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15

【摘要】中國自从实行了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来,为农村输送了大量的大学生人才,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问题,为当前农村基层培养了大批年轻干部。但是,由于大学生村官身份定位的模糊、当前政策的不明朗、对农村基层工作的“水土不服”,并且缺乏相应的社会支持,使得大学生村官遭遇成长困惑,其行政心理发生偏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学生村官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大学生村官文化建设论文 篇1:

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中女村官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摘 要:女村官是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她们是党的农村文化政策和民族文化政策的重要宣传者和实施者,是民族文化传播和民族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推动者,是乡风文明、和谐农村的示范者和引领者。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女村官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需要通过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机制,建设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才库,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分层次、多渠道培训女村官等多种途径,推动女村官在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女村官;广西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部署,提出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1]。民族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农村基层干部的组织和引导,作为最基层的村“两委”女干部(以下简称为“女村官”),无疑是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笔者从参加“启璞计划”①的广西大学培训点的女村官中抽取调查样本,对来自广西百色、河池、来宾、崇左、桂林、柳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375名女干部进行抽样分析,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回访等方式了解女村官在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发挥村“两委”女干部在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主导作用的途径和对策。

一、女村官是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

近年来,随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规对女性在村委会中必须占一定比例做出了明确要求,女村官在村干部中的比重也逐年增加。2005年,广西只有88.16%的村“两委”中有女干部[2],到2011年换届选举的时候,已经实现了每个村“两委”班子都有女干部的目标,女干部在村级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从笔者调查的情况看,女村官大多数分管或负责计划生育、妇代会、卫生、文化宣传、综治调解等工作,在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中具有主导性的作用。

民族地区女村官是党的农村文化政策和民族文化政策的重要宣传者和实施者。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女村官在政治上普遍要求进步,375人中有中共党员324人(占86.4%),她们普遍能够认同和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能够通过黑板报、宣传栏或者走村入户的方式向村民宣传科学致富、男女平等、尊老爱幼等先进文化理念,积极创办“农家书屋”、“妇女种养技术培训”、“妇女儿童文化中心”等各种形式的惠民文化项目。就参加“启璞计划”广西大学培训点女干部设计的“种子计划”②来看,在97项获得资助的“种子计划”中,有23项是对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进行种养技术培训,有31项是建设农村关爱中心或文化中心,有21项是建设村文化娱乐室、村文艺队、歌舞场等。

民族地区女村官是民族文化传播和民族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推动者。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各少数民族至今保持着纯朴的民族习俗,在服饰、节日、礼俗、艺术等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壮族的山歌和绣球、瑶族的舞蹈和服饰、苗族的芦笙和节日,侗族的楼和桥,都是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本次调查中女村官的民族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女村官的民族分布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妇女代表,女干部对自己的民族文化都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并积极地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比如,“启璞计划”广西大学培训点每期都有一场女村官们自编自导的文艺晚会,少数民族女村官在排练节目时都极力地把自己的民族文化融合进去,山歌、苗歌、板鞋舞、竹竿舞、祝酒舞使晚会精彩纷呈。同时,她们还积极带动村民成立歌舞队在本村以及周边村镇进行民族歌舞表演。还有部分女村官已经带领村民进行民族文化产业开发,来自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大寨村的女村官设计的“搭建龙脊梯田文化舞台”这一“种子计划”项目,由于把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旅游产业相结合而获得“启璞计划”项目资助。

民族地区女村官是乡风文明、和谐农村的示范者和引领者。乡风文明、邻里和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女村官是民族地区破除迷信、移风易俗,营造健康的村风村貌的重要推动者。她们还通过创建老人之家、留守儿童中心、妇女健康保健中心等项目呼吁村民对老人、儿童、妇女等弱势群体的关注,通过为村民提供家庭教育支持改变村民的家庭教育观念。其次,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建设健康文明的乡风村貌,女村官们都能充分利用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特点,组织村民成立村文艺队,建立文娱体育活动基地,使村民从打牌、搓麻将、赌六合彩等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消遣方式转变为唱歌、跳舞、打球等文明健康的娱乐方式,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加深感情。

