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16

[摘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要牢牢围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目前,大学文化建设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核心精神,缺乏主要目标内容和理性的认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文化建设论文 篇1: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

[摘要] 大学文化建设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高校党组织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引领作用,通过把握文化建设正确方向做好顶层设计、借鉴基层治理“吹哨”机制统筹相关部门推进文化建设项目、树立全员文化育人意识提升文化育人效果等对策,可以有效解决大学文化建设需求多元难统一、协调推进难度大、工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关键词] 高校党组织;  大学文化建设;  价值观;  文化育人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1 大学文化主要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高校党组织与大学文化建设存在着必然联系,高校党组织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解决大学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离不开高校党组织的正确指引。开展大学文化建设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高校党组织引领大学文化建设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必然性。

准确把握党组织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党组织对于把握大学文化建设方向,提升大学文化建设质量,促进文化建设项目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文化建设项目的意识形态安全性起到坚实的保障作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与弘扬者”,2高校党组织引领大学文化建设既是自身职责所在,也是把握文化建设前进方向,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党组织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把握大学文化建设发展方向。大学文化建设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代表和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代教育指明了方向,大学文化建设同样应遵循这一方向。高校党组织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需求,确保大学文化建设方向的正确性,大学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高校党组织的方向引领与把握。

推动大学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校党组织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指导监督、系统推进的作用。完善的体制机制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在高校党组织的引领下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大学文化建设执行和监督体制机制,能够提升大學文化建设效率,推动大学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在高校党组织的有效监督与系统推进下,大学文化建设能更好融入师生的学习工作以及价值观塑造。

促进一张蓝图绘到底。高校党组织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的作用。加强顶层设计是引领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大学文化建设项目种类繁多,需要高校党组织规划好建什么、谁来建以及建成什么样,增加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明确规划变更的“底线”和“红线”,保持定力、一以贯之。高校党组织顶层设计与有序推进的大学文化建设形成合力,能有效提升大学文化建设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确保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的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是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点,大学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安全是大学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借助文化育人无形的特点,通过网络等载体形式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向师生传递西方多元文化价值观,容易造成一些师生盲目崇拜国外文化,失去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高校党组织通过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能够有效应对西方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渗透与冲击,不断坚定师生的文化自信。因此,大学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安全与高校党组织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监管息息相关,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高校党组织的直接监管。

深刻分析大学文化建设实践中的难点痛点

大学文化建设需求多元难以统一。在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文化建设意见征集工作存在着征集广泛性难控制、意见的真实性与有效性难把握等问题。意见征集工作往往通过线上线下同时展开的方式进行。线上意见征集平台一般通过微信投票等方式进行,但存在着样本量小、参与度不高的问题;线下意见征集往往存在着会议流于形式,师生座谈会的意见未有效落实,所征集的意见与师生的实际想法存在出入等问题。通过对所征集的意见进行归纳与分析,发现大学文化建设服务对象的需求难以统一。此外,以服务对象的单项需求为导向,一味满足型的大学文化建设方式,不能实现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高校党组织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首要任务是决策。决策结果直接关系到大学文化建设工作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是否有利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一个好的决策既需要广泛征求意见、充分了解民意,又需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效形成需求合力。

大学文化建设工作协调推进难度大。大学文化建设需要上下联动、多部门联合、全员参与式地共同推进。然而,在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学校顶层设计长期议而不决,职能部门权责交叉、责任推诿,部门与部门之间协调性与联动性不足……这些问题导致文化建设项目落实难、推进慢、质量差。同时,大学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往往缺乏长效化、系统化的协调推进机制,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难以一抓到底的问题。大学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党委领导班子科学制定工作目标,扎实做好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上下联动,持之以恒一抓到底,这样才能有效达到文化建设的预期效果,防止文化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走形变样、半途而废。

