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记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30

摘要:大学流行文化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培养大学生现代的思想观念、缓解他们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压力有积极作用,也给大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但是大学生流行文化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陷,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必须加以正确引导,使流行文化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进而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组织记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组织记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1:

浅析隐性英语课程设计对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

摘 要:隐性英语课程对于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必须课程。隐性英语课程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部分,于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全方面推动学生英语水平的发展,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塑造学生的英语人格,这是通过全方面英语教学来对学生进行英语素质塑造的一种教学方式,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隐性英语;课程设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推动作用

一、 前言

隐性英语在大学英语课程实施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尤其是让学生理解到英语文化的内涵,不再是单纯的面对单词、语法、句子和文章,而是将学生的内在情感与文化间构建了一种交流桥梁,使学生能够从精神层面感受到英语文化,进而全方面的对英语产生一种沟通,一种从思想观念到心理因素等全方面进行转变的教学方式,尤其是隐性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十分核心的,而且隐性课程中间接存在于人这一点是具有较大优势的。所以本文将隐性课程在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以及和谐校园文化构建的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

二、 隐性英语课程设计的概述

所谓隐性英语课程设计主要是根据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对教材、教学活动、教室设计和校风学风等各个方面进行设计,构建出和谐的大学英语隐性课堂。这是对校园文化的融合也是对大学生人格的一种塑造。作为隐性课程,他的非直接性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同时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而达到隐性课程的效果。

三、 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毕竟,当前社会中很多高质量人才都是在大学中所产生的,这是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对人才的人格塑造更是重中之重。毕竟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才能够真正发挥出重要作用,对社会起到积极的意义,所以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不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会推动我国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四、 隐性英语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 师资力量较弱

目前情况来看,隐性英语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当前英语教学的师资力量相对较为薄弱,并不是指大学中没有合适的英语教师,而是在英语教师的配备上并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现在仍然有很多英语教师还只是本科学历,而且一名教师将会同时接触很多个班级,并没有针对性,在教材的理解方面也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能够给学生真正地教学引导。

(二) 教学模式不规范化

大学教学虽然有很多的自主性,但是教学模式仍然需要进一步规范,这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规范的教学模式才能够使学生尊重英语教学,重视英语教学,而不是将英语作为可有可无的一门非专业学科。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的语言是十分有必要好好学习的,尤其是在学生未来的发展中,会发挥出十分关键的作用或者创造有利的机会。

(三) 缺少实践

隐性教学是通过处理各方面教学因素来间接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仍然需要注重英语实践环节,毕竟英语口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过程中,口语将会占据很大的比重,所以缺少实践的英语学习并不是真正的英语学习,只是一种对英语的机械记忆而已,并不能够学以致用。

五、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推动下隐性英语课程设计改善措施

(一) 提升师资力量

隐性英语课程设计首先要提升师资力量,不但是师资数量,而且要提高师资质量,保证教师能够根据英语教材以及其他英语教学条件进行个人理解,以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保证学生能够接收到隐性英语课程设计的信息,进而达到隐形英语课程设计,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

(二) 优化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优化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提升,同时也要结合校方和学生的多方面因素进行全方位的调整,保证人才培养方案能够适应时代发展,贴合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人因素相协调,这样通过优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进一步发挥出隐性英语课程设计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能够达到英语塑造人格的标准,突出隐性教学的重要作用。

(三) 积极组织实践

隐性英语教学中仍然不能忽略实践这一部分。虽然英语教学是一门语言学习,而不是一种技能学习,但是实践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只有学生能够有机会练习口语,才能够明确自身的不足,并且这种实践会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隐性教学的一种手段,使学生间能够更好的交流合作,进而创造出和谐校园的优秀教学成果。

六、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隐性英语课程设计,对和谐校园建设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全方面的分析,并且就如何加强隐性英语教学效果进行了探究,提出了相关策略,希望可以为我国的高校建设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杨季行.基于隐性教学的高职英语应用能力提升研究[J].明日风尚,2018(16):207.