二、制约民族地区女村官主导作用实现的主要因素

随着各级党政部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日益重视,女村官带领村民进行农村文化建设也获得了越来越广阔的舞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女村官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从笔者调查的情况来看,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女村官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主导作用实现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

第一,资金不足的阻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建图书室、组织歌舞队、开展技术培训等,各种项目的实施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村级组织几乎没有集体经济收入,难以对村里的文化建设提供经费支持,而上级部门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又没有直接下拨到村级组织,从而导致很多女村官虽然有很好的文化建设计划,却往往难以实施。从笔者调查的情况来看,在被问到实施“种子计划”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绝大多数女村官的回答都是“钱不够”(获得资助者的回答)或者“没有钱”(没有获得资助者的回答)。其实,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全国都相当普遍,2012年,列席全国“两会”的文化部部长蔡武就谈到,“我国文化建设普遍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建设欠账多、问题多,城乡文化发展很不平衡。”[3]

第二,女性参政“副”字特色的限制。新中国成立以来,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各级党政机关中担任领导职务,在村“两委”班子中也基本都有妇女干部。但是,参政的女性往往被认为不能或者不适合担任“一把手”,从而导致中国女性参政“正职少,副职多”的突出特点。这在女村官的职务上同样表现出来。在本次调查的375名女村官中,只有58人(占12.8%)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者村委会主任,其余的317人(占81.2%)都是副书记或副主任。在挑选参加培训人选的时候往往优先考虑正职女村官,因而实际上正职女村官还要低于这一比例。据全国妇联统计,在全国的村委会中,“女性任村委会主任的比例仅为2.7%”[4]。与正职领导相比,副职领导的权威和号召力更弱,权限更小。因此,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女村官在人力、物力、财力动员方面就会受到更多制约,推进民族文化建设和开发民族文化产业的主动性积极性也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落后性别文化的束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就把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写入宪法。但受封建文化的影响,“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女子天生不如男”的落后性别观念仍然难以彻底消除。在少数民族地区,这种落后的性别文化对女性参政的影响更为突出,并成为束缚女村官在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深层次根源。笔者在与女村官的交谈中获悉,刚开始上任时,村里的男人大多对她们的工作能力表示怀疑,家人(主要是丈夫)也认为当女村官是吃力不讨好的事,甚至反对自己竞选女村官。更有甚者,她们晚上组织村里的歌舞队排练或者表演之后竟然被丈夫拒之门外。因此,很多女村官发出感慨:“女人做村官要比男人多付出好几倍的努力。”

第四,女村官自身素质的制约。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是民族地区女村官的突出特点,表2、表3是本次调查中女村官的年龄、学历分布情况。

表2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女村官年龄分布

表3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女村官学历分布

从调查结果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女村官中,46岁以上者超过了一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占36.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可谓凤毛麟角,只占5.9%。一般来说,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女村官较难接受先进文化理念,在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开发民族文化产品、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等方面也往往力不从心。从参加培训的女村官来看,40岁以上的女村官会用电脑者甚少,更谈不上利用互联网来学习新知识、接受信息和传播信息,因此她们对本次培训的感慨是“培训的时间太短了,要是以后经常有这样的培训就好了。”笔者在与女村官的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女村官在参加“启璞计划”培训之前没有参加过任何的干部培训,可以说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领导素质成为制约她们顺利开展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三、推进女村官在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中主导作用的实现途径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当前,在中国农村,65%以上的主要劳动力是妇女,因此,抓好少数民族地区女村官这支人才队伍的建设,增强她们在农村妇女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对推动民族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健全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机制,为女村官主导作用的实现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缺乏的主要原因在于投入机制不健全,政府投入不到位、社会投入相对缺失、村级政府投入无力。为此,首先要改革政府的投入方式。自2005年中央下达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之后,许多省市设立了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但该专项资金并没有直接下拨给村委自行支配的专项经费。据广西文化厅对农民文化需求的调查显示,农民喜欢的文化娱乐活动,除了“外地或城里的文艺团体送戏下乡”(占52.04%),就是当地农民自编自演的节目(占36.65%)[5]。因此,要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文化需求,最好在已有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中留出一部分直接下拨到村里供村“两委”支配,并由乡镇的文化站、财政所和村民代表大会共同监督其使用,使女村官在组织村里的文化项目中获得一定的经费支持。其次,上级政府和村委要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参与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再次,上级政府部门要转变观念,把“送文化”转化为“种文化”,实施“文化致富”工程,帮助村“两委”充分发掘民族文化的产业潜能,把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成可观的物质财富,从而提高村委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能力。