大学文化建设工作体制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全员文化育人意识不足,文化育人机制不健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高校加强文化建设,树立全员文化育人意识,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实际的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协同部门或配合部门存在着对文化育人不够重视、全员文化育人意识不强、教职工主动参与性不高等问题,导致文化建设任务主要由牵头部门完成。树立全员文化育人意识是构建健全文化育人机制的前提。二是监督监管机制与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文化建设工作,参与的部门交叉性强,项目的建设周期长,常规的监督监管模式与考核评价方式由于对象的多样性很难发挥实质性的作用,根据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监督监管机制、完善文化建设工作综合考核与评价方式十分必要。三是信息反馈机制有待建立。在大学文化建设实践中发现,多数高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仅仅为了完成文化建设任务与目标而开展工作,在文化建设项目落实落地后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与评价机制,文化建设项目的实际效果与师生的实际需求与预期目标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文化建设项目实效性不强。

强化高校党组织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正确把握方向,做好大学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首先,高校党组织应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需求以及党和国家对大学文化发展方向的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学校的办学历史和文化底蕴,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丰富大学文化建设内涵,助推学校内涵式发展。其次,高校党组织对大学文化建设方向的把握要满足学校师生的文化需求。一方面要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搭建线上线下意见征集平台。通过以微信、微博等移动社交媒体以及大数据信息分析处理系统为主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充分了解师生、校友等群体的意见建议,引入新兴媒体平台,创新意见征集的话语表达方式,提升意见征集形式与内容的新颖性与吸引力,扩大样本量,增进师生参与度。线下平台要充分发挥各二级单位党组织的作用,组织召开文化建设意见征集会,收集整理在校师生代表的意见和建议。要加强对意见征集工作开展过程的监督,做好随机抽样检查工作。将抽样检查结果与工作绩效考核挂钩,确保征集意见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满足学校师生的文化需求并不是单向度的满足,更需要创设性地引领。高校党组织应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在校园内创设先进文化宣传教育阵地,打造先进文化品牌,吸引先进文化消费群体。如:在学校博物馆等场所增设VR技术文化体验,突破传统的时空界限,促进师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现代化技术应用的文化魅力。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满足师生对新型文化消费的需求,创设新的文化引领模式,把握住大学文化建设以及文化价值观塑造的方向。

借鉴街乡治理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北京市“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是基层治理机制的创新与发展,是解决基层治理中部门间工作协调难的有效举措。高校党组织在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街乡基层治理的先进经验,开拓创新文化建设“吹哨”机制,解决职能部门责任推诿、联动性不足的问题。党委领导班子应赋予“哨声”应有的力量,当学校吹响文化建设需求的“哨声”时,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应第一时间报到,为文化建设工作提供支持,形成合力。学校成立由党委直接领导的大学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推进大学文化建设项目开展。领导小组的成立要科學有效,既要保证决策科学性,又能保证执行有效性。领导小组成员应由校领导与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构成,定期召开大学文化建设工作推进会,对文化建设问题进行决策,协调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着力解决文化建设项目长期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的问题。同时,领导小组应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系统性、前瞻性的规划和经验性的工作总结,从而解决文化建设工作不能一抓到底的问题。要根据相关政策要求和实际需求制定详细的年度计划,进行任务分解,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的实施,确保年度计划落细落实。在重点时段对工作进展进行阶段性总结与反馈,在总结的基础上创新与发展,为后续文化建设相关工作积累先进经验,从而促使大学文化建设工作形成一个有序的逻辑系统,推进文化建设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完善文化建设工作机制,确保文化建设成果落地见效。首先,文化建设机制的完善要在全员育人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大学文化建设具有潜移默化影响人的作用,是隐性教育的重要方式,学校党委应充分重视文化建设,并引导推动全校教职员工重视文化建设,促进全员树立文化育人意识,为完善文化建设工作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次,在文化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监督监管机制。大学文化建设既需要各相关部门和学院的积极配合,也需要接触不同的“施工”单位。由于相关单位重视程度、工作质量存在差异,导致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高校党组织要根据不同的文化建设项目、参与工作的不同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监督监管机制,加强过程管理,推动监督监管机制制度化、实效化。最后,在文化建设项目结束后,要做好工作的考核评价。在考核评价中,既要根据文化建设项目的最终效果来考核文化建设相关单位和人员,又要充分考虑文化建设项目的“施工”周期、难度以及相关单位的配合度,多角度切入,构建多样化、激励性的考核标准与考核细则。在文化建设项目结束后及时做好项目效果评估与信息反馈工作,运用激励导向型模式,通过线上线下阶段性评选文化建设项目最佳成果、师生最喜欢的文化建设项目等,既提供适当的物质奖励,又与业绩考核挂钩,提高全员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提升文化建设的效果。

(本文是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卢文忠,何春涛.底线思维下高校文化育人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3).

