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培养分析论文

2022-04-18

摘要:在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往届毕业生就业现状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提出了、建议如下:多层面解决高职学生就业观念问题;以日常养成训练为核心,实现职业素质的巩固提高;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现“职业人”从业能力的提升。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职业素质培养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职业素质培养分析论文 篇1: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调研分析

一、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调查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技能人才的发展目标是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技工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扎实、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还应当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是技工院校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职业工作、职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简单地说,它是指满足职业生涯需要的一种特定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要符合国家相关的职业标准,取得国家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具备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能够胜任岗位工作,保证学生顺利就业。同时,也需要具备职场应变能力、专业创新能力以及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乐于奉献、善于沟通交流、能够相互协作、富于创造力等素质。根据技工院校深化课程改革、教材改革的需要,为实现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提供技术支持,学校组织开展了调查和研究工作。通过对用人单位调研,掌握(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通过对学院教师、毕业生调查,发现和总结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在校生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加强职业素质养成方面的实际需求。目的是正确认识目前技工院校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该调研对象为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教师、各专业在校生、毕业生及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的对学院毕业生有大量需求的长期合作企业。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990份,回收问卷967份,有效问卷967份,回收有效问卷占发放问卷总数的98 %。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用人单位对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

对用人单位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是:用人单位招聘员工的条件(选人、用人标准),即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同时,也了解用人单位对学院职业素质教育的建议和意见。企业调研的对象主要是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一线管理人员,采取问卷和座谈方式。

通过调研了解到,用人单位技术人员录用,主要来自于技工院校培养的技师和高级工,比例高达59%。这说明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极为渴求,对技工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比较信任的。同时,求职者吃苦耐劳、服从安排、责任意识、角色意识、团队协作、交流沟通等职业素质,远远排在职业技能的前面。企业认为职业素质比专业技能重要的占33.3%;认为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同样重要的占43.3%,而认为专业技能比职业素质重要的仅占18.3%。这充分说明职业素质是企业用人的主要衡量标准。

2.教师对在校学生素质及对学院职业素质教育的评价

学院教师对在校学生的素质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在学风、守纪、基本素质状况、师生关系、好人好事等方面属于一般及以下的占59.4%;认为问题学生渐多。这主要是因为基础教育以应试为中心,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唯一尺度,极大地压抑和伤害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忽视了学生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能力素质的培养,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素质的下滑。

教师对现有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也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学院在职业素质教育方面虽然重视,但各系、各专业表现不平衡,实效性不突出。学院在教育教学方面,需要对学生加强三个方面的培养,即对企业的忠诚度、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

3.在校生对职业素质的认识及对素质教育的评价

在校学生对学院、对所学专业及前景大多有较强的认同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也是目标明确、充满信心。在校学习期间,多数学生有明确的目标计划,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坚持不下来。大多数学生对学院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有正确的认识,表示理解和支持,认为自己的素质勉强符合企业需要,但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同样表明,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是符合实际的,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且有相当的紧迫感。

调查中,认为“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学院需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系统课堂教育”的学生占42.02%;认为“职业素质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提高”的学生占43.09%;认为“在学校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能够应付各种类型的招聘面试”的学生占21.03%;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的学生占17.89%;能够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很快转变角色投入到工作中的学生占46.53%;能够在工作中提高竞争力的学生占8.95%。调查数据说明,对于职业素质教育,学生的认同度非常高。

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认为学院人文氛围和校园文化生活一般和贫乏,而自己的业余时间多用于上网、看书、做其他事情、逛街、看电视、健身(按序排列)。这说明,学生有对自身的要求,但因为没有一整套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他们缺乏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主动性、积极性,业余时间是在被动、消极的消遣中耗费时间。

4.毕业生对职业素质认识及对素质教育的评价

毕业生(实习生)认为用人单位看重的素质是专业技术能力和基本职业素质。他们认为,在校生提升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学校举办的课程、讲座接受系統的职业素质课程教育;认为学院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院的文化环境建设,形成浓厚的育人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三、提高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1.以学生为本,明确培养目标