第二,建设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才库,增强女村官的参政意识和参政能力,提升女村官在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力。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在2009年全国省区市妇联主席工作会议上提出:不仅要推动妇女进村“两委”比例的大幅度提高,而且要使村“两委”中女性比例特别是担任正职的比例有新的突破[4]。目前造成女性在村“两委”中任正职的比例偏低,除了性别歧视因素之外,女性自身的参政意识和参政能力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有赖于地方妇联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才库建设,把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群体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培养、选拔和任用。一方面加大民族地区农村女党员的发展力度,重点发展那些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年轻女性入党,同时县乡两级妇联定期对她们进行参政能力培训,为推进女性进支部和村委会任正职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在村“两委”任职的女干部,县、乡两级妇联可以把那些有发展潜力的选拔到乡镇政府部门或其他先进的村党支部、村委会进行挂职、交流,提高她们的领导力,使尚未任正职的女干部能在换届竞选中更有竞争力,使已经担任正职的女干部增强连选连任的可能性。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女大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任村官,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才库注入新的力量。

第三,构建先进性别文化,为民族地区女村官带领村民进行农村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指出,性别文化与妇女发展密切相关,要通过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制定和落实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文化和传媒政策,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等措施,逐步消除对妇女的偏见、歧视以及贬抑妇女的社会观念,为妇女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6]。先进性别文化的核心是男女两性平等,包括男女两性的人格和尊严平等,男女两性在参与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文化和家庭生活中的权利和机会平等,男女两性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的平等。只有当先进性别文化得到少数民族地区村民的普遍认同,女村官才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带领农民进行农村文化建设。当前,要使先进的性别文化深入少数民族农村地区,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就政府部门来说,需要加强文化市场的立法和管理,防止色情或有辱妇女人格的作品在宣传媒体、广告和文艺作品中出现,同时还要大力宣传和表彰农村妇女中的先进模范人物;就社会力量来说,电视媒体应该自觉抵制各类以女性吸引眼球的低俗节目,教育机构要把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纳入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育当中;对于村“两委”来说,要在村里开展家庭美德建设,表彰那些民主、平等、尊重妇女、尊老爱幼的模范家庭。

第四,分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培训,全面提升民族地区女村官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号召力。知识、能力、爱心等因素是影响女村官在村民中号召力的重要因素,女村官还需要通过终身教育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了要“提高妇女终身教育水平”,并把“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妇女提供多样化的终身教育机会和资源”[6]作为未来十年建设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地方妇联及其他政府部门分层次、多渠道对少数民族地区女村官进行培训,把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相结合,既发挥党校在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又依托地方高校、农技校、农广校、妇干校以及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进行培训。在培训内容方面,可以定期对全体女村官进行领导素质培训,也可以结合女村官的分工,针对村“两委”的民主选举、党务村务公开、党务村务管理、党务村务监督等具体实践进行业务培训。

总之,民族地区农村的文化建设有赖于广大女性村干部主导作用的发挥,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机制,加强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才库建设、构建和谐平等的性别文化,加大对女村官的培训力度,是推进民族地区女村官主导作用实现的主要途径。正如胡锦涛所说:“青年人才、妇女人才和少数民族人才等,在党和国家事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纳入总体规划,认真抓好队伍建设。”[7]

注 释:

①启璞计划——村“两委”女干部培训试点项目,是由李嘉诚基金会全额出资,与全国妇联合作实施的公益项目。该项目于2010年至2011年在安徽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省潮汕地区(简称“两省一地”)实施,由安徽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汕头大学对“两省一地”4300余名村党组织女书记、副书记,村委会女主任、副主任进行培训。其目的在于提高村“两委”女干部综合素质和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能力,发挥项目杠杆作用,带动更多的政府和社会资源投入,进一步促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落实,推动中国农村妇女发展。

②“种子计划”是“启璞计划”鼓励女村官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理念、知识和技能,设计并实践具有创新性的农村发展项目,调动社会各方资源支持项目实施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培训结束后,评出优秀的“种子计划”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自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2]梁秀香,陈礼贤.广西村级“两委”换届女干部配备面提高[N].广西日报,2005-09-30.