[2]杭花平.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初探——以南京体育学院大学英语课程为例[J].教育观察,2018,7(15):97-98+101.

[3]潘相阳,王丽洁.隐性课程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5(31):213-214.

[4]孙宇.英语隱性课程培养高职学生多层次实践能力的提升建议[J].报刊荟萃,2018(8):150.

作者简介:

贾凤桐,李庆玲,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化工大学。

作者:贾凤桐 李庆玲

组织记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2:

流行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新论

摘 要: 大学流行文化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培养大学生现代的思想观念、缓解他们成长过 程中生理和心理压力有积极作用,也给大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但是大学生流行 文化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陷,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必须加以正确引导,使流行文 化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进而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流行文化;校园文化;思想道德建设

一、校园流行文化的新内涵

在学术发展史上,文化恐怕是最复杂的术语之一。最早在科学意义上为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泰勒,他在其代表作《原始文化》中写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 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流行文化属于大众文化的一种,是大众文化中大部分人向往和追求的、而只有少数人所享有的一种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1]。这少数人往往是社会的成功人士或精英 分子。流行文化变化迅速,像流行风一样。正如波兰思想家符•塔达基维奇指出的:“这些 风格并不是从一 代人向又一代人过渡着的,他们是与生活与文化一道在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着变化,并成为时代的表现。”[2]这是对校园流行文化的最好诠释。

流行文化作为一种产生于城市工业社会、消费社会的文化形态,它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并且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和普及化的文化形态。大学生生活在商品社会的包围之中,无形之中也必然受到流行文化的冲击。流行文化以其特有的消费娱乐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健康,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从而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理念和行为。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大学生引领流行文化,共同打造文化精品,丰富了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逐年提高,全面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显得日益重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月、“炫舞之夜”校园交谊舞大赛、“英语角”、“ 数学建模竞赛”、“摇滚音乐”等一系列的大学生流行文化特色活动,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艺术氛围,在校园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校园流行文化的表现形式

受社会流行文化的影响,大学生中追求流行的人越来越多,流行元素也日益丰富起来。流行 文化已经成为大学生现代生活、现代文化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大学生流行文 化主要包括网络、流行音乐、DV、电影、电视广告、服饰、拇指文化等,其主要表现是追星 、哈韩哈日、追求流行杂志等等。

1.网络文化是当代大学生流行文化的主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在学生中的 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是网络的受众,这是不争的事实。快捷便利的网络载体,时时得到大学生 的极度关注。校园网络化的直接结果是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形成交集,产生了以互联网为载 体的校园网络文化。学生通过网络很容易接触到最新最时尚的各种资讯,社会流行时尚、热 点问题等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进入校园,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以互联网为载体的 校园网络时尚的形成,并成为校园中的一种独特现象[3]。网络信息化正以高 速度“侵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他们渴望通过互联网开阔视野,了解国内外大事,随时学习各种新知识 ,但同时对网络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产生困惑与无奈,特别是网络游戏的诞生,使得多少 学生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网络容易使人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在进行网络交往时 ,人们看到的只是电脑和键盘,交往对象也是一个个符号,难以形成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交 往的安全感降低,可能会给人带来焦虑、苦闷、压抑等情绪。网上的人际交流,只限于某个 人、或某几个人,失去了“同学”这个广大群体。有些学生“躲进网中成一统”,难以自拔, 人际关系冷漠,人际距离疏远,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4]。同时,网络上各种 色情电影、小说、图片等深深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也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很大的冲击。在目前的环境下,社会主流媒体以及大学生要切实认识、了解到这些有害于人的身心健康的东西,高校 教师更要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2.追星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一大热点。“明星”的偶像作 用也在影响着学生的流行品味。流行文化与明星文化是20世纪媒体造就的两种重要文化形态和社会现象。明星的一 举一动、明星的品味无不引领大学生特别是某些追星族的行为,或者说,追星本身也被视为 是一种20世纪的流行时尚。大学校园中,明星的定义绝非仅仅指影视或歌唱明星,而是更 加侧重于某些经济政治领域的风云人物。他们成功的事业,艰辛的历程,他们独特的行事风 格,深厚的知识底蕴,无不被大学生视为榜样从而成为他们奋斗的目标。这种对于“流行”的 追求已远远超出了对明星衣着与语言的模仿。而引领流行文化或者称为最具号召力的群体是文 化圈、演艺界及文艺作品。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被流行潮流所感召而盲目地崇拜、模仿。

