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高素质审计人才分析论文

2022-04-29

摘要:本文就新时期、新阶段武警部队军事经济活动的特点,结合部队实际需求,就武警部队审计人才培养应该把握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建议,希望由此探索出一条武警审计人才培养切实可行的路子,实现武警审计跨越式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质量高素质审计人才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质量高素质审计人才分析论文 篇1:

我国审计人才资源的现阶段开发

我国审计人才的构成,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中的领导人员和审计专业人员所组成。国家审计机关人员由审计署的审计长和副审计长、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审计局局长和副局长、地方各级审计局局长和副局长以及审计专业人员(主要由熟悉会计、审计、财务的人员组成)组成;内部审计人员主要由审计主管人员和若干审计专业人员组成;民间审计人员主要由注册会计师组成,注册会计师是依法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接受委托从事审计和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的执业人员。

我国目前审计人才资源现状

按照审计署提出的“学历层次合理,知识结构优化,高素质的审计干部队伍”的要求,我国审计人才的开发还有一定差距,其主要表现是:

现有审计人才资源中高素质人才少。衡量人才素质的高低,大体有三点:一是学历层次,现有审计干部中高学历人才少。据江西省2004年统计,现有国家审计人员4000多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仅占47%,本科和研究生不到7%,硕士、博士还是空白。在这部分人员中,第一学历为本科的人数较少,多数是通过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取得,专业亦参次不齐。从分布情况看,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者主要在省级或少数大城市的审计机关,县市级审计机关很少。二是具有较高理论修养,成为专业审计学科带头人的人才少。我国审计人员缺少具有较高审计理论修养的专业审计学科带头人,在专业审计理论研究上缺少核心,缺少权威,难以洞察国际审计理论的最新成果、科学地总结我国审计实践的新鲜经验和指导并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三是在现有基层审计领导层中创造型人才少。一项事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一批创造型的人才,特别是领导人才。目前我们创造型的基层领导人才还不多。根据这种标准看我国现有审计人员的素质,整体上还处于中、低层次。

现有审计人才结构的不合理性。首先是专业人才组合的不合理。从现有审计人员的构成情况看,从事传统财会审计的人员多,而懂得其他专业的人员少。这种人才结构很难达到最佳化程度,其效率也难以达到最佳水平。其次是领导群体配比不合理。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 既超又缺”和“ 将多兵少”的问题,即单位的总人数超编,从事审计工作的业务人员缺编;领导干部偏多,审计业务人员偏少。“将多兵少”的现象在县(区)级审计机关更是普遍存在。这样的领导群体结构配比只能造成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三是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机构的设置应该根据工作需要而定,安排好领导决策层、管理综合协调层和任务执行层这三个部分。三者应是上小下大呈梯形建制,但目前有些审计机关在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上不少是不切实际的同上级机关完全对口,一般是领导层大,执行层小,或者是中间管理协调层大,执行层小。其结果必然是指挥者多,执行者少,苦乐不均,效果不好。

现存审计环境并不乐观。一是目前我国审计市场的相关法律体系还需完善。政府和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审计法规的建设,颁布实施了一系列规范审计市场活动的法律法规。然而审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少困难与问题,尤其是近几年相继发生的一系列的审计失败案,使审计职业界受到了严重影响。这说明与审计市场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还需完善。二是行业环境仍然比较恶劣。这主要是由于审计行业内部竞争过度以及审计质量控制环境形势紧迫所致。

现行审计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审计事业的发展。我国现行审计教育体系的基本构成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由高等院校和中等专科院校承担的审计和其他财经专业的普通学历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二是各级审计机关(主要是审计署和各厅局)的培训中心及社会其他办学力量。这两种教育体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审计事业的发展,且具有较好的互补性,曾表现出不少优越性。但随着审计事业的深入发展,现行审计教育模式的弱点逐渐外露。首先,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脱节,不能很好地合作协同作战;其次,审计职称考试未纳入审计教育体系,在促进审计人员提高素质方面显得缺乏针对性且后劲不足;再次,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侧重在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养三个方面,而相对忽视了其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及其适应复杂审计环境的训练,导致审计教育存在着“盲区”。

我国审计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分析

 

