级技师,这让许多博士生都自叹不如。为营造重视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上海市每年还开展“上海市突出贡献技师”评选活动,2008年有11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2009年度有50名“突出贡献技师”享受到市政府特殊津贴。这些都说明了能力型职业人才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受欢迎程度。

在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中,不能忽略专业理论,这是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应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职业实践能力。此外,还应让学生形成一种自我提升能力的意识,从而在踏上工作岗位后能通过一线技术创新的磨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获得的关键性因素即德鲁克大师所强调的“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调动任何可利用的资源,搭建一切可以实践与操作的平台,促进校企更广泛深入地合作,将学生在校学习和在企业实习的时间规范地交替进行,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提升职业能力,提前进入职业岗位的工作状态。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高职教育不能单单是技能实用主义的教育,而应在能力培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关注他们综合能力的培养,使个人才能的发挥与未来职业的发展达到和谐平衡,这就要求教学双方在教学实践的互动中提高智慧型能力水平。

人才培养是国之大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方面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政治家,更要有高素质的高技能职业型人才。我们应以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在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中,人才培养更应眼光长远,结合中外,合理定位,提高培养内涵的高质量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推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深入发展。

(注:基金项目: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资助课题“高素质职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JSJM2010084;本文被评为第十二届(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论文优秀奖。)

【参考文献】

[1] 徐月华等: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内涵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9(20).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

[3] 程欣:中国外经贸三十年发展之路评析[J].江苏商论,2009(10).

[4] 王前新:高职教育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4(5).

[5] 桂德怀:长三角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战略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3).

[6] Peter F.Drucker. Post-capitalist Society[M].Oxford:Butterworth Heniemann,1993.

[7] 杨立军:从十大名校看美国式精英教[M].学林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张琼芳)

作者:程 欣

上一篇:高校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论文下一篇:法律类职业院校教学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