在职业素质教育中,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生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要以社会、市场和企业对职业人的素质要求为出发点,重视学生对职业素质培养的需要;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与学生平等交流与对话,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转变办学理念,由单一为学生就业准备变为兼顾学生就业与发展;由培养专业型、从业型人才转变为注重培养通才型、创业型人才,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长,真正做到以培养特定职业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

2.改革课程模式,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模块化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MES课程模式、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行动导向课程模式等,在课程开发中普遍采用了这些重要形式。按照相关性原则和同级性原则,通过对教学项目的整合,形成四大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所需基本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职业能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质、职业素养的“职业素质课程”;旨在提升学生职业迁移能力、拓展职业生涯发展空间的“能力拓展课程”。

3.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工作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也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技工教育从传统的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教材内容,都强调以“胜任某种岗位”为出发点,以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能力”作为合格的衡量标准,而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技工院校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竞争能力、创新意识、团队意识以及事业心、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的系统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公道正派、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品德和进取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真正学会生存和发展,使之毕业后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

4.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综合能力

就业导向的多元化,使职业教育不再是简单的职业培训,不仅要考虑到企业和岗位对职业技能的需要,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如果说技工院校学生的专业不合格是残次品,那么,人文素质不合格就是危险品。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一是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发挥环境熏陶功能,让学校时时处处体现教育,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教育,使教育无处不在。二是以制度建设为平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校园文明之风。三是以师德师风为抓手,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四是以社团活动为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锻炼其交流沟通、团结协作能力,提高职业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五是以各种竞赛活动为渠道,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有效激发参与热情,培养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5.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工学结合效能评价体系

2001年4月召开的美国合作教育大会的会议文件中指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是一种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工作的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复杂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方法”。高素质技能人才在学校期间是不可能达到培养目标的,因为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企业的实际需要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要真正实现三个融通合一,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最好的形式。从培养具有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要求出发,要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纳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设定一定的学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在以考核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的过程中,将绩效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社会适应力,实现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

注:本文为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计划”——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特色项目“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建设”(项目编号:JS201012)之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

作者:李成飞

职业素质培养分析论文 篇2: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对策分析

摘 要:在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往届毕业生就业现状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提出了、建议如下:多层面解决高职学生就业观念问题;以日常养成训练为核心,实现职业素质的巩固提高;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现“职业人”从业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第三次职业教育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这说明党和政府将继续加大力度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同时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有很多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如何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就是其中之一。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某一行业或某一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排在首位。这里所说的“高素质”主要指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职业素质是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心理等方面。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访谈,课题组归纳出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社会交往与适应素质、学习与创新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建立完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具备过硬的职业素质,对于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其就业质量意义重大。

(一)加强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需要

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根据2012—2014届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报告,绝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学院毕业生亟须提高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沟通表达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灵活运用和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这些问题中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属于专业教学范畴外,其他的归根结底都是职业素质问题。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突出了对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这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社会用人的需要

企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特长,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对企业有感恩之心,能保持工作的稳定性等等。在招聘会上,有些企业甚至说:“只要学生素质高,踏实肯干,工作态度好,有敬业精神,专业技能弱一点没关系,上岗后经过培训和实践锻炼,技能很快就能提高。”因此,学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满足企业用人标准的需要。

(三)建立完善职业素质教育模式是解决目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目前高职院校承担此课教学任务的多为辅导员,他们虽然长期从事学生工作,对学生身心特点比较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专业培训,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对匮乏,很多教师主要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和体会授课,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过多,多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学方式有待改进,这些都导致授课效果难以保证,学生获益不多。此外,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没有与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相结合,没有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学生事务管理等形成联动机制,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完善职业素质教育模式。

二、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此次调查的对象选取了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往届毕业生的部分工作单位,采用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共收到有效问卷126份,回收率为83%。调查问卷的问题主要涉及用人单位及录用学院毕业生的基本情况、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各类素质的评价等内容。

(一)用人单位及录用学院毕业生的基本情况

参与本次调查用人单位中,所占比例最多的是民营企业,达到51.4%,其次是外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分别占20%和11.4%。可见,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是高职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处。学院毕业生主要前往小企业就业,进入上千人规模的中型企业,以及上5000人规模以上的大型企业规模所占比例比较少。这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普遍考虑单位离家的距离及周边环境,宁愿到待遇不算好,但离家较近的单位工作,也不太愿意到待遇好、工作环境舒适,但离家较远(或周边环境较差)的单位上班,这凸显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存在问题。第二,高职院校毕业生目前的竞争力与其他高校,尤其是重点本科高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对于规模大、效益高、待遇好的企业单位,主观上更倾向于招聘层次更高的毕业生,以维持企业的竞争力。