制定跨世纪的审计人才战略目标。一是建立一支学历层次合理的审计干部队伍。审计署在年初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使20%的人提高一个学历层次。”这是对现有的在职审计人员讲的。除此之外,我们认为,还需明确提出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适当的占有比例。逐步形成以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为主体,以中青年为主干的梯形审计干部队伍结构。二是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审计专家队伍。现代审计事业的发展已经大大超越了传统审计范畴,审计系统必须注重培养和引进一批理论修养精湛、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级专家、学者。三是建造一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创造型的领导干部队伍。跨世纪的领导人才,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还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的领导方法,在工作中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四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审计师资队伍。事业要发展,知识要更新。因此必须改变审计培训教育的现状,加快审计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审计师资队伍,才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

改善传统审计教育模式。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教学,课堂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代替学生思维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开拓精神,导致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走向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审计环境及审计业务的需要。传统审计教学模式的改革应围绕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已知的领域,还要引导学生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未知领域。

优化我国审计环境。我国审计环境的不断完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我国审计制度方面的安排与发达国家相比一个显著的区别是在承担责任方面的差异。因此,在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方面,建议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采取承担无限责任的合伙制。采取合伙制有利于更好地规范我国审计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而使会计师事务所为市场提供质量和效率更高的审计服务。二是加强培育垄断型审计市场结构。审计市场成为寡头垄断市场也是各国审计市场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因为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可以消除审计活动的地域性,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形成全国统一、公平竞争的审计市场;可以大大缩小上市公司的选择空间,使其难以再采用威胁变更事务所等不正当手段对会计师事务所施加影响;有利于造就若干家规模巨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增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独立性;有利于保持审计业务的连续性从而降低审计成本;增强与国际上知名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竞争的实力。

加强审计人才队伍管理。一要科学配置审计人才:从队伍素质上讲,我们要建立一支能适应新的审计领域,如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从审计组织结构上来讲,既要有懂得宏观经济的审计人才,又要有精通审计技术的专业人才,同时也需要相关的工程技术、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还要从优秀的业务人才中选拔从事计划、统计、财务、法制、党务、人事、教育培训、科研等综合管理工作的人才,提高审计管理水平和审计工作质量。二要科学地评估审计人才:培养造就高层次审计人才带动整个审计人才队伍是促进各级各类审计人才协调发展的关键。科学的评估人才,才能科学选拔出人才。评估人才的前提是要确定选拔优秀人才的标准,按照中央提出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要求,研究制定一套符合审计部门实际、详略适当、可操作性强的审计干部量化考核指标体系。按照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与人才队伍整体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从实际需要出发,研究确定高层次审计人才培养工程。三要加大对审计人才的投资:一是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分层施教体系。根据不同职级和岗位的培训目标和要求,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对领导干部的培训,应侧重政治理论和管理知识,以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二是重点加强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未来的审计任务非常需要一专多能的审计人才。三是选派优秀审计人员出国(境)培训,努力培养国际型审计专业人才。四是建立健全人才奖励制度,实现有效激励。

(摘自《中国审计》2007.01)

作者:刘晓艳

高质量高素质审计人才分析论文 篇2:

加强武警部队审计人才培养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摘 要: 本文就新时期、新阶段武警部队军事经济活动的特点,结合部队实际需求,就武警部队审计人才培养应该把握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建议,希望由此探索出一条武警审计人才培养切实可行的路子,实现武警审计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武警审计;人才培养 

随着武警部队建设的不断推进,审计工作在军事经济活动中越来越发挥出重大的作用,审计人才队伍是保证完成各项审计任务的前提,所以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队伍,对武警部队建设至关重要。

一、加强武警部队审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好坏、职业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审计工作效率及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而当前军队审计人员的能力素质同建设现代军队审计需要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审计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战略任务。

1、军事经济领域改革对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近几年来,全军在军事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集中采购、后勤社会化保障等改革措施已经施行多年,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存在集中采购价格偏高、采购产品的质量不可靠,饮食社会化保障以后饭菜价格高等。为了保障部队建设平稳推进、为了保证官兵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能够应付这些改革领域的军事经济活动的监督工作,把握其规律、抓住重点,达到审计监督目的。

2、审计人才队伍现状使得加强审计人才培养显得更加迫切

目前,审计人才队伍现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人員结构不合理。首先是学历层次偏低,武警部队审计干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不到三成;其次是来源复杂,大都从其他岗位调任,其中有很多人员对审计知识和审计业务并不熟悉;再次是复合型人才较少。有的只懂审计程序,不熟悉审计专业工作;有的只懂基建审计,不熟悉其他专业审计情况。二是审计人员出路相对较窄。从目前状况来看,审计人员的发展仍旧受到很大限制,尤其是取消技术级以后,审计人员的出路成为一个突出问题,老旧更替过于频繁,对审计工作效率形成一定影响。