[3]璩 静,胡 浩.文化部长:今后文化建设重点向农村和西部倾斜[EB/OL].(2012-03-05)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3-05/3719648.shtml.

[4]张蔚然.全国妇联推动提高妇女任村“两委”正职比例[EB/OL].(2009-07-04)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9/07-04/1761183.shtml.

[5]关于加强广西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EB/OL].(2008-12-30).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081230/newgx495a30c0-1841018.shtml.

[6]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EB/OL].(2011-08-08)http://politics.people.com.cn/h/2011/0808/c226651-2249608525.html.

[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82.

责任编辑 陆 莹

作者:朱映雪 王淑漪 赵超颖

大学生村官文化建设论文 篇2:

大学生村官行政心理探究

【摘要】 中國自从实行了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来,为农村输送了大量的大学生人才,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问题,为当前农村基层培养了大批年轻干部。但是,由于大学生村官身份定位的模糊、当前政策的不明朗、对农村基层工作的“水土不服”,并且缺乏相应的社会支持,使得大学生村官遭遇成长困惑,其行政心理发生偏差。要通过完善大学生行政心理建设、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外部环境和相应的激励机制,来促进大学生村官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行政心理;大学生村官;激励

到2012年9月为止,我国已经选聘了30多万名大学生村官到全国各地农村任职,其中在岗21万多名,8.2万名大学生村官担任“两委”干部,5000多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并且有4位杰出的大学生干部出任了十八大代表。现今,大学生村官计划已基本普及到全国的各个省市,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是从行政心理方向对大学生村官的激励机制进行探索。

一、大学生村官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身份定位在法律上模糊不清

大学生村官一般都会被看成是从上级“空降”而来的村干部。张家智(2007)指出,在大学生村官政策与《村委会组织法》的关系问题上,“空降村官”的政策似乎一直游走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缘,有打擦边球的嫌疑。由于大学生村官在编织上既不属于公务员的队伍也不属于事业编的队伍,在法律中也没有对其身份进行严格的限定,大学生村官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农村基层官员,这就导致了大学生村官的身份一直都处在比较尴尬的地位。

大学生村官权威合法性的基础来源于村民认同、自我认同和法律认同三个方面。但是,在当前的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大学生村官的义务和权利,其在做事情、处理村里的事物时都没有明确的法律给予其支持,这就导致了大学生村官缺乏必要的法律认同。长此以往,会造成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不清、身份处境尴尬,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村官的基层工作开展,很可能造成大学生村官对自身工作能力的错误估计,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二)政策的不稳定性压制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

只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才能充分调动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才能在其工作岗位上能够不断地发挥,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工作任务,这一切都需要一个稳定的政策制度保障才可以做到。当前的大学生村官政治只是一个权益性的安排,没有长期规划,缺乏稳定性。关于大学生村官的政策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这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成长预期。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其具体的实践当中,往往存在着政策落实、执行不到位,前后矛盾等诸多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使得一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在选择是否报考村官时由于缺乏村官的职业规划而踌躇不前。其中还存在着一些其他问题,例如一部分大学生始终抱着“镀金”和“跳板”的心理来从事村官,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工作责任观,其行政心理发展错位。

(三)“水土不服”抑制着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

从刚毕业的在校大学生到最基层的工作岗位,使得很多大学生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水土不服”的问题。主要是受两方面原因影响,首先是大学生自身的适应能力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其次是与农村基层的乡村文化和特殊的工作运作方式有关。

当前,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缺失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曾经以情感和信任为基础的乡亲和邻里关系日渐疏远,农村居民间的交往日渐功利化,传统淳朴的乡村文化正在消失;另一方面,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人才的缺乏,导致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缺失,先进的精神文化无法在农村土壤中生根发芽。因此,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往往相对比较困乏,缺乏正确的、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的引导,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健康的精神文化观念和价值观,这也会影响大学生村官的行政心理,对其造成负面影响。拥有良好的行政心理可以使大学生村官身心愉悦、心情顺畅,相反,也可使人的心情低落、工作倦怠,工作积极性低;再者,乡村文化的失根往往造成农村缺乏人本的思想基础,客观上也会影响到大学生村官的行政心理,使其产生行政心理的偏差。