3.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消费流行正在走向大学生。当代大学生消费可以概括为以下 四个主要方面:基本生活消费(衣、食、住、行的支出),学习消费(学费、书杂费、考证费、购电 脑),休闲娱乐消费(通讯、影视、运动等的支出),人际交往消费(人情、恋爱的支出)。其中不乏流行文 化消费的成分[5]。听流行的音乐、读流行杂志、看流行电影、玩流行网络游戏等成为高校学生追求的一种流行 生活。DV(数字视频机)是上世纪9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新事物,一出现就因其操作方便、影像获取的渠道更为便捷而且个人化色彩浓厚,很快风靡高校。在这种以休闲、娱乐为主要 标志的流行消费的引导下,“新新人类”们在服饰、影视、通讯等方面的消费支出较以往 更是大大增加了。

4.漫画也是大学生流行文化的一种。漫画与大学生息息相关,通过漫画每个人都 能找回自己的纯真年代与激情岁月。对大学生来说,漫画的共同记忆都凝结着童年欢愉。漫 画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习惯、态度等等。在动漫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动漫角色 ”也出现在校园之中,甚至有些学生把自己打扮成动漫角色。动漫人物的精神也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

5.拇指文化是校园流行文化的另一表现。以手代口,无声胜有声的流行,是一种 全新的、具有特殊情趣的生活方式。随着大众媒介的传播,短信流行成为主流的生活节拍,引起了越来越多学生的仿效。如此一来,“以人为本”的科技在以温情的文字方式融入生活的信息交际之后,还有什么能令你抗拒自己的拇指飞快按键呢?在发送中传递别有深意的笑容,在文字中告知不能言表的暗号——怎能不被浪漫的青年人青睐呢!拇指文化在美丽的象牙塔 中风起云涌,成为校园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

当下大学生流行文化的兴盛有一定积极的社会意义。流行文化往往处在远离主流意识形态的边缘位置,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公众视域的统摄,显示了自身的自主性、自由性。它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培养他们现代化的思想和观念起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缓解他们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的压力。同时,流行文化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校园与社会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使大学生能够广泛地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流行文化给我们展示的是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体现的是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也提升了一个大学应有的文化品位。流行文化时尚有助于大学生参与社会发展,加快适应社会。流行时尚的娱乐功能缓解了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了其身心健康。然而,大学生流行文化本身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陷。

1.对流行文化的过度追求影响大学生个性成长。当前,部分大学生沉迷于上网、玩游戏、唱歌跳舞等流行文化生活 ,把这些当成了精神寄托。对流行文化的过度追求,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如 过于激动、兴奋和不由自主的情绪体验,往往同时伴随着超越约束标准的行为反应[6] 。很多大学生热衷于流行文化生活,放弃正常生活方式,陷于流行幻想境界,不加选择地认同流行文化的表现和价值观,过高地评估流行价值,降低对自我的信念和信心,甚至产生对自我的负 面评估,等等。这些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道德修养的提高都会产生不利影响,阻碍正常的社 会化进程,降低趣味品格,削弱对学校生活的兴趣和热情,甚至阻碍人格独立性的发展。