二、加强审计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1、树立科学的武警审计人才观

首先要确立人才是武警部队审计建设的根本这一观念。只有拥有一支讲政治、守纪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满足各级部队对审计工作的要求,才能保障军事经济活动高效益地进行。其次要确立超前培养的意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伴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类军事经济信息化系统广泛推广运用,使得审计技术、审计方法有了全新的改变,审计风险增大,对审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因此在审计人才培养方面要有强烈的前瞻意识,着眼部队发展,紧跟科学技术和审计理论发展前沿,适应部队任务要求、超前培养审计人才。

2、科学设定武警审计人才培养目标

武警审计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结合部队审计人才所肩负的职责来说,设定武警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应着重把握四个方面:一是政治素质过硬。审计工作的特殊地位及作用,要求武警审计人员必须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备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较强的政策观念,能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洁身自好,无私奉献。二是专业知识丰富。未来高技术战争中,军事经济活动形态变幻万千。审计人员需要利用先进的审计手段,运用相关领域的综合知识,对各种情况做出正确审计判断,提出合理审计意见。这就迫切需要大批高层次、高水平,既懂审计专业知识,又懂相关军事知识和经济知识的军队审计人才。因此,军队审计人才培养,要朝着综合性和复合型的一专多能方向努力,着力培养一批知识渊博、才思敏捷、知人善任、长于综合、经验丰富、熟谙先进审计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审计人才。三是创新意识强。军队审计要谋求未来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创新工作,要用发展的眼光、求实的态度、扎实的作风,积极探索审计工作的内在规律,在审计理论、审计制度、审计方法、审计手段创新上多下功夫。而这些都有赖于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军队审计人才。因此,军队审计人才培养要注重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3、建立科学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培养体系。一是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改革人才引进模式, 不拘泥于形式, 把那些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强的审计人才选拔到审计岗位。二是要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源为武警部队培养审计人员。军队院校的培养目标与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有许多是相同的,但地方院校在专业设置、情报资料、教学手段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因此,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培养审计军官是一个经济实用的举措。可以采取联合办学、招收地方高校毕业生等多种方法,提高审计人才培养效益。三要加大审计教育培训, 形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新局面, 提高审计队伍创新能力。四要从严治理审计队伍, 培养审计人员

廉洁、高效的良好素质, 奖惩分明, 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广大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4、完善武警院校审计专业教育体系建设

完善武警院校审计专业教育体系,结合部队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总体整合规划培养复合型人才审计所需的教学资源。一是开设审计专业,为部队输送专业审计人才。为解决当前审计人员来源复杂,素质欠缺的矛盾,有必要、也有条件开设审计专业,并可根据部队发展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地进行教学课程设置,填补武警审计学历教育的空缺,为部队培养审计专业人才。二是建立一支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教师队伍。审计教学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较高师德水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掌握较全面的审计理论并具备较高的发现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建立一支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队伍是提高审计教学效果的重要步骤。三是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注重培训学员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投入、加紧建设武警审计实验室,建立武警审计业务系统模拟环境,并通过建立审计信息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员不仅能够系统地进行业务模拟实训.还能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审计信息化技能解决实际审计问题,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检验学员的专业水平,促进实践体系合理化、资源共享化、实验仿真化、设计场景化。

5、创建科学的审计人才成长环境

审计人员出路窄是影响审计人员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审计人员提拔任用管理机制,有利于审计人员队伍稳定、审计人才能力发挥、促进审计人才成长,是实现审计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科学考核和选拔干部。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个人述职与民主评议相结合、领导评价与专家评估相结合,理论知识和技能测试相结合等办法,全面准确地评定干部,科学合理地选拔人才。二要建立审计成果与利益挂钩机制,鼓励审计工作成绩突出者。尤其是对发现和培养人才有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实施重奖,并优先考虑提拔任用。三要建立人才轮换制度。复合型人才的对工作经验、工作能力有相当高的要求,要想达到必须经过跨系统、跨部门、跨岗位的全面锻炼。在与审计相关部门进行岗位轮换,对于审计人才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使审计人员开阔视野、检验理论知识、解决业务问题、提高实际能力都大有益处。