[6]蔡红生,魏倩倩.“守”与“变”:大学文化建设的二维审视[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

(作者简介:王文杰,北京工业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杨蕾,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俊伟,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 张蕾磊

作者:王文杰 杨蕾 王俊伟

大学文化建设论文 篇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大学文化建设研究

[摘 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要牢牢围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目前,大学文化建设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核心精神,缺乏主要目标内容和理性的认知。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意识形态工作,在把握主流思潮的前提下加强大学文化构建:应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以网络思想宣传为阵地,加强大学文化宣传的平台化建设;以制度化建设为抓手,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制度化保障;实时调查研究、及时反馈,提高大学文化建设的可行性。

[关键词]意识形态;社会主义;高校;文化建设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从概念上说,一种文化代表着一代人乃至一个时代的精神记忆,而大学文化则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凝集力和吸引力,是大学建设的助推器,是熏陶培养学生时代精神的内在动力。加强在社会意识形态下的大学文化建设,探索新形势下大学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式,显得十分重要。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

(一)意识形态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博弈更加激烈化、复杂化,且方式更加隐蔽复杂。高校处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能否旗帜鲜明地坚守社会主义办学阵地,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这促使更多的学者把目光从基础理论研究,转向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路径、责任体系、话语机制建构等应用研究。很多学者结合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系统的研究,在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建构话语机制等方面,从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地位、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构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责任体系、构建话语机制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富有实效性的举措,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和新举措,涵盖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各个领域。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基础,决定着党的性质和方向,党管意识形态作为党的思想建設的重要内容,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我们要牢牢围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握大学文化长期发展的方向。

二、大学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反华思想和西化思想等西方思潮的渗透进一步加剧,且方式更加隐蔽复杂;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外部环境的价值变迁正在迅速冲击着高校的价值观阵地,使得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学校主导型的思想教育难度增加。同时,当前大学文化建设存在片面发展的情况,各大高校只注重学风、教风的培养,注重学生就业率的高低,把就业率的高低当成提高学校名气的重要指标,忽略加强学生对母校的文化教育的认同感,缺乏理性的文化教育。

(一)大学文化建设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

先进文化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价值取向是有利于个人、家庭、国家、全人类的和谐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人们在心灵自由、身体健康、财富自由等方面获得最大满足。先进文化代表了社会的一种文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着大学教育的始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会上强调,高校要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的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大学文化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以新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引领,以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发展的方向为主攻点,强化和做实大学文化建设,促进学校有效运转,培养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

(二)大学文化建设缺乏核心精神

精神文明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所在,它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但是在实际发展中,各大高校轻视精神文明建设,偏重实用性教育,这已成为比较盛行的现象。文化建设往往只注重理论学习,强化学风建设;注重学生成绩的高低,缺乏文化建设的认同感。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导致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缺失,使大学文化建设陷入困难的境地。

大学文化建设应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尤其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建设。大学文化建设要塑造师生内在精神的认同感,形成推进学校健康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大学文化是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凝集力、感召力的内涵力量,会内化于学校每个人的内心之中形成归属感。它能引领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够指引师生按照学校教育宗旨和教学计划推动学校向前发展,实现自我的提升。大学文化建设要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以精神文明为牵引推动文化发展。

(三)大学文化建设缺乏主要目标内容

大学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同时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大学建设的首要目标和内容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但在应试教育发展的今天,大学已经弱化了培养合格接班人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以及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大部分学校只灌输提高分数的应试教育,摒弃了大学应有的职责和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