2.大学生流行文化形式热闹,但内容空泛,大多掺杂着功利主义的消费色彩。大 学生流行文化受制于商业运作,大多成为一种缺乏属于自己个性的消费文化。它是一种文化产业,是一种市场导向的大众文化,是专为大众消费而生产出来的产品。流行文化滋育商业,它以自身合法化外衣诱引成千上万的大学生追随其后。流行文化的盛行,意味着千百万公众热情的投入,这种热情不是对深层形而上意义的追寻,而是仅仅满足于形而下的一种参与体验。商业渗入使大学生对娱乐的关注超过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大学生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生活、娱乐层面,从而降低了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热情。时尚文化 的运行必然使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在消费行为上一改以往的实惠、耐用、节俭等传统取向,而特别注重审美、新潮、变异以及个性化。大学生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个性以立异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同时,也把该类消费看做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这是一种错误的消费观念,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好的消费行为。

3.部分流行文化容易腐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要素,它的变 化更能代表大学生文化的流行轨迹,体现流行文化对大学文化的冲击。流行文化对明星的炒作 和包装,以及传媒轰炸式宣传,使大学生的成功观、爱情观几乎都刻有明星的印记[ 6]。大众传媒所塑造的魅力人士对大学生更具有流行动员力。明星的成功之途是千千万万大学生所 梦寐以求的,说明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功利化。时尚文化的传播同时又是一个世俗化的 过程,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世俗化首先是一种对乌托邦的理想主义的反叛,对宗教般 迷狂的反思,追求世俗的幸福是它不变的目标[7],从而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 出理想主义淡化、理论性价值淡化、价值观念向个人本位偏移的特点。

依赖物质化社会而伴生的流行文化,造成客观上引导大学生去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从而忽略了他们精神和心灵的归属,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取向。而大学生正处于相对不成熟时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 题,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因此,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四、正确引导流行文化,构建新型和谐的校园文化

对于大学生流行文化,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是对学生的威胁,而应当看成是一个 机遇,及时给予解释和引导。对于多元的流行文化,应当抱有一种开放式的态度,引导大学生对流行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精神境界。

1.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的流行文化,提升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鉴别能力。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的大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备,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已经跟不 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再加上大众传媒的炒作使大学生在无形中受其影响。因此,要加强对大 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适时引导大学生向适应现代化、网络化需要的现代人 过渡,确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世界观、价值观。同时,学校要坚持正 确的舆论导向,发挥校园广播、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的作用,努力宣传真理,弘扬校园正气,培植人文精神,以提升大学生对流行文化判断的道德标准和价 值观念[8],使大学生明辨是非,了解不健康文化流行对身心健康的危害,增 强文化的自化和自律意识。流行文化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象力都大大扩展 。在其影响下,现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逐渐向新的时尚的方向发展。随着流行文化的 影响不断加深,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头脑中逐渐淡化。全社会要规范大众文化,使大众文化 向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要培养健康向上的文化,通过主流传媒来遏制商业传媒对大学生 的低俗化影响。

2.弘扬主流流行文化,提高校园文化的创新力和生命力。流行文化本身的多样性 ,校园文化固有的内容丰富性及对象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校园流行文化的多元化[3] 。从拇指文化、网络游戏,到看西方大片、哈韩哈日,再到追星、学跳街舞等,无不体现了校园流行文 化的多元化。随着“泛偶像”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偶像崇拜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除了传 统的政治偶像、经济偶像、文化偶像和道德偶像之外,搞怪、搞笑、搞俗者也开始成为一些 人崇拜和追随的对象。

3.加强对大学生流行文化方面的法制和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随着 流行文化的日益流行,与流行文化相关的道德因素也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随着网络文化的 日益发展,利用网络实施高科技犯罪的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网上规范十分需要道 德的力量,需要网民高度的自觉性和自律意识,这就离不开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6]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需要注意流行文化发展所产生的社会道德问题,把流行文化方面的法制和道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使他们成为流行文化中的道德主体,担当起维护流行文化道德的重任。

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的当代大学生大多有开阔的视野,灵活的思维,愿意接受新事物,迎接新挑战。追求流行是他们的个性。他们追求流行的服装,流行的装修,流行的杂志,甚至是 流行的语言。随着大学校园开放程度的加大,校园与社会之间接触日益增多,大学生更受到强大的社会文 化的影响。处在该背景下的学生流行文化,的确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倩.中国时尚文化形成的背景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5).