(作者通讯地址:武警总部政治部 北京 100089;2武警工程学院军事经济系陕西 西安 710086)

作者:宋红雨 薛进波

高质量高素质审计人才分析论文 篇3:

基于教学管理信息平台的考试质量分析系统

(南京审计学院 教务处, 江苏南京210029)

摘要: 考试质量分析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也是反思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信息。长期以来由于方法手段的制约,大量原始数据不能转化为考试质量分析的有效信息。本文在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的操作层面上,设计了考试质量分析的管理目标框架、信息流向结构、量化分析标准、质性分析模块和信息反馈路径,构建了为教师、管理者、决策者服务的、基于教学管理信息平台的考试质量分析系统。

关键词: 管理信息; 考试; 质量分析; 系统框架; 质量监控

本文讨论在信息化管理背景下,课程考试质量分析在教学管理各个层面的不同作用和不同的信息呈现要求,明确了考试质量分析的管理目标、反馈流程、量化标准、分析内容等,设计了较为实用的基于教学管理信息平台的高校课程考试质量分析系统。

一、考试质量分析的目标原则和系统要求

考试质量分析的目标定位为四个层面:教师通过考试质量分析了解成绩分布、教学效果、试卷质量等;课程组通过考试质量分析了解各班的总体成绩分布、教学目标达成、课程组的总体教学效果和业务能力等;教学院系通过考试质量分析了解各课程教学效果和师资业务水平,作为课程建设和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教务处以考试质量分析为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手段,为课程建设、队伍建设、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持续提高,提供评估分析的信息和改进决策。

对应于考试质量分析的目标层次定位,考试质量分析的工作流程为:试卷的单班分析(从试题质量分析过渡到试卷质量分析,并追溯到与试卷蓝图的吻合度分析);单门课程的横向分析(从课程考试单班分析延伸到所有开课班级的横向汇总分析);相关课程的纵向分析(从单门课程的横向分析拓展到相关课程的纵向比较分析);院系课程考试质量分析报告;全校课程考试质量综合分析报告。

考试质量分析系统应满足的性能要求:

1.成绩管理、考试质量分析、课程评估等子系统之间信息共享;

2.自动完成定量指标数据计算,智能同步显示参考诊断结论;

3.支持教师网上定性分析作业;

4.提供特殊分析技术定制服务;

5.满足质量分析报告的三种反馈形式要求:上传至教学信息管理数据库,制成网页且汇编成册供教师、学生、管理者和决策者随时查阅;转入课程评估数据库,作为课程评估的重要信息;转入教师个人教学电子档案,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信息。

6.为考试质量分析的各类参与者——任课教师、课程负责人、二级院系教学负责人、学校质量评估中心主任等提供最便捷的网上操作环境。

二、考试质量分析的管理流程和信息流向

基于网络平台的考试质量分析是由任课教师、课程负责人、专门业务和技术人员通过系统平台按一定时间顺序相互衔接共同完成的工作,在管理目标和分析手段上有别于传统的试卷分析,需要科学地设计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流程和信息流向(如图1所示)

(一)建立原始成绩数据库

依托网络成绩管理系统,由教师录入学生考试成绩,在线提交。学生成绩数据库同时支持成绩管理及考试质量分析。系统后台自动完成统计分析和结果诊断。

学生成绩信息流向学生个人信息子系统供学生查询;考试质量数据分析结果和参考诊断结论等信息流向教师信息系统,供教师作考试质量定性分析。

(二)生成班级考试质量分析表

系统提供已经完成定量分析和参考诊断的班级考试质量分析表,任课教师依据量化分析诊断,结合课程教学实际,完成定性分析并在线提交。教师若需要特殊质量分析技术支持可在线申请。

班级考试质量分析表信息既流向教学管理信息平台,供课程负责人和教学管理人员查阅,同时也流向教师个人信息系统,存入个人教学档案。

(三)生成课程考试质量分析表

系统以课程为单位生成考试质量分析表,提供课程开设班级横向汇总的成绩分布和质量数据。课程负责人在调阅课程组每个任课教师填写的班级考试质量分析表的基础上,参考系统提供的数据,对试卷和课程总体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质量分析,在线提交。