(四)一些大学生村官存在着机关病

机关病是指主要是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方法、精神状况、群体心理、行政心理、组织心理等。主要的表现是在工作中相互扯皮推诿、互相推卸责任、办事拖拉、不具有工作效率等。这种机关病已经开始蔓延到大学生村官身上,主要表现就是责任意识低下、服务和效率意识不强,不能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现代的村干部应该是一个具有责任感的村干部,而机关病往往会严重影响大学生村干部的责任意识的落实和村委会效率的提高。这种错误的行政心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二、当前大学生存在的行政心理上的问题

在大学生村官的日常工作中具有效益地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完成任务,努力发挥其创造性,是发挥大学生村官优势的重要环节。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大学生村官无论是对其自身工作的认知程度,还是对自身角色定位都存在着行政心理上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村官政策效用的发挥。

(一)当前大学生村官普遍缺乏满足感

由于当前大学生村官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事业编,对于众多大学生而言只是一份职业,这就造成了其身份定位的不清,使得大学生村官处于尴尬地位,既不能得到村民的信任与支持,也得不到村干部的支持与认同。被边缘化的大学生村官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缺乏行政心理上的工作满足感,从而挫伤了其农村工作的积极性。

(二)生活环境的落差造成大学生心理失衡

从大城市的高等院校到农村的“田间地头”,从优良的生活环境到农村的艰难环境,大学生村官的生活环境落差较大。农村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往往比城市差,连最基本的办公用具都会缺乏,阻碍大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没有相应的娱乐设施和必要的交通工具,造成大学生产生心理落差,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

(三)缺乏合理的績效评价体系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是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资要与其工作绩效相挂钩才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而绩效的评估要靠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来衡量。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多数地区没有对大学生村官的绩效评估产生重视,缺乏明确的绩效评估体系,即使有绩效评估也只是人为的填写表格、流于形式,没有具体的量化,其中的人为主观性因素强,各种指标模糊不清,不够具体细化,不具有可操作性。并且在考核过程中往往会存在暗箱操作的问题,考核结果不够公开透明,严重影响了绩效考核的严肃性和公平性,不能够充分发挥绩效评估体系对大学生村官的激励作用,造成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性不强,影响其发展健康的行政心理,导致其缺乏责任感、使命感。

(四)薪酬制度不合理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大学生村官在薪资待遇上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各地的地方财政能力不同,在财政收入水平比较低的地方,薪资的优惠政策往往很难得到落实,使得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资收入水平较低,使其在固定岗位上的贡献与收入不匹配,与之前的期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部分大学生村官的流失,大学生村官队伍缺乏稳定性。较低的薪资水平导致大学生村官岗位缺乏与外部其他岗位的竞争性;另一方面,受当地财政水平的影响,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收入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缺乏与其他村官岗位的内部竞争性,这两方面竞争性的缺乏往往会导致大学生村官的攀比心理,不利于他们形成稳定的行政心理。

三、促进大学生村官形成健康的行政心理

(一)加强行政道德建设

加强大学生村官的行政道德建设,提高其行政能力水平,完善其行政心理素质,对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行政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要积极在农村工作中营造人人维护的行政道德氛围,净化大学生村官的心理,不断强化其积极努力为农村和农民服务的责任和意识。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提高行政心理境界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培养大学生村官的善恶意识,使其迅速的从一名稚嫩的大学生转变成一名成熟的农村干部,明确自己的善恶标准,标注自己正确的行为标准;加强行政心理情感建设,明确自己工作中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强化自己作为一名干部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磨炼行政心理意志,提高自身抵御外部诱惑的能力,要一心只想着为农民服务,不被不良诱惑所吸引,不被不良氛围所污染;强化自己的行政心理信念,在自身工作不断追求的是对党和政府的真诚信仰、对道德原则的崇拜;建立良好的行政心理习惯,工作积极努力,对待人民群众热心服务,积极配合同事工作,团结合作等。