(二)受访单位录用毕业生主要考虑的因素

用人单位最关注的因素就是“综合素质”,其次是“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这都属于职业素质的范畴,这些素质与本人自身的能力水平和教育教学方式息息相关。这些除了通过课堂学习外,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多鼓励、多支持、多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采取“讨论+启发”的教学模式授课,多营造锻炼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的机会。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类素质评价

对毕业生各类素质的评价中,“诚实守信”、“团队意识”和“工作态度”是用人单位满意程度最高的。在当前这个充满“诚信危机”的社会,能够保持较高的品德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说明企业越来越看重高校毕业生具备过硬的诚信、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等职业素质。

(四)毕业生专业技能存在的不足及需要加强的能力

专业技能层面上,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存在的两个最大不足是“专业知识面狭窄”和“创新能力不足”。当今社会的知识纷繁复杂,同时又相互关联,对人才更是有“T”字型的要求,即要有多层次、多种类的知识广度,又要掌握某一领域技能的知识深度。而学生不仅缺乏在校所学专业以外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而且不懂得把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工作当中,不仅不利于工作的开展,更不利于自身的成才发展。从这个调查结果也进一步表明了高职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层面上必须下苦功,也从侧面告诫高职院校教学要进一步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强化动手技能的锻炼,把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

三、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对策

(一)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改革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主阵地,要打破常规的教学形式,有效实施“认知+训练+养成”的综合教育模式。针对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合高职学生的相对稳定的职业素质教育主题内容模块,一、二、三年级分别开设学业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核心能力、就业创业技能基础指导等模块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根据职业素质教育的主题内容模块和相应的教学训练方法,选取相对应的教材。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方式,利用各种现代训练技术和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争取最大程度获得教育教学效果。

课程除了常规的理论教学外,还可以把原本枯燥无味的课程,转变为生动有趣、掌握新鲜知识的殿堂。一是借助名人效应,开设引导学生如何在职业道路发展等的系列专题讲座。二是调整授课人员架构,目前本课程的任课老师均为辅导员,他们大多缺乏在企业工作的阅历,缺乏如何在企业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经验,对企业职场对市场、对企业关于人才需求特点的了解甚少。可以在现有人员架构的基础上适当引入拥有一定社会阅历的资深人士担任本课程的客座教师,把他们多年的职场工作经验,通过有说服力和影响力授课方式让学生们耳濡目染,从中得到实质性的教导和启发。三是加大对本课程任课老师的培训力度。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形成教学团队,进行必要的师资培养。选拔教师参加各种提高就业指导水平的培训,如职业指导师、创业咨询师的认证培训,以及到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学习,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二)多层面解决高职学生就业观念问题

解决积困已久的高职学生就业观念问题,不是学校通过教育就能马上改变,必须从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企业、家庭、学生本人六个层面自上而下共同深入探讨并联合解决问题。作为政府,应通过制定完善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企业就业的相关制度并加以广泛宣传。以目前东莞出台的高校毕业生企业就业津贴制度为例,一是不少东莞生源毕业生不了解有这样的优惠政策,二是目前针对2008年后东莞生源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津贴的做法有些单一,吸引力度不足。作为学校,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教授专业知识固然是首要任务,但只是局限于把知识传授学生,那么学校就失去了它的本质意义。因此,引导学生制定贴合自身实际的就业规划方案,逐步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目标。作为企业,应该适当给予刚从学校毕业学生锻炼学习的机会,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让职场的“初生牛犊”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成长。作为家庭,家庭中年长的成员都是晚辈学习的榜样,应该以身作则,主动引导子女改变就业观念,鼓励子女们到企业基层锻炼和考验。作为学生本人,作为新时代的国家栋梁,家庭和学校花了巨大的心血培养,所谓“行行出状元”,不应该把目光仅仅局限在公务员、行政事业单位上,而要结合自身实际,把在校掌握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工作中,将来成为社会上有作为的精英分子。