[2]符•塔达基维奇.西方美学概念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239.

[3]盛玲.大学校园时尚文化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6) .

[4]李静.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高校德育的变革[J].辽宁工学院学 报,2000(2).

[5]戴文红.大学生的时尚文化消费引导[J].江苏高教,2004(6).

[6]吴文衔.时尚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5(9) .

[7]卢海泉.时尚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思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5(9) .

[8]陈文.当代大学生流行时尚文化现象分析[J].引进与咨询,2005(6).

〔责任编辑:闫长生〕

作者:张绪忠

组织记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3:

注重理工科院校校史档案编研

近年来,随着档案学研究的深化,高等学校档案编研活动蓬勃兴起,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许多综合性大学,尤其是一些百年名校依托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大力开发档案资源,弘扬大学精神,在大学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人文资源相对缺乏的理工科院校,面对文化育人和内涵发展的需求,如何进一步发掘特有的档案资源,促进大学精神文化的凝炼与传承,已成为理工科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档案资源的文化属性

根据《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高校档案是指“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档案不仅承载着大学的历史记忆,而且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特性,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档案是历史的标本,文化是档案的实质”“档案作为社会记忆的最好方式,其积累形式,时间和空间的系统架构,总体上符合文化传承的需要” [1] 。

(一)高校档案是大学文化的物质载体

按照档案实体分类法,高校档案一般分为党群、行政、教学、科学研究、产品生产与科技开发、基本建设、仪器设备、出版、外事、财会等十几大类,涵盖了学校活动的所有方面,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信息。

(二)档案管理影响大学制度文化的形成

大学的制度文化是现代大学有序运行的机制平台。作为学校运行管理的终端环节,档案管理行为以其不断健全的体系、完善的制度、规范化的流程、现代化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倒逼效应,逐步影响着高校管理体制的规范与完善,促进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制度文化的形成。

(三)高校档案反映着大学精神

作为高校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名牌老校,无论其文件、资料、报表等纸质档案,还是照片、视频、宣传片等声像档案,以及校徽、产品、校园建筑及景观等实物档案,都镌刻着学校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和时代特征,成为影响师生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的精神力量。

二、高校档案资源开发的文化呈现

高校档案资源是伴随着学校的发展逐渐累积形成的,不仅具有储存文化信息的功能,更是时间和空间交织的产物。作为学校历史的积淀和原始记录,高校档案是大学文化传承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档案资源的开发活动,必定遵循文化传播及呈现的特定规律。一般认为,文化的呈现方式“包括文化内容的选择、表述和解说等”[2] 。借鉴高校档案编研,尤其是校史档案研究领域,档案资源的开发也经历了“选择-表述-解说”的逻辑顺序,即沿袭文本选择到文体表述再到文化解说的过程。

(一)档案资源开发的文本选择

文本选择是着眼于对象的选择,即选取哪些档案资源作为开发的具体对象和内容。从当前普遍的馆藏现状来看,高校档案资源内容丰富且体量巨大。按实体分类法划分,既有党群、行政、外事等运行管理类档案,也有科研、产品生产与科技开发、仪器设备、出版等科技类档案;既有教学、基建、财会等综合性档案,也有学生档案、教职工人事档案等。按照信息记录的载体划分,还可以分为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等等。因此,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是做好档案资源开发的第一步。