(二)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依法行政

要保证大学生村官的行政心理纯洁,就必须要相关的法律制度保证,完善法律法规,确保大学生村官依法行政。通过制定一系列完善具体的法律条文并促使大学生村官严格执行,从大学生村官就任开始到其农村工作的开展都要按照法律的硬性规定。虽然行政心理的净化要靠道德力量的约束和规范,但是道德主要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大学生村官不能依靠自己的意志自制和自控的时候,就必须要用法律的强制力量来对大学生村官的行政心理进行规范。例如,要使大学生村官明白自己在工作哪些是合法行为、哪些是违法行为,哪些行为是法律支持和认可的,哪些行为是法律反对和否定的。那么大学生村官的行为也就有了明确的指导方向,从而有助于其建立健康的行政心理。

(三)建立相互监督机制

大学生村官之间也应该进行相互监督,从而创造良好的行政心理环境。对大生村官进行互相监督,可以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行政习惯,并能够使这种良好的行政心理稳固下来。要求大学生村官之间进行相互监督,就是要求他们能够坚持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开诚布公、正直阳光地指出同事的不良行为和错误做法,并积极对其进行批评和指正。坚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监督心理,监督大学生村官的每一件小事,大的错误的都是从小的错误开始的,因此要杜绝每一个小的错误。建立良好的互相监督机制,是形成良好行政心理的保障。

(四)完善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制度

要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激励制度建设,虽然对大学生村官的激励要靠思想道德的建设,但是大学生村官也有其自身的物质需求,这就需要解决其工资偏低的问题,政府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的薪酬保障制度。建立由基本工资、补贴工资、考核奖励五险一金等组成的大学生村官薪酬保障制度。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日常考核机制,将工作考核结果与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挂钩,从而能够进一步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激励,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同时要建立大学生村官的工资薪酬与物价、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联动浮动的机制,形成大学生村官工资薪酬的动态增长。同时要对大学生村官薪酬增长机制进行精简化和常态化,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村官形成稳定的预期,建立稳定的行政心理。

参考文献:

[1] 黄建钢.公共行政心理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探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04).

[2] 潘婧.探析行政管理中行政心理的培养[J].现代经济信息,2011(03).

[3] 高云.传统行政心理对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障碍[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04).

[4] 攸笛,郑吉萍.探索行政人的心理世界[J].公共行政,2003(08).

作者简介:孙斌(1990-),男,汉族,山东济宁市人,管理学硕士,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社会保障方向。

作者:孙斌

大学生村官文化建设论文 篇3:

浦东新区大学生“村官”考察报告

摘要:2008年上海市全面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即通常所说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几年来,大学生“村官”们为上海市的新农村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通过对浦东新区大学生“村官”的考察,对他们的基本情况、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的贡献、他们对未来的期待,做了一个总体的梳理。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考察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近年来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2005 年 6 月 29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正式以文件的形式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国家计划项目,力争三到五年内实现一村至少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至此,全国各地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及规定,陆续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落实大学生村官的各项机制,不少大学生毕业后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奔赴各地农村担任村官,有些高校毕业生甚至通过竞选,直接担任了村支书或村主任。

一、上海市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情况

(一)总体情况

2006年开始,上海部分地方实行选聘大学生村干部到村任职。从2008年开始上海市全面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2009年上海市选聘大学生“村官”的要求是必须是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但必须是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才能报考。上海市共有6941人网上报名,经资格审查,经过资格审查,符合报考条件的3918名高校毕业生,争夺上海市10个郊区(县)提供的279个“村官”岗位,平均供需比为14.3∶1。当年上海市共选聘大学生“村官”223人,其中女性占六成。原浦东新区选聘大学生“村官”23人。

2010年报名人数为1941人,报考录取比例约为12:1,较之2009年,报名人数减少七成。经自愿报名、高校推荐、考试面试和体检政审等环节,2010年共选聘到村任职大学生167人。在2010年的村官招录过程中,各区县都加大了本区县毕业生的录取比例,这是今年大学生村官招募工作的最大变化。在远郊区县,语言不同,当地农民观念也和市区有很大差别,大学生融入有一定困难,而当选村两委班子更是很困难,这是大学生到村任职后两年中表现出来的一个瓶颈问题。大学生融入难这个问题也是区县反馈意见中比较集中的一个,各区县都希望增加本地学生的招聘,以保证大学生村官更快地适应当地的文化和语言。为此,2010年招录时做了相应调整,40%的招聘岗位用于定向招录本区县毕业大学生。