(三)以日常养成训练为核心,实现职业素质的巩固提高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实训实习、校园文化活动、学生事务管理等对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之余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与职业素质相关的活动,如聘请企精英和其他高校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座,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知识竞赛、创业大赛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现“职业人”从业能力的提升

利用顶岗实习将学生送到校企合作企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参加实践,使学生把课程中学到的、第二课堂的日常养成所感受到的职业习惯、方法与能力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就业意识和就业竞争力在真实环境中得到运用与锻炼。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作者:刘伊 吕筠 王洁

职业素质培养分析论文 篇3:

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路径分析

[摘           要]  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倚仗于思政教育。但是高职教育不但要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还要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这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做好职业素质培养,两者都很重要,且具有联系性,所以要寻找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的契合点,探索有效的融合路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与职业素质共同提升,促进其综合素质提升,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并为其职业生涯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针对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介绍了重要作用和意义,并提供了两者融合路径,仅供参考。

[关    键   词]  高职;思政教育;职业素质培养;融合路径

高职教育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同时,人才培养还要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依据社会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和计划。真正坚持市场导向,就要做好职业素质培养,因为能够增强其对职业和岗位工作的适应性。思政教育以及職业素质培养,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两个核心内容,两者有很深的联系,推动两者融合有重要的意义。

一、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重要作用

(一)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和社会适应性

高职院校培育人才,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只有提前做好职业教育,使其对将来所从事职业有一定的认知,以及具备相应的品质,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过去对高职人才的要求是具备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对思想道德方面不够关注。新时代对人才要求更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先要保证立德树人,然后才是文化知识和技能等。因为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德行,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基于此,新时代高职教育要融入大教育观念,将立德树人作为价值追求,为实现中国梦输出全面发展人才。思政教育在促进这些教育目标达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对学生思想行为起到引导和督促作用,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能帮助学生提高品行与道德修养,促进其身心健康。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在德育过程中融入相关内容,比如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1]。不仅能确保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使其拥有健康的身心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能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职业,明确在岗位工作中应当怎么去做,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素养。这种情况下,不但能确保学生全面发展,除了才能和才华之外,还有极高的品德修养,更为重要的是具有职业素养,增强其对职业的适应性,贯彻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二)满足就业和发展的需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成果如何,就业是一个主要的衡量标准,因为职业教育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就业,服务于行业发展。现在有些高职院校教育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不重视职业素养培养,后果就是学生毕业就失业,或者是找不到能发挥自身才能的工作。这个既影响学生发展,又会影响高职招生。基于此,培养高职学生一定要转变思路,既要重视专业素养的培养,又要落实职业素养的培养。现在企业在招聘职业技术人才中,除了会考察技术技能等,还会将职业精神、职业操守、职业态度等作为重要考察内容。因为只有同时具备这些,才能使人才更好适应职业,在短期内为企业创造价值。随着高职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化,院校在培养人才中更要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这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主要方法。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利用自身在思想教育方面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其认真负责、诚实守信、团队合作、精益求精、创新精神、吃苦耐劳、谦虚好学等精神品质和职业素养,就能促进学生综合实力的提升。这种情况下,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既掌握专业技能,取得了学历和相关技能证书,又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从而满足现代企业对技能人才各个方面的要求,自然就能更好就业,也能确保其在工作中有比较好的表现,最终企业、学校、学生都会获益[2]。

(三)提高思政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都会进行思政教育,都设有专门课程,而且基本上都是必修课,旨在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出道德品质高尚、政治觉悟高的人才。对于高职教育而言,职业素养培养很重要,但是现在针对这个方面的培养,还没有系统推进,基本上都会将职业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专业教育、职业规划中。高职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有重合部分,比如品行、高尚情操、职业理想、人生信仰、集体与个人关系、职业精神、遵纪守法等。这些是思政教育的内容,也是职业生涯中所要具备的。思政教育中融入职业教育,在发挥自身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同时,促进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就会提升。另外,两者相互渗透,能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感悟,促使其明确在职业中需要具备哪些素养,最终使其全面发展。