大学文化建设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高校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文化思潮的影响下,结合学校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涵养,加强在校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远大理想,指引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航向,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使他们确信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四)高校对大学文化建设缺乏理性的认知

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是大学里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的因素的结合体。大学应该让大学外的人神往,让大学内的人心情激动。大学是一个让我们永远怀念的场所。大学用人文精神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使其成为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的中坚,大学要引领社会前进。大学文化是知识、能力、人格的升华和结晶,素质教育盛行下,各大高校应该加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反观今日各大高校的文化建设,其只注重学生学风建设,大抓特抓学生成绩,营造强硬的学风管理,把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责任划归于学生处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为只要把握住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就等于加强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这种片面的教育观念淡化了文化教育和文化素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的促进作用。应理性认识大学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成长的导向作用,把握大学生在思想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流思想,根据学生主流思想的动态变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大学文化建设除了要发挥学生处和思政处的主体作用之外,还应该加强党委和行政部门以及专业教师的辅助作用,举全校之力加强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对人格塑造的巨大作用,推动高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抓手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大学文化建设不仅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而且对学校自身发展,形成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具有重大的促进力。加大大学文化建设首先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文化的引导下逐步建立。在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化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职责,以敏锐的政治“嗅觉”捕捉思想文化动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强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和管理,确保意识形态阵地守得住、管得好。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意识形态工作,在把握主流思潮的前提下加强大学文化构建。

(一)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我们要高度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高校要加大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主动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高校是知识、人才密集的地方,是意识形态工作中最受关注的地方,更是不同意识形态争夺的焦点,无论是从“为谁服务”、“服务什么”还是“怎么服务”的角度来看,高校都必须承担意识形态功能。同时,高校是孕育思想、传播理论的地方,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必须切实抓紧抓好。要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总体上说意识形态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政治系统,涵盖多个方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以学校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统领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并以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将大学自身发展和大学文化发展相融合,高校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思想文化活动,让广大师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大学文化特别是先进文化对自身发展的熏陶。在宣传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要将社会主义主流思潮和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与大学文化建设相融合,以学校发展的需求为目标构建符合高校意识形态以及时代需求的创新型大学文化。

(二)以网络思想宣传为阵地,加强大学文化宣传的平台化建设

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媒体的大力宣传,大学文化建设需要利用和借助媒介平台为其营造舆论氛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成为传播和宣传新闻文化的主流媒介。从具体实践方面上说,学校党委、各级行政部门以及基层党支部一定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文化网站的建设,利用传统媒介,加强整合以微视频、广播、电视等资源为载体的网络文化建设。在网上开办文化论坛、校园之声、网络互动等趣味性活动,将宣传思想文化与学校历史相结合,使其为广大师生所喜闻乐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加强大学文化传播除了运用传统媒介外,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便利,如制作新闻网页、手机APP、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强化新媒体的平台建设,并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动漫画形式抓牢和抢占网络思想宣传的网络阵地,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通过新型媒介平台注入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强学生对大学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大学校园的归属感。在运用新型网络媒介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和传统媒介的协同运作,要加强对现有平台的整合,积极搭建利于大学文化传播的媒体平台,以满足新型大学文化发展的需要。

(三)以制度化建设为抓手,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制度化保障

“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政治制度能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发展环境。大学建立良好的政治制度,不仅有利于科研创作、科学研究,更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愉悦身心自由的环境。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实现学校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而且规章制度作为师生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学校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完善完备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学院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它是一种强有力的保证。优秀校园文化的规章制度必然是科学、完整、实用的管理方式的体现。

依据“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需求,文化建设是大学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各高校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大学软实力的较量。因此,大学党委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牵引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出台有关文化发展的规章制度以规范和指引大学文化发展的方向。同时,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制度化建设对教学育人作用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和借鉴国内外适合大学文化发展的规章制度,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以提高大学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四)实时调查研究、及时反馈,提高大学文化建设的可行性

规范化的文化建设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各级行政部门分层次分步骤逐步实施。

首先要整合学校的现有资源,对本校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大学文化建设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发现可能遇到的问题,明确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其次要依据调研和考察结果,在党委的领导下依据学校的师资力量制定可行的方案,宏观上把握文化发展的整体布局和发展方向,微观上要对每一个细小环节进行科学评估和决策。

最后建立自我评测、反馈和改良机制,在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及时跟进,反馈具体意见,针对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为大学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建设依据。

总之,强化大学文化建设,我们要高度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注重用意识形态工作引领大学文化发展。大学承担着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在大学文化的构建中要重视文化建设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性,要以文化发展的力量带动学校向前发展,推动学生成长和成才。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代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3):78-80.