(二)上海市大学生“村官”的基本待遇

上海市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工作、生活补贴分为日常工作、生活补贴和政府奖励二部分发放。具体发放办法即:(1)每月发放2000元日常补贴,12个月为24000元;(2)政府奖励每年经考核合格后一次性发放,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16810元。另外对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按人均20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安置费。

上海市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生活补贴、政府奖励和一次性安置费由市区两级财政承担。社会保险包括医疗、养老、工伤、生育、失业五险,公家出37%,每人16650元/年;个人出11%,每人4950元/年。公家出的社会保险费部分由市、区县二级承担。

(三)大学生“村官”的管理与培养情况

2010年下半年7、8月份,上海市在全市范围内成立大学生村官自我管理委员会,参照高校学生会组织模式,组建大学生村官自治性组织。与此同时,上海市还为大学生村官组建自我管理的“一网一报”,依托上海基层党建网,组建上海大学生村官网站,将大学生村官的动态情况、想法、创意、在农村的调查报告等内容放在网上进行交流;组织大学生村官自主编制简报,搭建互相交流、沟通的平台。

在基层锻炼满一年后,通常被安排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综合部门进行3个月左右的轮岗,以熟悉村、镇两级工作情况。

二、浦东新区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

(一)浦东新区大学生“村官”的总体特征

1、专业

浦东新区的大学生“村官”专业相对比较全面。有法学专业、有经济学专业、有生物学专业、还有刑事侦查专业,基本上理、工、农、医类的毕业生都有。其中,理工类所占的比例是32%,人文社科类所占的比例是68%。

2、学历

浦东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地区,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因此吸引了不少高学历的大学生报考当地“村官”,最低的学历是本科。以2009年浦东新区选聘的23名大学生“村官”为例,硕士学历的共有10人,占当年浦东新区选聘大学生“村官”的43%。其中,当年唐镇选聘的5名大学生“村官”中,共有4名硕士研究生,占唐镇当年选聘大学生“村官”的80%。

3、学校及生源地

浦东新区大学生“村官”基本都来自沪上各高校。2009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中,来自211院校的有9名,占39%。其中有2名来自复旦大学,且都是硕士研究生;1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也是硕士研究生。

2008年及2009年两届的大学生“村官”生源以外地生源为主,分别占到该届大学生“村官”的82.5%和73.9%。2010年浦东新区在选聘村官时,提高了对本地生源的选聘率,当年外地生源的大学生“村官”所占的比率下降至59%。

4、年龄与性别

浦东新区几年来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年龄普遍较轻,出生年份集中在1977年至1987年时间段,主要以1980以后出生的为主。

在大学生“村官”男女性别比例上,浦东新区女性大学生“村官”的数目稍多于男性,男女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3%和57%,这与近年来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于男大学生有一定关系。总体上来说,浦东新区大学生“村官”的男女性别比接近1:1,基本均衡。

5、政治面貌

浦东新区大学生村官的整体政治面貌以中共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主,其中中共党员为65.3%,预备党员为29.2%。另外1.3%和4.2%分别为共青团员和群众。

(二)浦东新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情况

浦东新区从区政府到镇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是比较重视的。区、镇每年都会对新入职的大学生“村官”进行一次全封闭的统一培训。每季度区政府、镇政府都会各举办一次大学生“村官”座谈会,交流各自的心得,及时向区政府反馈意见和建议。区政府一年还会组织五次以上大学生“村官”联谊活动,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浦东新区的大学生“村官”还成立了自己的QQ群,作为各村大学生“村官”联系的一个重要平台。为了全方位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能力,浦东新区政府每年会给大学生“村官”们发放几本书籍,内容涉及提高心理素质、增强综合能力、如何更好地在农村服务等。

浦东新区政府及各个镇政府对服务期限满一年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实行到区、镇两级政府部门见习的措施。2009年和2010年年底,浦东新区为服务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举办了定向考录公务员的考试,共有9名大学生“村官”经过考试成为公务员。