二、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坚持基本原则

思政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两者融合要坚持开放与互补原则,既要落实思政教育的目标,又要把职业素养培养合理融入进去,促使学生同时接受两个方面的教育,做到协调共进[3]。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拓展教育内容和范围,挖掘教育中与职业素养相关的内容,然后有目的性地渗透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如果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联系不够紧密,应当丰富教学素材,进一步延伸,将两者结合起来,达到互补的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社会道德规范相关内容,就可引导学生从职业角度去分析,说说应当怎么做。思政教育除了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同时要强化法律教育,引入一些和职业相关的法律,带领学生学习,增强其法治观念,使其在职业生涯中能严格执行各项要求,树立规范操作意识,做一个遵守职业规范和相关制度与法律的职业人。思政教育思想与政治引导属性强,引入职业教育相关内容,不但不会弱化这些,反而会增强其对思想性和政治性的认知和理解。这对于职业素养培养也有好处,有助于这方面素养的增强,以确保方向的正确性。另外,在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融合中,必须坚持市场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其具备职业和岗位工作所要求的素质。也就是说,职业素养培养要坚持发展性,而这个与马克思理论有相同之处。所以在融合中一定要确保能促进学生发展,有助于学生自身发展与职业生涯发展。

(二)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融合过程中,首先要找到结合点,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将和职业素养相关的内容合理融入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中。教师要结合专业,总结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和工作,然后分析这些岗位中要具备哪些职业素养,然后融入教学中去[4]。主要包含的有工作态度,如吃苦耐劳、工匠精神、认真负责、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集体荣誉感等。除此之外,高职学生大部分从事的是一线技术工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可在教育中融入职业安全常识。思政教育中培养专业素养,不能影响到思政教育,所以就要与专业结合,选择一些职业中必备的品质和素养,引导学生认识和学习。思政教育融入职业素养培养,可构建信息网络课程体系。找到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联系,将其变成一个个小知识板块,将其传到教育网络资源库中。这样不仅能使两者融合得更加系统化,以及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同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使其在自学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与职业素养。

(三)多个渠道融合

在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融合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育方式,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引入一些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在互动交流中明确作为一个合格公民需要具备哪些素养,作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要具备哪些品质、精神、素质等。教学中采取模拟情境的方式,结合相关企业文化以及观看视频,了解工作环境以及工作内容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工作有大致的了解,明确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等,同时还能使其清楚企业对不同岗位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等。学生对这些做到心中有数,就会在生活与学习中自我教育,落实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训,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和实践中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确保思政教育中职业素养培养能够真正被学生内化,最终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5]。这样融合成效会提升,针对性也会增强,促使学生道德修养、价值观念、政治素养、职业素养等共同提升。增强思政教育与实训的联系,高职院校要打造真实工作环境,组织学生实践。以这些为基础开展思政教育,培养职业素养,效果会更好。另外,在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中加强思政教育,依据实践,有意识和针对性地培养职业素养。

(四)完善评价机制

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融合中,既要重视评价,又要完善评价机制。结合培养目标,确定评价指标。对于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以及职业素养培养要系统和全面,并且要促使学生知行统一。思政教育评价指标要多元化,从各个方面去评价,比如考試、实践中的表现、师傅评价、品行等。只有全方位评价,才能使思政教育工作者明确学生在思政素质和职业素养方面的不足,从而有目的地强化教育。客观评价也能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尤其是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等方面的不足,进行自我教育和激励,这样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成果会更好。

三、结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三观”,对职业素养提升有促进性,也有助于增强思政教育实践性和发展性,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思政教育成果也会更加突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社会适应性变强,就业情况就会变好,高职院校发展也就有保障。所以,高职思政教育要发挥自身功能和优势,与职业素养培养有效融合,促进学生思政素养和职业素养共同提升,为其就业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静.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融合的路径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9(15).

[2]刘琪,罗旭靖.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的路径探究[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0(3).

[3]邓宝仿,贾涛,韩洪亮.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的路径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111-112.

[4]高甄妮.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的路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

[5]魏戬,张俊丽.职业素养教育与高职思政课程融合路径研究[J].南方农机,2020,51(9):183.

编辑 栗国花

作者:许丽丽

上一篇:大学公共英语教育论文下一篇:家园合作幼儿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