[2] 杨德广.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作用[J].高校教育管理,2007(2):1-5.

[3] 陈锡喜.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和建构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5):27-32.

[4]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 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M].孔兆政,蒋龙翔,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6] 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7] 邱相君,焦阳,王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下的大学文化建设解析[J].理论界,2012(8):174-175.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邱相君

大学文化建设论文 篇3:

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大学文化建设

[摘要]社会转型期的大学文化建设存在文化理念功利化、文化认同碎片化、文化反思简单化、文化创新表面化等文化自觉偏离。文化自觉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具有动力本源、自主择优、自我反思、驱动创新的功能,是大学文化繁荣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大学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理念更新、文化认同教育、文化创新实践、文化生态构建,找到一条可持续、有特色的文化建设之路。

[关键词]文化自觉 大学文化建设 文化认同

[作者简介]金松(1973- ),男,浙江临海人,台州学院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文化建设。(浙江 临海 317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13年高校科研项目“多元文化冲突下大学文化自觉的异化与重塑”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201326851,项目主持人:金松)

文化是大学的本质,文化建设水平直接决定一所大学的水平。文化自觉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大学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因此,面对社会转型期大学文化建设的困境,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进一步推动大学文化建设,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保证。

一、大学文化建设中的文化自觉偏离

随着社会对大学文化功能的要求不断增长,以及文化日益成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大学文化建设已成为政府、社会、学校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由于文化自觉的偏离,造成许多文化不自觉现象,已成为制约大学文化建设的首要因素。

(一)文化理念的功利化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文化多元复杂。大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子系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给大学文化建设带来了不良思想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短期性。思想上急功近利、浮躁虚夸,缺乏顶层设计,不能常抓不懈,往往采用行政手段和运动模式进行文化建设,追求短期和轰动效应,忽视了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性。二是工具性。文化建设的思维方式简单机械,重实用轻发展,重物质轻精神,重形式轻内容,片面强调形象工程和标志性成果,把文化作为一种工具使用,偏离了大学文化建设的本质和方向。三是庸俗性。为了吸引青年学生的注意力,主动迎合非主流文化,放弃了大学特有的文化品格,导致价值观滑坡。同时,在个性自由的旗帜下,过分强调文化的标新立异,造成一些非主流文化甚至另类文化的沉渣泛起。

(二)文化认同的碎片化

大学是多元文化的集聚之地,各种文化激烈碰撞、交织发展。面对多元文化冲突,许多大学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积淀,对自身文化的样式、价值、定位等信心不足,产生了否定自身文化的“围城效应”。为了迅速改变这种局面,许多大学在文化建设中急于求成,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没有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割裂了文化的延续性,往往使人们无所适从,产生了一种文化焦虑现象。同时,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学校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服务保障人员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他们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方向、内容、途径等,有着不同甚至矛盾的认识和期待,并从有利于自身的角度进行诠释和实践。这种认识上的差异性,加剧了大学的文化认同危机。

(三)文化反思的简单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缺乏反思的精神。即使是最具批判精神的大学,文化反思也不及时、不彻底,主要表现为:在主体上,还没有上升为学校的整体自觉行为,组织化程度低,多是个体的自发行为,或者是领导的短期行为,缺乏广度和深度。在对象上,多以国家和社会的文化反思为主,而缺乏对自身文化现象的理性思考和自觉关照。即使涉及自身,也多以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为主,很少涉及精神文化层面。在行为上,更多的侧重于理论研究和书面表达,缺少深入基层、深入师生的感性体验,思想和行为的落差较大,也很难通过具体的文化实践加以改进。这种简单化的文化反思,使大学难以真正把握自身的文化规律,并揭示其精神内核,洞察其优劣长短,在文化建设上表现为或孤芳自赏、或全盘接受、或简单嫁接。