三、浦东新区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情况

(一)为新农村建设做出的贡献

1、为农村生产建设出力

浦东新区大学生“村官”学历比较高,他们在大学里掌握了最新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知识。而农村最缺乏的就是现代化的知识和技能。各个学科的大学毕业生在农村这片广阔的田野里都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他们的到来,对于提高浦东新区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有一定促进作用。

2、为农村文化建设出力

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指经济建设,还包括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就涉及到农村文化建设,在这方面大学生“村官”们利用他们的优势为繁荣浦东新区的农村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唐镇的刘沁佳、周丹、杨礼等几名大学生“村官”,一来到唐镇工作,就谋划着如何丰富村民们的文化生活。她们自编自导了几个小品、舞台剧,并在唐镇的各个村进行演出,引起了轰动,受到广大村民的热爱。

3、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出力

2009年10月至11月,浦东新区各个村进行了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各村的大学生“村官”均参与了这次选举,他们大部分成为村选举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对此次民主选举提出了许多有利的建议。他们还拿起相机,实地记录了这次选举的情况。这是浦东新区的大学生“村官”第一次全程参与村两委会班子的换届选举。据统计,这次选举的投票率和支持率是历年最高的,投票率达到95%以上,对新选出的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支持率达到82%以上。

4、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出力

浦东新区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大多数都是中共党员,他们在学校期间接受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对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有相对比较深刻的理解。他们在农村工作期间,他们带领广大村民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党的重大理论成果。并通过对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宣传,使当地群众进一步拥护党的领导,自觉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推动当地生产建设,维护当地的社会稳定。

5、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出力

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村委会现有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更加陌生,这与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是相矛盾的。大学生“村官”普遍掌握了办公自动化等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有些还是计算机高手,建立本村门户网站,处理各种计算机信息处理对他们来说不是难事。因此,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可以有力推动当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

2009年,上海市要求各个村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这使一些大学生“村官”有的用武之地。他们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各自建立起本村的网站。他们制作的网页精美,内容详尽,形式活泼生动,很好地起到了宣传本村的作用。普遍反应,大学生“村官”制作的村级网站更受欢迎,点击率更高。

(二)大学生“村官”对未来的期待

调查中得知,浦东新区的大学生“村官”们对未来有许多的期待。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1、期待能更好地在农村发挥作用

由于当前大学生“村官”是以空降方式去村两委任职的,这种“空降”方式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所规定的村官产生机制,因此很多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也不是公务员。这种身份定位的不明确限制了他们在农村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许多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去,都是怀着一腔热血,希望以自己所长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这些大学生“村官”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更好的体制让他们充分在农村发挥作用。

2、期待有更合理的流动机制

2009年4月,中组部等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大学生“村官”聘任期满后的“五条出路”,即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但具体操作起来并不容易。根据对浦东新区的大学生“村官”的调查,他们当中73%的人希望将来可以进入公务员队伍。愿意将来留任村干部的有5%,另行择业的有18%,自主创业的有3%,继续学习的有1%。

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期待将来可以进入公务员队伍。而实际上,大学生“村官”经过几年在农村的实践,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基层的实际情况,他们进入公务员队伍,对于调整我国的公务员队伍也是一项有利的举措。但是目前真正能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大学生“村官”并不多。希望另外择业的大学生“村官”也希望将来可以有更好的工作岗位。总之,浦东新区的大学生“村官”期待有更为完善的流动机制。

3、期待进一步提高待遇

上海市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待遇问题是比较重视的。从2008年开始,大学生“村官”的补贴及各项社会保险的缴纳基本上维持在新入职公务员试用期满的水平。但一直以来,大学生“村官”没有住房公积金,这是他们迫切需要的一种基本保障。经过上海市政府的研究,决定从2011年开始为大学生“村官”缴纳住房公积金,以前未缴的一并补上,这受到了广大大学生“村官”的欢迎。大学生“村官”目前的补贴实行统一标准,即不管学历高低、不管以前是否有工作经历,一律都拿统一的补贴费。相对于社会上其他职业来说,村官的工资是比较低的,他们期待进一步提高各方面的待遇。

作者:曹晶

上一篇:经济人相关问题研究论文下一篇:市场营销防御战原则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