课程考试质量分析表信息流向教学管理信息平台,供课程组成员和教学管理人员查阅,同时也分别流向教师个人信息系统,供课程评估和后续课程教学参考。

(四)生成院(系)考试质量综合分析报告

班级和课程考试质量分析表在线提交后,系统平台提供其全部信息,各二级院系负责人或学科负责人依据各相关课程的考试质量分析报告及系统提供的量化分析数据,对本院(系)开设课程进行全面分析与总结,完成考试质量综合分析报告,在线提交。

部门考试质量分析综合报告信息流向管理信息平台,进入教学质量评估数据库,供学校决策层参阅。

(五)生成全校考试质量分析报告和课程质量分析报告

学校教学信息与评估中心的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学科专家共同分析和总结前三类考试质量分析信息数据,参考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记录的其他教学过程动态数据,对全校的考试质量、课程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估,形成全校考试质量分析报告和课程质量分析报告,在线提交。该报告信息流向教学管理信息平台,向学校各决策层、组织层和操作层反馈。

三、定量分析的指标与诊断

在考试质量分析中,学生的成绩分布是重要的分析基础和诊断依据。根据教育测量学理论和考试质量分析的需要,在量化分析中设计两类指标:一是反映学生成绩分布状态的描述性统计指标(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标准差、频数分布、成绩分布、偏度、峰度);二是评估试卷质量的诊断性指标(信度、效度、区分度)。

本文采用的定量分析诊断标准见表1 [1]。

影响考试效度的原因很多,效度数值一般不高,该值只能作为教师定性分析的参考,最重要的是内容效度(试题内容与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一致性)分析。内容效度是试卷定性分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3.“相关度”是专门设计的一个指标,定义为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的相关系数,用来衡量学生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吻合程度,作为评价平时成绩合理性的一个参考指标,以控制平时成绩评定随意或用平时成绩人为调整考核成绩的不正常做法。

考试结果是多个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抽象化的统计指标数据只能反映一般的统计特征,这些特征所蕴含的内在规律要借助于对试卷的定性分析才有所依附,故以上评价标准只能作为教师定性分析的参考,而不能作为定论。

四、定性分析的项目与要求

系统自动完成的量化数据给出了考试质量分析的结构性结果,这些结果需要通过教师对试卷的定性分析来加以具体判断和解释。定性分析是考试质量分析的主体,定量分析只能为定性分析提供辅助的参考依据,两者结合能够产生互为补充的放大优势。一般来说考试质量的定性分析范围因课程而异,分析质量与教师的素质、经验、归纳能力和责任心等有很大关系,在实践中经常出现定性分析简单化、走过场的现象,因此归纳定性分析的常规项目在考试质量分析中有一定的参考与规范的意义。

定性分析常规项目一般为:

1.整体情况分析。依据成绩分布总结归纳共性特征,比较差异,分析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2.考试有效性分析。依据试卷信度和效度统计值,分析试卷编制形式和抽样选取的考核知识点能否充分体现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教学大纲和试卷蓝图的要求;题型、题量和试题难度的设计是否能达到考核目的;命题的内容是否适当。

3.反思与总结。教师通过考试质量分析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学设计、教学水平、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反思教学得失,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如何把试卷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如何将计算机自动分析与任课教师个案分析在时间维、空间维和表达维上顺畅地衔接起来,如何将按班进行的考试质量分析与按课程进行的汇总分析在操作层面上有机地结合起来,需要有一个科学的程序设定和合理的考试质量分析表达形式。笔者根据系统设置要求和质量分析目标,经过实践摸索与改进,设计了由系统和分析人共同完成的按班分析的考试质量分析表和按课程汇总分析的考试质量分析表(表略)。

虽说考试质量分析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之一,但考试质量分析毕竟是事后监控,如果考试的目的、方法本身出了问题,不能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发展,即便试卷的质量参数显示很好,也不能算是一次高质量的考试,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成功的应试教育考试。提高教育考试质量的前提是要进行考试改革,采用与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的考试方式,特别是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更要通过考试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管理者必须在建立考试质量分析系统的同时,注重推动考试改革研究和实践,从源头抓起,关注事前监控,充分发挥教育考试的作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中锋. 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1-55.

[2]张敏强. 教育测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08-119.

(责任编辑汪再非)

Quality analysis system of university tests based on teach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platform

ZHANG Qian, WANG Li, DING Guoyong

(Dean’s Office,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9, China)

Key words: management information;test;quality analysis;system framework;quality monitoring

作者:张 芊 汪 利 丁国勇

上一篇:资本市场企业文化对策分析论文下一篇: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试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