(四)文化创新的表层化

人文精神滑坡是转型期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受此影响,大学的文化创造力也在萎缩。首先,文化创新脱离了大学的文化传统,同质化倾向明显,在文化上缺乏个性,千校一面,多数大学在历史、地域、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殊性,没有在各自的文化上得到充分体现和弘扬。其次,文化创新游离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了创新而创新,形式主义严重,既不能从人才培养中找到文化创新的切入点,也无法将创新成果运用到人才培养中去,创新成为少数人一种纯粹的自娱自乐。最后,对文化创新的认识比较肤浅,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提炼校训、校歌、校标,建设文化设施、小品、雕塑,举办文化活动、节庆、项目等,少有理念、制度等深层次的创新,这些都影响了文化创新的生命力和辐射力。

二、文化自觉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分析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文化自觉就是理性、客观地认识自身文化,自主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通过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推动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因此,文化自觉是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一)动力本源的功能

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文化自觉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源动力。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的传统价值观受到了严重冲击,导致大学文化建设的功利化和庸俗化。文化自觉具有强烈的价值取向性,它影响和决定人们的价值判断与行为取向,有助于大学确立新的核心价值观,形成文化认同,从而成为推动大学文化建设的精神文化动力。同时,文化自觉的本质特征是理性思维,表现为人们始终以理性的方式观察和思考各种文化现象、文化行为,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然后坚持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这种文化选择上的科学性、长期性、一致性,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持久动力。

(二)自主择优的功能

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大学的文化环境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很容易走入“他者中心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等文化建设的误区。文化自觉既包含对自身文化的清晰认识,又包括对他者文化的理性认识。因此,在多元复杂的文化环境中,文化自觉一方面有助于大学进行自主的文化鉴别,正确认识和对待不同文化的优劣之处,找到最适合自身的文化因素,避免文化选择和文化行为的盲目性、随意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科学地把握自身的文化发展规律,排除西方霸权文化和各种社会非主流文化的误导,确立文化发展的自主性,克服文化建设的同质化倾向,实现文化建设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三)自我反思的功能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建设就是文化主体不断进行文化反思,以推动文化重建和发展的过程。文化自觉的实质其实也是文化反思,它包含对自身文化和他者文化的反思。因此,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文化自觉促使人们有意识地对不同文化进行反思和对比,求得对自身文化更清醒、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有效吸收他者文化的优质成分,以完善自身的文化。在此基础上,文化自觉所激发的反思意识,有助于大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主动突破自身文化的局限性,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有效吸收新的文化思想,在文化建设上更具超越性、包容性、开放性,真正实现大学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四)驱动创新的功能

文化创新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其前提是对文化持有高度的自觉意识。中外历史经验表明,文化自觉往往是文化创新的开始,而文化创新则是文化自觉的产物。首先,面对多元文化冲突,特别是西方霸权文化的冲击,文化自觉促使大学产生文化危机感,这种危机感转化为文化变革的力量,成为文化创新的源头。其次,文化自觉所带来的文化反思,要求大学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对现有的文化内容、文化模式等进行批判反思,并规划文化的未来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正能量和推动力。此外,多元文化进入大学后,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也为大学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文化提供现实可能。

三、以文化自觉推动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作为社会文化高地,其文化建设既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引领社会文化前进的现实需要。在社会转型期,大学文化要想真正发挥文化教育、传承、创新、引领等重要功能,就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大学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文化自觉引领下的大学文化理念更新

