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人学视域下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研究

摘要: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内在具有人学属性。研究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必须以人学为视域。21世纪的大学生寝室场域是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从物理空间、交往空间到意义空间建构了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人的场域文化。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本质上是大学生的文化,“人”(大学生)是该场域文化的主宰和灵魂;大学生以主体在场方式进行寝室场域文化建构并受到寝室场域文化的影响,内蕴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培养“完整的人”的深刻理论命题。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要以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以人学理论视域探究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并促进现代大学文化育人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理论视域,要以价值理性主导大学寝室场域文化的人学取向,以马克思人学理论、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与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来解读大学生寝室场域的人学属性、交互关系和权力资本;深入阐释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层面结构、主要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价值理念,以培养“完整的人”为价值向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汲取、借鉴国内外的校内住宿制、校外租房制、住宿学院制的历史经验,对中西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进行扬弃性汲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历史建构,详尽缕析了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前世今生”。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是在西学东渐中“后发移植”建立现代大学后的大学生寝室场域中生成、演进的。大学生以文化主体在场方式建构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1986年上海交通大学理论自觉地率先提出“大学生寝室文化”这一概念。2005年复旦大学在中国大陆本土上率先探索书院制育人新模式。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现状考察,是在充分概述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对当下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人本理念淡化、人格培育弱化、人性属性异化的弊端进行了人学批判,进而深刻探寻了当下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存在弊端的深层症因:意义世界与物理空间的疏离;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割裂;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的悖论。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人学重构,旨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多元共生环形结构的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范式。外环结构是现代书院制主导的寝室场域文化模式;内环结构是人本的生态的审美的和谐的多种寝室场域文化模式共生,涵化“完整的人”、濡化“主体的人”、育化“和谐的人”、内化“自由的人”、睿化“文化的人”。本文据此提出了人学重构的基本原则、主体内容和实践路径。本文认为,应以乐群慎独重构大学生寝室文化个体的生活准则,以涵育共生重构大学生寝室文化群体的生活礼格,以家国尚和重构大学生寝室文化主体的生活空间,让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回归人本的生活世界,实现从“寝室场域文化”到“文化寝室场域”的飞跃。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对大学场域文化建构具有重要的启迪与借鉴意义:以生为本的“文化价值观”、主体自觉的“文化实践观”、全面发展的“文化育人观”和融洽互助的“文化和谐观”。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育人,既是不断生成的长期的历史过程,也是聚合真善美向度追求的人的能动实践活动。我们要努力实现由“寝室场域文化”到“大学场域文化”的延展与升华,达成以人为本的诗意栖居,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人学;完整的人

学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论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研究状况及综述

(二)研究趋势及不足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文章结构与创新

(一)逻辑结构

(二)创新之处

注释

第一章 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理论依据

一、从人学理论厘析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人学质性

(一)寝室场域文化中人的存在

(二)寝室场域文化中人的本质

(三)寝室场域文化中人的发展

二、从场域理论判析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场域属性

(一)皮埃尔.布尔迪厄及其“场域理论”概述

(二)大学生与寝室场域存在的客观性关系

(三)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表征场域文化的属性

三、从空间理论解析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空间属性

(一)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空间实践

(二)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空间的表征

(三)表征的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空间

注释

第二章 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理论涵义

一、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理论涵义

(一)“大学生”界说

(二)“寝室”的诠释

(三)“场域”的阐释

(四)“文化”的考证

(五)“大学文化”的解读

(六)“寝室文化”的勘定

(七)“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界定

二、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主体性

(二)情感性

(三)动态性

(四)断裂性

三、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层面结构

(一)两型论

(二)四段论

(三)四元论

四、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主要功能

(一)正向功能

(二)负向功能

注释

第三章 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历史经验

一、中国大陆地区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历史经验

(一)清末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经验(1895-1949)

(二)新中国成立至寝室文化概念确立的历史经验(1949-1986)

(三)寝室文化概念确立至书院制探索的历史经验(1986-2005)

(四)中国当代新型书院制改革探索的历史经验(2005-)

二、港澳台地区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历史经验

(一)香港地区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历史经验

(二)澳门地区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历史经验

(三)台湾地区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历史经验

三、欧美俄日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国际经验

(一)校内住宿制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模式的建设经验

(二)校外租房制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模式的管理经验

(三)住宿学院制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模式的育人经验

注释

第四章 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现实考察

一、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建设成就

(一)从“寝居”到“宜居”:大学生寝室物质条件基本满足需求

(二)从“人治”到“法治”:大学生寝室制度治理有效保障人权

(三)从“修治”到“修身”:大学生寝室行为方式日趋文明有礼

(四)从“单调”到“复调”:大学生寝室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二、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弊端症状

(一)人本理念淡化

(二)人格培育弱化

(三)人性属性异化

三、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弊端探因

(一)意义世界与物理空间的疏离

(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割裂

(三)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的悖论

注释

第五章 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范式重构

一、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人学重构的范式转换

(一)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范式重构的目标

(二)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范式重构的维度

二、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人学重构的范式向度

(一)涵化“完整的人”:从寝居之所到育人空间

(二)濡化“主体的人”:从惯习模式到能动实践

(三)育化“和谐的人”:从个体适应到群体发展

(四)内化“自由的人”:从规训奴役到人性解放

(五)睿化“文化的人”:从工具理性到主体自觉

三、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人学重构的基本原则

(一)人本性原则

(二)育人性原则

(三)主体性原则

(四)生态性原则

(五)创新性原则

(六)实践性原则

(七)渐进性原则

(八)多元化原则

四、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人学重构的主体内容

(一)重构物质文化:创设以人为本的寝室环境

(二)重构制度文化:创立学生满意的服务机制

(三)重构行为文化:创建和谐友爱的惯习模式

(四)重构精神文化:创造诗意栖居的文化家园

五、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人学重构的实践路径

(一)以乐群慎独重构大学生寝室文化个体的生活态度

(二)以涵育共生重构大学生寝室文化群体的生活品格

(三)以家国尚和重构大学生寝室文化群体的生活空间

注释

第六章 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人学启示

一、以人为本: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价值向度

(一)学生优先的价值取向

(二)人本服务的价值导向

(三)人文关怀的价值定向

二、主体自觉: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实践维度

(一)自觉探寻存在的意义

(二)自觉追求人格的健全

(三)自觉彰显人文的价值

三、全面发展: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理想高度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实践人学的价值意蕴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价值目标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大学场域文化的价值追求

四、融洽互助: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和谐程度

(一)和而不同,实现场域关系和谐

(二)互助共生,实现场域发展和谐

(三)美美与共,实现场域文化和谐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基础管理与预算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国内外语文教学管理论文提纲