(二)档案资源开发的文体表述

如果将档案开发比作写文章的话,文本选择是在搜集、挑选写作素材,文体表述则是对选取的素材进行统计分析、组合优化和加工处理等。因此,文体表述的要义在于选择哪种呈现方式。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档案资源的开发既有基础性的全宗介绍、组织沿革、大事记、文件资料汇编、建筑简介、基础数据统计等,也有深入编研的校史、校志、年鉴、校史画册、史料选编、回忆录、人物年谱、传记、文集等,还有延伸开发的历史图鉴、校史校情文化读本、影像视频宣传品、文化纪念品等等。这些档案资源经过加工提炼后,已经成为了大学文化产品。

(三)档案资源开发的文化解说

文化解说是指在档案编研的基础上,对加工提炼后的档案资源进行文化输出,或者针对特定群体提供档案文化产品的供给。梳理高校档案资源的开发实践,从开发校歌、宣传片、文化读本等文化产品,到开展档案知识宣传、讲座交流活动,再到建设校史校情陈列展馆;从组织爱校教育活动,到开设校史文化选修课程,再到提供档案查询利用服务等,都可以看作是档案资源的文化输出。在新的信息化条件下,还出现了档案数据库、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网上档案信息发布平台等,更是便利了档案资源的文化输出。

从广义的文化概念来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产品,都属于广义的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3] 。由此可见,通过文本选择、文体表述和文化解说等一系列过程的演进,档案资源开发活动被深深打上了“自然的人化”的烙印,其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档案文化。

三、校史档案编研在大学文化传承中的主要功用

大学文化是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是大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和传承,渐渐积累起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4]。如前所述,高校档案资源的开发形成了档案文化,而档案文化本身也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档案资源开发活动的直接体现,校史档案编研在档案文化的生成、凝练方面承担着重要功能,也在大学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为大学文化传承提供丰厚的精神资源

校史档案承载着丰厚的大学精神,如历史档案记载着学校师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开拓创新的探索史、不断超越的发展史,是大学不同时期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教学、科研类档案则记录着师生在教学科研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教学科研成果,体现着高校学人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关于学校发展定位、战略规划、人才培养目标、管理体制变革等文献档案,蕴含着大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文化理念,不断启迪、生成着新的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等等。因此,校史档案是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学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和大学文化创新的重要资源,可以说,“一所大学就是一处精神高地,就是一座文明灯塔,它以文化、学术熏陶、感染着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5]。

(二)为大学文化传承提供生动的素材资源

校史档案中蕴藏着丰富而生动的素材,比如对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及其活动的记录,承载着一所大学办学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的关键性数据,反映了学校发展变迁的不同时期校容校貌、历史建筑和景观面貌……可谓源远流长,不断地为后来者提供校史研究素材的资源。近年来,校史研究成果迭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例如,2012年在清华大学校史年会中举办的“全国高校优秀校史出版物展览”会上,共计收到各类研究成果1000余件,其中既有恢弘厚重的多卷本大学正史,也有著名校史人物的传记、文集与口述;既有厚积薄发的档案史料选编与校志,也有生动精美的图史画册和校史校情教育读本等 [6]。这些都是在对校史档案进行总结、梳理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重要成果。

(三)为大学文化传承提供可靠的查证依凭

作为一种档案凭证,学校教学、科研、基础建设及运行保障等一切活动的点点滴滴,都真实地记录和反映在校史档案之中,不但学校各阶段建设发展的成绩和荣耀汇聚于此,而且前期工作遗留的问题和矛盾也可能累积其中,反映着学校历史分合变迁、教学科研质量和学术水平不断提升的真实状态。因此,校史档案可以为大学文化的提炼和传承提供最可靠的查考依据,有时甚至会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以笔者所在学校修编校史为例,在校史编纂过程中,编写人员发现学校前身时期的一些史实因年代久远,很多已经模糊不清,后通过访问老同志所得到的材料虽然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但难免相互矛盾,因而只得通过查找相关领导任职文件和当事人工作笔记,才最终理清了多个关键性疑难问题,确保了校史编撰工作的顺利完成。