文化理念决定文化行为。社会转型期大学文化建设的困境首先是文化理念的困境。因此,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在文化理念上实现高度的自觉。一是对文化地位认识的自觉。从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其放到与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纳入学校的重要发展规划和议事日程,抓好顶层设计和组织实施,投入足够的人、财、物资源,使大学文化建设真正成为一项有长远规划、有明确目标、有具体措施、有考核评估的系统工程。二是对文化规律把握的自觉。遵循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双重规律”,坚持文化以人为本的原则,克服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功利化、物质化、短期化等不良倾向,将文化育人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探索一条可持续、有特色的文化建设之路。三是对文化使命担当的自觉。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坚守大学的文化特质、文化品位,通过高质量文化人才的培养、高水平文化产品的创造和高层次文化活动的辐射,引领社会文化发展,使大学真正成为社会的文化高地,体现其应有的文化价值。

(二)文化自觉凝聚下的大学文化认同教育

文化认同是指对自身文化精神、文化价值、文化定位的一种认可。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多元文化冲突,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深化文化认同教育,培养师生的文化归属感。一是教育认同。完善课堂教学体系,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整合不同专业课的文化育人功能,加强对主流文化、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的教育,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二是舆论认同。发挥大学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宣传优势,构建网络学习平台,编撰人文宣传读本,举办文化大讲堂和办学成果展,依托校内外的主流媒体和舆论阵地,宣传、推广、普及主流文化,引导校园舆论,加深师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三是身份认同。通过教职工培训、学生专业教育、办学传统教育、学校精神提炼等形式,开展职业培训和校本培训,强化师生的身份定位,使他们在承担各自文化职责的同时,加深对校本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共同的学校精神凝聚人心。四是体验认同。坚持文化教育和文化体验相结合,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社会文化服务、基层挂职锻炼、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形成对主流文化的坚定信仰和行动自觉。

(三)文化自觉指导下的大学文化创新实践

实现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创新,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为实现文化创新,首先,要促进跨文化交流。利用大学多元文化汇聚的优势,进行深刻的文化反思。一方面,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保持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实现传统价值与时代价值的统一;另一方面,理性客观地对待各种外来文化,学习吸收其优质成分,在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中,促进大学文化的融合创新。其次,要推动文化的差别化发展。每一所大学都成长于不同的文化土壤,这种文化上的天然差异性,要求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自主性,立足于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文化传统,培育不同类型、不同形式、不同特色的大学文化,防止“文化复古”“文化西化”“文化同质化”等错误倾向,在多元复杂的文化环境中,确立自身的文化位置和发展取向,探索独具特色的文化建设之路。最后,要改革文化传播模式。根据新时期文化个体和文化传播的新特点,利用现代科技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传统单向、平面的传播模式,突破时空限制,建立多向、立体、多维、互动的文化传播模式,把文化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不断拓展大学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文化自觉推动下的大学文化生态构建

在多元复杂的文化环境中,构建一个新型和谐的大学文化生态,对于大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自觉集中表现为大学文化生态构建的鲜明导向性。一是独立自主性。作为社会文化高地,大学必须坚守自身的文化特质,保持独特的学术文化气质,构筑不良文化的防火墙,减少“官本位”“行政化”等的影响,不做文化上的“变色龙”和“应声虫”,让文化回归育人的本质。二是开放包容性。坚持开门开放办学,通过学术会议、交流互访、社会服务等方式,拓宽跨文化交流的领域和途径,深化跨文化研究,理性包容地对待各种外来文化,吸收其优质成分,不断完善自身文化的内涵。同时,要通过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大学内部文化的封闭性倾向,形成整体的文化合力。三是全面多样性。在内容上,以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其他各类文化协同发展,营造浓厚的文化建设氛围;在形式上,提倡多元化的文化表现形式,开展科技学术、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社会实践等文化活动,建设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增强大学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组织上,紧紧依托校内文化团体,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适当引进校外文化资源,共同参与大学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马妮.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之路[J].社会科学辑刊,2013(3).

[2]钱佩忠,宣勇.论大学的文化自觉[J].教育发展研究,2012(Z1).

[3]郑永廷.论高校文化发展与文化自觉[J].思想理论教育,2012(1).

[4]罗锐华.文化自觉与文化建设的推进[J].重庆社会科学,2011(12).

作者:金松

上一篇:医疗纠纷分析论文下一篇:高职创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