(四)为大学文化传承提供有效的传播媒介

在大学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通过一些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的媒介或途经进行信息传递,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种文化传播的方式常常是潜移默化的,深入人心的。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开放办学,校史档案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得天独厚的价值优势,在愈来愈频繁的校际文化交流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在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北京大学就将他母亲赵兰坤女士70多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的学籍档案复制品作为特别的礼物赠送给他,成为当时的标志性事件。再如,2014年笔者所在学校主要依托馆藏校史档案建设的校史馆,展示历史及活动图片1800余张、毕业合影2000余张、实物300余件,开放仅一年多就接待各级领导、校外嘉宾、国际友人逾万人次,成为学校对外宣传展示的窗口和名片。

四、理工科院校在大学文化传承上的双向驱动

与一般综合性大学相比,理工科院校更加注重技术知识和科学理性,人文社会学科资源偏少,人文精神和环境氛围相对弱化,似乎在大学文化的凝炼和传承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然而,站在现代大学的发展趋势和价值实现的维度上来考察,我们发现,理工科院校在大学文化传承方面存在“内向”和“外向”的双重驱动力。

(一)实现内涵发展是理工科院校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现代意义的大学是教育机构和文化组织的有机结合。伴随着近些年高等教育的大繁荣、大发展,很多高校在办学规模、硬件设施等外延建设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人才培养效果、学术大师和学科领军人物的产生及影响、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等真正体现学校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方面则表现为措施有限、发展乏力,因此内涵建设正日益成为高校,尤其是对文化软实力更为敏感的理工科院校的当务之急。有鉴于此,对于那些将内涵式发展作为现代大学建设的必由之路的高校来说,强化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已成为大学建设发展的应有之义,换言之,“内涵式发展必须要全面强化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四大功能” [7] 。

(二)实施文化育人是理工科院校发展的外在驱动力

作为知识殿堂和人才高地的高等学府,高校除了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外,还应该用人文精神对师生实施思想启蒙和人格塑型,从而培育出全面发展且具人文情怀的优秀人才,使其成为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的中坚。在当前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理工科院校的职能定位和价值实现途径,决定了它同样肩负着文化育人的艰巨任务与神圣使命,而且在面对内在的人文资源偏少的不利局面下,反而更加驱动着它不断加大大学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文化服务的供给,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和校园文化建设。对校史档案进行资源开发,一方面顺应了理工科院校这种建设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其实施文化育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三)内涵发展、文化育人与大学文化传承之互动性

文化的传承创新是现代大学的一项基本职能。从内涵发展与大学文化传承的关系来看,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要“提高高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形成相互支撑、整体提升质量的格局”,而“高校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具有以文化育人才和以人才兴文化的双重优势” [8],可以为文化育人提供各种支撑。同时,育人功能是大学文化的本体功能,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即通过大学文化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和谐、健康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大学人改造与变革大学的实践过程是大学文化外化的过程”“大学人在创造了大学文化的同时,也在由自发到自觉地以文化塑造着大学人自己” [9] 。

五、以档案资源开

发推动理工科院校的大学文化传承

原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曾将档案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概括为:“把档案转化为文化产品;为文化建设提供档案;为文化建立档案;建设档案文化” [10]。显然,这为大学文化传承指明了方向。

(一)结合实际,加强基础档案编研

开展档案编研是高校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专职从事档案管理的职能部门,高校档案馆除了发挥“管档守史”的基本职能外,还应立足于常规工作,加强基础性的档案编研。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档案馆近年来结合建设发展需要,组织编印了《档案全宗指南》 《大事记》 《科研项目成果简介(2009-2013)》 《建筑工程项目简介(1985-2015)》《基础统计数据汇编》等一批通用性编研成果;编辑了上级批文、校内“红头”、规章制度等各种资料性文件汇编。事实证明,各类编研成果对宣传校史、校情,提供校内工作参考,辅助工作决策,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为庆祝建校60周年,学校又编辑出版了近50万字的《校史》,赠送给来校参加活动的校友和社会各界友好人士,在校庆活动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二)发挥优势,开发档案文化产品

充分挖掘丰富的高校档案资源,在分析、筛选、提炼可供使用的档案信息基础上,积极发挥理工科院校的科技优势,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档案“原料”加工转化为内涵丰富、形式生动的文化“产品”。例如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活动图片、毕业合影、嘉奖实物等馆藏档案进行整理,以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的方式,组织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设计制作了网上校史展;在梳理校园建筑、景观图片资料的基础上,组织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建筑学等多个学科的技术力量,由师生联合设计制作了《延时校园》《建筑巡游》等多部学校形象宣传片。这些作品都被挂接到网络媒体上,提供给广大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点击浏览,引发了热烈的社会反响。

(三)整合力量,建设校史陈列展馆

对于理工科院校而言,建设校史陈列展馆是进行档案资源开发的最集中体现,其中既有对教学、科研、运行管理、支持保障等各方面档案素材的筛选,也有对学校发展脉络和办学成果的梳理;既是对纸质、电子、声像、实物各类档案素材的分类整理,也是对声、光、电等各种现代技术的综合运用;既需要校内外相关单位、机构和人员的支持协作,也需要设计、布展、施工等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当然,也正因为其丰富性、综合性、专业性,校史陈列展馆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和青睐。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在对档案资源进行开发后,于2014年建成开放了面积达840平方米的校史馆,借助展板、展柜、展台、文化墙及规划模型沙盘等载体,图文并茂展示了学校的办学历程和发展成果,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四)文化育人,开展爱校教育实践

如前所述,文化育人是大学文化传承的组成部分,而档案资源开发的最终成果也需要到具体工作中去检验。爱校教育实践活动是将文化育人的组织实施与档案资源的利用有机结合,从而既能使文化育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又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档案资源开发的作用。具体来说,爱校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参观校史陈列展馆、观看校史宣传影片、阅读校史文化读本等传授式的教育活动,也可以是组织校园文化研讨、校史文化交流等互动式的教育活动;既可以改革理工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系,增设或拓展校史文化与大学精神的选修课程等,也可以组织学生社团自发地开展实践性的校史校情学习研讨活动等等。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结合新生入学教育,组织刚入校的学生参观校史馆,为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校史校情教育课,深受学生的欢迎。

(五)主动参与,构建文化传承体系

尽管高校档案有着与生俱来的资源优势,但作为一种文化生成和传播的有机系统,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牵涉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档案管理部门不能也不可能单打独拼。因此,档案工作应该主动纳入大学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当中去谋划部署。档案部门应积极地参与到大学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活动中,从组织机构到工作分工,从资料搜集到活动组织,从技术支持到业务指导,从意识培育到氛围营造,尝试通过档案资源开发项目的协同攻关,与有关单位共同推进大学文化的凝炼与传承,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在此必须强调的是,发挥校史馆爱校教育非常必要,即应结合师德师风建设,可有计划地组织全校教职工参观校史馆,以增强其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为学校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覃兆刿.档案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健脑工程”——记忆·档案·文化研究的关系视角[J].浙江档案,2011,(1).

[2]李   泉.文化内容呈现方式与呈现心态[J].世界汉语教学,2011,(3).

[3]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杨春平.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载体[N].大连理工大学报,2010-04-16.

[5]李思辉.珍视大学的文化熏染价值[N].湖北日报,2013-05-14.

[6]王宗光.学术兴会 共谋进步 努力开创全国校史研究的新局面——在第13届校史年会上的报告[R].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工作简报,2015,(1).

[7]李元元.深入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N].光明日报,2013-07-20.

[8]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求是,2012,(10).

[责任编辑:王   瀚]

作者:徐胜

上一篇:泰山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下一篇:养老保险体制方向改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